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编制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6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编制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11
页码: 378-388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编制农业区划情况包括中西部台地平原农牧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区、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区、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分区范围表、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分区图等。
关键词: 长春市 编制 农业区划

内容

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研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从80年代初开始,市县两级有关部门都根据农业自然资源调查获得的信息和地域分异规律分别编制了部门发展区划或技术改造区划,确定本部门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以及分区建设的意见。
  县级农业区划办公室负责编制县级综合农业区划,对本县的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了障碍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了有利条件,并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提出了原则,指出了方向。
  《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是由长春市农业区划办公室于1986年编制的。它是在市直各部门研究了气象、林业、畜牧、土壤、水保、水资源、渔业和农机等资源调查与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研究编写的。
  报告根据编制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分析了建国以来长春市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占有大量、翔实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对长春市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长春市的资源优势是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适于发展种植业;饲料资源丰富,农民有养殖习惯,适于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丰富,销售市场广阔,适于发展乡镇企业。根据长春市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优势及特点,提出了长春市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强调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使长春市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战略目标,主张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良性循环、全面发展、高效率、高功能的新的农业系统。同时指出了建立粮食、畜牧业、经济动物、油料和糖料、薯类、烟草、水果和中药材、渔业、蔬菜、庭院经济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的物质基础,并对农业生产发展提出了五项根本性措施。
  报告最后部分是综合农业分区。主要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与省、县综合农业区划衔接的一致性,本着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方向的共同性,以及保持乡(镇)行政界限的完整性的原则,将全市农业分为三个类型区,即中西部台地平原农牧区(I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区(Ⅱ区),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区(Ⅲ区),其中Ⅱ区分为Ⅱ1区和Ⅱ2区两个区。现将各区分述如下:
  一、中西部台地平原农牧区(I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范围是长春市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高台地区。包括德惠、农安2县全部,榆树县的保寿、秀水、大于、福安、刘家、前进、先锋、恩育、双井、城发、李合、青山、新庄、怀家、育民、红星、八号、大岗、武龙、太安、新立、延河、五棵树、闵家、大坡、榆树、大岭、泗河、弓棚、环城,九台县的鸡鸣山、纪家、朝阳、兴隆、庆阳、苇子沟、上河湾、饮马河、九郊、卡伦、九台、营城、龙家堡、城子街等100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37.70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7.6%,耕地面积96.12万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3.1%。垦殖指数为69.8%。在耕地中水田面积为1.91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2%。林地5.38万公顷,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3.9%。草地9.05万公顷,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6.6%。全区农村人口272.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9.9%,农村劳动力82.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62.7%。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1.16公顷。
  本区交通方便,县县有铁路,乡乡有公路,农业技术力量较强,农副产品丰富,集市贸易兴旺,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
  (二)农业生产特点
  1.土质肥沃,耕地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理化性质好,适应性广,保水保肥能力强,适于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薯类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是长春市主要农作区。粮豆总产占全市粮豆总产的72.3%,商品率为65.1%。糖料、油料和薯类也都分布在本区内。
  2.有丰富的粮食饲料和粮、油、糖加工副产物,草原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大牲畜、猪、羊、家禽等占全市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大牲畜为63.8%,猪为72.8%,羊为61.7%,禽为60.3%。本区畜牧业是在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农区畜牧业的特征。
  3.林业建设发展很快,主要是人工农田防护林、护堤林、护路林等林带和零星小片林。树种以杨树为主,兼有柳、榆、槐等。197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该区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已经发挥了林带的防护作用。
  4.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松花江、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伊通河等主要河流,有大中型水库9座,水面面积占全市总水面面积的74.6%。地表水资源量约为7.14亿立米,占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3.8%。地下水极丰富区、丰富区、比较丰富区也都分布在本区内。因此,本区是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区,其中水稻总产占全市水稻总产的63.6%,鱼产量占全市鱼总产量的76.5%。
  5.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本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758台,小型拖拉机723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79.7万马力,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1.2公顷。机耕面积占本区耕地面积的26%,机播面积占25.7%。1985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351.6公斤。
