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农业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686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农业区划
分类号: F304.5
页数: 34
页码: 366-399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长春市农业区划情况包括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编制农业区划、农业生产专题研究、农业区划成果应用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农业 区划

内容

1979年长春市革命委员会贯彻国务院国发〔1979〕142号和省委吉发〔1979〕71号文件精神,成立长春市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始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工作。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要求各地要摸清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生产潜力,对各地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制订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长春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合并到市土地管理局,作为内设机构,设立农业区划处,从此农业区划工作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自1979年长春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成立到1990年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一、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二、编制农业区划;三、农业生产专题研究;四、农业区划成果应用。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长春市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工作,自1979年秋季开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基本上查清了土地、水、气候、生物四大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品种、分布和利用现状,并予以评价。
  在土地资源调查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和土壤普查,基本上查清了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和利用现状,以及土壤的分类、分布、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并对土壤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长春市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利用的意见。
  在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上,总结了建国以来长春市农业气候的规律和特征,研究了光能、热量和降水数量的时空分布,提出了预防自然灾害和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增产的途径。
  在水资源调查上,查清了地表水、地下水的分布特点、数量和质量,提出了开发利用的意见。对水土流失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在生物资源调查上,进行了林业、畜牧业、草场、水产、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查清了长春市林业、草场、饲草、畜禽、鱼类、野生经济动植物的品种、数量和分布,并予以评价。
  调查的组织方法是条块结合,按局分工,各负其责。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负责协调、综合和指导工作,有些带有综合性的调查,例如土地利用现状概查,野生经济动植物调查等由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实施。其他调查则由有关业务部门分别组织调查。
  这次调查,共有1300多人参加,其中中级技术人员180多人,高级技术人员17人,花费资金282.56万元。其中省拨款208.66万元,市县自筹73.90万元。
  调查成果都是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制订的调查规程、细则、办法的要求进行的。每一项成果都经过了省、市有关部门和专家检查验收,成果可靠,符合客观实际。有些调查手段也是比较先进的。土地利用现状概查的资料是航空像片和1:1.5万的军用地形图,通过野外调绘和室内转绘、量算面积、平差、分类统计等过程完成的。土壤普查是在地形图上布点,到实地采取土壤主剖面样本和耕层样本,在化验室内进行理化分析,分类统计,得出各种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
  一、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
  这次调查是在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具体领导下,由各县和郊区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进行的。从林业、畜牧、供销社、中药收购等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外业调查,内业工作由各县和郊区农业区划办公室承担。市农业区划办公室于1983年6月制订了《全市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方案》,并开始技术培训的准备工作。1983年7月初在九台县举办了为期10天的全市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调查培训班,聘请东北师大生物系教授讲授了野生经济植物识别和植物分类学、群落学、生态学的一般知识,以及调查方法和标本制作等知识,并结合野外实习,讲解了压线法、样方法的应用问题。培训班共培训技术骨干28人。
  调查任务主要是查清有食用、药用价值的植物(包括菌类,下同),蜜源、观赏植物,珍贵树种,以及野生的酒料、油料、编织料、染料、香料等工副业原料,有经济价值的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了解他们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经济部位、经济价值、生存环境、近年来数量消长等情况。
  对野生经济植物调查,采取了划分生态区域的办法,集中调查山岭、沟谷、水库和大型泡塘周围、江河两岸、草原荒地、沼泽洼地、散生木草地、水田区等。在这些区域内,再按照不同的植被类型设置若干个调查点进行调查。
  调查方法,是采取座谈访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在调查前找熟悉当地情况的干部和群众,特别是供销社土特产收购人员,有采集经验的老年人、老中医、老猎手等开座谈会,了解当地野生经济资源的种类、生存地点、采集量(包括自食自用和销售量)、适宜采集时间、加工贮存方法等,以及资源消长情况及原因,做好记录,并找出响导,协助野外调查。
  按照调查方案规定,样方代表面积不超过1000亩。调查面积大于1000亩时,设两个或两个以上样方进行调查。山区都采用压线法:用测绳按垂直等高线的方向,拉长50米,在绳的两侧各0.5米做为调查面积,样地两边线上的植株,舍左取右或舍右取左。平原区采用样方法:样方大小,草本植物设2×2m2或5×5m2,木本植物适当放大到10×10m2。每个样方都填写一张登记表,记录样方内植物种类、数量、形态、立地条件等,在地图上标明样方的座落位置,以及每个样方的代表面积。同时,采集植株的经济部位风干称重,以便内业汇总时计算储量。
  野生经济动物的调查主要是采取座谈访问和了解当地收购情况的方法,把种类和分布的情况记录下来,对数量则予以估量。
  培训班结束后,全市组成调查组开始外业调查,共设置样方2248个,到9月底外业调查基本结束,转入内业汇总统计工作。
  调查发现,长春市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97科,237种。调查计量种类有88种,估量种类12种。长春市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共34种。
  以上成果说明,长春市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从植物地理学看,长春处于长白山区系向蒙古区系过渡地带,故野生经济植物兼有东部山区森林植被和西部平原草甸植被的大部分植物种类。森林植被的经济植物相对集中在南部、东部和东北部低山丘陵区。草甸植被的经济植物则主要集中在农安和德惠两县。
  调查发现,可供药用的有五味子、葶苈、大活、蛇床子、藿香、问荆、龙胆、桔梗、兔丝子、草本威灵仙、车前、党参、牛蒡、苍术、升麻、玉竹、防风、柴胡、地榆、石竹等150多种。
  可供工副业原料用的有木材、胡枝子、紫穗槐、芦苇、香蒲、黑三棱、拂子茅、野生桑、蒙古栎、月见草、蚊子草、苍耳、马蔺等50多种。
  可供食用的有蘑菇、蕨菜、黄花菜、唐松草、莲子、榛子、核桃、山楂、山梨、山葡萄等30多种。
  可供观赏的有长柱金丝桃、大花剪秋罗、渥丹、黄连花、黄金菊、山芍药、山玫瑰、杜鹃、兰铃、落新妇、轮叶百合、紫丁香、鸡树条荚蓬、狼爪瓦松等30多种。
