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失存寺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40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失存寺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9
页码:
72-80
摘要:
本节记述长春市失存寺庙,其中包括了长春普门寺、长春圣恩寺、长春后观音寺、傻大爷庙、长春万寿寺、长春朝阳寺、太平寺、三教寺、极乐寺、青龙寺等。
关键词:
长春市
佛教
寺庙
内容
一、长春市区失存寺庙
长春市区及五县(市)的佛教寺庙,除农安县辽塔外,其它各寺庙皆是清代及其以后修建的。长春市建治仅有180余年的历史,早期人口大多是来自北方省区求生、求食的流民,经济生活贫困,分布稀疏,且多聚居农村,因此,各寺庙并无悠久历史,虽然敬仰信奉佛教,但寺庙大多构筑简陋,规模小,多分布在村屯,而其中香火庙又占多数。
佛教寺庙总数难以统计齐全,除现存14座和几座准备恢复活动的寺庙外,其他已全部失存。失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因年久失修自然失存;(二)东北沦陷期间,日伪政府拆毁或作他用而失存;(三)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事,或在土地改革时,出于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反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民众自毁寺庙,或改用为学校;(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全部被一些单位占用或毁坏。
大多数寺庙规模小,僧人少,失存早,遗址难以寻觅,较有影响的寺庙尚能找到它的文化遗存,唤起人们的回忆。据文献和口碑资料统计,知其名、知其地的失存寺庙104座(包括一些没有僧人住持的香火庙),其中长春市区内20座。
长春普门寺:在长春市吉林大路144号处,民丰大街口路东。创建于1931年8月。开山建庙僧人持法,初名金佛寺。建大殿三间,九圣祠一间,起居室三间,占地面积1132平方米,建筑面积297平方米。因旧大殿倒塌,1940年新建大殿三间,配殿一间,东配房三间设关圣殿,西配房五间设三圣殿,起居室二间。改修后改名普门寺。天台宗临济派。1947年11月,监院持法圆寂,弟子仁彻继任监院。1959年11月,暂将寺院做长春市僧人养老院,负责人如缘。“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长春市轻型电缆厂占用,如缘回山东故里后圆寂,寺内剩1名和尚还俗。该工厂将东西配殿拆除,建新房十间240平方米。1980年5月该厂迁走,将十间房子卖给二道河子区供电局。以后市房产经营公司将西配房拆除,盖新房八间143平方米,租给供电局,1983年供电局接新房北山增建四间,又将寺庙的收发室翻修二间。1983年11月,市房产经营公司对拆除的配殿、东西配房共150平方米做经济补偿,补偿费2736元,连同“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付的房租2645元,一并交由长春市佛教协会代收。今普门寺房产产权属于市佛协的有两栋,一是大殿二是收发室,面积145平方米,无僧人。
长春圣恩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和顺七条90号处,创建于1936年。是长春地藏寺下院,天台宗临济派。开山建庙尼僧诗泉,昌图县人,丈夫逝世后变卖家产修庙养心,1938年工程竣工,佛殿三间,起居室三栋九间,铁瓦盖土房五间。占地面积为2904平方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51年3月寺庙登记时,监院常利,尼僧3人,除佛殿外,出租房十四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被和顺街道办事处三委工厂占有,落实政策后街道办事处退出大殿三间,其它房舍继续出租,从1991年开始月租金300元,租用者红心敬老院。今圣恩寺无尼僧。
