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传播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4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播与分布
分类号:
B957.234
页数:
6
页码:
194-1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道教的信仰与传播、宫观分布的情况介绍。
关键词:
长春市
道教
宗教传播
内容
一、信仰与传播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渊源于古代巫术,大约起源于东汉后期的四川地方。到12世纪中叶,正式形成正一(南宗)、全真(北宗)两大宗派,后来又分演出36宗64派。明末,道教龙门派第8代祖郭守真,从山东省即墨县聚仙观到辽东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今本溪市田师傅沟九顶铁刹山),收度弟子8人,在东北地区弘法传教。康熙二年(1663)到沈阳城祈雨“成功”,遂在沈阳城西北角楼外修建三教堂。康熙五十二年(1713)郭守真在三教堂羽化。乾隆四十四年(1779)三教堂改建工程完竣,更名太清宫,刘太净成为龙门派的第9代祖。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定为十方常住,“永做东省第一丛林”。太清宫是东北三省道教活动中心,是东北地区得道受戒的唯一道场。1912年11月13日,成立的中华道教总会关东分会设在太清宫。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北镇医巫闾山海云观,是东北地区道教的三大宫观。
道教在清初传入吉林省,1937年前后达鼎盛时期,全省宫观400余座①(宫观: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处所,道宫和道观的合称。),道士800余人。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宫观和道士锐减②(道士亦称道人、羽士、羽客(羽,含飞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飞升成仙),指奉守道教经典规戒,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者。乾道”指全真道对男性道士的称呼,“坤道”指全真道对女性道士的称呼。女性出家度为道士,表示已经改变了“女像”,变成了“男身”,可呼为道士或老道,亦可称女冠或女道。)。
在长春市区和五县(市)传播的道教,多数属全真道。道士全发、纯真(不婚)、不食五荤。全真道以龙门派最多,1935年统计,长春地方龙门派宫观84座,占当时宫观总数的69.4%,其次是华山派、蓬莱派、金山派等。各宗派之间有许多不同点,但在宗教信仰和仪式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各宗派内部没有单独的组织系统,亦不互相联系。
宫观分两种,一是十方丛林,长春市区及五县(市),均无此种宫观。二是子孙庙,通称“宗庙”,是世袭性质,道长年老或逝世时,由彼指定徒弟继承。因庙小人少,所以宫观内道士分工简单,没有执事班子,只有一个人负责,有的称“住持”,有的称“监院”,俗称“当家人”。长春市区及五县(市)的宫观,均属子孙庙。
道教的固定活动场所,多数称××观、×宫,少数称庙或寺。一座比较完整的宫观,大体由三清、玉皇、灵宫三殿和山门四个部分组成。道教的宗教定期活动,主要有(一)庙会,庙会多在教主的诞辰日、忌日举行,届时大开山门、摆设香供花果,敲打法器,高声诵经。庙会分两种,一种是“香火庙会”,在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药王诞辰日即老爷庙会)举行,此外,还有庆祝性法会、纪念性法会。第二种是“打〓道场”,举行道场给信徒祈福求寿,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国泰民安等。小型道场是“超渡”道场,届时施食,“超拔”亡人等。这类道场多在农历七月十五(地官诞辰)、正月十五(天官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诞辰)、九月九(斗姥诞辰)举行。(二)戒场,丛林道观规定,每三年开一次道场,届时讲经说法,一般道士都受三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受完天仙戒发给戒牒、道冠(道士的帽子),成为正式道士。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崇拜的最高尊神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道教供奉神位: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上清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君(亦称太上老君)。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玄天大帝、五祖、七真人、神农、龙王、药王、娘娘、关帝等①(关帝:道教对蜀汉名将关羽,尊号“关圣帝君”。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震天尊关圣帝君”。