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村用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63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农村用地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54
页码: 208-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地区历代农村土地利用、建国后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分区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利用 农村用地

内容

长春地区土地利用的历史是悠久的,从目前长春地区发现的一些古城遗址看,辽代对土地的利用程度较前代更高些。金灭辽后,长春地区农耕事业有较大进步,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相当的发展。公元13世纪中叶以后,蒙古族灭亡宋、金,统一了中国,长春地区长期以来由辽金时代开发利用的耕地,变成了牧场,长春成为以游牧为主的地区。明代初年,长春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一定恢复和发展,土地垦殖和利用有所扩展,但以后由于连年战争,土地利用受到限制。长春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几经扩大,又几经收缩,自清代以后才得到比较稳定地开发利用。
  第一节 历代土地利用
  长期以来,长春地区农村土地利用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为种植业服务,围绕种植业,发展饲养业、林业等产业,土地利用效益也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土地公有制的建立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长春地区农村的土地利用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均有提高,从单一的种植业用地,逐渐变为大农业、工业、能源、交通和居住、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农村用地领域大为拓宽。
  清代长春耕地主要是旱田,农业以谷子、高粱、大豆和小麦为主,还有其他杂粮。“谷类以元豆、红粮、小米为大宗,蔬菜以萝卜、白菜、葱、韭为要品”(据《双阳县乡土志》)。又据光绪年间成书的《农安乡土志》,对当时各类土地面积和利用情况作了估计,虽然不是调查数字,但对当时农安县土地利用情况,仍有认识价值。
  志曰:“本境即以产谷为大宗。俗所称为谷者,小米也。东西绝长补短约二百五十里,南北约五十里,共地一万二千二百五十方,每方四十五垧,共地六十万垧。按二成扣去城镇、乡村、田园、道路。三成扣去河泡、水洼、沙石、硝碱,共可耕者三十万垧。二成种谷,二成种秫,二成种豆,一成种麦,一成种鸦片,一成种杂粮。每垧肥瘠相均,谷可得三石,种秫可得四石,种麦可得二石,鸦片可得二百两。每年约得谷九十余万石,秫二百二十余万石,麦六十多万石,豆九十余万石,鸦片六百万两。”
  以上可见,光绪年间,农安耕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种植鸦片,粮食作物与现在种植作物种类虽大致相同,但种植的比例却有很大变化。
  民国期间,由于旧中国匪祸不断,加上天灾,既耕地而成为废耕地者颇多。地方治安好些,则耕地面积扩大,土地利用就充分,若遇天灾人祸,则农民流离失所,耕地荒芜,出现大片撂荒,耕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但是,民国时期除利用耕地种植谷子、高粱、大豆、小麦及其他杂粮外,还积极提倡开发水田,种植水稻。
  1920年,榆树县就兴办了兴榆稻田公司,占有卡岔河上段荒地1000垧,其中己种稻田207.3垧,分别租给93户朝鲜族佃农耕种。因该公司经营较好,在1927年获吉林省实业厅的表彰和提倡。表彰文件称:“前有榆树县公民姜恩之等,创设兴榆稻田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城东乡高家桥,每当夏令,雨水灌注,便成泽国,沿岸居民,咸受其害。联合同志,提倡种稻。不但获利极巨,而于地方增加出产,民食捐赋,两有裨益,洵属知所先务,良深嘉许。各该县知事均应调查辖境低洼地亩,绘就详图,加注说明,劝导士庶,组织稻田公司,集股经营,众擎易举,本厅自当极端奖掖。”
  1927年,吉林省政府就催令各县境内如有低洼地亩,要劝导农民开垦种稻,“务使野无旷土,乡无游民,而于地方增加出产,民食捐赋两有裨益。”并劝导绅商,提倡组织稻田公司集股经营,以收实效。
  1930年,东北政务委员会发出训令,要求各县安置好外地迁来的移民。训令称:“案查东北各省区沿河低洼之处,宜种水田者尚非少数,只以当地农民未能善于水田,是以大都任其荒废。现值此移垦之际,自应择其善于水田之垦民,划拨垦种,于农产度支均有裨益……”。同年,吉林省政府要求各县查明境内究有待垦荒地若干,适于水田的荒地己开发、未开发者若干,需纳垦民数目,以及坐落交通等情况,限期报省。
  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各县对开发水田、种植水稻情况进行了调查。据双阳县保卫团第三、第四、第五事务分所属界内水田面积和分布情况是:
  (一)保卫团第三事务分所属内共有水稻地面积为122.8垧,主要分布在太平川、长山屯、三道沟、土顶子、五家子、柳树河子、肚袋河子一带。
  (二)保卫团第四事务分所属内共有水稻地面积70.8垧,其分布和种植情况如下表:
  (三)保卫团第五事务分所属内共有水稻地面积12.2垧,主要分布在聂家屯、乌龙泉一带。
  从以上双阳县部分调查资料看,当时地方政府对开发水田种稻很重视,但种稻技术尚未完全被汉族农民掌握,水稻栽培多为外来的韩人所经营。
  据资料记载,这一年德惠县有水田133垧,长春县111.3垧,双阳县327垧,农安县80垧。
  长春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掠夺粮食、大豆、甜菜、水稻等农产品,进一步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播种以大豆、高粱、谷子为主,玉米、小麦及其他杂粮次之。发展了甜菜、葵花等经济作物。由于朝鲜移民激增,随之水稻栽培益盛,水田面积不断扩大。据1934年伪实业部农务司调查统计资料,各类农作物栽培面积及农户平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据1935年统计,长春地区各县土地利用情况如下表:
  据1939年调查,长春地区各县土地利用情况如下表:
  长春沦陷后,伪兴农部开拓总局按照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意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移民活动,在九台、德惠、农安和郊区等沿河流域开发水田种稻,其目的是保证日本侵略者掠夺足够数量的大米。
  据1936年7月调查资料,九台县各流域水田面积如下表: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国民党长春市政府曾对各县各类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过一次统计,现将长春地区有关各县汇成一表如下。
  该表所录土地利用情况应是伪政权地籍整理后的成果,基本上符合当时土地利用的数量和分布的实际情况。其中水田己开发到11800公顷,以双阳、郊区和九台为水稻的主要产区,共有水田8700公顷,占长春市水田面积的73%。
  长春历史上各县土地利用情况,特别是耕地面积,文献和档案上记载出入很大,同一朝代统计的口径也不尽相同,有大垧、中垧、小垧之分,有的是实耕面积,有的是纳租面积,有的是估计面积,有的是丈量面积,故很难弄清实际情况,所录土地利用数字,仅供研究参考。
  第二节 建国后土地利用
  1949年建国后,按统计数字,长春地区总面积为188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214400公顷。其中榆树县319553公顷,农安县319200公顷,德惠县223667公顷,九台县169667公顷,双阳县85533公顷,市郊区96800公顷。主要播种大豆、高粱、玉米、谷子、水稻、油料、麻类,还有少量甜菜、烟叶、瓜果、蔬菜等。
  据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1958年长春地区总土地面积为1938809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25124.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64.5%,非耕地面积687566
  公顷,占总土地面积35.5%。长春市土地利用面积与分布情况如下表。
  长春市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大部分土地开垦成农田。1958年土地垦殖率达到65%。榆树土地垦殖率最高为76%,其次是德惠为71%,双阳最低为54%。其他各县均在55—60%之间。耕地主要以生产粮食和大豆为主,大豆占耕地面积25%,高粱和玉米各占耕地面积18%,其他为杂粮油料作物。
  牧业用地(包括草甸子)为7323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3.7%。农安较多,约为50000公顷,榆树为15000公顷,其他各县约为2000公顷。此外,还有草山草坡可以放牧。除农安县外,牲畜绝大部分以舍养为主,其饲料以农副产品为主,很少种植饲草。
  林地面积为176788公顷(包括人工林、天然林),占全市总土地面积9%,主要分布在九台市东南,双阳县北部和郊区东南部低山地区,为大片天然幼林。主要树种有柞树、核桃、黄波罗、桦、杨、榆等阔叶林。郊区净月潭有二十余年的人工成林4000余公顷,生长着材质优良的落叶松、黑松、红松等。农安、德惠、郊区中长铁路以西及榆树北部,己营造起农田防护林带2.1万公顷,对保护农田起了很大作用。
  据1979年至1981年土地利用现状概查,长春地区总土地面积30553644亩,其中农安县为7910615亩,榆树县为7080520亩,德惠县为5152759亩,九台县为5062704亩,双阳县为3042923亩,郊区为2221680亩,市区为82443亩。
  1.耕地面积19713754亩(不包括水库淹没区和堤外耕地513973亩),比1949年统计数多1497754亩,增加8.22%。
  耕地面积结构是:旱田18680286亩,占耕地面积94.75%;水田757069亩,占耕地面积2.92%;菜地288795亩,占耕地面积1.46%;其他169604亩,占耕地面积0.86%。
  耕地分布席次是:农安县5307388亩,榆树县4819405亩,德惠县3801676亩,九台县2938640亩,双阳县1538350亩,市郊区1308295亩,城区82443亩。
  耕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玉米种植面积为1949年的1.76倍。水稻种植面积为1949年的5.6倍。大豆种植面积比1949年减少1504000亩。此外,油料、甜菜、麻类播种面积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2.林地面积2856740亩,占总土地面积9.3%。其中森林为1589345亩,占林地面积54.9%。主要分布在九台和双阳,共有林地1721653亩,占林地面积60.2%。其次是农田防护林300839亩,各县均有分布,占林地面积10.5%。
  3.草地面积1905382亩,占总土地面积6.24%,其中天然草地1727652亩,占草地面积90.6%。主要分布在农安县,面积为782449亩,占草地面积41%。人工草地62264亩,全部分布于农安县境内。
