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自然条件
分类号: P942
页数: 16
页码: 13-28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长春市自然条件情况包括地貌、区域地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水文、气候、植被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 自然条件

内容

一、地貌
  长春市大部分属于松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坡度一般在5度以下,最高点为双阳羊圈顶子,海拔711米,最低点为榆树大岗乡拉林河谷的马家窝棚,海拔137.5米。低山丘陵面积为3941.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高平原(或冈地)面积为10973.8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3%。河谷平原面积为5434.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4%。
  长春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按地貌成因分三大类:山丘区属于构造剥蚀地形;高平原属于剥蚀堆积地形,为冲积——洪积而成;河谷平原属于堆积地形,为冲积淤积而成。
  (一)山丘
  低山丘陵系大黑山山脉的一部分,为丘陵山地。高度在海拔300—500米之间,高差100—200米。丘陵之间,低山断续,几乎无脉络可寻,组成丘陵地貌类型。岩性亦很复杂,主要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少部分为石灰岩。依地貌特征可分为低山和丘陵两部分。
  1.低山。分布于双阳县南部及九台市东南部,海拔高度400米以上,最高的羊圈顶子山,海拔711米。双阳县的一面山、光屁股山及九台市的八台岭,均在6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坡度较大,多在30°—40°之间,由花岗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及石灰岩组成,山顶为慢圆及钝锥状,颇为壮观。山前堆积着小型坡积,山地间有小溪流出,地形遭受切割,耕地较少,多为人工林区。
  2.丘陵。分布在九台市东北部、双阳县的南部低山外围,海拔高度在300—400米之间,地势起伏,呈馒头状,相对高差在100米之内,坡度在20°—30°。岩性多为花岗岩及其他火成岩,由侵蚀剥蚀而成。在很多处均有基岩出露。有的虽没有直接出露地表,但其表层的残积物很薄。地形切割明显,冲沟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二)台地
  台地即高平原,分布在大黑山山脉以西,哈大铁路两侧,海拔200米左右。此乃东部山地与西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洪积台地的一部分。依其形态将该区分为:
  1.山麓台地。分布在九台东北部、双阳南、北的山麓地带,高度260—300米,与其他台地类型的区别在于其上无黄土状粘土,而承受山麓坡积物之堆积,并有冲沟发育。
  2.丘陵状起伏台地。分布于德惠、九台的饮马河东、沐石河西之台地上,榆树县卡岔河东的台地,农安县波罗泡子两侧240米等高线以上的地区,以及双阳县中北部。地势起伏较大,岗上平缓。大部分覆盖物质为黄土状亚粘土。因该区多为分水岭台地,故切割比较强烈,冲沟发育,坡坎尤甚。丘顶圆滑多呈长条状,相对高度40—80米。台间距离为1—2公里,大部分为耕地。
  3.波状起伏台地。自榆树县的卡岔河以西直达农安县最西部,其中除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外,几乎均属该类型,高度200—240米。地面呈波状起伏,波峰与波谷之间相对高差40—50米。坡度为10°—20°。峰与峰相对距离约1—2公里,坡面有被冲沟切割现象,台地上低洼处常有碟形甸地分布。组成物质为黄土状粘土,但亦有局部风化残积物,为剥蚀堆积区域,现为耕地。
  (三)河谷平原
  本区内有第二松花江及其饮马河、伊通河等支流,沿河地貌特征相似,故称河谷平原。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流经本区北部,沿岸地势低平。在河漫滩,平原河曲特别发育,造成宽广肥沃的沿江平原。中游由九站开始,沿岸地势开阔,右侧离岸远,且山势较高,左侧山地低矮,多为起伏的丘陵平原。沿岸有沼泽低洼地和零星砂丘出现。半拉子山到松花江大桥,右岸高出河岸25—50米为台地,形成陡壁,冲刷较严重。左岸为一片广阔的平原。由江桥开始即为下游地区,河谷不如中游宽阔,成为狭长形河谷,在离松花江大桥15公里左岸有第二松花江支流饮马河注入。两岸为台地,台地边缘有陡壁。冲积平原上多砂丘、湿草甸子,支流较多。饮马河及其一级阶地,海拔160—200米,一般宽2—10公里。阶地平坦,倾向于河床,左岸窄、右岸宽,部分地区左岸高于右岸1米左右,有些阶地呈过渡状态。该阶地堆积物为亚粘土,局部地区夹杂中细砂。双阳河一级阶地海拔200—220米,一般宽2—4公里,阶地平坦,微倾向河床。其地势稍低于丘陵河谷平原处,有现代河床冲积物,自然堤上为亚砂土,再向外为黄土状亚粘土。
  (四)滨湖平原
  分布在农安西北部波罗泡子周围及伊通河两侧二级阶地的边缘处,高度一般在180—200米之间,面积5—20平方公里,最大30平方公里。波罗泡子地貌系滨湖相平原,覆盖物为湖滨沉积物,组成物质为淤泥质亚粘土,下部可见黄土状亚粘土或基岩。表面基本平坦,其中有小冲沟切割,相对高度20米左右。
