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45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道教
分类号:
B957.234
页数:
18
页码:
194-2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道教的传播与分布、失存官观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长春市
宗教
道教
内容
长春市区及五县(市),自1959年以后已无道教活动和道教宫观,自1984年以后道士散尽。今尚能见到某些道教宫观遗址和道教文化遗存。长春地方的道教传播和修建的宫观,初见于清康熙朝,仅有二百余年的传播历史。1937年长春地方有道教宫观145座,道士251人,约占当时吉林省宫观总数的48%。到解放前夕,道教的传播已遍及各市县区。长春地方道教多数属全真道,其中69%属于龙门派,全部是子孙庙。1945年至1948年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各种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宫观被拆毁。今录172座(长春市区12座、五县160座)失存宫观,略记其事。
第一节 传播与分布
一、信仰与传播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渊源于古代巫术,大约起源于东汉后期的四川地方。到12世纪中叶,正式形成正一(南宗)、全真(北宗)两大宗派,后来又分演出36宗64派。明末,道教龙门派第8代祖郭守真,从山东省即墨县聚仙观到辽东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今本溪市田师傅沟九顶铁刹山),收度弟子8人,在东北地区弘法传教。康熙二年(1663)到沈阳城祈雨“成功”,遂在沈阳城西北角楼外修建三教堂。康熙五十二年(1713)郭守真在三教堂羽化。乾隆四十四年(1779)三教堂改建工程完竣,更名太清宫,刘太净成为龙门派的第9代祖。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定为十方常住,“永做东省第一丛林”。太清宫是东北三省道教活动中心,是东北地区得道受戒的唯一道场。1912年11月13日,成立的中华道教总会关东分会设在太清宫。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北镇医巫闾山海云观,是东北地区道教的三大宫观。
道教在清初传入吉林省,1937年前后达鼎盛时期,全省宫观400余座①(宫观: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处所,道宫和道观的合称。),道士800余人。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宫观和道士锐减②(道士亦称道人、羽士、羽客(羽,含飞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飞升成仙),指奉守道教经典规戒,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者。乾道”指全真道对男性道士的称呼,“坤道”指全真道对女性道士的称呼。女性出家度为道士,表示已经改变了“女像”,变成了“男身”,可呼为道士或老道,亦可称女冠或女道。)。
在长春市区和五县(市)传播的道教,多数属全真道。道士全发、纯真(不婚)、不食五荤。全真道以龙门派最多,1935年统计,长春地方龙门派宫观84座,占当时宫观总数的69.4%,其次是华山派、蓬莱派、金山派等。各宗派之间有许多不同点,但在宗教信仰和仪式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各宗派内部没有单独的组织系统,亦不互相联系。
宫观分两种,一是十方丛林,长春市区及五县(市),均无此种宫观。二是子孙庙,通称“宗庙”,是世袭性质,道长年老或逝世时,由彼指定徒弟继承。因庙小人少,所以宫观内道士分工简单,没有执事班子,只有一个人负责,有的称“住持”,有的称“监院”,俗称“当家人”。长春市区及五县(市)的宫观,均属子孙庙。
道教的固定活动场所,多数称××观、×宫,少数称庙或寺。一座比较完整的宫观,大体由三清、玉皇、灵宫三殿和山门四个部分组成。道教的宗教定期活动,主要有(一)庙会,庙会多在教主的诞辰日、忌日举行,届时大开山门、摆设香供花果,敲打法器,高声诵经。庙会分两种,一种是“香火庙会”,在农历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药王诞辰日即老爷庙会)举行,此外,还有庆祝性法会、纪念性法会。第二种是“打〓道场”,举行道场给信徒祈福求寿,祈祷风调雨顺,祈祷国泰民安等。小型道场是“超渡”道场,届时施食,“超拔”亡人等。这类道场多在农历七月十五(地官诞辰)、正月十五(天官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诞辰)、九月九(斗姥诞辰)举行。(二)戒场,丛林道观规定,每三年开一次道场,届时讲经说法,一般道士都受三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受完天仙戒发给戒牒、道冠(道士的帽子),成为正式道士。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崇拜的最高尊神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等。