  1988年根据国务院〔1984〕70号文件要求和吉林省土地管理局的部署,长春市土地管理局开始土地利用现状详查。这次调查是严格按照国家《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的。调查资料是采用1987年航摄的经过纠正的1:1万像片平面图和总参测绘局提供的1:1万地形图,资料新,信息全。各种地类面积量算是在1:1万外业调绘和转绘合格的工作底图上进行的,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取得的调查成果基本上符合长春地区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这次调查获得长春市总土地面积2057119.13公顷。其中榆树县472377公顷,农安县543005.91公顷,德惠县345874.86公顷,九台市337527.49公顷,双阳县204667.84公顷,郊区与城区153666.3公顷。
  经过汇总获得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及其利用情况。
  (一)耕地。耕地是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宽2米的沟、渠、路、田埂。耕地中分水田、旱地、水浇地、菜地。
  长春市共有耕地面积1353817.01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65.8%,比1990年统计耕地数1105600公顷多248217.01公顷,增加22.45%。调查耕地与统计耕地面积对比情况如下表:
  长春市地势开阔,土地平坦,耕地坡度小,大于25度的坡耕地很少。调查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情况是:小于2度的坡耕地973948.2公顷,占耕地面积71.9%;2—6度之间的坡耕地293196.7公顷,占耕地面积21.7%;6—15度之间的坡耕地58714.5公顷,占耕地面积4.3%;15—25度之间的坡耕地218917公顷,占耕地面积1.6%;大于25度的坡耕地6060.6公顷,占耕地面积0.5%。耕地面积坡度分级与分布情况如下表:
  1.水田。是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长春市共有水田99806.0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3%,比1988年统计数量增加13.07%。水田分布与变化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看出,长春市水田主要分布在一江四河(松花江、拉林河、饮马河、伊通河、双阳河)的低洼易涝地区,其中德惠、九台、双阳三县(市)共有面积75809公顷,占水田面积的76.0%。水田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后,充分掌握了水资源数量与分布,加上引进大棚育苗技术,广大农民利用荒地开发水田和把低洼易涝地改为水田,积极发展小井种稻,走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路子,使水田迅速增加。
  2.旱田。是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长春市共有旱田1236481.09公顷,比1988年统计数量1017133公顷增加219348公顷,增加21.56%。旱田增加主要原因是零星开荒。旱田分布与变化情况如下表。
  在耕地中,旱田所占比重最大,占耕地面积91.3%。根据国家气象科学院的考查,年雨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粮食作物稳产的雨量下限指标,年雨量不到800毫米的地方,没有灌溉条件的,不能发展水作农业。因此,长春市以旱田为主的农业类型,符合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在旱田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占85%左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15%左右。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此外还有高粱、小麦和杂粮。经济作物主要有甜菜、葵花、麻、烟、药材等。由于长春市的自然条件与美国和罗马尼亚“玉米带”条件极为相似,适于高产作物玉米生长,经过多年栽培,己形成了玉米专业化生产格局。1990年玉米播种面积675000公顷,占旱地粮食播种面积的74.6%,达到世界“玉米带”的玉米面积水平。
  3.水浇地。指一般水田、菜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的耕地。长春市水浇地面积极少,只有20.7公顷,主要分布在德惠县岔路口乡。
  4.菜地。是指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长春市有菜地17509.15公顷,占耕地面积1.2%,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城区的七个乡,面积为13873.01公顷,占菜地面积79.2%,其他均分布在各县(市)的市镇周围。其中九台市1332.46公顷,农安县1144.61公顷,榆树县553.27公顷,德惠县331.59公顷,双阳县98.1公顷,郊区76.12公顷。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长春市蔬菜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使蔬菜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基本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生活需要。1990年长春市有大棚面积370万平方米,育苗温室115万平方米,日光温室40万平方米,共有保护地面积525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占有3平方米。1990年地膜覆盖面积达到805公顷。与此同时,又开发了一批新菜田,使菜田总面积保持相对稳定。
  (二)园地。园地主要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长春市园地面积3562.01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0.1%。长春园地以果园为主,面积3504.13公顷,占园地面积98.3%。园地面积分布是:榆树县559.53公顷,农安县222.4公顷,德惠县294.15公顷,九台市781.69公顷,双阳县998.15公顷,郊区469.4公顷。从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九台市、双阳县和郊区,三县(市)总面积为2272.33公顷,占园地面积63.8%。
  长春市水果种类较多,多属小型果。主要有苹果、梨、杏、李、樱桃、葡萄、山楂、草莓等,其中山楂园和葡萄园面积较大。建国初期果园很少,果树零星分布。从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之间,建成了一批以山楂、葡萄、中型苹果为主的大型集体果园。据1980年统计,共有集体果园1549个,面积4133公顷,总产1123万公斤。1980年以后,又建立了12987处个体果园。以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技术条件差,以及果园投资多、周期长、收益慢等多种原因限制了农民经营果园的积极性,有的农民把果园荒废或改为耕地,致使园地面积急剧减少。
  (三)林地。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等林木的土地。长春市林地面积196723.0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9.5%。活立木蓄积量616.7万立方米。
  林地又分为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苗圃。林地分布情况如下表:
  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大于30%的天然、人工林地。长春市共有有林地159867.76公顷,占林地面积81.20%,主要分布在九台、双阳、榆树三县(市),面积为119260.25公顷,占有林地面积75%。有林地分为杂木林、蒙古栋林、杨桦林、水曲柳、胡桃楸林和榆树疏林。其分布情况是:
  杂木林又称阔叶混交林,分布在双阳县、九台市及郊区等低山丘陵的阴坡,土层较厚、肥沃。土壤主要为暗棕壤。其特点是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种不明显,故称杂木林。
  蒙古栎林主要分布在双阳县、九台市及郊区等低山丘陵的阳坡及山脊上。土层较薄,个别地段基岩裸露,碎石成片,土壤为暗棕壤和白浆土。蒙古栎较耐寒耐旱,因此在山丘的阳坡及山脊上常形成蒙古栎纯林,其他阔叶树很少,偶尔伴生有槲树、紫锻。
  杨桦林主要分布在九台市、双阳县和榆树县的丘陵中上部,生境与蒙古栎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杨桦树生于背风坡,土壤比较肥沃的地段。
  水曲柳、胡桃楸林在长春市分布面积不大,零星分布在双阳县和九台市的丘陵下部、沟谷湿地,土层厚,土壤肥沃而湿度较大的地段。
  榆树疏林主要分布在榆树县、德惠县的西部、农安县的东部及郊区的台地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己开垦为农田,只是在局部的台地沟坡、沟谷及村屯附近有零星分布。土壤主要为黑土。
  此外,在低山丘陵坡麓,溪谷湿地及河流两岸,还有榛灌丛和柳灌丛分布。
  长春市人工林分为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油松林、农田防护林。其分布情况如下:
  落叶松,喜湿,为速生树种。主要分布在九台市、双阳县、榆树县的丘陵坡地及郊区净月潭一带。
  樟子松耐寒耐旱易栽培,是造林的主要树种,群落外观整齐、美观。主要分布在九台市、双阳县丘陵坡地及郊区净月潭一带。
  油松喜湿,分布在郊区净月潭台地、九台市和双阳县的丘陵向阳坡上,是我国暖带树种,郊区净月潭一带及九台市土们岭有大片油松纯林,长势良好。
  防护林在长春市各县(市)都有分布,但平原区面积最大,主要为农田防护林。其中农安县、德惠县以及榆树县的北部分布面积较大。
  农田防护林栽植树种主要是杨树,水库、堤坝旁有蒙古栎、榆、色木、柳等。道路两旁,村屯附近栽有紫穗槐、柳、丁香等,初步形成带、片、网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防护作用。
  2.灌木林是指覆盖大于40%的灌木林。长春市共有灌木林11966.6公顷,占林地面积0.6%。灌木林有减少趋势,原因是江河两岸的柳条通逐步垦为水田所致。
  3.疏林地一般是指郁闭度达10—30%疏林地。长春市有疏林地17319.25公顷,占林地面积8.8%。疏林地也有减少的趋势,原因是宜开垦为耕地的地方垦为耕地,宜营造林木的地方,发展为有林地。
  4.未成林造林地是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造林地。长春市共有未成林造林地4926.46公顷,占林地面积2.5%。
  5.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长春市共有迹地249.25公顷,占林地面积0.1%。
  6.苗圃是指固定的林木培育苗地。长春市共有苗圃2393.72公顷,占林地面积1.2%。其中榆树县和农安县较多,共1938.18公顷,占苗圃面积81%。1990年长春市有较大苗圃10个,每年为社会提供良种树苗6000万株。主要有榆树县榆树苗圃、五棵树苗圃;农安县靠山苗圃、哈拉海苗圃、太平池苗圃;德惠县德惠苗圃;九台市九台苗圃;双阳县双阳苗圃、长岭苗圃;郊区东风苗圃。
