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6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15
页码: 241-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长春地区农村土地进行分区利用。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利用 农村用地

内容

在长春土地管理史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是1987年市土地管理局成立以后开始的。
  1990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完成后,在农村土地登记、统计和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土地、水、森林、草原、渔业等法律法规,以及长春市有关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为依据,确定长春市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遵循的原则是:一、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如地貌、光、热、降水等对土地利用都有很大影响。自然条件好坏,为土地利用提供了可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向和经济效益。自然条件的利用,也离不开经济技术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好可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二、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基本相似。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是土地利用自身内本质差别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三、土地利用方向和远景规划要一致。因为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既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取决于区内良好的自然条件,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把远景规划落到实处。四、保持乡(镇)界限的完整性。考虑到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和保护等必须依靠行政职能机构去付诸实施,保持乡(镇)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有利。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满足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保证完成大豆和粮食生产,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作物葵花和甜菜的生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尽其力;坚持发展商品生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各种农产品基地和集中产区;坚持富裕农村,服务城市,讲究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率。
  依照上述原则和目的,根据长春市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划分为四个土地利用区。即:一、西部湖群平原农牧土地利用区;二、中部台地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区;三、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土地利用区;四、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土地利用区。
  一、西部湖群平原农牧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情况
  本区范围是长春市西部湖群平原区。包括农安县的杨树林、哈拉海、柴岗站、榛柴岗、永安、三盛玉、万顺、伏龙泉、巴吉垒、三宝、新阳、黄金、龙王、烧锅、三岗15个乡镇。总土地面积296099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14.4%。全区农村人口4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1.3%。农村劳动力18.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1%。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1.13公顷。
  本区有波罗泡子、敖宝图泡子等几个规模较大的湖泊,水深多不足2米,周围发育有平坦的湖积冲积平原。黄金乡和太平池水库周围的平原,也由湖积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本区西北的高阶地上有低缓的沙丘覆盖,多属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个别地方为平缓沙地,处于沙化的初级阶段,地面风蚀风积均较明显。
  本区交通比较方便,有公路通往各乡(镇)村,农牧业较为发达,是一个具有一定潜力的农牧经济开发区。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地处风沙干旱地区,耕地占本区面积的69.5%,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在总土地面积中,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三项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1.土壤以薄层黑钙土、黑钙土型砂土为主,还有草甸土砂土、盐碱土和沼泽土。保水保肥性能差,种植粮豆单产低,但适合种植甜菜、葵花、亚麻、马铃薯、红薯等经济作物,是全市糖料、油料、薯类、麻类的主要产区。
