第二章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3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学
分类号: G127.34
页数: 108
页码: 16-12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文学组织的发展以及作品介绍。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史事业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社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期间,长春有“满洲文艺家协会”等6个文学社团,多是按伪满政府《艺文指导要纲》的要求,为推行殖民地文学而成立的。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作家联盟一度在长春成立,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先后有3个文学团体诞生,但由于没有经费,因而未能开展活动。长春解放后,先后有6个文学团体在长春建立,为繁荣和发展长春的文学创作,做出了贡献。
  一、解放前社团
  (一)诗歌刊行会
  1939年创建于长春。主要成员有古丁、辛嘉、小松、疑迟、外文等。此团体最初是以《明明》为代表的集团,后发展为《艺文志》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写与印”,并为此创办了“诗歌丛刊”。
  (二)文丛刊行会
  由山丁等于1939年在长春组建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除山丁外,有吴瑛、梅娘、金音、冷歌、杨叶、弓文才、戈禾等。该会从1939年至1940年期间,先后出版《文艺丛刊》四辑,收有吴瑛的短篇小说集《两极》、山丁的《山风》、梅娘的《第二代》、秋萤的《去故集》等。
  (三)满洲文话会
  1937年6月30日在大连成立。以大连一部分文化人为中心,逐步发展到全东北。1939年将总部迁来长春。主要活动是,发行《满洲文话会通讯》,编辑《满洲文艺年鉴》,组织“满洲文话会演”。该会在长春、奉天(沈阳)、大连、哈尔滨、北平、天津、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皆有散在的会员。会员总数达350人。由各支部所属会员中选出支部委员,每月在各地举办座谈或恳谈会、文艺讲演会、文化映画会、文艺晚会、广播放送会等。1940年11月,满洲文话会“由专门化改为普通化之综合文化团体”。
  (四)满洲文艺家协会
  1941年7月27日,在长春由伪满国务院弘报处处长主持建立。委员长为山田清三郎。委员有古丁、吴郎、爵青、大内隆雄、穆儒丐等。该会是“体察政府发表之《艺文指导要纲》观念而设立的在满洲文艺家(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之基础的组织,是政府公认之团体”,和“满洲美术家协会”、“满洲剧团协会”、“满洲乐团协会”、“满洲舞蹈家协会”、“满洲书道家协会”等各文艺团体一起组成“满洲艺文联盟”。成立的目的是,“组织在满洲的文艺家”,“以建国精神为基调”,“以移植于这一国土上的日本艺文为经”,推行殖民地文学。
  1943年5月,协会进行改组,新设审查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大东亚联络部和计划部。审查第二部部长为大内隆雄,副部长为古丁、爵青、山丁、吴郎、安犀。大东亚联络部部长为古丁,副部长为吴郎、小松、石军、王秋萤。计划部长为贡川清,副部长为爵青、小松。
  (五)满洲艺文联盟
  1941年8月25日在长春成立。成立的同时解散了“满洲文话会”本部。在此之前,“满洲文话会”与弘报处达成协议,决定文话会各地支部独立为地方文话会。
  满洲艺文联盟成立的目的是,以《艺文指导要纲》为宗旨,负责各文艺协
  会和各地文话会的联络事宜。协助整顿各协会,促其活动。为此,艺文联盟事务局内设有各地文话会的联络机关,并发行《艺文通讯》、《艺文年鉴》。
  (六)社团法人满洲艺文协会
  1944年11月27日在长春成立。成立的同时宣布将“满洲艺文联盟”解散。伪满当局宣称,这是“为了建立战时文艺体制”。该组织由日本人甘粕正彦①(注:①当时,甘粕正彦为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理事长。)充任会长。会员有125名。构成团体有:
  “艺文志事务所”:1939年6月在长春成立。设在“长春满日文化协会”楼内。成员有古丁、小松、少虬、辛嘉、爵青、辛实、外文、疑迟、共鸣。
  “满洲放送文艺协进会”:1939年12月成立。会址在大同大街(今斯大林大街)“满洲电话社放送部”。
  “诗季社”:出刊《诗季》,1940年创刊。山丁、杨叶、戈禾任主编。
  “满洲歌人协会”:1942年4月成立。
  “柳絮俳句会”:1941年10月成立。不定期印发《柳絮丛书》。
  “东亚川柳联盟”:1939年5月成立。
  (七)东北作家联盟
  1945年10月在长春成立。以古丁为首,成员有刘迟(疑迟)、爵青、田兵等。联盟成立后,召开会议讨论今后工作进行等问题时,拟定了文艺普及运动的具体工作计划:创办街头小说墙报;创办街头诗壁报;制作街头歌谣;创办以时事作中心的壁报《天下事》。通过开展这些工作,力求提高一般群众文化水平,为开展大众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努力。还计划利用旧剧的形式,充实新的内容。并努力收集民间歌谣、曲调,制作新的作品,彻底发展大众文艺。
  同年10月19日,联盟与中苏友好协会、东北电影公司、东北剧人联盟等单位联合在长春市中苏人民会馆(今长春人民艺术剧场)举行纪念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大会,各单位代表均在会上作了报告。古丁报告的题目是《跟鲁迅学习》。
  (八)长春文艺协会
  1946年冬,在长春青年剧场(今红旗电影院)成立。总干事为郁其文(铁汉)。姚远、李长高、高明阁等30余人参加了该会。由于无经费,未能开展活动。
  (九)长春文艺建设协会
  1947年年底,在长春成立。杨仲欣是发起人,并当选为理事长。姚远为常务理事。李光月(李蟾)、徐翰逢等参加了协会。由于没有经费,未能开展活动。
  (十)吉林省文笔人协会
  1948年6月由吉林省教育厅厅长王焕宾发起,在长春成立。该会宗旨是集合一些人开展文艺创作并出版纯文艺刊物。章程里的“戡乱救国”字样,由于与会作家反对而被抹掉。理事长为王光狄。李光月、姚远等参加了该会。也是因为没有经费,未能开展活动。
  二、新中国社团
  (一)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
  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原长春分会)是吉林省各民族作家、业余作家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的专业团体,于1957年4月在长春成立。成立会上通过了《章程》,选出理事17名。剧作家王震之当选为主席。1958年9月、1962年5月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亚马、董速分别当选为主席。1980年1月,在长春召开第三次(实际是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宗旨是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精神,纠正“左”的错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放艺术思想,繁荣新时期的文学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会修改了分会《章程》,中国作家协会长春分会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选举理事会理事71名,常务理事22名,公木当选为分会主席。第四次(实际是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于1985年5月在长春召开,着重讨论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创作自由问题,响应中央领导同志“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号召,开创吉林省文学事业的大活跃、大竞赛、大提高的新局面。大会修改了分会《章程》,选举由45名理事组成的新的理事会,董速、杨公骥、蒋锡金、纪叶为名誉主席。公木为分会主席。万忆萱、王肯、芦萍、张笑天、胡昭、鄂华为副主席。会后成立了书记处及下属四个委员会:青年文学工作委员会,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文学评论委员会。
  经中共吉林省委决定,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于1984年春从吉林省文联分出,单独建制。省委还批准成立了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该院于1985年9月开学,第一期50名经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录取的学员进入学院学习。
  作协吉林分会在团结新老作家,培养文学新人,保护作家权益,组织和鼓励作家学习,深入生活,勤奋创作,探索创新,提高艺文质量,活跃文学批评,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分会作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长篇小说就出版了39部,中篇小说241部,诗歌35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短诗、评论、电影文学和戏剧文学作品难以计数。从1978年到1985年的7年间,分会作家在全国性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少年儿童文学、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中,有26篇作品获奖。到1985年年底,分会共有会员409名(包括总会会员57名),专业作家11名。
  分会机关设办公室、创作联络部、创作研究室、《作家》和《小说与故事》编辑部、《诗人》编辑部。《作家》文学月刊(原名《长春》文学月刊)是分会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56年10月。
  (二)长春市诗歌联谊会
  长春市诗歌联谊会,是长春市文联领导下的文学团体,1951年1月14日成立。任务是:在市文联领导下,联系专业、业余诗歌创作人员,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繁荣长春市的诗歌创作。蒋锡金为主席,白拓方为副主席。穆木天、丁耶、杨建中、林辰、王恩显、刘子贵、朱和义为执行委员。联谊会编辑的诗画选《红花朵朵向阳开》,1951年由新华书店东北总店出版发行。该会于1954年6月召开长春市第二次文代会时解体。
  (三)长春作家协会
  长春作家协会于1980年2月6日成立,是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长春市务民族作家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的专业团体。在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团结、组织全市专业和业余作家进行创作,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它的任务是:鼓励专业和业余作家深入生活,努力学习,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提倡题材多样化和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自由竞争,不断提高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水平,组织和推动文学评论和研究活动,提倡和鼓励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保障批评和反批评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健康发展,积极培养文学创作的新生力量,努力发展和壮大长春市的社会主义文学队伍。
  1980年长春作家协会发展的第一批会员有62名,到1988年已发展到286名。这些会员工作在各条战线,分别从事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文学评论、民间文学、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的创作,已在国家及省、市级各种刊物上发表各类作品万余篇。为培养文学人才,壮大文学创作队伍,长春作家协会与《春风》文学月刊社联合举办了《春风》函授青年文学讲习所。自1982年至1987年期间共办7期,报名参加学习的12万余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解放军指战员近万名。讲习所聘请驻长春各大专院校文科教授、讲师及专业作家、编辑、诗人、文艺理论家等千余人次任讲习所教师,为学员批改小说、散文、诗歌、特写等习作30余万篇,编发《函授教材》64期。经过学习,许多学员的作品在国家和省、市级各种刊物上发表。
  长春作家协会成立后,主编了机关刊物《创作与学习》,共办10期,发表文化艺术理论文章、创作体会、文学信息、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千余件。其中有95%的作者为本会所培养。
  长春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蒋锡金为主席。侯树槐、张玉琦、徐吉征、程质彬为副主席。任命董辅文为副秘书长。理事会理事有:于本红、方作新、王忠志、孔宪岚、冯国和、孙维新、刘翘、朱云、齐兆麟、杜保平、杨子忱、张人和、张智、张少武、张玉琦、侯树槐、徐吉征、郭恩泽、韩汝诚、袁庆望、傅子奎、蒋锡金、魏今翼。1984年11月董辅文调出,傅子奎任副秘书长。1986年7月傅子奎任秘书长。1987年2月14日,经长春作家协会第9次理事会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由张少武、何鹰、韩汝诚、程质彬、傅子奎、王忠志、蒋锡金等7人组成。
  长春作家协会经费来源:国家拨给正常业务费;本会举办的事业收入;会员会费。
  (四)长白山诗社
  1983年9月21日,吉林省及长春市的一部分古体诗词爱好者在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举行隆重的诗会。会间成立了长白山诗社。推选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强晓初为诗社名誉社长。公木为社长。钟英、丁池、关守身为副社长。文中俊为秘书长。刘敬之为名誉理事。林克胜、易洪斌、孙超、郭石山等为理事。1988年夏,公木辞去社长职务。经理事会决定由钟英任社长。
  诗社成立后,出版了《长白山诗词》。试刊4期后,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转为正式季刊,于1985年6月创刊。及至1988年共出12期。在诗社的影响下,德惠、农安、九台、榆树、四平、辉南等地都先后成立了类似的诗社,并相应地出版了刊物。到1988年年底,有江涛的《涛声集》、《续涛声集》,强晓初的《心声集》,泉声(吕树坤)、田子馥的《耦耕集》,公木的《旧体诗词选》先后问世。
  诗社开始时由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代管。1985年4月转由长春市戏剧创作室代管。1986年起,归吉林省文化厅管辖。1987年起由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接管。经费主要靠吉林省人民政府拨给。
  (五)长春市杂文学会
  长春市杂文学会,于1986年8月经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属于学术性群众团体。其业务主管部门为长春日报社。宗旨是培养杂文作者,繁荣杂文创作,研究杂文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主要任务是组织会员开展学术讨论和作品分析,举办写作业务讲座,出版有关杂文丛书和杂文刊物等。
  学会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1986年10月1日召开了杂文研讨会。与会者认真研究鲁迅杂文艺术的同时,也探讨了当代杂文的写作规律。1987年6月至本年年底,举办了“鼎新杯”杂文征文,收到近百件作品,发表了30余篇,并汇集成《鼎新集》出版。
  学会由杨继笑任会长。潘芜、李云章、丁冰为副会长。沙金城为秘书长。会员38人。
  第二节 报刊
  中华民国时期,长春有3家报纸辟有副刊。东北沦陷期间,长春的《大同报》副刊,先后4次更名,其中《夜哨》刊登的多半是中、短篇小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长春新报》辟有《火炬》副刊。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湘潮日报》等4家报纸,均办有各种名目的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春较有影响的副刊是《布谷》,共出89期,刊登了8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布谷》停刊后,长春日报的副刊先后6次更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在副刊上发表的一些纪实文学,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文学期刊方面,民国时期有《秋声》(校刊)。东北沦陷期间,因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文学期刊达9种之多。日本投降后,在长春出现的第一本刊物是《新群》,只办了3期。还有《东北文学》也只出5期,均告结束。国民党统治时期,有4种刊物问世。解放后,在长春,有省办的《吉林文艺》、《长春》(后改《作家》)、《诗人》、《文艺争鸣》,市办的《春风》、《青年诗人》、《长白山诗词》等,团结了一些老作家,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为繁荣和发展吉林省、长春市的文学创作,做出了贡献。
  一、报纸文学副刊
  中华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前,有《大东曙光》、《消闲》、《照世明镜》等。
  《大东曙光》1914年8月在长春创办的《大东日报》副刊。设在第5版下方半个版。刊有小说、散文、小剧本、诗词等,多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穷苦,并受封建迷信愚弄等。1924年4月5日的内容,头题是二幕文学剧本《正二月半薪》,主要描写教员生活的艰难和所受的凌辱。二题是小说《老泪》,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大家庭。还有短诗和散文。1924年8月7日的《大东曙光》刊登有《自由钟》一文,描写中国妇女的痛苦和急于起来革命,以争取平等自由的生活。
  《消闲》1917年10月在长春创刊的《正俗日报》副刊。每期半块版,以连载小说为主,也辟有一些小栏目。
  《照世明镜》是1924年12月25日在长春创刊的《东三省时报》副刊。1925年2月26日的《照世明镜》,刊登连载小说《奸拐奇案》,还有实际是妓馆广告的“花讯”3条。同年6月29日除刊登连载小说外,还有“文苑”栏,发表4首短诗;“杂著”栏,发表短篇小说《交涉责任》;“无线电”栏,发表两则小品文;“当头棒”栏,发表题为《总要当心点》的文章,抨击铁路要员贪赃枉法。
  东北沦陷期间,先后有《大同俱乐部》、《夜哨》、《文艺专页》、《我们的文学》等报纸副刊。
  《大同俱乐部》是伪满《大同报》的副刊。每周出5、6期。编辑陈华(陈受权),曾在北京大学读书,是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从1933年起,陈华利用敌伪侧重检查新闻版的机会,在《大同俱乐部》上编发了一系列的由东北左翼作家和爱国文学青年撰写的稿件。这批作者有萧军、萧红、白朗、罗烽、舒群等。他们的作品多编排在风花雪月、市井奇闻中间,不易为敌人所发觉。这个副刊还从不同角度,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人民生活以及中国和苏联名作家
  的作品。
  《夜哨》是1933年8月6日在《大同报》创刊的文学周刊。是在金剑啸、罗烽和姜椿芳等筹划下,通过《大同报》编辑陈华的关系创办的。萧红为周刊起名《夜哨》,意思是黑夜中的岗哨。金剑啸为周刊画刊头。萧军负责集稿。主要撰稿人有金剑啸、洛虹(罗烽)、黑人(舒群)、三郎(萧军)、悄吟(萧红)、刘莉(白朗)、小倩(邓立)、梁倩(邓立)、文光(星)、权(陈华)、金人等。在《夜哨》创刊号上,编辑陈华以“权”为笔名,撰写的代发刊辞《生命的力》中指出:“在各式各样的主义冲激中,五花八门的社会形态演变中,我敢断言有相当大多数的青年,在他们当中彷徨、踌躇,甚至随波逐流的盲从,有的迷于社会化的呼声,只图追上大众而遗忘了自己;有的相信宿命而忽略了自己……总之这般隶属知识阶段的青年,却为大波所淹没,而不求以自己为显微镜去鉴别,以自己为武器去抗争,这是唯一的共同现象。”最后向广大青年提出:不要随波逐流,“像一条死狗般的顺水流去”,要看到自己的“伟大与重要”,“起来,起来”,以自己的生命去斗争。
  《夜哨》共出刊21期。发表80篇作品。其中诗35首,小说22篇,独幕、多幕剧5种,散文12篇,论文6篇。发表作品最多的是萧红,短篇小说有《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中秋节》、《清晨的马路》、《渺茫中》、《烦忧的一日》、《腿上的绷带》、《看风筝》、《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等。还有萧军的小说《下等人》,罗烽的小说《口供》、《胜利》,白朗的小说《只是一条路》、《叛逆的儿子》,山丁的小说《臭雾中》、《象与猫》、《天快亮了》,金剑啸的小说《星期天》,文光的小说《肉的故事》和署名“星”的中篇小说《路》,灵非的《寒流与暖流》,等等。萧军后来收入散文集《绿叶的故事》中的两篇散文《暗哑了的三弦琴》、《码头夫》都在该刊发表过。其中以抗联生活为题材、连载13期的中篇小说《路》,受到读者欢迎。
  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该刊以鲜明的色彩、犀利的锋芒,清新、活泼的格调,给处于黑暗中的东北文坛带来了光明。但终因小说《路》有明显的反满抗日倾向,于1933年12月24日被迫停刊。
  《文艺专页》是1938年《大同报》的文学周刊。主要撰搞人有山丁、吴郎、吴瑛、梅娘等。他们组成“文丛刊行会”后,又有金音(马寻)、冷歌、杨叶、戈禾等加入。创刊号上刊有山丁的《前夜》(代发刊词)宣称:“我们既不需要超人的‘假寐’,更不需要英雄型的‘聪明’,尤其不需要下意识的爱与憎,只为只有手淫自己,短视自己,不分友敌践踏自己。我们要在自己的许多奸细底面前,建立最困难的课题,那就是‘描写真实’与‘暴露真实’。”创刊后,连续刊出两期批评专号,火力完全集中在新出版的《诚岛文库》上。继批评专号之后,又出刊了创作专号、翻译专号。山丁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自1941年5月起,在《文艺专页》上连载,后由日本作家大内隆雄译成日文出版。日本当局发现后,在该书于1943年由沈阳吐风书房出版时,给予“扯页”处理。《文艺专页》后改为《文艺》周刊。
  《我们的文学》是1941年《大同报》开辟的文学栏目,每月出三次。第一号为批评专页,由吴郎编辑。第二号为创作专页,由山丁编辑。第三号为诗专页,由冷歌编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战败投降。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长春新报》副刊《火炬》,主要宣传中苏友好关系,介绍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及其领导人,宣传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11月23日,《火炬》副刊刊登了《中国和苏联是友好的朋友》一文。1945年11月25日,《火炬》开始连载《毛泽东的故事》。
  1946年4月14日,苏联红军撤离长春。不久,国民党部队进驻长春,《湘潮日报》、《华声报》、《前进日报》、《新生报》随即先后产生。
  《火箭》是《湘潮日报》副刊。编辑为韩护,长春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创刊时,刊头下面明确地写着:“火箭,朝向着黑暗的堡垒,古老的堡垒,无情地扫射。因为你坚锐、无情、冷酷,因为你执着真理,真理给你高度的力,高度的热。”从而刊登的尽是讽刺小品,如《名词新诠》里对“新生活”是这样讽刺的:新生活,改往日抗战之精神,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谓之新生活。对“接收”,是这样讽刺的:接过来,收起来。
  《长春》、《高粱》、《诗与音乐》也都是《湘潮日报》的副刊。《长春》一周出几期不定,刊有少部分文学作品。《高粱》刊登文学作品多些。《诗与音乐》除刊登歌曲外,主要刊登诗歌,有时发表诗的专页。
  《大地》、《青年文艺》、《宇宙》、《学生苑》均为《华声报》的副刊。《大地》刊登政论文多些,如谈物价涨落等。《宇宙》刊登些诗歌、散杂文。1946年还辟有《诗歌专页》,专门刊登诗歌。
  《前进副刊》、《原上草》均为《前进日报》副刊。编辑为祖绍昌。《前进副刊》从1946年6月起,有时刊登译作,如美国路斯的《恐怖的警治王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我的竞争者》、小说《迷人的女郎》(《初恋》中的一节),和歌德的诗等。杂文有《由争取时间谈到人生》、《谈缄默》等。政论有明显地反共反人民和疯狂地攻击民主联军,攻击减租减息运动的倾向。1946年10月,《前进报》开辟的《原上草》(文艺版),刊登短诗、小说、散杂文,每周出一版或半版。1947年9月,《前进版》、《湘潮日报》出联合版,副刊已很少见到。
  《新园》、《学生》、《文学周刊》均为《新生报》副刊。开始时,编辑为郁其文(铁汉)。1946年11月起,改由张南编。至1947年1月8日又改为东平编。这三个副刊曾连载老宁的长篇小说《如愿以偿》,揭露了有权有钱者践踏污辱女性。《文学周刊》曾发表译作《弗兰苏子》(托尔斯泰著)。1947年10月18日蕾兵(长春大学学生张雷,解放前被国民党杀害)在《学生》副刊发表《大辛和二辛子》一诗,反映了穷苦人的生活。1946年8月19日,铁汉在《新园》发表《出狱一周年》一文。《新园》也有类似文字游戏的《壶天对语》:“人对我,外对家,你姐对他妈。才高对命薄,搅嘴对磨牙。心庠庠,眼巴巴,国色对校花。两条长茄子,一把大黄瓜。滥言我写眉犹皱,戏语君听肉亦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影响较大的报纸副刊,当属《布谷》。它是长春市文联在《长春日报》办的文艺周刊。开始时称《文艺》。后经广泛征集刊名,从32期起,改为《布谷》。1956年4月27日创刊。1958年3月30日终刊。共办89期,发表小说、散文、特写、诗歌等各类作品和文章80余万字。
  《布谷》坚持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创刊时通过“前言”向广大读者和作者宣布:在内容方面,能够反映工业生产以及其他方面的各项建设生活。同时,因为是在报纸上办刊,还必须紧密配合各项重大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而且应该比一般文艺刊物做得更好更及时,表现出更大的战斗性。在形式方面,因篇幅所限,只能刊登一些短小精悍的、生动活泼的各种文艺作品,如短诗、人物特写、速写、文艺通讯、生活故事、杂文以及相声、快书等。重点发表本地青年的作品,以期为培养文学新军做出贡献。
  《布谷》编辑部负责人为张智、崔北桥。这个副刊配合生产建设高潮,发表了不少在群众中有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小说《攀月亮》(袁庆望作)、《教室内外》(刘淑明作)、特写《夕阳无限好》(袁庆望作)等。还有讽刺短剧《急如星火》(王震之作)、散文诗《讽喻篇》(张曦晨作)、杂文《官文不可长》(谷长春作)等。李光月、郭大森、张少武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长春市文联通过《布谷》团结、培养了袁庆望、李中申、张少武、郭大森、刘淑明、郑启幕、曲瑞瑜、马淑媛、张永善、刘士贤等一大批文学青年。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了专业作家,有的成为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或骨干力量。