  (四)牧草地。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长春市共有牧草地面积50068.3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4%。牧草地又分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其中天然草地46893.25公顷,人工草地1292.28公顷,改良草地1882.78公顷。这些牧草地主要分布在农安和榆树两县(市),面积为47135.36公顷,占牧草地面积94%。其牧草地分布情况如下表:
  长春市牧草地资源54%以上集中在位于松辽平原东端的农安县,并且草地集中连片。而其他县(市)区的牧草地资源则分布零散,大多分布于江河流域及不利耕种的涝洼地、壕、埂、荒山等地块,少数分布于农田、林地之间。牧草种类多,适口性好。
  据调查统计,长春市天然牧草地共有植物234种,其中可作牧草植物228种。从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看,优良牧草有86种,占可食性牧草38.7%;中等牧草有17种,占可食性牧草18.4%;劣等牧草有95种,占可食性牧草42.8%,牧草地得到充分利用。
  (五)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长春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164266.0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8%。此项用地分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特殊用地。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布情况如下表:
  1.城镇用地是指市、镇建制的居民点,不包括市、镇范围内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长春市有城镇用地20395.31公顷。
  2.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指镇以下的居民点用地。长春市有农村居民点用地131696.85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4%。
  3.独立工矿区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和建设用地。长春市共有工矿用地10304.97公顷,占居民点和工矿用地6.3%。
  长春市独立工矿区,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主要有煤炭、采油、建材等部门。
  煤炭工业用地:营城煤田位于九台市东部,储煤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现有两个矿进行开采。羊草沟煤田位于九台市放牛沟乡,储煤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矿井5对。长春煤田位于长春市区东南伊通河右岸,储煤面积约60平方公里。现有煤矿4个,生产矿井5对。双阳煤田位于双阳县境内,现有煤矿3个,生产矿井4对。此外,还有乡(镇)村个体及驻军开办的煤矿48个。
  采油工业用地:主要有长春油田,分布在双阳县奢岭乡。现有137口油井,形成相当规模的原油和天然气生产能力。
  建材工业用地:水泥用石灰岩矿,位于双阳县土顶乡羊圈顶子山,保存储量21662万吨。“七五”期间开始兴建双阳水泥厂,现正在建设中。羊圈顶子石灰岩矿与双阳水泥厂配套,为水泥生产的原料基地。沸石矿位于九台市银矿山,保存储量6068.3万吨,目前该矿由九台市露天开采,年生产能力10万吨。膨润土矿2处,一是位于九台市东部油库东山矿,年产量2.6万吨,一是位于郊区土顶山,己有部分开采能力。珍珠岩矿位于九台市三台乡,现由乡镇工业露天开采。沙石矿各地均有分布,共有矿点44处。沙矿主要分布在农安县的三宝、巴吉垒、龙王、三盛玉、小城子等乡镇;榆树县的五棵树、大岗、于家、保寿、新立等乡镇;德惠县的岔路口、朝阳、松花江等乡镇;九台市的六台、西营城、土们岭、龙家堡等乡镇;双阳县的泉眼、劝农山、四家子、鹿乡等乡镇;郊区的大南、三道、农林、净月等乡镇也有分布。石矿主要是九台市团山矿区和郊区石矿。
  4.特殊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公墓陵园等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长春市有特殊用地1595.89公顷。以南关区、朝阳区、郊区和农安县较多,共有面积1586.54公顷。主要是三道烈士陵园、净月风景区和波罗泡子空军靶场用地。
  (六)交通用地。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包括护路林。长春市有交通用地49313.8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2.4%。交通用地包括铁路、公路和农村道路。交通用地分布情况如下表:
  1.铁路是指铁路线路及车站用地,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取土坑及护路林。通过长春市的铁路有长大、长哈、长图、长白四条铁路,共有铁路用地2111.83公顷,占交通用地4.2%。
  长春市铁路交通发达,除双阳县外其他各县(市)都有铁路相通。境内有铁路营业里程为359公里,密度为1.9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复线里程124公里,占总里程35%左右。在359公里的铁路线上,分布着大小38个车站,平均站间距离9.45公里。
  长大线由长春市向南延伸至大连,全长701.9公里,境内长度为27.9公里,设有长春、孟家屯、大屯三个车站。
  长哈线穿越长春市向北延伸至哈尔滨,全长240公里,境内长度为114.5公里,设有小南、一间堡等15个车站。
  长白线由小南站开始向西北延伸至白城市,全长333公里,境内长度95公里,设小合隆、开安等6个车站。
  长图线由长春市向东延伸至图门,全长529公里,境内长度为78公里,设有长春东、龙泉、兴隆山等10个车站。
  陶榆线由长哈线的陶赖昭车站向东延伸至榆树县,全长56公里,该线设有五棵树、刘家店等4个车站。
  此外,在长春市境内还有地方专用线140条96.3公里。其中长大线62条45.9公里;长哈线15条13.2公里;长图线58条31.1公里;长白线5条6.1公里。
  2.公路是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和护路林。长春市有公路4403,54公顷,占交通用地8.9%。
  长春市有公路152条3670.1公里,密度为17.8公里/百平方公里。在现有公路中有国家干线公路3条307.8公里;省级干线公路6条337.6公里;县级公路22条1040.6公里;乡道116条1960.7公里;专用公路5条23.4公里。有桥梁515座13064.9延米,其中永久性桥梁415座11825.8延米,占桥梁总延米90.5%。100米以上大桥10座,计1858.3延米。公路共有涵洞(管)1604道,其中永久性涵洞(管)1258道,占涵洞(管)总数78.4%。公路渡口有朝阳、霍家、龙棚、小锦州、老牛道等5处。长春市公路已经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连接沈阳、吉林、白城、通辽、哈尔滨等市四通八达公路运输网。
  3.农村道路指农村宽≥2米的道路。长春市共有农村道路用地42760.88公顷,占交通用地16.7%。
  (七)水域。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长春市有水域面积155348.3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7.5%。水域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等。水域分布情况如下表:
  1.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长春市有河流水面26406.03公顷,占水域面积16.9%。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89条,分属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和拉林河三个水系。
  第二松花江境内集水面积为3734平方公里(不包括饮马河和伊通河集水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6亿立方米,水量丰沛,是长春市重要地表水资源。沿江两岸为开阔的河谷平原,己被垦为耕地,多数为水田。
  饮马河境内集水面积为5700平方公里(不包括伊通河集水面积),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11亿立方米,水量比较丰富,是长春主要地表水资源。位于中游的石头口门水库,是一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养殖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饮马河两岸土地肥沃平坦,均己垦为水田。
  伊通河境内集水面积51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25亿立方米。位于中游的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工业与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日供水量为15万立方米。
  拉林河境内集水面积399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卡岔河、大荒沟、灰塘沟等。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4亿立方米,水资源比较丰富。其支流卡岔河发源于舒兰县老爷岭的庆岭朱家小院附近,是纵贯榆树县南北的一条主要河流,境内集水面积为2307平方公里,是榆树县发展水田地区。
  2.湖泊水面是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长春市湖泊水面9032.1公顷,占水域面积5.8%。
  长春市湖泊不多,蓄水量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有波罗泡子、敖宝图泡子、老雁坑泡子、元宝泡子和莫波泡子,它们都分布在农安县西部地区,由于蒸发旺盛,多为碱泡子。其中最大的是波罗泡子,而且开发利用较好。该湖泊是浅水型内陆闭流湖泡,集水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蓄水面积为6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3米,蓄水量为8700万立方米。水面较大,湖底平坦,水深度较浅,有利于鱼类和水生植物繁殖与生长。
  3.水库面积是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长春市有水库水面面积19841.97公顷,占水域面积12.7%。
  长春市有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261座,塘坝499座,总库容21.22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分布情况是:榆树县有玉皇庙、石塘、向阳、于家、苏家岗;农安县有太平池、共青团、两家子、头道沟;德惠县有大跃进、共青团;九台市有石头口门、牛头山、柴福林、五一;双阳县有双阳、黑顶子;市区有新立城、净月,共19座。这些水库和塘坝的建成,对防洪和灌溉发挥了一定作用。