  二、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质概况
  长春处在松辽凹陷的东部边缘坡一侧。受新华夏系构造影响,整个松辽凹陷和东、西两侧的大、小兴安岭走向均为北东向,而该区处在东部山前高平原(台地)上。新生界以来,新构造运动剧烈,使松辽盆地面积由东向西逐渐缩小。在中更新世形成了松辽分水岭,把松辽平原分成南北两面。辽河南流入海,松花江北流入黑龙江。长春位于松辽分水岭的北翼,故一些水系均由南向北流。长春拱形隆起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它的南界是大黑山区与松辽平原交界处的东缘断层。西北为长岭隆褶带,北部到第二松花江断层。榆树县处在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断块(断陷盆地),西部与松辽分水岭相连。一般海拔为200—260米,呈波状,河谷呈内叠型。第四系底部最高高程为200米,最低高程140—150米之间(相对于月亮泡断陷盆地的地面高程),因而构成比长岭孤型隆起带低的隆起,基底面南高北低。扶余—双山一线以东为松辽东部隆起地带,是松辽平原盆地内相对隆起的高地。其特点一是基底(中生界底板)相对隆起,基底埋深一般1000—2000米,比西部的中央凹陷带浅,基岩以上古生界砂岩板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为主。中、新生界沉积盖层薄,侏罗系分布零星,白垩系下部厚1000—2000米,缺失白垩系上部和第三系。第四系在50—70米以内,西部沉积厚,东部薄。二是相对长轴走向北北东,并控制着白垩系沉积。三是盖层形成以褶皱为主,并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越向东南其走向越偏东,主要形成于早白垩系末,制约着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二)地质构造
  1.农安背斜带。基底相对隆起,深1000—2000米,盖层为白垩系有万金塔构造、农安构造、头道岗构造、烧锅店构造等长轴背斜。前二者在轴部附近还发育有平行于轴的对冲断层。松辽盆地东部隆起地带、农安背斜带、万金塔背斜,它们的走向为30°—40°东,越向东南其走向越偏东(可达北50°左右),略呈雁行排列,轴部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两翼具有对称性,倾角2°—10°,闭合高50—300米,宽10—20公里,向南加宽并向西偏转。
  2.德惠向斜。由德惠——鲍家的基低凹陷和白垩系盖层继承性向斜组成,它是农安背斜带向松辽盆地东部边缘山区过渡的一个向斜带,东翼基底被四平断裂带伸入松辽盆地的断裂所切,向斜带宽30—50公里,主体长100公里。
  3.青顶茨十四户背斜。分布在榆树县青顶茨和十四户乡一带,为两个北东向并列,向南西倾没的短轴背斜,由侏罗系砂岩,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及页岩组成,两翼倾角分别为15°—30°,并与白垩系泉头组是不正合接触。据吉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打钻揭露,核部岩心破碎,裂隙发育。又据青顶茨露头观察,裂隙多张开,且无充填物。
  (三)地层岩性
  长春地层属北纬43°以南的华北区地层。最老的基底有广泛发育的前震旦系变质岩系,上覆有地台型稳定浅海相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及海陆相交的石炭系、二迭系,缺失志留——泥盆系的沉积。中、新生界以后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及火山喷发堆积。
  目前在长春出露最早的地层有双阳山区、九台半山区的二迭系范家屯组,下部以灰黑色、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砂岩和板岩,中部为灰色岩、灰绿色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上部为灰黄、灰紫色粗砂岩及凝灰质粗砂岩。最近在双阳周家窑和九台一带本层中下部的砂岩、粉砂岩、灰岩及泥岩结核中采得丰富的菊石、珊瑚、腕足等化石,主要有陶比赫菊石、中菊石。
  一拉溪组,主要出露于九台一带,下部为深灰色的安山岩,中部以白色、灰白色、灰绿色流纹及流纹凝灰岩为主,夹少量板岩。本组岩相横向宽变化显著,于九台波泥河一带以灰绿色、灰紫色凝灰质砾岩,凝灰角砾岩和凝灰质板岩为主,厚494米,时代可能为早二迭系晚期。但在九台、双阳一带则以陆相沉积为主,与范家屯组为平行不正合接触关系,不排除有属晚二迭系的可能。
  三迭系,长春以前没有,认为缺失。最近几年双阳大酱缸发现确属上三迭系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主要由灰黄色砾岩、含砾粗砂岩、黄绿色砂岩、黑色粉砂质板岩组成,夹薄层煤,厚1439米。下与古生界地层为断层接触,上覆下侏罗系板石顶子组不正合覆盖,产卡勒来新芦木、霍尔新芦木植物化石。
  侏罗系,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分布在双阳盆地东南部的太阳岭。下部为砾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黑色泥岩和薄煤层。上部为砾岩、砂岩夹凝灰岩。双阳盆地产侧生似木贼(相似种)、霍尔新芦木(相似种)。上侏罗系营城组分布在榆树县东南部背斜核部,黄绿——灰绿色砂岩、砂砾岩及砂质页岩,层次清晰,韵律较明显,旋回厚度40—50米。