  可供饲料用的有碱草、菰、猪毛菜、草木樨、小叶樟、野碗豆等优良饲草50多种。
  还有糠椴、紫椴、益母草、托盘、洋槐等蜜源植物30多种。
  在调查中没有发现大面积集中连片的野生经济植物,除德惠县大跃进水库的菰、农安县洼中高的芦苇外,每一种类生长都比较分散,分布比较均匀,因此,还不能马上形成某种经济产业。
  调查发现,有的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以药用植物为例,长春市可以利用的药用植物为150多种,但历年收购的种类最多为30多种。每年采集量同储量比较,开发利用率也极小。
  对野生经济动物数量调查,采用“常见”“少见”和“不见”三种模糊分级法表述数量。调查结果,主要野生经济动物有:一、兽类有豹猫、红狐、貉、狼、黄鼬、狗獾等11种。二、鸟类有绿头鸭、鸿雁、环颈雉、鹌鹑等14种。三、两栖类有中国林蛙、青蛙、中华大蟾蜍等3种。四、爬行类有中华鳖、丽斑麻蜥、赤链蛇、虎斑游蛇等5种。五、水生类有背角无齿蚌。
  上述野生经济动物除黄鼬、青蛙、蛇类等少数几种常见外,其他均为少见动物。而常见的又都是消灭鼠害和虫害的有益动物,均为保护繁殖对象。故长春地区的野生经济动物均应保护不得扑杀,要使其繁殖,以维持自然生态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
  二、农业后备资源调查
  根据国办发〔1990〕47号文件和省明电〔1990〕37号通知精神,以《吉林省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细则》为依据,在市县农业区划办公室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调查的内容是中低产田、低产水面、低产林地、低产园地、低产草场和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简称“五低”、“四荒”。
  (一)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是指农业产量(粮豆产量)相对低产的耕地。全市平均粮食耕地年亩产上下20%之间的为中产田,高于上限的为高产田,低于下限的为低产田。上下限数值宜取整数,即50公斤的倍数。
  中低产田调查由市农业局承担。调查是以村为单位,根据各乡(镇)统计站掌握的各村1987年至1989年三年平均亩产粮食数,确定高中低产档次。同时,进行一些实地补充调查,研究有关资料,对照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整理,作为确定档次的补充。在以村为单位获得档次后,自下而上逐级汇总,获得乡(镇)级的档次。各县(市)和郊区汇总到村,全市汇总到乡(镇)。为了把数据填写准确,防止边缘数据出现差错,采取先填写草表,经过核对无误后,再填写正式表格,绘制成果图,编写调查评价报告。
  (二)低产园。低产园是指产量相对低下的果园。水果年亩产低于当地三年平均水果产量30%的成年果园。
  低产园调查由市农业局承担,组织各乡(镇)分管副业乡(镇)长及有关人员参加,对全乡(镇)果树资源情况进行逐村逐园的认真调查,并根据历年年报表等资料统计分析而成的。
  (三)低产林。低产林是指郁闭度在0.3以下天然次生疏林地。当地条件不适宜或造林后长期荒芜,生长不良,长势衰弱以及受过严重病害、虫害等没有培养前途,难以复壮的林地。
  低产林调查由市林业局负责,依据全省第二次林业调查原始数据、林业资源档案、小斑卡片,参照低产林标准和低产林改造设计说明书,逐个图斑勾划,逐林块汇总,获得低产林数据。对不清楚的林块及天然次生林比较集中的典型林块,组织人员到现场踏查,搞清目前长势,测定生长量,确定低产林位置,填写登记表,使调查成果具有可靠性和现实性。
  (四)低产草场。低产草场是指年产干草量低于每亩200公斤的采草场和覆盖度低于80%的放牧场。
  草场调查由市畜牧局负责。以1983年农业区划草场调查面积为基础,参照当时调查资料,辅以补充调查获得全市低产草场的数据,并编写出评价报告。
  (五)低产水面。低产水面是人工养殖而水产品产量相对低下的水面。一般是池溏亩产低于100公斤,湖泊亩产低于80公斤,大中小型水库亩产分别低于20公斤、40公斤、60公斤的水面。
  低产水面调查是由市水利局负责。调查利用历年水产统计调查资料和近年鱼产量年报表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获得低产水面数据。通过补充调查和抽样调查,以及近期开发治理布局等情况,确定重点开发治理区域,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改造措施。
  (六)荒山。荒山是指大于15度的荒草地、树木郁闭度小于10%,表层为土质等生长杂草的土地。灌木丛覆盖度不到40%的可划为荒山。
  (七)荒地。荒地包括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撂荒地、风沙地。
  (八)荒滩。荒滩指可利用而未利用的湖滩、河滩。
  (九)荒水。荒水指可放养但尚未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江河等。
  荒山荒地荒滩调查由市土地管理局承担。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后,确定“三荒”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荒水资源调查由市水利局承担。主要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水资源调查等有关资料并辅以补充调查,确定荒水数量和分布情况。
  根据《吉林省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细则》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其中中低产田调查以村为单位进行调查)。经过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总,获得长春市共有“五低”、“四荒”17816445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71.1%(详查数)。其中中低产田15344125亩,占全市耕地面积75.5%;低产水面279908亩,占全市养殖水面的82%;低产林328347亩,占全市有林地面积12.2%;低产园21795亩,占全市园地面积13.8%;低产草场565781亩,占全市牧草地面积58.9%。荒山、荒地、荒滩共1010096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0.3%。荒水面积212413亩,占全市总水面的25.3%。全市“五低”、“四荒”总量及构成情况如下表。
  长春市“五低”、“四荒”分布特点:一是宜垦荒山荒地荒滩分布比较分散,多分布在沿江河两岸,山坡、甸心等地,呈零星分布,没有集中连片地块。二是低产林多集中在九台市、双阳县的低山丘陵,其比重与林地面积成正相关,林地比较集中的地方,低产林也多。三是中低产田多集中在土壤瘠薄障碍因子较多的地区,与低肥低适应土壤趋同,即多集中在盐碱土、沙土和暗棕壤、白浆土分布地区。四是低产园主要分布在九台市,占全市低产园面积的50.5%。低产草场主要集中在农安县,占全市草场面积的60.3%。
  调查对“五低”,“四荒”形成的原因,从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经营管理不善和农业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
  第二节 编制农业区划
  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研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从80年代初开始,市县两级有关部门都根据农业自然资源调查获得的信息和地域分异规律分别编制了部门发展区划或技术改造区划,确定本部门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以及分区建设的意见。
  县级农业区划办公室负责编制县级综合农业区划,对本县的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了障碍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了有利条件,并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提出了原则,指出了方向。
  《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是由长春市农业区划办公室于1986年编制的。它是在市直各部门研究了气象、林业、畜牧、土壤、水保、水资源、渔业和农机等资源调查与区划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综合研究编写的。
  报告根据编制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分析了建国以来长春市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占有大量、翔实材料的基础上,第一次对长春市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长春市的资源优势是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适于发展种植业;饲料资源丰富,农民有养殖习惯,适于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丰富,销售市场广阔,适于发展乡镇企业。根据长春市农业自然资源、经济和技术优势及特点,提出了长春市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生产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强调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镇企业,使长春市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战略目标,主张建立一个结构合理、良性循环、全面发展、高效率、高功能的新的农业系统。同时指出了建立粮食、畜牧业、经济动物、油料和糖料、薯类、烟草、水果和中药材、渔业、蔬菜、庭院经济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的物质基础,并对农业生产发展提出了五项根本性措施。