  2.本区虽然土质较差,但耕地较多,为206022.76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特别是阳光充足,居全市各区的第一位。热量条件也比较好,历年平均气温为4.6~8.4℃,历年≥10℃积温为2900℃,是全市各区积温最高的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提高,粮豆生产水平也年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粮豆总产猛增。1990年粮豆总产比1988年翻了一番,占全市粮豆总产的15.3%。因此,本区也是长春市粮豆生产主要产区之一。
  3.气候干旱,靠近半干旱的白城地区。全年降雨比全市平均降雨量少50~80毫米。为了保证粮食和经济作物丰收,建国后,加强了农田防护林建设,使本区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改善,但没有彻底好转,特别是春旱严重,有“十年九旱”之说。每年春播都要抢墒播种,或坐水种、催芽种,以保证苗全苗壮。除春旱之外,还有18%的年份,发生伏旱,影响作物开花授粉,群众称为“掐脖旱”。还有32%的年份发生秋旱,影响作物籽粒灌浆而减产。
  4.本区雨水少,但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全区电机井的平均单井每小时出水30~50吨,特别是北部杨树林、哈拉海一带,单井每小时最高达100吨。南部的新阳乡单井出水最少,每小时也有10吨。目前,本区地下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其中电机井870眼,己配套664眼。还有水库塘坝6座、电灌站5处,为解决春播用水和小麦水浇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5.本区除耕地外,还有牧草地21315.05公顷,占全市牧草地42.3%。其中人工改良草场285.8公顷,占13.7%,发展牧业生产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有林地10092.9公顷,占全市林地5.1%;有湖泡,水库等水面17486.2公顷,占全市水面11.3%。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的人均面积是全市各土地利用区中最多的一个。广大农民利用当地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编织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多种经营,是本区农村经济的一大特点,其多种经营的种类、规模、效益和收入都比其他地方好一些。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土壤瘠薄。本区盐碱土、砂土面积比较大,黑土层比较薄,有的不够一犁土,有的土层含70%的风积砂,腐殖质含量少,仅为1%左右,保水保肥性能差。盐碱地含盐含碱量大。其中严重的不能生长作物,较轻的也抓不住苗,缺苗断条,抑制作物的生长。湖泡、水库周围耕地低洼地较多,土壤肥力低,透水性差。由于排水不良,遇涝减产严重。建国后虽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还没有达到彻底排涝的标准,致使土壤湿度大,地温低,不保苗,禾苗生长发育慢,影响作物收成。
  2.春旱灾害严重。本区春季干旱多风,大风持续时间长,风力大,有时刮走表土、肥料和种子,造成毁地复种。由于风大,使土壤水分蒸发快,造成土壤失墒,给春播和保苗带来严重威胁。
  3.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林业主要是农田防护林,片林较少,过牧又使牧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变坏。加上本区西北部高台地上受雨水切割比较严重,台地向低平岗地过渡地带片蚀加剧,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因此,本区除风蚀外,水蚀也是土地利用中的严重问题。
  4.本区农业经济比较粗放,农业生产仍有广种薄收现象,粮食单产水平还比较低。春耕作业比较粗放;各种作物缺苗断条普遍存在;农家有机肥少,化肥不足;中耕除草不细、不及时,这些都影响作物单产的提高。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农副产品多,牧草地和泡塘水库面积大,粮食生产、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大,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充分利用牧草地面积大,农副产品饲料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加强牧草地的保护和管理,严禁开荒和随意挖坑取土。搞好牧草地人工改良,提高产草量。还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起来。据调查,一吨葵花籽就有1.9吨副产物饲料,一吨甜菜就有1.5吨副产物饲料。马铃薯产量大,加工后有淀粉渣、粉浆等副产物,可以利用大量副产物和饲草发展牛、羊、奶牛、奶山羊等草食牲畜和猪、鸡、鸭、鹅等家禽,还可发展养兔、养蜂等养殖业。搞好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为农业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有机肥,为社会提供肉类、蛋类、奶类、毛皮、羽毛、蜂蜜、淀粉等商品。
  2.抗旱治涝,双管齐下。要搞好水利建设,解决因排水不畅造成内涝问题,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栽培技术中,要立足于防旱保墒,抗旱夺丰收。要大力挖掘水库、湖泊、泡塘养鱼潜力,做到有捕有放,以精养为主,迅速提高渔业产量。要充分利用湖泡水库沿岸以及沼泽地带,栽植芦苇,养殖喜水家禽,种植水生饲草。有生长条件的地方要扩大水田面积,种植水稻,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积极发展林业,控制水土流失。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和薪炭林,依靠林业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把风蚀和水蚀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大力发展井灌,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发展旱田水浇,建立高产稳产农田。采取适当的耕作技术,防风抗旱,蓄水保墒保全苗、夺高产。依靠发展薪炭林解决一部分农村烧柴问题,把农作物秸棵节省下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4.有计划地逐步扩大绿肥面积,在部分耕地上,实行草田轮作,粮草间套作,养畜积肥,沤绿肥,以肥肥田。实行因土施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要增加投入,加强农田管理,努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