  4.坑塘水面是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蓄水量小于10万立方米常水位线以下的蓄水面积。长春市有坑塘水面15552.52公顷,占水域面积的10%。
  长春市有坑塘2141处,以天然坑塘为多,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区。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兴建大规模养鱼工程,人工开挖鱼塘面积迅速增加,其中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四个县(市)最多,共有坑塘水面13693.11公顷,占坑塘面积88%。
  5.苇地指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长春市有苇地4396.24公顷,占水域面积2.8%。
  长春市苇地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河漫滩以及各县(市)的湖泡、水库周围。农安县的万顺、三盛玉、巴吉垒、三岗、朝阳、洼中高农场;榆树县的大岭、怀家、城发、福安、大坡、大岗、红星、育民;德惠县的边岗、达家沟;九台市饮马河、卡伦、龙家堡、苇子沟等地均有苇塘分布。其中以农安县洼中高、德惠县大跃进水库产量最多,是长春市芦苇主要产区。
  6.滩涂是指河流、湖泊的常水位至洪水位间,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面积。长春市有滩涂42214.06公顷,占水域面积的27.1%。主要分布在榆树、农安、德惠三县(市)的河流和水库沿岸,共有33314.6公顷,占滩涂面积79%。
  7.沟渠是指人工修建、用于排灌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宽2米以上的沟渠)。长春市有沟渠28158.99公顷,占水域面积18.1%。
  长春市从“一•五”计划开始,先后修建了第二松花江、拉林河、饮马河、伊通河等34条江河堤防,总长度为1498公里,其中第二松花江214公里,饮马河406公里,伊通河340公里,拉林河182公里,沐石河110公里,卡岔河214公里。保护农田16.6万多公顷,保护村屯1750多个。
  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重点修建了治涝工程,治理涝洼地50万公顷。采取挖排水沟,修台条田,改良土壤,修建排涝站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这些涝洼地的抗涝水平有很大提高。
  8.水工建筑是指人工修建、用于除害兴利的闸、坝、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物。长春市有水工建筑物用地9719.43公顷,占水域面积6.2%。
  建国后,围绕抗洪除涝陆续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从五十年代开始修筑江河堤防,六十年代初开始修建重要治涝工程,七十年代初转入了灌溉工程建设。到1990年共修建排涝站83座,桥涵802座,挖排水沟2551条,总长4857公里,使8.5万多公顷易涝耕地达到十年一遇除涝标准。修建了松榆、松前、松城、松沐、饮西5座大型电灌工程和546座中小型电灌工程。打机电井4826眼,建成666公顷以上灌区36片,发展了水利灌溉事业。从1963年开始,在市郊菜田修建了小型水库6座,电灌站318座,机电井792眼,固定喷灌19处,水浇面积为5340公顷,占蔬菜种植面积47.12%。
  (八)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是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以利用的土地。长春市有未利用土地84020.5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4.0%。未利用土地又分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田坎等。未利用土地分布情况如下表:
  1.荒草地是指树木郁闭度小于10%,表土生杂草,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长春市有荒草地41463.06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49.3%。分布呈零星状,多在林地边缘、甸心及河流两岸,是开发耕地的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九台市和双阳县,共有64286.27公顷,占荒草地面积59.5%。
  2.盐碱地是指表层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碱植物的土地。长春市有盐碱地11898.43公顷,占未利用土地14.1%。主要分布在农安县,面积为11445.22公顷,占盐碱地面积95.7%。
  长春盐碱地含盐量较多,盐土盐分组成主要是苏打,不适于作物生长。目前多为荒地,生长碱蓬、碱蒿等耐碱植物。碱土是含盐量不大,而碱化度高的土地,分布面积较小,与盐土呈复区分布。
  3.沼泽地是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长春市有沼泽地4303.5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5.1%,主要分布在榆树县、农安县和双阳县,共有4219.08公顷,占沼泽地面积98%。
  长春市沼泽地主要分布河谷地带及湖泡、水库周围低洼湿地,地表经常有积水地带。土壤一般为沼泽土。长春市沼泽地有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两种。芦苇沼泽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沿岸和泡塘、水库附近。农安县沼泽面积1199.22公顷,为典型芦苇沼泽地,主要生长芦苇、伴生水葱、三棱草。湖泡水面上有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等。苔草沼泽主要分布在榆树县的城发、大岗、红星、大坡乡以及德惠县的第二松花江河漫滩等地。苔草沼泽俗称“塔头甸子”,塔头高20厘米左右,直径20~30厘米,塔头之间常有积水,伴生有中湿生和沼生植物蚊子草、小白花地榆、箭叶蓼、驴蹄草等。沼泽是开发水田的主要后备资源。
  4.沙地是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长春市有沙地3320.79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3.9%。主要分布在农安和德惠两县,有2798.5公顷,占沙地面积84.3%。多为流动、半流动沙丘,通体为细沙,土壤通透性大,结构性差,保水性弱,不宜耕种。
  5.裸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长春市有裸土地3660.82公顷,占未利用土地4.3%。主要分布在榆树县,有3479.93公顷,占裸土地面积95%。
  6.裸岩、石砾地是指表层为岩面或石砾,其覆盖面积大于70%的土地。长春市有裸岩、石砾地97.0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0.1%。
  7.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宽大于或等于2米的地坎或堤坝。全市有田坎732.94公顷,占未利用土地面积0.8%。
  8.其他未利用土地包括废弃地、冲刷沟等。长春市有18543.92公顷,占未利用土地22%。
  二、土地利用构成和利用水平
  (一)土地利用现状构成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汇总,获得长春市总土地面积和8个一级分类面积。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总土地面积与一级分类面积构成比例是:耕地占65.8%,园地占0.2%,林地占9.6%,牧草地占2.4%,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占8%,交通用地占2.4%,水域占7.5%,未利用土地占4.1%。各县(市)土地利用一级分类面积构成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合理,它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符合农业自然资源条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农、林、牧、渔结构不需要做重大的调整。耕地所占比重较大,是发展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反映了商品粮基地的特点。(2)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少,仅占总土地面积的4%,说明垦荒的潜力不大。但仍有宜农荒草地和沼泽地45766.6公顷,可以垦为耕地。(3)园地用地不多,仅占总土地面积0.17%。从当地市场需要和农村经济发展看,今后应适当扩大果园建设,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长春市自1979年至1988年两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7年间各类用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些地类变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7年间用地结构变化情况是:呈现出增长趋势的地类有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增加39566.7公顷,增长3%。林地增加6273.7公顷,增长3.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37827.62公顷,增长1.9%。呈现出下降趋势的地类有园地、牧草地、水域用地。园地减少2790.45公顷,下降43.9%。牧草地减少76957.15公顷,下降60.5%。水域减少30497.37公顷,下降16.4%。其他地类由于两次调查技术规程要求不同,故没有可比性。
  (三)土地利用水平
  1.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面积与总土地面积之比为土地利用率。长春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7项利用面积为197098.58公顷,土地利用率为96%。土地利用率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看出,长春市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比较平衡,差异不大,其中榆树县土地利用率最高达98.1%,九台市最小也达94.5%,仅相差3.6%。
  2.土地垦殖率
  土地垦殖率是指耕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比。长春市耕地面积1353817公顷,与总土地面积2057119.13公顷比较,垦殖率为65.81%,是全省最高的一个地区,比省平均垦殖率高41个百分点。土地垦殖率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看出,土地垦殖率最高的德惠县为73.15%,除4个城区外,最低是双阳县为57.76%。土地垦殖率与地形、地貌有关,平原地区土地垦殖率高些,低山丘陵则低些。
  3.土地农业利用率
