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5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土地概况
分类号: F301.2
页数: 30
页码: 10-39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长春市土地概况包括区域沿革、自然条件、土地自然类型、城区地貌、长春市土地自然类型面积汇总表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土地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区域沿革
  清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修筑了南自开原之威远堡附近起,北到今舒兰县法特东亮子山止,一条长达600余华里的柳条边墙,通称“吉林新边”。以柳条边为界,以西以北的大片土地,即今长春市郊区、农安、德惠全部及九台的一部分(西北部),为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领地,用于放牧,称为蒙地;柳条边以东以南的土地,即今榆树、双阳全部及九台的一部分(东南部),为旗人的属地,是清廷的贡山、贡水和狩猎场。以后有民人从关内流入长春一带,开发蒙地。虽然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禁止开荒,但屡禁不止,开荒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故清政府于嘉庆五年(1800年)“借地设治”,于新立城设立长春厅,置理事通判,管理垦区民人事务。当时辖境,北至吉家窝棚172里,南至伊通边门15里,西至巴延吉鲁克山40里,东至穆什河(今九台沐石河)190里的地域,隶属吉林将军。辖沐德、抚安、怀惠、恒裕4大乡。管辖居民2000余户,人口不足7千人。
  以后因新立城受河水泛滥之灾,地处偏南,交通不便,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治北迁相距40华里处的“宽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修筑城郭,城围约20多华里,环城外侧有一条深宽盈丈的护城壕。
  光绪八年(1882年),改长春厅理事通判为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照磨。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仍隶属吉林将军。农安设县,并将恒裕乡的14、15甲划归农安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开放宽城子,筹划开辟商埠地,设开埠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吉林将军,设吉林省,长春府隶属吉林省。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设置吉林西路道,长春府隶属西路兵备道,道署设在长春。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改设西南路兵备道,长春府隶属西南路兵备道。宣统二年(1910年),增设德惠县、双阳县,隶属西南路兵备道。
  民国时期,1912年废西南路兵备道,改设吉长道。长春府隶属吉长道。1913年3月,长春府改为长春县,仍隶属吉长道。
  1925年,长春旧城始设“长春市政公所”,长春实行市治。1929年,长春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合并,新设“长春市政筹备处”管理城内、商埠地行政。同年,废除吉长道。
  1931年9月,长春沦陷,出现了名为“长春市政府”的伪政权。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成为伪国都,后来又成为“特别市”。市区包括长春城内、商埠地、二道沟的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和头道沟的“南满铁路附属地”。
  1937年10月,将长春县卡伦、小合隆、大屯、双阳县碱草沟划入“新京特别市”管辖。同年12月,日本将原来满铁附属地行政权交给伪“新京特别市”。全市分18个行政区,其中市区12个,农村区6个。到1940年,“新京特别市”由18个行政区改为14个行政区。其中市区8个,农村区6个。1943年6月,将通阳县的春阳区、劝农区划入“新京特别市”管辖。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长春市建成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
  1945年8月19日,苏军进驻长春,后来国民党当局接管了长春的地方政权。1946后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5月下旬,主动撤出。同年5月,长春再度为国民党军队占领,设18个区(其中城区12个,农村区6个)。在国民党盘踞两年多的时间内,使长春市工厂停产,商店倒闭,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的摧残,房屋建筑破坏达56%以上。到1948年解放前夕,长春市内人口减少到10余万人。
  1948年10月19日解放长春,长春为特别市,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市辖12个区,即:长春区、头道沟区、胜利区、中华区、和顺区、宽城区、大西区、东荣区.双德区、净月区、春阳区、劝农区。1949年3月,将长春特别市政府改为长春市政府,仍归东北行政委员会直辖。同年末划为省辖市。
  1950年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春阳区(三大顶子村除外)、劝农区划归双阳县管辖。1952年10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长春县,将长春县的兴隆山区、卡伦区、米沙子区、万宝区、合隆区、西新区、大屯区、烧锅区的东安村、翻身村、民主村、月明村以及双阳县的春阳区、劝农区划归长春市管辖。1953年8月,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同年12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将米沙子区、万宝区划归德惠县管辖,将合隆区划归农安县管辖。1954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长春市改为省辖市。同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来长春,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省会所在地。
  1955年2月,长春市人民政府改为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同年5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春阳区(新立城村、五里桥村、碱草沟村、生产村、双庙子村、三大顶子村除外)、劝农区(和平村、大顶村、合作村除外)划归双阳县管辖,将卡伦区划归九台县管辖。1958年10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伊通县大南乡、双庙乡、乐山乡、榆树乡距新立城水库一边2.5公里划入长春市管辖。同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公主岭专区,将双阳县、九台县、德惠县、农安县、榆树县划归长春市领导。
  1965年11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怀德县烧锅人民公社、长岭县朝阳人民公社划归农安县管辖。农安县巨宝、三青山人民公社划归长岭县管辖。
  196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德惠专区,将榆树县、农安县、德惠县、九台县、双阳县划归德惠专区领导。1968年3月,经中央批准,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1969年7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德惠专区,复将榆树县、农安县、德惠县、九台县、双阳县划归长春市领导。
  1980年7月,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1983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决定将农村人民公社改为乡镇。
  第二节 自然条件
  一、地貌
  长春市大部分属于松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坡度一般在5度以下,最高点为双阳羊圈顶子,海拔711米,最低点为榆树大岗乡拉林河谷的马家窝棚,海拔137.5米。低山丘陵面积为3941.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2%。高平原(或冈地)面积为10973.8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3%。河谷平原面积为5434.9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4%。