  白垩系,在长春平原地带第四系下部均接触此层,白垩系分布较全,时代从东向西由老变新。松辽盆地发育较全,总厚度达3700米。自下向上叙述如下:
  泉头组:为一套红色碎屑岩,以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在盆地边缘有砾岩及含砾砂岩。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其颜色自下而上,由鲜红变暗(紫)色,产稚悬铃木延边球型,与下伏登楼库组为正合接触。
  青山口组:下部以油页岩、泥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上部棕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女星虫(新近种),肾形狼星虫,厚度在300—500米,与下伏泉头组为正合接触。
  姚家组:以棕红色、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至灰绿色泥岩、灰白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女星虫(新近种),杏状枣星虫,三角外星虫等,厚度100米左右。与下伏青山口组为正合接触。
  嫩江组:下部为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上部为灰黑色、灰绿色及棕红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产辽河女星虫、超足土神介、长头松花红鱼等,厚度一般为200—600米,与下伏姚家组为正合接触。
  (四)新构造运动
  新生界以来,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发生了明显的震荡性升降运动,白垩纪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造成了古地形的差异,缺失第三系。第四纪下中更新世基本处于缓慢的不均匀沉降或停滞状态,而北部,由于松花江、拉林河断陷盆地有较厚的下更新世砂砾石沉积(主要为冲积洪积,局部为白土山组冰水形成)。其他县,如农安、双阳、郊区等,都有不同厚度的沉积。本区南部,在第三纪以前形成较大型构造断裂,沉积了第三系、第四系(白土山组)沉积物,是地下水赋存的有利条件。中更新世末,本区再度上升,松辽分水岭这时已经形成。上升界线大体以波罗泡、洼中高为界,东部上升幅度大,中、下更新世堆积物几乎剥蚀殆尽。西部上升幅度小,中更新世地层被剥蚀,而下更新世地层基本保留。上更新世再度下降,河流堆积作用加强,在低谷地中沉积了厚达20余米的上更新世冲积物。全新世初期复而上升,河流下切,上更新世堆积物遭到剥蚀。
  三、成土母质
  长春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大地构造跨松嫩平原的松辽中断陷与吉林复向斜,境东南低山为吉林复向斜边沿,向西接松辽中断陷的东部隆起带,因此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母质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岩石风化残积物与坡积物
  岩石风化残积物与坡积物主要分布于双阳县南部与北部、郊区东南部、九台南部和东部,横切哈达岭和大黑山的低山丘陵地带,其间为双阳盆地和依兰——伊通地堑所间断,呈南北带状分布。双阳南为白垩纪向斜,即双阳盆地,上覆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盆地边沿低山为侏罗纪地层,主要分布酸性侵入岩和中性喷出岩。双阳北的伊通地堑和上覆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奢岭西北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临火山口处分布上古生代地层,向东北至九台东南及东北低山分布酸性侵入岩和酸性喷出岩,其西北接松辽中断陷。区内露头与地表成风化构成土母质的岩石有以下类型。
  1.酸性岩。分布最广,主要是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凝灰岩等,以花岗岩为主。由于花岗岩风化物的粗骨性使土壤排水良好,土壤形成中的淋溶物质和下移粘粒难以在土体下部积聚。在风化物较厚的地方形成暗棕壤,薄的地方则分布准暗棕壤。只有在坡度平缓或坡积堆积较厚的地方发育有明显淀积层的白浆土。
  2.中性岩。以各类闪长岩、闪长斑岩、安山岩为主,在本区分布亦较广,但多处于易剥蚀地形,风化层亦不厚,由于质地较细,多发育为暗棕壤和准暗棕壤。
  3.基性岩。分布较少,主要是玄武岩。其喷出期以上新世军舰山玄武岩为主。还有辉长岩、角闪岩分布。
  4.砂岩及页岩。分布于本区谷地及地堑,多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所覆盖,露头多为紫红色及灰绿色夹层。其风化层薄而松散,多发育准暗棕壤。
  5.灰岩。零星分布于双阳南部及九台等地低山,多与砂岩、泥岩混存。其风化物质较细,发育黑色石灰质土或黑土型暗棕壤。
  (二)黄土状沉积物
  长春黄土状沉积物母质分布最广,沿东南部低山区西北覆盖整个松辽中断陷波状起伏平原,并覆盖了依兰——伊通地堑和双阳盆地,由第四纪早期、中期和晚期多次沉积而成,其地表覆盖物主要是黄土状沉积物。
  1.红色沉积物。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多呈红色或紫色,但多与灰白色、黄绿色、棕黄色相间成互层,质地也是粘土与砂砾相间,对土壤形成影响较大,发育为红砂底或红粘底和黑钙土、红土性黑土等。但本市境内出露不多。仅散见于农安、德惠、九台和双阳等局部地段。
