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412
颗粒名称:
二、沿革
分类号:
B967.234
页数:
9
页码:
86-94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清真寺沿革,其中包括了长春市长通路清真寺、长春市二道河子清真寺、长春市宋家洼子清真寺、榆树镇清真寺、榆树县五棵树镇清真寺等。
关键词:
长春市
伊斯兰教
清真寺
内容
长春市长通路清真寺:在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路清真寺胡同1号,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初址在西三道街,规模很小。道光二十二年(1842)韩学成乡老捐平房一间半、草房三间、围墙(延长)40丈,后又有巩万美乡老捐东三道街平房六间做为基金,于咸丰二年(1852)在铁岭屯(现寺址),修建清真寺,平房五间,教长室三间,坟地8垧。是年,石学成乡老在寺内外植树百余株。同治三年(1864)教长韩登庆在吉林募捐,二月二十一日(3月28日)兴工重修正殿抱厦五楹,窑殿三层①(1986年维修窑殿时,发现窑殿内写有:“飞龙,同治三年岁次,甲子二月二十一日兴工重建,吉日谷旦立”字样。),改建北讲堂和小暖殿。购空地10垧。光绪十三年(1887)教长韩来祥,购买寺前许姓地两段。光绪十五年(1889)修建大门一座,东西配房二座,北讲堂三间,东对厅五间。是时,清真寺占地范围:南至今长通路边,北至今长春监狱大墙,东至今清真寺胡同,西至今长春监狱前门马路边。1912年麻永江乡老捐民房五间。1918年教长米英华主持修沐浴房五间。1929年教长于少斋主持修北配房八间。1931年修东瓦房十四间。教长王敬一主持修水房子十一间于门东。1933年将西三道街坟地迁往小房身(今坟地址)。1934年装备锅炉、排水管、电力、水井等设施。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人民政府减免了清真寺房地产税。1954年补助清真寺1.5万元维修费。1964年再次拨款8万元维修。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被一〇一中学占用,同时被抄、被砸,宗教职业人员被赶出清真寺,建筑物遭到破坏,宗教活动停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82年拨款1.2万元重建女沐浴室,1982年至1984年间,拨款7万元修建殡葬服务站。1983年7月,回民群众集资安装暖气设备,1986年7月,拨款3万元维修礼拜殿,改建水房子,整修对厅,开辟女穆斯林小殿,彩画和油刷全部建筑物。
今清真寺院落规整,海青色砖瓦,彩画耀眼,建筑群是清代的建筑风格。大殿起脊五楹四节殿。窑殿为三阶的六密亭,高32米。大殿面积653平方米,可容纳五百余人聚礼。教长室及会客室187平方米,对厅185平方米,男沐浴室及男暖殿323平方米,女暖殿87平方米,“买宜台”房158平方米,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回族婚姻介绍所办公室,两处合计167平方米,女沐浴室142平方米,回族殡葬服务站办公室、殡葬车库,两处合计66平方米,收发室、锅炉房、仓库等三处计115平方米,自养企业回族铆焊工厂200平方米。清真寺占地面积12878平方米。庭院内有一棵树龄达130余年的榆树,有如九龙架荫,俗称“九龙榆”,又誉称“伞树”,长春市园林部门将其列为长春重点保护树木。
1966年前,清真寺悬挂金字木匾两方,一方马良题匾额:“开天古教”①(马良:1916年中华民国政府山东省济南镇守使。日本帝国侵占山东省后,出任日伪山东省省长,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一方马福祥题匾额:“道冠古今”②(马福祥(1876~1932):1927年以后历任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青岛市长、安徽省政府主席、中央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两方木匾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大殿花墙南侧,竖无字石碑一座,系东北沦陷期间,日本人川村狂堂欲立,遭到穆斯林拒绝。解放后于1987年穆斯林将石碑竖立,做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压迫回族穆斯林的历史物证。
吉林省伊斯兰教协会、长春市伊斯兰教协会,均设在清真寺内。