  报告最后部分是综合农业分区。主要是按照地域分异规律和与省、县综合农业区划衔接的一致性,本着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发展方向的共同性,以及保持乡(镇)行政界限的完整性的原则,将全市农业分为三个类型区,即中西部台地平原农牧区(I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区(Ⅱ区),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区(Ⅲ区),其中Ⅱ区分为Ⅱ1区和Ⅱ2区两个区。现将各区分述如下:
  一、中西部台地平原农牧区(I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范围是长春市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高台地区。包括德惠、农安2县全部,榆树县的保寿、秀水、大于、福安、刘家、前进、先锋、恩育、双井、城发、李合、青山、新庄、怀家、育民、红星、八号、大岗、武龙、太安、新立、延河、五棵树、闵家、大坡、榆树、大岭、泗河、弓棚、环城,九台县的鸡鸣山、纪家、朝阳、兴隆、庆阳、苇子沟、上河湾、饮马河、九郊、卡伦、九台、营城、龙家堡、城子街等100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37.70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7.6%,耕地面积96.12万公顷,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73.1%。垦殖指数为69.8%。在耕地中水田面积为1.91万公顷,占本区耕地的2%。林地5.38万公顷,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3.9%。草地9.05万公顷,占本区总土地面积的6.6%。全区农村人口272.9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69.9%,农村劳动力82.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62.7%。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1.16公顷。
  本区交通方便,县县有铁路,乡乡有公路,农业技术力量较强,农副产品丰富,集市贸易兴旺,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
  (二)农业生产特点
  1.土质肥沃,耕地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理化性质好,适应性广,保水保肥能力强,适于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薯类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是长春市主要农作区。粮豆总产占全市粮豆总产的72.3%,商品率为65.1%。糖料、油料和薯类也都分布在本区内。
  2.有丰富的粮食饲料和粮、油、糖加工副产物,草原也主要分布在这里。大牲畜、猪、羊、家禽等占全市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大牲畜为63.8%,猪为72.8%,羊为61.7%,禽为60.3%。本区畜牧业是在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农区畜牧业的特征。
  3.林业建设发展很快,主要是人工农田防护林、护堤林、护路林等林带和零星小片林。树种以杨树为主,兼有柳、榆、槐等。1978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三北”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该区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已经发挥了林带的防护作用。
  4.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松花江、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伊通河等主要河流,有大中型水库9座,水面面积占全市总水面面积的74.6%。地表水资源量约为7.14亿立米,占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3.8%。地下水极丰富区、丰富区、比较丰富区也都分布在本区内。因此,本区是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区,其中水稻总产占全市水稻总产的63.6%,鱼产量占全市鱼总产量的76.5%。
  5.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本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758台,小型拖拉机7230台,农业机械总动力79.7万马力,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1.2公顷。机耕面积占本区耕地面积的26%,机播面积占25.7%。1985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351.6公斤。
  (三)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不稳,粮食单产水平比较低。本区对自然灾害敏感,洪涝内涝,低温冷害和农安西北部春旱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粮食单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商品养殖业发展不快。本区畜禽养殖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养殖业经营方式,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不高。牧畜仍然以养殖役畜为主,肉、蛋、奶、毛、皮等商品率都比较低。
  3.水面利用不够。本区水面广,水资源比其他区丰富。除少数水面养殖芡实、菱角、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和人工养鱼外,多数可利用水面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已利用的水面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4.水利工程不配套,影响灌溉效益。本区水利灌溉工程的实际灌溉面积仅是设计灌溉面积的26.4%。五大电灌站中除松沐电灌站效益较好外,其他四大电灌站效益都很差。
  5.农村能源短缺。本区是长春市粮食主要产区,几乎没有薪炭林,农民烧柴主要靠玉米秸杆,影响秸杆还田和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今后仍然以生产粮食为主,兼顾油料、糖料和薯类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
  1.实行科学种田,努力提高单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选择好适应无霜期和积温要求的品种,对引进生育期长的高产品种,要经过实验、示范后再加以推广。发展水田,要算好水帐,量力而行。对春旱严重的地方,要采取抢墒播种,坐水种、催芽种等方法,保证苗全、苗壮。要加大生产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充分挖掘增产粮食的潜力,把粮食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畜牧业生产要实行科学管理。发展农区畜牧业要选好主推品种,搞好饲料、繁育、防疫等体系建设。加强畜牧业基本建设,改变散放、散养为圈养笼养。要利用那些盐碱地、沙包地、破皮黄地,并舍得拿出一部分好地种植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饲草,改变畜禽蛋白质饲料严重不足的状况。必须彻底转变种粮是钱,种草是草的价值观念。
  3.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要按“三北”防护林规划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农田防护林建设任务。及早开展更新树种和更新林带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保证持续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以改善农业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服务。
  4.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本区农副产品丰富,加工能力和技术都有一定基础,今后在继续发展饲料、淀粉、粉丝、榨油、酿造、豆制品,以及利用稻草、玉米叶编织草袋草绳和工艺品的基础上,再开发食品、毛皮、果胶、矿泉水等一批新的产业。
  5.综合开发利用河谷资源。本区地域广阔,河流纵横,有许多河谷有待进一步开发。今后要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吸引各部门和农民手中的资金开发各种产业,把它们逐步建成稻米、鲜鱼、畜禽、果树、木材等商品经济区。