  土地农业利用率是耕地与园地面积之和与总土地面积之比,即土地农业利用率。长春市耕地与园地总面积为1357379.02公顷,与总土地面积2057119.13公顷之比,土地农业利用率为66%。该比例符合优先保证农业用地的原则。土地农业利用率分布情况如下表:
  4.土地生产率
  土地生产率是农业总产值与总土地面积之比。长春市1990年农业总产值为472419万元,土地生产率为2296元/公顷。土地生产率分布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看出,长春市土地生产率除城市和郊区外,榆树县最高,为2643.7元/公顷;九台市最低为1722元/公顷。最低与最高比较相差921.7元/公顷。
  (四)土地人均占有量
  长春市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种类齐全,特别是耕地数量多,土质肥沃。但是由于人口岁岁增加,城乡国民经济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致使人均占有量逐年下降。1987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局建立后,加强了土地地政统一管理,刹住了滥占耕地的歪风,控制了耕地减少的势头。各类土地人均占有量席次表如下: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区
  在长春土地管理史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是1987年市土地管理局成立以后开始的。
  1990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完成后,在农村土地登记、统计和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土地、水、森林、草原、渔业等法律法规,以及长春市有关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为依据,确定长春市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遵循的原则是:一、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如地貌、光、热、降水等对土地利用都有很大影响。自然条件好坏,为土地利用提供了可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向和经济效益。自然条件的利用,也离不开经济技术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好可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二、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基本相似。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是土地利用自身内本质差别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今后的土地利用方向。三、土地利用方向和远景规划要一致。因为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既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取决于区内良好的自然条件,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把远景规划落到实处。四、保持乡(镇)界限的完整性。考虑到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和保护等必须依靠行政职能机构去付诸实施,保持乡(镇)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有利。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满足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保证完成大豆和粮食生产,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作物葵花和甜菜的生产;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尽其力;坚持发展商品生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各种农产品基地和集中产区;坚持富裕农村,服务城市,讲究经济效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产率。
  依照上述原则和目的,根据长春市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土地利用主导方向,划分为四个土地利用区。即:一、西部湖群平原农牧土地利用区;二、中部台地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区;三、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土地利用区;四、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土地利用区。
  一、西部湖群平原农牧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情况
  本区范围是长春市西部湖群平原区。包括农安县的杨树林、哈拉海、柴岗站、榛柴岗、永安、三盛玉、万顺、伏龙泉、巴吉垒、三宝、新阳、黄金、龙王、烧锅、三岗15个乡镇。总土地面积296099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14.4%。全区农村人口4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11.3%。农村劳动力18.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11%。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1.13公顷。
  本区有波罗泡子、敖宝图泡子等几个规模较大的湖泊,水深多不足2米,周围发育有平坦的湖积冲积平原。黄金乡和太平池水库周围的平原,也由湖积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本区西北的高阶地上有低缓的沙丘覆盖,多属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个别地方为平缓沙地,处于沙化的初级阶段,地面风蚀风积均较明显。
  本区交通比较方便,有公路通往各乡(镇)村,农牧业较为发达,是一个具有一定潜力的农牧经济开发区。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地处风沙干旱地区,耕地占本区面积的69.5%,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在总土地面积中,除耕地外,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三项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1.土壤以薄层黑钙土、黑钙土型砂土为主,还有草甸土砂土、盐碱土和沼泽土。保水保肥性能差,种植粮豆单产低,但适合种植甜菜、葵花、亚麻、马铃薯、红薯等经济作物,是全市糖料、油料、薯类、麻类的主要产区。
  2.本区虽然土质较差,但耕地较多,为206022.76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特别是阳光充足,居全市各区的第一位。热量条件也比较好,历年平均气温为4.6~8.4℃,历年≥10℃积温为2900℃,是全市各区积温最高的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科学种田水平逐步提高,粮豆生产水平也年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粮豆总产猛增。1990年粮豆总产比1988年翻了一番,占全市粮豆总产的15.3%。因此,本区也是长春市粮豆生产主要产区之一。
  3.气候干旱,靠近半干旱的白城地区。全年降雨比全市平均降雨量少50~80毫米。为了保证粮食和经济作物丰收,建国后,加强了农田防护林建设,使本区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改善,但没有彻底好转,特别是春旱严重,有“十年九旱”之说。每年春播都要抢墒播种,或坐水种、催芽种,以保证苗全苗壮。除春旱之外,还有18%的年份,发生伏旱,影响作物开花授粉,群众称为“掐脖旱”。还有32%的年份发生秋旱,影响作物籽粒灌浆而减产。
  4.本区雨水少,但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比较丰富,全区电机井的平均单井每小时出水30~50吨,特别是北部杨树林、哈拉海一带,单井每小时最高达100吨。南部的新阳乡单井出水最少,每小时也有10吨。目前,本区地下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其中电机井870眼,己配套664眼。还有水库塘坝6座、电灌站5处,为解决春播用水和小麦水浇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5.本区除耕地外,还有牧草地21315.05公顷,占全市牧草地42.3%。其中人工改良草场285.8公顷,占13.7%,发展牧业生产有较好的资源优势。有林地10092.9公顷,占全市林地5.1%;有湖泡,水库等水面17486.2公顷,占全市水面11.3%。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的人均面积是全市各土地利用区中最多的一个。广大农民利用当地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编织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多种经营,是本区农村经济的一大特点,其多种经营的种类、规模、效益和收入都比其他地方好一些。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土壤瘠薄。本区盐碱土、砂土面积比较大,黑土层比较薄,有的不够一犁土,有的土层含70%的风积砂,腐殖质含量少,仅为1%左右,保水保肥性能差。盐碱地含盐含碱量大。其中严重的不能生长作物,较轻的也抓不住苗,缺苗断条,抑制作物的生长。湖泡、水库周围耕地低洼地较多,土壤肥力低,透水性差。由于排水不良,遇涝减产严重。建国后虽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还没有达到彻底排涝的标准,致使土壤湿度大,地温低,不保苗,禾苗生长发育慢,影响作物收成。
  2.春旱灾害严重。本区春季干旱多风,大风持续时间长,风力大,有时刮走表土、肥料和种子,造成毁地复种。由于风大,使土壤水分蒸发快,造成土壤失墒,给春播和保苗带来严重威胁。
  3.水土流失严重。本区林业主要是农田防护林,片林较少,过牧又使牧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变坏。加上本区西北部高台地上受雨水切割比较严重,台地向低平岗地过渡地带片蚀加剧,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因此,本区除风蚀外,水蚀也是土地利用中的严重问题。