道教供奉神位: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上清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太清道德天君(亦称太上老君)。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玄天大帝、五祖、七真人、神农、龙王、药王、娘娘、关帝等①(关帝:道教对蜀汉名将关羽,尊号“关圣帝君”。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震天尊关圣帝君”。真人:指“修真得道”或“成仙”的人。)。
长春地方的道教及宫观,诞生于清康熙朝。首先在今双阳县地方出现宫观,刘家店建宇宙宫、姚家城子建慈航观,康熙四十年(1701)建龙王庙。乾隆朝建立的宫观较多,多集中在榆树县境内,如乾隆元年(1736)在太平岭建天仙观,二年(1737)在老爷庙屯建青云观,四年(1739)在兴隆山屯建朝阳观,在怀家屯建灵云观,五年(1740)在老边屯建东圣观,八年(1743)在秀水甸子屯建玉清宫等。嘉庆五年(1800)建治长春厅,人口日渐增多,农业经济空前发展,农村聚落扩展,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道教遂呈发展的趋势。当时,长春厅所属四乡均有不同规模的宫观出现。德惠境内嘉庆十年(1805)在天吉街屯建青云观,二十三年(1818)在万宝山屯建斗牛宫。九台境内嘉庆元年(1796)在和气屯建朝阳宫,十二年(1807)在前鸡鸣山屯建庆云观。农安境内,嘉庆朝在烧锅屯建碧云宫。
长春市区的宫观出现于乾隆朝。大屯阜丰山乾隆三年(1738)建庆云观,乾瞌三十一年(1766)建乐山庙群。嘉庆朝以后宫观增多。嘉庆二年(1797)在小城子屯建朝阳观,在新立城屯建青云观和城隍庙。嘉庆十六年(1811)新立城屯的城隍庙,搬迁到宽城子今南关大桥地方,是为长春市区内第一座宫观,其后嘉庆二十年(1815)在四道街建太平宫。进入道光朝以后,各县乡普遍建立宫观,到清朝末年长春地方宫观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民国时期,1915年至1930年间,民国政府发布许多文件,如《管理寺庙条例》、《道教丛林进行细则》、《监督寺庙条例》、《神祠存废标准》(1929年2月)等,对道教的活动加以管理和限制。各县公署对本地的宫观管理,相应做了一些具体规定,诸如农安县公署文教局发布文告:禁止供张仙、送生娘娘、财神、二郎神、齐天大圣、痘神、瘟神、玄坛、时迁、宋江、狐黄二仙等,废除见善宫、东关龙王庙、苇子沟娘娘庙、圣水泉清云观、靠山屯火神庙、平安堡三官庙等。双阳县公署于1915年通令各宫观拥有的土地,一律充作学田。这些文告执行的如何暂且不论,但它表明民国时期长春地方的道教传播受到了限制。长春市区1914年出现的孝子坟,成为轰动一时的特殊形式的“老道观”。
东北沦陷期间,1939年10月21日,伪满洲国民生部厚生司,指定奉天太清宫发起,在东北地区组成伪满洲国“道教总会”。会长纪至(奉天太清宫方丈)。副会长金成泽(奉天太清宫监院)、马崇还(医巫闾山海云观监院)。常任干事刘明哲、房理家(铁刹山三清观)、许理霖(奉天南极宫)、孙富苑(医巫闾山海云观)。干事若干名。
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民生年鉴》公布1939年统计,今长春市行政区域内有道观168座,道士254人,其中长春市区道观5座,道士17人。详见下表: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地方形势动荡不安。1946年至1948年间,人民军队创建人民政权,开展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运动,道教受到了冲击,绝大多数宫观被群众拆除,或者将其殿堂房舍改作他用,道士还俗或远走,基本停顿了道教传播活动。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3月,寺庙登记,长春市区内仅有宫观一处,房二十三间。1959年双阳县五家子村有宫观一处,道士1名。1960年德惠县郭家店村有道士2名。1984年在农安县杨树林乡有2名80余岁高龄的道士,但早已停止了宗教活动。
二、宫观分布
