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2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3.41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历史发展基本情况。
关键词:
地方志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原是一个布满生荒的村落,逐渐成为繁华的小镇。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格为长春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为商埠,及至1913年(民国二年)则设长春县,1925年(民国十四年)设长春市政公所。长春市文化艺术的创造、发展与兴衰,如果从清朝末年算起,到现在,大体上可以分作4个历史时期。
清末民初,是本地民族、民间艺术的兴起和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华夏文化的大量流入、引进时期。与此同时,也相应地开办、设置了一些文化艺术事业。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出现由私人新建的戏园和流动戏曲班社的演出。其后,又相继建立7处茶园等场所并各自广邀戏班和名角献艺。榆树等县镇不仅有当地二人转艺人组成的蹦蹦戏小班,也有来自关内的莲花落民间艺人到处演唱。特别是开为商埠之后,除了河北梆子、皮影、杂技、大鼓等得以广泛传播外,京剧、评剧、话剧、歌舞大量传入的同时,文学美术团体和通俗讲演所、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社会文化设施也逐渐出现。诸如秧歌、高跷、鼓吹乐等群众自发性的组织和自娱的文艺活动,更是日趋活跃。关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并无专门机构。一切演出事宜均由警察部门统辖。社会文化和图书与文艺普及等等,则由民众教育馆过问。3家报纸辟有副刊发表文学作品。
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东北沦陷期间,是日本法西斯统治下的殖民地文艺时期。1932年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并改称“新京特别市”,同时也是日伪当局统治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对于文艺,一律纳入推行所谓“王道乐土”、“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的轨道。伪满国务院弘报处于1941年制定和实施的《艺文指导要纲》,对伪满文艺的所谓“特质”,又作了如下的规定:“我国文艺乃以建国精神为基础,是为八纮一宇精神之美的显现。故须以移植我国土之日本艺文为经,原住民族固有之艺文为纬,取世界艺文之粹,而造成浑然独特之艺文为目标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文艺完全纳入日本侵略者的战时体制,成为麻痹和欺骗中国人民,和所谓“完遂圣战”而服务的工具。在14年里,虽然一部分富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者,或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与东北抗日联军影响下的作家和文艺界人士,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等形式,发表过不满现实和反满抗日色彩的作品,但多半遭到了迫害。一些文学社团、戏剧音乐表演团体、文艺报刊、美术展览等的设立或各种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弘报处的直接操纵并严密控制下进行的。举凡文学作品的发表或出版,一概按《艺文指导要纲》的要求,而“借文艺力量昂扬决战意识”。对于戏剧演出,多半纳入“宣抚工作”轨道。对器乐演奏和歌曲演唱,则强调“音乐之重要,在于各种场合都能显示出政治性”。日伪当局所举办的7次大型美术展览,也和音乐一样地以期“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对于图书馆藏书,实行逐册检查后,凡是有悖日本侵略政策的,有的被封存、禁阅,有的被焚毁。对于民间二人转艺人不但不发给“国民证”,并视作“浮浪”,到处查拿,甚至被抓去当劳工。
1945年8月15日本侵略者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伪满洲国垮台,日伪统治者操纵下的所有文艺团体也都随之而解散。当时,由于苏联红军的进驻,长春曾有一个短时期的文艺复苏阶段。东北作家联盟、东北剧人联盟、长春文艺协会、长春文艺建设协会、吉林省文笔人协会的相继成立,和在中苏友好协会带动下纪念鲁迅先生逝世9周年大会的联合召开,都是明显的标志。但不久,由于苏联红军的撤退,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市内虽然有戏剧演出和其他文艺活动,基本上还是处于混乱和停顿状态。只有榆树等解放区,在来自延安等老解放区和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指导与帮助下,比较广泛地开展了革命的群众文艺活动,紧密地配合了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特别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的文化艺术工作纳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轨道,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文艺战线也和其他战线一样,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市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市文联的成立和剧音研究会、戏曲改进会、戏剧改编委员会、书曲协会、美术研究会、诗歌联谊会的组成,市文艺工作团的组建、市图书馆的恢复以及专业戏曲剧团、民间曲艺班组的形成,和工厂、企业、农村、学校广大群众文艺活动的开展,都体现了建国初期全市文化艺术事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尤其是市文工团创作的《红绸舞》荣获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舞蹈集体一等奖”,和榆树县二人转艺人的进京演出,更显示了艺术创作与演出的一定水平。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后,在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方向指引下,和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全市的文艺工作又得到了迅速而健康的发展。吉林省党政机关和直属文化艺术团体的迁入长春,对文艺事业的繁荣,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评剧《女教师》的创作、演出和在东北地区会演大会上的获奖,京剧《汽车城》的创作和进京演出,开辟了戏曲演现代戏的前进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话剧《关不住》、歌曲《老司机》分别在全国会演中获奖;在1956年创刊的报纸文艺周刊《布谷》上大量小说、散文、诗歌、特写等作品的发表;市群众艺术馆和县、区等城乡文化馆、文化站的建立;美术展览、图书流动和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宣传鼓动工作,也都载入了这一时期文化艺术事业的史册。只是1958年“大跃进”年代,“人人写诗、人人画画、人人唱歌、人人演戏”口号的提出,和大搞文艺群众运动的违反客观规律,不仅带来了消极影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也危害了文化艺术事业的正常秩序。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市形势也和全国形势一样有所好转,文化艺术工作也作了一些调整。不过,1964年毛泽东主席关于文学艺术工作的两个批示下达以后,传统剧目一律停演,一切工作皆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的片面贯彻执行,又使文艺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些挫折与损失。
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全市文化艺术遭到了空前的、极其严重的摧残和破坏。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蔑建国后17年的文艺工作是“黑线专政”,致使大部分机构被砸烂或撤销,全体人员到“省市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参加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在1年的时间里,大部分人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被戴上各种政治帽子遭批判斗争,有的被迫害致死。1969年冬天,又有一大批文艺干部被赶到农村“插队落户”,还有的上干校或下放到工厂劳动。仅存的文化设施和当时新组建的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工团,基本上是以演出“样板戏”和配合运动的宣传活动为主。
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拨乱反正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大好形势的推动与鼓舞下,全市城乡不但逐步地恢复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元气,而且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举凡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美术、图书馆和群众文艺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文学、戏剧、杂技的创作更为突出。《春风》文学月刊创办以来,报告文学《李宗仁归来》、《三门李轶闻》发表后,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儿童文学、杂文、翻译文学和中、长篇小说的出版已达上百部。话剧《吉鸿昌》、《救救她》、《孙中山》三个剧目调京演出;评剧《月难圆》和《契丹魂》等获国家奖;《密建游宫》女主演获“梅花奖”;杂技《大球高车踢碗》和《高空高低钢丝》的演员分别获国际大赛金奖。同时文艺评论和艺术科学研究的兴起;地方新剧种黄龙戏的建设;二人转艺术的遍及城乡各地;文化艺术的交流、文艺人才的培养、群众文化与少年儿童歌舞表演与书画的创作等等,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全市的文化艺术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并向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