  二、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区(Ⅱ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坐落于长春市东北部、东部、东南部低山丘陵一带,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Ⅱ1区和Ⅱ2区。Ⅱ1区包括榆树县的于家、青顶、十四户、光明、谢家、向阳、土桥、黑林乡。Ⅱ2区包括九台县的三台、莽卡、胡家、卢家、二道沟、加工河、波泥河、放牛沟、、西营城、土们岭、沐石河、其塔木、六台等乡(镇)和双阳县全部乡(镇),共37个乡(镇)。土地面积为50.04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24.6%。耕地面积为27.1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6%。林地面积为12.05万公顷,占全市林地面积的55.1%,林地复盖率达24%。天然草地面积3万公顷,占全市天然草地面积的26.4%。
  本区农村人口83.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1.3%,农村劳动力2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22%,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顷,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0.93公顷。
  本区主要是低山丘陵,海拔300—500米,高差100—200米之间。丘陵之间低山断续,生物资源和地下非金属矿藏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开发较晚,是长春市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的地区。
  (二)农业生产特点
  1.土质条件好。土壤主要是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在山间盆地分布着肥力较高的黑土、草甸土,还有少量的砂土和泥炭土。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台地、河谷平原和河流两岸,土质肥沃,适于粮食生产。山坡地虽耕层薄,砂砾多,保水保肥性能差,但也可以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因此,本区也是长春市主要农作区。
  2.适宜林木和野生经济植物生长。长春市用材林基本上都分布在这里。山楂、秋梨、葡萄等果树发展都有一定基础。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也一年比一年受到重视。因此,该区是长春市林、果、药主要生产基地。
  3.草山草坡面积大,野生饲料多,放牧条件较好,农副产品比较丰富,适于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和养鹿业、养蜂业。
  4.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大中型水库9座,还有星罗棋布的小水库、小塘坝、小坑塘,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扩大水稻生产,也是长春市渔业生产的主要地区。
  5.非金属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和建筑砂石料等,采矿业都基本上分布在本区内。
  (三)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水土保持面积有边治边流,逐年扩大的趋势。耕层土壤越来越薄,有的造成垄底裸露,以至无法耕种。
  2.自然资源利用不够。一些野生经济资源年复一年,自生自灭,白白浪费在山上。另外一些经济资源则遭到竭泽而渔掠夺式的采集。
  3.林木和果木发展速度较慢。现在仍有部分荒山秃岭没有造林。已建起来的果树基地,品种单一,面积小,还没有形成一项大规模产业。这种状况同山区的资源、劳力和市场需求比较都是不相适应的。
  (四)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
  今后农业发展方向,主要是以农为主,积极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做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充分利用林业资源,野生经济资源,非金属矿藏资源和大量的农副产品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建立起各种综合性的产业群。
  1.搞好水土保持,提高耕地肥力。要加强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在治山治水过程中,实行治坡为主,沟坡兼治,采取种草护坡,等高垄作,挖截流沟和沟头防护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要抓好养畜积肥,秸杆还田,种草养田等,逐步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生产和山区经济。
  2.加快山区林业建设。巩固和完善林业承包责任制,加强荒山绿化和幼林扶育,提高生长率。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安排林种结构,加快改造低产低质林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一齐发展。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对水土侵蚀区要禁止放牧。
  3.充分利用丰富地下矿藏,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注意综合利用,统一规划,按市场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经济收入,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开发利用其他资源积累资金。
  三、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区(Ⅲ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分布在长春市城区周围,包括市区所辖的双德、城西、西新、幸福、净月、英俊、奋进等七个乡和郊区的十个乡(镇),共十七个乡(镇)。总土地面积14.8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2%。耕地面积8.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6%。农业人口34.1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8.7%,农村劳动力13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8%,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67公顷。
  本区环绕长春市城区四周,交通发达,运输方便,农业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劳力充裕,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市区管辖的七个乡(镇)以生产蔬菜为主,郊区管辖的十个乡(镇)以生产粮食为主。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城乡产销衔接看,属于城市经济圈内,具备生产粮食和蔬菜、肉、奶、蛋、果、鱼等大宗活鲜副食品的条件。
  (二)农业生产特点
  1.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区共有耕地8.7万公顷,主要土壤为黑土和黑钙土,适于种植粮豆作物。1985年粮豆播种面积4.2万公顷,总产量为2.14亿公斤,提供商品粮0.56亿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提供商品粮729公斤。因此,本区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
  2.菜、蛋、奶主要产区。全区菜地1万公顷,“六五”期间平均每年向城市提供商品菜3.36亿公斤,居民人均224公斤。在蔬菜生产旺季基本上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1985年提供商品蛋1.8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26%,平均每个居民占有鲜蛋9.7公斤。提供鲜奶2.97万吨,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鲜奶需求量,还有部分用于加工乳制品。提供商品瓜类4.82万吨,居民人均32公斤。提供葡萄、123苹果等水果948吨,补充了水果市场的需求。
  3.乡镇企业基础雄厚,经济效益好。全区有乡镇企业9452个,占全市乡镇企业的10%。从业人员6.82万人,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人数的19%。产值为4.13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9%,人均创产值比全市平均高2000元。纯利润0.33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利润总额的23%,人均创纯利润比全市平均高87元。本区乡镇企业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4.庭院经济比较发达。全区共有4万多户农民搞了规模不同的庭院经济,占全区农户的45%,经营耕地面积1500多公顷,人均庭院经济收入约100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部分活鲜商品,走出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