  4.本区农业经济比较粗放,农业生产仍有广种薄收现象,粮食单产水平还比较低。春耕作业比较粗放;各种作物缺苗断条普遍存在;农家有机肥少,化肥不足;中耕除草不细、不及时,这些都影响作物单产的提高。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农副产品多,牧草地和泡塘水库面积大,粮食生产、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大,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广阔的前景。
  1.充分利用牧草地面积大,农副产品饲料多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加强牧草地的保护和管理,严禁开荒和随意挖坑取土。搞好牧草地人工改良,提高产草量。还要把丰富的农副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起来。据调查,一吨葵花籽就有1.9吨副产物饲料,一吨甜菜就有1.5吨副产物饲料。马铃薯产量大,加工后有淀粉渣、粉浆等副产物,可以利用大量副产物和饲草发展牛、羊、奶牛、奶山羊等草食牲畜和猪、鸡、鸭、鹅等家禽,还可发展养兔、养蜂等养殖业。搞好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为农业提供数量多、质量好的有机肥,为社会提供肉类、蛋类、奶类、毛皮、羽毛、蜂蜜、淀粉等商品。
  2.抗旱治涝,双管齐下。要搞好水利建设,解决因排水不畅造成内涝问题,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栽培技术中,要立足于防旱保墒,抗旱夺丰收。要大力挖掘水库、湖泊、泡塘养鱼潜力,做到有捕有放,以精养为主,迅速提高渔业产量。要充分利用湖泡水库沿岸以及沼泽地带,栽植芦苇,养殖喜水家禽,种植水生饲草。有生长条件的地方要扩大水田面积,种植水稻,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积极发展林业,控制水土流失。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和薪炭林,依靠林业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把风蚀和水蚀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大力发展井灌,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发展旱田水浇,建立高产稳产农田。采取适当的耕作技术,防风抗旱,蓄水保墒保全苗、夺高产。依靠发展薪炭林解决一部分农村烧柴问题,把农作物秸棵节省下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
  4.有计划地逐步扩大绿肥面积,在部分耕地上,实行草田轮作,粮草间套作,养畜积肥,沤绿肥,以肥肥田。实行因土施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要增加投入,加强农田管理,努力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
  二、中部台地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范围是长春市中部河谷平原和西部高台地区。包括德惠县全部,农安县的农安、合隆、靠山、开安、鲍家、高家店、城郊、滨河、前岗、华家、新刘家、青山口、黄鱼圈、新农、万金塔、小城子,榆树县的保寿、秀水、大于、福安、刘家、前进、先锋、恩育、双井、城发、李合、青山、新庄、怀家、育民、红星、八号、大岗、武龙、太安、新立、延河、五棵树、闵家、大坡、榆树、大岭、泗河、弓棚、环城,九台市的鸡鸣山、纪家、朝阳、兴隆、庆阳、苇子沟、上河湾、饮马河、九郊、卡伦、九台、营城、龙家堡、城子街等84个乡(镇)。本区总土地面积1112395.37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54.1%。全区农村人口23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4.5%。农村劳动力8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53.7%。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0.88公顷。
  本区地貌为台地,海拔多在200~250米之间,地形平坦开阔,但呈波状起伏,坡度多在5度以下。
  本区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发达,农业技术力量较强,农副产品丰富,集市贸易兴旺,具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优势。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土地面积最大,耕地最多。耕地占本区土地面积的70.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3%。土地垦殖率达到70.2%,比全市土地垦殖率高出4.5%。土地利用结构表如下:
  1.本区土质肥沃,耕地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理化性质好,适种性广,保水保肥能力强,适于发展粮食作物和甜菜、葵花、薯类和蔬菜瓜果的生长,是长春市主要的农作区。粮豆总产量占全市总产74.5%,商品率为67.5%。
  2.饲草饲料比较丰富,家庭饲养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猪、羊、家禽等占全市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大牲畜为64.9%,猪为69.5%,羊为90.4%,禽为61.2%。不难看出,本区畜牧业是在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农区畜牧业的特征。
  3.林业建设发展很快,主要是人工农田防护林、护堤林、护路林等林带和零星小片林。树种以杨树为主,兼有柳、榆、槐等。“三北”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成,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到目前该区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已经发挥了林带的防护作用。
  4.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有松花江、饮马河、拉林河、卡岔河、伊通河等主要河流,有大中型水库9座,水面面积占全市水面面积的77.4%。地表水资源量约为7.14亿立方米,占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3.8%。地下水极丰富区、丰富区、比较丰富区也都分布在本区内。因此,本区是长春市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区,其中水稻总产占全市水稻总产的78.1%,鱼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62.1%。
  5.地势开阔,地形平坦,坡度小,耕地集中连片,适于机械化耕作,耕作机械化水平较高,1990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141台,小型拖拉机18217台,农业机械总动力97万千瓦。1990年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0.51吨。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不稳,粮食单产水平比较低。本区对自然灾害敏感,洪涝内涝,低温冷害是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影响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2.商品养殖业发展不快。本区畜禽养殖业还没有摆脱传统养殖业经营方式,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不高。牲畜仍然以养殖役畜为主,肉、蛋、奶、毛、皮等商品率都比较低。
  3.水面利用不够。本区水面广,水资源比其他地区丰富。目前,除少数水面种殖芡实、菱角、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和人工养鱼外,多数可利用水面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已利用的水面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4.水利工程不配套,影响灌溉效益。本区水利灌溉工程的实际灌溉面积仅是设计灌溉面积的26.4%。五大电灌站中除松沐电灌站效益较好外,其他四大电灌站效益都很差。
  5.农村能源短缺。本区是长春市粮食主要产区,几乎没有薪炭林,农民烧柴主要靠玉米秸杆,影响秸杆还田和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本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土质肥沃,今后仍然以生产粮食为主,兼顾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
  1.深耕细作,发挥土壤生产潜力。本区土壤黑土层较厚,绝大部分在30厘米以上,养分含量及贮量较高。深耕是充分发挥土壤优势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的主要措施。采用深翻的办法加深耕层,要与轮作结合起来,逐年加深耕层,以保证熟化的耕层不被破坏。在深耕的基础上,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栽培管理,实行科学种田,是发挥本区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
  2.科学施肥,提高经济效益。本区土壤自然肥力很高,但施肥仍是夺取高产的最重要的一项增产手段。首先是有机肥料,还要进一步加大用量,提高质量。应采取沤制绿肥,秸杆造肥,施用草炭和逐步推行秸杆还田等多种途径和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地力。特别是科学施用化肥,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益。总的来看,化肥用量还应进一步提高。要进行土地深耕,加大农肥化肥用量,达到熟化土壤的目的。化肥用量比例要适当,就全市看,土壤普遍缺氮缺磷。但就本区看,缺氮仍是第一位的,特别是近几年磷肥已曾大量施用的地块,更要注意氮肥的施用,氮磷有效成分比例一般应保持在3—4:1范围为宜。目前土壤缺钾的迹象已日益明显,特别是连年大量施用氮磷化肥的水旱田地块和甜菜、薯类、烟草等喜钾作物,应随着化肥施用水平的提高,注意钾肥的施用。
  3.搞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要按“三北”防护林规划要求,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三北”防护林第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及早开展更新树种和更新林带等方面实验研究,保证持续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改善农业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服务。
  4.防洪治涝是保证稳产的关键所在。在防洪上,应继续维修江河沿岸防洪堤,提高防洪标准,加固堤防,阻拦洪水危害。在治涝上,应继续完善排水站、渠各项排涝工程,尤其抓好工程配套,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工程效益。努力提高工程标准,搞好台田条田建设,提高排水效果,降低地下水位,根除内涝危害。