长春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12月18日以〈85〉257号文件批准,将该寺列为市级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87〉138号文件批准,将该寺列为省级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通路清真寺自开放以来,接待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穆斯林等400余人次。1988年阿訇4人,刀师傅1人。
长通路清真寺教长名录(1824~1988):道光四年(1824)韩学成,咸丰二年(1852)石学成,同治三年(1864)韩登庆,光绪十三年(1887)韩来祥,光绪十五年(1889)张宝珍,光绪二十六年(1900)韩兰瑞,宣统二年(1910)韩同祥,宣统三年(1911)杨悦庆,1915年米英华,1921年于少斋,1933年王敬一,1939年于少斋,1953年满鸿学,1961年何富诚,1966年马延增,1981年至今满敬恒。
长春市长通路清真女寺:在长通路清真寺后院。创建于194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经市伊斯兰教协会研究,不再恢复女寺。1982年市财政拨款1.2万元,在长通路清真寺院内特修建女沐浴室六间。1983年为女沐浴室安装暖气设备。1990年特拨款1万元,在长通路清真寺礼拜殿北侧接建女礼拜殿,建筑面积179平方米。此后对外不再称清真女寺。原女寺阿訇有杨若君(女)、马淑琴(女)。马淑琴阿訇逝世后再无女阿旬。
长春市二道河子清真寺:创建于1941年,当时有两处,一处是男寺,在东盛三条,另一处是女沐浴所,在东盛六条。阿訇是马延增,乡老有麻郁周、马鹤年、杨清源等人,刀师傅王文海。“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两寺(所)均被居民占用,其中东盛三条清真寺,1972年被二道河子区房产处拆除,翻建成民宅。1986年开始落实宗教政策,解决两寺(所)房产问题。经过协商,长春市房地产管理局于1986年3月1日决定,东盛三条房子已经翻建退还有实际困难;退还原东盛六条9~1号房产给清真寺,并将9~2、9~3、9~4号(建筑面积129平方米)给清真寺,与被占房屋产权交换。事结后,二道河子清真寺在东盛六条9~1号处,重建清真寺,政府拨款7万元。新落成的清真寺,基本属于阿拉伯尖塔圆顶式建筑风格。1989年8月,正式开始恢复宗教活动,阿訇杨瑞强。
长春市宋家洼子清真寺:在宽城区宋家街七委菜市场南40号,创建于1949年初。当时,由40余户穆斯林自筹资金,购买田财家地基,建砖瓦铁皮盖结构房三间,东间做教长室,西间做大殿,中间做沐浴室,占地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周边的小南、铁北、二道沟、城西等一带地方的穆斯林,到寺礼拜。首任教长赵姓(名不详),1953年教长王志忱。“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被第七居民委员会占用,停止了宗教活动,今被铁北房管所接管,至今房产权问题未获解决。
长春市郊区小营子清真寺:在郊区大南乡榆树村小营子屯,创建于1985年12月20日。榆树村的回民,分布在孤榆树屯和小营子屯,两屯回族58户420人。建寺前,当地回民须分别长途跋涉到长春、双阳、伊通等地清真寺过宗教生活,很不方便。为满足当地回民的要求,市郊区政府特拨款1万元,修建一座红砖瓦木结构的清真寺,占地92平方米,礼拜殿三间,沐浴室一间,教长室二间。1985年12月20日,举行落成典礼,掌教马伯峰,寺管理小组负责人王佐臣。翌年1月正式开始宗教活动。
榆树镇清真寺:在榆树大街东侧,吉林省动力机械工厂南侧。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建时草房三间,毁于1902年火灾。是年,回民集资在原地重建,1945年又遭火灾,后重建大殿五间,水房和架子房各三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后改建为县柴油机厂。1984年省县拨款9万元,重建清真寺,1985年11月1日,举行落成仪式。今清真寺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4平方米。两层楼房,尖拱门窗,房上端建绿色圆顶,楼上西侧有接高而起的望月楼,具有阿拉伯尖塔圆顶式建筑风格。楼内设大小礼拜殿、男女沐浴室、教长室、讲堂、会议室等。大礼拜殿可容纳百余人。教长先后历经:刘姓(名不详)、顾振邦、马秉祯、金少田、杨志国。1986年5月,阿訇万凤肖,刀师傅米长荣。寺管委会由7人组成,主任张正午。
榆树县五棵树镇清真寺:创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初建房三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礼拜殿、沐浴室等九间,购墓地3.7亩。1945年至1949年间,进行过翻修。曾有学经者4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先被镇公安派出所占用,后被拆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修复占用的房子五间后退还给清真寺,1980年政府拨款7000元,修建大殿。今清真寺占地约1196平方米,其中礼拜殿88平方米一间,沐浴室二间,教长室一间,水房一间。民宅式建筑风格。教长先后历经:郭承一、常鸿福、满敬恒、万凤肖、马连方、白顺安。今阿訇张鸿儒,刀师傅金兰瑞。寺管委会由7人组成,主任马成。