真人:指“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长春地方的道教及宫观,诞生于清康熙朝。首先在今双阳县地方出现宫观,刘家店建宇宙宫、姚家城子建慈航观,康熙四十年(1701)建龙王庙。乾隆朝建立的宫观较多,多集中在榆树县境内,如乾隆元年(1736)在太平岭建天仙观,二年(1737)在老爷庙屯建青云观,四年(1739)在兴隆山屯建朝阳观,在怀家屯建灵云观,五年(1740)在老边屯建东圣观,八年(1743)在秀水甸子屯建玉清宫等。嘉庆五年(1800)建治长春厅,人口日渐增多,农业经济空前发展,农村聚落扩展,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道教遂呈发展的趋势。当时,长春厅所属四乡均有不同规模的宫观出现。德惠境内嘉庆十年(1805)在天吉街屯建青云观,二十三年(1818)在万宝山屯建斗牛宫。九台境内嘉庆元年(1796)在和气屯建朝阳宫,十二年(1807)在前鸡鸣山屯建庆云观。农安境内,嘉庆朝在烧锅屯建碧云宫。
长春市区的宫观出现于乾隆朝。大屯阜丰山乾隆三年(1738)建庆云观,乾瞌三十一年(1766)建乐山庙群。嘉庆朝以后宫观增多。嘉庆二年(1797)在小城子屯建朝阳观,在新立城屯建青云观和城隍庙。嘉庆十六年(1811)新立城屯的城隍庙,搬迁到宽城子今南关大桥地方,是为长春市区内第一座宫观,其后嘉庆二十年(1815)在四道街建太平宫。进入道光朝以后,各县乡普遍建立宫观,到清朝末年长春地方宫观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1915年至1930年间,民国政府发布许多文件,如《管理寺庙条例》、《道教丛林进行细则》、《监督寺庙条例》、《神祠存废标准》(1929年2月)等,对道教的活动加以管理和限制。各县公署对本地的宫观管理,相应做了一些具体规定,诸如农安县公署文教局发布文告:禁止供张仙、送生娘娘、财神、二郎神、齐天大圣、痘神、瘟神、玄坛、时迁、宋江、狐黄二仙等,废除见善宫、东关龙王庙、苇子沟娘娘庙、圣水泉清云观、靠山屯火神庙、平安堡三官庙等。双阳县公署于1915年通令各宫观拥有的土地,一律充作学田。这些文告执行的如何暂且不论,但它表明民国时期长春地方的道教传播受到了限制。长春市区1914年出现的孝子坟,成为轰动一时的特殊形式的“老道观”。
东北沦陷期间,1939年10月21日,伪满洲国民生部厚生司,指定奉天太清宫发起,在东北地区组成伪满洲国“道教总会”。会长纪至(奉天太清宫方丈)。副会长金成泽(奉天太清宫监院)、马崇还(医巫闾山海云观监院)。常任干事刘明哲、房理家(铁刹山三清观)、许理霖(奉天南极宫)、孙富苑(医巫闾山海云观)。干事若干名。
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民生年鉴》公布1939年统计,今长春市行政区域内有道观168座,道士254人,其中长春市区道观5座,道士17人。详见下表: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地方形势动荡不安。1946年至1948年间,人民军队创建人民政权,开展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运动,道教受到了冲击,绝大多数宫观被群众拆除,或者将其殿堂房舍改作他用,道士还俗或远走,基本停顿了道教传播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3月,寺庙登记,长春市区内仅有宫观一处,房二十三间。1959年双阳县五家子村有宫观一处,道士1名。1960年德惠县郭家店村有道士2名。1984年在农安县杨树林乡有2名80余岁高龄的道士,但早已停止了宗教活动。
二、宫观分布
至今尚无完整的资料能全面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长春地方宫观的数量和分布,甚至完整宫观名录亦难以寻觅,许多宫观仅知其名,修建年代和宫观住持大多不详,现在记述的仅仅是一个梗概。据残存的资料统计,创建于清代的宫观,分布于今长春市区内9座,双阳县18座,榆树县37座,九台市33座,农安县60座,德惠县7座。创建于民国时期的宫观,1920的累计89座。东北沦陷期间,开始有了较详细的统计,但各年度的统计或同一年度的统计数字,突起突落,甚至互相矛盾,1935年伪《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统计,长春地方宫观105座,道士171人。同一年伪《满洲帝国年鉴》发表的统计,长春地方宫观126座,道士187人。1937年统计,长春地方宫观145座,道士251人,长春地方宫观数占当时吉林省(含伪新京特别市)宫观总数的48.1%①(伪《满洲宗教志》(日)统计,1936年8月,吉林省和伪新京特别市宫观307座,道士265人。)。
按道教宗派分类,1935年统计的126座宫观中,属于龙门派84座,金山派7座,蓬莱派4座,华山派6座,尹喜派1座,金辉派1座,派别不明23座。
②《榆树县志》载,1942年全县宫观33座,道士110人。
附注
②《榆树县志》载,1942年全县宫观33座,道士110人。 ①(《吉林新志》,第158页。 ②(伪《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第603页。 ③(伪《满洲帝国年鉴》(1935年)。 ④(《农安县志》载,1938年全县宫观34座。 ⑤(1920年九台尚未建县。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