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7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地开发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2
页码: 5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时期的民户在长春境内开垦了大量土地并推动长春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资源 土地开发

内容

民地是指早期一般民户所开垦的土地,又称“陈民地”、“陈地”、“陈民额地”、“银米兼征陈民老地”等,以后又有“续增陈民流民报垦地”、“续增新地”、“新地”、“续行查出地”、“续行查出私开地”等,名目繁多,都是民人私有地。
  清王朝奉行的“封禁”政策,并未禁止住流民进入长春垦荒种地。当时,山东、河北等地,人口众多,灾害频仍,为生存计,一些穷苦农民“闯关东”,冲出柳条边墙,从辽宁向长春地域扩展,逐渐形成村落。清朝政府在既成的事实面前,不得不做出让步。先是承认垦荒,勘丈地亩,入籍纳粮。后来又不得不开放荒地,招民认垦,使大片荒地得以开发。长春境内的榆树、九台和双阳都有民地分布,但占有资料较为系统的是榆树县,故在这节里以榆树县民地开发为例,予以记述。
  康雍年间始,就由宁古塔将军“迁民授荒”。首先开垦今榆树县境内南部、西部生荒(即头、二、三道荒地)。后来编入册档,称为“陈民地”。其范围:北起牛头山,南至营城子,西至松花江沿岸,东至拉林河沿、青山乡一带。中部在卡岔河以西,刘家店以东。开始由宁古塔等地招来民人开垦。后来又有关内难民,来此私垦。雍正元年(1722年),经旗署清查,在今榆树县境内,共丈出原额陈民地99978.5垧,是这里开发的第一批民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政府对伯都讷地方流民拨地耕种,编入里甲,入籍纳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政府查出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县)、拉林(今黑龙江省双城县)等处流民242户,全部驱逐至伯都讷地方,每户拨给农具,令其入籍垦种,2年后纳粮。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一月,清朝政府在伯都讷所属拉林河西岸(今榆树县怀家、青山、于家乡)一带,查出私垦流民聚居达1000余户,不便强行驱出,令将私垦民户照例编入红册,自翌年起按亩升科起征。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今榆树境内南部、西部荒地垦竣,垦民已达14349户,划分10甲,开垦原额地257182垧,升科地15285垧。
  道光五年(1825年),今榆树县八里荒地,招民认垦。其范围:在陈民地以南,号荒地以北,今弓棚乡以西地区。原分8甲,后来一、二甲划归扶余县。同年,在八里荒地东部又放垦“东八里荒”,也分8甲。两处共垦荒地原额42779垧,升科地1032垧。
  道光十九年至三十年(1839—1850年),先后开垦今榆树县境内的“盟温站地”、“喀伦站地”、“秀水文报地”、“鸟枪营地”、“民乐田津贴地”,共原额23114垧(其中法特哈门文报地、五常文报地现在长春境外)。
  咸丰五年(1855年),开垦今榆树县境内东南部新立、光明、保寿一带的“凉水泉子”地。计三项,十三牌。第一项:“恭、宽、信、敏、惠”五牌,14606垧。第二项:“文、行、忠、惠”四牌,6365垧。第三项:“敦、厚、崇、礼”四牌,6050垧。这三项原额地共27021垧,升科地1714垧。
  同治八年(1869年),开垦今榆树县拉林河南岸“北河川”地,当时分“兴、安、营、伍、民、乐、田、畴”八个字。后来将“兴、安、营、伍、畴”五个字的土地划归扶余县。尚余原额地13089垧,升科地814垧,统归榆树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榆树荒务局丈放“夹荒地”,原额8722垧。翌年又放垦马场地,原额5236垧,升科地354垧;承垦地(与夹荒地同)原额1221垧;“无粮地”(民户报领无主闲荒)原额3072垧。
  在长春民地开发中,做出贡献的还有大批“流人”(即罪犯)。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政府将大批云贵、两广、闽浙等省的“流人”,押送到东北各地。其中有些被安置在从伊通边门起,经由今长春市郊区邢家台、小河台和九台,直到第二松花江左岸一带。据《吉林乡土志》记载,今九台市加工河村的林家屯,“昔康熙年间,有林茂者,携眷自云南迁居于此。后因其族繁殖日多,遂成村落,故名。”另据《长春经济演变》一书记载,沿长春东郊的柳条边,也有大批来自云南、贵州的流人,以何、马、石、赵四大姓为最多,他们承担修边、养马和耕种等差事。现今长春郊区东部的许多居民,即为当年流人的后裔。
  流民和流人不仅在长春境内开垦了大量土地,同时,他们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对推动长春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