  2.黄土状粘土沉积物。以中更新统黄土沉积为主,为棕黄色粘土,又称老黄土,含铁锰结核和少量石灰,分布于松辽平原的东部,构成丘陵状台地和高台地,顶部发育白浆土和黑土,以及部分黑钙土。
  3.石灰性黄土沉积物。以上更新统水沉积为主,晚期为风成黄土沉积。沉积物砂性,又称新黄土,灰黄色,含石灰核和较多石灰。区内分布不多,其上发育以黑钙土为主。
  (三)冲积物
  长春冲积物属全新统冲积,广泛分布于江河沿岸,构成一级阶地河漫滩为冲积土、草甸土分布区。还有局部湖相淤泥沉积,多发育为盐土、碱土或盐碱化草甸土。
  (四)风积物
  长春风积物亦属全新世风积,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沿江河的风积物,是江河砂经风力搬运堆积于河漫滩地带,或一级阶地,形成砂丘和沿江河风砂土。其二是与我省西部垄状砂丘有联系的风积砂丘,堆积于台地之上。由于这类砂丘或砂地形成较久,其上已部分发育为地带性土壤特征的土壤,如黑土型风砂土、黑钙土型风砂土等。
  四、土壤类型
  (一)暗棕壤
  暗棕壤是长春市地带性土壤类型之一,发育在长春市东南部海拔3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上。暗棕壤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全市面积5.35%,其中耕地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7%,土壤垦殖率为21.63%。
  暗棕壤区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及小面积安山岩、页岩、灰岩等残积物和坡积物。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及零星人工针叶林。暗棕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是腐殖质累积过程和淋溶粘化过程。在腐殖过程的影响下,暗棕壤有明显的腐殖质层,颜色灰暗,并且腐殖质表聚明显。土壤表层常有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较多的降水使土壤遭受淋溶作用,使部分盐基物质自土体中淋失,导致土壤呈酸性反应;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土体中上部原生矿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分解,形成次生粘土矿物,从而使土壤具有粘化过程。但在不同母质与地形部位上,土壤粘化过程和强度有较大差别,使土壤具有发育程度不同的粘化层次。
  (二)白浆土
  白浆土主要发育在山前侵蚀剥蚀台地与高阶地上,是暗棕壤地带内重要的隐域性土类。主要分布在榆树县东部,双阳县、九台市及长春郊区也有分布。白浆土总面积1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32%,其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84%。
  白浆土的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状粘土沉积物或堆积物,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土壤亚表层在雨季常形成季节性滞水层,导致土壤上层水分侧向和垂直淋溶,一方面使盐基物质淋失,粘粒发生淋淀。另一方面滞水层使铁锰物质还原并随水迁移出土层,从而使土壤亚表层脱色,形成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白浆层。在这种潴育漂洗作用下,白浆土形成了独特的土体构型,表层为黑色的腐殖层,亚表层为灰白色的白浆层,下部为棕色棱块状结构的淀积层。
  (三)黑土
  黑土大多发育在海拔200米左右波状起伏的冲积洪积台地及河流低阶地上,其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状粘土沉积物。黑土集中分布在纵贯全市的京哈铁路两侧,东至榆树县卡岔河、东南延伸到大黑山西侧山前黄土台地,西至伊通河,沿河与黑钙土呈复区交错。全市黑土总面积6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04%,其中耕地52.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93%。
  黑土是一种高度腐殖化的土壤,在腐殖化过程的影响下,土体具有一个深厚的自上而下逐渐过渡的腐殖层,其厚度一般30—70厘米,厚者可达100厘米。黑土腐殖层结构好,多为粘状或团块状结构,水隐性强。由于母质较粘重,土层上部有季节性滞水造成的潴育作用,使黑土剖面中有黑色铁锰结核。在土体下部结构面上常敷有二氧化硅粉末,土壤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黑土腐殖质及各种养分含量较高,养分总贮量丰富,水分条件和物理性状良好,酸碱度适宜,供肥能力强,适种作物广,是长春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
  (四)黑钙土
