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县失存寺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408
颗粒名称: 二、各县失存寺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75-80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各县失存寺庙,其中包括了农安县(13座)、榆树县(25座)、德惠县(6座)、九台市(26座)、双阳县(14座)。
关键词: 长春市 佛教 失存寺庙

内容

农安县(13座)
  草庙子:在永安乡民主村后学田地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占地约3亩,大殿六间,土地1垧。僧人润泉。
  兴隆寺:在县城南门外,创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占地约8亩,殿和房十九间,僧人本善。
  朝阳寺:在青山乡南台子村熬庄台屯,创建于1920年。占地约1亩,殿四间,僧人觉性。
  兴云寺:俗名娘娘庙,在巴吉垒乡元宝洼屯。僧人绪坤。
  关帝庙:在县城内西南,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山僧悟白。初名财神庙,1925年改建成关帝庙。
  平安寺:俗名关帝庙,在三宝乡小城子屯。僧人珍珠。
  双全寺:俗名关帝庙,在三盛玉乡四道岗屯。僧人继林。
  灵云寺:俗名关帝庙,在三盛玉乡双龙山屯。僧人圣伦。
  关帝庙:在伏龙泉镇南头路西。代表者名徐洛彩。
  释佛庵:在县城东门外,一栋五间116平方米。1965年被房产所改建为民宅。
  尼姑庵:在合隆镇,一栋二间60平方米。
  尼姑庵:在开安乡,一栋六间,因无僧人被房产所接管。
  太平寺:俗名关帝庙,在六马村麒麟山屯,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初建时土平房十五间,前后两殿。土地15垧,僧人10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僧人佛宽,1988年去双鸭山市。
  榆树县(25座)
  关帝庙:在县城中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八月。殿十五间,僧人宗谛,临济派。1947年拆除。
  德云寺:在闵家乡新民屯,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殿二间,僧人宗玺,临济派。
  昌隆寺:在闵家乡后兴隆沟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殿三间,僧人宗清,临济派。
  灵应寺:在小孤榆树屯,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殿三层九间,僧人悟正。
  兴隆寺:在长岭子屯,创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殿九间,僧人隆玉,临济派。
  万灵寺:在大沟屯,创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殿六间,僧人能全,临济派。
  释伽文佛庙:在盟温站村,创建于清康熙朝。殿三间,代表者李逢春,临济派。
  丰隆寺:在五棵树镇内,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殿四间,代表者张元衡,临济派。1947年拆除。
  青云寺:在白土崖子屯,创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殿四间,僧人本祥,临济派。
  灵佑寺:在保寿屯,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房九间,代表者刘同厚、陈希彦,1947年拆除。
  普明寺:在土桥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房十六间,代表者苏连奎,临济派。
  圆觉寺:在县城东门外,创建于1937年。房二十五间,僧人宗谛。
  望江寺:在荒山嘴子屯,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殿一间,代表者甄殿仁。
  永灵寺:在英城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殿二间,代表者王庆林,临济派。
  青云寺:在郝家屯,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殿二间,代表者孙印堂,临济派。
  保安寺:在秀水甸子街,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殿三间,僧人镇净,临济派。
  忠圣寺:在七区大后沟,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房十一间,代表者蔡永录,尼僧维莲,毗卢派。
  灵应寺:在卡路河屯,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房十二间,代表者田德福。
  永立庵:在八区姑子庵屯,创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殿三间,代表者郑永清等4人,尼僧俗名刘玉珍,天台宗临济派。
  灵应寺:在青山村灰菜沟屯,俗名关帝庙,僧人清诚。
  灵云寺:在腾家村牛头山下,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房九间,供奉关帝,临济派。僧人隆玉。
  万灵寺:在蒙古喀论站前街,俗名关帝庙,僧人能全。
  普渡寺:在五棵树村北屯,俗名关帝庙,临济派,僧人能韫。
  祥云寺:在六区磨刀库屯,创建于1913年。三层大殿六间,厢房三间,钟楼鼓楼各一座,草房三间。僧人宗仙,临济派。
  普明寺:在土桥子街,创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建关帝庙、娘娘庙、胡仙堂、鲁班殿,瓦正房八间,草正房五间,瓦厢房三间,代表者苏连奎,临济派。
  德惠县(6座)