  《布谷》停刊之后,长春日报的副刊有:《副刊》(1958~1963)、《春城》(1963~1968)、《战地黄花》(1968~1971)、《展红旗》(1971~1977)、《长春》(1977~1982)、《君子兰》(1982年起)。
  1958年以来,长春日报副刊几易刊名,除“文化大革命”中发表过某些不顾艺术规律,编造生活,严重脱离现实的、虚假的、概念化的作品外,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连载徐云卿的回忆录《英雄的姐妹》,蔡炳臣的回忆录《红心向党》,宋振庭的《五月的长春》、《一城骄杨花香人笑》;1965年3月14日,在副刊上还发表了线材厂工人杨铁城编写的新故事《一张火车票》;1979年1月10日起,连载作家顾笑言等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李宗仁归来》;1980年8月19日发表的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溥杰先生的访问记《我已经成为真正幸福的人了》;1985年10月发表的《跟随张学良将军前后》;1986以来连续发表反映著名化学家唐敖庆、物理学家余瑞璜事迹的报告文学和1988年的《长春解放40周年征文》,都使副刊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副刊还特别注意形式多样化,散文、杂文、小品、短诗、报告文学、长一点的小说等应有尽有。许多作品受到读者欢迎。中申的讽刺小品《针》发表后,在群众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文学期刊
  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之前)出版的期刊主要有:
  《秋声》,1928年由吉林省第二师范学校创办的校刊。宋铁岩任主编。该刊经常发表爱国主义文章和反映革命思想的诗词。该校教师、中共地下党员楚图南曾给刊物以指导,并时常在该刊发表论文。宋铁岩还在学校创办了秋声书社,向青年学生介绍进步书刊。
  东北沦陷期间,因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文学期刊办得较多,主要有:
  《明明》,月刊。1937年3月创刊,1938年9月停刊。创办者为日本人诚岛舟礼。编辑为陈毛利(辛嘉)。创刊初期是一种综合性的通俗读物,文艺色彩不大鲜明。但从第六期起,改为纯文学期刊。曾出刊3种特辑。8月号为创作特辑,刊登古丁的《暗》、小松的《夕刊消息》、田兵的《老师的威风》、疑迟的《江风》、徐狄的《雨夜》等短篇小说。此外,还发表了秋萤的《满洲新文学的踪迹》。11月号为纪念鲁迅逝世1周年特辑,刊出了毛利的《西风里的泪痕——纪念鲁迅先生》、罗烽的《哀鲁迅》、巴宁的《关于“风波”》等文章及鲁迅的遗像。但有一部分刊物被检查机关拆页,发行时仅存目录。12月号为日本文学特辑,介绍了日本知名作家夏木漱石、石川啄木等人的作品。1938年《明明》创刊1周年纪念特大号上发表了所谓“百枚小说”(即四百字原稿纸一百页),有古丁的《原野》、小松的《洪流的阴影》等。
  疑迟的短篇《北荒》和由他翻译的高尔基的《书》,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袁犀(李克异)短篇处女作《邻三人》,在揭露黑暗社会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同时,突出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美德和对光明的渴望,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疑迟的反映伐木工人生活的小说《山丁花》发表后,被誉为“乡土文艺”的代表作。而《明明》中同仁却不接受这个评价,因而在文学界展开了一场论争。
  《艺文志》,大型文学季刊。由“艺文志事务会”主办,创刊于1939年10月,小松担任编辑。成员有古丁、疑迟、辛嘉、外文,还有新吸收的爵青、辛实、杜白雨、励行建等人,共出刊3期。该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由古丁起草、署名诚岛舟礼的代发刊辞。刊登的作品有爵青的《荡儿归来的日子》,疑迟的《祈祷》,小松的《施忠》,王则的《烈女传》,励行建的《二十年》,杜白雨的《金泰栈》,以及一些翻译作品。该刊名为季刊,但由于纸张的缺乏,出刊第1期后,直拖到1940年6月末,才出第2、3期。第2期刊登的主要作品有古丁的《平沙》、小松的《蒲公英》、爵青的《废墟之书》等9篇小说。此外还刊登了外文、袁犀、金音、成弦等人的诗歌及其他作品。第3期刊登的主要作品有爵青的《麦》,小松的《铁槛》。
  《艺文志》于1943年11月1日由原来的季刊改为月刊,由赵孟原编。这个刊物得到了日伪统治当局的重视,伪国务院弘报处处长专门为它写了“发刊祝词”。
  《新满洲》,月刊。1939年7月创刊,1945年4月停刊,历时7年。该刊由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发行,是综合性杂志。创刊之初,由王光烈担任编辑。从1943年起改由季守仁(吴郎)担任编辑。开始时,文艺作品在该刊并不占主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作品在该刊的比重逐渐加大。刊登了季风的《夜》、金音的《明珠梦》、秋萤的《风雨》等。第1卷第10、11号还专门设立了“新近女流作家展”,发表了冰壶的散文《父亲的诞日》、蓝苓的小说《日出》、桐稹的小说《九月雨》、叶子的小说《失明者的明天》、朱媞的小说《邻组小景》、郁莹的散文《记忆的日子》。
  《诗季》,1941年5月由长春“诗季社”创办。山丁、杨叶、戈禾任主编。刊出的作品有洪流等人创作的诗作22首,田郎等人翻译的诗歌7首,秋萤等人的论文3篇,李文湘介绍文学1篇。《诗季》创办后几乎网罗了全东北的作者。在当时的“满洲文坛”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读书人连丛》,1941年5月由“艺文志事务会”发行,爵青任编辑。共出刊四种:《读书人》、《文学人》、《评论人》、《诗歌人》。此外还发行了《小说家》。丛刊以刊载短小诗文及评论文章为主。
  《麒麟》,月刊。1941年6月1日创刊。其前身是伪满洲国通讯社发行的《斯民》(半月刊),归属“满洲杂志社”后,改名为《麒麟》。最初由小松编辑。内容以具有大众性的短文和趣谈为主,同时也刊载一些短篇和章回小说。这些小说多约华北作家撰写。也有一些来自吉林新人。长篇有刘云若的《回风舞柳记》、杨六郎的《燕子李三》和赵恂九的《梦断花残》。短篇有武清的《锦紫兰》、白木的《九月的海风》、迟夫的《赵海胜》,以及耿山的《太湖秋波》、杨絮的《雪夜》、陈慎言的《菩提树》、古丁的《竹林》、秋萤的《滂沱雨》等。该刊在发行词中声称:“《麒麟》是为慰安四千万民众及含养读者情操而发行的。”“使读到这册杂志的精神能得到安慰,使常读这种杂志的情操向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停刊。
  《学艺》,1941年创刊。李文湘主编。此刊是大型文艺杂志,由益智书店以“学艺刊行会“名义创办。共出两期。主要发表了季风的《今代文艺谈》,禹航的《充实文学作品的商榷》等评论文章,以及山丁、小松、田郎、吴瑛、爵青等人的作品。
  《青年文化》,月刊。1943年8月创刊。是由《新青年》月刊与协和会出刊的《青少年指导者》合并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杂志。由“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发行。张风墀、李寿顺任编辑。所载内容,除论文、科学知识外,文艺作品也占有一定篇幅。曾连载田瑯的长篇小说《圣夜》和爵青、石军、金音的短篇创作。第1卷第3期还刊登了“女性文学特辑”,有但娣的小说《戒》、左蒂的小说《女难》、吴瑛的小说《鸣》、蓝苓的诗《科尔沁草原的牧者》。后因日本侵略者唆使特务逮捕了该刊人员而停刊。
  《新潮》是1943年3月1日由“满洲经济社”创办,是一个大型综合性月刊。第1~7期上刊有“女性短篇处女作选”。其中有朱媞的小说《远天流星》和林潜的小说《珍情》。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在长春出现的第一本刊物是由文化青年同盟新群杂志社主办的《新群》文学半月刊,由关沫南主编,同年9月创刊。创刊号上有关沫南的长篇传记《我与文学与牢狱》。作者以亲身经历,控诉了日伪的法西斯统治,道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心声。在12月1日出刊的第3号上,开辟了纪念季疯专辑,发表了星光的《纪念季疯》、霍流的《季疯死了》两篇悼文及张烈(即冰旅)的长篇悼诗《无处洒的血泪——哭惨死的季疯》。此外,还刊登了陈西辑录的《季疯语录》18条。在这组诗文前,编者特引了鲁迅的话:“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新群》共出刊3期。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章有:《战前陕北文化巡礼》、《二五长征到西北》、《抗日军政大学与陕北公学》等。介绍国内外作家有鲁迅、高尔基、罗曼•罗兰、海明威等。在鲁迅逝世9周年纪念之际,刊出了《鲁迅专号》,登载6篇纪念文章,并报道了由长春市13个民众团体主办,2 000余人参加的盛大纪念会情况。
  《东北文学》(月刊)是1945年12月创刊。开始时由张文华、张辛实、张戈禾、田琳、朱媞、方季良、韦长明7人组成编委会,确定轮流执行主编任务。但执行结果,由于张文华担任了东北通讯社的编辑部长,张辛实、田琳忙于东北电影公司的工作,方季良、朱媞等也因其他的原因,不能前来参加编审工作,编委会实际上等于解体,编辑工作由韦长明一人负责。创刊号印0.3万册,远销大连、沈阳、吉林、哈尔滨等地。《东北文学》创刊后,一贯支持这个刊物并始终为它撰稿的作者有田琳、蓝苓、君颐、乙梅、方季良、姚远、冷歌、韩护、李光月等人。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4月,总共出了5期。
  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期,主要刊物有:
  《现代女性》,发行人刘钟泉。辟有“新生活”、“我们的教室”、“操场”、“百花坛”、“文艺”等专栏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新年号”特辑刊登了在长女作家乙梅、文惠、希平、林远、朱媞、石基、杨絮等的《女性作家新春抱负
  谈》。
  《一周间》,综合周刊,1946年7月1日创刊。社长:雷勋隆。副社长:吴祥伯。主编:陈烟帆。由长春东方出版社印刷发行。每期除发表时事论评外,也发表小说、诗歌、随笔等。
  《学艺》,学术文艺综合月刊,1946年8月1日创刊。编辑:章月痕。由热潮日报社发行。发刊词中说:“以早我们便梦想过,让故乡将也有一个理想的文坛!给爱好文学喜欢研究学术的朋友们一个发泄声音的地方!”这就是《学艺》的办刊目的。
  《北方杂志》,1946年冬出版。主要刊登论著、小说、散文、诗歌。在1946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期“编辑灯下”中,编辑部声称:我们深深感到“文化”同“面包”的同等重要;“文化”是一民族思想同生活的反映,只要我们的民族存在一天,我们一定要为文化事业而奋斗。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刊物有:
  《吉林文艺》,1952年吉林省文联创办。《吉林文艺》前身为报纸副页,1952年起出单行本,是综合性的文艺杂志,关山任主编。1954年10月吉林省文联和长春市文联合并时,关山、王蒲英分别任编辑部正、副主编。张智、张凡分别担任小说散文、戏剧曲艺组组长。
  《长春》(文学月刊),1956年由吉林省文联创办。1983年7月,更名为《作家》,由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办,王成刚任主编。
  《文艺材料》(内部综合性文艺刊物),长春市文联创办,1954年1月创刊。25开本,共出9期。除刊登戏剧、曲艺、群众歌曲、评论文章外,还刊登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近50万字。由张智、包庆文、徐昶奎等负责编辑。后期,王决、韩汝诚也参加编辑工作。著名诗人丁耶发表了一首反映铁路工人生活的诗歌《看道口的老人》;音乐家吕远发表了二人转《张银宝和王老汉》,反映解放后城乡的巨大变化。《文艺材料》对培养文学作者,发展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春风》(综合性文艺刊物),长春市文联主办,1978年试刊,1979年正式出刊。开始时为双月刊,16开本,80页。1980年1月起,改为月刊,16开本,72页。1985年降为64页。《春风》试刊时,由魏今翼负责。创刊时由张少武负责。从1980年到1988年期间,编辑部负责人及主编、副主编为:张少武、张智、徐吉征、程质彬、阴家坪、孙英民、鞠显友。《春风》是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大好形势下创办的。它一开始就通过《创刊的话》向广大读者宣布:《春风》将努力为伟大的新时期放声歌唱,为伟大的新长征擂鼓助战,将把反映党领导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英勇进军的伟大斗争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截至1988年年底,《春风》共出刊114期,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类题材的作品1 000余篇,总计1 000余万字。其中有100余篇作品被《小说月报》、《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转载、评介,或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纪实文学《李宗仁归来》、传奇文学《少帅春秋》、《慈禧墓珍宝失窃案》等作品发表后,不仅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先后被黑龙江、吉林两省列为整党学习教材。小说《情书的真情》、《蟹价的涨落》、《双井屯》、《没有想到的故事》、《九月菊》、《两根黑丝绳》、《小河弯弯小河长》、《妈妈穿上马甲》、《旅伴》、《潜影》、《沉重的背影》等几十篇作品在《春风》发表后,为一些刊物所转载、评介,有些作品获得各类文学奖,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出版》、《文艺报》、《文学报》及吉林省、长春市等有关新闻单位,多次对《春风》办刊的成绩给予宣传报道。
  《青年诗人》,于1983年7月《春风》文学月刊改为小说月刊时,开始试刊。当年出6期(月刊)。从1984年9月正式出刊,到1985年年末停刊。包括试刊,共办了23期,发行量最高达4万册,负责人为副主编何鹰。《青年诗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诗歌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开辟了“开拓者之歌”、“乡土新歌”、“白山电站放歌”、“青春的旋律”、“希望的轮迹在脚下延伸”等栏目,反映我国工农业战线的新貌,为现代化建设擂鼓助阵。该刊以培养青年诗人为宗旨,着重发表暂时不知名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开辟了“我的第一首诗”、“互耀的群星”、“大学生诗页”等专栏,培植诗坛新芽。还开辟了“我是怎样写起诗的?”专栏,请雁翼、胡昭、丁耶、芦萍、黎焕颐等诗人介绍他们成长的过程,启发青年热爱生活,热爱诗歌,为迅速成长为一名受人爱戴的诗人而奋斗。
  《长白山诗词》(诗刊),1983年9月长白山诗社在长春成立后,即开始试办《长白山诗词》,由公木任主编,文中俊、关守身、吕树坤、林克胜任副主编,罗继祖、郭石山任顾问。试刊4期后,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转为正式季刊,于1985年6月创刊,至1988年底共出12期。
  《文艺争鸣》(双月刊),1986年1月由吉林省文联创办。杨荫隆任主编。主要刊登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
  《诗人》(月刊)芦萍任主编,梁谢成任副主编。1984年10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创办。
  《小说故事》(通俗小说月刊),1985年1月创刊。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办。王成刚任主编。
  《民间故事》(双月刊),1983年6月创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主办。王国治任主编,李文瑞、曹保明任副主编。
  《参花》(文艺月刊,原名《说演弹唱》),1951年6月在长春创刊。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王也任主编,王博、潘芜先后继任主编。
  《新苑》(大型文学月刊),1979年创刊,吉林人民出版社主办。先后负责稿件终审者有金远清、李石常、冯刚、魏克信等。1985年改为双月刊,归时代文艺出版社主办。
  第三节 作品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翻译文学等。诗歌方面,清末民初,长春一带即有诗集问世。东北沦陷期间,据不完全统计,长春有15部诗集出版。日本投降后不久,长春便出版了4部诗集。但在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后,诗坛一时陷入沉寂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夕,长春有近20部诗集(含歌谣)出版。“文化大革命”使诗歌创作陷入停滞状态。“四人帮”被打倒后,诗坛变得空前活跃,自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影响较大的诗集就有20多部与读者见面。小说方面,沦陷期间,长春有30余部小说问世。其中山丁的长篇《绿色的谷》,李辉英的长篇《万宝山》,影响较大。日本投降后,长春的小说创作处于荒漠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是有不少短篇小说发表,但出版的小说集不多。到80年代,在粉碎“四人帮”后的10年间,已有30多部中、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间世,是历臾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时期。报告文学,在长春解放后逐步为人们所重视。至1970年已有5部报告文学集或长篇报告文学出版。进入70年代末和80年代,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有《三门李轶闻》、《笼鹰志》、《足球教练的婚姻》,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李宗仁归来》等。散文、杂文方面,伪满期间李季风的杂文《杂感之感》,是东北沦陷期间文坛的一篇有思想性的力作。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散文、杂文在长春蓬勃兴起,一些针砭时弊的杂文,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到80年代,程质彬、李云章、张秀枫、潘芜等的散文、杂文,都有专集出版,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儿童文学方面,伪满期间,长春作家李光月曾出版两部长篇童话。解放后,除李光月继续写童话外,郭大森、张少武、李中申在这方面也有专著出版。70年代末至1988年,在长春的儿童文学作家有20多部儿童文学著作出版,其中,《中国成语故事》、科学童话《小蜜蜂访问百花国》、童话集《天外飞来的客人》、散文诗集《小伐木人的歌》、系列短篇小说集《小脑袋和大鼻子的故事》、寓言集《披虎皮的狼》,短篇小说《摸鱼》,短篇童话《天鹅的女儿》等,或在全国和吉林省获奖,或被列为推荐书目,或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影响较大。民间文学方面,从60年代起,由于长春市文联和吉林省文联的重视,在长春有很大的发展,先后有新故事集,抗联歌谣集出版。70年代末至1988年,长春的民间文学更呈兴旺景象。《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长春城区卷和榆树、德惠、双阳、九台、农安卷先后出版。《中国民间教子故事》一书被北方10省民间文学协作区评为2等奖。翻译文学方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1988年末,长春有40多部文学译著出版。其中,多是日本作家的作品,也有少部分是苏联、英、美作家的著作。
  一、诗 歌
  《雨觅红瓜》,是清代末年、民国初年时期乡土诗人王云台的诗集,共10卷,内有序论文赋70篇,诗599首。1929年由长春商埠成文印书局代印。表现了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洁身自好的思想情操,用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德惠的社会面貌、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沉依恋之情。作者1875年生于德惠县天台乡山嘴屯的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卒于天台乡何家学塾(伪满洲国时称国民义塾)。原名云卿,字伯轩。后改名为云台,字伯先,号策勋,别号悟我生。因精通诗赋,酷爱吟咏,又自号诗痴。
  东北沦陷期间在长春出版的诗集有:《火光》(散文诗集),白灵作。集中收入的30多篇散文诗,是作者几年中随时记下的心史。《诗七首》(故事诗集),膝更作。《刀丝集》(诗集),外文作。《浮沉》(散文诗集),古丁作。集内所收作品多为1936~1938年所作。作者在序中写道:“春晨”是沉酣春梦的警觉,“笑颜”是扼杀性情的憎愤,“夜语”是矛盾撞着的自描,“假寐”、“荒地”、“圣手”是向无文文豪的嘲讽,“官门”是低迷文事的比喻,“新欢”是催我自新的呼唤,“独步”是暗夜行路的孤寂,“墨书”是偶有心得的启示。《木筏》(诗集),小松作,1939年诗歌刊行会出版。《未明集》(诗集),百灵作。《青色诗抄》(诗集),成弦作。《船厂》(诗集),冷歌作。1941年学艺刊行会出版。集内《船厂》一首,是以吉林的有关传说和风貌为题材所写的叙事长诗。《季季草》(诗集),山丁作。1941年由“诗集社”出版,共收《雁南飞》等新诗28首。《七月》(诗集),韦长明作,1943年出版。《笛》、《炉火》、《春天一株草》,均为诗集,韦长明作,1945年长春国民书店出版。《塞外集》(诗集),金音作。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在长春出版的诗集有:《春天一株草》、《七月》,均为韦长明过去的诗集,1946年上半年在长春重新出版。《灵草》(诗集),方季良著。《泥泞》(诗集),金羽著。以上4本诗集,均作为《诗丛刊》,于1946年上半年由主持《东北文学》的韦长明等编辑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本诗画选是《红花朵朵向阳开》,长春市诗歌联谊会编,新华书店东北总店1951年出版。着重反映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情。
  《灯花》(诗集),中申著,195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绿色的钢板》(诗集),赵鹏万、刘允章合作。1957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劳动之歌》(诗集),何鹰作。1957年出版。但因作者被错划为“右派”,未能发行。《东北抗日联军歌谣》,齐兆麟搜集整理,195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白山抗联歌谣》,齐兆麟搜集整理,1957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自由三十天》(长诗),王肯作,发表于1957年2月《长春》。《加热炉之歌》(诗集),戚积广作,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红色的铆钉》(诗集),王方武作,195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出版。《十月的长春》(诗集),1958年由长春市文联编印。《长春民歌选》(民歌集),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编,195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子弟兵之歌》(诗集),1959年驻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0948部队编印。《长春诗歌选》(诗集),长春市文联编,1959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春歌谣》(民歌集),长春市文联编,1960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巴吉垒诗选》(诗集),长春市文联编,1960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巴吉垒是农安县的一个人民公社,曾一度被誉为“诗乡”。《汽车工人诗歌选》(诗集),中共第一汽车制造厂党委宣传部编,1960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曾一度被称为“诗城”。《大跃进诗选》,1962年由长春市文联编印。《炉火集》(诗集),戚积广作,196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锤声集》(诗集),王方武作,1966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榆树行四首》(短诗,1961年春),陈钟作。
  自1979年至1985年,长春诗坛异常活跃。这期间影响较大的诗作有:
  《五彩的年华》(诗集),戚积广著,1985年6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分《春天的抒情》、《五彩的年华》、《大地的笑声》、《碧海的浪花》等5个篇目,共45首。诗人通过这些诗,歌颂了共产主义者的信念和情操,描绘了东北农村的风貌和城市知识青年的生活,反映了林海和北疆的风情。
  《海洋与爱情》(长诗二首),中申著,1982年8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海之歌》、《爱之歌》写于1978年,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与“四人帮”的斗争,是我国表现这一题材的少数几部长诗之一。
  《星星恋》(诗集),芦萍著,1985年11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包括《苏醒了的北方大山》、《森林,静悄悄》、《浪花记》、《旅途疏影》、《人生的旅途》等6个部分的106首新诗。芦萍,原名杨凤翔,1931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在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任助教、《长春》文学月刊社副主编、吉林省出版局副处长、终审等职务。现为《诗人》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194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出版的诗集有《乡村的早晨》、《长白燕》、《北方》、《莉莉的梦》等。
  《鸭绿江上的木帮》(长诗),丁耶著,1983年6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丁耶,原名黄东藩,1922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山区农家。“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湖南、四川等地。中学毕业后,当过书店店员。1945年入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1947年到晋察冀解放区华北联大文艺研究室工作。1949年到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到吉林省文联工作。1957年后,长期在农村劳动。1979年调回吉林省文联。主要作品有诗集《外祖父的天下》、《翻身集》、《新中国建设要抢点到》、《奶子山的春天》、《志愿军英雄赞》、《五挂大军跑安东》、《白玉的基石》;长诗《飞姑娘》、《辽河之歌》、《石头歌》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专业作家。