  二、中部台地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范围是长春市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高台地区。包括德惠县全部,农安县的农安、合隆、靠山、开安、鲍家、高家店、城郊、滨河、前岗、华家、新刘家、青山口、黄鱼圈、新农、万金塔、小城子,榆树县的保寿、秀水、大于、福安、刘家、前进、先锋、恩育、双井、城发、李合、青山、新庄、怀家、育民、红星、八号、大岗、武龙、太安、新立、延河、五棵树、闵家、大坡、榆树、大岭、泗河、弓棚、环城,九台市的鸡鸣山、纪家、朝阳、兴隆、庆阳、苇子沟、上河湾、饮马河、九郊、卡伦、九台、营城、龙家堡、城子街等84个乡(镇)。本区总土地面积1112395.3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54.1%。全区农村人口23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4.5%。农村劳动力8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53.7%。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0.88公顷。
  本区地貌为台地,海拔多在200~250米之间,地形平坦开阔,但呈波状起伏,坡度多在5度以下。
  本区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发达,农业技术力量较强,农副产品丰富,集市贸易兴旺,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土地面积最大,耕地最多。耕地占本区土地面积的70.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3%。土地垦殖率达到70.2%,比全市土地垦殖率高出4.5%。土地利用结构表如下:
  1.本区土质肥沃,耕地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理化性质好,适种性广,保水保肥能力强,适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薯类和蔬菜瓜果的生长,是长春市主要的农作区。粮豆总产量占全市总产74.5%,商品率为67.5%。
  2.饲草饲料比较丰富,家庭饲养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猪、羊、家禽等占全市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大牲畜为64.9%,猪为69.5%,羊为90.4%,禽为61.2%。不难看出,本区畜牧业是在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农区畜牧业的特征。
  3.林业建设发展很快,主要是人工农田防护林、护堤林、护路林等林带和零星小片林。树种以杨树为主,兼有柳、榆、槐等。“三北”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到目前该区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已经发挥了林带的防护作用。
  4.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松花江、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伊通河等主要河流,有大中型水库9座,水面面积占全市水面面积的77.4%。地表水资源量约为7.14亿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3.8%。地下水极丰富区、丰富区、比较丰富区也都分布在本区内。因此,本区是长春市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区,其中水稻总产占全市水稻总产的78.1%,鱼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62.1%。
  5.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1990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141台,小型拖拉机18217台,农业机械总动力97万千瓦。1990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0.51吨。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不稳,粮食单产水平比较低。本区对自然灾害敏感,洪涝内涝,低温冷害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2.商品养殖业发展不快。本区畜禽养殖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养殖业经营方式,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不高。牲畜仍然以养殖役畜为主,肉、蛋、奶、毛、皮等商品率都比较低。
  3.水面利用不够。本区水面广,水资源比其他地区丰富。目前,除少数水面种殖芡实、菱角、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和人工养鱼外,多数可利用水面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已利用的水面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4.水利工程不配套,影响灌溉效益。本区水利灌溉工程的实际灌溉面积仅是设计灌溉面积的26.4%。五大电灌站中除松沐电灌站效益较好外,其他四大电灌站效益都很差。
  5.农村能源短缺。本区是长春市粮食主要产区,几乎没有薪炭林,农民烧柴主要靠玉米秸杆,影响秸杆还田和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土质肥沃,今后仍然以生产粮食为主,兼顾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