  实现灌排工程配套,是发展本区农业生产的基本任务之一。完善灌排系统必须做到土地平整,农田成方,大小输水提水设备配套。实现灌渠和排水沟分设,达到灌排方便,才能为科学用水,调整土壤环境创造条件。逐步建成单排单灌的方条田,实现稳产高产。排水工程应根据大雨不涝、少雨丰收的要求,设计干、支、斗、毛各级渠道,做到工程配套,排水畅通。
  5.综合开发利用河谷土地资源。本区地域广阔,河流纵横,有许多河谷有待进一步开发。今后要统一规划,有计划的吸引各部门和农民手中的资金开发各种产业,继续发展饲料、淀粉、粉丝、榨油、酿造、豆制品,以及利用稻草、玉米叶织草袋、草绳和工艺品,开发食品、毛皮、果胶、矿泉水等一批新的产业。把一些大型河谷逐步建成稻米、鲜鱼、畜禽、果树,木材等商品经济区。
  三、东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坐落于长春市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低山丘陵一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榆树县的于家、青顶、十四户、光明、谢家、向阳、土桥、黑林乡。第二部分包括九台市的三台、莽卡、胡家、卢家、二道沟、加工河、波泥河、放牛沟、西营城、土们岭、沐石河、其塔木、六台等乡(镇)和双阳县全部乡镇,共37个乡(镇)。本区总土地面积为494958.15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
  本区农村人口98.8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3.4%,农村劳动力41.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25.3%,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28公顷,劳动力平均负担耕地0.67公顷。
  本区地貌为低山丘陵,系大黑山山脉一部分,其中低山主要分布于双阳县南部及九台市东南部,海拔多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400米,坡度多在20°—30°之间。丘陵主要分布于九台市东北部,双阳县南部及北部低山外围,海拔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差200米以内,坡度15°—25°之间。
  本区生物资源和地下非金属矿藏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开发较晚,是长春市土地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土壤有机质层浅薄,砾石多,保水保肥性能较差,适于发展林业生产。但耕地比重仍然较大,占本区土地面积的56.4%,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6%。林地占本区面积的24%,占全市林地面积的60.3%。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1.本区土质条件较好。土壤主要是白浆土、暗棕壤、水稻土,在山间盆地分布着肥力较高的黑土、草甸土,还有少量的砂土和泥炭土。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台地、河谷平原和河流两岸,土质肥沃,适于粮食生产。山坡耕地虽耕层薄,砂砾多,保水保肥性能差,但也可以种植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因此,本区也是长春市主要农作区。
  2.适宜林木和野生经济植物生长。目前,长春市用材林基本上都分布在这里,山楂、秋梨、葡萄等果树发展都有一定基础,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该区是长春市林、果、药主要生产基地。
  3.草山草坡面积大,野生饲料多,放牧条件较好,农副产品比较丰富,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和养鹿业、养蜂业有一定的基础。
  4.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大中型水库9座,还有很多小水库、小塘坝,小坑塘,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扩大水稻生产,也是长春市渔业生产的主要产区。
  5.非金属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和建筑砂石料等,长春市采矿业基本上都分布在本区内。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本区水土保持有边治边流,逐年扩大的趋势,耕层土壤越来越薄,有的造成垄底裸露,以至无法耕种。
  2.自然资源利用不够。一些野生经济资源年复一年,自生自灭,白白浪费在山上。另外一些经济资源则遭到竭泽而渔掠夺式的采集。
  3.林木和果木发展速度较慢。现在仍有部分荒山秃岭没有造林,已建起来的果树基地,品种单一,面积小,还没有形成一项大规模产业,这种状况同山区的资源、劳力和市场需求比较都是不相适应的。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今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积极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做到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充分利用林业资源,野生经济资源,非金属矿藏资源和大量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建立起各种综合性的产业群。
  1.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栽培技术。本区宜垦耕地少,不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壤应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角度逐步还林还牧。对坡度较缓,土层较厚、侵蚀不太严重,障碍因素较少的现有耕地,特别是沟川甸地应从改善生产条件,改进栽培技术方面着手,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克服那种到处开垦,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习惯。要因土种植,把有水源条件,能种植水稻的沟川地尽量开辟为水田。抓好肥料,增加农肥数量,提高农肥质量,加大化肥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要抓改土,重点是控制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冷浆地的排水增温。要实行精耕细作,特别在播种和田间管理上要加细,做到苗全苗壮,丰产丰收。
  2.发展林业,靠山致富。根据本区土地特点,粮食生产潜力不大,而林果和多种经营却有广阔发展前途。改变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追求粮食产量,不断毁林开荒的做法。对本区的土地利用,首先应抓住主要矛盾,明确发展方向,走靠山治富的路子。
  3.封山育林,加强水土保持。本区山多林稀,原始植被多已砍光,植被多为天然次生林和榛柴等灌木林和少数人工林。有的山地为疏林地甚至是无林无草,岩石裸露的荒山,土壤侵蚀比较严重。因此,在这里封山育林,育草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的根本方法,也是解决农村能源、饲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封山要和育林密切结合,对天然生长幼树林地,应加强扶育管理。疏林地要进行人工补栽补种,并有计划地逐年营造人工片林,随造随封,增加森林覆盖率。对严重侵蚀区,除封山育林生物措施外,还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修蓄水池、截水沟、谷坊、鱼鱗坑等,以拦截荒山荒坡径流,更好地控制侵蚀,加快恢复植被。严重沟蚀区要封沟育林,兴修沟头防护和各种形式谷坊,造林种草,防止冲沟扩大。
  4.加快山区林业建设,全面落实党的林业政策,巩固和完善林业承包责任制。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安排林种结构,加快改造低产低质林。要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一齐发展,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林。实行果树上山,栽培特种经济林,如山楂、海棠、人参和其它药材等,广开副业门路,既可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土地,又可活跃经济,开辟山村致富之路。
  5.充分利用丰富地下矿藏,发展一批骨干企业。注意综合利用,统一规划,按市场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增加经济收入,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开发利用其它资源积累资金。
  四、市郊平原丘陵农副土地利用区
  (一)一般概况
  本区分布在长春市城区周围,包括市区所辖的双德、城西、西新、幸福、净月、英俊、奋进等7个乡和郊区的10个乡(镇),共17个乡(镇)。土地面积153666.29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5%。农村人口4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总数的10.8%,农村劳动力16.4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平均每个劳力负担耕地0.52公顷。
  本区境内为开阔平坦的河谷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60—180米之间,区内母质多为冲积物,土壤大部已发育成具有良好的粒状结构并富含腐殖质的草甸土类。
  本区环绕长春市四周,交通发达,运输方便,农业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劳力充裕,土质肥沃,灌溉条件好。市区管辖的7个乡以生产疏菜和副食品为主,郊区管辖的10个乡(镇)是以生产粮食为主,兼搞副食品生产。从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城乡产销衔接等方面看,属于城市经济圈内,具备生产粮食和蔬菜、肉、蛋、奶、果、鱼等大宗鲜活副食品的条件。
  (二)土地利用特点
  本区土地面积小,耕地比重仍然较大,占本区土地面积的55.6%,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4%,也是长春市粮食的重要产区。本区菜地占有较大比重,共有13949.13公顷,占本区土地面积的9%,占全市菜地面积79.7%。土地利用结构如下表:
  1.本区共有耕地8.6万公顷,主要土壤为黑土和黑钙土,适于种植粮豆作物。1990年粮豆总产量为27万吨,提供商品粮17万吨,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425公斤。因此,本区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