  《珍珠集》(散文诗、散文集),胡昭著,1983年9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散文和散文诗58篇,是作者从浩瀚的大海和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或森林里的一片树叶中发现诗意,借物抒情,寓意深远。《山的恋歌》(诗集),胡昭著,1982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68首短诗。《沉思的面影》(散文诗集),胡昭著。这些散文诗,有的是对走在时代前端的改革者、建设者的赞美,有的是对祖国城市和山川的深情描绘,也有异国风光掠影和古今艺术家素描,篇篇都是爱和友谊的颂歌,对人生和自然的思索。胡昭,1933年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县农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从5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有诗集《光荣的星云》、《草原夜景》和《小白桦树》。1957年后沉默20余年。1979年复出,又有诗集《山的恋歌》、《从早霞到晚霞》、《瀑布与虹》、《人生之旅》等问世。另有散文诗与散文合集《珍珠集》、散文诗集《冰雪小札》。
  《心灵的旋律》(诗集),梁谢成著,1985年8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摇曳的相思树》(诗集),梁谢成著,1987年8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一部爱情诗集,共分“摇曳的相思树”、“野百合”、“爱情故事”三辑。梁谢成,原名梁润珊,黑龙江省肇州县人。在中学读书时即爱好文学,曾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习作多篇。1962年于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在东北文史研究所、吉林省歌舞剧院创作室、吉林省文联《长春》文学月刊社编辑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从事研究、创作、编辑、宣传等工作。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诗人》月刊社副主编。
  《关东乡音》(诗集),崔立兴著,1988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这是作者的处女诗集。集分:“醒来的思维”、“耕耘的声乐”、“富裕的微笑”、“神秘的追求”、“透明的眼光”5辑,选诗165首。吟唱关东乡村的改革之声,抒写农村经营方式和耕作制度的深刻变革,揭示农民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诗作富有现代气息和地方特色,是一种乡土诗,也是优美的风俗画。
  《颂蒋筑英》,赵鹏万、刘允章著,1982年12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无韵的和弦》(诗集),赵首先著。
  《青石山集》(古体诗词集),林克胜著。
  《摇橹者的歌》(诗集),王海南著。
  《时间流痕》(诗集),王维君著。
  《山影集》(诗集),杨子忱著。
  《摇曳的情丝》(诗集),陈小英著。
  《梦月》(诗集),陈小英著。
  《美丽的大自然》(诗集),何鹰著。
  《公木诗选》,1981年7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从1933年到1980年近50年收入诗人所写的诗歌69首。公木,现名张松如。1910年农历5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北孟家庄一个农民的家庭。1924年夏入直隶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秋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33年到山东滋阳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教书。1938年8月到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后调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时事政策教育干事、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师。“八•一五”抗战胜利后,曾任东北大学教育长、教育学院院长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兼副教务长等职。1954年秋至1958年,任中国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所长兼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冬,下放吉林省图书馆任馆员。1962年后历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出版的诗集除《公木诗选》外,还有《公木旧体诗抄》。诗论有《诗要用形象思维》、《诗论》、《中国诗歌史论》。专著有《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另有《先秦寓言概论》、《中国历代寓言选》(上、下卷)等。诗人的《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英雄赞歌》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是不朽的歌词名作。
  二、小说
  (一)东北沦陷期间的长、短篇小说
  《奋飞》(中、短篇小说集),古丁作。共收入《吉生》、《颓败》、《莫里》、《皮箱》、《昼夜》、《玻璃叶》、《变金》、《暗》、《小巷》9个短篇,和一个中篇《原野》。内容多是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他们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既不想向黑暗势力妥协,又不能奋起抗争,都成了时代的零余者,走向没落和消沉,甚至失去了生命或自戕其生命。
  《平沙》(长篇小说),古丁作,1940年11月“满日文化协会”出版。小说以伪满小官吏白今虚为主要人物,描写一个封建腐朽大家族里两代人的故事。
  《花月集》(短篇小说集),疑迟作,1938年出版。共收《北荒》、《山丁花》、《月亮虽然落了》、《拓荒者》、《梨花落》、《雁南飞》、《江风》、《西城柳》、《失了热的光》等10篇小说。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在北大荒这块土地上的劳苦人民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挣扎在贫困、饥饿以及死亡边沿上的生活情景,其中的《山丁花》是作者的代表作,当时曾一度引起文坛的注意。
  《蝙蝠》(短篇小说集),小松作,共收《病患》、《津村》、《走失》、《南洋》、《月亮落了》、《双曲线》、《妻》、《洪流的阴影》等9篇小说,集后附有《一个文学青年自白》。
  《人和人们》(短篇小说集),小松作,共收《铃兰花》、《李博士》、《赤字会计》、《男与女》、《夜谈》、《陌生人和一个女招待》等12篇小说。作者在自序中说:“这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里所有的人们,完全是病态的、非健康的。比如这里有巴黎都市育成的畸形儿,也有堕落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病态恋爱的青年男女,自私自利、卖友求荣的无知者,街头天使,住小店的,还有一生至死也没有感到生活是怎么回事的部落民。”
  《苦瓜集》(短篇小说集),小松作,收有《爱情病患者》、《港湾里的风暴》、《乐章》、《秋夕》、《春季旅行》、《都市风景》、《花》、《火》、《不象是春天》、《书生》等13篇小说。其中《乐章》是作者追求纯美之作。他自己说:“因为那时候,我觉得除了纯美之外,并没有什么可写的;除纯美之外,没有什么可爱的”。
  《野葡萄》(中篇小说集),后改名为《蒲公英》,小松作。内收3个中篇。《蒲公英》描写一个卖唱女孩子的不幸遭遇。《野葡萄》描写一个农村青年为争取婚姻自由,与敌伪封建势力斗争的故事。《铁槛》写的是贫民邱青和他的家属——被污辱、被损害的“贱民”,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处流浪,而又忘不了“故土”;回到“故土”而又不得不离开“故土”的故事。
  《无花的蔷薇》(长篇小说),小松作,1940年由“满日文化协会”出版。小说描写东北沦陷前后,一群青年人在动乱中的逃亡生活故事。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他们从北国流浪到江南,在灯红酒绿的豪华生活中,醉生梦死,虚度岁月,最后又返回故乡,但这里的东北农村,已是一片凄凉景象。
  《北归》(长篇小说),小松作,1941年由长春艺文志事务会出版。作者在“跋”中说,这是写一个杂乱的家庭,生活在民初动乱年代,追求光明,遭遇的全是黑暗,最后是死亡。
  《暴风雨》(小说集),石军作。
  《两极》(短篇小说集),吴瑛作,1939年“文丛刊行会”出版。共收《新幽灵》、《折》、《诡》、《新坤道》、《傣臣》、《钱四嫂》、《女叛徒》、《雾》、《两极》、《望乡》10个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平凡而又单纯的故事,呈现了人生的真实。并在“后记”里说,集内“所包含的故事,全是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我更深一层地着重于人和物的描绘,体会到她和他们做人的方式和求生的规律。让这群人类长久地缠绵留在我的印象里,并喘息在大众的眼前。我没有做空头文学者的企图。我之从事于写作,只不过是在人和事的磨擦下,多激起几把火花。”
  《山风》(短篇小说集),山丁作,1940年6月“文丛刊行会”出版。集内共收《岁暮》、《臭雾中》、《银子的故事》、《山风》、《北极圈》、《织机》、《狭街》、《壕》、《孪生》9篇小说。是作者由1933年~1940年间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短篇汇集而成。这些小说,通过对小市镇和乡下为中心的社会轮廓的描写,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在日伪统治下的东北人民的种种苦相——他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无论工业或农业,都没有他们混饭吃的地方。
  《乡愁》(短篇小说集),山丁作。共收《乡愁》、《一天》、《集镇》、《熊》、《城土》、《伸到天边去的大地》、《峡谷》、《猪》、《残缺者》、《梅花岭》10篇小说。主要反映“大东亚圣战”刚爆发时,东北人民的痛苦、悲惨的生活以及所谓“王道乐土”的真实图景。
  《绿色的谷》(长篇小说),山丁作,1943年“开明书店”出版。这部长篇小说于1941年5月起,在《大同报》连载约有半年,被誉为“东北文坛有史以来稀有的长篇”。出版时因伪满政权建立了出版协会,对书籍的出版审查已经加强,经审查禁止出版,后经书店请客婉商,删去部分章节,并在封面上盖有“削除剂”印章,才允许出版发行。小说以一个叫狼沟的东北某山乡为背景,描写了东北农民对土地的粘着性,具有浓重的关东色彩。
  《小姐集》(小说散文集),梅娘作,1936年“益智书店”出版。
  《第二代》(短篇小说集),梅娘作,1941年6月出版。共收《第二代》、《六月的夜风》、《花柳病患者》、《在雨的冲激中》、《迷茫》、《时代姑娘》、《追》、《傍晚的喜剧》、《应该受罚的人》、《廉卷西风》、《落雁》等13篇小说。作品以孩子为主题的故事居多。
  《去故集》(短篇小说集),秋萤作,1941年1月出版。共收《暮景》、《春雨》、《南风》、《亚当的故事》、《嫩芽》、《书的故事》、《羔羊》、《两代》8个短篇小说和中篇《矿坑》。作者所写的人物几乎都把当时社会视为罪恶的存在,他们是沉浮于黑暗深渊下的一群。因此,从每篇创作中都能看出,一是作者已经开始显示了在创作上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二是作者在创作题材上更加广泛,并在更多的题材中凝聚着一个特点,就是真实地写出了敌伪统治下的民生凋废,民众苦难的人世。“八•一五”日本投降后,《东北文学》新年号刊载的《东北十四年的小说与小说人》一文中提及《矿坑》时,认为这是以一个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为主人公,以数个无产阶级的劳动者为陪衬,描写了无产阶级的命运。
  《欧阳家的人们》(短篇小说集),爵青作,1941年12月“艺文书房”出版。共收小说12篇。短篇有《哈尔滨》、《斯宾塞拉先生》、《某夜》、《巷》、《男女的塑像》、《青春冒渎之一》、《青春冒渎之二》、《青春冒渎之三》、《荡儿》、《大观园》、《溃走》;中篇是《欧阳家的人们》。据吴郎当时介绍,本集后半部所收的作品《溃走》,是写理智与理智的冲突和矛盾与不安终于形成的悲剧。《大观园》是写在大城市有如脓疮般地一隅发生的悲剧;在那里有迷于伦理的父子感激的眼泪,有年轻卖淫妇卖笑的泪痕。《欧阳家的人们》,是以欧阳家的六兄弟和一个女儿的故事为主体,描写新与旧的冲突。
  《风雪集》(短篇小说集),疑迟作,1941年7月“艺文志事务会”出版,益智书店发行。共收《黄昏后》、《雨夜记事》、《天涯路》、《乡景》、《乡仇》、《圣诞风景》、《丰收之夜》、《回归线》、《浪淘沙》、《塞上行》10篇小说。
  《天云集》(短篇小说集),疑迟作,1942年艺文志书房出版。共收《酒家与乡愁》、《不归鸟》、《雪岭之祭》、《凤鸣山的深秋》等8篇小说。
  《同心结》(长篇小说),疑迟作,1943年由艺文志书房出版。
  《松花江上》(长篇小说),疑迟作,在《大同报》连载。是《哈尔滨》三部曲的第一部。
  《乡怀》(中篇小说集),柯矩作,1942年“益智书店”出版。
  《沃土》(长篇小说),石军作,1941年10月“满日文化协会”出版。
  《灵魂雕刻师》(小说集),姚远著,伪满后期交给“大地图书公司”,未能出版。
  《万宝山》(中国第一部长篇抗日小说),李辉英作,1933年3月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小说通过“奸商、官家、日本鬼子三股线系成一股来对付万宝山一村的老百姓”,强占农民土地,挖沟修水田而引起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史实,揭穿了日本侵略者企图“侵占了万宝山之后,就和头道沟打成一片,划成租界”的罪恶阴谋。热情歌颂了万宝山人民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作品最后以万宝山人民在一位叫马宝山的农民带领下,拿起武器与被日本人欺骗的朝鲜族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在1931年7月2日填平了沟渠,痛打了奸商,并与日军、警察展开了激战作为结局。李辉英自述写作《万宝山》的用意是,要“把那种写闲情逸致的笔调,变成反抗敌人的武器,譬如暴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压迫、屠杀、欺骗我们弱小民族的人类事情”。《万宝山》发表于“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开了抗日小说的先河,引起人们的关注。
  《昙花一现》(长篇小说),季风作,曾在《大同报》连载。
  《三姐妹》(中篇小说),季风作,发表于《黑白丛刊》。
  《暮》(长篇小说),季风作,发表于《健康满洲》。系作者计划写的《生之奋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的题目是《夜》和《朝》。作者的设想是:“在那里,我想谱述动荡的大世纪下,我们身边的青年是怎样从痛苦中磨炼出来,找到了生之斗争的方向。”但后两部由于作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未能写成。
  《满洲作家小说集》,1944年2月在“五星书林”出版。共收《败溃一族》(励行健作)、《传尸病患者》(但娣作)、《蜂》(小松作)、《脱轨列车》(石军作)、《蠕动》(秋萤作)、《小人物之家》(未名作)、《诞生以前》(爵青作)、《江城》(疑迟作)、《血泪钞》(刘汉作)、《奔》(吴瑛作)、《鹑的故事》(田兵作)、《饥饿的生客》(田瑯作)、《牧场上的血缘》(金音作)13篇小说。
  (二)“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到解放前夕的小说
  开始时原东北的不少作家都在长春,他们通过《东北文学》发表了一些小说。如朱媞的《小银子和她的家庭》、韦长明的《诱惑》、姚远的《寒流》、《喜悦》等。但在国民党军队进驻长春后,小说创作呈现为沉寂、荒漠状态。不过,仍有一部分作品问世。
  《如愿以偿》(长篇小说),老宁作。在1947年新生报的副刊《新园》、《学生》、《文学周刊》连载。小说揭露有权有钱者践踏污辱女性的行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说
  当时的作者多数为在校大学生,也有一部分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如东北师范大学的袁庆望,吉林大学的李中申、刘淑明,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马淑媛,三五0四厂工人康文均,农村作者侯树槐,机关干部韩汝诚等。
  《回家》(短篇小说),韩汝诚作,1954年《东北文学》发表后,曾引起争论。
  《上大学》、《月夜》(均为短篇小说),吉林大学学生李中申作。发表于《布谷》周刊。
  《攀月亮》(短篇小说),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袁庆望作。
  《教室内外》(短篇小说),吉林大学学生刘淑明作。发表于《布谷》周刊。
  《梭碗的故事》(短篇小说),工人康文均作。曾在“五四征文”时获奖。
  《新的人》(短篇小说),汽车厂工人马淑媛作。
  《警钟响起》(短篇小说),侯树槐作。在《长春》文学月刊发头题。
  《并肩前进》、《山区气象站》、《追风赶雨》(均为短篇小说),杨廷玉作。
  《换防》(短篇小说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杨廷玉、于本红、张重阳等青年作者的短篇小说数篇。
  《自由神的眼泪》(短篇小说),鄂华作,1956年发表于《长春》。作者以辛辣的笔法,揭露了资产阶级以民主自诩的所谓总统选举,原来是一出玩弄人民意志、愚弄人民群众的闹剧。
  《江边父女》(短篇小说),丁仁堂作,1956年发表于《吉林文艺》。
  《嫩江风雪》(短篇小说),丁仁堂作,1958年发表于《萌芽》。写一位上海女知识青年来到嫩江渔村后,在老饲养员等的爱护、照料下成长的过程。小说发表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曾热情地给予指点、评论,引起了全国文学界的重视。
  《红叶》(短篇小说集),丁仁堂作,196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洮河飞浪》(长篇小说),方作新作,1962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绿海雄鹰》(短篇小说),丁仁堂作。作品以某农村碧海大队防沙造林为背景,表现该大队党总支书记于纯尚,在1968年春天大队革委会成立前夕,依靠群众,粉碎了以大队会计吴石薄为首的一些不三不四的“造反派”的夺权企图,保证了根治黑风口方案的实施,使碧海大队成了“翠绿海洋”。作品发表后,在全省范围内,曾指责这篇作品有三大罪状:美化“走资派”,丑化“造反派”,否定“文化大革命”。这恰恰说明了作品的正确,作者的勇敢。
  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8年,是长春市小说创作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长春小说创作的出版情况如下:
  《生活从这里开始》(短篇小说集),成刚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内收吉林省25位作家的27篇小说。其中有长春作家杜保平的《绣花的床单》、《影子》,王祁的《双井书》,余英瑞的《新婚礼服》,王浙滨的《情书的真情》,王小克的《要理解,但不要谅解》,齐铁民、鞠显友的《我们的“球王”》,张蒂远的《下马难》、《生活从这里开始》等11篇。
  《天河湾》(中篇小说),侯树槐著,1982年5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小说以松花江岸某珍珠养殖场的珍珠被盗为中心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情节。主人公云照光是一位年轻的侦察员,在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他通过公开和秘密、陆地和水下的侦察工作,成功地破获了这一案件,并捕获了全部犯罪分子。
  《大地的留恋》(短篇小说集),侯树槐作,1985年6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有《自留人》、《老树新枝》、《三星高照》、《酸甜的葡萄》、《农村纪事》、《监护人》、《走出家门的人》、《刀笔邪神》、《价值》、《大地的留恋》等10篇小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关东农村的生活,塑造和刻画了一些关东人的形象,是一部多采的关东风情录。
  侯树槐,1933年生,吉林省农安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长春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于1950年参加工作后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活动。197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已发表约有300万字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曲艺、戏剧、诗歌、故事、速写、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发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论述文章多篇。还有《田园启示录》、《人生醒世录》、《关东风情录》等书结集出版。
  《天使与囚徒》(长篇小说),韩汝诚作,1987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1万字)。小说以女法官彭荔为落实政策,去神秘的东边道调查冤假错案为主线。描写了大学生刘正彤在20年的蒙冤岁月里与先后结识的四个女性的关系。从而揭开他与她们命运的面纱。彭荔经过深入调查,得知昔日情人刘正彤出污泥而不染,含冤20多年依旧正派做人时,感情波澜再次掀起。但最后发现自己才是悲剧的真正主人公。看似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经历,实际却是在左倾路线下最痛苦的受害者。小说还描绘了时代的种种众生相:命运多舛但刚正不阿的革命老干部,道貌岸然而灵魂丑恶的党政官僚,精神变态但良知未泯的当代女青年,以及劳改部门所造就的形形色色、营营苟苟的种种社会渣滓,展现了中国50~70年代人与人的不正常关系,大胆地揭露了造成这些悲剧的极左思潮的危害。
  《乌兰察布眷情》(中篇小说集),韩汝诚作,1985年2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27万字)。内收《腊月》、《乌兰察布眷情》、《双眼花翎》3个中篇小说。《乌兰察布眷情》曾获“清明”文学奖。
  韩汝诚,蒙古族,蒙古族名:博彦孟和。曾用笔名:公羊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长春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长春市文联专业作家。1933年7月生于北京。1948年参加工作。195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任医生。1954年进入文艺界,先后任长春市文联、吉林省文联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长期在基层劳动和工作。当过油漆工、锅炉工。1978年重返长春市文联。一度任《春风》编辑部编辑。1981年起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失掉高潮的悲喜剧》;长篇小说《吕四娘别传》、《二等巡官与马车夫》等。
  《神秘的索南才旦》(长篇小说),傅子奎作,1983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40万字)。小说写的是1950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金沙江防线,解放昌都时由于交通阻塞,进军西藏的地面部队面临着饥饿和寒冷的严重威胁。为突破空中禁区,空投给养,一支小分队在几个月的工作中,和西藏反动上层、国民党匪特的阻挠破坏,以及国外干涉势力的分裂活动作不屈的斗争。并克服缺粮、严寒、高山反应等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作品还反映了藏汉族关系、军民关系、宗教纠葛、爱情生活、气象探测以及藏族人民和佛教僧侣的生活。
  傅子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秘书长。1940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5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64年在武汉军区空军文化部创作组专业作家。1977年到长春任专业作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蓝天志》、《男儿女儿多风流》;短篇小说《夜走青石岭》等。短篇小说《夜走青石岭》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带血的金达莱》(长篇小说),董辅文作,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通过对朝鲜族与汉族两个民族三个革命家庭的命运和遭遇的描写,反映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倒台前夕我国的社会面貌。朝鲜族优秀的民族干部南永昌、周天明和一批有正义感的人们,横遭诬陷和迫害,有的被摧残致死,有的被投入监牢。但他们的战友们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故事虽然是个悲剧,却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启迪人们去思索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聚福镇新传》(中篇小说),董辅文作,1988年5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2万字)。作品所描写的聚福镇,是座落在东北大平原腹地的典型关东小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迷人的景色,使它充满一种神奇的气氛。由于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大潮的冲击,使这里出现了一场开放与保守,文明与愚味,古老积习与现代意识,封闭的自然经济与开放式的商品经济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殊死搏斗。作者把省、市、县、乡的领导和各式各样的人物,都凝缩到这个小镇而又放射出去,集中描写了关东人的粗犷与豪放,朋友间的义气与坦诚,独特的心态与野性冲动。
  董辅文,1938年出生于农安县鲍家乡。1964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至1972年,一直在文化部电影局剧本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和电影研究工作。1972年调长春市文化局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77年到长春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担任长春作家协会秘书长。1985年调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任妇女读物编辑部主任。后到长春出版社。其著作还有中篇小说《静静的团泊洼》等。
  《帷幕刚刚拉开》(长篇小说),杨廷玉作,1986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里不是处女地》(长篇小说),杨廷玉作,1987年4月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小说中的鲤鱼沟,是关东大地上一块丰饶而又闭塞的山村。多年来形成的关东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的观念和积习,在这里深深扎根。80年代初,中国农村兴起的变革,向这里穿透。于是,古老的积习、历史的惰性、扭曲的心态、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便和现代意识、变革行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发生了剧烈的撞击。作品以魏家养殖场的兴衰和魏家父女的命运为焦点,辐射到乡、县和专区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各种人物,表现了关东的地域特色,关东人特有的风习、个性、心态、语言。