  长春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分布在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按地貌成因分三大类:山丘区属于构造剥蚀地形;高平原属于剥蚀堆积地形,为冲积——洪积而成;河谷平原属于堆积地形,为冲积淤积而成。
  (一)山丘
  低山丘陵系大黑山山脉的一部分,为丘陵山地。高度在海拔300—500米之间,高差100—200米。丘陵之间,低山断续,几乎无脉络可寻,组成丘陵地貌类型。岩性亦很复杂,主要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少部分为石灰岩。依地貌特征可分为低山和丘陵两部分。
  1.低山。分布于双阳县南部及九台市东南部,海拔高度400米以上,最高的羊圈顶子山,海拔711米。双阳县的一面山、光屁股山及九台市的八台岭,均在600米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米,坡度较大,多在30°—40°之间,由花岗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及石灰岩组成,山顶为慢圆及钝锥状,颇为壮观。山前堆积着小型坡积,山地间有小溪流出,地形遭受切割,耕地较少,多为人工林区。
  2.丘陵。分布在九台市东北部、双阳县的南部低山外围,海拔高度在300—400米之间,地势起伏,呈馒头状,相对高差在100米之内,坡度在20°—30°。岩性多为花岗岩及其他火成岩,由侵蚀剥蚀而成。在很多处均有基岩出露。有的虽没有直接出露地表,但其表层的残积物很薄。地形切割明显,冲沟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二)台地
  台地即高平原,分布在大黑山山脉以西,哈大铁路两侧,海拔200米左右。此乃东部山地与西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洪积台地的一部分。依其形态将该区分为:
  1.山麓台地。分布在九台东北部、双阳南、北的山麓地带,高度260—300米,与其他台地类型的区别在于其上无黄土状粘土,而承受山麓坡积物之堆积,并有冲沟发育。
  2.丘陵状起伏台地。分布于德惠、九台的饮马河东、沐石河西之台地上,榆树县卡岔河东的台地,农安县波罗泡子两侧240米等高线以上的地区,以及双阳县中北部。地势起伏较大,岗上平缓。大部分覆盖物质为黄土状亚粘土。因该区多为分水岭台地,故切割比较强烈,冲沟发育,坡坎尤甚。丘顶圆滑多呈长条状,相对高度40—80米。台间距离为1—2公里,大部分为耕地。
  3.波状起伏台地。自榆树县的卡岔河以西直达农安县最西部,其中除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外,几乎均属该类型,高度200—240米。地面呈波状起伏,波峰与波谷之间相对高差40—50米。坡度为10°—20°。峰与峰相对距离约1—2公里,坡面有被冲沟切割现象,台地上低洼处常有碟形甸地分布。组成物质为黄土状粘土,但亦有局部风化残积物,为剥蚀堆积区域,现为耕地。
  (三)河谷平原
  本区内有第二松花江及其饮马河、伊通河等支流,沿河地貌特征相似,故称河谷平原。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流经本区北部,沿岸地势低平。在河漫滩,平原河曲特别发育,造成宽广肥沃的沿江平原。中游由九站开始,沿岸地势开阔,右侧离岸远,且山势较高,左侧山地低矮,多为起伏的丘陵平原。沿岸有沼泽低洼地和零星砂丘出现。半拉子山到松花江大桥,右岸高出河岸25—50米为台地,形成陡壁,冲刷较严重。左岸为一片广阔的平原。由江桥开始即为下游地区,河谷不如中游宽阔,成为狭长形河谷,在离松花江大桥15公里左岸有第二松花江支流饮马河注入。两岸为台地,台地边缘有陡壁。冲积平原上多砂丘、湿草甸子,支流较多。饮马河及其一级阶地,海拔160—200米,一般宽2—10公里。阶地平坦,倾向于河床,左岸窄、右岸宽,部分地区左岸高于右岸1米左右,有些阶地呈过渡状态。该阶地堆积物为亚粘土,局部地区夹杂中细砂。双阳河一级阶地海拔200—220米,一般宽2—4公里,阶地平坦,微倾向河床。其地势稍低于丘陵河谷平原处,有现代河床冲积物,自然堤上为亚砂土,再向外为黄土状亚粘土。
  (四)滨湖平原
  分布在农安西北部波罗泡子周围及伊通河两侧二级阶地的边缘处,高度一般在180—200米之间,面积5—20平方公里,最大30平方公里。波罗泡子地貌系滨湖相平原,覆盖物为湖滨沉积物,组成物质为淤泥质亚粘土,下部可见黄土状亚粘土或基岩。表面基本平坦,其中有小冲沟切割,相对高度20米左右。
  二、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质概况
  长春处在松辽凹陷的东部边缘坡一侧。受新华夏系构造影响,整个松辽凹陷和东、西两侧的大、小兴安岭走向均为北东向,而该区处在东部山前高平原(台地)上。新生界以来,新构造运动剧烈,使松辽盆地面积由东向西逐渐缩小。在中更新世形成了松辽分水岭,把松辽平原分成南北两面。辽河南流入海,松花江北流入黑龙江。长春位于松辽分水岭的北翼,故一些水系均由南向北流。长春拱形隆起也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它的南界是大黑山区与松辽平原交界处的东缘断层。西北为长岭隆褶带,北部到第二松花江断层。榆树县处在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断块(断陷盆地),西部与松辽分水岭相连。一般海拔为200—260米,呈波状,河谷呈内叠型。第四系底部最高高程为200米,最低高程140—150米之间(相对于月亮泡断陷盆地的地面高程),因而构成比长岭孤型隆起带低的隆起,基底面南高北低。扶余—双山一线以东为松辽东部隆起地带,是松辽平原盆地内相对隆起的高地。其特点一是基底(中生界底板)相对隆起,基底埋深一般1000—2000米,比西部的中央凹陷带浅,基岩以上古生界砂岩板岩和燕山晚期花岗岩为主。中、新生界沉积盖层薄,侏罗系分布零星,白垩系下部厚1000—2000米,缺失白垩系上部和第三系。第四系在50—70米以内,西部沉积厚,东部薄。二是相对长轴走向北北东,并控制着白垩系沉积。三是盖层形成以褶皱为主,并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越向东南其走向越偏东,主要形成于早白垩系末,制约着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二)地质构造
  1.农安背斜带。基底相对隆起,深1000—2000米,盖层为白垩系有万金塔构造、农安构造、头道岗构造、烧锅店构造等长轴背斜。前二者在轴部附近还发育有平行于轴的对冲断层。松辽盆地东部隆起地带、农安背斜带、万金塔背斜,它们的走向为30°—40°东,越向东南其走向越偏东(可达北50°左右),略呈雁行排列,轴部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两翼具有对称性,倾角2°—10°,闭合高50—300米,宽10—20公里,向南加宽并向西偏转。
  2.德惠向斜。由德惠——鲍家的基低凹陷和白垩系盖层继承性向斜组成,它是农安背斜带向松辽盆地东部边缘山区过渡的一个向斜带,东翼基底被四平断裂带伸入松辽盆地的断裂所切,向斜带宽30—50公里,主体长100公里。
  3.青顶茨十四户背斜。分布在榆树县青顶茨和十四户乡一带,为两个北东向并列,向南西倾没的短轴背斜,由侏罗系砂岩,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及页岩组成,两翼倾角分别为15°—30°,并与白垩系泉头组是不正合接触。据吉林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打钻揭露,核部岩心破碎,裂隙发育。又据青顶茨露头观察,裂隙多张开,且无充填物。
  (三)地层岩性
  长春地层属北纬43°以南的华北区地层。最老的基底有广泛发育的前震旦系变质岩系,上覆有地台型稳定浅海相的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及海陆相交的石炭系、二迭系,缺失志留——泥盆系的沉积。中、新生界以后主要为内陆盆地沉积及火山喷发堆积。
  目前在长春出露最早的地层有双阳山区、九台半山区的二迭系范家屯组,下部以灰黑色、灰绿色粉砂岩为主,夹砂岩和板岩,中部为灰色岩、灰绿色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上部为灰黄、灰紫色粗砂岩及凝灰质粗砂岩。最近在双阳周家窑和九台一带本层中下部的砂岩、粉砂岩、灰岩及泥岩结核中采得丰富的菊石、珊瑚、腕足等化石,主要有陶比赫菊石、中菊石。
  一拉溪组,主要出露于九台一带,下部为深灰色的安山岩,中部以白色、灰白色、灰绿色流纹及流纹凝灰岩为主,夹少量板岩。本组岩相横向宽变化显著,于九台波泥河一带以灰绿色、灰紫色凝灰质砾岩,凝灰角砾岩和凝灰质板岩为主,厚494米,时代可能为早二迭系晚期。但在九台、双阳一带则以陆相沉积为主,与范家屯组为平行不正合接触关系,不排除有属晚二迭系的可能。
  三迭系,长春以前没有,认为缺失。最近几年双阳大酱缸发现确属上三迭系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主要由灰黄色砾岩、含砾粗砂岩、黄绿色砂岩、黑色粉砂质板岩组成,夹薄层煤,厚1439米。下与古生界地层为断层接触,上覆下侏罗系板石顶子组不正合覆盖,产卡勒来新芦木、霍尔新芦木植物化石。