  黑钙土是长春市西部最重要的地带性土类,分布区多风少雨,气候相对干旱,大体以西南东北向的600毫米雨量等值线与黑土为界。分布地形比黑土台地要低,多在海拔200米左右,且地形更加平坦。母质多晚更新世的黄土状亚砂土,也有早更新世的红色砂砾沉积物。自然植被草甸草原,现多已垦为耕地。土壤形成除有明显的腐殖化过程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还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因而,黑钙土剖面具有较深厚的腐殖层和明显的钙积层。土体中积钙的特点是以石灰假菌丝体较多,也有石灰结核体,土壤呈弱碱性反应。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农安县境内,德惠县西部也有少量分布,其次在郊区西北部也可见到。全市黑钙土总面积30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58%,其中耕地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73%。黑钙土腐殖质及各种养分含量和总贮量也较高,但低于黑土;黑钙土水分条件较差,易受旱;土壤碱性偏高,部分有碱化现象,适种性窄,作物产量低于黑土。
  (五)草甸土
  草甸土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河漫滩以及山间谷地和丘间低地。地势低平,植被为喜湿的中生性草甸植物群落。土壤母质多为河湖冲积,淤积物及坡面径流淤积物,通常质地粘重。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的形成受地下水影响,是一种半水成隐域性土壤类型。
  草甸土在全市各个县(市)、区均有分布,总面积达4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87%,其中耕地30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2.16%,是仅次于黑土的分布最广的一种土壤类型。草甸土受地下水影响,因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颜色深暗、质地粘重、粒状结核的深厚的黑土层。同时在地下水季节性升降运动的影响下,土体中下部进行氧化还原作用,具有明显的潴育化特征,锈斑等新生体较多,在土体深部存在兰灰色的潜育层次。
  (六)冲积土
  冲积土是河谷平原泛滥地上形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幼年土壤。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总面积14.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14%,其中耕地面积6.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10%。冲积土的母质为江河新冲积物,受江河泥沙沉积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无明显的土壤发生层次,但却多冲积层理。除砂性过大的冲积土外,一般都具有较好的通气条件,供肥性能好,易耕作,是比较肥沃的土壤之一。
  (七)盐土
  盐土是在成土过程中在土壤上层累积易溶性盐分的一类土壤。长春市盐土只在农安县内有小面积分布,并呈斑状分布于石灰性或盐碱化草甸土之中。盐土盐分的主要成份是苏打,也含有少量硫酸盐和氯化物。盐土含盐较多,抑制植物生长,目前多为荒地,生长稀疏的碱蓬、碱蒿等耐盐植物。总面积约为0.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9%,其中耕地0.0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02%。
  长春市的盐土均属草甸盐土亚类,并且大多数盐分组成以苏打为主,成为苏打草甸盐土,呈斑状分布于黑钙土区的低平地中,与盐化草甸土呈复区存在,地表常出现盐霜,一般不形成结皮。苏打草甸盐土剖面呈灰色,质地多粘壤土,土壤表层石灰反应强烈,表层腐殖质含量仅1.71%左右,全氮0.100%,全磷0.076%,全钾1.45%。
  (八)碱土
  碱土是一种含盐量不大,而碱化度高的土壤,其表现是土壤上层胶体中吸收较多的钠离子。碱土的剖面中常有明显的碱化层。长春市碱土分布面积很小,与盐土呈复区分布,多见于盐土中地势稍高处或排水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全市碱土面积2.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1%,其中耕地面积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长春市的碱土均属草甸碱土亚类,主要分布于农安县境内。
  草甸碱土质地较粘,多为粘壤土和壤粘土,表层粘粒(<0.001毫米)含量在20—30%之间,物理性粘粒(<0.01毫米)含量在30—50%之间,下层粘粒有明显增高趋势,土壤PH值表层为8.0—9.0,碱化层8.5—9.5,交换量为20—30毫克/100克土,表层腐殖质平均含量1.66%,全氮0.12%,全磷0.017%,全钾2.444%。
  (九)砂土
  砂土是指在风积砂丘上发育的土壤,成土年令短,土壤发育不明显,其中新风积的砂丘常常起伏较大,通体为细砂,有的尚处于流动或半流动状态,土壤腐殖层浅薄,甚至没有明显有机质层次。发育在松花江台地上的老风积沙丘则比较平缓,由于成土年龄相对较长,已发育为黑土型砂土或黑钙土型砂土,向着当地的地带性土壤方向发展,土壤剖面有了较明显的分异,具有较厚的腐殖层,但腐殖质含量不高。砂土的基本特征是质地粗,通透性强,结构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供肥期短,肥力水平低。
  长春市的砂土主要分布于农安、德惠、九台、榆树各县(市)的江河沿岸,总面积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4%,其中耕地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77%。