  1.深耕细作,发挥土壤生产潜力。本区土壤黑土层较厚,绝大部分在30厘米以上,养分含量及贮量较高。深耕是充分发挥土壤优势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的主要措施。采用深翻的办法加深耕层,要与轮作结合起来,逐年加深耕层,以保证熟化的耕层不被破坏。在深耕的基础上,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栽培管理,实行科学种田,是发挥本区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
  2.科学施肥,提高经济效益。本区土壤自然肥力很高,但施肥仍是夺取高产的最重要的一项增产手段。首先是有机肥料,还要进一步加大用量,提高质量。应采取沤制绿肥,秸杆造肥,施用草炭和逐步推行秸杆还田等多种途径和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地力。特别是科学施用化肥,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益。总的来看,化肥用量还应进一步提高。要进行土地深耕,加大农肥化肥用量,达到熟化土壤的目的。化肥用量比例要适当,就全市看,土壤普遍缺氮缺磷。但就本区看,缺氮仍是第一位的,特别是近几年磷肥已曾大量施用的地块,更要注意氮肥的施用,氮磷有效成分比例一般应保持在3—4:1范围为宜。目前土壤缺钾的迹象已日益明显,特别是连年大量施用氮磷化肥的水旱田地块和甜菜、薯类、烟草等喜钾作物,应随着化肥施用水平的提高,注意钾肥的施用。
  3.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要按“三北”防护林规划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三北”防护林第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及早开展更新树种和更新林带等方面实验研究,保证持续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改善农业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服务。
  4.防洪治涝是保证稳产的关键所在。在防洪上,应继续维修江河沿岸防洪堤,提高防洪标准,加固堤防,阻拦洪水危害。在治涝上,应继续完善排水站、渠各项排涝工程,尤其抓好工程配套,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工程效益。努力提高工程标准,搞好台田条田建设,提高排水效果,降低地下水位,根除内涝危害。
  实现灌排工程配套,是发展本区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之一。完善灌排系统必须做到土地平整,农田成方,大小输水提水设备配套。实现灌渠和排水沟分设,达到灌排方便,才能为科学用水,调整土壤环境创造条件。逐步建成单排单灌的方条田,实现稳产高产。排水工程应根据大雨不涝、少雨丰收的要求,设计干、支、斗、毛各级渠道,做到工程配套,排水畅通。
  5.综合开发利用河谷土地资源。本区地域广阔,河流纵横,有许多河谷有待进一步开发。今后要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吸引各部门和农民手中的资金开发各种产业,继续发展饲料、淀粉、粉丝、榨油、酿造、豆制品,以及利用稻草、玉米叶织草袋、草绳和工艺品,开发食品、毛皮、果胶、矿泉水等一批新的产业。把一些大型河谷逐步建成稻米、鲜鱼、畜禽、果树,木材等商品经济区。
  三、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坐落于长春市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低山丘陵一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榆树县的于家、青顶、十四户、光明、谢家、向阳、土桥、黑林乡。第二部分包括九台市的三台、莽卡、胡家、卢家、二道沟、加工河、波泥河、放牛沟、西营城、土们岭、沐石河、其塔木、六台等乡(镇)和双阳县全部乡镇,共37个乡(镇)。本区总土地面积为494958.15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
  本区农村人口98.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3.4%,农村劳动力41.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25.3%,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28公顷,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0.67公顷。
  本区地貌为低山丘陵,系大黑山山脉一部分,其中低山主要分布于双阳县南部及九台市东南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400米,坡度多在20°—30°之间。丘陵主要分布于九台市东北部,双阳县南部及北部低山外围,海拔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差200米以内,坡度15°—25°之间。
  本区生物资源和地下非金属矿藏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开发较晚,是长春市土地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土壤有机质层浅薄,砾石多,保水保肥性能较差,适于发展林业生产。但耕地比重仍然较大,占本区土地面积的56.4%,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6%。林地占本区面积的24%,占全市林地面积的60.3%。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1.本区土质条件较好。土壤主要是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在山间盆地分布着肥力较高的黑土、草甸土,还有少量的砂土和泥炭土。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台地、河谷平原和河流两岸,土质肥沃,适于粮食生产。山坡耕地虽耕层薄,砂砾多,保水保肥性能差,但也可以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因此,本区也是长春市主要农作区。
  2.适宜林木和野生经济植物生长。目前,长春市用材林基本上都分布在这里,山楂、秋梨、葡萄等果树发展都有一定基础,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该区是长春市林、果、药主要生产基地。
  3.草山草坡面积大,野生饲料多,放牧条件较好,农副产品比较丰富,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和养鹿业、养蜂业有一定的基础。
