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66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分类号: S28
页数: 4
页码: 341-344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长春市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情况包括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制度,大力培肥地力、充分发挥林业自然生态的主体作用,搞好林业建设、搞好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农业物质良性循环、加强环境保护,水土污染治理初见成效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农田 生态环境

内容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保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是土地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建国后,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特别是玉米杂交种的大面积推广,具有养地功能的大豆在轮作中的面积大幅度下降,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以及甜菜、向日葵等耗地作物的增加,使地力消耗较大,加上施用农家肥不足,破坏了土地的产出与归还之间的平衡,土地自然肥力日趋下降。霜冻、大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针对这些情况,对耕地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一、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制度,大力培肥地力
  (一)发展畜牧业,充分利用牲畜粪尿和杂草枯叶、格挠等堆腐垫圈发酵,积攒优质农家肥,以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促进了畜牧业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对猪、牛、羊、禽等取消派购,价格放开,涌现出一大批饲养畜禽专业户,加快了畜禽产品的商品化速度。到1990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蛋奶生产保持增长的势头。草场建设和草原产草量的提高,也为养畜积肥,积粪肥田,调节农田生态环境打下稳定的物质基础。畜牧业的发展加快了粮食、青黄饲料和饲草转化能力,促进了养畜积肥的步伐,提高了农家肥的施用量。
  (二)实行草田轮作或间作,种植牧草,养畜积肥,提高地力,是改造盐碱地的有效途径。如农安县新刘家乡发展草木樨、紫花苜蓿等,进行综合利用,通过沤肥、翻压、发展饲养业、养猪、养牛、养蜂等多种事业,辅以农机翻耙和水利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改土增产效果。
  (三)实行秸棵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粮食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作物秸棵也获得大幅度增长,多数农村烧柴紧张状况已大为缓和,每年都用一部分秸稞还田。多数地方实行过腹还田,不仅解决肥料问题,还可以解决部分饲料,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除秸稞过腹还田外,有的地方还与发展沼气相结合,提高粪肥质量,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利用草炭资源培肥改土。长春草炭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榆树、德惠、九台和双阳等县(市)贮量较多。草炭含有大量有机质,一般多在60%以上,较差的也在20~40%,是现有农家肥有机质含量的10~20倍。自70年代以来,长春农村有许多社队利用草炭改土,效果明显。如榆树县弓棚乡长发村,地处波状起伏台地,土壤多为中层和厚层黑土。自1970年以来大搞草炭改土,培肥地力,不仅粮食单产水平高,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耕层0~15cm土壤腐殖质含量为3.82%,容重1.08g/cm3;15~25cm分别为3.97%,1.13g/cm3左右,土壤腐殖质含量比全市厚层黑土耕层腐殖质平均含量2.91%增加1%左右,容重大约降低0.2g/cm3左右,效果十分明显。该县光明乡小乡村的薄层白浆土自1960年以来坚持长期施用草炭改土,耕层0~15cm腐殖质含量达3.34%,15~25cm达3.25%,比榆树县薄层台地白浆土腐殖质平均含量2.54%也有明显增加。
  二、充分发挥林业自然生态的主体作用,搞好林业建设
  建国后,加强了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加速平原绿化步伐,积极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创造了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并从现代化大农业观点出发,逐步向大地林网化、方田化和园田化方向发展。在规划方田时,考虑了机械化的要求,农田防护林主辅林带间距采取大网格,使田块适合机械化作业,做到林、路、渠相结合。“八五”期间新增防护林面积2万公顷,“九五”期间将新增防护林面积20万公顷,进一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1990年,长春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5%增加到13%。
  林业的发展,农田林网的形成,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据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在德惠县布海乡和农安县前岗乡的观测,在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20%,作物播种期可提高地温0.2~0.8℃,提高气温0.2~1.4℃,林网内蒸发量平均减少15.2%,5~25厘米土层内水分含量提高18.6%,空气相对温度提高12.6%,风蚀地和内涝灾害得到了控制,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三、搞好农村能源建设,促进农业物质良性循环
  建国后,长春农村能源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约有90%的农户烧柴靠秸杆;二是烧柴利用率低,热量浪费严重。据农林能源部门调查,农村烧柴热量利用率仅为10%。后来,在国家“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指导下,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走大力发展薪炭林,积极推广节柴灶的路子,使农村农源状况大有好转。发展薪炭林,就是本着见缝插针原则,把那些荒山、荒坡、鸡爪沟,村屯周围的零散地块以及“四旁”林下栽植速生薪炭林。推广节柴灶,就是改造老灶,建立新灶,把热量利用率从过去老灶的10%,提高到新灶的22%左右。农民建设新房时,同时修建了节柴灶。把节省下来的秸稞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促进了农业物质良性循环。
  四、加强环境保护,水土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给城市和农村水土带来一定的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水、废气、废料和农药、化肥、薄膜等对水土污染尤其严重。近年来,长春市对这些污染进行了重点治理。就长春地区来说,市区是重点;就工农业来说,工业是重点;就河流水系来说,松花江和伊通河是重点;就企业来说,排放大户是重点。在治理“三废”过程中,加强了环境监测,修建了污水处理等工程,把治理、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通过治理,变废为宝,使资源再生,达到重新利用的目的,使长春市农田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