  宝山寺:在万宝山镇西头北侧,清道光十年(1830)修建,原名斗牛宫,是仅有一层老爷殿的道教庙。1939年扩建,改称宝山寺,改为佛教寺庙,开山僧郑才。建筑占地2垧多,周围有2米多高土围墙,院内有四层殿,一层殿为三间马殿,二层殿为关帝殿,三层殿为娘娘殿,四层为大雄宝殿,寺外东侧有四间平房。东北沦陷期间,长春县伪佛教协会分会设在这里,该寺属长春朝阳寺的下院。佛教分会管水泉子的道教庙、小城子万寿寺、德惠观音寺、郑家屯的三教寺等。土地20垧。和尚最多时10人,1958年和尚5人即性至、性成、本泉、相法、相宝。1968年拆毁。
  半拉山庙:在朝阳乡东南18里的松花江西岸,建于清代。占地约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关帝殿和娘娘殿。1966年拆毁。
  观音寺:俗名姑子庵,在德惠镇西五道街,占地约500平方米。有前殿后殿和东西配房,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1960年尼僧5人,其中2人在被服社、刺绣社劳动自养。寺庙先被运输公司占用,归还后又租给皮革社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万寿寺:在小城子村,和尚4人,监院性修,后并入宝山寺。
  菩提寺:和尚2人,1961年3月并入宝山寺。
  弥陀寺:创建于1922年,开山僧谈虚。
  九台市(26座)
  朝阳寺:在城子街镇秀水村。占地面积1474平方米,土地1.4垧,房六间,土围墙。代表者张景泰,“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
  西凤山古庙:在華子沟乡西凤山屯北岭岗上,建于清嘉庆朝。正殿三间老爷庙,三间娘娘庙,土围墙。僧人3名。土地改革时拆除,今是一片耕地。
  双泉寺:在放牛沟乡南大岭屯,清道光元年(1821)建。砖瓦结构,土石混筑围墙,墙外东北角有灵塔一座,青砖砌成。僧人齐柱、沙青。解放后拆除改做学校。
  圣佛寺:在西营城乡榆树棵屯,清道光三年(1823)建。两层大殿各三间,土地10余垧。代表者刘殿忠,1946年拆除。
  青云寺:在波泥河子乡西1华里处,清道光朝建。青砖板瓦结构,一庙三堂三间,土地10余垧。最多时僧人10余名,代表者王成有。解放初期拆除。
  庆阳寺:在上河湾屯,僧1人。
  庆阳寺:在城子街秀水村。1937年代表者吴玉秀,毗卢派。殿七间。
  龙泉寺:在加工河乡庙岭屯。殿五间,代表者张连生。
  慈圣寺:在九台镇工农街,创建于1947年。殿十九间,代表者李贵。
  兴隆寺:在九台镇惜字局旧址。殿十二间,土地2亩。代表者谭万升,僧人3名。
  同善寺:殿八间,寺有土地2亩。代表者谢庭喜,僧人2名。
  兴隆寺:在五家子屯。殿八间,毗卢派,代表者赵同贵。
  青云寺:在波泥河乡西,建于清道光朝,一庙三堂(老爷庙、娘娘庙、胡仙堂),先后有10余位和尚居住,解放初拆毁。
  青云寺:在西营城子镇董家村,创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俗名董家庙,殿三间,房基3686平方米。先后有六、七位尼僧,最后1名尼僧昌莲。1966年拆毁。
  护国寺:在九台镇政德街。殿六间,代表者王丹武,僧3人。
  安养寺:在银矿山。殿五间。代表者杨志生。
  龙凤寺:在九郊乡拉他泡屯。殿十三间,代表者刘志修。
  青龙寺:在苇子沟屯。殿八间,土地3垧。代表者朱荣。
  青龙庵:在董家屯。殿六间,土地1垧。尼僧3人,代表者郜本城。
  普渡寺:在城子街镇内。殿九间,代表者杜海。
  复盛寺:在上河湾乡四台村。殿六间。代表者姜维清。
  此外,有僧人住持的佛寺还有:关帝庙(在马兴屯)、东朝阳寺(在二道沟屯)、西朝阳寺(在泡子沿屯)、僧盛寺(在大干沟子屯)、兴隆寺(在卧牛山屯)。
  双阳县(14座)
  诚寿寺:俗名娘娘庙,在双阳镇内东山南麓,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尼僧明慧带产出家,开山建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1929年殿十七间,其中正殿三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配有东西廊房。院内山门两侧建钟鼓楼。供奉佛像四十九尊,尼僧5人。土地164亩。1937年殿堂和起居室二十二间,土地56垧,尼僧9人,毗卢派,1949年拆除。
  青云庵:在羊圈顶子屯,俗名姑子庙。1937年殿三间,土地62垧,尼僧2人,法名觉祥、本善。
  宗经寺:1937年僧人2名,法名能安、能欣,土地7垧。
  灵山寺:在双阳镇内后山。大殿三间,僧2人,法名绪清、本修。
  觉灵寺:又名觉灵古刹,在双阳街,创建于清康熙朝,是诚寿寺下院。殿十五间,起居室十五间,土地1亩。尼僧6人,住持林圆,毗卢派。
  青云寺:建于清康熙朝。1929年调查,殿堂九间,供奉佛像六尊,土地30亩。开山僧人安海,僧2人。1937年殿九间,起居室三间,土地1垧,僧人显明。
  凌云寺:建于清乾隆朝。1929年调查,殿七间,供奉佛像十五尊,土地80亩,代表者郭小鹤。
  朝阳寺:在泉眼乡火石村庙后屯,俗名火神庙,建于清乾隆朝。1929年调查,殿十二间,供奉佛像九尊,土地35亩。僧人明起。1937年土地7垧,僧2人,住持照江。毗卢派。
  长青寺:在官地屯,建于清咸丰朝。1929年殿十二间,供奉佛像五尊,土地45亩,代表者郑教廷。
  觉幼寺:1937年殿六间,住持僧人本荣,僧2人。
  兴隆寺:在泉眼沟乡佛堂屯。1937年殿三间,起居室五间,土地6垧,僧人云峰,曹洞派①(曹洞: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开创。属南宗青原法系。)。
  兴隆寺:又名佛堂,在泉眼乡西胜利屯。正殿三间,东厢房三间,砖瓦结构,挑梁斗拱建筑。灵塔一座,解放前有僧人数名,香火较盛。
  龙泉寺:在齐家乡齐家村北大桥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十间,钟楼一座,青砖砌墙,山门前有旗杆2个。土地110亩,1948年拆除。住持僧人先是觉光,后是觉智。
  青龙寺:在奢岭乡九三村乌龙泉屯与新安乡双胜村的分界处。创建于清乾隆朝。占地约1垧,中是关老爷殿,东为龙王殿,西为娘娘殿。东西厢房各五间,土地5亩,后增加到3垧。传说是吉林市青龙寺的下院。民国初年被五区保卫团占用,解放后拆除。曾有僧人3名,住持能瑞。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