  (十)沼泽土
  沼泽土是在长期积水条件下发育的隐域性土壤,多分布于江河漫滩和低阶地局部封闭洼地,地面常年积水,母质为河湖相冲积淤积物,生长着苔草、芦苇、菖蒲等喜湿性沼泽植被。地表有机质积累比较丰富,常有草根层、表土腐殖质长期淹水条件下多发生腐泥化。土壤通体具有潜育化特征,底土有明显灰兰色潜育层。沼泽土在全市大多数县(市)区均有分布,但面积不大,分布零星。总面积1.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68%,其中耕地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
  (十一)泥炭土
  泥炭土由于现代地质沉积过程,泥炭层被覆盖,则形成了埋藏泥炭土。泥炭土在长春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但面积不大,分布零星。总面积0.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24%。其中耕地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
  (十二)水稻土
  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稻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水稻土的前身多为草甸土,冲积土及黑土等,在长期水耕作业下,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独立的土壤类型。虽然长春市种稻历史较短,水稻土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但土壤剖面已出现了明显的网状绣纹等水稻土特征,土壤结构也改变了原有形态。全市水稻土总面积4.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4%,其中耕地3.8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1%。
  五、水文
  长春水文特征的年、月降水量,年径流、洪水的变化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并有一定的过渡性,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多年平均径流深:双阳117.6毫米,九台93.26毫米,榆树77.46毫米,郊区66.9毫米,德惠54.2毫米,农安22.7毫米,变幅较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间。
  受地形条件影响,农安以东河流为外流区,以西为内流区。外流区河流有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沐石河、伊通河、新开河、翁克河、双阳河、雾开河。此外还有拉林河及其支流卡岔河、二道河、四道河等。
  第二松花江主要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地下水。最高水位出现7—9月。上游夏季暴雨期引起水位突升突降,变幅4—6米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山地河流特征。中下游丘陵平原区,因洪水受到调剂,变幅只有1.55米,自9月下旬水位开始下降。11月下旬即开始结冰。冰厚1—1.5米。解冻期一般在3月末到4月初。
  饮马河河道水位变幅6米左右。如在饮马河中游1953年8月21日洪水流量达2080秒立米,当年2月20日枯水流量仅为0.0011秒立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两月,播种期水量很小,汛期则泛滥成灾。
  伊通河水文以新立城站为例,其最高水位96.26米,最低水位94.75米,水位差1.51米。最高水位出现7、8月,次高水位出现在3月份,分别于降水量及融雪有关。最低水位出现在5月。
  内流区指农安镇之北东一南西线以西地区,因其位于松嫩冲积平原之西南部,表现出闭流型的水文特征。水系发育不健全,多数河流属季节性的,河流入凹地中心,河流处常常积水成湖或泡塘。区内有波罗泡子、敖包图、元宝洼等内陆泡子,其中以波罗泡子、敖包图最大。波罗泡子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水深1.3米,积水量8700万立方米。
  六、气候
  长春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6℃,年极端最高气温38.0℃,年极端最低气温—39.0℃。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5—9月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8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9%。
  长春的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决定了长春的气候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四季分明,长短不一。四季分明,长短不一是长春气候的首要特征。春季(4月~5月)短暂,干燥多大风;夏季(6月—8月)较长,温热多雨,但炎热天气不多;秋季(9月—10月)较短,晴天居多,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11月—3月)漫长而寒冷。
