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加强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6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加强水土保持
分类号: F301.1
页数: 5
页码: 337-341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长春市加强水土保持情况包括砂砾及石质丘陵山地水土保护区、圆丘状丘陵水土保护区、波状起伏的黄土状粘土台地水土保护区、波状起伏的沙土台地及沿江风蚀水土保护区、冲积平原及洼地无侵蚀水土保护区、东南部低山丘陵水蚀综合治理区、中部波状及河谷平原水蚀风蚀综合防治区、西北部台地风蚀生物防治区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水土 保持

内容

建国后,长春市人委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沟坡兼治,治坡为主”的方针,成立了水土保持专门机构,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在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修建了水利和水保工程,实行封山育林和大面积营造防风林和改良草原等,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基本上控制了流失扩大的势头,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
  据资料统计,长春水土流失面积,1949年不完全统计为23.2万公顷,其中坡耕地18.43万公顷;1957年为31.29万公顷,其中坡耕地23.07万公顷。到1958年调查,受侵蚀面积共达47589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7%,其中风蚀面积12465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9.3%;水蚀面积为35124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8%。在水蚀面积中,片蚀面积为29179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5%;沟蚀面积为5944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13%。
  1959年,在第一次土壤普查基础上,制订了全市水土保持区划。这次区划,是根据不同地区土壤侵蚀形式、侵蚀程度和发展趋势,并在找出造成土壤侵蚀主导因素,以及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要求制订的。共划分出5个水土保护区。
  (一)砂砾及石质丘陵山地水土保护区
  该区分布在九台市东南部和双阳县南部,面积9236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4.7%。区内为丘陵山地,地势最高,山顶多呈圆丘状及圆锥状,坡度大多在30—40度,多由砂砾及岩石组成。土壤侵蚀严重,片状侵蚀显著。尤其在秃山坡地,表土已被冲走,露出砂砾及碎石,冲沟也有发育,但数量较少,河流的切割作用较强。降水为长春市之冠,水蚀作用较强。凡森林被伐地带,都已变成土山,表土很薄,有的甚至露出母质。山林被破坏是本区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是以林业措施为主,配合以水利工程。在山顶和陡坡进行大面积造林和有计划的封山育林。在冲沟地带造固沟林,在沟头修分水坝,在沟中修谷坊,防止冲沟继续扩大,并可利用有利地形修小型塘坝,拦蓄山洪,发展灌溉,变害为利,保护好本区的土地。
  (二)圆丘状丘陵水土保护区
  该区分布在长春市东部及东南部丘陵地带,即榆树县、九台市的东部和东南部,双阳县的北部和中南部,面积为30020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15.4%。
  海拔在280米左右。区内丘陵呈圆丘状,起伏较大,坡度在20~30度。丘陵组成物为第三纪的红色地层和第四纪疏松层及部分黄土状粘土。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片状侵蚀和沟蚀均很发达。在大冲沟的两壁还有崩塌现象,表土遭到严重冲失。尤其坡耕地更为严重,有些耕地因表土冲失而停耕。水蚀是本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风蚀很微弱。保护该区土地,主要采取综合治理方法,在丘陵顶部和陡坡以林业措施为主,除造一般水土保持林外,还大量种植果园林。在缓坡地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以牧业措施。在冲沟和河谷地以水利工程为主,辅之以林业措施,切实保护好耕地。
  (三)波状起伏的黄土状粘土台地水土保护区
  该区分布在长春市中部,面积为31795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16.4%。地表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在40~50米,坡度为10度左右,成土母质以黄土状粘土为主。本区大部分已开垦成耕地,是长春市主要农区之一。土壤侵蚀以片状侵蚀为主,坡地表土受到中度侵蚀,并有冲沟发育。冲沟切开黄土状粘土较深,沟壁常常直立。土壤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土地保护以防止土壤侵蚀措施为主,密切配合林业措施,适当配合牧业措施。利用有利地形修建小型水库,发展农田灌溉。在坡耕地上可采取横坡打垅,培土埂,修地边沟,草田带间作等措施,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四)波状起伏的沙土台地及沿江风蚀水土保护区