  5.农业设施基础比较好。本区有蓄水工程9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35座,塘坝47座,总库容为6.37亿立方米。电机井792眼,灌溉总面积1.4万公顷,其中蔬菜灌溉面积4.765公顷,占菜田面积的46%。有保护地面积189万平方米,占菜田面积的4%,城市居民人均保护地面积1.3平方米。有贮藏保鲜蔬菜的恒温库一座,可贮菜100万公斤。农商菜窖共6万平方米,可贮菜1500万公斤。
  6.农业科技力量较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各业科技人员共428人,其中有中级技术职称的67人,初级技术职称的361人,平均每万个农业人口中有农业科技人员13人,比全市平均每万个农业人口平均的10人多3人。
  (三)农业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1.城乡基本建设占地多,耕地减少速度快,有些设施很好的高产菜田也被占用。据统计,1985年全市共减少耕地1462公顷,其中本区减少525公顷,占减少耕地面积的35.9%。
  2.污水资源利用不够。目前城市污水利用率仅占污水总量的38.5%。已用于灌溉的污水,净化得也不好,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的质量。
  3.商品流通领域有时不畅。近些年来,本区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但产前产后服务工作跟不上,生产与流通不同步,有时出现一些买难卖难的现象,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和措施
  本区要充分发挥靠近中心城市的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逐步建立起种、养、加、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尽快把本区建设成粮食和菜、蛋、奶、肉、鱼、瓜、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
  1.加强设施农业。要把本区建设成商品粮基地和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必须搞好设施农业。在严格控制城市基本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逐步开拓中、远郊蔬菜生产基地,扩大水浇地。增加保护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置贮藏保鲜设施。搞好畜圈、禽舍和精养鱼塘等基本建设,提高商品生产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城市也要让利于农,搞好经济联合,从多方面支援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要在现有建筑业、建材业和饲料工业等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大工厂扩散出来的产品加工业,逐步把它们建设成真正为城市服务的骨干行业。
  3.利用好城市污水。1985年城区排放污水量为1亿吨,占全市地表水总量7.7%。随着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将随之增加。在地表水贪乏的地区,是一项可靠的、数量可观的水资源。今后,要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挖掘污水灌溉潜力,尽快实现灌溉效益,变有害污水为水利。
  4.搞活城市农贸市场,鼓励农民进城经商。菜、蛋、奶、鱼等鲜活易腐商品,风险较大,应在宏观控制的前提下,发挥国营商业的主导作用,实行多渠道经营,逐步建设成环绕城市,货源稳定,流通渠道通畅的副食品供应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需要。
  附:(1)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分区范围表。
  (2)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分区图。
  农业生产是空间变化最明显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按照不同地域分异规律,进行综合农业分区是综合农业区划的根本任务。《长春市综合农业区划报告》是农业区划研究的综合成果,是指导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文件,是制订农业发展规划、计划和指导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报告经长春市人民政府1987年6月15日第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长府办〔1987〕107号转发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切实应用实施。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专题研究
  自长春市计划单列后,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参加了全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生产课题研究活动。结合长春农业生产实际,先后进行了两项农业生产专题研究,其研究文章分别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汇集出版发行。
  一、农业资源潜力与开发研究
  课题根据长春的实际,提出农业资源潜力所在,开发的重点是粮、油、糖、肉、蛋、奶、鱼七项产品,并对农业资源开发目标、投资概算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开发农业土地资源的主要措施。指出:长春农业资源的潜力是多方面的,有的尚未利用,有的利用不足,有的利用还不尽合理。研究的目的就是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把资源的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研究认为,农业资源潜力在于:
  (一)挖掘耕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增加粮、油、糖
  挖掘增产粮食的潜力主要是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水平和开垦宜耕荒地,即包括向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两个方面。
  就向深度开发来说,全市有中低产地块,亩产在200公斤以下、平均亩产175公斤,通过综合治理,使中产地块达到1988年全市平均亩产水平,每亩增加65公斤,可增加总产50万吨。如果使低产地块达到中产地块水平,每亩增加125公斤,可增加粮食55万吨。二者相加,每年共可增粮食105万吨。实践证明,采取综合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单产,增加总产是办得到的。198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22.5万吨,平均亩产365公斤。其中双阳县平均亩产为467公斤,比全市平均亩产多102公斤,高出27.8%。从双阳县的农业资源条件看,除光热水条件稍好于其他县(市)外,土壤条件是属于中下等。这个县六十年代平均亩产在85公斤上下徘徊。1983年以来,他们加强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增加投入,亩产迅速上升,成为全市平均亩产最高的县。双阳县的增产经验证明,只要在改造中低产田上下工夫,挖掘耕地潜力,全市达到双阳县的增产水平是能够做到的。
  就向广度开发来说,全市虽然耕地后备资源短缺,但在沿江河地带仍有成片荒地和零星地块25.3万亩,可以垦为耕地,种植粮食。据土地管理部门提供,近三年来,每年平均开垦2.3万亩。因此到2000年开垦25万亩耕地也是办得到的。按每亩生产400公斤粮食计算,每年可增加粮食10万吨。
  长春市发展油料(葵花)、糖料(甜菜)的条件好,潜力大,可以根据地方工业和国家计划需要扩大种植面积。首先是气候条件好,夏季日照时间长,秋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积累。全市耕地土壤都适合葵花、甜菜的生长发育。特别是西北部有些轻盐碱耕地334.5万亩,对于种植耐盐碱的葵花、甜菜非常适宜,经济效益比种粮食作物高2—3倍,可以利用这些轻盐碱耕地发展油料、糖料。根据目前地方工业和国家需要,稳定80—90万亩种植面积,每年可向国家提供5万吨油料和40万吨糖料。
  (二)挖掘饲料资源潜力,发展养畜养禽,增产肉、蛋、奶
  长春市草场资源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东端的农安县,有150亩以上的连片草地88万亩。这些草地属轻盐碱性,适于进行围栏封育、草地深松和人工种草等改良措施。据估算,每年可产草35万吨,可以集中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其他各县(市)和郊区草场资源分布零散,多集中在沿江河和丘陵、荒山等零星地块上,也有利于就地放牧发展草食牲畜。
  玉米秸是草食牲畜的优良粗饲料。全市每年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60%以上,玉米秸产量约为325万吨,而现在用作饲料的仅为15万吨左右,占总产量的4.6%。如果把利用率提高5%,搞青贮或半干青贮饲料,相当于增加干草贮备50万吨。同时全市有水田134.4万亩,分布在松花江、饮马河、卡岔河等流域,可以利用丰富的稻草资源,用碱化、氨化等方法处理作饲料,大力饲养役肉兼用牛。随着水田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可以逐步把役肉兼用牛转化为商品肉牛。