至今尚无完整的资料能全面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长春地方宫观的数量和分布,甚至完整宫观名录亦难以寻觅,许多宫观仅知其名,修建年代和宫观住持大多不详,现在记述的仅仅是一个梗概。据残存的资料统计,创建于清代的宫观,分布于今长春市区内9座,双阳县18座,榆树县37座,九台市33座,农安县60座,德惠县7座。创建于民国时期的宫观,1920的累计89座。东北沦陷期间,开始有了较详细的统计,但各年度的统计或同一年度的统计数字,突起突落,甚至互相矛盾,1935年伪《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统计,长春地方宫观105座,道士171人。同一年伪《满洲帝国年鉴》发表的统计,长春地方宫观126座,道士187人。1937年统计,长春地方宫观145座,道士251人,长春地方宫观数占当时吉林省(含伪新京特别市)宫观总数的48.1%①(伪《满洲宗教志》(日)统计,1936年8月,吉林省和伪新京特别市宫观307座,道士265人。)。
按道教宗派分类,1935年统计的126座宫观中,属于龙门派84座,金山派7座,蓬莱派4座,华山派6座,尹喜派1座,金辉派1座,派别不明23座。
②《榆树县志》载,1942年全县宫观33座,道士110人。
第二节 失存官观
一、长春市区失存宫观
长春孝子坟:原址在今儿童公园西门斜对面,市体育馆南约500米处,横亘在斯大林大街快车道旁。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坟高约1.5米,南北长东西窄,坟头向南。坟地周围环以石雕栏杆。筑有高台,砌石阶,立石柱和石牌坊。石柱高约10尺宽约0.5尺,镌刻:“孝为本”、“诚则明”、“天经地义”等字。在坟地西北角有一座微型道观,系灰色花岗岩砌成,呈六角形,直径5市尺高15市尺。东北角有一幢小屋,砖木瓦结构,屋内供奉灵位。坟墓前摆一铸铁丹炉和一石雕香炉。石牌坊是当时长春驻军首脑曹锟所立,横额书写:“孝有可风”四字。
孝子坟渊源:清光绪年间,长春府城西门(聚宝门)外东高台子屯附近,属于长春大佛寺的庙有土地约10垧,做为长春义地(今长春税务学院一带)。当时义地北角有座坟茔,埋葬王门韩氏。韩氏之夫王某,是光绪年间长春府一位小吏,韩氏病故后,王某携幼子回辽阳故里,后来王某病故,幼子成人名王梦惺,字若惺,到千山无量观出家当道士,法号圆海。宣统二年九月八日(1910年10月10日)王梦惺到长春,欲迁移母骨回辽阳与父合葬。翌日,挖棺时发现坟墓旁有榆树三株,树根紧萦尸骨。王见状不忍再挖,遂发誓在母坟前结庐守孝三年,以尽孝道,于是在坟墓旁依树结庐,营穴而居,并以链锁加项,脱掉鞋,合上双目,盘腿端坐在坟墓之侧。周围村民见状被其情所动,常送些食物供其充饥。王梦惺后来忌语、忌钱、忌熟食,仅食生米饮生水度日。吉林省西南路分巡兵备道颜世卿、长春驻军陆军第三镇统制曹锟等,曾前往探望,颜世卿赠送了头箍,曹锟为其立了石牌坊。以后来访和观望的群众很多,赠送财物供品者不绝。歹徒疑王梦惺身边有巨财,某夜前往抢劫。1913年冬某日,王梦惺逝去,群众将其葬于母坟旁。1914年春,某县卸任知事吴长寿(字子春),为王梦惺修一坐棺,人称“老道观”即后人称之孝子坟或孝子庙。这个故事做为佳话四外传播,人们怀着尊崇心情前往观瞻、祈福,送去许多匾额、幛子等挂在树上。1937年建砖瓦小房一间做守坟道士住室。1938年在其附近建道士住宅一栋两间,是年建房一栋三间,其中两间做经堂一间做住宅,另建木板房一间做仓库。1940年孝子坟香火最盛,历年不衰。解放后虽然香火减少,但是慕名前往观瞻游览者仍络绎不绝。1957年6月,长春出现谣传,说什么“孝子显圣”、“孝子施药”等等,从6月6日起,市民、郊区农民等等,成群结队到孝子坟“讨药”,这股风波到6月13日方基本平息。1958年春,长春市政府根据市民意见,为保障斯大林大街主干道车辆畅通、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将王梦惺及其母韩氏坟墓与遗骨,移葬朝阳沟公墓,拆除孝子坟。拆除的石材用于建筑南湖公园的石拱桥。
关帝庙:在宽城区三辅街东头路北,创建年代不详。有大小庙各一处,大庙占地50平方米,小庙占地20余平方米,皆青砖瓦房,庙门西开。由4位道士募捐集资修建,主持道士刘荣弘。解放后仅剩一位道士,俗称杨老道,不知去向,庙废弃。
太平宫:在今南关区西四道街,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初名九圣祠。1919年王敬修、朱之会筹建,四楹。1926年请道士住持,更名太平宫,龙门派。
普善寺:在今宽城区广州路三段15号处,创建于1927年。河北蓟县人李捷三化缘集资修建,1929年竣工。道士一人房三间,除宗教活动外兼办祛灾治病,仅收香资不收它费。1951年房舍被广州路小学接用。
城隍庙①(“城隍”即土地神,省城称都城隍庙,府县城称城隍庙,村屯称土地庙。):在长春郊区新立城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嘉庆十六年(1811)迁至宽城子(今南关区西头道街),更名灵佑宫,正一派。光绪二年(1876)道士高本强募捐重修,十三楹。1924年增建三楹。住持由高家世袭,1935年高教伦。