  侏罗系,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分布在双阳盆地东南部的太阳岭。下部为砾岩、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黑色泥岩和薄煤层。上部为砾岩、砂岩夹凝灰岩。双阳盆地产侧生似木贼(相似种)、霍尔新芦木(相似种)。上侏罗系营城组分布在榆树县东南部背斜核部,黄绿——灰绿色砂岩、砂砾岩及砂质页岩,层次清晰,韵律较明显,旋回厚度40—50米。
  白垩系,在长春平原地带第四系下部均接触此层,白垩系分布较全,时代从东向西由老变新。松辽盆地发育较全,总厚度达3700米。自下向上叙述如下:
  泉头组:为一套红色碎屑岩,以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在盆地边缘有砾岩及含砾砂岩。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其颜色自下而上,由鲜红变暗(紫)色,产稚悬铃木延边球型,与下伏登楼库组为正合接触。
  青山口组:下部以油页岩、泥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上部棕红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女星虫(新近种),肾形狼星虫,厚度在300—500米,与下伏泉头组为正合接触。
  姚家组:以棕红色、暗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至灰绿色泥岩、灰白色粉砂岩、钙质粉砂岩。女星虫(新近种),杏状枣星虫,三角外星虫等,厚度100米左右。与下伏青山口组为正合接触。
  嫩江组:下部为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上部为灰黑色、灰绿色及棕红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产辽河女星虫、超足土神介、长头松花红鱼等,厚度一般为200—600米,与下伏姚家组为正合接触。
  (四)新构造运动
  新生界以来,受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影响,发生了明显的震荡性升降运动,白垩纪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造成了古地形的差异,缺失第三系。第四纪下中更新世基本处于缓慢的不均匀沉降或停滞状态,而北部,由于松花江、拉林河断陷盆地有较厚的下更新世砂砾石沉积(主要为冲积洪积,局部为白土山组冰水形成)。其他县,如农安、双阳、郊区等,都有不同厚度的沉积。本区南部,在第三纪以前形成较大型构造断裂,沉积了第三系、第四系(白土山组)沉积物,是地下水赋存的有利条件。中更新世末,本区再度上升,松辽分水岭这时已经形成。上升界线大体以波罗泡、洼中高为界,东部上升幅度大,中、下更新世堆积物几乎剥蚀殆尽。西部上升幅度小,中更新世地层被剥蚀,而下更新世地层基本保留。上更新世再度下降,河流堆积作用加强,在低谷地中沉积了厚达20余米的上更新世冲积物。全新世初期复而上升,河流下切,上更新世堆积物遭到剥蚀。
  三、成土母质
  长春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大地构造跨松嫩平原的松辽中断陷与吉林复向斜,境东南低山为吉林复向斜边沿,向西接松辽中断陷的东部隆起带,因此地形及地质条件复杂,母质类型较多,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岩石风化残积物与坡积物
  岩石风化残积物与坡积物主要分布于双阳县南部与北部、郊区东南部、九台南部和东部,横切哈达岭和大黑山的低山丘陵地带,其间为双阳盆地和依兰——伊通地堑所间断,呈南北带状分布。双阳南为白垩纪向斜,即双阳盆地,上覆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盆地边沿低山为侏罗纪地层,主要分布酸性侵入岩和中性喷出岩。双阳北的伊通地堑和上覆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奢岭西北接燕山期酸性侵入岩,临火山口处分布上古生代地层,向东北至九台东南及东北低山分布酸性侵入岩和酸性喷出岩,其西北接松辽中断陷。区内露头与地表成风化构成土母质的岩石有以下类型。
  1.酸性岩。分布最广,主要是花岗岩以及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凝灰岩等,以花岗岩为主。由于花岗岩风化物的粗骨性使土壤排水良好,土壤形成中的淋溶物质和下移粘粒难以在土体下部积聚。在风化物较厚的地方形成暗棕壤,薄的地方则分布准暗棕壤。只有在坡度平缓或坡积堆积较厚的地方发育有明显淀积层的白浆土。
  2.中性岩。以各类闪长岩、闪长斑岩、安山岩为主,在本区分布亦较广,但多处于易剥蚀地形,风化层亦不厚,由于质地较细,多发育为暗棕壤和准暗棕壤。
  3.基性岩。分布较少,主要是玄武岩。其喷出期以上新世军舰山玄武岩为主。还有辉长岩、角闪岩分布。
  4.砂岩及页岩。分布于本区谷地及地堑,多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所覆盖,露头多为紫红色及灰绿色夹层。其风化层薄而松散,多发育准暗棕壤。
  5.灰岩。零星分布于双阳南部及九台等地低山,多与砂岩、泥岩混存。其风化物质较细,发育黑色石灰质土或黑土型暗棕壤。
  (二)黄土状沉积物
  长春黄土状沉积物母质分布最广,沿东南部低山区西北覆盖整个松辽中断陷波状起伏平原,并覆盖了依兰——伊通地堑和双阳盆地,由第四纪早期、中期和晚期多次沉积而成,其地表覆盖物主要是黄土状沉积物。
  1.红色沉积物。系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多呈红色或紫色,但多与灰白色、黄绿色、棕黄色相间成互层,质地也是粘土与砂砾相间,对土壤形成影响较大,发育为红砂底或红粘底和黑钙土、红土性黑土等。但本市境内出露不多。仅散见于农安、德惠、九台和双阳等局部地段。
  2.黄土状粘土沉积物。以中更新统黄土沉积为主,为棕黄色粘土,又称老黄土,含铁锰结核和少量石灰,分布于松辽平原的东部,构成丘陵状台地和高台地,顶部发育白浆土和黑土,以及部分黑钙土。
  3.石灰性黄土沉积物。以上更新统水沉积为主,晚期为风成黄土沉积。沉积物砂性,又称新黄土,灰黄色,含石灰核和较多石灰。区内分布不多,其上发育以黑钙土为主。
  (三)冲积物
  长春冲积物属全新统冲积,广泛分布于江河沿岸,构成一级阶地河漫滩为冲积土、草甸土分布区。还有局部湖相淤泥沉积,多发育为盐土、碱土或盐碱化草甸土。
  (四)风积物
  长春风积物亦属全新世风积,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沿江河的风积物,是江河砂经风力搬运堆积于河漫滩地带,或一级阶地,形成砂丘和沿江河风砂土。其二是与我省西部垄状砂丘有联系的风积砂丘,堆积于台地之上。由于这类砂丘或砂地形成较久,其上已部分发育为地带性土壤特征的土壤,如黑土型风砂土、黑钙土型风砂土等。
  四、土壤类型
  (一)暗棕壤
  暗棕壤是长春市地带性土壤类型之一,发育在长春市东南部海拔3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上。暗棕壤总面积约11万公顷,占全市面积5.35%,其中耕地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7%,土壤垦殖率为21.63%。
  暗棕壤区气候比较湿润,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及小面积安山岩、页岩、灰岩等残积物和坡积物。植被多为次生阔叶林及零星人工针叶林。暗棕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是腐殖质累积过程和淋溶粘化过程。在腐殖过程的影响下,暗棕壤有明显的腐殖质层,颜色灰暗,并且腐殖质表聚明显。土壤表层常有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较多的降水使土壤遭受淋溶作用,使部分盐基物质自土体中淋失,导致土壤呈酸性反应;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土体中上部原生矿物进行不同程度的分解,形成次生粘土矿物,从而使土壤具有粘化过程。但在不同母质与地形部位上,土壤粘化过程和强度有较大差别,使土壤具有发育程度不同的粘化层次。
  (二)白浆土
  白浆土主要发育在山前侵蚀剥蚀台地与高阶地上,是暗棕壤地带内重要的隐域性土类。主要分布在榆树县东部,双阳县、九台市及长春郊区也有分布。白浆土总面积1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32%,其中耕地面积7.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84%。
  白浆土的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状粘土沉积物或堆积物,质地粘重,透水性差,土壤亚表层在雨季常形成季节性滞水层,导致土壤上层水分侧向和垂直淋溶,一方面使盐基物质淋失,粘粒发生淋淀。另一方面滞水层使铁锰物质还原并随水迁移出土层,从而使土壤亚表层脱色,形成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白浆层。在这种潴育漂洗作用下,白浆土形成了独特的土体构型,表层为黑色的腐殖层,亚表层为灰白色的白浆层,下部为棕色棱块状结构的淀积层。
  (三)黑土