  长春市不仅粗饲料极其丰富,精饲料也可以满足养畜养禽的需要。近几年,全市每年除上交合同内定购议购和“三留”(口粮、种子、饲料)用粮外,尚有100万吨玉米可作饲料用粮。今后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将为本市肉、蛋、奶生产提供更多的精饲料。
  饲料加工能力的潜力也很大。全市现有精饲料加工厂135处,每年生产数量不足20万吨,仅为单班年设计能力41万吨的二分之一,为双班年设计能力的82万吨的四分之一。今后可以根据畜禽业发展的需要增加饲料加工量。
  全市畜禽的品种资源丰富,现有本地品种、引进品种、培育品种104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进了一些肉用牛、瘦肉型猪、高产蛋鸡和肉用型鸡等畜禽良种。但目前优良品种的改良面很小,仅占17%左右,如果扩大改良面,这些畜禽品种将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繁殖性能和畜禽产品产量等方面,显示出更大潜力。
  (三)挖掘水面资源潜力,发展淡水养鱼业
  长春市淡水鱼类有效生长期较短,年约150天左右,但在有效的生长期内,某些条件相对较为优越。一是温度适宜,最高温度不超过鱼类生长最适温度的高限,在生长期内,不会因温度不适影响鱼类生长。二是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时间长,水体氧气充足,鱼类活动力强,摄食量增加,生长迅速。三是降水量集中,生长期内水量充沛,既可保证养鱼用水,又可改善水域环境,促进鱼类生长。四是境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水体含有机质及营养盐类亦较丰富。水域水生植物繁茂,浮游生物量高,底栖动物量大,多属富营养型和中营养型,适于多种经济鱼类生长繁殖。因此,只要走高产精养道路,进行科学饲养,在较短的生长时间内,创最好的鱼类生长环境,就能够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的优势,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养鱼实行国营、集体、个体相结合,大、中、小水面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变粗养为精养,鲜鱼产量逐年提高。1988年全市鲜鱼产量为6069吨,比1985年4992吨增长21%,平均亩产18.4公斤,其中湖泊平均亩产28.1公斤,水库6.8公斤,池塘58.8公斤,精养鱼塘73公斤,稻田26.5公斤。
  进入80年代以后,长春市稻田养鱼和小水面精养鱼塘,个体养鱼户迅速兴起。由于小水面养鱼投资少,技术容易掌握,便于管理,因此出现许多精养高产典型。1988年池塘精养最高亩产达到547.2公斤。这类精养高产典型说明,全市大力发展池塘精养、网箱养鱼和稻田养鱼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长春市粮食充足,鱼类饲料能量转化率高,发展淡水养鱼不仅饲料有保证,而且也为粮食转化开辟了理想的途径。
  长春市农业资源开发总的思路是:大力挖掘水土资源和饲料资源的潜力,积极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农区畜禽业,靠政策稳定,靠科技进步,靠增加投入,加快农村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油、糖、肉、蛋、奶、鱼等商品持续、稳定增长,为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求服务,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提出农业资源开发的主要措施是大力抓好中低产田的治理改造,巩固和提高现有生产基地建设水平,积极筹措开发基金,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技术推广,并对这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二、粮食生产潜力与布局研究
  课题总结了建国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粮食生产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粮食生产发展、需求进行了预测,指出了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和保证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课题认为,长春市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素有“北方粮仓”之称。1990年全国有12个粮食总产超过百万吨的县(市)长春市就有三个县(市),其中榆树市名列榜首。随着粮食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1990年粮食生产总量达624.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1990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99.8万吨,比1980年的86.1万吨,增加313.7万吨。商品率由1980年的40%提高到1990年的64%;每一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比1980年增长3.7倍,达到1029.7公斤。十年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435万吨,出口粮食480万吨,为国家做出了较大贡献。
  但是,近些年来,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不断下降,自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总产量陆续登上了400万吨、500万吨和600万吨几个新台阶,在总产量增加的同时,其经济效益却不断下降。主要是:
  1.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自1983年以来,粮食生产成本逐年上升,1983年生产每公斤粮食所需费用为0.068元,1988年增加到0.115元,比1983年增长69.1%,1990年每公斤粮食费用最高达到0.143元,比1988年增长1.1倍。由于生产费用增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
  2.百元投入所产出的粮食减少。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百元费用的产出率却呈下降趋势。1983年,每投入100元生产费用,可产出粮食1462.6公斤,到1988年减少到869.9公斤,比1983年下降40.5%,到1990年则减少到701公斤,比1983年下降52.1%。虽然粮食总产量提高了,但百元费用产出的粮食却不断减少。从总投入和总产出的趋势看,从1983年到1990年,总投入以平均每年16.3%的速度增长,而总产出则以平均每年13.1%的速度增长,低于总投入增长幅度3.2个百分点。
  3.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低于其他农作物效益。从1990年产出的绝对量看,同是1公顷耕地,种植粮食作物获得的净收入为1465元,种植甜菜获净收入2870元,种植蔬菜(包括复种)获净收入5091元,种植瓜类获净收入为6695元,种植烟叶获净收入7560元。从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看,种植粮食的投入产出比为1:1.53,甜菜为1:2.87,蔬菜为1:3.36,瓜类为1:4.87,烟叶为1:5.87,明显地看出粮食作物的比较经济效益最低。
  课题对粮食生产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由于粮食生产是整个产业部门中利润率最低的一个部门,在各产业部门比较利益的诱导下,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受到一定影响。从银行贷款的投向总额的比重仅为6.96%,而工业贷款则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为35.92%。1983年农民生产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45.7%,到1990年则下降到43.3%。二是农业投入结构不尽合理。从投入情况看,硬投入和软投入的比例不协调,长期性投入和短期性投入的比例失调。主要反映在对农业资金的使用上,绝大部分用于购买化肥、种子等常规性农业生产资料,而用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却很少。又用于长期性的投入不足,短期性的投入比重过大,致使农业生产条件长期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影响投入的效能发挥。三是粮食收购价格过低,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缺少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近几年,国家为了鼓励发展粮食生产,对粮食收购价格做了几次调整,但提价的幅度远远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从粮食合同定购、议购价格看,1990年玉米合同定购价格每公斤0.332元,比1983年提高32.8%;水稻为0.47元,比1983年提高44.8%。玉米议购价格每公斤为0.47元,比1987年提高33.5%,水稻为0.84元,比1987年提高87.5%。而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种子、薄膜、柴油等价格却增长一倍以上。