庆云宫:在小双城堡,创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以后逐渐增建,同治元年(1862)建关帝庙三间,娘娘庙三间。光绪十二年(1886)建观世音庙三间。光绪二十年(1894)建胡仙堂一间。1925年建吕祖庙一间。庆云宫土地7垧。道士梁植功。
庆云观:在大屯阜丰山,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有关帝殿、娘娘殿等,另有草房八间,厢房十间,山地12垧。开山道士张本顺。住持道士韩永义,副住持张明帝,弟子王元勋、郭元三等,道士最多时7人。据说该观是伪满洲国58个祭祀地之一。1959年拆除。
朝阳宫:在宽城子区小城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耆绅张勤施舍,道士李本祥主持建筑,十七楹。龙门派,道士10人。土地10响。
兴隆宫:在郊区广宁洼屯,创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道士甄和庆、刘元清等主持修建,六楹。1958年拆除。土地2.5垧。
青云观:在今郊区新立城屯小学院内,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由关帝殿、鬼王殿、药王殿组成,另有钟鼓楼等建筑,十一间。道士杜芳圃。土地4响。
瑞云宫:在郊区大屯镇白龙驹村,创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十七楹,土地11垧。道士唐治修、王治强、苏志和等。
乐山庙群:在今长春市郊区乐山镇政府院内,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娘娘庙、老爷庙、吕祖庙、胡仙堂、玉皇阁等组成庙群。各庙于解放后皆拆除。庙群中有一座钟楼,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内悬挂一口大钟,生铁浇铸重约400公斤,镌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落款:“吉林尚礼社三甲勒克山”。钟上刻记如下铭文:“因乾隆年设立神钟,被风雨刨克不堪,悬挂至咸丰十年,经会末等将神钟落地永存,又万善同归立钟一口,住持道张义林”。“至同治年,神钟不响,是风雨刨克之,故阖会末等,将咸丰年所立之钟重立,神钟传流于后。住持道单礼祯,大清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二日(1874年8月12日)”。钟楼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铸钟被当地群众于1984年砸碎卖掉。
二、各县失存官观
农安县(23座)
保安宫:俗称南庙,在农安镇南门外,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前殿三楹,中供关帝,西供药王,东供财神。殿西为龙王庙一间。殿东为劝忠祠,内设陆军骑兵十三团剿匪阵亡官兵27人灵位。后殿三楹是三霄娘娘庙。东西厢房各五间为禅室,山门一间。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并勒碑。道士史俊魁。
建善宫:在农安镇小西门里,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大殿三楹,中筑鳌山一座,山阴供奉鬼王像。山阳供奉地藏王像。配房五间,前有瓦门楼三座,周围土垣约60丈高5尺。光绪元年改名曰关帝庙。光绪三年(1877)、光绪二十五年(1899)、1912年、1926年,四次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殿西侧修义勇祠一座,纪念清军官兵剿匪阵亡者33人。1929年被废除。
碧云宫:在烧锅岭屯,俗名关帝庙,创建于清嘉庆朝。殿九间,禅堂三间,钟楼一座。
关帝庙:在农安镇内。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初仅建财神庙一座。1925年陆军团长孙某募捐,增修东西厢房各三间,前面砖花墙一道,砖门楼三座,山门一间,增塑岳忠武王像。1927年道士圆钵。
灵圣寺:俗名龙王庙,在伏龙泉镇三龙山屯。道士李蓬阁。
青云宫:俗名关帝庙,在伏龙泉镇房身沟屯。道士冯合保。
朝阳宫:俗名关帝庙,在巴吉垒村。道士乔中凤。
万寿宫:在蚰岩窝堡屯,创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殿五楹,廊房三楹,钟楼一座。
德霖宫:在四区埠岗甲三道岗屯,创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殿九楹,土地10垧。道士全和。
德盛宫:俗名娘娘庙,在新农乡姑子庙屯。道士姜智魁。
青云观:俗名关帝庙,在哈拉海乡五台岭屯。道士孙圆智。
东〓宫:俗名娘娘庙,在新农乡黄花岗屯。道士李元顺。