  该区主要分布农安县的西北部及松花江沿岸,面积为160720公顷,占总土地面积8.2%。地表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10~50米,坡度为10度左右。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状粘土和部分亚沙土。农安西部的风沙区,风蚀严重,狂风掠走耕地肥沃的表土。春季大风甚至将土中的种子吹走,垅台刮平。在风力经常作用下,形成风蚀洼平地和沙丘。目前沙丘多已固定,其相对高度5~10米,迎风坡2~3度,背风坡5~10度,这种沙丘几乎连成沙岗。风蚀洼平地,最大者长500米,宽200~300米,深4~5米。在松花江沿岸,风不断吹扬河漫堆上的淤沙流子,埋没耕地。风蚀成为本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水蚀居次要地位。土地保护以林业措施为主,大量营造防风林,并配合牧业措施,种植牧草,增加地表覆盖度,营造农田防护林,减少风速,调节小气候。在沙漫滩上种植沙柳之类植物,护岸防风,保护农田。
  (五)冲积平原及洼地无侵蚀水土保护区
  该区分布在沿江河冲积平原地带和农安西部泡子地区及德惠北部洼地,面积106757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55%。地表为第四纪地层,多为亚粘土,亚沙土,黄土状粘土。地表平坦或微波状起伏。这种地区一般不发生侵蚀,低洼地承受淤积,尤其江河下游更为严重。经多年淤积后河床升高,常常洪水泛滥成灾,淹没耕地。土地保护以农业措施和水利措施为主,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抗蚀力。搞好水利建设,修水库,开渠道,发展农田灌溉,大力发展水田。
  经过30年的治理,到1980年底,长春市共治理水土面积13.77万公顷,占应治理面积的25%,其中坡耕地1.31万公顷,风蚀耕地7.72万公顷,荒山荒地4.26万公顷,风蚀地0.35万公顷,侵蚀沟0.12万公顷。
  但是,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水保机构几次被撤销,人员被拆散,致使水土保持工作长时间无人过问,原已修好的水土保持工程又遭破坏。特别是在“向荒山要粮”和“以粮为纲”等口号影响下,烧山开荒,毁林开荒,水土保持出现边治理边流失的现象,水土流失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50.25万公顷,除已治理的13.77万公顷,尚有36.48万公顷需要治理,占长春市总土地面积18%,其中需要治理的坡耕地18.60万公顷。
  1980年,对尚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继续采取分区治理的方法治理。这次水土保持分区是根据长春自然地理的特征、气候、地貌的相似性,土壤侵蚀类型和治理措施的一致性,划分成3个不同的类型区。
  (一)东南部低山丘陵水蚀综合治理区
  该区处于伊通河、饮马河及卡岔河支流三、四道河子上游低山丘陵区,海拔在300~500米,土地面积50.60万公顷,有水土流失面积14.44万公顷。区内多山地、丘陵和陡坡地,坡度多在20度以上。土壤多为白浆土、暗棕壤。冲沟较发育,水蚀严重。治理方法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对荒山荒坡、坡耕地和侵蚀沟分类治理。大造水土保持林,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充分发挥拦、蓄、截作用,以减缓坡面径流的侵蚀。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行还林还草。
  (二)中部波状及河谷平原水蚀风蚀综合防治区
  该区地处伊通河、饮马河及拉林河左岸支流卡岔河的中下游和第二松花江两岸,土地面积130.69万公顷,有水土流失面积19.04万公顷。区内河流集中,多丘陵漫岗,地表呈波状起伏,地形变化复杂,土壤有黑土、黑钙土、水稻土、草甸土、冲积土等。治理方法是建立生物、工程和农业技术三位一体的联合防护体系,对荒山荒坡禁止毁草垦坡,有计划地种草造林;对坡耕地修好水平梯田,还要采取等高打垄,高棵矮棵间种等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对侵蚀沟是从减缓坡面径流,分散水势入手,先治上游后治下游,先治沟头,后治沟尾,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兼用。对风蚀地主要是营造农田防护林;对水库上游和周边,则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以达到减少水库淤积,保护土地的作用。
  (三)西北部台地风蚀生物防治区
  该区属于伊通河左岸二级阶地的一部分,包括农安县的伏龙泉、永安、三宝等12个乡镇,土地面积21.54万公顷,有流失面积2.99万公顷,区内台地顶面一般平坦,相对高度在20米左右,斜坡多为1—5度之间,土壤为砂土、盐土、碱土等,风大土燥,以防治风蚀为主要目标。治理方法是按“三北”防护林带的要求造防风林,乔灌结合,林草结合,以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对侵蚀沟和荒坡,则采取生物措施为主,辅以沟头防护及谷坊等工程措施。
  按照以上分区治理规划,本着先易后难的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针对长春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侵蚀,明确主次,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一区治水,二区水风兼治,侧重治水,三区防治风蚀,以防为主。在水土保持部门的努力下,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取得很大成绩,改变了边治理边流失的局面,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据统计,到1990年底,长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22万公顷,为保护长春土地资源做出了贡献。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