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49
颗粒名称: 二、区域地质
分类号: P563.4
页数: 4
页码: 15-1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长春市区域地质情况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新构造运动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地质 构造

内容

(一)区域地质概况
  长春处在松辽凹陷的东部边缘坡一侧。受新华夏系构造影响,整个松辽凹陷和东、西两侧的大、小兴安岭走向均为北东向,而该区处在东部山前高平原(台地)上。新生界以来,新构造运动剧烈,使松辽盆地面积由东向西逐渐缩小。在中更新世形成了松辽分水岭,把松辽平原分成南北两面。辽河南流入海,松花江北流入黑龙江。长春位于松辽分水岭的北翼,故一些水系均由南向北流。长春拱形隆起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它的南界是大黑山区与松辽平原交界处的东缘断层。西北为长岭隆褶带,北部到第二松花江断层。榆树县处在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断块(断陷盆地),西部与松辽分水岭相连。一般海拔为200—260米,呈波状,河谷呈内叠型。第四系底部最高高程为200米,最低高程140—150米之间(相对于月亮泡断陷盆地的地面高程),因而构成比长岭孤型隆起带低的隆起,基底面南高北低。扶余—双山一线以东为松辽东部隆起地带,是松辽平原盆地内相对隆起的高地。其特点一是基底(中生界底板)相对隆起,基底埋深一般1000—2000米,比西部的中央凹陷带浅,基岩以上古生界砂岩板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为主。中、新生界沉积盖层薄,侏罗系分布零星,白垩系下部厚1000—2000米,缺失白垩系上部和第三系。第四系在50—70米以内,西部沉积厚,东部薄。二是相对长轴走向北北东,并控制着白垩系沉积。三是盖层形成以褶皱为主,并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越向东南其走向越偏东,主要形成于早白垩系末,制约着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二)地质构造
  1.农安背斜带。基底相对隆起,深1000—2000米,盖层为白垩系有万金塔构造、农安构造、头道岗构造、烧锅店构造等长轴背斜。前二者在轴部附近还发育有平行于轴的对冲断层。松辽盆地东部隆起地带、农安背斜带、万金塔背斜,它们的走向为30°—40°东,越向东南其走向越偏东(可达北50°左右),略呈雁行排列,轴部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两翼具有对称性,倾角2°—10°,闭合高50—300米,宽10—20公里,向南加宽并向西偏转。
  2.德惠向斜。由德惠——鲍家的基低凹陷和白垩系盖层继承性向斜组成,它是农安背斜带向松辽盆地东部边缘山区过渡的一个向斜带,东翼基底被四平断裂带伸入松辽盆地的断裂所切,向斜带宽30—50公里,主体长100公里。
  3.青顶茨十四户背斜。分布在榆树县青顶茨和十四户乡一带,为两个北东向并列,向南西倾没的短轴背斜,由侏罗系砂岩,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及页岩组成,两翼倾角分别为15°—30°,并与白垩系泉头组是不正合接触。据吉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打钻揭露,核部岩心破碎,裂隙发育。又据青顶茨露头观察,裂隙多张开,且无充填物。
  (三)地层岩性
  长春地层属北纬43°以南的华北区地层。最老的基底有广泛发育的前震旦系变质岩系,上覆有地台型稳定浅海相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及海陆相交的石炭系、二迭系,缺失志留——泥盆系的沉积。中、新生界以后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及火山喷发堆积。
  目前在长春出露最早的地层有双阳山区、九台半山区的二迭系范家屯组,下部以灰黑色、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砂岩和板岩,中部为灰色岩、灰绿色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上部为灰黄、灰紫色粗砂岩及凝灰质粗砂岩。最近在双阳周家窑和九台一带本层中下部的砂岩、粉砂岩、灰岩及泥岩结核中采得丰富的菊石、珊瑚、腕足等化石,主要有陶比赫菊石、中菊石。
  一拉溪组,主要出露于九台一带,下部为深灰色的安山岩,中部以白色、灰白色、灰绿色流纹及流纹凝灰岩为主,夹少量板岩。本组岩相横向宽变化显著,于九台波泥河一带以灰绿色、灰紫色凝灰质砾岩,凝灰角砾岩和凝灰质板岩为主,厚494米,时代可能为早二迭系晚期。但在九台、双阳一带则以陆相沉积为主,与范家屯组为平行不正合接触关系,不排除有属晚二迭系的可能。
  三迭系,长春以前没有,认为缺失。最近几年双阳大酱缸发现确属上三迭系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主要由灰黄色砾岩、含砾粗砂岩、黄绿色砂岩、黑色粉砂质板岩组成,夹薄层煤,厚1439米。下与古生界地层为断层接触,上覆下侏罗系板石顶子组不正合覆盖,产卡勒来新芦木、霍尔新芦木植物化石。
  侏罗系,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分布在双阳盆地东南部的太阳岭。下部为砾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黑色泥岩和薄煤层。上部为砾岩、砂岩夹凝灰岩。双阳盆地产侧生似木贼(相似种)、霍尔新芦木(相似种)。上侏罗系营城组分布在榆树县东南部背斜核部,黄绿——灰绿色砂岩、砂砾岩及砂质页岩,层次清晰,韵律较明显,旋回厚度40—50米。
  白垩系,在长春平原地带第四系下部均接触此层,白垩系分布较全,时代从东向西由老变新。松辽盆地发育较全,总厚度达3700米。自下向上叙述如下:
  泉头组:为一套红色碎屑岩,以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在盆地边缘有砾岩及含砾砂岩。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其颜色自下而上,由鲜红变暗(紫)色,产稚悬铃木延边球型,与下伏登楼库组为正合接触。
  青山口组:下部以油页岩、泥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上部棕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女星虫(新近种),肾形狼星虫,厚度在300—500米,与下伏泉头组为正合接触。
  姚家组:以棕红色、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至灰绿色泥岩、灰白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女星虫(新近种),杏状枣星虫,三角外星虫等,厚度100米左右。与下伏青山口组为正合接触。
  嫩江组:下部为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上部为灰黑色、灰绿色及棕红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产辽河女星虫、超足土神介、长头松花红鱼等,厚度一般为200—600米,与下伏姚家组为正合接触。
  (四)新构造运动
  新生界以来,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发生了明显的震荡性升降运动,白垩纪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造成了古地形的差异,缺失第三系。第四纪下中更新世基本处于缓慢的不均匀沉降或停滞状态,而北部,由于松花江、拉林河断陷盆地有较厚的下更新世砂砾石沉积(主要为冲积洪积,局部为白土山组冰水形成)。其他县,如农安、双阳、郊区等,都有不同厚度的沉积。本区南部,在第三纪以前形成较大型构造断裂,沉积了第三系、第四系(白土山组)沉积物,是地下水赋存的有利条件。中更新世末,本区再度上升,松辽分水岭这时已经形成。上升界线大体以波罗泡、洼中高为界,东部上升幅度大,中、下更新世堆积物几乎剥蚀殆尽。西部上升幅度小,中更新世地层被剥蚀,而下更新世地层基本保留。上更新世再度下降,河流堆积作用加强,在低谷地中沉积了厚达20余米的上更新世冲积物。全新世初期复而上升,河流下切,上更新世堆积物遭到剥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