  《明天就要决赛》(中篇小说),李玲修著,1980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姑娘跑向罗马》(长篇小说),李玲修著,1987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关东胡匪传》(小说集,上下两卷),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编,1987年11月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内收海客、瀛洲的《吴大帅传奇》,白血的《林海枭雄座山雕》,马金萍的《许大马棒外传》,齐铁雄的《刘单子》,吴迪、白血、周汝东的《蝴蝶迷真传》,杨维宇的《带文凭的匪首》6部传记体小说。小说描写的胡匪既是被逼上山者,又是反对俄、日侵略的英雄;他们身上既有匪性,又有民族的凛然正气。《林海枭雄座山雕》中的座山雕,不仅亲手将一个在中国东北行凶作恶的“老毛子”杀死,推进为他准备的“毛子坑”,而且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后,针锋相对地与日伪军周旋,给敌人和汉奸以沉重打击。《带文凭的匪首》中的孙会雨,也实有其人,他在老北大毕业后,回到家乡,一扫世俗观念,上山当了胡匪,他的枪口始终对准日本侵略者。
  《红衣女》(长篇小说),海客著,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编。1988年6月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女匪艳史》(中篇传记体小说集),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编,1988年6月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内收《超绝匪星一枝花》(白血作)、《新出马的女大神》(杨维宇作)、《蝴蝶迷真传(中)》(白血作)、《金丹女法师》(方耕、吴迪作)4部中篇小说。
  《君子兰外传》(中篇小说),程质彬作,1986年6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通过一棵珍贵君子兰花的流离辗转,描写了一个曲折的故事。着力塑造了年轻一代的杜江、香妹、沙丹、牟力和老一代的“海峰和尚”、杜大妈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在生活、婚姻等方面走过的坎坷道路。
  《生活的考卷》(短篇小说集),杜保平作,1984年4月由群众出版社出版。集中收有《花秀的梦》、《绣花床单》、《影子》、《生活的考卷》、《楼上楼下》、《爱神的悲哀》、《谜》、《磁带上的心》、《植树时节》、《花儿成对人成双》、《君子兰》、《新婚进行曲》、《教授家的新娘》、《苦果》、《八十年代的青年人》15篇小说。其中有工人,有教师,也有城市青年、农村青年。作者写了他(她)们如何对待理想、情操、道德和爱情,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都是为了爱》(长篇小说),王小克作,1988年4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28万字)。小说着重描写了工业改革大潮的一个水泥厂厂长秉公办事,敢于大胆破格启用能人的故事。小说还写了于江、陆菁华、蓓蓓等出色的人才。对杨涛一类人的嘴脸、灵魂,也给予了大胆的揭露。整篇小说,情节曲折,语言大众化,颇有关东地域特色。
  《在黛色的波涛下》(长篇小说),鄂华作,先在《长春》月刊和《文汇报》连载,1982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小说着重反映了我国沿海渔民的生活,对国外某些资产阶级财团也给予了抨击。情节惊险,形象鲜明,语言凝炼。
  《鄂华中篇小说选》,1984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作者所写中、短篇小说《女皇王冠上的钻石》、《自由神的眼泪》、《走向命运的星辰》、《祭红》等25篇。
  鄂华,原名程庆华,祖籍湖北荆门县,1932年生于北京。1953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吉林省工作。1962年成为吉林省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为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79年、1982年两次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访问,现为世界笔会北京中心会员。主要著作除长篇小说《在黛色的波涛下》外,还有短篇小说集《自由神的眼泪》、《女皇王冠上的钻石》、《艺术的控诉》、《丹凤朝阳》、《灵岛》、《盗火者的足迹》;中篇小说《东方红》、《呼龙哨纪闻》、《宝石的地图》;长篇小说《水晶洞》、《翼王伞》;儿童小说集《湖上的追逐》、《铁路老工人》;散文集《天池幻想曲》、《黑河的帆——访罗散记》;电影剧本《祭红》、《绿十字号沉船》等。
  《永宁碑》(长篇历史小说),张笑天作,主要反映我国东北边疆军民的抗俄斗争。
  《寡妇门前》(长篇小说),王汪作,1983年1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通过爱情的冲突和爱情的命运,比较深广地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风云变幻,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语言凝重流畅,是一幅关东风土人情的历史画卷。
  王汪,原名王宗昌,1930年5月17日生于吉林省磐石县。1956年6月至1980年3月,先后任《吉林文艺》小说编辑、《长春》文学月刊小说组组长;1980年6月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后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驻会专业作家。作品除《寡妇门前》外,还有中篇小说《她从大海那边来》(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春风文学丛书》)、《古庙里的号声》(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孤城残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6月出版)等。
  《渔》(长篇小说),丁仁堂作。是作者计划写的《嫩江三部曲》的第一部。反映嫩江岸边的渔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争取翻身解放的曲折斗争过程。是一曲壮美的渔歌,有着科尔沁大草原的浓重气息。
  《香港女士》(中篇小说集),中申著,1987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内收《珠宝商一家的故事》、《多情应笑我》、《活的石像》、《少小离家》、《无法投寄的信》、《她在灯火阑珊处》、《金心项链》7部中篇小说,描写当代香港的社会生活。主人公都是女性。有洁身自好的职员,有温柔善良的女工,还有贪婪的强人,堕落的雏妓,她们在社会旋流中浮沉,被推上浪峰或堕入谷底。因为作家多次去香港居停,对香港有所了解,因而作品故事新颖,描写真切,语言生动,可读性与感染力强。
  《香港之夜》(中篇小说集),中申著,1984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广大读者迫切要求了解香港。作者通过他的4个中篇小说表明,香港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评论界认为,这一题材的中篇小说,“打开了题材的一个窗口”。
  中申,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企业文化报》总编辑。1934年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任《长春》、《作家》等文学期刊编辑多年。著作除《香港女士》、《香港之夜》外,还有中篇小说集《香岛风情画》;长篇小说《港岛银星》、《我青春的恋歌》;长诗集《海洋与爱情》、诗集《灯花》等。由于作者创作反映香港生活的著作较多,反响较大,成绩突出,被国务院侨办与全国侨联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光绪末日传奇》(历史小说),赫历著,1985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写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由1 300多名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签名的《上皇帝书》,强烈抗议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写了光绪“戊戌变法”的失败经过,“帝党”、“后党”间的矛盾斗争,和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的死,情节曲折感人。
  《枪响鬼魂宫》(长篇小说),赫历著,198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主要描写的是,1928年,国民党军阀、十二军军长孙殿英,派工兵炸开了马兰峪的慈禧墓、乾隆墓,盗走了价值连城的国家瑰宝,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全世界人民的震惊,成了国内外人们瞩目的一大案件,对这批珍宝,或抢、或卖、或夺,引起了一系列的悲喜剧。蒋介石为平息人们的愤怒,想要逮捕和审讯孙殿英,而孙殿英却贿赂蒋介石、宋美龄、戴笠等国民党要人,致使这一历史公案,不了了之。
  三、报告文学
  东北沦陷14年和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期间,长春的报告文学无资料可考。长春解放后,报告文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著作不断问世。
  《水流归大海》(人民公社史),黎雨、王志贤、王毓春著。1959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们的工厂》(工厂史),刘福堂著。1959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春城新人》(特写集),长春市总工会、长春市文联合编。1960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春城新人》(特写集),长春市文联编。1960年4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英雄的姐妹》(长篇报告文学),徐云卿口述,马淑媛整理。196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长春的报告文学创作有更大的发展,或见于报刊,或由出版社出专书。
  其中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有:
  《三门李轶闻》,乔迈作。发表于1981年6月号《春风》月刊。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先后为黑龙江省、吉林省列为整党学习教材。
  乔迈,祖籍山东。1937年生于吉林省海龙县城镇,就读于山城镇中心小学、海龙一中、通化一高中,196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为吉林省作家协会驻会作家、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所著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希望在燃烧》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失去了永不再有》、《森林大火灾》获吉林省第一、二届长白山文艺奖;据《三门李轶闻》改编的电影《不该发生的故事》获百花奖、金鸡奖、文化部奖。曾两次获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一次获“振兴吉林”一等功。
  《李宗仁归来》(纪实文学),顾笑然、王士美、汪东林著。先在《春风》月刊连载,而后全国许多家报刊转载。1980年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绿色的追求》(报告文学集),作者有赵鹏万、刘允章、李蕴、赵振华、史璠、齐子贵等15人,1985年12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在八十年代的跑道上》、《正是车城好风景》、《为了“红旗”第二代》、《追求者的脚印》、《春风在沉睡中醒来》、《事业在他心中》等19篇报告文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反映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改革形势的上百篇报告文学中精选出来的。作品热情讴歌了广大汽车工人勇于开拓,锐意改革,为振兴祖国汽车工业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热忱,展现了广大汽车工人多姿多采的时代风貌。作家刘绍棠为本书写了“序”。
  《士林丰采录》(报告文学集),侯树槐、张少武、韩汝诚、程质彬、乔迈、于笑然等著,1988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共收15篇报告文学,分别介绍了在科学发明方面作出举世瞩目成就的王大珩、唐敖庆、余瑞璜等老科学家和活跃在科学领域,取得累累成果的一些中年科学家的风采。
  《北国春城——长春》,由侯中山、高峰、杨德宏、李云章分别任主编、副主编。作者有于笑然、于献龙、马竞、王振骥、史璠、吕虹、李云章、李伟光、刘国臣、任青祥、杨德宏、高继恒、张凤岐、赵瑞勤、高峰、徐亚力、曹保明、盖湘涛18人。全面地记述和介绍了长春的历史沿革、自然风貌、革命传统、风土人情、特产资源、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名胜古迹、特产风味,客观地描绘了近年来各条战线的成就和变化。1988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春市长尚振令在《代序》中说,这是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全市人民都应当认真地读一读。
  《孤城喋血》(长篇系列报告文学),王树淮著,1988年1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近15万字)。分“缘起篇”、“丑陋篇”、“控诉篇”、“壮烈篇”、“昭雪篇”,以大量的史实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长春解放前夕,龟缩在长春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们为所欲为,疯狂屠杀无辜群众、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血染孤城这一令人震惊的血案经过。在揭露特务间大量勾心斗角丑闻的同时,讴歌了一批面对敌人的暴刑,坚贞不屈,为长春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党的地下工作者。
  《笼鹰志》(报告文学集),李玲修著,1985年10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内收《美在人间》、《在高高的横杆前》等15篇报告文学。《笼鹰志》获全国第一届(1977~1980)优秀报告文学奖。
  《足球教练的婚姻》(报告文学集),李玲修著,1984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足球教练的婚姻》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优秀报告文学奖。
  李玲修,1944年生,山东牟平县人。15岁考入长影演员训练班,后为长影演员。18岁参加沈阳空政文工团。26岁转业回长影任总编室编辑。1984年任专业编剧。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吉林分会理事。主要作品除《笼鹰志》、《足球教练的婚姻》等报告文学集所收作品外,还有报告文学集《东方的明珠》(与人合集),长篇小说《姑娘跑向罗马》,中篇小说《明天就要决赛》等。她的报告文学和电影文学剧本多次在全国和省内获奖。
  此外,还有《企业家丰采录》(侯树槐、乔迈、张樱、侯明祥、何应扬等著)、《大地魂》(于笑然著)。
  四、散文、杂文
  (一)东北沦陷期间的散文、杂文
  《一知半解》(杂文集),古丁作。集内收有《闲话文坛》、《大作家随话》、《红楼梦别本》等多篇。大多写于1936~1937年。这些杂文文笔犀利,较为深刻,而且针对性很强。作者初期的文学活动,能得到一定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写的杂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落英集》、《我的日记》、《天方夜谭新篇》(均为散文集),杨絮作。
  《无限之生与无限之旅》(散文集),韦长明作,1944年“兴亚杂志社”出版。付印后未发行。
  《杂感之感》(杂文集),李季风作,1941年11月“益智书店”发行。共收杂文63篇。分《消闲谈》、《促膝谈》、《消闲随笔》、《消闲而已集》、《关于家庭》、《生活之书》6辑。其中,除《生活之书》未发表外,均刊载在《大同报》副刊及“家庭”版;作为集名并代序的长文《杂感之感》,载于《华文大阪每日》。从内容看,《杂感之感》无疑是沦陷期间畸形东北文坛的一篇有思想性之作。在国破家亡时,作品鼓励人们“消灭敌人,就是为了不被敌人消灭”(《生活之书》);面对不敢反抗的人们,作者痛心疾首地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怀着奴隶的心情,过这奴隶生活的人再可怜的了。”(《拜金主义》)“一个人受了别人的辱骂,受了别人的侮打,为什么要不还一言,不置一掌?难道世界永远让那凶残暴虐之徒肆其狠毒吗?”(《沉默的人》)“我反对,我就反对那些‘低能无知’的人动辄言:‘适应环境’!我不知千古东西之历史是怎样地‘适应环境’造得出来?”(《又答我未面的青年友人》)。
  李季风在阅读了大量的社会科学著作后,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对之极为推崇。他在作品中公开介绍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卡尔之事业不能成功,衣利起却把他的事业作成功了,这并不是衣利起的智慧比卡尔高或衣利起的意志及精力超过了卡尔的缘故,而是由衣利起所居处的环境赋予他事业发展的条件更方便了一些,这就是社会背景的问题。”(《有志者事竟成》)在同一篇文章中。季风称道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合作,并称他们的作品为“千古不朽的巨作”。
  身在伪满洲国的季风深知讲真话的艰难。他说:“一个人应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能够说的话,一定要说;可是应该说的话有时却不能够说。这其中的甘苦,决非‘无言之士’能够领略其万一!”然而,就在那些“聪明者”缄口避祸之时,季风却呐喊:“为着要飞,要不怕折伤翅膀的!”(《呆子的生活》)。他十分欣赏辛克莱的话:“艺术家的伟大精神之中,是以斗争为始”,“人类历史是斗争史,就是人类历史的创造历史的事实。”季风根据现实,将这观点更进一步深化了,他认为:“这斗争不可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斗争,而是率同了一样生物或一样人类,对于自然和异样生物或异样人类的斗争。”
  《杂感之感》在艺术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作者常常以小见大,就一件小事升发开来,向读者阐述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道理,他广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显示了作者较为高深的文学和史学的修养。人们说,季风的杂文有“鲁迅风”。
  季风因有反满抗日活动,曾几次入狱,又几次越狱逃生,并以电话通知敌人他在某处。但敌人赶到时,都是扑空。当时新闻和文艺界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把他看成传奇式的人物。季风当时虽逃出敌人魔掌,但日本投降不久,却在沈阳万泉河附近,惨遭国民党杀害。
  《敞帚》(杂文集),姚远作。伪满后期,作者将书稿交大地图书公司,未出版。
  (二)长春解放后的散文、杂文
  长春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散文、杂文在长春一时蓬勃兴起。
  《官风不可长》(谷长春作)、《官僚主义新释》(潘芜作),是两篇“干预生活”、针砭时弊的杂文。发表于长春市文联在长春日报办的《布谷》周刊,在群众中影响较大。但在发表后不久,由于反右扩大化,这两篇作品被打成“毒草”,作者也因之错划为“右派”。其后,散文、杂文一时陷于停滞状态。
  及至80年代,散文、杂文创作又开始兴旺。
  这一时期的散文、杂文作品中,已结集成册出版者有:
  《采贝集》(散文集),程质彬著,1985年9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集内有“滴翠集”、“登攀集”、“采贝集”、“花蜜集”、“寄怀集”5个部分。共收了《海量》、《攀登赋》、《追寻》、《椴树坞的花蜜》、《海赋》、《浓情艳色画水乡》等42篇散文。题材多样,有对美好山河的礼赞,也有城乡变化的目见,有对各种人物的真实描绘,也有生活剪影;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散文创作短论。反映了作家的艺术追求。其中《海赋》获建国30周年征文二等奖;《海量》获国庆征文三等奖。
  程质彬,193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肄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布谷》文学周刊编辑、长春日报文艺部副主任、长春市文化局宣传科科长。1978年参与筹创《春风》文学月刊,并兼任主编到1982年5月。1985年、1987年分别获吉林省和国家文学期刊荣誉编辑称号。
  《人间女神》(散文报告文学集),李云章著,1988年12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内收《人间女神》、《茧花赋》、《美的熏陶》、《游子情深》、《天职》、《金灿灿的年华》等散文、报告文学37篇。
  《蓝天下的思索》(杂文集),张秀枫、邢文国、刘成信著,1988年5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张秀枫、邢文国、刘成信所写杂文各40篇。包括张秀枫的《“王夫人”的幽灵》、刘成信的《且说“泼污”》、邢文国的《“势力人”与“势力眼”》等。
  张秀枫,1942年生于长春市。1961年长春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曾任中学语文教师、出版社文学编辑、副总编辑等。除写杂文外,还写了不少小说、散文、评论等。
  《弄潮集》(杂文集),潘芜、丁冰、李云章、北马、沙金成、刘乃季、相宝迎、杨连生等作。每人10篇杂文。长春杂文学会编,1987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亲近土地》(散文集),姜维青著。
  《乡思在渔歌》(散文集),王海南著。
  《揽翠》(散文集),陈小英著。
  《管窥集》(杂文集),杜日新著。
  五、儿童文学
  东北沦陷期间,长春的儿童文学作品比较著名者有两部:
  《黑国王和白国王》、《秃秃历险记》(长篇童话),李光月著。
  长春解放后,除李光月继续写童话外,郭大森是新中国培养的儿童文学作
  家,在文坛崭露头角。
  《柳树哥哥和柳树弟弟》(童话),李光月作,1956年发表于《布谷》文学周刊。
  《河边的枪声》(儿童小说),郭大森作。获1956年“五•四”征文奖。
  《小小牛司令》(小说),孙景琦作,1956年发表于《布谷》文学周刊。
  《孩子的申诉》(诗),杨凤翔作。
  《长耳朵的故事》(童话故事集),李光月著,1957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有《小绒毛和瘸子》、《长耳朵的故事》、《柳树哥哥和柳树弟弟》、《大地的铁链》、《红花姑娘》5个短篇童话。
  《三个朋友》(短篇童话集),李光月著,195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三个好朋友》、《笛子的故事》、《除夕》3个短篇童话。
  《城外的白杨》(儿童诗集),中申著,195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8年期间出版的儿童文学著作有:
  《天鹅的女儿》(短篇童话),郭大森著,发表于1978年。故事描写天鹅妈妈对小女儿十分宠爱,使她变得柔弱娇嫩。围绕教育小女儿问题,天鹅教练和妻子发生冲突,天鹅妈妈离家出走。天鹅教练对两个女儿进行严格训练,两个女儿在寻找妈妈途中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天鹅教练由衷地为女儿的成长骄傲,天鹅妈妈也终于醒悟。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明快的美感,说明父母对子女不能溺爱,只有让她们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健康地成长。
  郭大森,原名郭恩泽,1933年生,辽宁省新民县人。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共吉林省委业余大学和吉林函授学院中文系任教。1972年调到吉林人民出版社,任少年儿童读物编辑。现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协吉林分会理事、吉林省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写有儿童小说《河边的枪声》,获长春市文联“五•四”征文奖。“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内蒙古自治区。写出了《绿色的喷泉》、《玫瑰丛中绿帐棚》等作品。主要作品有:童话和小说集《天鹅的女儿》(1981)、中篇童话《天池云女》(1983)、中短篇童话集《蓝灯》(1985)等。并与锡金、崔乙共同主编1949~1979年《儿童文学论文集》。短篇童话《天鹅的女儿》,于1980年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奖中获三等奖。
  《莉莉的梦》(儿童叙事诗集),芦萍著,1981年1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7首叙事长诗。《靰鞡鸟》、《小铁匠和山姑娘》,歌颂抗联时期的小英雄孙彪、杨刚和山妹在杨靖宇将军和抗联战士的关怀下,机智勇敢地跟敌人进行斗争的事迹。《小鸿雁》、《莉莉的梦》、《两块伤痕》、《丁香姑娘》和《琴泉》,描述了象丁香、菊丽玛、小鸿雁、莉莉和她的伙伴等许多可爱的少年儿童,她们勤劳好学,机智勇敢,有远大理想。
  《摸鱼》(短篇小说),张少武作。刊载于建国30周年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选》,获吉林省建国30周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写刚参加农业生产的小青年宝祥,如何在老一辈关心下在劳动中成长的故事。主人公具有高尚的情趣,真挚细腻的感情,身上闪射着一代新人的光彩。作者在饱含着对劳动的赞美中,极力描写农村孩子的纯朴、高尚和北方农村的特色。
  张少武,满族,1933年出生于辽宁省开原县小李台村。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吉林省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长春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文联副主席。1987年被授予编审职称。1985、1987年分别获吉林省和全国荣誉文学编辑称号。主要作品有儿童诗集《收瓜》、《瓜王献给毛主席》;儿童小说集《远方的种子》、《红缨弹弓与铜脚鱼网》、《九月的枪声》等。