  (三)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不稳,粮食单产水平比较低。本区对自然灾害敏感,洪涝内涝,低温冷害和农安西北部春旱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粮食单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商品养殖业发展不快。本区畜禽养殖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养殖业经营方式,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不高。牧畜仍然以养殖役畜为主,肉、蛋、奶、毛、皮等商品率都比较低。
  3.水面利用不够。本区水面广,水资源比其他区丰富。除少数水面养殖芡实、菱角、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和人工养鱼外,多数可利用水面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已利用的水面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4.水利工程不配套,影响灌溉效益。本区水利灌溉工程的实际灌溉面积仅是设计灌溉面积的26.4%。五大电灌站中除松沐电灌站效益较好外,其他四大电灌站效益都很差。
  5.农村能源短缺。本区是长春市粮食主要产区,几乎没有薪炭林,农民烧柴主要靠玉米秸杆,影响秸杆还田和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今后仍然以生产粮食为主,兼顾油料、糖料和薯类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
  1.实行科学种田,努力提高单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选择好适应无霜期和积温要求的品种,对引进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要经过实验、示范后再加以推广。发展水田,要算好水帐,量力而行。对春旱严重的地方,要采取抢墒播种,坐水种、催芽种等方法,保证苗全、苗壮。要加大生产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充分挖掘增产粮食的潜力,把粮食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畜牧业生产要实行科学管理。发展农区畜牧业要选好主推品种,搞好饲料、繁育、防疫等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基本建设,改变散放、散养为圈养笼养。要利用那些盐碱地、沙包地、破皮黄地,并舍得拿出一部分好地种植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饲草,改变畜禽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的状况。必须彻底转变种粮是钱,种草是草的价值观念。
  3.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要按“三北”防护林规划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农田防护林建设任务。及早开展更新树种和更新林带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保证持续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以改善农业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服务。
  4.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本区农副产品丰富,加工能力和技术都有一定基础,今后在继续发展饲料、淀粉、粉丝、榨油、酿造、豆制品,以及利用稻草、玉米叶编织草袋草绳和工艺品的基础上,再开发食品、毛皮、果胶、矿泉水等一批新的产业。
  5.综合开发利用河谷资源。本区地域广阔,河流纵横,有许多河谷有待进一步开发。今后要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吸引各部门和农民手中的资金开发各种产业,把它们逐步建成稻米、鲜鱼、畜禽、果树、木材等商品经济区。
  二、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区(Ⅱ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坐落于长春市东北部、东部、东南部低山丘陵一带,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Ⅱ1区和Ⅱ2区。Ⅱ1区包括榆树县的于家、青顶、十四户、光明、谢家、向阳、土桥、黑林乡。Ⅱ2区包括九台县的三台、莽卡、胡家、卢家、二道沟、加工河、波泥河、放牛沟、、西营城、土们岭、沐石河、其塔木、六台等乡(镇)和双阳县全部乡(镇),共37个乡(镇)。土地面积为50.04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6%。耕地面积为27.1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6%。林地面积为12.05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55.1%,林地复盖率达24%。天然草地面积3万公顷,占全市天然草地面积的26.4%。
  本区农村人口83.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1.3%,农村劳动力2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22%,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顷,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0.93公顷。
  本区主要是低山丘陵,海拔300—500米,高差100—200米之间。丘陵之间低山断续,生物资源和地下非金属矿藏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开发较晚,是长春市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的地区。
  (二)农业生产特点
  1.土质条件好。土壤主要是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在山间盆地分布着肥力较高的黑土、草甸土,还有少量的砂土和泥炭土。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台地、河谷平原和河流两岸,土质肥沃,适于粮食生产。山坡地虽耕层薄,砂砾多,保水保肥性能差,但也可以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因此,本区也是长春市主要农作区。
  2.适宜林木和野生经济植物生长。长春市用材林基本上都分布在这里。山楂、秋梨、葡萄等果树发展都有一定基础。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也一年比一年受到重视。因此,该区是长春市林、果、药主要生产基地。
  3.草山草坡面积大,野生饲料多,放牧条件较好,农副产品比较丰富,适于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和养鹿业、养蜂业。
  4.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大中型水库9座,还有星罗棋布的小水库、小塘坝、小坑塘,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扩大水稻生产,也是长春市渔业生产的主要地区。
  5.非金属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和建筑砂石料等,采矿业都基本上分布在本区内。
  (三)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水土保持面积有边治边流,逐年扩大的趋势。耕层土壤越来越薄,有的造成垄底裸露,以至无法耕种。
  2.自然资源利用不够。一些野生经济资源年复一年,自生自灭,白白浪费在山上。另外一些经济资源则遭到竭泽而渔掠夺式的采集。
  3.林木和果木发展速度较慢。现在仍有部分荒山秃岭没有造林。已建起来的果树基地,品种单一,面积小,还没有形成一项大规模产业。这种状况同山区的资源、劳力和市场需求比较都是不相适应的。
  (四)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
  今后农业发展方向,主要是以农为主,积极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做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充分利用林业资源,野生经济资源,非金属矿藏资源和大量的农副产品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建立起各种综合性的产业群。
  1.搞好水土保持,提高耕地肥力。要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在治山治水过程中,实行治坡为主,沟坡兼治,采取种草护坡,等高垄作,挖截流沟和沟头防护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要抓好养畜积肥,秸杆还田,种草养田等,逐步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生产和山区经济。
  2.加快山区林业建设。巩固和完善林业承包责任制,加强荒山绿化和幼林扶育,提高生长率。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安排林种结构,加快改造低产低质林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一齐发展。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对水土侵蚀区要禁止放牧。