关帝庙:在伏龙泉镇圣水泉村。道士张教富。
碧云宫:俗名娘娘庙,在伏龙泉镇合兴成屯。道士魏理明。
龙泉寺:俗名关帝庙,在龙泉山。道士李金禄。
东圣宫:俗名关帝庙,在黄鱼圈乡八里营子。道士许体昌。
关岳庙:在四区北大洼屯。道士于自仙。
保安观:俗名关帝庙,在东排木屯。道士裴文福。
朝阳宫:俗名关帝庙,在万金塔街。道士吴天中。
东灵宫:俗名娘娘庙,在高家店,道士许永声。
天台宫:俗名关帝庙,在太平川。道士张万海。
龙王庙:在东六甲龙王庙子屯,创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七月,大殿三层,土地2垧。道士马海。
关帝庙:在伏龙泉镇泉眼屯。道士殷原有。
德庆宫:俗名关帝庙,在靠山屯镇西头路北。创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道士吴晋堂。
榆树县(56座)
龙王庙:在县城南关,创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五月。殿六间,草房三间。龙门派。县道教分会驻庙内。1935年9月维修,1947年拆除。
大仙堂:在县城东门里,创建于1926年4月,东十家子屯王国卿捐建。龙门派。
普陀庵:在六合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刘外盛捐建。殿四间,廊房六间。尹喜派。
关帝庙:在闵家屯,创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大殿三层九间,廊房十四间。中山派。
东圣观:在东沟村老边屯,俗名老边庙,创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四月,开山道士曲兴重。嘉庆四年(1799)道士李明真重修,1920年道士王赶昆补修。殿十九间。蓬莱派。1947年拆除。
关帝庙:在一区夏宝屯。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三月。正殿三间,正房厢房九间。
白云观:在八区老边屯,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殿十六间,龙门派。
青云观:在会才沟屯,清嘉庆四年(1799)建。道光十年(1830)、咸丰八年(1858)、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殿二十间。
海云观:在向阳村东岗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道士合奎建娘娘殿三间,光绪十四年(1888)赵元普建前殿、马殿、廊房等十四间。龙门派。1947年拆除。
天仙观:在太平岭屯,创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道士刘何一建关帝庙三间、后瓦殿三间、玉皇阁楼等。乾隆三十四年(1769)张符仙建钟鼓楼、山门。龙门派。
青云观:在九区长寿岭,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殿四间,厢房七间。龙门派,道士孙玉生,法名元德。
朝阳观:在九区道前拌子窝堡,创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殿六间,厢房六间。龙门派。
朝阳观:在九区太平山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侯仁富创建。殿四间,草房十三间。道士毛德才,法名信三,华山派。
潮云宫:在十一区八号村,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殿五间。龙门派。护国寺:在泗河村,俗名关帝庙,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关帝殿、娘娘殿、胡仙堂等共十间。华山派。1947年拆毁。
朝阳宫:在莲花山屯,创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殿四间,草房六间。道士元濮,龙门派。1948年拆毁。
灵云观:在怀家屯,创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娘娘殿、关帝殿等共六间,廊房六间。道士孟广有,法名至诚,龙门派。
玉清宫:在七区秀水甸子屯,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殿十一间。道士赵礼泰,法名四海,华山派。
东圣宫:在四区新站屯,创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殿主间,廊房五间。道士王福祥,法名富刚,蓬莱派。
朝阳观:在怀家屯西,创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殿三间,廊房四间。道士朱贵春,法名理祥,龙门派。