  4.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大中型水库9座,还有很多小水库、小塘坝,小坑塘,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扩大水稻生产,也是长春市渔业生产的主要产区。
  5.非金属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和建筑砂石料等,长春市采矿业基本上都分布在本区内。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本区水土保持有边治边流,逐年扩大的趋势,耕层土壤越来越薄,有的造成垄底裸露,以至无法耕种。
  2.自然资源利用不够。一些野生经济资源年复一年,自生自灭,白白浪费在山上。另外一些经济资源则遭到竭泽而渔掠夺式的采集。
  3.林木和果木发展速度较慢。现在仍有部分荒山秃岭没有造林,已建起来的果树基地,品种单一,面积小,还没有形成一项大规模产业,这种状况同山区的资源、劳力和市场需求比较都是不相适应的。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今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积极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做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充分利用林业资源,野生经济资源,非金属矿藏资源和大量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建立起各种综合性的产业群。
  1.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栽培技术。本区宜垦耕地少,不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壤应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角度逐步还林还牧。对坡度较缓,土层较厚、侵蚀不太严重,障碍因素较少的现有耕地,特别是沟川甸地应从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栽培技术方面着手,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克服那种到处开垦,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习惯。要因土种植,把有水源条件,能种植水稻的沟川地尽量开辟为水田。抓好肥料,增加农肥数量,提高农肥质量,加大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要抓改土,重点是控制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冷浆地的排水增温。要实行精耕细作,特别在播种和田间管理上要加细,做到苗全苗壮,丰产丰收。
  2.发展林业,靠山致富。根据本区土地特点,粮食生产潜力不大,而林果和多种经营却有广阔发展前途。改变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追求粮食产量,不断毁林开荒的做法。对本区的土地利用,首先应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发展方向,走靠山治富的路子。
  3.封山育林,加强水土保持。本区山多林稀,原始植被多已砍光,植被多为天然次生林和榛柴等灌木林和少数人工林。有的山地为疏林地甚至是无林无草,岩石裸露的荒山,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因此,在这里封山育林,育草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农村能源、饲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封山要和育林密切结合,对天然生长幼树林地,应加强扶育管理。疏林地要进行人工补栽补种,并有计划地逐年营造人工片林,随造随封,增加森林覆盖率。对严重侵蚀区,除封山育林生物措施外,还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修蓄水池、截水沟、谷坊、鱼鱗坑等,以拦截荒山荒坡径流,更好地控制侵蚀,加快恢复植被。严重沟蚀区要封沟育林,兴修沟头防护和各种形式谷坊,造林种草,防止冲沟扩大。
  4.加快山区林业建设,全面落实党的林业政策,巩固和完善林业承包责任制。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安排林种结构,加快改造低产低质林。要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一齐发展,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实行果树上山,栽培特种经济林,如山楂、海棠、人参和其它药材等,广开副业门路,既可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又可活跃经济,开辟山村致富之路。
  5.充分利用丰富地下矿藏,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注意综合利用,统一规划,按市场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经济收入,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开发利用其它资源积累资金。
  四、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分布在长春市城区周围,包括市区所辖的双德、城西、西新、幸福、净月、英俊、奋进等7个乡和郊区的10个乡(镇),共17个乡(镇)。土地面积153666.29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5%。农村人口4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10.8%,农村劳动力16.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52公顷。
  本区境内为开阔平坦的河谷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60—180米之间,区内母质多为冲积物,土壤大部已发育成具有良好的粒状结构并富含腐殖质的草甸土类。