  2.菜、蛋、奶主要产区。全区有菜地1.3万公顷,1990年向城市提供商品菜67.6万吨,居民人均320公斤。在蔬菜生产旺季,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1990年提供商品蛋2.7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33.7%,平均每个居民占有鲜蛋12.8公斤。提供鲜奶4.5万吨,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鲜奶需求,还有部分用于加工乳制品。提供商品瓜类1.6万吨,居民人均7.5公斤。提供葡萄、小苹果等水果1.0万吨,补充了水果市场的需求。
  3.乡镇企业基础雄厚,经济效益好。全区有乡镇企业17627个,占全市乡镇企业的13.8%。从业人员10.4万人,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人数的21%。产值为17亿元(80年不变价),占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1.7%,人均创产值比全市平均高达1.6万元。由此可见,本区乡镇企业发展处于全市领先地位。
  4.庭院经济比较发达。全区共有4万多户农民搞了规模不同的庭院经济,占本区农户的45%,经营耕地面积1500多公顷,人均庭院经济收入约100多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部分鲜活商品,走出了一条农民致富的路子。
  5.农业设施基础比较好。有蓄水工程93座,其中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35座,塘坝47座,总库容为6.37亿立米。电机井792眼,灌溉面积1.4万公顷,其中蔬菜灌溉面积1万公顷,水浇地0.48万公顷,占菜田面积的48%。有保护地面积523公顷,占菜田面积的3.77%,城市居民人均保护地面积3平方米。有贮藏保鲜蔬菜的恒温库6000平方米,可贮细菜150万公斤。农商菜窖共45万平方米,可贮菜1000万公斤。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基本建设占地太多,耕地减少速度快,有些设施很好的高产菜田也被占用。据统计,1985年全市共减少耕地1462公顷,其中本区减少525公顷,其减少速度高于其他土地利用区。
  2.污水资源利用不够。目前城市污水利用率仅占污水总量的38.5%。已用于灌溉的污水,净化得也不好,影响了农作物尤其是蔬菜的质量。
  3.商品流通领域有时不畅。近些年来,本区商品生产发展很快,但产前产后服务工作跟不上,生产与流通不同步,有时出现一些买难卖难的现象,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方向和措施
  本区要充分发挥靠近中心城市的优势,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全面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逐步建立起种、养、加、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经济生产体系,尽快把本区建设成粮食和菜、蛋、奶、肉、鱼、瓜、果等副食品生产基地。
  1.加强设施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把本区建设成商品粮基地和为城市服务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必须搞好设施农业。在严格控制城市基本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逐步开拓中、远郊蔬菜生产基地,扩大水浇地,增加保护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增置贮藏保鲜设施,搞好畜圈、禽舍和精养鱼塘等基本建设,提高商品生产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城市各企事业单位也要支援农业,搞好同本区的经济联合,从多方面支援农副商品经济的发展。
  2.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要在现有建筑业、建材业和饲料工业等企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以及城市大工厂扩散出来的产品加工业,逐步把它们建成真正为城市服务的骨干行业。
  3.利用好城市污水。随着城市工业和居民用水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将随之增加,这是一项可靠的、数量可观的水资源。今后,要抓紧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挖掘污水灌溉潜力,尽快实现灌溉效益,变有害污水为水利。
  4.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灌溉设施,生产肉、蛋、奶、鱼、瓜、果、木耳等鲜活商品,实行多渠道经营,逐步建设成环绕城市,货源稳定,渠道畅通的副食品供应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需要。
  附:长春市土地利用分区范围表和长春市土地利用分区图。
  第四节 学田
  学田是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始于何时,由于缺少资料,无从说明。就搜集到的资料看,长春地区的学田,最晚始于清代,盛于民国,一直延续到沦陷时期。
  据史料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统计天下学田就有11586顷有奇。“凡学田专供修学及膳给贫士。其田与赋,即在州县田赋之中。惟佃耕收租,以待学政缴发。间有山塘园屋,统名曰田。所收有银、有钱、有粮,统名曰租。”(据《通考》)由此可知,当时的学田,是地方政府的公共官田,田租由当地官吏收取,作为办学经费,津贴贫家子弟入学读书之用。
  至于学田的来源,主要是热心教育事业的地主、官吏的捐赠,或地方政府集资购买,也有庙产等其他公产转为学田的。据资料记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安县知县杜学瀛筹款在今永安乡一带购买蒙荒800垧作为学田,招民垦种,收入作为办学的津贴。光绪三十年(1904年)长春知府王昌炽捐养廉银1万两,购置荒地1566.77垧,已垦成熟地209.8垧,所收租金,专充兴学经费。光绪三十四年秋(1908年),农安县老爷庙屯的老爷庙,有庙产熟地73垧,因该庙凶道刘理范持刀戮伤学生,逃逸无获,后经县令决定,将此项庙产尽数划为学田,以充办学经费。清末,长春、榆树等5县集资在五常县蓝彩桥购买荒地1102.5垧,当时已垦成熟地596.3垧,宣统三年(1911年)在长春府内协商决定各县轮流经营,收入为办学经费。
  民国时期学田除清代遗留下来的以外,其来源与清代略同,也有捐助和庙产转为学田的。农安县就有郭尔罗斯公府捐助的学田,共捐助生荒500垧,但土壤贫瘠,挖顺水壕占去18垧,尚有部分沙包不堪耕种,熟地只有283垧。所以学田并非都是熟地,也有不堪耕种的山荒,有的植树,有的抛荒。农安县第十一区盛水泉子屯关岳庙附近有薄地9垧,后经地主张尔魁施舍给关岳庙,1913年因办学乏款,县政府决定将该庙地亩划归学校为学田。1914年榆树县群秀乡水甸子街公立初等小学校,有学田359垧,每年收入租粮约600余石。按当时现价估计,约43000多吊。这些土地是本乡18户地主捐赠的,目的是留给子弟读书之用。
  民国时期,各县有多少学田,由于资料短缺,未详,只有零星记载:1914年双阳县有学田300余垧。1915年农安县有学田573垧。1921年双阳县有学田523.2垧。1922年农安县有学田624垧,其中可耕熟地397垧,不堪开垦的荒地227垧。这一年农安县学田征收租粮情况如下表。
  各县学田由县财务处管理,县劝学所配合,主要是招收佃户,出租耕地,秋季收取实物地租,按市价变卖,拨作学款。凡租种学田的农户,都要找出村里的殷实户担保,以防佃户潜逃。每年秋季收租,由县财务处和县劝学所共同派员收租,如学田受灾,可请示县长酌情减免。征租任务完成后,由派出人员向县政府写出详细报告,诸如某佃户种地数量,每垧租粮多少,共收多少租粮,每石售价多少,共计卖粮钱若干,以及车脚川资费用,都交代一清二楚。
  学田租额与当地一般地租相仿。对于学田租金的利用和支出,都由地方推选有威信、可信任、热心教育的人管理,称为学董。学董有贪污行为或不称职者,可随时罢免。其支出情况,每年向县劝学所报告一次,并列出明细,请劝学所检查,接受监督。当然,贪污和挪用学款者也时有发生。
  1914年5月19日,双阳县劝学所给县政府报告中称:“本所之地并非官拨学田,均系归公庙产,共计三百余垧,分上中下三等招佃。租粮并非定以钞额。上地一垧租粮一石三四斗不等,中地一垧租粮一石一斗之谱,下地租粮八九斗不等,每年秋后共收租粮五百余石。”
  1914年5月,长春各县执行吉林省公署训令,学田地租由过去实物地租改为大银元地租。原因是:“过去银价尚平,公家收支亦能相抵。现在是银价涨高,较前已逾三倍,公家损失未免过巨。自应仿照大租改为征银,以昭划一,而垂永久。”按照省公署规定,1914年度预算,吉钱折合大银元成例,以吉钱760文折合大银元1角,无论租额多寡,均以此数比例折合。从1914年起改征银元,仍准按照时价折纳钱文。但各县贫富不同,土地肥硗不一,不能一律对待。如果确有难处,允许地方官体察情形,量为增减,另定银额,报上级定夺再办。总的原则是,“既要使学务藉以维持,又要使佃户不致苦累。”
  民国期间,省及各县对学田管理都很重视。1915年10月19日,吉林省财政厅通知各县,要求将各县所属学田种类、地亩数目、年收租数和征收方法,以及抵支学费有无盈余,是否列入预算等逐一查明,开单详复。
  按照上述要求,各县都如实上报了学田情况,如农安县政府报告称:“查县属共有学田573垧,年共收租粮527石8斗。每年十一月底系征收之期,即由财务处派员前往收纳,按照市行秉公变价。历年均列入预算,抵支学费,并无盈余。”
  农安县财务处开列清单如下:
  1.学田地五百垧,除三园井道五十垧外,净地四百五十垧,每垧年收租粮一石,共收四百五十石。
  2.学田地七十三垧,内二十四垧每垧年收租粮一石二斗,其四十九垧,每垧年收租粮一石,共收七十七石八斗。
  以上学田地共计五百七十三垧,全年共收租粮五百二十七石八斗。
  1925年5月,双阳县教育局还对全县学田按地段进行了一次实地勘丈,并缮具清册。现择其熟地列表如下,供研究用。对学校所属山荒、柳通、甸荒和房舍不录。
  学田的管理权,到1927年按吉林省教育厅第四十八号训令要求,各县所有学田一律改归教育局经营管理,便于统一事权,剔除积弊,促进学款逐增。学田归教育部门管理后到1930年3月,各县先后两次对学田进行调查登记,查明境内学田坐落、垧数,并造具清册上报。
  由于学田属于官有公产,对学田实行照顾政策。按照自报升科章程规定,凡警学自治屯会各项公产,与民地一样,均在清查之列,经照等费一律遵交。但学田收入为办学之用,在未升科之前,各县学田收入尚患不足,如按规定升科,则办学经费更加支绌。因此,吉林省清赋局特准将学田升科应纳经费从宽豁免,以维学务。对受灾的学田,由县教育部门派员到受灾地户,脚踏实地,亲自勘验,查清受灾面积,受灾程度,列出清单,具实上报,可以豁免租粮。
  沦陷时期,各县学田数量大体与民国相似。据资料记载,1936年德惠县共有学田147.8垧;农安县共有学田465.5垧。初期各县学田的田赋缴纳不一,有的缴纳田赋,有的不缴纳或少纳。1936年3月11日,伪吉林省税务监督署发出训令,规定自1935年起与其他田地同样课税,照纳田赋。对学田地管理仍然沿袭民国时期的办法。
  解放战争时期,各县进行土改时,规定学田每屯可留1垧,有的屯地多者,可由村政府酌情留够3垧至5垧,地照由村政府保管。
  1949年吉林省政府规定,国有土地除机关耕种外,市县学校的学生每人种地1亩,乡村小学每人3亩,以收入的二分之一解决学校经费,四分之一分红,四分之一作为来年的生产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经费包括人员工资行政经费和基本建设维修费等,均由国家拨款,部分由县财政补差,学田已失去以地租补助教育经费的作用。土改时保留的学田,有的交给农民耕种,有的作为学生生产实习园地或用作学校副食品生产基地,已失去原来学田的意义。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