海会观:在怀家村多嘴子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殿三间,草房三间。道士陈曾义,法名理贞,龙门派。1948年拆毁。
常清观:在五区弓棚子村,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殿六间,廊房八间。道士韩清林,法名明山,龙门派。
青云观:在八区老爷庙屯,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李广雍、云龙河等捐款建筑。殿三间,廊房六间。道士李元志、王元芳等,龙门派。
青云宫:在七区大坡村,创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张永长募款建筑。殿三间,廊房九间。龙门派。
慈阴观:在西永发屯,俗名太阳庙,创建于清宣统朝。殿十间。1948年拆毁。
宝龙观:在十区拌子窝堡,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殿二间,廊房十五间。华山派。
灵应宫:在八区黑林子村,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谭百川施舍地基,李凤等募款建筑。正殿、娘娘殿、关帝殿等共八间。龙门派。
朝阳观:在八区兴隆山屯,今保寿乡团山子南侧山脚下,创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黄志河开山建关帝殿一间、娘娘殿三间,东西廊房九间,钟鼓楼一座。殿坐北朝南。观址东西宽40米,南北长50米。咸丰二年(1852)重修。朝阳观在榆树县各宫观中较有名气,传说乾隆皇帝曾御赐金质龙牌,为向苍天祈雨所用。蓬莱派。1945年后拆除。
关帝庙:在榆树县城中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瓦殿六间,东西廊房各五间,马殿三间,钟、鼓楼各一间。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蓬莱派。
玉清宫:在太平川屯,创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开山建庙者朱、于两家,建山门一间,瓦房六间,钟、鼓楼各一座。
龙凤寺:在七区司家沟。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史子云、史基云募款,建殿六间,瓦房三间。龙门派。
关帝庙:在六合屯。正殿三楹,东廊房二楹。尹喜派。
关帝庙,在盟温站屯,创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瓦殿、后瓦殿各三间,祖师庙一间,钟鼓楼两间,草正房瓦、厢房各三间。
护国寺:在泗河村,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光绪十六年(1890)增修关帝殿、马殿、钟鼓楼。道士郭姓,法号元方,龙门派。
青云观:在泗河村北20里,俗名关帝庙,创建于清光绪朝。正殿三楹,马殿三楹,东西廊房各三楹。道士杨姓,法号元果,龙门派。
万灵寺:在大岭村西南角,创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殿供俸关帝,后殿供俸娘娘。道士能全,龙门派。
太阳庙:在德利村永发屯,建于清末。由鲍家屯的戴氏修建。前殿后殿各三间,胡仙堂一间,宅舍三间。道士王亮,绰号傻老道。
保安寺:在秀水村街西,俗名关帝庙,曾悬挂乾隆五十七年(1792)匾额一方:“大义参天”,道光十九年(1839)匾额一方:“名镇千秋”。乡绅王景云曾捐资修葺,寺内有铸铁香炉一鼎重约300公斤。华山派。
青云宫:在秀水村大坡北岗,俗名关帝庙,创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
殿六楹,钟鼓楼一座。龙门派。
临江寺:在秀水村荒山嘴子屯,创建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正殿、东西两庑、马殿各三楹,山门一楹。龙门派。
关帝庙:在秀水村两家屯。创建于嘉庆八年(1803)。龙门派。
青云观:在大于屯,俗名关帝庙。龙门派。
朝阳观:在保寿村团山子山颠。清嘉庆十年(1805)重修,建娘娘殿、东西两庑各三楹,山门一。正一派。
青云观:在秀水村郝家屯。关帝正殿三楹,太上行宫三楹,东西两庑各三楹。龙门派。
灵佑宫:在保寿村。创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俗名关帝庙,龙门派。
关帝庙:在新立村东。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殿、东西两庑、马殿各三楹。龙门派。
兴隆观:在新立村青顶子山巅,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关帝正殿、东西两庑、马殿各三楹。龙门派。
祥云观:在土桥村北,前殿关帝,后殿三霄娘娘各三楹。
朝阳观:在土桥村东老爷庙屯,关帝殿、马殿各三楹,东西两庑三楹。华山派。