  本区环绕长春市四周,交通发达,运输方便,农业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劳力充裕,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市区管辖的7个乡以生产疏菜和副食品为主,郊区管辖的10个乡(镇)是以生产粮食为主,兼搞副食品生产。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城乡产销衔接等方面看,属于城市经济圈内,具备生产粮食和蔬菜、肉、蛋、奶、果、鱼等大宗鲜活副食品的条件。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土地面积小,耕地比重仍然较大,占本区土地面积的55.6%,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也是长春市粮食的重要产区。本区菜地占有较大比重,共有13949.13公顷,占本区土地面积的9%,占全市菜地面积79.7%。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1.本区共有耕地8.6万公顷,主要土壤为黑土和黑钙土,适于种植粮豆作物。1990年粮豆总产量为27万吨,提供商品粮17万吨,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425公斤。因此,本区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
  2.菜、蛋、奶主要产区。全区有菜地1.3万公顷,1990年向城市提供商品菜67.6万吨,居民人均320公斤。在蔬菜生产旺季,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1990年提供商品蛋2.7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33.7%,平均每个居民占有鲜蛋12.8公斤。提供鲜奶4.5万吨,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鲜奶需求,还有部分用于加工乳制品。提供商品瓜类1.6万吨,居民人均7.5公斤。提供葡萄、小苹果等水果1.0万吨,补充了水果市场的需求。
  3.乡镇企业基础雄厚,经济效益好。全区有乡镇企业17627个,占全市乡镇企业的13.8%。从业人员10.4万人,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人数的21%。产值为17亿元(80年不变价),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1.7%,人均创产值比全市平均高达1.6万元。由此可见,本区乡镇企业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4.庭院经济比较发达。全区共有4万多户农民搞了规模不同的庭院经济,占本区农户的45%,经营耕地面积1500多公顷,人均庭院经济收入约100多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部分鲜活商品,走出了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
  5.农业设施基础比较好。有蓄水工程9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35座,塘坝47座,总库容为6.37亿立米。电机井792眼,灌溉面积1.4万公顷,其中蔬菜灌溉面积1万公顷,水浇地0.48万公顷,占菜田面积的48%。有保护地面积523公顷,占菜田面积的3.77%,城市居民人均保护地面积3平方米。有贮藏保鲜蔬菜的恒温库6000平方米,可贮细菜150万公斤。农商菜窖共45万平方米,可贮菜1000万公斤。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基本建设占地太多,耕地减少速度快,有些设施很好的高产菜田也被占用。据统计,1985年全市共减少耕地1462公顷,其中本区减少525公顷,其减少速度高于其他土地利用区。
  2.污水资源利用不够。目前城市污水利用率仅占污水总量的38.5%。已用于灌溉的污水,净化得也不好,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的质量。
  3.商品流通领域有时不畅。近些年来,本区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但产前产后服务工作跟不上,生产与流通不同步,有时出现一些买难卖难的现象,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本区要充分发挥靠近中心城市的优势,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逐步建立起种、养、加、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尽快把本区建设成粮食和菜、蛋、奶、肉、鱼、瓜、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
  1.加强设施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把本区建设成商品粮基地和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必须搞好设施农业。在严格控制城市基本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逐步开拓中、远郊蔬菜生产基地,扩大水浇地,增加保护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置贮藏保鲜设施,搞好畜圈、禽舍和精养鱼塘等基本建设,提高商品生产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支援农业,搞好同本区的经济联合,从多方面支援农副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要在现有建筑业、建材业和饲料工业等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大工厂扩散出来的产品加工业,逐步把它们建成真正为城市服务的骨干行业。
  3.利用好城市污水。随着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将随之增加,这是一项可靠的、数量可观的水资源。今后,要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挖掘污水灌溉潜力,尽快实现灌溉效益,变有害污水为水利。
  4.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灌溉设施,生产肉、蛋、奶、鱼、瓜、果、木耳等鲜活商品,实行多渠道经营,逐步建设成环绕城市,货源稳定,渠道畅通的副食品供应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需要。
  附:长春市土地利用分区范围表和长春市土地利用分区图。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