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城区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城区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长春市城区地貌情况包括中部平坦分水高地、西部微倾斜台地、东部微起伏台地、西南部起伏台地、东南部强切割台地、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
关键词: 长春市 城区 地貌

内容

长春城区位于松嫩平原的东部边缘长春台地的中部。东距大黑山麓约10公里。伊通河由南向北纵贯整个城区,沿河一带形成低平的泛滥平原。城区地势比较平坦,最高处海拔为245米(解放大路西段),最低处海拔为193米(伊通河)。城区地貌结构较为复杂,以平亢的台地为主,地面微有起伏,排水通畅,地耐力较高,利于建筑,便于交通,除沿河低洼地带偶有洪患外,灾害性地貌过程不甚明显,惟地貌景观较为单调。
  长春城区地貌主要由台地和平原两部分组成,台地约占城区总面积的70%,平原约占30%。台地主要由黄土状土构成,海拔200—300米,受浅谷(坳沟型河谷)切割,地面呈微波状起伏,浅谷谷坡漫长,坡度多在1°以下。台地东侧的坡坎,相对高差20米左右,坡度多在5°以下。伊通河河谷平原海拔190—200米,由一级阶地和泛滥平原组成。受构造掀斜作用,河道明显西偏,河谷平原右岸宽阔,并向西缓缓倾斜。伊通河河谷平原的北段和台地的中西部地区都适于城市建筑。只有台地中南部的刁家山、黑嘴子一带,于城市建筑不利。
  长春城区的台地,由中更新统黄土状土构成,下伏白垩系砂岩或泥岩。黄土状土为黄褐色亚粘土,厚10—20米。土质均匀,具塑性,含较多的铁锰结核。台地东部,包括坡坎一带,黄土状土以下多薄层砂砾,厚1—3米。台地的地下水位,深达10米,抗压强度15吨/平方米,建筑基础良好。切割台地的浅谷,底部多为全新统黑土——黑灰或灰褐色亚粘土或粘土,谷底部分,厚3—4米,向两侧渐薄,土体多松软,抗压性差,建筑基础较差。城区东部的伊通河河谷平原,主要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东侧厚达10米,个别地方达15米,西侧渐薄。冲积层下伏白垩系地层,其上部多为黄褐色砂质粘土,下部多为灰黄色中、细砂砂砾层,因此河床两侧,可提供建筑用砂。河谷平原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在0.8—4米,平均承载力为7吨/平方米,基础薄弱。平原上的河迹洼地,近地表多为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并夹灰色砂质透镜体,大多排水不良,土体抗压性差,容易液化。
  长春城区位于季节冻土区内,季冻层深达1.65—1.80米。冻融作用对建筑基础,特别是公路路面和地下管道影响很大。每到春季,沿河谷和浅谷洼地,常发生道路翻浆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市内外交通。
  长春城区地貌虽然平缓开阔,起伏不大,但地貌的区域差别却很明显,可划分出台地和河谷平原两个大区。其中台地又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小区,平原可划分出2个小区。各区都有不同的主导地貌类型和不同的地貌类型结构,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城市组成要素的规划和布局。
  1.中部平坦分水高地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位于城区的西南部,由宽平大桥、西朝阳桥一带向北至西安桥、客车厂、机车厂一线。宽约1公里,长约17公里,为一狭长地带,呈北东向延伸。最高点在宽平大桥,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250米,向北渐低,顶面平坦。高地两侧地面,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由长春去沈阳的铁路沿此高地敷设。汽车厂建筑区位于该区的南端。
  2.西部微倾斜台地
  西部微倾斜台地位于分水高地以西,长春纺织厂以北。蔡家沟自南向北从台地中间流过。向北流往第二苗圃和大房身水库,经新月屯折向东北,汇纳宋家洼子沟,在两甲堡处入伊通河。蔡家沟以宽浅为其特征,谷坡缓慢,逐渐过渡为微倾斜台地,海拔220米左右。除谷底稍低洼外,其余地面十分平缓,宜于建筑。新僻的绿园建筑区即在这里,但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3.东部微起伏台地
  东部微起伏台地位于分水高地的东侧,是市中心和铁北建筑区所在地。台地东部坎坡明显,南段较陡,向北渐缓。该区受南湖沟、头道沟、二道沟等一系列浅谷的切割,地面呈微波起伏,海拔220—230米。沿胜利大街、南广场一带和沿西安大路、自由大路一带,坡降明显,达1%左右。浅谷多由西南向东北流,一般深10米左右,谷坡低缓而漫长。
  4.西南部起伏台地
  西南部起伏台地在城区西南,分水高地两侧,属新开河流域,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大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北部有一系列宽浅的坳沟。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多条浅谷组成,并以宽平大路、南湖广场构成与南湖沟的分水高地。由于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这些浅谷皆由东北流向西南,与南湖沟等东部沟谷呈相背流向。地面起伏明显,坡度1—2°。分布于汽车厂建筑区的两侧,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5.东南部强切割台地
  东南部强切割台地位于城区台地东南隅的刁家山一带,面积不大。地面发育有密集的坳沟,切割密度在4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切割深度10—15米。很少建筑,在个别谷底修有塘坝。
  6.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
  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位于伊通河河谷平原的北段,吉林大路以北,由泛滥平原和一级阶地组成,海拔190米左右。河床靠近两岸坡坎,曲流发育,曲流带宽达600米,弯曲系数1.5,凹岸形成3米左右的陡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常受洪水威胁,沿河筑有河堤。二道河子、八里堡建筑区位于这里。建筑基础薄弱,地基一般要打到下伏基岩。
  7.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
  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位于伊通河河谷平原的南段,海拔200米左右,地面的基本形态与伊通河河谷平原北段相似,只是多河迹湖,并有许多支流小溪,小溪下切造成4—5米的陡壁河槽。该区为目前长春城区内的主要蔬菜用地。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