青云观:在孟家村长寿岭屯,创建于光绪九年(1883),俗名关帝庙,龙门派,道士元德。
南庙:在谢家乡景阳拌子窝堡二道河子东岸,创建于清光绪年间。韩姓捐修,俗名关帝庙,历经陈、朱、张三代道家住持。1949年拆除。
北庙:在谢家乡景阳后拌子窝堡屯,俗名关帝庙,1950年拆除。
姑子庵:在谢家村新建小学院内。前身系“八尺草堂”,1926年坤道郭某,主持修大殿。1946年拆除。
关帝庙:在保寿屯,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农民募捐修关帝、财神、山神三殿,占地约一万平方米。
青云观:在青云屯,先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大顶子山西麓建关帝庙,名青云观。乾隆五十六年(1791)又在山下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兴隆观,占地约1万平方米,两层大殿。咸丰朝增修东西厢房十六间,大门、山门各一座,便门五座。光绪十七年(1891)增修钟鼓楼各一座。龙门派,1948年两观皆拆除。
宝龙观:在十区拌子窝堡,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草房六间,1923年建前殿、正房、廊房。华山派。
德惠县(7座)
龙泉宫:在朱家城子镇,俗名小龙王庙,创建于嘉庆朝。殿六楹。光绪二十九年(1903)募款改建,殿十二楹,钟、鼓楼各一座。道士韩自修。
青云观:在别家洼子屯,创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殿十九楹。
青云观:在天吉街屯,创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后殿三楹。光绪十六年(1890)增建前殿,1926年添建三楹。土地2垧。
斗牛宫:在万宝山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殿四楹,山门三楹。1941年拆除。
兴隆观:在兴隆泉屯,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大殿和禅房各四间,土地4响。道士全和。
普济宫:在榆树城屯,创建于光绪朝,开山道士李凤岛。殿七间,土地70垧。住持道士张万义。
丹城庙:在边岗乡揽头窝堡屯,正殿三间,东西配房十间。1958年拆毁。
九台市(39座)①(九台市道教各宫观,凡未标明宗派者,皆是龙门派。)。
庆云观:在前鸡鸣山屯,创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初由马姓施舍荒地30公顷,建殿四楹,东西厢房各五楹。光绪三十四年(1908)毁于火灾。后重建殿四楹,不久被军警占用。
太清宫:在卡伦镇,俗名关帝庙,创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殿九间,厢房五间,禅房四间,土地15垧。道士5人,法名学礼、理会、理仁、志邦、治生。
太平宫:在上河湾村。殿六间,土地851亩。道士杨蹇生。
清规堂:在九台镇内。殿十三间,土地110亩,道士柴保昌。
庆云宫:殿十五间。土地22亩,道士刘元山。
护青观:殿十一间。土地11亩,道士陈国荫。
三圣宫:殿六间。土地11亩,道士午德庆。
九圣祠:在二道沟乡庙岭村。殿五间,道士刘明贵。
宝灵寺:殿十六间。道士郑永生。
保灵寺:殿七间,土地4亩。道士张力山。
宝灵寺:在六区沐石河屯。殿八间,土地11亩。道士张殿恩。
灵云宫:在二区古榆树屯。殿六间,道士徐振春。
宝泉宫:在六区庆阳屯。殿九间,道士甘德全。
真武庙:在九台镇保安街。殿六间,道士徐明久等2人。
龙门寺:在三区官马山屯。殿六间,道士李福生等2人。
保寿宫:在三区其塔木屯。殿十二间,土地91亩。道士邱明阳等3人。
青云观:在三区河北屯。殿四间,土地22亩。道士宋国庆等2人。
向阳宫:在庆阳乡元太城。殿五间。道士赵恩臣等2人。
龙凤宫:殿十一间,土地3.3亩。道士张国宝。
福寿宫:在三区张庄子屯。殿十三间,土地27亩。道士金德。
感应宫:在三区西尤屯。殿七间。道士汪春富。
峰云寺:在三区石砬子屯。殿十六间,土地3.3亩。道士张佩源,蓬莱派。
永安宫:在三区莽卡屯。殿七间,土地11亩。道士高亮。
凌源观:在六区李家屯。殿四间,土地5.5亩。道士张信全,华山派。
龙泉寺:殿八间。道士李甲贵,华山派。
护城观:在苇子沟屯。殿八间。道士吕万龄。
灵云宫:在六区七台屯。殿三间,土地110亩。道士董振维。
庆云观:在朝阳沟屯。殿十间,土地73亩。道士刘永祥等3人。
公兴寺:在五区升阳窝堡屯,道士1人。
慈圣寺:在六区卢屯,道士1人。
朝阳宫:在卡伦镇和气屯,创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正殿、配殿共十三间,土地18垧。先后曾有10名道士,监院史中文,1946年拆毁。
青云宫:在六区杨树河子屯,殿十间,道士李文祥。
护城观:在放牛沟乡范家屯,殿六间,道士张绍清。
关帝庙:在九台镇内,殿三间,土地892亩。道士李明阳。