长春后观音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安乐路北胡同,东盛三条路西,创建于1934年。尼僧悦贤、云贤两位出资,于1934年9月开山建庙,先建东厢房三间做起居室,1937年4月建佛堂一间,供奉佛像三尊。1939年修山门一座,仓房二间,两边小配门及围墙。1944年农历十月初五日悦贤圆寂,云贤任监院。1951年向政府登记时,尼僧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东盛汽车修配厂占用,尼僧出走,今未恢复。
傻大爷庙:在长春市今广州路精明胡同11号处,创建于1927年3月。正殿三楹,东向,左右配殿各一楹,南北两厢房各一楹。歇山式屋顶,圆形房脊,灰瓦覆盖。和尚俗名李杰三。1932年改做日本妙法寺“新京”别院。
长春傻大爷庙①(此庙非佛教庙宇,由于性质特殊,故记之。):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地址在长春市南关区上海路北侧的金门胡同,今长春市文教印刷厂院内。此庙系长春妓女捐资修建,供奉十不全、胡、黄、白、柳、灰五大仙、傻大爷等像。是东北三省唯一的一座此类性质的庙宇,但在杭州、苏州一带有这类性质庙宇,人称“白眉神庙”或“勾栏女神庙”。建庙渊起:据说光绪年间,内蒙古姑娘其丽格被拐骗到长春,卖给怀春堂妓院,被逼为妓,花名玉珠。故乡情人沙德仁得知后找到长春,欲用钱为其丽格赎身,但凑不足一万元赎金,便悲愤自缢。怀春堂老鸨为笼络妓女,平息群妓怨恨,便向长春“花界会”提议,为沙德仁募捐修庙。当时,应募者除妓女外,尚有商界、宗教界、军界等。庙建成后塑沙德仁像供奉,谐音“傻大爷”,故庙名,其丽格长期思念沙德仁,疯颠日久而逝,亦塑像供于庙中,名“傻大奶奶”。1951年长春市封闭妓院,拆除了傻大爷庙,在旧址创办小学校,1986年市文教印刷厂迁入。
长春万寿寺:在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小城子屯,伊通河岸边。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开山建庙者是北京嘉兴寺和尚,法名不详,绰号“元宝和尚”。传说其人腿跋,大弯腰,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建庙工程于1799年全部完竣。寺建成后摄政王题匾一方:“惠我无疆”,悬在大殿中央。马殿七间,正殿十二间,后殿五间,钟鼓楼各一座,有两个跨院,灵塔一座。僧人最盛时约50余名。
长春朝阳寺:是长春市区内最大的香火庙。在市南关区全安街南关大桥西桥头北侧,创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俗名老爷庙,开山僧人祖籍朝阳县,故庙名朝阳寺。道光朝初,募捐增建天仙殿三间和山门。以后数十年间,住持静臣,重修关帝大殿及配殿。1922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庙会,夜间突发火灾,关帝殿延烧殆尽。为了重修,将庙基契照抵押得到贷款,重建工程于1923年竣工。建关帝殿、天仙殿、太阳殿、玉皇殿、土地庙、灵塔等。1926年住持明训(1944年圆寂),1945年住持涤尘,1948年涤尘去三岔河,住持圣越,是年8月因长春战事,圣越出走,1951年主持妙真。最盛时和尚11名,禅宗临济派。今庙已毁,在旧址建南关大桥小学校。
太平寺:在当时的长春市大经路五段9号,创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吉林富绅牛子厚出资所建,1920年重修,牛家派人看守,1928年将庙移交给长春朝阳寺(南关老爷庙),和尚2人。1939年和尚圣许圆寂,由盛仪和尚守庙到1952年。
三教寺:在当时长春市东天街二段38号,建庙工程于1939年5月竣工。香火庙,佛道兼容以佛为主。系天津杨柳青镇人阎捷三捐建,佛堂一栋五间,1952年看守人张焕亭,是年被房产部门接管。
极乐寺:在当时的长春市东天街13号,创建于1938年,原名超魂寺,住持能净,1942年改称极乐寺。194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毁于火灾。
青龙寺:在长春县二区,一栋七楹,住持僧1人。
龙泉寺:在长春县二区德龙甲九泉屯,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十三楹,宣统三年重修,土地8亩。