  3.充分利用丰富地下矿藏,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注意综合利用,统一规划,按市场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经济收入,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开发利用其他资源积累资金。
  三、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区(Ⅲ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分布在长春市城区周围,包括市区所辖的双德、城西、西新、幸福、净月、英俊、奋进等七个乡和郊区的十个乡(镇),共十七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4.8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2%。耕地面积8.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6%。农业人口34.1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8.7%,农村劳动力1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8%,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67公顷。
  本区环绕长春市城区四周,交通发达,运输方便,农业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劳力充裕,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市区管辖的七个乡(镇)以生产蔬菜为主,郊区管辖的十个乡(镇)以生产粮食为主。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城乡产销衔接看,属于城市经济圈内,具备生产粮食和蔬菜、肉、奶、蛋、果、鱼等大宗活鲜副食品的条件。
  (二)农业生产特点
  1.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区共有耕地8.7万公顷,主要土壤为黑土和黑钙土,适于种植粮豆作物。1985年粮豆播种面积4.2万公顷,总产量为2.14亿公斤,提供商品粮0.56亿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提供商品粮729公斤。因此,本区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
  2.菜、蛋、奶主要产区。全区菜地1万公顷,“六五”期间平均每年向城市提供商品菜3.36亿公斤,居民人均224公斤。在蔬菜生产旺季基本上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1985年提供商品蛋1.8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6%,平均每个居民占有鲜蛋9.7公斤。提供鲜奶2.97万吨,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鲜奶需求量,还有部分用于加工乳制品。提供商品瓜类4.82万吨,居民人均32公斤。提供葡萄、123苹果等水果948吨,补充了水果市场的需求。
  3.乡镇企业基础雄厚,经济效益好。全区有乡镇企业9452个,占全市乡镇企业的10%。从业人员6.82万人,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人数的19%。产值为4.13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9%,人均创产值比全市平均高2000元。纯利润0.33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利润总额的23%,人均创纯利润比全市平均高87元。本区乡镇企业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4.庭院经济比较发达。全区共有4万多户农民搞了规模不同的庭院经济,占全区农户的45%,经营耕地面积1500多公顷,人均庭院经济收入约100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部分活鲜商品,走出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
  5.农业设施基础比较好。本区有蓄水工程9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35座,塘坝47座,总库容为6.37亿立方米。电机井792眼,灌溉总面积1.4万公顷,其中蔬菜灌溉面积4.765公顷,占菜田面积的46%。有保护地面积189万平方米,占菜田面积的4%,城市居民人均保护地面积1.3平方米。有贮藏保鲜蔬菜的恒温库一座,可贮菜100万公斤。农商菜窖共6万平方米,可贮菜1500万公斤。
  6.农业科技力量较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各业科技人员共428人,其中有中级技术职称的67人,初级技术职称的361人,平均每万个农业人口中有农业科技人员13人,比全市平均每万个农业人口平均的10人多3人。
  (三)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1.城乡基本建设占地多,耕地减少速度快,有些设施很好的高产菜田也被占用。据统计,1985年全市共减少耕地1462公顷,其中本区减少525公顷,占减少耕地面积的35.9%。
  2.污水资源利用不够。目前城市污水利用率仅占污水总量的38.5%。已用于灌溉的污水,净化得也不好,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的质量。
  3.商品流通领域有时不畅。近些年来,本区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但产前产后服务工作跟不上,生产与流通不同步,有时出现一些买难卖难的现象,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
  本区要充分发挥靠近中心城市的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逐步建立起种、养、加、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尽快把本区建设成粮食和菜、蛋、奶、肉、鱼、瓜、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
  1.加强设施农业。要把本区建设成商品粮基地和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必须搞好设施农业。在严格控制城市基本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逐步开拓中、远郊蔬菜生产基地,扩大水浇地。增加保护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置贮藏保鲜设施。搞好畜圈、禽舍和精养鱼塘等基本建设,提高商品生产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城市也要让利于农,搞好经济联合,从多方面支援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要在现有建筑业、建材业和饲料工业等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大工厂扩散出来的产品加工业,逐步把它们建设成真正为城市服务的骨干行业。
  3.利用好城市污水。1985年城区排放污水量为1亿吨,占全市地表水总量7.7%。随着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将随之增加。在地表水贪乏的地区,是一项可靠的、数量可观的水资源。今后,要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挖掘污水灌溉潜力,尽快实现灌溉效益,变有害污水为水利。
  4.搞活城市农贸市场,鼓励农民进城经商。菜、蛋、奶、鱼等鲜活易腐商品,风险较大,应在宏观控制的前提下,发挥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实行多渠道经营,逐步建设成环绕城市,货源稳定,流通渠道通畅的副食品供应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需要。
  附:(1)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分区范围表。
  (2)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分区图。
  农业生产是空间变化最明显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按照不同地域分异规律,进行综合农业分区是综合农业区划的根本任务。《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是农业区划研究的综合成果,是指导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文件,是制订农业发展规划、计划和指导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报告经长春市人民政府1987年6月15日第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长府办〔1987〕107号转发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切实应用实施。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