  黑土大多发育在海拔200米左右波状起伏的冲积洪积台地及河流低阶地上,其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黄土状粘土沉积物。黑土集中分布在纵贯全市的京哈铁路两侧,东至榆树县卡岔河、东南延伸到大黑山西侧山前黄土台地,西至伊通河,沿河与黑钙土呈复区交错。全市黑土总面积6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04%,其中耕地52.7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93%。
  黑土是一种高度腐殖化的土壤,在腐殖化过程的影响下,土体具有一个深厚的自上而下逐渐过渡的腐殖层,其厚度一般30—70厘米,厚者可达100厘米。黑土腐殖层结构好,多为粘状或团块状结构,水隐性强。由于母质较粘重,土层上部有季节性滞水造成的潴育作用,使黑土剖面中有黑色铁锰结核。在土体下部结构面上常敷有二氧化硅粉末,土壤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黑土腐殖质及各种养分含量较高,养分总贮量丰富,水分条件和物理性状良好,酸碱度适宜,供肥能力强,适种作物广,是长春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农业土壤。
  (四)黑钙土
  黑钙土是长春市西部最重要的地带性土类,分布区多风少雨,气候相对干旱,大体以西南东北向的600毫米雨量等值线与黑土为界。分布地形比黑土台地要低,多在海拔200米左右,且地形更加平坦。母质多晚更新世的黄土状亚砂土,也有早更新世的红色砂砾沉积物。自然植被草甸草原,现多已垦为耕地。土壤形成除有明显的腐殖化过程外,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还有明显的钙化过程,因而,黑钙土剖面具有较深厚的腐殖层和明显的钙积层。土体中积钙的特点是以石灰假菌丝体较多,也有石灰结核体,土壤呈弱碱性反应。
  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农安县境内,德惠县西部也有少量分布,其次在郊区西北部也可见到。全市黑钙土总面积30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58%,其中耕地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73%。黑钙土腐殖质及各种养分含量和总贮量也较高,但低于黑土;黑钙土水分条件较差,易受旱;土壤碱性偏高,部分有碱化现象,适种性窄,作物产量低于黑土。
  (五)草甸土
  草甸土广泛分布于河谷阶地,河漫滩以及山间谷地和丘间低地。地势低平,植被为喜湿的中生性草甸植物群落。土壤母质多为河湖冲积,淤积物及坡面径流淤积物,通常质地粘重。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的形成受地下水影响,是一种半水成隐域性土壤类型。
  草甸土在全市各个县(市)、区均有分布,总面积达4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87%,其中耕地30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2.16%,是仅次于黑土的分布最广的一种土壤类型。草甸土受地下水影响,因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腐殖质累积过程,形成颜色深暗、质地粘重、粒状结核的深厚的黑土层。同时在地下水季节性升降运动的影响下,土体中下部进行氧化还原作用,具有明显的潴育化特征,锈斑等新生体较多,在土体深部存在兰灰色的潜育层次。
  (六)冲积土
  冲积土是河谷平原泛滥地上形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幼年土壤。在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总面积14.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14%,其中耕地面积6.9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10%。冲积土的母质为江河新冲积物,受江河泥沙沉积规律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无明显的土壤发生层次,但却多冲积层理。除砂性过大的冲积土外,一般都具有较好的通气条件,供肥性能好,易耕作,是比较肥沃的土壤之一。
  (七)盐土
  盐土是在成土过程中在土壤上层累积易溶性盐分的一类土壤。长春市盐土只在农安县内有小面积分布,并呈斑状分布于石灰性或盐碱化草甸土之中。盐土盐分的主要成份是苏打,也含有少量硫酸盐和氯化物。盐土含盐较多,抑制植物生长,目前多为荒地,生长稀疏的碱蓬、碱蒿等耐盐植物。总面积约为0.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9%,其中耕地0.02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02%。
  长春市的盐土均属草甸盐土亚类,并且大多数盐分组成以苏打为主,成为苏打草甸盐土,呈斑状分布于黑钙土区的低平地中,与盐化草甸土呈复区存在,地表常出现盐霜,一般不形成结皮。苏打草甸盐土剖面呈灰色,质地多粘壤土,土壤表层石灰反应强烈,表层腐殖质含量仅1.71%左右,全氮0.100%,全磷0.076%,全钾1.45%。
  (八)碱土
  碱土是一种含盐量不大,而碱化度高的土壤,其表现是土壤上层胶体中吸收较多的钠离子。碱土的剖面中常有明显的碱化层。长春市碱土分布面积很小,与盐土呈复区分布,多见于盐土中地势稍高处或排水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全市碱土面积2.7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1%,其中耕地面积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长春市的碱土均属草甸碱土亚类,主要分布于农安县境内。
  草甸碱土质地较粘,多为粘壤土和壤粘土,表层粘粒(<0.001毫米)含量在20—30%之间,物理性粘粒(<0.01毫米)含量在30—50%之间,下层粘粒有明显增高趋势,土壤PH值表层为8.0—9.0,碱化层8.5—9.5,交换量为20—30毫克/100克土,表层腐殖质平均含量1.66%,全氮0.12%,全磷0.017%,全钾2.444%。
  (九)砂土
  砂土是指在风积砂丘上发育的土壤,成土年令短,土壤发育不明显,其中新风积的砂丘常常起伏较大,通体为细砂,有的尚处于流动或半流动状态,土壤腐殖层浅薄,甚至没有明显有机质层次。发育在松花江台地上的老风积沙丘则比较平缓,由于成土年龄相对较长,已发育为黑土型砂土或黑钙土型砂土,向着当地的地带性土壤方向发展,土壤剖面有了较明显的分异,具有较厚的腐殖层,但腐殖质含量不高。砂土的基本特征是质地粗,通透性强,结构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供肥期短,肥力水平低。
  长春市的砂土主要分布于农安、德惠、九台、榆树各县(市)的江河沿岸,总面积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4%,其中耕地2.4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177%。
  (十)沼泽土
  沼泽土是在长期积水条件下发育的隐域性土壤,多分布于江河漫滩和低阶地局部封闭洼地,地面常年积水,母质为河湖相冲积淤积物,生长着苔草、芦苇、菖蒲等喜湿性沼泽植被。地表有机质积累比较丰富,常有草根层、表土腐殖质长期淹水条件下多发生腐泥化。土壤通体具有潜育化特征,底土有明显灰兰色潜育层。沼泽土在全市大多数县(市)区均有分布,但面积不大,分布零星。总面积1.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68%,其中耕地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
  (十一)泥炭土
  泥炭土由于现代地质沉积过程,泥炭层被覆盖,则形成了埋藏泥炭土。泥炭土在长春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但面积不大,分布零星。总面积0.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24%。其中耕地0.3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22%。
  (十二)水稻土
  水稻土是人类长期种稻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水稻土的前身多为草甸土,冲积土及黑土等,在长期水耕作业下,土壤形成过程及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独立的土壤类型。虽然长春市种稻历史较短,水稻土多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但土壤剖面已出现了明显的网状绣纹等水稻土特征,土壤结构也改变了原有形态。全市水稻土总面积4.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4%,其中耕地3.8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1%。
