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洼中高湿荒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7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洼中高湿荒地开发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3
页码: 54-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在沦陷时期对洼中高湿荒地的开发。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资源 土地开发

内容

洼中高湿荒地开发始于沦陷时期,当时洼中高地区包括长春县的烧锅、福仁、三岗、龙王、华家桥,农安县的巴吉垒、匡家窝棚、天齐窝棚,长岭县的李药铺等三县九个村,总面积24453.8公顷,旱田5880.59公顷,水田7256公顷,其它980.85公顷。这里是一片低湿平坦中间稍高的盆地,故称“洼中高”。地处闭流区,没有排水出路,雨季形成一片沼泽湿地。土质属第四纪的冲积土层,含强度盐碱性。表土厚50—80厘米,呈黑灰色,有沉积的碱斑,冬季地下水距地表1—2米,夏季低洼地地下水露出地表,水质含盐。
  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更多的粮食,供其侵略扩张的需要,曾于1940年4月,由伪满洲土地开发株式会社开始对洼中高土地开发进行设计,制定了《新开河土地改良事业计划书》,计划开发土地总面积为24453.8公顷,其中水田为13000公顷,旱田为4199.9公顷,水面为5343.5公顷,其它(道路、水渠等)为1910.4公顷。土地开发工程的重点是修建太平池水库和灌溉、排水渠系,以及堤防、道路工程。
  1940年5月,由伪满洲土地开发株式会社负责组织指挥,正式开始施工。施工力量绝大多数是从关内山东、河北等地骗招而来的劳工。据伪《满洲农地造成及改良事业实施状态调查》记载,1943年6月末至11月末,参加洼中高地区土地开发工程的劳工总数为9227人,这些劳工常年住席棚、穿“更生布”、有病无医,生活十分艰苦,工作量极其繁重。整个施工期间,劳工死亡者近千人。
  据《东北经济小丛书》记载,从1941年至1943年,日本侵略者还移到洼中高地区4个日本开拓团,人数不多,移入初期,都承担一部分土地开发工程,后于1944年开始种植水稻。
  洼中高土地开发工程进度比较快。至1943年末,太平池水库和灌溉、排水渠系等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己完成土方量8518980立方米,占设计总土方量的88.9%。1944年,又继续完成其它工程的土方量796652立方米。自1940年至1944年,共开发旱田1.3万公顷,水田1300公顷。1945年夏季和秋季连降大雨,太平池水库大坝决口,烧锅、龙王、黄金、合隆、刘家、华家等地方的部分村屯被淹。
  建国后,1957年农安县提出修复太平池水库计划,并经水利部批准,列入国家计划。
  1958年3月,农安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动员7个区民工7.2万人,参加太平池水库修复工程。同年5月,又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共8750人参加修复工程。经过4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同年7月22日全部竣工。1964年开始种植水稻9000亩,1965年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5万亩,并在防洪、保田和养鱼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