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民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70
颗粒名称: 三、招民屯田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1
页码: 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时期对长春境内的大量可垦荒原提出开放荒地,招民认垦。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资源 土地开发

内容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月,继拉林、双城堡屯田之后,吉林将军富俊针对伯都讷围场存在大量可垦荒原和在京闲散旗人游荡滋事的情况,提出伯都讷屯田计划,于道光五年(1825年),得以实行。今榆树县的前进、武龙、红星、弓棚、育民、太安、八号、大岗、恩育等乡镇得以大规模地开发。
  伯都讷屯田接受拉林、双城堡屯田一切官办的教训,采取先招民人垦种,地熟之后再移京旗。据《吉林通志》记载:“若仍令旗人开垦,恐各处勉强拨派,多致潜逃,转于旗务屯田无益。莫若招民开垦,成功较易。”遂决定从吉林现有民人中招民垦种。认垦荒地的民人,自备牛具、种籽、农器。每人给领地30大垧,四人联名互保,不准转租典卖,待移驻京旗闲散到日,交京旗地20垧,其余10垧作为己产。在支付费用上,按领地民人计算,每户只给盖窝棚银4两,伙打井银1两2钱,共计5两2钱。一屯以30户计,仅用银156两。
  伯都讷屯田的区域,旧名围场,即伯都讷围场,已荒芜多年,有可垦地20余万垧。以“治、本、于、农、务、滋、稼、穑”八个字为号(又称号荒),每一个字各编为25号(即25屯),共计200屯。每屯各安置京旗30户。
  这次招民屯田的进展很快,从开始到结束,仅用3年时间。第一年来垦荒的民人为1127户,分拨43个屯。第二年来垦荒的民人为917户,分拨31个屯。第三年来垦荒的民人为1556户,分拨46个屯。至道光七年(1827年)止,先后建成120屯,开垦荒地原额105039垧,升科地5814垧。
  伯都讷屯田本为移拨京旗,而京旗多不愿离京。据《吉林将军衙门档案》中记载:至光绪四年(1878年),50余年,京旗并无一户移来,此项地亩均已成熟,经吉林将军铭安奏准,将伯都讷号荒地亩,即10万多垧地,照荒价减半(每地1垧捐市钱1贯零80文,其中以一贯助饷,80文为书役工费),卖给原垦种户,“永为恒产”。从此,屯田正式转为民田了。
  光绪七年(1881年),清朝政府决定开放荒地,招民认垦。吉林设立了荒务总局,在伯都讷设有荒务分局。伯都讷屯田区域未开垦的荒地,被陆续招民认垦,旗地直接转为民地了。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