  五、水文
  长春水文特征的年、月降水量,年径流、洪水的变化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并有一定的过渡性,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多年平均径流深:双阳117.6毫米,九台93.26毫米,榆树77.46毫米,郊区66.9毫米,德惠54.2毫米,农安22.7毫米,变幅较大。洪水多发生在7、8月间。
  受地形条件影响,农安以东河流为外流区,以西为内流区。外流区河流有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沐石河、伊通河、新开河、翁克河、双阳河、雾开河。此外还有拉林河及其支流卡岔河、二道河、四道河等。
  第二松花江主要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地下水。最高水位出现7—9月。上游夏季暴雨期引起水位突升突降,变幅4—6米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山地河流特征。中下游丘陵平原区,因洪水受到调剂,变幅只有1.55米,自9月下旬水位开始下降。11月下旬即开始结冰。冰厚1—1.5米。解冻期一般在3月末到4月初。
  饮马河河道水位变幅6米左右。如在饮马河中游1953年8月21日洪水流量达2080秒立米,当年2月20日枯水流量仅为0.0011秒立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在7、8两月,播种期水量很小,汛期则泛滥成灾。
  伊通河水文以新立城站为例,其最高水位96.26米,最低水位94.75米,水位差1.51米。最高水位出现7、8月,次高水位出现在3月份,分别于降水量及融雪有关。最低水位出现在5月。
  内流区指农安镇之北东一南西线以西地区,因其位于松嫩冲积平原之西南部,表现出闭流型的水文特征。水系发育不健全,多数河流属季节性的,河流入凹地中心,河流处常常积水成湖或泡塘。区内有波罗泡子、敖包图、元宝洼等内陆泡子,其中以波罗泡子、敖包图最大。波罗泡子水面面积67平方公里,水深1.3米,积水量8700万立方米。
  六、气候
  长春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6℃,年极端最高气温38.0℃,年极端最低气温—39.0℃。年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5—9月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85%。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61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9%。
  长春的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决定了长春的气候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四季分明,长短不一。四季分明,长短不一是长春气候的首要特征。春季(4月~5月)短暂,干燥多大风;夏季(6月—8月)较长,温热多雨,但炎热天气不多;秋季(9月—10月)较短,晴天居多,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11月—3月)漫长而寒冷。
  (二)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是长春市气候又一特征。长春地处欧亚大陆,盛行东亚季风。随季风转换,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和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构成冬季季风。受其影响,气候寒冷而干燥。一月平均气温—17.2℃,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持续期长达5个月。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副热带海洋气团北进,构成夏季季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峰及峰面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沛而集中。6—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8%。雨热同季,有效降水多,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三)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年较差大。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为冬、夏两季的平均气温与同纬度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这是因为冬季长期在蒙古高压控制下,经常受冷空气和寒潮的侵袭,致使气温偏低。夏季受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季风的影响,则气温偏高。
  (四)气候东西过渡,热量和水分适中。长春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过渡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即处于东部山地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带,总体上属于半湿润气候,全市7—10℃积温由中东部的2800℃向西递增为3000℃。无霜期也由东部的135天向西递增至157天。年降水量则由东部的600毫米向西递减为400毫米。
  气候的过渡性使长春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水分条件又优于西部。热量和水分条件适中,光热水等基本气候条件好,完全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据统计,长春太阳辐射强度年总量为117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全年为2614小时,春、夏、秋三季,每日平均太阳实照时数为7—8小时,适合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等作物的发育。光照充足,潜力很大。全市≥0℃的积温平均有3200多度,≥10℃的积温平均有2869度。作物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授粉、灌浆等生殖器官形成期6、7、8月份的温度,都在20℃—30℃之间。除个别冷害年的个别时段外,都处于发育温度的最适范围内。热量充足,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作物生长期气温日差较大,平均可达11.5℃,对作物产量的形成和提高产品质量都极为有利。长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35天,各类作物出苗到成熟日数平均125—130天,除低温冷害年外,对作物不构成威胁。全市降水量年平均为571.1毫米,是北方旱作农业稳产的雨量适宜指标。降雨集中在6、7、8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水、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春播后第一场透雨在4—5月份的机率可达83%。总的看,长春市光、热、水资源对各种主要农作物生育期保证率都比较高。
  长春灾害性天气主要是低温冷害和洪涝、内涝。低温冷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物在生育期内因温度低,热量不足而使生育期推迟,霜前不能成熟的延迟性冷害;一种是作物对温度敏感的发育期中遇到低温,使小穗开花,授粉不良,结实率低,从而导致减产的障碍性冷害。
  洪涝、内涝主要在沿江河地区,春涝、夏涝和秋涝出现频率为61%。洪水冲毁农田,淹没庄稼,使低洼地过水积水,影响作物生长,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并伴随水土流失。全市有33.3万公顷涝洼地受害,占耕地总面积24.6%。
  七、植被
  由于人类长期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影响,长春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大部分地区已开垦为农田,仅存有小面积的次生天然植被。现存的天然植被包括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以蒙古栋林为主,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低山丘陵;草原植被主要为羊草草原,分布在西部波状台地平原。中部波状台地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仅在台地沟坡及村屯附近分布有零星小面积的榆树疏林。