峰云寺:在郊区鲍家沟屯,创建于清咸丰朝。大殿一间,代表者郭性兰。
地藏寺:在郊区鲍家沟屯,创建于1927年,香火庙,看守人李维成。
龙泉寺:在水泉沟,创建于清嘉庆朝。大殿三间,起居室三间,土地8亩。
青龙寺:在四家子屯,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僧2人,佛殿三栋,土地2垧,民国时期被没收。
保安寺:在大南屯。大殿三间,南北瓦房五间,铸钟一口重400余公斤,住持僧人净如。东北沦陷期间被改用小学校,1959年拆除。
兴隆寺:在兴隆山镇太平山水库西北百米处,创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殿和房十五间,占地约40余平方米,土地2垧。僧人隆合,1958年拆除。
关帝庙:在太平山屯,创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佛殿四间,起居室二间,土地2垧,代表者许宗岐。
兴隆寺:在五家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供奉关帝。咸丰二年(1852)补修,房九楹,钟楼鼓楼各1座。
二、各县失存寺庙
农安县(13座)
草庙子:在永安乡民主村后学田地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占地约3亩,大殿六间,土地1垧。僧人润泉。
兴隆寺:在县城南门外,创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占地约8亩,殿和房十九间,僧人本善。
朝阳寺:在青山乡南台子村熬庄台屯,创建于1920年。占地约1亩,殿四间,僧人觉性。
兴云寺:俗名娘娘庙,在巴吉垒乡元宝洼屯。僧人绪坤。
关帝庙:在县城内西南,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山僧悟白。初名财神庙,1925年改建成关帝庙。
平安寺:俗名关帝庙,在三宝乡小城子屯。僧人珍珠。
双全寺:俗名关帝庙,在三盛玉乡四道岗屯。僧人继林。
灵云寺:俗名关帝庙,在三盛玉乡双龙山屯。僧人圣伦。
关帝庙:在伏龙泉镇南头路西。代表者名徐洛彩。
释佛庵:在县城东门外,一栋五间116平方米。1965年被房产所改建为民宅。
尼姑庵:在合隆镇,一栋二间60平方米。
尼姑庵:在开安乡,一栋六间,因无僧人被房产所接管。
太平寺:俗名关帝庙,在六马村麒麟山屯,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初建时土平房十五间,前后两殿。土地15垧,僧人10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僧人佛宽,1988年去双鸭山市。
榆树县(25座)
关帝庙:在县城中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八月。殿十五间,僧人宗谛,临济派。1947年拆除。
德云寺:在闵家乡新民屯,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殿二间,僧人宗玺,临济派。
昌隆寺:在闵家乡后兴隆沟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殿三间,僧人宗清,临济派。
灵应寺:在小孤榆树屯,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殿三层九间,僧人悟正。
兴隆寺:在长岭子屯,创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殿九间,僧人隆玉,临济派。
万灵寺:在大沟屯,创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殿六间,僧人能全,临济派。
释伽文佛庙:在盟温站村,创建于清康熙朝。殿三间,代表者李逢春,临济派。
丰隆寺:在五棵树镇内,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殿四间,代表者张元衡,临济派。1947年拆除。
青云寺:在白土崖子屯,创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殿四间,僧人本祥,临济派。