  《少年优秀作文精选》,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希望的摇篮报》编辑部编(全书13万字),1988年7月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书中收长春市中小学生作文100余篇,多数是散文、记叙文,还有部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少年身边,为他们所熟悉的人和事,表现了少年们朴实真挚的感情。
  《幼儿猜谜歌》(曹保明编),1982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菜》、《瓜》、《果》、《米》、《油》、《球》等50类谜语,通过边问边答边猜边学方式,向小读者灌输各种生活知识。由于有谜味,又有民间童谣的节奏,很适合儿童记忆和学唱。
  《披虎皮的狼》(寓言集),陆景林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该集分鸟兽篇、鱼虫篇、花木篇、山水云石篇和人•物篇5个部分。共收寓言368篇,蒋锡金为该书写《序》,认为作者“继承了寓言的好多长处,并颇有创新和发展。……他扩大了喻主——故事的主人公的范围,在动物的鸟兽虫鱼之中出现了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南极的企鹅,以及邀请许多植物的花草林木也来参加表演,旁及无生命的山水云石,甚至出现了座钟和避雷针之类,更把许多古典寓言中的人物如楚人、宋人、伯乐、叶公都唤醒了,让他们重新来串唱80年代的新戏,喻主的队伍大大地扩大了,也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境界。特别是有些篇的内容是与当前的现实能够结合,更能发人深省”。
  陆景林,笔名路放。1934年生于九台县。曾任大学助教、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部长、长春市人大副主任。为长白山诗社社员。其著作除《晏子故事新编》、《战国策故事新编》(均与人合作)外,还写有散文、寓言、评论多篇,作品收入多种选本。寓言集《披虎皮的狼》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
  《小脑袋和大鼻子的故事》(系列短篇小说集),中申著,1981年7月由新蕾出版社出版。共收《奇妙的机器人》、《统一行动》等11个短篇。每篇都围绕着小脑袋和大鼻子这两个孩子来写。小脑袋和大鼻子是两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聪明、活泼、可爱,但做事缺乏毅力和恒心,所以事情总做不好,还闹了不少笑话。在师长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经过不断努力,他俩逐渐克服缺点,成为优秀的少先队员。作者笔端饱含幽默,把两个孩子写得很有风趣,小读者们可从书中见到自己的影子,受到教益。本书是团中央红领巾读书奖章活动的推荐书目。
  《雪花•海风•篝火》(诗集),中申著,1987年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小伐木人的歌》(散文诗集),文牧著,1983年4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吉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奖。散文诗《阿爸依的小木房》,曾获吉林省第一届儿童文学创作奖。
  文牧,湖南醴陵人,祖籍江西。1952年~1956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1956年9月调到吉林人民出版社任文学编辑至今。从50年代开始以方半林、田陵笔名写了大量的儿歌、儿童诗以及散文、评论。他的散文诗集还有《绿色的边境》(新蕾出版社出版)、《新婚的晚会》(漓江出版社出版)等。
  《珍奇的植物》(故事集),陈日朋著,1981年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从这本书中,可看到世界上最小的树木和最大的树木“世界爷”,还可以看到开放在“世界屋脊”冰天雪地上的花朵和生活在海洋中最大的植物以及捕虫植物们精采的表演赛和长在虫子身上的“草”。还有世界上最高的草木和“独木成林”……它不仅能开阔小读者的眼界,增长小读者的知识,还能培养小读者对奇妙的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的兴趣。
  《小蜜蜂访问百花国》(科学童话),陈日朋著,1981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讲花的知识并适合少年儿童口味的读物。曾获吉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陈日朋,1939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1956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科学小品。科普著作有《成语里有科学》、《天池梦幻》、《草原奇境》、《珍奇的植物》;故事《好娃娃丛书》等10余部。还创作了科教电影剧本、科普电视节目等。有的作品被译成蒙古、藏等文字。有的作品被译成日文,选入日本出版的书籍中。他创作的中篇科学童话《小蜜蜂访问百花国》,获吉林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童话集《天外飞来的客人》获吉林省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二等奖;他编著的《中国成语故事》,被评为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并获1982~1988年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三等奖;他编写的《宝宝长知识》,获全国第二届幼儿图书鼓励奖。他的创作多取材于草木禽虫,自然风物,具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体裁多样,大凡能表达科学内容的文学形式都有所尝试。作品文学性强,追求科学和文学的“嫁接”,善于从严竣的科学中挖掘出美感,颇具艺术感染力。作品语言洗练明净、清新隽永。陈日朋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编审、主编、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吉林省科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儿童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青年科学报》、《大家健康》、《小学时代》编委。他还在中国科普作协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评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吉林省优秀科普作家、先进科技工作者。
  《奇妙的旅行》(童话集),刘学铭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山村孩子的歌》(诗集),杨子忱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胖娃娃谣》(诗集),杨子忱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六、民间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60年代起,由于长春市文联和吉林省文联开始重视民间文学,特别是狠抓新故事的创作和讲演,使民间文学有很大的发展。
  《长春新人新事集》(故事集),1960年由长春市文联编印。
  《一浪高过一浪》(新故事集),长春市文联编,1965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三代师徒》(杨月娥作)、《矿工的儿子》(魏金钟、张纯才作)、《暴风雨中的列车》(关春章、王起天作)、《一张火车票》(杨铁城作)、《一浪更比一浪高》(孙荣作)《“老疙疽”组》(石凤琴作)、《“老工长”和小王》(王永成作)7则新故事。《三代师徒》、《矿工的儿子》是反映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暴风雨中的列车》是反映铁路员工、旅客、解放军战士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一张火车票》、《一浪更比一浪高》、《“老疙疽”组》、《“老工长”和小王》是反映工业生产新高潮中的比学赶帮运动的。其中《三代师徒》,经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一张火车票》、《矿工的儿子》、《三代师徒》在1965年4月第14辑的《故事会》上又一次刊登,向全国推广。这辑《故事会》,还刊登了《长春市南关区文化馆是怎样组织革命故事创编工作的?》,以及吉林日报的短评《方向明确,方法才能对头》,向全国推荐长春市南关区组织革命故事创编工作的经验。《一张火车票》、《三代师徒》在作者杨铁城、杨月娥讲演时,中共吉林省委领导亲自到场听讲,并给予充分肯定。
  这些故事是在1964、1965年长春市文联在各单位的配合下,全面辅导故事创编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时的故事创作,题材面广,有反映生产新高潮的,如《大战螺钉孔》、《胜中求败》、《为祖国增光》等;有歌颂王杰的,如《一包药》、《带徒弟》等;有学习毛主席著作方面的,如《为革命而学》(李兰芬创作并讲演,深受听众欢迎)等;有支援农业的,如《巡线工》、《两件雨衣》等;有反映援越抗美斗争的,如《海鸥》、《英雄阮文追》等;有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如《首战平型关》、《董存瑞》等;还有写教育工作者的《英雄女教师》等。这些故事大部分都在工厂、企业、街道、学校讲演过,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东北抗日联军歌谣》、《长白山抗联歌谣》均为齐兆麟搜集整理的歌谣集,先后在上海和吉林出版。
  及至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8年,长春的民间文学呈兴旺景象。特别是长春市和各县成立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或办公室以后,有计划、大规模的搜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的工作,已初见成效。
  《成语故事三百篇》,陈日朋、金士杰著。1982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11月第5次印刷,印数达26万册。共收《开天辟地》、《与虎谋皮》、《斩草除根》、《贪小失大》、《得陇望蜀》等300篇成语故事。包含十分丰富的政治、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成语除少数来自民间口头流传的以外,大部分源于古代文化典籍和诗词文章。其中有些成语是历史事实的概括,有些是古代战争的记叙,有些是神话传说的精髓,有些是诗词歌赋的节录。它们往往以此喻彼,意在言外,余味无穷。
  《响马驼龙》(吉林民间文学丛书),曹保明著,1988年1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有《董氏药膏》、《李连贵大饼》、《郑发菜刀》、《赵小孩儿》、《关东神医》5篇关于神医、名匠的故事,还有一篇是《响马驼龙》。这些故事结集前在长春日报等报刊登载,深受读者喜爱。
  《中国民间教子故事》,曹保明著。1985年3月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共收进民间教子故事170篇。分父母立身篇、子女戒喻篇、尊老敬贤篇、求知劝学篇、创业立志篇、婚姻恋爱篇、骨肉手足篇、文明家风篇、修身美德篇、移风易俗篇、处世交友篇、警钟明镜篇12章,为父母家长对子女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教材。故事脉络清晰,语言朴实无华,内容生动优美,篇幅短小精悍。讲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此书出版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曾做为固定节目,向广大城乡听众播出;吉林日报对此书进行过专门介绍;还被北方10省民间文学协作区评为二等奖。
  《东北土匪习俗》,曹保明著。1988年8月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从民俗的视角,详尽地介绍了本世纪初至解放前夕东北的民间组织——马贼、土匪和响马发生、发展、衰退、消亡的原因和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综合形态,向人们介绍了他们的生活。作者曾亲自采访了众多活着的土匪头人,考察他们生活的历史文化背景,破译了他们的行话、隐语,阐述了他们在社会和生活中出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因素,被誉为“五•四”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专题研究的重要成果。此书获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并被美国旧金山华埠图书馆收藏。
  曹保明,1949年9月11日生于黑龙江省泰来县泰来镇。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开始对东北民族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和抢救挖掘工作。他立足研究东北地方风物和民俗风情,已出版专集专著7部。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民间故事》副主编。
  《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长春市城区卷》,长春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1988年5月出版。长春地方于嘉庆五年(1800年)设置长春厅,始为建制。是汉、满、蒙古、回、朝鲜多民族繁衍的地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神话到历史人物,从鸿蒙远古到茶余饭后的“遐话”,民间流传着许多丰富多采的故事、歌谣、谚语和民间传说。这本书收有由古籍中转叙或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古代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如《月亮与太阳的传说》、《孔子拜师》等。
  在历史上,长春是关东名城之一。曾招徕“五湖四海”之士,汇集三教九流。人多“遐话”多,世代相传,遍布俚巷。因而流传下许多具有关东地方特色的打猎、淘金、挖参的故事和关东风物传说。如《人参姑娘》、《猎人海力布》、《十二只金鸡》、《东尖山和西尖山的传说》、《善良的小伙》、《元宝山》、《龙泉》等。
  长春在现代历史上,几次经受了战争风云的袭扰。曾经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伪满洲国的“首都”。在14年“亡国奴”生活中,民间留下的故事是悲壮的、发人深省的。对于长春世世代代的居民永远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深远意义。这个时期的传说有《南大营激战》、《桦皮鞋》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之后,国民党政府军队开进长春。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在与国民党斗争的这一历史时期,也留下了不少民间故事,如《欢乐地除奸》、《智夺敌特档案》、《借西风》等。
  这本书还编选了有关民间著名工匠,民间祖传名医名药方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以艰苦卓绝的毅力追求事业成功的心理,形象地再现了平民百姓在生活中探索真知的可贵精神。《郑发菜刀》、《孟氏接骨丹》等就属这类故事。这本书还收集了几篇革命领袖到长春时留下的故事。
  《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榆树县故事卷》,榆树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辑,1988年8月出版。分“神话”、“传说”、“故事”三大类。“故事”中有《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的故事》、《寓言》、《笑话》等,共209篇。榆树县还以赵贵为主编,搜集整理出《榆树县歌谣谚语卷》,其中歌谣630首,民谚5 700条。
  《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德惠县卷》,德惠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1988年5月出版。内收民间故事319篇,民间谚语3类,并附有带曲谱的歌谣10首。
  《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双阳县卷》,双阳县三套集成编委会编,1988年2月出版。内有“神话”、“传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
  《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九台县卷》九台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全书收各类传说、故事127篇,26万多字。
  《吉林省民间文学集成•农安县卷》,农安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1988年3月出版。全书分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三大类。共收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106篇,民间歌谣(包括时政歌、生活歌、儿歌)97首,民间谚语(包括时政类、事理类、修养类、社交类、生活类、自然类、生产类)332条。
  七、翻译文学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8年末,长春市翻译文学的出版情况:
  《山沟的故事》(儿童故事),古里阿著,王烈译,1951年8月由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长春市较早的一部译作。写一个孩子在远村另一个孩子的帮助下,战胜带给他们村庄灾难的寒风,彻底改变了村庄面貌的故事。适合儿童阅读,有助于鼓舞少年儿童向大自然作斗争。
  《都市之狼》(长篇小说),〔日〕高木彬光著,杨德润、张泽人、刘青译,1988年12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反映的是一个流氓和色情的世界。写了女人的眼泪,男人的狞笑,流氓帮伙内部的倾轧、火并,是一部推理严密,情节惊险,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梦的指环》(电影文学剧本),〔日〕市川森一著,学文、戈矛译,发表于1985年7月《电影文学》。写一个老年人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终生遗憾。
  《腐蚀》(长篇小说),〔日〕森村诚一著,孙立人、莽永彬译,1982年7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原名《腐蚀的构造》)。是日本著名社会派推理作家森村诚一的代表作,曾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作品围绕土器屋产业公司年轻经理土器贞彦被害,和崭露头角的核燃料研究家雨村征男失踪这两起事件,展现了一系列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和斗争。故事曲折、人物生动,既有推理小说的特点,又具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本质。
  《象牙之穴》(长篇小说),〔日〕黑岩重吾著,林川译,1987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夜之波》(短篇小说),〔日〕黑岩重吾著,莽永彬译,载《日本当代短篇小说选》第二辑,1982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寂寞的人》(短篇小说),〔日〕檀一雄作,莽永彬译,载《日本当代短篇小说选》第一辑,1980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狂笑的人》(短篇小说),〔日〕多歧川恭著,莽永彬译,载《日本短篇推理小说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友好使者》(小说),〔日〕星新一著,莽永彬译,载《星新一小说选》,1984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莽永彬,笔名林川,蒙古族,1925年11月20日生,原籍吉林市。1950年2月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曾任东北师大校刊编辑室主任,研究员。1979~1986年先后参加全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吉林省日本学会、吉林省写作学会。著作除翻译外,还写有多篇论文。
  《黑狗之谜》(长篇小说),〔美〕艾勒里•奎恩著,苏昆、王烈根据日文转译。是《乔纳历险丛书》的第一本。写乔纳带着自己的爱犬羌朴去克林顿买鱼钩,无意中目睹了银行抢劫案,歹徒们逃跑了,警察追捕毫无结果,乔纳独自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从被成人忽视的大量细节和纷纭复杂的迹象中,理出了头绪,经过推理分析,协助警察破获了此案。作品内容健康,结构严谨,乔纳机智聪慧,临危不惧,是个可爱的形象。
  王烈,1930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自1949年起,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戏剧的翻译工作。先后在《长春日报》、《中国青年报》、《长春》等报刊发表翻译作品1 000多万字。早在1956年就为中国作家协会沈阳分会会员。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长春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吉林省翻译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吉林省科技翻译协会理事。
  《古事记》(历史文学著作),〔日〕太安万侣著,吕元明、邹有恒译,198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日本的第一部书,原本作为日本皇家史书而作。实际是一部关于日本神话传说的故事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在日本文学史上,是一部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思想、语言文字受中国影响较大。
  吕元明,原籍山东省乳山县,1925年1月29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50年东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1958年被选为该会理事。1960年任东北四院校编写的《外国文学》(欧美部分)及五院校编写的《亚非文学》主编。196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文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东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被选为全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1981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日本文学研究室主任。他的译作还有《芥川龙之介小说选》(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北一辉之死》(剧本,松本清张著,196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大臣日记》(传记文学,日本田中角荣著,197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本人论鲁迅》、《日本人论郭沫若》(东北师范大学1976年、1981年出版)。
  《伤痕》(短篇小说),〔日〕小林多喜二著,刘光宇译,收入198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短篇小说选》。小说写女儿因参加共产国际领导下的革命群众组织的活动,被日本反动警察打得遍体鳞伤。母女共浴时,母亲发现了女儿身上的累累伤痕,更加坚定地支持女儿的工作。小说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母亲的觉醒。
  《信》(散文),小林多喜二著,刘光宇译,收入1985年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散文选》。作品以书信形式,通过对小君一家人悲惨命运的刻画,向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时间》(中篇小说节译),堀田善卫著,刘光宇译,发表于1987年3月《日本文学》。作品反映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已被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藏。
  《老鼠的乐园》,〔日〕长谷川四郎著,刘光宇译,收入1987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夫人》(《外国微型小说译丛•日本》)。
  刘光宇,1945年12月7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原籍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9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日语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10月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87~1988年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文学部任客座研究员期间,曾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采访。1987年10月22日《读卖新闻》在《你我都是国际人》专栏,以《最喜欢善良的寅次郎》为题,报道了他的简历和翻译业绩。此外,他还发表日本文学研究论文多篇。
  《吉尔伽美什》,苏美尔•巴比仑史诗,赵乐甡译,1981年6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描写苏美尔时期英雄人物吉尔伽美什的故事。是一部英雄史诗,是世界第一部史诗。各大专院校教学时均采用此书。
  《诺贝尔》(儿童传记文学),〔日〕山下乔子著,赵乐甡译,1981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描写诺贝尔生平故事的书。
  《千金之梦》(长篇推理小说),〔日〕三好彻著,刘富庚、于长敏译,1985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方丈记》(散文两章),〔日〕鸭长明著,吕永清译,载1985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散文选》。
  《陛下的高级轿车》(长篇小说),〔日〕五木宽之著(原题为《梅赛德斯的传说》),徐秉洁译。小说通过希特勒赠予日本天皇的银白轿车的制造、运送与隐蔽、败露等惊险离奇的故事,揭露法西斯以及战后法西斯余孽的血腥罪行。