  课题对粮食生产的技术和环境优势进行了分析,认为长春市种植粮食作物历史较长,形成了一套成功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如对玉米和大豆种植,由原来的大比例间种和混、穿等复杂的种植形式,逐步变为小比例间种密植,并根据作物的不同特点,实行等距栽植、高矮搭配,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在粮食生产中,有些技术难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如预防低温冷害,就有增施磷肥和农家肥,催芽播种,喷施激素,隔行除雄,品种区域种植等项措施。特别是近几年来,科学种田的技术普及到各家各户,广大农民普遍采用优良品种,增施肥料,化肥深施,氮磷配合施用促早熟,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增产措施,使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
  长春市粮食生产环境优势,集中表现在“长春玉米带”上。并已形成了玉米专业化生产的格局。长春玉米带从地理位置与国外著名的“玉米带”比较,如美国玉米带、罗马尼亚玉米带处于同一北纬线上。从降水量上看,长春市玉米带年降水量为629毫米,4~9月份玉米生长期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87%,比美国玉米带还要丰富一些。从土质上看,美国玉米带、罗马尼亚玉米带土质多属草甸土和黑钙土,而长春玉米带除草甸土和冲积土外,还有土层深厚而肥沃的黑土。从气象条件上看,长春玉米带虽然受到低温冷害的威胁,但光、热、水资源条件,完全可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从玉米种植比例上看,世界上所有玉米带的玉米播种面积都稳定在占粮食面积的40~50%之间,长春玉米带的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0~60%之间,达到世界各地玉米带的玉米种植水平。由于充分利用了长春玉米带的优势,使玉米播种面积逐年扩大,玉米总产量逐步上升,并形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导产量。
  与此同时,课题还分析了长春市粮食生产中存在土壤障碍因子多,农业气候灾害多,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农业投资不足,粮食市场不发育等,障碍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
  根据《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精神,调整粮食作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证总产,提高单产的前提下,对现有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大稳小调。玉米播种面积控制在60%上下为宜,但不能少于60%,也不能超过70%以上,玉米产量的增加要在改造中低产田和提高单产上下功夫。在水源有保证的地方,可以逐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大豆生产,增加种植面积。安排好杂粮生产,适度增加高粱、谷子、小麦等种植面积,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和市场需要。这样既能发挥玉米生产的优势,又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使长春市粮食生产走上经济合理、良性循环的健康轨道。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把粮食作物种植在最适宜的耕地上。根据这一原则,在保证粮食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应保持在100万公顷左右,占耕地面积的79%。按粮食作物土壤和生长条件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划分13个粮食作物种植区。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如下:
  1.暗棕壤宜林宜粮山地
  本区分布于九台市及双阳县,耕地38099.6公顷,其中九台耕地面积10401.2公顷,主要分布在胡家、莽卡、上河湾、三台、六台五个乡的部分村内。双阳面积较大,耕地27698.4公顷,主要分布在四家、劝农、泉眼、石溪、土顶子、佟家、长岭等乡的大部分或局部。本区地形起伏较大,多为馒头状的构造剥蚀丘陵,丘间具有开阔谷地,土壤主要是暗棕壤,有部分黑土和草甸土。山丘土壤由于侵蚀比较严重,黑土层多被剥蚀,土层簿,理化性状差,肥力低。川地土壤较好,是区内粮食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2.白浆土宜粮宜豆宜稻山麓台地
  本区分布于双阳山麓台地白浆土区,耕地6340.0公顷。主要分布于县城以南,东起山河,经太平、双阳河延至石溪乡的东北部。是低山丘陵与平原台地过渡的山麓坡积裙,地表起伏,坡度较大,切割严重,天然植被较少,沟蚀较为严重。土壤主要是白浆土,沟川甸地有草甸土分布,肥力条件较好。凡有水源的地方均宜开垦水田,种植水稻,发展粮食生产。
  3.白浆土宜粮宜豆丘陵台地
  本区有耕地面积为57965.0公顷。划分为双阳县和榆树县两个部分。其中榆树有耕地44186.7公顷,主要分布于卡岔河以东的泗河、李合、向阳、于家、青顶等乡。双阳有耕地13778.3公顷,主要分布于长岭、齐家、双阳河等乡。本区地形为低矮的起伏丘陵台地,岗川明显,切沟发育,侵蚀比较严重。土壤主要是白浆土,间有少部分岗川草甸土。以种植粮食为主,宜种植粮豆旱作作物。
  4.黑土宜粮宜豆丘陵台地
  本区位于双阳县,有耕地面积5434.2公顷。主要分布于佟家、双阳河等部分乡村。地形属丘陵台地,岗丘明显。岗间冲沟发育,陡坡尤为明显。土壤主要是黑土,岗间主要是草甸土,局部洼处雨季内涝。总的看,本区土壤肥力条件中上,垦殖率较高,宜发展粮食作物。
  5.黑土宜粮宜豆波状台地
  本区范围广阔,有耕地246351.4公顷,划分为榆树、德惠、九台、郊区4个部分。其中榆树有耕地135343.5公顷,主要分布在卡岔河以西的广大平原台地上,包括红星、八号、武龙、弓棚、太安、先锋、前进、五棵树镇、刘家、闵家、新庄、恩育、双井、福安、环城、秀水、大于、大坡等乡村。德惠有耕地42984.8公顷。主要分布于饮马河与伊通河之间的微起伏台地上,包括升阳、布海、和平、松柏、德惠镇、朱城子、米沙子、沃皮、万宝、三胜、郭家、边岗等乡村。九台有耕地43950.6公顷,主要分布于饮马河以西的纪家、兴隆、春阳、鸡鸣山、饮马河、龙家堡、放牛沟等乡村。郊区有耕地19072.4公顷,主要分布于伊通河左岸的兰家、合心、大屯等乡村。本区地形为波状起伏台地,地形开阔,坡度平缓。土壤以中、厚层黑土为主,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高,理化性状好,作物适种性广,抗灾能力强,多为长春市肥力条件最好的一、二级土地。是全市重点粮豆产区。
  6.黑土宜粮宜豆宜稻波状台地
  本区有耕地243559.7公顷。主要分布在德惠、九台、榆树、农安、双阳等地。其中以德惠县面积最大,有耕地83385.2公顷。主要分布于饮马河以东、沐石河以西的波状台地及五台的山前台地,包括达家沟、大房身、大青咀、松花江、菜园子、夏家店、杨树、五台等乡村。其次是九台市,有耕地24401.9公顷。也主要分布于饮马河以东,沐石河以西的波状台地和大黑山以北山前台地,包括城子街、六台、其塔木、胡家、卢家、沐石河、庆阳、苇子沟、土门岭等乡。再次为榆树县,有耕地44034.8公顷。主要分布于榆树县北部的育民、大岭、怀家及南部的秀水、大坡、保寿等乡村。双阳县有耕地28115.0公顷。主要分布于齐家、鹿乡、奢岭、双阳河以及佟家、新安等乡村。市区部分有耕地13903.3公顷,主要分布于长春市周围各乡村。郊区有耕地15478.4公顷,主要分布于兴隆山、三道、农林、大南等乡村。农安县面积最小,有耕地14449.3公顷,主要分布于南部的合隆和东部的靠山、新农等乡村。本区也是开阔的波状台地,土壤以中层黑土为主,厚层以上的黑土面积较小,而薄层以下的黑土,包括破皮黄及露黄黑土均零星分布于区内各地。土壤的自然属性较好,垦殖率高,平均73.6%,宜发展粮食、大豆和水稻生产。
  7.黑钙土宜粮宜油宜糖波状台地
  本区有耕地218274.6公顷,分为农安及德惠两个部分。其中农安县有耕地面积198401.2公顷。主要包括青山、新农、万金塔、高家店、柴岗、榛柴岗、黄鱼圈、农安镇、三岗、烧锅、合隆、开安等乡村。德惠县有耕地19873.4公顷,分布于郭家、同太、天台各乡村。本区地形为微波状起伏台地,坡度平缓,土壤类型主要是黑钙土。由于地理位置偏西,气候比较干旱,风多雨少,适于旱粮作物和油料(向日葵)、糖料(甜菜)的生长。
  8.草甸土宜粮甸地
  本区有耕地16440.8公顷。划分德惠、郊区、农安三个部分。其中以德惠县面积最大,有耕地12187.1公顷。分布于县境内饮马河的南段河谷甸地,包括升阳、大青咀、夏家店、边岗、松柏、达家沟各乡村。郊区有耕地2576.8公顷,主要分布于兰家、兴隆山等乡村。农安县有耕地1676.9公顷,主要分布于开安、前岗、华家等乡村。本区地势低平,地面开阔,土地垦殖率65.6%。土壤主要为草甸土,腐殖质及全量养分均较高,土壤水分状况较好,适宜种植旱粮作物。
  9.草甸土宜粮宜豆甸地
  本区有耕地118448.2公顷。分为德惠、九台、双阳、郊区、市区5个部分。其中德惠县有耕地57152.6公顷,主要分布在松花江与沐石河之间的饮马河与松花江汇流地带的河谷低地,包括升阳、岔路口、菜园子、杨树、五台、松花江、达家沟等乡村。九台市有耕地2570.8公顷,分布于其塔木、三台、莽卡、庆阳、苇子沟、春阳、兴隆等乡村。双阳县有耕地7685.5公顷,分布于沿饮马河及其支流的沿岸涝洼地区,包括山河、佟家、长岭、齐家、四家子等乡村。郊区有耕地20474.2公顷,主要分布于伊通河沿岸的乐山、大南、新立城、兰家、兴隆山等乡村。市区有耕地7427.7公顷,分布于沿伊通河的英俊、幸福、净月、奋进等乡村。本区地处河谷平原,地势低平,坡度小,土壤主要是非石灰性非盐碱化的草甸土和小面积冲积土、水稻土,土壤养分及水分均较充足,肥力水平高,潜在肥力大,适种旱粮、大豆和水稻。
  10.草甸土宜稻甸地
  本区有耕地31013.2公顷。分为九台与双阳两个部分。九台市有耕地19912.4公顷,主要分布于饮马河沿岸的饮马河、苇子沟、九郊、龙家堡、西营城、放牛沟等乡村。双阳县有耕地12518.9公顷,主要分布于双阳河沿岸,包括双阳河、双阳镇、齐家、新安、奢岭、鹿乡等乡村。本区种稻历史较长、面积较大、土地连片,已基本形成稳定的稻作区。经济状况与生产条件较好。今后要进一步扩大水稻面积,通过以稻治涝的途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1.盐化草甸土宜粮宜稻甸地