  长春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种类丰富,东部山地为森林植物,西部平原为草原植物。根据植物种类成分分析,属于长白植物区系和蒙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52种,隶属95科340属,其中蕨类植物11科13属22种,被子植物84科327属630种。这些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兼有长白植物区系成分、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兴安植物区系成分和华北植物区系成分。
  长白植物区系成分,分布在双阳、九台及榆树等丘陵地上。以森林植物为主,主要包括山毛榉科、桦木科、椴树科、杨柳科、木犀科、胡桃科、槭树科、榆科、豆科、忍冬科和虎耳草科中的一些种类。
  蒙古植物区系成分及兴安植物区系成分,分布在西部和中部的台地上,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以草原植物为主,主要包括禾本科和豆科中一些种类。
  华北植物区系成分种类很少,仅分布在长春的南部。包括山毛榉科、松科和柏科中的少数种类。
  此外,还有以上植物区系成分的共有种,主要包括杨柳科、寥科、毛莨科、蔷薇科、豆科、千屈菜科、伞形科、报春花科、唇形科、败酱科、菊科、禾本科、灯心草科和百合科中的一些种类。
  根据草场与生态地理因素的相关性,以及草场的草群组成、结构、生产能力和人们对草场的利用方式、程度,长春草场可划分为五大类。
  (一)平原草甸化草原类
  这类草场多分布于低平草甸、盐碱地带,土质肥力较低、碱性大,缺雨易干,多雨泥涝,以沙碱土为主,多属退化草场。该草场面积为21534公顷,种饱和度为4—7种/平方米,覆盖度为50—85%,草层高度为25—50厘米。主要优势种为羊草、野谷草、水稗草、水蒿、杂类草等。牧草适口性良好,草质较好,营养丰富,叶量较大。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三盛玉、永安、榛柴岗、巴吉垒、黄金、龙王、柴岗站、滨河、万顺、哈拉海、杨树林、三宝、城郊、伏龙泉等地的低平草甸,以及榆树县八号、弓棚、武龙、先锋、前进、太安、恩育、双井、五棵树、刘家、闵家、大于境内,还有九台市鸡鸣山、兴隆、春阳、城子街、庆阳、龙家堡、二道沟、纪家、卡伦和德惠县的郭家、天台、边岗的盐碱地带。
  (二)沿江河沼泽化草甸类
  这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低山河谷地带及泡塘河谷周缘低湿碱地上,其植被特点是牧草草群,层次不明显,植株稀疏、低矮、草质较差,多属中低等牧草,适口性较差,土壤含水量大。多呈季节性积水。利用率在30%左右,种饱和度为4—7种/平方米,覆盖度为40—80%。草场面积为13468公顷,主要以星星草、碱蓬、榛秸、柳蒿、胡枝子、三棱草等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农安县永安、三盛玉、巴吉垒、黄金、万顺、杨树林、哈拉海;榆树县青顶、李合、新立、泗河、谢家、黑林、光明、土桥、十四户;德惠县朝阳、岔路口、松花江、菜园子;双阳县奢岭、新安和郊区兰家等地。
  (三)丘陵荒山灌木草丛类
  这类草场多分布于沙岗谷地,土壤为黑黄土,有机质含量较低,砂石裸露较严重,土壤含水量较低,其植被特点是牧草草群较低,种饱和度为8—19种/平方米,覆盖度为35—45%。草场面积为1727.5公顷,主要以隐子草、坡碱草、榛秸、胡枝子等为优势种,还有一些豆科牧草,如野大豆、野豌豆、鸡眼草等。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九台市波泥河、加工河、放牛沟、二道沟、西营城、沐石河、胡家、其塔木、三台、上河湾、六台等地和农安县永安、杨树林、三盛玉等地的西北向阳干燥砂壤台地上。
  (四)沿江泡沼泽类
  这类草场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地势低洼,多呈季节性积水,土壤含水量较大,土壤以冲积土为主,其次草甸土和泥炭土,其植被特点是牧草叶层高,多在60—90厘米,种饱和度为4—9种/平方米,覆盖度为70—90%,多属低等牧草,适口性较差,利用率较低,一般在15—20%左右。该类草场面积为16113.2公顷,主要优势种为小叶樟、芦苇、三棱草、水稗草。分布在榆树县大岭、新庄、怀家、城发、福安、保寿、大坡、大岗、红星、育民、秀水;农安县万顺、三盛玉、巴吉垒、三岗、新阳、三宝、洼中高农场等的低洼积水地带;九台市饮马河、卡伦、龙家堡、春阳、九郊、波泥河、苇子沟、庆阳等;双阳县四家子、土顶、劝农山等低洼带和德惠县边岗、达家沟等地。
  (五)低山林间草丛类
  这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林下岗坡地上,以栗钙土为主。草场的层次较明显,第一层即为乔木层,主要是桦树、杨树、落叶松等。第二层为灌木层。第三层为草本植物。由于林型不同,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是木贼、林地早熟禾、野古草、隐子草等为优势种。草场植被特点是以针阔叶林为主,林下长有草本植物,草层高度一般在50~70厘米,种饱和度为4—8种/平方米,覆盖度为25—40%。草场面积为2225.7公顷,植被营养较差,产量较低,多属中低等牧草。主要分布在双阳奢岭、鹿乡、太平、土顶;郊区大南、乐山;德惠县菜园子和县直农场。
  第三节 土地自然类型
  土地是一种包括人类影响在内的由生物、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水文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自然资源。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概括为不同类型即为土地的自然类型。它反映土地的自然要素组成及特征,是土地不易变化的属性,亦称稳定特征。
  一、土地自然类型的组合要素
  (一)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长春开发较快,这里的原生植被基本上荡然无存。而制约原生植物分布界限的环境条件却相对稳定。根据环境条件划分土地自然类型比较客观,可为合理地利用土地提供依据。
  长春地处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的过渡带。东部有一部分属吉林哈达岭、大黑山山脉,还有一部分属舒兰——伊通地堑,这两部分都是湿润的针阔混交林暗棕壤地带的西部边缘,属森林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立地条件。目前这里生长着柞、桦、杨、榆等次生林和落叶松、樟子松等人工林,还有灌木、杂草。舒兰——伊通地堑,目前已开垦为旱田、水田的生态环境。
  中部为温带半湿润的森林草原黑土地带。包括双阳县西北部、长春市郊区、农安县东部、九台市、榆树县等地。在自然状态下,为森林草原生态环境,目前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在台地的沟谷地,可见到榆树、杨树沟谷林、台地顶面和斜坡为旱田。水源较好的河谷平地为水田和菜田。
  西部为温带半湿润的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它包括长春市郊区的西北部,农安县南部、德惠县西部、榆树县西部的一小部分。该区只局部保持草甸草原的环境,大部分垦为旱田生态环境,也有小部分水田生态环境。草甸草原黑钙土地带中有一部分砂地,如农安县的哈拉海、杨树林。砂地是西部砂地的边缘,位于半湿润地区的东部,年降水量500毫米,大部分形成壤中水,适于深根植物生长,栽培杨树、樟子松易活。该区还有少部分的盐土、碱土,一部分垦为草地,重碱地多为荒地,生产力低。长春地域内多样的生物生存环境,形成了其林、草、田俱全的生物种群,为长春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提供了形成基础。
  (二)参差分布的岩石地形复合体
  岩石地形复合体即地质与地貌的综合。长春分布最广的有黄土状亚粘土、河相冲积物、河湖相亚砂土、亚粘土,还有残积的花岗岩、石灰岩、玄武岩和砂砾岩。岩性影响岩石的风化程度、风化物和土壤的性质。花岗岩易风化,由它构成的山地多为低缓的山、丘;石灰岩难风化,由它构成的山地多呈陡峭的低山、丘陵。一般花岗岩常有较厚的风化壳,而石灰岩风化壳薄。岩性不同形成土壤不同,进而影响植物的种群分布不同。
  地貌地方性分异,主要表现在地形相对高度的变化上,其次是坡度的变化。两种因素制约着地貌的分异。长春的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地、河谷平地、沟谷地、低平地和低洼地。
  低山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东南部,绝对高度为500——800米,相对高度为300——400米,一般坡度为10—30度。都是上升的剥蚀区,母质多为残积物,其上发育的土壤为暗棕壤。
  丘陵分布于东部和东南部低山的外围,海拔一般小于500米,相对高度50—200米,一般坡度为10—30度。丘陵地也是一种残积物。岩石多为花岗岩、石灰岩、砂砾岩,发育的土壤主要有暗棕壤和石质土。丘陵地植被破坏严重,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冲沟发育。