  徐秉洁,吉林市人,1927年生。历任吉林日报副总编辑、《日本文学》杂志主编等职。
  《恶魔的饱食》〔(第三部)纪实小说〕,〔日〕森村诚一著,成宰、秉伟、光赤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出版。小说揭露了日本关东军731部队
  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恶魔的饱食》〔(续集)纪实小说〕,〔日〕森村诚一著,正路、萧平、顾红译,1983年4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太阳黑点》(长篇小说),〔日〕森村诚一著,刘柏青、李成宰译,197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着重揭露日本政治上的黑暗。
  《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刘柏青、张连第、王洪珠译。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论文集。至1988年已出4辑。
  《在我消逝掉的世界里——苏联著名科幻小说选》(短篇选集),〔苏〕阿•别里亚耶夫等著,孟庆枢译,1980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妄图称霸世界的人》(中篇选集),〔苏〕阿•别里亚耶夫著,孟庆枢译,1981年11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最后一个阿特浪基达人》(中短篇选集),〔苏〕阿•别里亚耶夫著,广木(孟庆枢)译,1981年11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南美动物记》(中篇游记),〔英〕杰•达雷尔著,武学善、孟庆枢从俄文转译,1983年3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更爱你的心灵》(中篇小说),〔苏〕阿•库兹涅佐娃著,韩志洁、孟庆枢、赵世章译,1985年7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路易•柯弗的最后自白》(短篇小说),〔苏〕戈纳吉•马克西姆维奇著;《生活之书》(短篇小说),〔苏〕弗•萨甫钦柯著,孟庆枢译,收入《真实的幻想》。1983年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保你满意——星新一超短篇科幻小说选》,〔日〕星新一著,孟庆枢、潘立本主编,1982年9月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世界著名科学幻想小说选介》,〔日〕石介乔司、伊藤典夫主编,孟庆枢等译,1982年8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别里亚耶夫和他的科幻小说》(文学论文),〔苏〕勃•里亚普诺夫等著,孟庆枢译,收入《论科学幻想小说》,1981年5月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孟庆枢,1943年10月15日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60年8月被保送到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75~1978年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1979年起,在东北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研室任教。1986年10月~1987年10月赴日本国学院大学研修日本近代文学,从师阿部正路教授、长谷川泉教授。除译作外,还有《鲁迅与自然科学》、《苏联科幻小说浅论》、《苏联当代文学述评》、《存在主义文学》、《日本启蒙文艺思潮与中国近代文学》等著述多篇。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
  《法布尔》(纪实小说),〔日〕小林清之介著,宋世宜译,1981年10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约翰尼小熊》(纪实小说),〔日〕内山贤次作,宋世宜译,收入1981年10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黑洞之谜》。
  《性格鲜明的人》(短篇),〔日〕城山三郎作,宋世宜译,收入1982年11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日本短篇小说集》。
  《钥匙》(短篇小说),〔日〕星新一作,宋世宜译,收入1983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分钟小说选》。
  《餐桌风情》(短篇小说),〔日〕吉行淳之介作,宋世宜译,收入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夫人》。
  第四节 活动
  早在民国年间,长春人就有文学评论活动。东北沦陷期间,“新京”(长春)的文学活动,有“作家大会”、“艺文家爱国大会”等。但那是敌伪政权为推行殖民文化统治,迫使作家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而举办的。至于评论,曾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论争。也有少部分著作出版。1945年“八•一五”日本国投降后,长春一部分作家发表文章,回顾和评介东北沦陷14年的文坛概况。长春解放后,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和长春作家协会,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学创作,通过作家代表会、中外作家纪念会、报告会、作品讨论会、优秀作品评奖活动、开办讲习所、组织作家深入生活、中外作家互访等大量活动,提高作家的思想艺术水平。但由于左的错误影响,有许多好作品被打成“毒草”,受到错误“批判”。1979年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先后召开会议,为过去被打成“毒草”的作品和受到不应有批判的人员平反。自70年代末至1988年,长春的文学评论活动渐趋正常和活跃,文学评论方面的著述也日渐增多。
  一、文学评论
  1926年10月田价人(后改名赵凡)在长春创办理论刊物《关外》创刊号上发表刘弄潮的文章《唯物主义警钟敲响了——忠告适之先生》。这篇文章是为批驳胡适《我们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态度》的讲演稿而写的。1926年6月,胡适应邀赴英国伦敦讲学,路过长春时曾作短暂逗留。长春中国教育工作者协会得知后,邀请胡适在联欢会上讲演。胡适通过讲演,宣扬西方文明,作者当时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国文课任教。他听了讲演后,很不同意,便撰写此文。
  东北沦陷期间,以长春为中心,东北地区文坛有三次大的论争。反映了那一期间文学评论的状况,和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影响。
  一次是1935年由王孟素发起的关于建设东北文坛的论争。那是在东北的抗日斗争进入更艰苦的阶段。文艺界的一些爱国作家流入关内,有些报刊的文艺版面充斥着低级下流和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许多文学青年虽然不满于当时出现的言情和歌功之作,但他们自己所写的一些作品却往往趋于感伤和颓废,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了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和逃避现实的情绪,对人生感到渺茫,对前途失去信心。王孟素针对这种倾向,发出建设文坛的呼声。提出文学必须描写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主张。但由于他的文章涉及石军的创作,引起“响涛社”成员的反对。从而展开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关于坚持文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反对歌颂“王道乐土”、“日满协和”,宣泄“感伤颓废”的文学,提倡振奋的、反抗的文学的大论争。实际是对“歌功”和“感伤”文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提倡文学必须反映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现实生活。通过这次论争,提高了一些文学作者对文学使命感的认识。
  第二次是,1937年由山丁的《乡土文艺与〈山丁花〉》一文引起的关于乡土文艺的论争。山丁在评论疑迟的短篇小说《山丁花》时指出:这是一篇代表乡土文艺的作品。并强调“满洲需要的是乡土文艺。乡土文艺是现实的。”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以《明明》为阵地的古丁、辛嘉、小松、疑迟、外文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提倡“乡土文艺”,无非是“大豆高粱的唾余”,一句“漂亮的口号”,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吴郎、梅娘、吴瑛、秋萤等人都支持山丁的观点,认为“乡土文艺”所倡导的面向现实的主张,是适应当前社会意识需要的,它比那种脱离现实的唯美主义要有价值得多。从此开始,以长春为中心,以古丁为首的以《明明》为代表的集团(《明明》停刊后发展为“艺文志”派)与以山丁为首的以《大同报》(文艺专页)为代表的两种流派的炽烈的论战,这种论战的实际意义,远远超出了对一篇小说的评价范围,从客观上看,关于乡土文艺的论争对殖民主义文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卖力地宣扬和制造所谓日本民族的“种族优越”的荒谬理论。而乡土文艺却把反映社会现实,把握时代意识,创作具有民族和乡土特色的作品作为重点。这对殖民主义者无疑是一个打击。这场论争不但原则地提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地指出了文学的方向,而且就文学应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论争虽然是就“乡土文艺”展开的,但其实质却是一种民族文学传统意识的再现。当时山丁提倡的“乡土文艺”,虽不是直接针对日本宣扬的“种族优越”的反动论调而言,但在客观上却是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消灭东北文学的民族意识的一个有力揭露。同时对风花雪月和色情文艺以及文学的复古倾向,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第三次是,1938年以古丁为首的“写与印”,和以山丁为首的“热与力”的论争。在《明明》杂志创刊之始,古丁等人打出了“写与印”的旗帜。待到这个刊物的影响扩大之后,他们认为文坛的振奋是他们的功劳,因而引起了山丁等人的反感。山丁等认为文坛的一度勃兴并不是由于几个人的努力,而是共同创造的结果;古丁等人能够比较大量地出版作品,是由于依靠日本人的权势和资助。于是在这种不满情绪的激愤下,他们针对盲目的“没有方向的方向”,只顾多写多印的“写印主义”,提出了“描写真实”,“暴露真实”的“热与力”的主张。从而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立的集团,展开了“写与印”和“热与力”的论争持续三年之久。通过这场争论,文艺界更多的人越来越认清了“写印主义”脱离现实,靠近官府的趋势。这种只顾多写多印,不顾文学方向的作法,后来越发显出了它的错误主张的严重性。而“热与力”方面所提出的“描写真实”,“暴露真实”,才是时代赋予沦陷期间文学的真正使命。
  沦陷期间的1935年文坛建设论争之前,文学还只能是依附于报纸副刊而存在。论争以后,由于大量期刊问世,发表文艺作品的园地扩大,接着便出现了由短篇进入中篇,再进入长篇的创作,出版文艺作品的数量也超过了以前。
  在评论著述方面,王孟素将1935年后发表的评论文章,编辑成《我的意识》(评文集),作为《诚岛文库》第9集正式出版。这是伪满期间一部有影响的评论著作。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柯矩(即韦长明)在主编《东北文学》月刊时,以林里的笔名,在《东北文学》新年号上发表了《东北散文十四年的收获》,在3月号上发表了《东北女性文学十四年史》,姚远发表了《东北十四年来的小说与小说人》、李文湘发表了《过去十四年的诗坛》、陶君发表了《东北童话十四年》、孟伯发表了《译文十四年小记》,还有孟语《即田力健)的《沦陷期中的东北戏剧》,这些文章概括了东北沦陷十四年来的文坛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文学评论活动日趋活跃。但由于受反右扩大化的影响,1957年10月13日,长春市文联领导的《布谷》周刊编辑部被迫在《布谷》67期上作了“我们的检讨”,将一些在群众中有积极影响的好作品、好文章或比较好的作品、文章如《讽喻篇》(第51期)、《鲁迅、永远的旗手》(第20期)、《急如星火》(第42期)、《“啄木鸟”被啄了》(第32期)、《路》(第50期)、《夕阳无限好》(第32期)、《官风不可长》(第30期)、《官僚主义新释》等打成“毒草”。
  1959年11月1日,长春市文联召开文艺评论工作会议。会议以“活跃文艺评论,促进创作繁荣,保卫党的文艺路线,批判右倾机会主义观点”为中心内容,讨论了开展文艺评论计划,会后组成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文学理论等3个小组。11月8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一次讨论会。11月15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二次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文艺理论组、小说评论组、诗歌评论组、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组、编辑处、吉林大学、师范大学中文系代表共87人。11月17日~18日,诗歌评论组连续召开研讨会;11月26日,文艺理论组第三次召开会议;11月29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四次讨论会,文艺界有110人出席了会议。12月3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五次讨论会,文艺界有51人出席了会议。12月10日,文艺理论组召开第六次讨论会,文艺界有38人出席。之后文艺理论组与小说评论组联合召开第七次讨论会,文艺界有43人出席了会议。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所召开的讨论会,主要是针对纪叶、芦湘的文章进行了批判。
  1963年初,在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杨迪倡议下,长春市组成了闻锋评论小组,成员有马传敏、王振英、王兆一、张智、包庆文等。小组开始时由市委宣传部领导,后改由长春市文联领导。1963年4月以来,小组成员以“闻锋”这一共同笔名在《吉林日报》和《长春日报》上发了《时代•歌声•激情》、《野台子戏好》、《见物不见人》、《应该有这样的感情》、《多给农民编新书》、《谈说口》、《发扬一字为师精神》等20多篇文艺短评。
  吉林省文联于1979年2月9日,在长春春谊宾馆召开座谈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学习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61年6月19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并为被打成“毒草”的作品平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董速、宣传部副部长姜念东、省文联副主席高叶、公木出席座谈会并讲了话。出席座谈会的还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日报、省文化局、省出版局、省电台、《电影文学》编辑部和《长春》文学月刊社的负责同志、编辑人员及文艺工作者共70余人。省文联副主席刘扬主持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首先畅谈学习周恩来总理重要讲话的感想和体会。大家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缺乏政治民主,1957年以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粉碎“四人帮”后,有很大转变,但是不彻底。接着,各个单位将清查的情况当众宣布,为被打成“毒草”的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平反。这些作品和作者是:章直的《啄木鸟被啄了》、万寒的《鬼林》、从维熙的《并不愉快的故事》、王肯的《说“一捧捧死”、“一棒棒死”》、万忆萱的《给我们学习、生活、写作的机会》、纪叶的《谈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鄂华的《邻居》、何鸣雁的《长长的谷通河》、丁仁堂的《绿海雄鹰》。没有对作品进行专题批判,而在某些文章中为作品定性的有:刘淑明的《教室内外》、袁庆望的《夕阳无限好》、万忆萱的《海的故事》;没有就具体作品或文章批判,而就文艺思想被批判的有胡昭、万忆萱、蒋锡金、芦湘、丁耶。此外,在某些文章中点名的有何鹰、韩汝诚、张曦晨、梁致政、王成刚、李中申、周南。平反宣布后,作家们心情振奋,表示要为繁荣吉林省的文艺事业共同奋斗。
  1979年5月,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为《布谷》文艺周刊平反。之后,长春市文联又邀请在1957年前后因作品被打成“毒草”而受批判的作者举行座谈。当时发表在《布谷》周刊并被打成“毒草”或坏作品的有:蒋锡金的评论《鲁迅,永远的旗手》、章直的讽刺诗《啄木鸟被啄了》、袁庆望的特写《夕阳无限好》、边墨的散文诗《路》、谷长春的杂文《官风不可长》、潘芜的杂文《官僚主义新释》、张曦晨的散文诗《讽喻篇》、王震之的讽刺短剧《急如星火》,以及未被打成毒草但也受到点名批判的有李中申的小说《上大学》、刘淑明的小说《教室内外》、韩汝诚的诗《霓虹灯》等。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倾吐了对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感激心情。一致表示,决不纠缠历史旧帐,不计个人恩怨,向前看,干“四化”,在党的领导下,站在时代的前列,为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促进四个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80年代,长春市的文学评论工作渐趋繁荣。自20世纪70年代至1988年年末,长春的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出版情况:
  《东北新文学初探》,沙金成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本书在“作家群像”中介绍了穆木天、萧军、骆宾基、李辉英、马加、罗烽、罗荪、季风、于雁军等作家,还有“文坛史料”、“萧红研究”、“端木蕻良研究”,向读者提供了不少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
  《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孙中田著,1980年5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茅盾早期的思想和文学活动和大革命前后、左联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是作者长期研究茅盾生平和创作的结晶。
  《艺文乱弹》,上官缨著。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上官缨近10年来在报刊发表的文艺杂谈、随笔、评论、书话等文章的精选。共分3辑:一是小说闲话,汇选了作家致力通俗小说研究的文章,介绍通俗小说的渊源流变,论及通俗小说作家和作品;二是文艺杂话,选收了杂文、随笔、评论和书话等;三是剧坛漫话。
  上官缨,本名潘芜。1931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东北文协文工团、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东北作家协会、吉林省文联等单位工作。1949年开始在国内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年代初期经东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唱劳保》、《徐二嫂捎书》、《韩庆宽》等5册曲艺单行本。1978年以后,致力通俗文学的理论研究,并专事杂文、评论、书话的写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学学会理事、长春杂文学会副会长。
  《当代青年的心音》(诗评),张智作,收入1986年5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85年全国诗歌报刊集萃》一书。
  《艺术创作与技巧》(高峰著),由长春出版社出版。本书结合实际,就文艺创作与时代的关系,文艺创作的题材与风格,文艺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等诸多艺术技巧问题,从不同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阐述,是业余作者进行创作的参考书。
  《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赵乐甡、车成安、王林主编。作者:王英华、张石、傅景川、孟庆枢、崔成德、蒋运荣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对象征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文学、未来主义文学、“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以及“荒诞派”戏剧、现代派舞蹈、西方现代音乐、西方现代绘画、雕塑等均有具体详细介绍和论述,是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书。
  《日本文学史》,吕元明著,1978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从古至今,系统地介绍了日本文学史的演变。其中古代部分的大部分资料都是首次向中国介绍,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兴趣。日本的《中国研究》杂志和我国的光明日报,均有专文评介。此外,作者还有《二三十年代日本文学研究》、《日本文学讲座》、《马雅•可夫斯基》(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俄国文学史》(东北师大,1957年)。《亚非文学》(第一卷,东北师大出版社,1962年)等专著出版。
  《清及近代文论家简介》,王汝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
  《马恩列斯文艺论》,薛纯华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
  《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初探》,栾昌大、冯贵民、吴光正、薛纯华著,1985年10月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美学漫谈》,易洪斌著,1985年3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全书就美的起源、美的本质和美的领域;审美中的直观、理性与心境;美的形态、美的范畴;美和美感的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一部通俗的美学理论研究著作。
  《鲁迅与自然科学》,孟庆枢、金涛著,1979年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孟庆枢除《鲁迅与自然科学》外,还著有《苏联科幻小说浅论》、《苏联当代文学述评》、《科幻作家别里亚耶夫》、《星新一的超短篇小说》、《存在主义文学》、《日本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趋向》、《日本启蒙文艺思潮与中国近代文学》、《日本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新感觉派之异同》、《近年我国苏联文学史研究之管见》等论文发表。
  《少年主人公的文学》,莽永彬作,载《日本文学》创刊号(1981年)。后收录于希望出版社1988年版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理论卷二)中。
  《人生探索者的文学——论黑岩重吾的创作》,莽永彬作,载1983年《东北师大学报》第3期。经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研究所副教授中岛干起译成日文,收录于日本中央公论社1984年版《黑岩重吾全集》第13卷中。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岛崎藤村》、《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日本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者——小川未明》、《直面人生的著名作家——正宗白鸟》、《最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莽永彬作。均收录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篇)》中。
  二、学术活动
  (一)作家代表会
  “八•一五”日本投降后的1946、1947、1948年,国民党当局三次召开作者会,只是宣布成立了长春文艺协会、长春文艺建设协会、吉林省文笔人协会,并未开展任何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25日~27日,召开了长春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于25日在长春宾馆开幕,到会代表188名,特邀代表14名,列席40名。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吴铁鸣、宣传部副部长赵东黎等出席。吉林省文联派丁涛到会致祝辞。大会的主要议程:(一)传达讨论如何贯彻全国及东北文代会精神;(二)着重研究职业文艺工作者及职业文艺团体怎样和业余文艺运动相结合;(三)通过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并选举产生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赵东黎在致开幕词时指出:这次大会主要是讨论怎样贯彻全国和东北文代会精神,开展长春市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新、旧文艺工作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改变过去分散自流的现象,走向有组织的分工合作,迎接随着经济建设高潮而到来的文化建设高潮。东北大学副教育长张松如(公木)传达东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刘芝明在东北文代会上以《将文艺提到人民建设时期的新水平》为题的报告。报告着重讲三个问题:一、创作问题;二、群众的业余文艺运动;三、改造旧艺术。根据东北文代会精神,按服务对象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分成9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今后怎样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运动;怎样进行创作;职业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如何与业余文艺运动结合;改造旧艺术等问题。