榆树县牛头山清真寺:在怀家乡义山村牛头山屯,始建于本世纪30年代。1958年的“大跃进”期间,被怀家公社占用办砖厂。1988年县拨款1.6万元重建,正在施工中。
农安镇清真寺:在兴华路北侧德彪街、粮食七店后院,创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当时,由回民石朝贵等人在小西门地方,租赁民房三间,辟为简易清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现址购地基,重建清真寺,青砖灰瓦,正房五楹,西配房三楹。光绪三十四年(1908)增建望月楼、东对厅五间,门房十五间,共占地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余平方米。望月楼耸立于礼拜殿之上,高达11.5米,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典建筑,翘脊飞檐,檐头饰有瓦当和滴水,檐下有雕成各种图案的建筑饰件。楼顶呈椭圆形,中有一木柱,木柱顶端为白色荷花托一月牙,月牙弯部向西,称荷花托月。在南面墙外竖雕“清真教”三个大字。站在楼上可以俯瞰全寺,遥望全城。正殿内设男女沐浴室,皆为单室单间。礼拜殿分前厦后室,地铺草毯。东对厅设黑板和桌椅,供穆斯林学习宗教功课。前门房是住宅。“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一栋正殿外,其余全部被拆毁。1981年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了五间正殿,修建了四间讲经堂、三间阿訇住室。1989年自筹资金,建七间砖瓦房,做讲堂、沐浴室。阿訇夏崇民,刀师傅杨景生。管委会由5人组成,主任沙宝荣。
德惠镇清真寺:在德惠镇西六道街路南,创建于1916年,由六姓八户回民捐款创建,占地100余平方米,草房三间,仅有礼拜殿和简易的沐浴室。1929年改建,由教长带头奔走于黑龙江、辽宁、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筹募资金,占地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米,修起砖瓦结构的五间大殿和望月亭,同时建土平房小暖殿二间,沐浴室三间。大殿内墙壁全用白灰粉刷,地上铺着地毯,上边罩白布,供礼拜用。大殿门上高悬着巨幅黑地金字匾额,正面阳刻“亘古清真”四个大字,大殿雕梁画栋、紫柱横臼,柱与梁接头处形似雁尾,上面画着朵朵祥云,大殿上的十二扇殿门,彩绘博古繁花,用色考究,姿态各异。殿门四柜,画着典雅隽秀花纹,每扇门上都有木扶手。门前有三级台阶,大殿殿门两侧的砖垛墙壁上,均有精致的国画,青山绿水,景色娇美,上面写着阿拉伯文、下边各有题词:左边是:“文通生杰志,学广化愚心”,右边是“清真传古今,古教继世存”。大殿的正沿处是兰地白字阿拉伯文“都瓦宜”,大殿深处为窑殿,墙壁上的门头里也写着阿拉伯文“都瓦宜”,连接大殿后面是望月亭圆柱式尖脊,顶端镶嵌着冠状黄帽,放射着缕缕金光,三层挑檐五颜六色,绚丽夺目,周围有六处窗口。亭侧上半部檐下长方形兰地里阴刻隶书“清真寺”三字。大殿的左前侧是一栋五间土草房,设有小暖殿和沐浴室,供礼拜、学习经文和沐浴之用。“九·一八”事变之前,院内还竖有高20米涂蓝漆的大旗杆,上边装有系绳滑车,供每年“斋月”时,升降以示开斋的红灯使用。同时,还制做了一个“大架子”(葬具)放于寺内供回民殡葬使用。第三次扩建是1938年,将大殿由原80平方米,扩展到150平方米。在大殿前又单建二间土房作女沐浴室(已被拆除),另将原五间土房改为砖瓦房,“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982年政府拨款1.7万元维修,将大殿周围砖墙全用水泥罩面,屋顶涂上绿漆,大殿明柱重涂红漆,窑殿琉璃瓦换成白铁盖,再加一层护檐,比原来更加大方美观。另将庭院木门改为铁门,涂上油漆,周围修起3米高院墙。大殿左侧的五间瓦房重新维修。北端二间为小暖间,中间教长居室、南端二间分别隔成男女沐浴室,每间约占3平方米。沐浴间还修了一个长2米、深0.5米、宽1米的水池子。德惠镇清真寺阿訇前后历经13位:张凤澜、石朝秀、石俊章、石同春、马瑞杰、王向臣、李姓(名不详)、朱月波、米长治、穆瑞桐、刘贵明、杨振芳、李清恩等,其中石同春阿訇在解放前后曾三次出任教长。今阿訇唐树林,刀师傅麻振刚。管委会由7人组成,主任满占恩。