  (二)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是长春市气候又一特征。长春地处欧亚大陆,盛行东亚季风。随季风转换,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构成冬季季风。受其影响,气候寒冷而干燥。一月平均气温—17.2℃,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持续期长达5个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副热带海洋气团北进,构成夏季季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峰及峰面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沛而集中。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雨热同季,有效降水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三)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年较差大。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这是因为冬季长期在蒙古高压控制下,经常受冷空气和寒潮的侵袭,致使气温偏低。夏季受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季风的影响,则气温偏高。
  (四)气候东西过渡,热量和水分适中。长春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过渡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处于东部山地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总体上属于半湿润气候,全市7—10℃积温由中东部的2800℃向西递增为3000℃。无霜期也由东部的135天向西递增至157天。年降水量则由东部的600毫米向西递减为400毫米。
  气候的过渡性使长春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水分条件又优于西部。热量和水分条件适中,光热水等基本气候条件好,完全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据统计,长春太阳辐射强度年总量为117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全年为2614小时,春、夏、秋三季,每日平均太阳实照时数为7—8小时,适合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等作物的发育。光照充足,潜力很大。全市≥0℃的积温平均有3200多度,≥10℃的积温平均有2869度。作物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授粉、灌浆等生殖器官形成期6、7、8月份的温度,都在20℃—30℃之间。除个别冷害年的个别时段外,都处于发育温度的最适范围内。热量充足,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作物生长期气温日差较大,平均可达11.5℃,对作物产量的形成和提高产品质量都极为有利。长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各类作物出苗到成熟日数平均125—130天,除低温冷害年外,对作物不构成威胁。全市降水量年平均为571.1毫米,是北方旱作农业稳产的雨量适宜指标。降雨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水、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春播后第一场透雨在4—5月份的机率可达83%。总的看,长春市光、热、水资源对各种主要农作物生育期保证率都比较高。
  长春灾害性天气主要是低温冷害和洪涝、内涝。低温冷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物在生育期内因温度低,热量不足而使生育期推迟,霜前不能成熟的延迟性冷害;一种是作物对温度敏感的发育期中遇到低温,使小穗开花,授粉不良,结实率低,从而导致减产的障碍性冷害。
  洪涝、内涝主要在沿江河地区,春涝、夏涝和秋涝出现频率为61%。洪水冲毁农田,淹没庄稼,使低洼地过水积水,影响作物生长,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并伴随水土流失。全市有33.3万公顷涝洼地受害,占耕地总面积24.6%。
  七、植被
  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影响,长春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地区已开垦为农田,仅存有小面积的次生天然植被。现存的天然植被包括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蒙古栋林为主,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低山丘陵;草原植被主要为羊草草原,分布在西部波状台地平原。中部波状台地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仅在台地沟坡及村屯附近分布有零星小面积的榆树疏林。