  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吴铁鸣针对当时长春市文艺运动情况,指出:“目前长春市文艺工作是处在尚未渡过由农村转到城市的青黄不接的情况。产生的原因除了我们领导上注意不够外,就是农村文艺的工作方式和作风带到城市后未及时转变,影响了城市文艺运动的开展;其次,文艺工作者未能面对现实和熟悉城市生产建设,使我们的文艺工作日渐脱离当前政治任务,减低文艺战斗作用,现在显出停滞的现象。因此,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转变旧的作法,迅速克服青黄不接现象,创作适合于城市需要的新文艺。”同时,还提到城市文艺运动应该是多样性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和组织应“发扬一技之长”。不要样样都搞,惟有这样做,才会既易普及又易提高。
  经主席团和到会代表提出33名候选人,通过选举,张松如等19人当选为执行委员,金明等6人当选为候补委员。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东黎在大会上作了总结报告,张松如致闭幕词。
  1954年6月29日~7月2日,召开了长春市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共有335名代表。107名列席代表。文代会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全国第二次文代大会的决议精神,总结长春市4年多以来的文艺工作。改选了长春市文联组织。
  会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先民代表市委向大会祝贺,市文联副主席赵东黎就4年来长春市的文艺工作做了总结报告。肯定了4年来的工作成就,并就文艺创作人员的思想改造和艺术提高,如何深入生活,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今后文联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向与会代表散发了以《组织创作,歌颂生产革新精神,进一步开展文艺活动》为题的书面报告。
  大会通过了“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大会代表一致表示,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深入实际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努力艺术实践,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大会选举翟强等27人为文联委员,王蒲英等5人为候补委员。
  1980年1月10日至16日,吉林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长春市代表87人,其中文学方面的代表有王振海、王志贤、程质彬、方作新、徐吉征、傅子奎、温杰、侯树槐、张少武、何鹰、张智、韩汝诚、万玉德、杜保平、于本红、赵鹏万、魏今翼、王亚晖、李先民、吴玉森、陈钟。
  1980年2月6日,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2月9日闭幕,大会产生了长春作家协会。
  1987年4月26日,长春作家、企业家、科学家联谊会成立。联谊会的主要活动是:不定期地举行企业家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组织文学、经济、科学信息交流会,组织作家、科学家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到外地进行工作交流等。联谊会是作家、企业家自愿组织的群众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理事会,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二)纪念会
  1945年10月19日,东北各界人民在长春举行了纪念鲁迅逝世9周年大会,参加的群众有2 000多人,是东北人民最早纪念鲁迅先生的一次盛会。
  大会由东北作家联盟、中苏友好协会、东北电影公司、青年读书会、文化青年同盟、青年进步学会、妇女同盟、新青年同盟、工人同盟等13个民众团体主办。会场设在长春市中苏人民会馆(今长春艺术剧场)。纪念大会由东北作家联盟的田兵主持,中苏友好协会的单外文作了题为《鲁迅和俄国文学》的报告;新青年同盟的张为作了题为《鲁迅与青年》的报告;东北作家联盟的古丁作了题为《跟鲁迅学习》的报告;东北电影公司的张辛实作了题为《鲁迅与电影》的报告。而后,工人同盟合唱了鲁迅先生的小调,东北电政技术员同盟的代表朗诵了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的《聪明人与傻子和奴才》一文。最后,由东北电影公司演出了许幸之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过客》和《阿Q正传》。改编的剧本别具匠心地加进了鲁迅另外两部小说《孔乙已》和《药》中的内容,使剧情更加丰富,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次大会,无论从规模或影响上看,在东北文化史上都是空前的,使广大东北人民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认识了鲁迅。
  1950年6月6日,是伟大俄国诗人普希金151周年诞辰。在这一天,长春市中苏友好协会,长春市文联和长春市总工会所属文、教、医工会在青年俱乐部联合举行纪念晚会。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蒋锡金作了关于普希金生平及其创作的报告。出席纪念会的有各文教团体、大学中文系、文化馆等单位代表197人。
  1950年6月18日,长春市文联、长春市中苏友好协会在青年俱乐部举行高尔基逝世14周年纪念会。会上由张松如作了有关高尔基生平及其创作的专题报告。到会的有机关、学校、文艺团体等单位代表300多人。
  1951年6月18日,是苏联作家高尔基逝世15周年。长春市文联、长春市中苏友协,在长春市文化宫联合举办纪念晚会。到会的有文联会员、友协会员800多人,会上东北师大教授蒋锡金作了关于高尔基生平的报告,会后放映电影《我的大学》。
  1951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5周年。长春市文联和长春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纪念晚会。会上,蒋锡金作了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报告。
  1953年10月19日晚,长春市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在长春铁路工人俱乐部聚会,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7周年。孙伏园先生到会作了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报告,着重介绍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
  1956年10月19日,吉林省、长春市文学艺术界、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部队1 200多人在吉林人民艺术剧场聚会,隆重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会上中共吉林省委文教部部长宋振庭讲了话,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张泗洋作了《纪念鲁迅,学习鲁迅》的专题报告。
  (三)创作会、报告会、座谈会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长春的文学艺术工作获得新生。1949年5月27日,中共长春市委在长春市文协办公地点(今松苑宾馆)召开了全市文学艺术工作者座谈会。会上对如何开展长春市的文艺工作交换了意见。为了进一步加强长春市的文艺工作,统一步调,使文学艺术工作适应全党工作由乡村转向大城市的方针,正式组成了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部长吴铁鸣首先宣布开会的目的,并提出:一、长春市的文艺工作应该根据全党工作由乡村转向大城市的方针,尽速完成新的转变,过去虽然部分的已经有了初步转变,但绝大部分如演剧、秧歌等是保守着乡村形式,没能很好地转过来,应当注意怎样使目前的文艺工作转向城市。怎样去写工人,演工人,反映工人。二、对于目前残存的一些旧文化,如旧剧、旧书、旧连环画等,怎样进行改造。三、过去的文艺工作,许多地方表现了步调的未能统一,应当讨论怎样共同推动今后的工作。会上,职工总会周毅华介绍了各工厂、企业文艺工作开展状况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长春新报煌颖在发言中提出文艺工作开展得较为普遍与迅速,但水平不高,内容不符,应鼓励与培养工人写自己熟悉的短小精悍的作品。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陆云峰、青年干部学校江含、教育局赵东黎以及广播电台、艺术界的代表都发了言。最后吴铁鸣总结了半年来长春的文艺工作:一、在工厂、学校、机关开展了新的文艺运动,有了相当的基础;二、一切文艺机关和文艺活动一般来讲做到为生产、战争及建设革命服务;三、旧的文艺已开始进行改造工作。今后主要任务在使文艺由乡村转入城市,对象主要是工人,其次是学生、市民。内容要充分反映生产建设中的英雄事迹、主人翁地位并结合反映新的劳资、师生关系等,形式也要完全适合城市,并号召文艺工作者很好地学习政策、熟悉城市工人生活。关于改革旧文化方面,一方面要严格取缔反动有害部分,同时也要动手改造旧的,才能逐渐达到新旧交替。
  1950年6月13日,长春市文联召开工人文艺作者创作座谈会,会上大家就当前文艺创作题材、内容、形式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有20多名工人文艺作者在会上发言。
  1951年5月15日,长春市文联召开业余文艺创作会议,讨论配合镇压反革命宣传进行文艺创作等问题,长春市公安局、法院、检查署等单位应邀派专人参加了会议,东北师大教授蒋锡金到会讲了话。
  1952年6月1日,长春市文教局、长春市文联、长春市总工会联合召开业余文艺创作会议。到会有五金厂、香烟厂、长春铁路分局等51个单位的创作组和美术组。会上,市文联布置了当前宣传工作的中心和创作任务,要求大力反映工厂、企业在“三反”运动后出现的新气象以及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反映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工人阶级思想的典型。
  1954年3月,吉林大学教授、作家杨振声应邀给长春市业余文学爱好者作了关于《水浒传》的报告。从《水浒传》的主题,倾向性,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1954年7月26日,作家孔厥应邀给长春市的文学爱好者作了关于创作问题的报告。报告从政治修养、生活修养、文艺修养等三个方面向文学爱好者阐述了应当注意的事项,在文艺修养方面,孔厥谈了阅读自己所喜爱的作家的作品,培养观察力、想象力,结构、情节、语言、典型等问题。
  1954年11月9日、11月16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静波以《谈谈文艺批评》为题,向长春市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作了报告。就“文艺批评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动力”、“正确开展文艺批评的几个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了阐述。
  1956年6月4日,吉林省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在长春隆重召开。长春市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144人,这些代表大部分是业余的青年作者及一部分创作组织者,来自机关、学校的作者有王肯、李树谦、万忆萱、孙景琦、白景晟、胡昭、赵羽翔、冷岩、刘宁;来自工厂、企业的作者有赵鹏万、于广江、刘福堂、段继棠;来自农村的作者有王志贤等。
  1958年6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秘书长郭小川来长春,应作协长春分会邀请,为长春市160多名文艺工作者作了报告,讲了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以及文艺创作上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还在文化宫组织了和群众的见面会。
  1960年2月7日,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文联、长春市总工会召开职工业余文艺创作会议,动员业余文艺创作力量,配合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的创作活动。
  1960年9月5日,吉林省文联和长春市文联召开省、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曲艺、电影等方面的文艺工作者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250人。会议动员全省文艺工作者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为“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服务的文艺创作、文艺活动高潮。
  1961年8月16~20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召开长春地区文艺工作会议,传达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有关艺术民主、文艺规律、解放思想、阶级斗争和统一战线、领导方法诸方面问题的讲话,学习《文艺十条》。
  中共长春市委第一书记宋洁涵、书记处书记李一平、副市长张德馨、任青远等接见了与会同志。
  1963年3月12~14日,长春市文联召开长春地区农村作者创作会议。研究如何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创作,提高作者创作水平,充分发挥文艺的教育作用,为农村服务。会上,省、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当前文艺工作和农村形势作了报告,专业作者在会上介绍了创作经验,参加会议的有农村作者23人。
  1963年4月14日,长春市文联召开文学作者会议,讨论报告文学创作问题。
  1963年7月26日,长春市文联召开会议,动员作者积极参加编写“三史”(在城市是家史、厂史、校史;在农村是家史、屯史、社史)。
  1965年4月20日,长春市文联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座谈、讨论“写中间人物”问题。会上大家提出:“分清是非,站稳立场,刹住歪风,占领阵地”。
  1979年2月28~3月4日,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召开文艺座谈会,学习周恩来总理1961年6月19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摆“左”的表现,克服“恐右病”。
  1980年3月29日,长春作家协会,《春风》编辑部和长春市工人文化宫联合召开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到会作协会员与业余作者30余人。与会作者围绕如何塑造为“四化”奋斗的新人形象等问题,畅谈了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人民的愿望,历史的潮流,作家是人民的代言人,有责任喊出人民的声音,如实地表达人民的心愿,我们的文艺就是要反映在各条战线上为“四化”而英勇献身的情景、场面和人物。反映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勇于攀登高峰的气概,歌颂他们最高尚、最美好的品德。让人们效仿他们,学习他们,以推进“四化”进程。与此同时,反映向“四化”进军的人,必然要触及到干扰和阻碍向“四化”进军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对此,必须给予揭露和鞭笞。写“四化”建设中的新人,绝不是就“四化”写“四化”,更不是排斥其它题材,创作上要避免“一窝蜂”。
  1981年2月21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专业作者会,侯树槐、董辅文、傅子奎、方作新等向文联领导汇报了自己的创作、生活和学习情况。
  1981年8月1~31日,长春作家协会、《春风》编辑部联合召开青年作者短篇小说创作会。11名来自工厂、学校、部队与农村的青年作者参加了创作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与会作者每人都完成了一篇小说。其中有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政策落实后带来的新变化,有的抨击不正之风,大声疾呼“恢复党的优良传统,整顿社会不正之风”,有的反映大学生生活。创作会后,与会作者到农村参观访问,体验生活。
  1981年8月3~4日,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与长春作家协会邀请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陆文夫、张弦等来长春讲学。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谈了创作与政治、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有关小说创作的题材、情节、人物、细节描写等问题。他们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一、认识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小说要讲究奇、巧,又要讲究真;三、不能把浅显、通俗当成低级,要雅俗共赏;四:“我的作品超过
  你的,那么你的作品就没有存在价值!”每个作家都应有这个气魄;五、要有情,但不要自作多情;六、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和失败情绪作斗争;七、文学向来以一当十,不要以创作丰收自娱。在讲学期间,老作家丁玲、楼适夷与青年文学作者见了面。丁玲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说:“要写好作品,先在做人上下功夫。”
  1983年11月12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诗歌座谈会,长春市的中、青年诗人和驻长各厂矿、大专院校诗歌作者30余人到会。会议由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主持。与会作者学习了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文件,并就如何繁荣和发展诗歌创作,进行了座谈。与会人员一致肯定了近年来长春市诗歌创作的迅速发展和繁荣,也谈到了西方现代派思潮对长春市诗歌创作的冲击和影响。在诗歌创作中曾出现了《将军与士兵》、《我的墓地》等情绪阴暗的作品,污染了人们的心灵,使部分诗歌作者追求表现自我,脱离了时代与人民。一致认为,今后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要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
  1984年9月5~7日,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长春作家协会在长春市举办全国部分获奖作家报告会,邀请上海作家峻青、河南作家张一弓、济南部队作家李心田、内蒙古作家汪浙成、辽宁作家木青、湖南作家水远宪、河北作家陈冲、江西作家毕必成、吉林作家乔迈、《十月》编辑部副主任张守仁、《当代》编辑部章仲萼等11位作家,就创作经验、创作道路、创作与生活、主题的提炼等问题以及从编辑处理来稿中发现的问题和弊病等,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会,到会听讲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有2 000多人次。
  三、人才培训
  50年代,长春市文联利用办讲座的形式,举办了多次报告会,以培养文学的新生力量。每次报告会都有千余人参加。
  1952年12月5日,诗人丁耶讲《如何写诗、词》。
  1952年7月4日,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杨公骥讲《长春市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的文学创作》。
  1952年10月19日,东北人民大学校长龚依群讲《向鲁迅学习什么?》。
  1954年3月,东北人民大学教授、小说家杨振声讲《水浒传》。
  1954年8月12日,作家公木讲《漫谈诗的创作》。
  1954年11月9日、16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靖波讲《谈谈文艺批评》。
  1955年3月25日开始,东北师大教授杨公骥讲《中国文学史》。
  1960年11月19日,为了在全长春市各文化艺术部门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文联等单位举办学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读书会,组织各单位负责干部及部分创编人员短期集中学习,并要求各单位普遍采用读书会形式,组织干部、职工更好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文艺工作者头脑,进一步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
  1961年9月15日~10月末,长春市文联为提高业余作者的创作水平,举办第一期业余作者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有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包世兴、张永善、龙光华、马淑媛,市公用局的张大千,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的王庚申,拖拉机配件厂的王金涛,动力机械厂的魏效堂,柴油机厂的郭恩波等10余名业余骨干作者。读书会重点阅读了《红旗谱》、《创业史》及老舍、赵树理的小说以及《文艺十条》等。
  1961年12月4~9日,长春市文联举办诗歌作者学习会,有各基层单位的诗歌作者20余人参加学习。
  1962年11月15日,长春市文联、长春市总工会宣传部举办文艺理论讲习会,有40多名基层的文艺骨干参加学习。主要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文艺的论述。
  1964年12月,长春市文联抽调橡胶厂呼海洋、卷烟厂田景池、柴油机厂杜枫、拖拉机厂郭玉年、钟表厂马福臣等5名作者去榆树县参加“四清”运动,目的是在运动中培养锻炼作者。
  为培养青年作者,长春作家协会与《春风》文学月刊于1982年联合举办函授青年文学讲习所。讲习所是由市文联编辑部负责人徐吉征发起成立起来的。至1987年,共举办7期,培训作者12万人次。其中解放军指战员近万名。讲习所聘请驻长春各大专院校文科讲师,教授以及专业作家,编辑、诗人,文艺理论家等1 000多人次任讲习所教师,为学员批改小说、散文、诗歌、特写等习作30余万篇,编写供学员用的函授教材64期。
  经过学习,许多学员成长起来。驻守海南岛崖县解放军战士王卫民说:“‘文化大革命’中度过了9年,没学到什么。毕业后,在劳动之余,不外是聚在一起,全力以赴地打扑克。经过学习,能写一些东西了。”他的小说《管家》经函授教师指点,已在《函授教材》上发表。解放军某部副指导员、学员舒洁是讲习所的第一届学员。经过学习,相继在《绿洲》、《解放军报》、《鸭绿江》、《辽宁青年》、《杜鹃》等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多篇。1986年调北京《青年文学》编辑部做专职编辑工作。学员曾有晴是解放军某部电影放映员。参加学习后,发表诗歌50余首,已调解放军某部任专业创作。解放军81837部队朴世龙,连续参加第三、第四届函授学习后,发表《跃出那片洼地》等15篇中、短篇小说,引起文学评论界关注。江苏省镇江市自来水厂工人庐山,是第一届学员,结业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西王妃宣娇》、《剑啸西风》,并成为专业作家。
  1982年8月14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何鹰诗歌作品讨论会。何鹰从1955年开始发表诗作,到1957年已发表诗歌200余首。是诗坛上比较活跃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引起诗歌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为了帮助作者提高水平,作协召开了这一讨论会,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吉林省作协、长春作协的负责同志,老、中、青诗人及评论工作者6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与会者认为,何鹰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思想较深刻,表现了新的感情,歌颂了新的时代,构思巧妙,比喻新奇,富有韵味,这是应当发扬的。
  1982年3月30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青年作者王小克作品讨论会。对他在《春风》月刊发表的短篇小说《山路弯弯》、《喧闹的田野》、《雨后晨风》,在《新苑》发表的中篇小说《没有长矛的骑士》等6篇作品进行讨论。参加会议的有长春市文联、长春作协的负责同志、专业作家,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讲师、助教、文学评论者、文学期刊编辑,共30余人。大家一致肯定了王小克在努力反映“四化”建设的新生活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农业战线上沸腾的场景,涉及的生活面较为广阔。并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而且主要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作品中所歌颂的人物的先进思想、美好心灵,都给人以启发和教育。大家还一致认为,王小克的作品生活气息比较浓,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1982年8月13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万寒小说讨论会。到会人员热烈发言,除肯定了万寒几年来在小说创作上所取得的可喜成果外,还向作家提出希望。
  1983年3月24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赵灿群散文作品讨论会。第一汽车制造厂、机车厂、拖拉机配件厂、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吉林省出版局等单位的40余名散文作者到会。大家认为,赵灿群创作的散文篇篇作品来自生活,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以“小中见大,淡中有味”为特色,能捕捉时代脉搏,作品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表现了新人的道德、情操美,给人以启迪。与此同时还指出,他的散文在主题的表达上有过于直白的地方。
  1984年9月,《青年诗人》正式出刊。《青年诗人》编辑部在编好刊物的同时,办起了《青年诗人》函授中心,面向全国青年招收学员,目的是发现和培养青年诗人。函授中心聘请诗人、编辑、教授担任教师,给学员修改作业,辅导创作。《教材》的《诗艺探索》、《诗歌讲座》专栏,系统地向学员介绍诗歌创作知识和技巧;《浇花育苗篇》专栏发表和评点学员作品,具体指导学员写诗。《我是怎样写出诗来的?》专栏请老一代诗人介绍自己是怎样走上诗坛的;《学员诗选》、《学员论坛》从学员习作和学员写的评论文章中,选择优秀作品给以发表,鼓励学员写作和探索的积极性。
  由于《青年诗人》月刊1985年末停刊,《青年诗人》函授中心也随之而停办。