灵佑寺:在保寿屯,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房九间,代表者刘同厚、陈希彦,1947年拆除。
普明寺:在土桥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房十六间,代表者苏连奎,临济派。
圆觉寺:在县城东门外,创建于1937年。房二十五间,僧人宗谛。
望江寺:在荒山嘴子屯,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殿一间,代表者甄殿仁。
永灵寺:在英城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殿二间,代表者王庆林,临济派。
青云寺:在郝家屯,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殿二间,代表者孙印堂,临济派。
保安寺:在秀水甸子街,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殿三间,僧人镇净,临济派。
忠圣寺:在七区大后沟,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房十一间,代表者蔡永录,尼僧维莲,毗卢派。
灵应寺:在卡路河屯,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房十二间,代表者田德福。
永立庵:在八区姑子庵屯,创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殿三间,代表者郑永清等4人,尼僧俗名刘玉珍,天台宗临济派。
灵应寺:在青山村灰菜沟屯,俗名关帝庙,僧人清诚。
灵云寺:在腾家村牛头山下,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房九间,供奉关帝,临济派。僧人隆玉。
万灵寺:在蒙古喀论站前街,俗名关帝庙,僧人能全。
普渡寺:在五棵树村北屯,俗名关帝庙,临济派,僧人能韫。
祥云寺:在六区磨刀库屯,创建于1913年。三层大殿六间,厢房三间,钟楼鼓楼各一座,草房三间。僧人宗仙,临济派。
普明寺:在土桥子街,创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建关帝庙、娘娘庙、胡仙堂、鲁班殿,瓦正房八间,草正房五间,瓦厢房三间,代表者苏连奎,临济派。
德惠县(6座)
宝山寺:在万宝山镇西头北侧,清道光十年(1830)修建,原名斗牛宫,是仅有一层老爷殿的道教庙。1939年扩建,改称宝山寺,改为佛教寺庙,开山僧郑才。建筑占地2垧多,周围有2米多高土围墙,院内有四层殿,一层殿为三间马殿,二层殿为关帝殿,三层殿为娘娘殿,四层为大雄宝殿,寺外东侧有四间平房。东北沦陷期间,长春县伪佛教协会分会设在这里,该寺属长春朝阳寺的下院。佛教分会管水泉子的道教庙、小城子万寿寺、德惠观音寺、郑家屯的三教寺等。土地20垧。和尚最多时10人,1958年和尚5人即性至、性成、本泉、相法、相宝。1968年拆毁。
半拉山庙:在朝阳乡东南18里的松花江西岸,建于清代。占地约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关帝殿和娘娘殿。1966年拆毁。
观音寺:俗名姑子庵,在德惠镇西五道街,占地约500平方米。有前殿后殿和东西配房,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1960年尼僧5人,其中2人在被服社、刺绣社劳动自养。寺庙先被运输公司占用,归还后又租给皮革社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万寿寺:在小城子村,和尚4人,监院性修,后并入宝山寺。
菩提寺:和尚2人,1961年3月并入宝山寺。
弥陀寺:创建于1922年,开山僧谈虚。
九台市(26座)
朝阳寺:在城子街镇秀水村。占地面积1474平方米,土地1.4垧,房六间,土围墙。代表者张景泰,“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
西凤山古庙:在華子沟乡西凤山屯北岭岗上,建于清嘉庆朝。正殿三间老爷庙,三间娘娘庙,土围墙。僧人3名。土地改革时拆除,今是一片耕地。
双泉寺:在放牛沟乡南大岭屯,清道光元年(1821)建。砖瓦结构,土石混筑围墙,墙外东北角有灵塔一座,青砖砌成。僧人齐柱、沙青。解放后拆除改做学校。