  台地包括山前的冲积洪积台地,中部波状台地和西部的高台地。主要分布于大黑山脉以西,哈大铁路线两侧。形态上可分为梁状台地和波状台地。海拔高度为200—300米,相对高度为20—40米。坡度一般为3—5度,起伏较大的为5—10度。台地的物质组成为砂砾岩、黄土状亚粘土。台地上发育的土壤为白浆土、黑土和黑钙土。台地土壤普遍受到面蚀,局部地带黄土、红土裸露地表,台坎地段多见切沟、冲沟发育。
  河谷平地分布在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伊通河等河流的沿江平原地带。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的疏松沉积物,多为亚粘土、亚砂土。地貌类型为河漫滩、一级阶地。土壤主要是草甸土、冲积土和水稻土等。河谷平地地势低,地下水位较高,一般无侵蚀。
  平地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的哈大铁路线以西,成土母质为黄土状亚粘土、亚粘土和亚砂土。地下水距地表深度为3—5米,仅影响土壤的底土发育。
  低平地主要分布于长春的西部。地下水距地表1—3米,影响土壤的发育,但地表终年无积水。
  低洼地大部分分布于湖滨地或滨河地带。地下水距地表小于1米,地表有季节性积水,土壤为水成土或半水成土。
  沙地分布于现代河床附近,面积小,沿第二松花江两岸有分布。地面组成物质为细沙、中沙和粗沙,地形均为固定沙丘。
  复杂的岩石种类和多样的地貌形态,构成异质的岩石地形复合体,在境内参差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南部为剥蚀上升区,西北部为下降沉积区,两区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输,同时也为土地类型的分异提供了诊断指标。
  (三)温带大陆东西过渡的气候条件
  气候是土地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分类的重要依据。
  长春处于从湿润向半湿润,从有林向无林的过渡带,各项气候指标均具过渡性。年日照时数:长春市以东小于2600小时,以西大于2800小时,长春市为2600—2800小时。年总辐射量:长春市以东小于115千卡/年·平方厘米,以西大于120千卡/年·平方厘米,长春市为115—120千卡/年·平方厘米。≥10℃积温:长春市以东小于2700℃,以西大于2900℃,长春市除榆树稍低外,均在2700—2900℃之间。年降水量:长春市以东大于650毫米,为湿润地区,以西小于500毫米,为半湿润地区,长春市在500—650毫米之间。干燥度:长春市以东干燥度小于1.0,为湿润的森林地区,以西大于1.1,为半湿润的草甸地区,长春市干燥度在1.0—1.1之间,为半湿润的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地区。径流深:长春市以东平均径流深大于125毫米,以西小于25毫米,长春市在125~25毫米之间。
  各种气候要素的过渡性特征制约着长春市气候的总特征:≥10℃积温2700—2900℃,且夏季日照长,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年降水量500—650毫米,且4—9月的降水占全年的70—80%,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干燥指数为1.0的等值线呈东北一西南向,在长春地区中部通过。东部干燥指数小于1.0,水分略有盈余;西部干燥指数大于1.0,水分略有不足。所以长春市不会有大旱大涝,这是全世界温带环境中最好的气候条件。
  (四)比较肥沃的森林草原系列的土壤
  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土地肥力强弱的重要因子。由于土壤肥力与植物生长关系密切,它能够满足并调节植物所需的热量,水分、养分和空气,与气候肥力一起制约着植物品种的分布范围和地段,因此,在土地类型的划分中土壤类型也是重要的指标。
  长春中部从东北向西南纵贯着著名的黑土地带。黑土地带干燥度为1.0,表明蒸发力与降水量大致相等。≥10℃积温在2800℃—2900℃,水热条件是全省最优的。黑土是一种肥沃的土壤,它的腐殖质层厚,各种养分含量较高,总贮量丰富,水分条件和物理性状良好,土壤酸碱度适宜,供肥能力强,适种作物广,是全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土壤既无钙化现象也无盐渍化现象,灰化现象也不明显,是长春土壤的一大优势,分布于京哈铁路两侧的平原上。河谷平原分布的是草甸黑土、草甸土,也是对农业有利的土壤。
  长春西部的另一类土壤为黑钙土。它与黑土的重要区别是:所分布区干燥度大于1.0,降水量略有不足,成土母质多为黄土状亚砂土。黑钙土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定的石灰反应,有机质的积累和土壤养分也略低于黑土。长春黑钙土是仅次于黑土的一种肥沃的土壤。此外长春还有暗棕壤、砂土的分布。
  二、土地自然类型构成与分布
  根据长春市土地类型的组合要素的空间分异,可将土地划分为11个一级自然类型、36个二级自然类型。一级分类以土类和地表形态命名,突出反映由大地形差别而造成的土地自然环境的大区域分异,同时反映物质组成和分布规律。二级分类以地方气候环境、土壤状况和地形命名,主要反映地面高差、物质成因、地方气候差异等土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长春土地自然类型构成与分布情况如下:
  (一)暗棕壤低山
  长春的暗棕壤低山面积为15294公顷,占长春土地总面积的0.76%。主要分布在长春东南部,其中九台市面积最大,为8843公顷,其次双阳县,为6451公顷。
  根据气候状况和岩石性质,暗棕壤低山分为五种类型:温冷的暗棕壤石灰岩低山、温凉的暗棕壤石灰岩低山、温和的暗棕壤石灰岩低山和温凉的暗棕壤花岗岩低山及温和的暗棕壤花岗岩低山。其面积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0.12%、0.24%、0.12%、0.15%和0.13%。
  (二)暗棕壤丘陵
  长春的暗棕壤丘陵面积为150928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7.41%。其中双阳县面积最大,为73355公顷,其次九台市为65208公顷,长春郊区为12365公顷。
  暗棕壤丘陵分温和的暗棕壤石灰岩丘陵、温和的暗棕壤花岗岩丘陵和温和的暗棕壤玄武岩丘陵等三种类型。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2.06%、5.29%、0.06%。
  (三)白浆土台地
  长春的白浆土台地面积为87774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4.31%。其中榆树县面积最大,为62012公顷,双阳县17203公顷,九台市7054公顷,长春郊区1505公顷。
  白浆土台地分为温凉的白浆土高台地和温和的白浆土台地两种类型,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1.25%、3.06%。
  (四)黑土台地
  黑土台地是长春的主要土地类型,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生产力最高。长春黑土台地面积为572952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28.13%,其中长春郊区最多,占郊区土地面积的53.07%,其次是榆树县占40.4%,九台市占37.0%,德惠县占25.70%,双阳县占24.70%,农安县占8.22%。
  根据气候状况和地形条件,黑土台地分为六种类型:温和的黑土高台地、温和的白浆化黑土高台地、温暖的黑土台地、温暖的黑土山前台地、温暖的黑土波状台地、温暖的黑土切割台地。其面积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4.91%、0.18%、6.45%、3.32%、12.72%、0.55%。
  (五)黑钙土台地
  长春的黑钙土台地面积仅次于黑土台地,为268813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13.2%,以农安县为最多,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0.46%,其次为德惠县,占15.05%,九台市占0.98%,榆树县仅占0.1%。
  黑钙土台地分温暖的淋溶黑钙土高台地、温暖的淋溶黑钙土切割高台地、温暖的黑钙土台地和温暖的黑钙土切割台地等四种类型,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0.62%、0.34%、12.16%、0.08%。
  (六)草甸黑土平地
  长春的草甸黑土平地面积较少,只有120909公顷,仅占长春土地面积的5.93%,但分布比较广泛,除双阳和长春郊区外,其他各县都有大小面积不等的草甸黑土平地,其中农安县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26%,榆树县占11.7%,德惠县占1.72%,九台市占0.12%。
  草甸黑土平地分温暖的草甸黑土平地和温和的草甸黑土平地两种类型,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2.82%和3.11%。
  (七)草甸土低平地
  长春的草甸土低平地面积为202233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9.93%。其中德惠县面积最大,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3.04%,其次为农安县,占15.28%,榆树县和九台市不多,分别占5.6%和3.29%。