德惠县郭家清真寺:在德惠县郭家乡郭家村,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文化大革命”期间仍保持原状。但房舍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1985年政府拨款1万元,县政府供给沙石水泥,1987年维修。今清真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有大殿二间、水房子二间、阿訇住房一间。今掌教郭磊,管委会主任王国君。
德惠县朱家城子清真寺:在德惠县朱家城子镇,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建礼拜殿三间、沐浴室二间、架子房一间,系砖木瓦结构家屋式建筑。“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秋,朱家城子公社社直企业拆除清真寺全部建筑物,拆下的木料用于社直企业建筑。院内大树砍伐加工为学校的桌椅。落实宗教政策时,公社给盖了两间小仓库,做为存放“经匣”、“架子”的地方。1988年时尚未恢复宗教活动。
九台镇清真寺:创建于1912年,1932年扩建。1937年统计,占地面积约2949平方米,房舍七间,土地1亩多,宗教职业者3人。1980年以后政府拨款2万元,穆斯林自筹一部分资金,1984年10月开始全面翻修,建起赭红柱身、砖石台基的礼拜殿,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围砖墙200延长米。1987年12月8日竣工举行启用仪式。历任阿訇有:孙姓(名不详)、马姓(名不详)、东北沦陷期间米长志,解放后至1987年1月马清奎,马清奎病故后孙国彦接替,刀师傅哈增生。
九台市蜂蜜营清真寺:在胡家回族乡蜂蜜营村,创建于清康熙朝初。初在张庄子河岸边建起一幢平房,做简易清真寺。宣统元年(1909)遭水灾。洪水过后,回民募捐重建,两年竣工。新落成的清真寺占地3317平方米,房十七间,主要有大殿五间,南北讲堂各五间,后侧建望月楼。望月楼为两层,与大殿相通。在望月楼的窗户上边,书写:“礼塑先天,清真古教”八个大字。现只存大殿五间,北讲堂五间。清真寺的围墙系土筑,高达两米,宽近一米。墙顶枕子一面是秫秸,一面是木头。大门朝东,木制,装有铁折叶,砖瓦门楼,平时只开小门,只有抬架子或进车时才开大门。
大殿为七檩接架(即九檩九臼),前出廓檐后出厦,屋上房脊装饰有盘龙、脊兽。盘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脊兽作昂首吠天状,异常壮观。兽的嘴巴上挂有铜制惊鸟铃,微风吹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大殿的前沿有五根紫红色明柱脚。柱脚底下垫着鼓形柱脚石。南北讲堂式样相同,房檐上有滴水瓦,前沿有五根明柱脚,下垫鼓形柱脚石,檐下的地面上铺有方形大理石。
在大殿檐下靠近南山墙的地方,有一座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日(1898年7月28日)勒立的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石碑,碑身通高179厘米,碑身宽74厘米,碑厚20厘米。碑座高51厘米,长84厘米,宽60.5厘米。碑的正面首部刻有云龙纹,中下部刻有“万善同归”四个字,碑身上的碑文记载着清真寺的范围,捐款施地人的姓名及所施地的范围。碑的背面首部刻有阿拉伯文“都瓦宜”,碑身刻有碑文(碑文见《九台文史资料》第一辑)。殿内有四根紫红色明柱,可容纳三、四百人作礼拜。殿内的地面上曾有一月台,中间用斗大方砖铺成,四周镶有砖牙子,四个角是用石条镶成。南讲堂是学习阿拉伯文的课堂。北讲堂是小型礼拜堂兼净身房,室内修有四个沐浴间,各沐浴间都是用木板作间壁,室内还有一个大池子,作为净身后洗漱之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望月楼、南讲堂、沐浴室等均遭拆毁,大殿门窗、地板亦遭破坏,围墙倒塌。1984年至1985年9月间,政府三次拨款约11万元,进行修建和彩画,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大殿五间200平方米,南北讲堂各五间150平方米,砌起砖围墙。修复后的清真寺已经不是原貌。
蜂蜜营清真寺是吉林省创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1985年8月1日,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24日,吉林省政府以〈87〉138号文件批准,将其列为省级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今阿訇麻忠林,管委会主任韩来昌。
九台市波泥河清真寺:在九台市波泥河乡波兴村,创建于清乾隆朝。1915年前后曾扩建。1937年统计,建筑面积737平方米,房四间,土地11亩,宗教职业者2人,阿訇蒋宝钧。由于房舍年久失修,1965年拆除。1980年政府拨款2万元,1981年重建砖瓦房三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阿訇刘俊生。