太平宫:在三区大红旗屯,道士3人。
普化宫:殿五间,土地22亩。
兴隆宫:在三区江西口子屯,土地3亩,道士张配源。蓬莱派。
九圣祠:在六区拉腰子屯,殿五间,道士刘明贵。
关帝庙:在六区八台子屯,殿四间,土地2亩。道士张明显。
双阳县(35座)
凌(灵)岩阁:俗名北大阁,在双阳镇北山南麓,系双阳县黄天教创建①(凌岩阁非道观,黄天教亦非道教。黄天教是民国初年在吉林省出现的一个会道门,凌岩阁是解放前长春地方唯一的一座由会道门建筑的庙宇。凌岩阁建成后成为黄天教的“总部”,主持人蔡静轩。因黄天教以反对中华民国为宗旨,故遭到镇压,1915年蔡静轩被判处无期徒刑。)。由黄天教教徒双阳人蔡静轩及其子蔡益三两人发起,在各县募捐,前后募集资金800万两。施工于清光绪朝,大约到宣统二年(1910)基本形成庙群。凌岩阁由三层殿组成,前殿供奉关帝,中殿供奉三霄娘娘,后殿是三皇宝殿,另有钟鼓楼、禅房、斋堂、山门等,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凌岩阁建筑群融合了道观与佛寺的建筑风格,因各殿建筑在山麓上,依坡建殿,坐北朝南,南低北高,前中后三殿依次上坡,颇为壮观,为长春地方庙宇建筑所独有。1912年双阳县奉省令,两次查封凌岩阁,禁止黄天教在双阳活动。1913年夏,吉林省民政公署指令双阳县知事茹临元,会同当地驻军封闭凌岩阁,逮捕蔡静轩,拘押凌岩阁中所有的人。1913年12月,省令:“严查黄天教所占庙产及余党踪迹,调查得实,将庙产归公。”1914年拆除完毕,遗存厢房一栋②(于泾:《双阳灵岩阁与黄天教》,《社会科学探索》,1994年第五期。)。
龙泉宫: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五间,廊房九间。住持道士法名觉智。
宇宙宫:在刘家店,创建于清康熙朝。殿九间,供奉神佛四尊。占地面积约6亩,土地60亩。道士刘教贤等3人。
朝阳观:在泉眼村庙屯,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殿二十三间,占地面积约8亩,土地41亩。道士杨明山等4人,华山派。
青华宫:在岗子村后台屯。殿九间,占地面积约2亩,土地10余垧。道士3人。1948年拆毁。
虫王庙:创建于清嘉庆朝。殿五间,供奉神位九尊。土地12垧。道士法名圆林。
龙王庙: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殿六间,供奉神位九尊。土地60垧。道士权合明。
长春观:创建于道光朝。殿四间,供奉神位十尊。土地60垧。道士郑教庭。
清净宫:在长岭街西头,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殿七间,供奉神位八尊。土地12垧。道士祖教会。
关帝庙:创建于乾隆朝。殿十一间,供奉神位三尊。土地90垧。道士白莲绅等2人。
青云庵:创建于道光朝。殿三间,供奉神位二尊。土地2垧。坤道法名车玺等3人。
福全宫:在刘家店,创建于乾隆朝。殿六间,供奉神位六尊。土地2垧。道士郭永泉,龙门派。
会仙观:在拉腰子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殿三间,供奉神位六尊。土地5垧。道士李明旭等3人,龙门派。
地藏庙:创建于乾隆朝。殿十八间,供奉神位三尊。土地44垧。道士王恩荣等4人。
朝阳宫:在五区马头台屯,创建于清乾隆朝。殿十一间,供奉神位九尊。土地3垧。道士赵圆明等2人,龙门派。
关帝庙:创建于乾隆朝。殿七间,供奉神位十八尊。土地2垧。道士朱至林。
关岳庙:创建于嘉庆朝。殿七间,供奉神位七尊。土地20垧。道士昌明等2人。
青云宫:在烧锅街羊圈顶子屯,俗名大龙王庙。殿五间。土地3垧。道士解教真,龙门派。
会仙宫;殿三间,土地3垧。道士李圆林,龙门派。
鬼王庙:在双阳镇西路南。殿三间,廊房十间。土地11垧。道士王德仲,龙门派。
青云观:俗名关帝庙。殿七间。土地8垧。道士杨理蒿等4人,龙门派。
青华宫:在泉眼沟村后台子屯。殿十五间,廊房五间。道士圆升等3人,龙门派。
东胜寺:在碱草沟。殿六间。土地6垧。道士郭永泉,龙门派。
朝阳宫:殿四间,廊房三间。土地6垧。道士赵明觉等2人,龙门派。
慈航观:在姚家城子,创建于康熙朝。殿三间,廊房五间。土地8垧。道士杨纯孝等5人,龙门派。
福源宫:在拉腰子屯。殿九间,廓房二间。土地1垧,道士法名了缘,龙门派。
长春观:在长岭烧锅屯,创建于道光朝。殿五间,廊房七间。土地6垧。道士郑教庭,龙门派。
长青观:在齐家村官地屯,创建于咸丰朝。殿五间,廊房四间。土地6垧。道士郑秉治,龙门派。
〓母宫:在长岭沙家窝堡屯,创建于乾隆朝,殿五间,廊房十间。土地5垧。道士白莲绅,随山派。
长春观:在二区梅家屯。殿四间。土地2垧。道士法名永智,龙门派。
丙德宫:殿二间,廊房三间,土地1垧,道士秦俊,龙门派。
朝阳宫:殿三间,廊房六间。土地6垧。道士齐至本等7人,朝洞派。
关帝庙:殿三间,土地19垧,住持道士祖来周,随山派。
普云寺:廊房七间,土地3垧,住持道士赵界空,朝洞派。
海云寺:土地2响。住持道士王海峰,龙门派。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