圣佛寺:在西营城乡榆树棵屯,清道光三年(1823)建。两层大殿各三间,土地10余垧。代表者刘殿忠,1946年拆除。
青云寺:在波泥河子乡西1华里处,清道光朝建。青砖板瓦结构,一庙三堂三间,土地10余垧。最多时僧人10余名,代表者王成有。解放初期拆除。
庆阳寺:在上河湾屯,僧1人。
庆阳寺:在城子街秀水村。1937年代表者吴玉秀,毗卢派。殿七间。
龙泉寺:在加工河乡庙岭屯。殿五间,代表者张连生。
慈圣寺:在九台镇工农街,创建于1947年。殿十九间,代表者李贵。
兴隆寺:在九台镇惜字局旧址。殿十二间,土地2亩。代表者谭万升,僧人3名。
同善寺:殿八间,寺有土地2亩。代表者谢庭喜,僧人2名。
兴隆寺:在五家子屯。殿八间,毗卢派,代表者赵同贵。
青云寺:在波泥河乡西,建于清道光朝,一庙三堂(老爷庙、娘娘庙、胡仙堂),先后有10余位和尚居住,解放初拆毁。
青云寺:在西营城子镇董家村,创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俗名董家庙,殿三间,房基3686平方米。先后有六、七位尼僧,最后1名尼僧昌莲。1966年拆毁。
护国寺:在九台镇政德街。殿六间,代表者王丹武,僧3人。
安养寺:在银矿山。殿五间。代表者杨志生。
龙凤寺:在九郊乡拉他泡屯。殿十三间,代表者刘志修。
青龙寺:在苇子沟屯。殿八间,土地3垧。代表者朱荣。
青龙庵:在董家屯。殿六间,土地1垧。尼僧3人,代表者郜本城。
普渡寺:在城子街镇内。殿九间,代表者杜海。
复盛寺:在上河湾乡四台村。殿六间。代表者姜维清。
此外,有僧人住持的佛寺还有:关帝庙(在马兴屯)、东朝阳寺(在二道沟屯)、西朝阳寺(在泡子沿屯)、僧盛寺(在大干沟子屯)、兴隆寺(在卧牛山屯)。
双阳县(14座)
诚寿寺:俗名娘娘庙,在双阳镇内东山南麓,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尼僧明慧带产出家,开山建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1929年殿十七间,其中正殿三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配有东西廊房。院内山门两侧建钟鼓楼。供奉佛像四十九尊,尼僧5人。土地164亩。1937年殿堂和起居室二十二间,土地56垧,尼僧9人,毗卢派,1949年拆除。
青云庵:在羊圈顶子屯,俗名姑子庙。1937年殿三间,土地62垧,尼僧2人,法名觉祥、本善。
宗经寺:1937年僧人2名,法名能安、能欣,土地7垧。
灵山寺:在双阳镇内后山。大殿三间,僧2人,法名绪清、本修。
觉灵寺:又名觉灵古刹,在双阳街,创建于清康熙朝,是诚寿寺下院。殿十五间,起居室十五间,土地1亩。尼僧6人,住持林圆,毗卢派。
青云寺:建于清康熙朝。1929年调查,殿堂九间,供奉佛像六尊,土地30亩。开山僧人安海,僧2人。1937年殿九间,起居室三间,土地1垧,僧人显明。
凌云寺:建于清乾隆朝。1929年调查,殿七间,供奉佛像十五尊,土地80亩,代表者郭小鹤。
朝阳寺:在泉眼乡火石村庙后屯,俗名火神庙,建于清乾隆朝。1929年调查,殿十二间,供奉佛像九尊,土地35亩。僧人明起。1937年土地7垧,僧2人,住持照江。毗卢派。
长青寺:在官地屯,建于清咸丰朝。1929年殿十二间,供奉佛像五尊,土地45亩,代表者郑教廷。
觉幼寺:1937年殿六间,住持僧人本荣,僧2人。
兴隆寺:在泉眼沟乡佛堂屯。1937年殿三间,起居室五间,土地6垧,僧人云峰,曹洞派①(曹洞: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开创。属南宗青原法系。)。
兴隆寺:又名佛堂,在泉眼乡西胜利屯。正殿三间,东厢房三间,砖瓦结构,挑梁斗拱建筑。灵塔一座,解放前有僧人数名,香火较盛。
龙泉寺:在齐家乡齐家村北大桥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十间,钟楼一座,青砖砌墙,山门前有旗杆2个。土地110亩,1948年拆除。住持僧人先是觉光,后是觉智。
青龙寺:在奢岭乡九三村乌龙泉屯与新安乡双胜村的分界处。创建于清乾隆朝。占地约1垧,中是关老爷殿,东为龙王殿,西为娘娘殿。东西厢房各五间,土地5亩,后增加到3垧。传说是吉林市青龙寺的下院。民国初年被五区保卫团占用,解放后拆除。曾有僧人3名,住持能瑞。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