  长春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种类丰富,东部山地为森林植物,西部平原为草原植物。根据植物种类成分分析,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52种,隶属95科340属,其中蕨类植物11科13属22种,被子植物84科327属630种。这些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兼有长白植物区系成分、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兴安植物区系成分和华北植物区系成分。
  长白植物区系成分,分布在双阳、九台及榆树等丘陵地上。以森林植物为主,主要包括山毛榉科、桦木科、椴树科、杨柳科、木犀科、胡桃科、槭树科、榆科、豆科、忍冬科和虎耳草科中的一些种类。
  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及兴安植物区系成分,分布在西部和中部的台地上,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以草原植物为主,主要包括禾本科和豆科中一些种类。
  华北植物区系成分种类很少,仅分布在长春的南部。包括山毛榉科、松科和柏科中的少数种类。
  此外,还有以上植物区系成分的共有种,主要包括杨柳科、寥科、毛莨科、蔷薇科、豆科、千屈菜科、伞形科、报春花科、唇形科、败酱科、菊科、禾本科、灯心草科和百合科中的一些种类。
  根据草场与生态地理因素的相关性,以及草场的草群组成、结构、生产能力和人们对草场的利用方式、程度,长春草场可划分为五大类。
  (一)平原草甸化草原类
  这类草场多分布于低平草甸、盐碱地带,土质肥力较低、碱性大,缺雨易干,多雨泥涝,以沙碱土为主,多属退化草场。该草场面积为21534公顷,种饱和度为4—7种/平方米,覆盖度为50—85%,草层高度为25—50厘米。主要优势种为羊草、野谷草、水稗草、水蒿、杂类草等。牧草适口性良好,草质较好,营养丰富,叶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三盛玉、永安、榛柴岗、巴吉垒、黄金、龙王、柴岗站、滨河、万顺、哈拉海、杨树林、三宝、城郊、伏龙泉等地的低平草甸,以及榆树县八号、弓棚、武龙、先锋、前进、太安、恩育、双井、五棵树、刘家、闵家、大于境内,还有九台市鸡鸣山、兴隆、春阳、城子街、庆阳、龙家堡、二道沟、纪家、卡伦和德惠县的郭家、天台、边岗的盐碱地带。
  (二)沿江河沼泽化草甸类
  这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低山河谷地带及泡塘河谷周缘低湿碱地上,其植被特点是牧草草群,层次不明显,植株稀疏、低矮、草质较差,多属中低等牧草,适口性较差,土壤含水量大。多呈季节性积水。利用率在30%左右,种饱和度为4—7种/平方米,覆盖度为40—80%。草场面积为13468公顷,主要以星星草、碱蓬、榛秸、柳蒿、胡枝子、三棱草等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农安县永安、三盛玉、巴吉垒、黄金、万顺、杨树林、哈拉海;榆树县青顶、李合、新立、泗河、谢家、黑林、光明、土桥、十四户;德惠县朝阳、岔路口、松花江、菜园子;双阳县奢岭、新安和郊区兰家等地。
  (三)丘陵荒山灌木草丛类
  这类草场多分布于沙岗谷地,土壤为黑黄土,有机质含量较低,砂石裸露较严重,土壤含水量较低,其植被特点是牧草草群较低,种饱和度为8—19种/平方米,覆盖度为35—45%。草场面积为1727.5公顷,主要以隐子草、坡碱草、榛秸、胡枝子等为优势种,还有一些豆科牧草,如野大豆、野豌豆、鸡眼草等。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九台市波泥河、加工河、放牛沟、二道沟、西营城、沐石河、胡家、其塔木、三台、上河湾、六台等地和农安县永安、杨树林、三盛玉等地的西北向阳干燥砂壤台地上。
  (四)沿江泡沼泽类
  这类草场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地势低洼,多呈季节性积水,土壤含水量较大,土壤以冲积土为主,其次草甸土和泥炭土,其植被特点是牧草叶层高,多在60—90厘米,种饱和度为4—9种/平方米,覆盖度为70—90%,多属低等牧草,适口性较差,利用率较低,一般在15—20%左右。该类草场面积为16113.2公顷,主要优势种为小叶樟、芦苇、三棱草、水稗草。分布在榆树县大岭、新庄、怀家、城发、福安、保寿、大坡、大岗、红星、育民、秀水;农安县万顺、三盛玉、巴吉垒、三岗、新阳、三宝、洼中高农场等的低洼积水地带;九台市饮马河、卡伦、龙家堡、春阳、九郊、波泥河、苇子沟、庆阳等;双阳县四家子、土顶、劝农山等低洼带和德惠县边岗、达家沟等地。
  (五)低山林间草丛类
  这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林下岗坡地上,以栗钙土为主。草场的层次较明显,第一层即为乔木层,主要是桦树、杨树、落叶松等。第二层为灌木层。第三层为草本植物。由于林型不同,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是木贼、林地早熟禾、野古草、隐子草等为优势种。草场植被特点是以针阔叶林为主,林下长有草本植物,草层高度一般在50~70厘米,种饱和度为4—8种/平方米,覆盖度为25—40%。草场面积为2225.7公顷,植被营养较差,产量较低,多属中低等牧草。主要分布在双阳奢岭、鹿乡、太平、土顶;郊区大南、乐山;德惠县菜园子和县直农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