  1986年7月6日,长春作家协会召开青年作家王祁作品讨论会,参加会的有长春市文联的领导及《春风》、《作家》、《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青年月刊》、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等单位的编辑、作家,还有王祁的同窗好友以及来自他的家乡——榆树县的亲人30多人。
  座谈会上,对王祁1977年以来发表的30余篇小说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他勇于歌颂80年代新型农民的美好心灵和改革精神,也大胆揭露和鞭笞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与世俗偏见。作品中深切地体现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座右铭“不离家乡热土,心里始终装着父老乡亲”的精神。
  1988年9月5日,长春作家协会举办中年诗人王海南作品讨论会。吉林省著名诗人胡昭、丁耶、芦萍及中年诗人黄淮、梁谢成、钱璞,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长春市文联主席杨继笑、吉林省及长春市的诗界新秀以及在长大专院校中文系教师等5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会议讨论了中年诗人海南的作品,畅谈了长诗短歌不容忽视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带给人们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多种思索。诗人海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抒情长短诗500余首,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
  1980年8月13~23日,长春作家协会举办了短篇小说作者读书会,参加
  读书会的作者(会员)13名。他们阅读了一部分中外古今名著,听取了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邱岚、朱艳英对《李顺大造屋》、《荷花淀》等作品的艺术分析和录音,《春风》编辑部的张智、韩汝诚等到会介绍了当前短篇小说创作情况和从来稿中看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写小说,等等。读书会后期,13名作者交出了短篇新作10篇。会议对这些小说逐一讨论。参加会的作者反映:在一定时期,给业余作者请短期创作假,集中起来读书、听课是很必要的。在他们有生活积累的情况下,再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会使作者写出的作品更加丰富多采。
  1982年8月10日~20日,长春作家协会举办重点作者读书会。与会的20名作者都在国家、省、市级文艺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有的在各种文学类比赛中获过奖。他们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工厂的工人,有的是学校教师、政法部门干部,还有的是农民,大多是30岁上下的青年作者。读书会期间,与会作者读了在国内反响较大的改革题材的小说20余篇。长影作家顾笑言,《作家》编辑部袁庆望、孙里,《春风》编辑部张少武,从不同角度,谈了从生活到创作的经验,一个文学作者应具备的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修养以及我国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的鼓舞人心的情况。读书会还邀请农安县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冷玉坤介绍他亲自扶持的几个专业户致富的典型事例,并组织参加读书会的作者去农安县伏龙泉、高家店两个乡,参观访问了养鸭专业户。
  1981年11月12日,长春作家协会组织专业作者到德惠县深入生活。中共德惠县委领导介绍了全县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所发生的变化。德惠县工交、财贸、文教、卫生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了调整、改革后的情况,到达家沟杏山、岔路口育新等基层单位,了解各自不同的生产责任制,访问改革落后面貌的先进人物,了解改革后出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变化的情况。作家们亲眼看到、亲自听到这些变化,感到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实行生产责任制,出现新的局面,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新课题,决心写好这一代的农村新人。
  1981年8月,长春作家协会和《春风》编辑部,组织11名业余作者到农村进行调查访问,意在使作者了解农村现状,收集农村创作题材。他们在榆树县访问了五棵树镇合发、临江、解放三个大队,听取社队干部介绍情况,看到地里的庄稼,访问了社员家庭。他们感到,作家不但要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且要反映自己应该熟悉的生活。随着农村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广大农民精神食粮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快写、多写、写好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已是广大农民向文学工作者发出的呼声,也是文学工作者应努力去做的事情。
  1986年4月,长春作家协会组织13名作家,深入到吉林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承担的葛洲坝到上海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采访。先后到安徽省大别山区,湖北省葛洲坝,吉林省东丰县等工地现场,与送变电工人同吃同住,写出了10余篇反映送变电工人生活的报告文学,分别刊登在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
  四、作品评奖
  1956年,长春市文联、共青团长春市委联合举办“五四”征文。长春市有400余名业余作者参加。他们应征的400多篇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从工厂到工地,从农村到城市,从部队到街道,从机关到学校,涉及到的题材是广阔的。《梭碗的故事》、《月夜》、《阿妈》、《刘大夫》、《不知道结果的爱情》、《我的同桌》等获奖。
  197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周年之际,长春市举办了征文活动。文学部分由长春市文联和长春日报社分别进行评选。顾笑言的小说《拣来的新娘子》、杜保平的小说《植树时节》、肖又予的小说《春寒》获二等奖;袁庆望的小说《龚泥鳅》、于笑然的散文《骆驼之歌》等6篇作品获三等奖;王小克的小说《山路弯弯》、何鹰的诗《记住这一切》、英民的诗《唱给四月雪》、灿群的诗《献给英雄的歌》、忠志的评论《鞠躬尽瘁一尘不染》等14篇作品获佳作奖;还有发表在长春日报上的20篇作品同时获奖。
  1980年吉林省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宣布吉林省少儿文艺创作评选结果:一等奖:张少武的小说《摸鱼》、郭大森的童话《天鹅的女儿》等4篇;二等奖:陈日朋的科学童话《天外飞来的客人》等7篇;三等奖:程质彬的散文《攀登赋》,冯国和、石文年的民间故事《少年连》,刘伯英的民间故事《女儿湖》,齐霁的诗《古里轱辘猴眼》等17篇;佳作奖:杨子忱的诗《丰收戏》、赵新禄的诗《1+2=3的意义》、谭文波的诗《黑脖雁和鱼兄弟》、姜衍忠的诗《字典》等20篇。郭大森的童话《天鹅的女儿》在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吉林省1980年文学作品评奖委员会由公木、杨公骥、蒋锡金、许行、温杰、金钟鸣、傅之凡、王成刚、杨荫隆、郭志友、王玉臻等11人组成。1981年初宣布评选结果,共有19篇作品获奖。其中,小说有张蒂远的《生活从这里开始》、杜保平的《绣花床单》、王浙滨的《情书的真情》等9篇,散文有禾子的《古陵曲》等3篇,诗歌有王小妮的《我从山里来》等7篇。
  由公木、杨公骥、蒋锡金、齐燕颉等14人组成的吉林省1981年文学作品评奖委员会宣布评选结果,作协吉林分会于1982年5月26日在长春举行颁将仪式,向获奖的17名作者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17篇作品中有中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王祁的《双井屯》等7篇,诗歌有袁世兴的《惭愧》、何鹰的《骆驼队》等8首。
  1981年《春风》短篇小说评奖结果,有11篇小说和1篇报告文学获奖,其中,王祁的短篇小说《双井屯》,获二等奖。
  1982年《春风》文学月刊编辑部小说征文评选结果,获奖的12篇作品中,长春市作者的有4篇,它们是赫历的《不了情》、张重阳的《邹铁黑要帐》、吕铁人的《端浇包的小伙子们》、夏强国的《启示》,均为三等奖。
  1984年3月24日,长春市举行“纪念《春风》创刊5周年佳作奖授奖大会。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作《春风》文学月刊创刊5周年报告,有50名作家、青年作者的作品获佳作奖。其中有乔迈的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顾笑言、王士美、汪东林的长篇特写《李宗仁归来》,赵云声、李政的长篇小说《少帅传奇》和短篇小说《双井屯》、《情书的真情》、《九月菊》、《蟹价的涨落》等。《三门李轶闻》获全国报告文学奖,被数省列为形象化的整党教材,《人民日报》、《吉林日报》、《新华半月刊》等多家报刊转载。
  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办的第三届优秀文学作品评奖工作于1985年7月10日在长春揭晓。其中,中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有张秀枫的《五十二张照片》等6篇,报告文学2篇,诗歌有王维君的《我拍摄如花的春天》,戚积广的《旋转》等7首,另有文学评论5篇。作协吉林分会第三届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由鄂华、芦萍、王我、关德富、刘纪众等13人担任。
  吉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创作评奖(1981年1月至1986年10月)于1987年初揭晓。在20件获奖作品中,长春作家的作品有张少武的小说《捉怪记》,郭大森的童话《天池云女》、陈日朋的童话《小蜜蜂访问百花国》,散文有程质彬的《阳朔桂子》、刘伯英的《洞中瀑布》,诗歌有高帆的童话诗《骄傲的青蛙》等。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作协吉林分会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共同主办的。
  同年,吉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也已揭晓(1981年1月~1986年10月)。获奖的13篇作品中,有长春市作家韩汝诚的中篇小说《腊月》。这次评选活动是由作协吉林分会和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
  五、文化交流
  1956年6月19日,长春市文联邀请来长访问的中国作家参观团孔罗荪、周劫夫、汪静之、陈伯吹等作家和长春市作者在一起开座谈会。会上,参观团的作家们热情地就创作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孔罗荪讲的是创作风格问题、创作典型问题。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长春1953年起就有了一个儿童电影院,还有规模宏大的“八一”小学,长春电影制片厂还准备成立儿童片组等。之后,谈了儿童文学的功能、特点。在诗歌座谈会上,老诗人汪静之就学习古典诗歌问题发表了恳切的意见。作家周劫夫、陈残云在小说、散文、戏剧组的座谈会上,除谈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之外,还讲了参观长春后的感受。
  应邀来中国参加世界文化名人纪念会的苏联名作家、著名小说《勇敢》的作者薇拉•凯特玲斯卡娅,于1956年6月21日到长春市参观访问。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联合举行有40多名文学工作者参加的座谈会,欢迎薇拉•凯特玲斯卡娅来临,并请她谈谈她的创作经验及有关创作方面的问题。薇拉•凯特玲斯卡娅以《勇敢》的创作为例,谈了作家应当有知识,应当有生活,应当有丰富的想象力,应当有个正确的世界观等问题。最后还专门谈了艺术夸张问题。薇拉•凯特玲斯卡娅在长春游览了市容,访问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8年8月31日,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长春。在长春日报上发表诗作《长春好》。
  1978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全国部分作家去我国大西北参观访问,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作家侯树槐应邀参加参观团去柴达木、青海湖、玉门等地访问,达一个半月。
  1978年12月5~13日,作协吉林分会、《长春》编辑部、长春市文联联合召开座谈会,就以《班主任》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说进行探讨。12月12日,《文艺报》主编冯牧,应邀到会作了报告。
  1979年7月,长春市文联组成侯树槐等10人的赴哈尔滨学习考察团。在哈尔滨受到该市文联的热情接待,并召开座谈会,向考察团介绍开展文联工作,发展文学创作和办刊物的经验。哈尔滨市文联主席杨角和《哈尔滨文艺》主编自始至终接待考察团。
  本着探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办好文艺期刊,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共同愿望,部分省、市文艺期刊负责人座谈会,于1979年8月2日~10日,先后在长春市和吉林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长春》、《雨花》、《延河》、《作品》、《湘江文艺》、《上海文学》、《安徽文学》、《北方文学》、《奔流》、《鸭绿江》、《长江文艺》、《东海》的负责人。还有《文艺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中国青年出版社、新华社、新华社吉林分社、《文艺研究》、文化部文艺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中国文学》、《电影文学》、《十月》、《社会科学战线》、《新苑》、《芒种》、《江城》、《春风》、《延边文艺》、《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部等单位的同志。与会人员对当时的文艺形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认为: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战线的形势是好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揭批“四人帮”斗争中取得的成果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全国文艺期刊在这方面发挥了它的积极的战斗作用。大家在回顾了近三年来的战斗历程后指出:通过对“四人帮”的批判,特别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了思想,冲破了禁区,党的“双百”方针和文艺政策初步得到了贯彻落实,文艺创作日趋活跃,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为人民所欢迎和所喜爱的作品。但是,在解放思想,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阻力。《河北文艺》第6期发表的《“歌德”与“缺德”》便是一例。同年5月3日,党中央撤销了江青一伙炮制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但它所散布的流毒依然存在,在粉碎“四人帮”3年后的今天,还表现得如此顽强,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的。而文艺界过去没有对林彪、江青一伙炮制的《纪要》进行彻底的批判,以及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与会人员一致表示,一定要切实补好这一课,并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认真总结建国30年来文艺战线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会议还一致认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贯彻“双百”方针,是办好文艺期刊的关键所在。在讨论中,与会人员指出,长期以来在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简单的狭隘的理解,要求文艺机械地配合政治任务,这样做只会把文艺引向一条越来越狭窄的死胡同。应当按照文艺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的文艺期刊一定要办到广大群众的心里,体现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使社会主义文艺在为“四化”服务过程中,真正发挥战斗作用。会议指出,办好文艺期刊,还要努力体现各自的特点和风格,改变目前文艺期刊大同小异的状况,力求使自己的刊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还要敢于提出和倡导自己的艺术主张,勇于探索
  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应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各级文联、作协应把办好刊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刊物具有应有的自主权。会议还呼吁各有关领导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和提高文艺期刊编辑人员的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和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1979年9月6日~11日,《八月的乡村》的作者、老作家萧军来长春访问,在长春市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与长春市的专业、业余作者见面、讲话,受到了热烈欢迎。萧军在长春期间,还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并观看了吉剧《桃李梅》、话剧《救救她》。
  1980年4月26日~5月10日,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张智作为《春风》文学月刊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省、市级以上的文学期刊、丛刊代表及部分文学出版社代表148人(代表刊物107种),列席代表40人,共188人。会议闭幕式由冯牧主持。贺敬之、陈荒煤到会讲了话。陈荒煤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四次全国文代会精神,中共中央十一号文件精神,总结经验,活跃文艺思想,繁荣文艺创作,办好文艺刊物。归结起来,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会议进行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周扬作了重要讲话。
  在探讨如何办好刊物时,张智在发言中提出:要想办好刊物,主管文学艺
  术的领导很重要。长春市的领导通过《救救她》一剧的成功得到启发,并总结出3条经验:第一是放手,第二是关心,第三是主动替作者承担一些责任。
  1980年7月13日~19日,全国17城市市办文艺期刊小说编辑工作座谈会在长春春谊宾馆召开。参加座谈会的市办期刊有:《青春》(南京)、《西湖》(杭州)、《邕江》(南宁)、《希望》(合肥)、《太原文艺》(太原)、《芳草》(武汉)、《郑州文艺》(郑州)、《长安》(西安)、《山丹》(呼和浩特)、《哈尔滨文艺》(哈尔滨)、《广州文艺》(广州)、《芒种》(沈阳)、《花溪》(贵阳)、《江城》(吉林)、《海燕》(大连)、《济南文艺》(济南)、《春风)(长春)。
  会上,就如何发现、培养小说作者,繁荣小说创作,解决小说作品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说歌颂“四化”新人,为“四化”服务以及在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交换了意见。
  1980年8月10日,北京的刘绍棠、林斤澜、孟伟哉、刘心武、湛容、邓友梅、章中锷、刘浓泳、理由等9位作家应邀来长春。他们在参观访问期间与读者见了面。
  1981年8月1日,江苏作家旅游参观团王洪(扬州文化局长)、赵凯(清江文化馆)、成正和(江苏省作协)、刘振华(徐州文化局)、王德安(南京分析仪器厂)一行5人和苏州文联的陆文夫、马鞍山的张弦、北京的刘绍棠来长春访问,并与长春市的文学艺术界见了面。刘绍棠在座谈时说:“我好嚷,我嚷的是‘乡土文学’。在创作上,我们应当搞民族的,注意继承传统,讲奇、巧,而又要与‘真’结合。要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不能把浅显、通俗当成低级,要做到‘雅俗共赏’”。陆文夫说:“借鉴是必要的,科学、历史、古典散文都要读”。张弦说:“作品主题隐蔽点好。要‘欲语还羞’,最好的境界是作品有几层意义”。
  著名女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韦君宜,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北方组组长李景峰,于1982年8月18日来长春访问,并就文艺与文学创作问题与吉林省、长春市出版界、文艺界的负责人交换了意见。8月23日,吉林人民出版社、省作协和市作协联合举行报告会。韦君宜作了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和关于文学创作问题的报告。
  部队老作家陈靖于1982年8月来长访问。陈靖是少数参加过长征的作家之一。近年来一直勤奋地写作。市文联、市作协负责人就如何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和革命回忆录问题,和陈靖交换了意见。
  以山东作协副主席曲延坤为团长的山东青年作家访问团一行9人,于1982年8月18日来长春访问。访问团成员有辛显令、王润滋、龙凤伟、左建明、张炜等。访问团在长春进行了参观、访问。8月18日,省、市作协和《新苑》编辑部联合举行报告会,辛显令和王润滋向长春市专业、业余作者介绍了他们的创作经验。
  1982年11月4~12日,长春作家访问团经沈阳前去丹东访问。访问团团长为长春作家协会秘书长董辅文,成员有张智等4人。在丹东期间,访问团参观了丹东丝绸印染厂、辽宁手表厂、东沟县锦江鱼业大队和正在建电站过程中的太平湾。还和丹东市文联交流了开展创作方面的情况,与《杜鹃》编辑部交流了编辑工作经验,和丹东市以及东沟县的业余作者先后座谈、交流了在创作方面的经验、体会,等等。
  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长春市文联于1984年5月17日,在吉林省宾馆召开著名老作家萧军创作生涯50周年座谈会。到会的有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刘扬、鄂华,作协吉林分会副主席许行,长春市文联副主席温杰,长春市文联副主席侯树槐,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长春作家协会主席蒋锡金,萧军的老战友、讲武堂同学、辽宁省本溪市南甸石矿的方未艾,30年代的东北作家,现辽宁作协的梁山丁,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的陈堤等。萧军的夫人、女儿也伴随到会,同吉林省、长春市的作家、编辑等文艺界人士30余人进行座谈,交流了吉林省、长春市的创作情况,萧军在会上谈了他几十年从事文学创作的体会和成就。
  1982年9月22日,日本著名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森村诚一来长春访问。森村诚一从196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大都会》开始到1982年已创作了102部著作,并多次获奖。他的长篇小说《人证》,不仅翻译出版,而且改成电影《人证》,在我国上映。小说《太阳的黑点》、《腐蚀》,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并赢得了好评。1981年出版的《恶魔的饱食》,轰动了整个日本社会,已销售150万册,成为当时日本的最畅销书。该书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期间,从事细菌武器研究的日本关东军特种部队——七三一部队用我国活人作试验的罪恶内幕。森村诚一在谈到写该书的目的时,激动地说:我写这套书的目的在于使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罪恶历史不再重演,并以此教育下一代不再重蹈覆辙。
  森村为创作《恶魔的饱食》续集,特来东北进行访问,搜集有关资料。在长春期间,在作协吉林分会负责人陪同下,他参观访问了关东军一00号细菌部队旧址和关东军司令部旧址。还到吉林省博物馆参观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史展览,并同吉林省作家、译者和《日本文学》编辑等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森村还应邀为吉林人民出版社即将翻译出版的《恶魔的饱食》续集写了序言。森村诚一于24日结束了在长春的访问后去沈阳。
  日本著名报告文学女作家,电影《望乡》的作者山崎朋子于1984年7月15日来长春访问。她的这次访华,主要目的是了解日本在华残留的孤儿的情况,采访后将撰写文章在《文艺春秋》杂志上发表。在长春期间,她应邀参加了《日本文学》杂志社召开的座谈会,18日离开长春去沈阳访问。
  1984年7月22~27日,部队作家参观团到吉林省参观访问。参观团团长是歌剧《白毛女》的作者之一丁毅。副团长是电影《兵临城下》的作者白刃,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作者之一漠雁,成员有孙景瑞、柯原、白支、韩静霆、成平等共21人。他们在长春参观了伪皇宫、光复路农贸市场、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吉林省作协副主席、诗人胡昭,秘书长傅之凡,专业作家王士美陪同参观访问。他们参观访问后,于7月27日离开长春去沈阳。
  吉林省部分作家于1985年8月19~21日参加首届东北三省文学创作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作家、编辑、文学工作者50余人。吉林分会的有鄂华、胡昭等14人。他们不仅交流了创作经验,还就如何培养青年作家,形成东北作家群以及东北文学作品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1986年6月25日,日本著名女作家山崎丰子偕女秘书野上孝子来长春访问。山崎是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浮华世家》(后改为电影《华丽的家族》,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影片)、《白色的巨塔》等10余部长篇小说。山崎丰子在长春参观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市第三中学校、十一高中和南京大街小学校。访问了汽车厂副总工程师李松令、冯权,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周敬思,地理研究所王书海(日本孤儿)。还和作协吉林分会的专业作家举行了座谈会。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