  长春的草甸土低平地分三种类型:温暖的草甸土低平地,占长春土地面积的4.46%;温暖的盐化草甸土低平地,占4.10%;温暖的碱化草甸土低平地,占1.37%。
  (八)潜育草甸土低洼地
  该类型面积较小,为54639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2.69%。九台市较多,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36%,榆树县占3.1%,农安县占3.05%,德惠县占2.78%。
  潜育草甸土低洼地分三种类型:温暖的潜育草甸土低洼地,占长春土地面积的0.61%;温暖的冲积土低洼地,占1.87%;温暖的盐化草甸土低洼地,占0.21%。
  (九)沙地
  沙地面积为41131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2.02%,是长春面积最小的土地自然类型。农安县最多,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18%,其次是德惠县,占1.47%,榆树县占0.6%,九台市占0.17%。
  沙地分三种类型:温暖的黑土型沙地,温暖的黑钙土型沙地和温暖的河淤沙地。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0.09%、1.57%和0.36%。
  (十)河谷低平地
  该类型的面积为344276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16.90%。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在各县(市)土地面积中占有一定比重,其中长春郊区最多,占24.6%,其次为德惠县占23.08%,九台市占18.35%,榆树县占17.0%,双阳县占14.11%,农安县占10.52%。
  河谷低平地分为温和的河谷低平地和温暖的河谷低平地两种类型,分别占长春土地面积的10.69%和6.21%。
  (十一)沟谷地
  沟谷地面积为152621公顷,占长春土地面积的7.49%。分布广泛,双阳县占13.07%,九台市占11.31%,榆树县占8.3%,郊区占7.4%,德惠县占6.51%,农安县占2.82%。
  沟谷地分三种类型:温凉的沟谷地,占长春土地面积的1.24%;温和的沟谷地,占5.28%;温暖的沟谷地,占0.98%。
  长春土地自然类型分布情况见《长春市土地自然类型面积汇总表》。
  第四节 城区地貌
  长春城区位于松嫩平原的东部边缘长春台地的中部。东距大黑山麓约10公里。伊通河由南向北纵贯整个城区,沿河一带形成低平的泛滥平原。城区地势比较平坦,最高处海拔为245米(解放大路西段),最低处海拔为193米(伊通河)。城区地貌结构较为复杂,以平亢的台地为主,地面微有起伏,排水通畅,地耐力较高,利于建筑,便于交通,除沿河低洼地带偶有洪患外,灾害性地貌过程不甚明显,惟地貌景观较为单调。
  长春城区地貌主要由台地和平原两部分组成,台地约占城区总面积的70%,平原约占30%。台地主要由黄土状土构成,海拔200—300米,受浅谷(坳沟型河谷)切割,地面呈微波状起伏,浅谷谷坡漫长,坡度多在1°以下。台地东侧的坡坎,相对高差20米左右,坡度多在5°以下。伊通河河谷平原海拔190—200米,由一级阶地和泛滥平原组成。受构造掀斜作用,河道明显西偏,河谷平原右岸宽阔,并向西缓缓倾斜。伊通河河谷平原的北段和台地的中西部地区都适于城市建筑。只有台地中南部的刁家山、黑嘴子一带,于城市建筑不利。
  长春城区的台地,由中更新统黄土状土构成,下伏白垩系砂岩或泥岩。黄土状土为黄褐色亚粘土,厚10—20米。土质均匀,具塑性,含较多的铁锰结核。台地东部,包括坡坎一带,黄土状土以下多薄层砂砾,厚1—3米。台地的地下水位,深达10米,抗压强度15吨/平方米,建筑基础良好。切割台地的浅谷,底部多为全新统黑土——黑灰或灰褐色亚粘土或粘土,谷底部分,厚3—4米,向两侧渐薄,土体多松软,抗压性差,建筑基础较差。城区东部的伊通河河谷平原,主要由全新统冲积物组成。东侧厚达10米,个别地方达15米,西侧渐薄。冲积层下伏白垩系地层,其上部多为黄褐色砂质粘土,下部多为灰黄色中、细砂砂砾层,因此河床两侧,可提供建筑用砂。河谷平原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在0.8—4米,平均承载力为7吨/平方米,基础薄弱。平原上的河迹洼地,近地表多为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并夹灰色砂质透镜体,大多排水不良,土体抗压性差,容易液化。
  长春城区位于季节冻土区内,季冻层深达1.65—1.80米。冻融作用对建筑基础,特别是公路路面和地下管道影响很大。每到春季,沿河谷和浅谷洼地,常发生道路翻浆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市内外交通。
  长春城区地貌虽然平缓开阔,起伏不大,但地貌的区域差别却很明显,可划分出台地和河谷平原两个大区。其中台地又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小区,平原可划分出2个小区。各区都有不同的主导地貌类型和不同的地貌类型结构,并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城市组成要素的规划和布局。
  1.中部平坦分水高地
  中部平坦分水高地位于城区的西南部,由宽平大桥、西朝阳桥一带向北至西安桥、客车厂、机车厂一线。宽约1公里,长约17公里,为一狭长地带,呈北东向延伸。最高点在宽平大桥,西朝阳桥一带,海拔240—250米,向北渐低,顶面平坦。高地两侧地面,分别向西北、东南方向缓缓倾斜。由长春去沈阳的铁路沿此高地敷设。汽车厂建筑区位于该区的南端。
  2.西部微倾斜台地
  西部微倾斜台地位于分水高地以西,长春纺织厂以北。蔡家沟自南向北从台地中间流过。向北流往第二苗圃和大房身水库,经新月屯折向东北,汇纳宋家洼子沟,在两甲堡处入伊通河。蔡家沟以宽浅为其特征,谷坡缓慢,逐渐过渡为微倾斜台地,海拔220米左右。除谷底稍低洼外,其余地面十分平缓,宜于建筑。新僻的绿园建筑区即在这里,但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3.东部微起伏台地
  东部微起伏台地位于分水高地的东侧,是市中心和铁北建筑区所在地。台地东部坎坡明显,南段较陡,向北渐缓。该区受南湖沟、头道沟、二道沟等一系列浅谷的切割,地面呈微波起伏,海拔220—230米。沿胜利大街、南广场一带和沿西安大路、自由大路一带,坡降明显,达1%左右。浅谷多由西南向东北流,一般深10米左右,谷坡低缓而漫长。
  4.西南部起伏台地
  西南部起伏台地在城区西南,分水高地两侧,属新开河流域,包括西新沟和孟家南沟两大部分。西新沟在分水高地西侧,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北部有一系列宽浅的坳沟。孟家南沟在分水高地东侧,由多条浅谷组成,并以宽平大路、南湖广场构成与南湖沟的分水高地。由于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这些浅谷皆由东北流向西南,与南湖沟等东部沟谷呈相背流向。地面起伏明显,坡度1—2°。分布于汽车厂建筑区的两侧,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
  5.东南部强切割台地
  东南部强切割台地位于城区台地东南隅的刁家山一带,面积不大。地面发育有密集的坳沟,切割密度在4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切割深度10—15米。很少建筑,在个别谷底修有塘坝。
  6.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
  东北部平坦河谷平原位于伊通河河谷平原的北段,吉林大路以北,由泛滥平原和一级阶地组成,海拔190米左右。河床靠近两岸坡坎,曲流发育,曲流带宽达600米,弯曲系数1.5,凹岸形成3米左右的陡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常受洪水威胁,沿河筑有河堤。二道河子、八里堡建筑区位于这里。建筑基础薄弱,地基一般要打到下伏基岩。
  7.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
  东南部轻切割河谷平原位于伊通河河谷平原的南段,海拔200米左右,地面的基本形态与伊通河河谷平原北段相似,只是多河迹湖,并有许多支流小溪,小溪下切造成4—5米的陡壁河槽。该区为目前长春城区内的主要蔬菜用地。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土地志

《长春市志 土地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是1936-1990年长春市土地管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土地管理部门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本志书的出版,有利于提高全市土地管理干部的历史素养,丰富土地管理专业知识,增强土地管理的责任感,为搞好全市土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它有益当代,惠及子孙,意义深远.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