九台市团结清真寺:在九台市六台乡团结村,原名小房身清真寺,创建于清宣统朝。初建时砖瓦房五间。1937年统计,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房七间,土地10亩,阿訇张瑞祥。“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1984年政府拨款1万元,新建大殿、沐浴室、教长室,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阿訇华维新,刀师傅米长久。
九台市前央清真寺:在九台市卢家乡前央村,创建于清雍正朝,1920年曾扩建。1937年统计,占地面积1474平方米,房舍五间,土地7.6亩,宗教职业者2人。1984年政府拨款5000元维修,今大殿三间、沐浴室二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掌教满玉祥。
九台市西山清真寺:在九台市其塔木镇西山前槐村,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1920年曾扩建。1937年统计,占地面积3072平方米,大殿一处,北讲堂一栋五间,水房一栋二间,土地0.6亩,宗教职业者2人,附设私塾1处。“文化大革命”期间,礼拜殿被拆毁,沐浴室、讲堂、水房等被当地回族小学校占用。1981年学校迁出,1984年政府拨款1万元维修,今小殿一间,教长室一间,沐浴室和厨房各一间,建筑面积96平方米。掌教马玉明。
九台市红石清真寺:在九台市胡家回族乡红石村,创建于清乾隆朝,1920年前后曾扩建。1937年统计,占地面积约640平方米,大殿一处,土坯建筑,讲堂、水房一栋五间,土地18亩。附设私塾1处,宗教职业者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穆斯林自行拆除卖料,村民每人均分1.5元。1985年政府拨款5000元,回族群众自筹一部分资金,建砖瓦土坯结构小殿一间,沐浴室、架子房各二间,厨房一间,建筑面积132平方米。阿訇王景华,掌教韩云涛。
九台市宝山清真寺:在九台市胡家回族乡宝山村,创建于清雍正朝,1910年前后曾扩建。1937年统计,占地面积2211平方米,大殿一处,草房一栋三间做讲堂和水房,宗教职业者2人,土地17亩。“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生产队占用。1983年4月政府拨款1万元,重建大殿三间,小殿二间,沐浴室和厨房各一间,建筑面积198平方米。阿訇马国生。
双阳镇清真寺:在双阳镇内,创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两栋房九间,占地约2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县粮食局占用后拆毁。1982年粮食局赔偿2万元,修复后恢复宗教活动。阿訇杨恩庆。
双阳县大营子清真寺:在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大营子村西隅,创建年代说法有三:清康熙十五年(1676),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九年(1754)。据对当地回族人口源流调查,该寺建于1748年之说较为可信,清真寺初建于大营子岭下,三间草房。光绪六年(1880)搬迁至岭上,1926年扩建。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大殿三间,面朝东,殿门上方有用蓝色涂写的阿拉伯文“都瓦宜”。大殿建筑前出廊檐后出厦,挑檐斗拱,雕梁画栋,所雕刻的飞禽走兽花卉,栩栩如生。殿前修筑一个砖砌月台,台下地面铺方砖。南配房是沐浴室,北配房是教长室和学经的地方。与大殿相对的一栋房是伙房和仓库,均是尖脊瓦盖,殿梁殿柱均是红松木。土围墙,高2米。土地12垧,寺周围榆树成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1976年大殿被当地生产队拆除,仅剩伙房和仓库,且改为他用。水井废塞,围墙倒塌,榆树砍伐殆尽。1984年市宗教事务处拨款7万元,县人民政府拨款2万元,4月9日动工,在原址修建大殿,长12米,宽9米,砖木瓦结构。在大殿之西,用白色铁皮构建类似挑檐斗拱凉亭式的窑殿,在大殿之东,建月台,用四根朱红色明柱,支撑月台上盖。1985年工程竣工,恢复宗教活动。教长前后历经七位:马宝贵、郭清瑞、沙呈祥、郭振英、沙恩锡、刘锡坤、李清温,今李宝亭。
双阳县韩家屯清真寺:在鹿乡镇育民村韩家屯,创建于咸丰元年(1851)。“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生产队占用。落实宗教政策后恢复宗教活动。刀师傅魏时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