  本区有耕地面积7846.7公顷。位于德惠县之南端伊通河东岸,包括三胜、万宝两个乡村。本区土壤以草甸土为主,其中部分为盐化草甸土与草甸土相间分布。土壤肥力状况相差较大。其中轻盐化草甸土含水溶盐多在0.2%以下,碱化度不高,宜种植各种旱粮作物。中度以上的盐化草甸土适种性及肥力状况较差,种植一般旱粮作物影响生育和产量。由于本区地势低洼,水源比较充足,适于发展水稻。
  12.草甸土宜粮宜稻宜草甸地
  本区有耕地75478公顷。位于榆树县松花江、拉林河、卡岔河、大荒沟等沿江河的河漫滩及一级阶地上。本区地势低洼,主要土壤有草甸土、冲积土、沼泽土、风砂土等,多数养分含量高,潜在肥力大。但土壤多冷浆,供肥能力低,小苗起身晚。本区应以种植粮豆为主,水源充足区域宜于发展水稻。
  13.冲积土宜粮宜稻滩坨地
  本区有耕地6873.8公顷。位于德惠县第二松花江河漫滩,母质为近代冲积物,一般产量较高。本区由于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只要土壤无渗漏障碍层次,均宜发展水田。
  第四节 农业区划成果应用
  农业区划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批农业区划档案,坚持了边区划边应用的方针,成果应用项目逐渐增多,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主要是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和制订农业发展规划等。
  一、指导当前农业生产
  农业部门从1983年开始,推广了玉米配方施肥,面积逐年扩大。1983年推广面积为2.6万亩,到1988年达到361万亩,这一年平均亩产469.7公斤。1989年推广面积达到530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50%以上,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到322公斤。
  水利部门利用水资源调查成果,根据水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开发水田,打井种稻,打一眼成一眼,走以稻治涝,以稻治碱,以稻致富的路子。全市水田面积不断扩大。从1982年到1990年,大约平均每年以20万亩的速度增长。水稻年年丰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利用渔业区划成果,发展水塘养鱼、稻田养鱼和大水面网箱养鱼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出现了群众性小水塘养鱼热潮。
  畜牧部门利用畜牧业区划成果,推广了玉米秸饲料青贮和黄贮的经验,并在畜禽良种扩繁等方面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气象部门在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玉米产量上,推广了玉米适时早种晚收,拓宽优良品种领域和利用地膜等实验成果,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各县和郊区本着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的原则,对粮豆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1988年粮豆面积比农业区划前的1983年减少226.7万亩,把一批不适合种植粮豆的轻盐碱地和沙土地种上了适宜葵花、甜菜、亚麻和马铃薯等生长的经济作物,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此外,在改良草原,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水土流失,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建立农业现代化实验点
  为了探索农业现代化路子,1983年,农安县与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在农安县前岗、巴吉垒、高家店、小城子四个乡镇,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基地,分别进行了农、林、牧综合实验、种植业经济技术评价和水稻栽培实验。在农业区划的基础上推广农业增产新技术和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使实验基地50%的农民受到教育,农户科技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到1987年,完成第一阶段任务。五年来,基地面貌明显变化,粮食产量与产值都增加了一倍。参加实验的科学技术人员还取得了一批科学实验成果,成为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从1988年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实验,主要集中在前岗乡,建立玉米、甜菜、生猪、家禽、奶牛等5个生产基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三、制订农业区域开发规划
  1986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业区划成果应用,搞好农业区划与规划的衔接,在农安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开展了县级综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农安县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应用农业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利用电子计算机,在全县各部门的配合下,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农安县综合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规划依照总体设计提出的任务,按照系列产品经济技术开发的内容和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定量分析模型群,把技术攻关的重点放在8个系列40个产品上。通过电子计算机模拟结果分析,明确了系列产品开发在农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途径,提出了系列产品开发所必需的各种外部条件及其满足程度,并落实到每个具体规划项目中,从而使整个规划既体现了宏观控制能力,又有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经县委县政府批准运行,并经长春市人民政府以长府办〔1988〕126号文件转发各县(市)和郊区人民政府学习研究。
  1987年初榆树县农业区划办公室适应农业开发的需要,利用农业区划成果,开展了卡岔河谷地区域开发规划。经过两年的努力工作,于1988年底完成。卡岔河是榆树县境内的一条内河,流经13个乡(镇)、58个村,规划面积为57万亩。
  规划以农业系统工程的理论为指导,以农业自然资源调查资料和现实生产状况为依据,在进行系统诊断的基础上,建立目标规划数字模型,充分利用河谷的农业资源,种稻、种果、植树、养禽、养畜、养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把卡岔河谷建设成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提供了思路。
  1989年11月,长春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贯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9〕农(区办)字第3号和第12号文件,关于编制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长春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在综合农业区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长春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规划的目的是加强农业资源开发的计划性,提高开发决策的科学性。
  长春市农业区域开发的任务是: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开发,采取工程、生物、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把占耕地78%的中低产田改造成为稳产高产农田。靠政策稳定,靠科技进步,靠增加投入,加快农村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使长春市粮油糖肉等商品量大幅度增长,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规划是在“七·五”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编制的,具体指标本着远粗近细的原则,将“八·五”期间作为重点规划时期。在提出开发任务和目标以后,进行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1989年11月21日,规划以长春市人民政府长府〔1989〕128号文件呈报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请求国家对长春农业区域开发予以支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