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39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佛教
分类号:
B94
页数:
48
页码:
33-80
摘要:
本章记述长春市佛教发源于印度。长春地方从现有的佛教文化遗存看,大约在中国辽朝(916~1125)时期,有过佛教的弘传。但自12世纪至17世纪60年代的五百余年间,再未发现本地区佛教文化遗存。
关键词:
长春市
佛教
内容
佛教发源于印度。长春地方从现有的佛教文化遗存看,大约在中国辽朝(916~1125)时期,有过佛教的弘传。但自12世纪至17世纪60年代的五百余年间,再未发现本地区佛教文化遗存。清康熙朝(1662~1722)苏瓦延驿站(今双阳县城)附近出现觉灵古刹,诞生了今长春地方第一座佛寺。嘉庆朝初年,长春地方奉旨建治,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繁衍,佛教的传播亦逐渐兴旺起来。自18世纪至长春解放前夕,在长春地方兴建起百余座佛寺,僧人近两百人,各主要乡(镇)村都有僧人的足迹和不同规模的佛寺。东北沦陷期间,长春般若寺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1945年至1948年间,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乡村佛寺被拆除,僧人他去。“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受到了严重冲击,寺庙被砸被占据,宗教活动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今有14座(市区内11座)佛教寺庙恢复活动,僧人178名分布在各佛寺。长春般若寺是吉林省规模较大的丛林庙,省的佛教活动中心。尼僧庙则以农安县城内的金刚寺最完整,香火旺盛。长春市佛教以尼庵最多,计12座,尼僧占僧人总数的89.3%。长春佛寺多分布在市区和县城内的人烟稠密的居民区,建筑简陋,规模小,香火不旺,大多数是子孙庙,失存佛寺有名可指的大约104座以上。
第一节 佛教弘传
一、传播
佛教最初产生于印度,创教人是释迦牟尼①(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意“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意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相传,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大乘佛教(北传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隋唐时期封建帝王采取三教(儒、释、道)并用方针,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②(涅槃: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之死。亦指解脱烦恼达到不生不死的境地,为佛教全部修习最终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以后僧人之死也称涅架。),成就佛果。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神化;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传出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属北传佛教。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各地教徒依教分宗,先后传入中国的有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13宗,分衍百余派。分宗派是为便于“发心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兴修一门。“宗”即修行的形式,几派可以同学一宗。“派”即体统,是一些著名僧人根据不同经典创立的。各派都信三藏(经律论)、十二部,本派内部没有组织系统和机构,亦无联系。
佛教寺庙皆供奉佛像。广义的佛像包括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神等一切佛教造像,出现于公元前后。佛像从形式上分,有雕塑、画、铸等;从姿态分,有立、坐、倚、卧、飞行等像;从高度分,有丈六、半丈六、丈六以上、身像(与发愿造像者等高)等。如来佛像一般是出家男像,身着袈裟而不戴宝冠、璎珞;菩萨像或作男像或作女像,一般头戴宝冠、璎珞的在家居士形象,罗汉像是出家比丘像;明天像呈愤怒像;诸天神像或身着武装,或女形,或神形,或鬼形,或童子形。佛教寺庙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一般寺庙正殿都供奉一佛二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地藏两菩萨。也有供奉西方三圣的①(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又称接引佛。观世音,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被描绘为大慈大悲的菩萨,因讳唐太宗李世民名,故略“世”字称观音。传说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山。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在中国寺院中的塑像常作女像,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大势至,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地狱、饿鬼、畜生),得无上力”,故名。)较大的寺庙供奉一佛四大菩萨②(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意“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传说,受释迦佛嘱咐,在释迦寂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渡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出家后于中国唐朝来华入九华山,数十年后圆寂,九华山月身殿是地藏成道处。观音菩萨(略)。文殊师利菩萨,释迦佛的左胁侍,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塑像多骑狮子。普贤菩萨,传说显灵说法道场在四川峨眉山,释迦佛右胁侍,其塑像多骑白象。)十八罗汉③(十八罗汉:释迦佛曾令十六罗汉常住人世,济渡众生,后演衍出十八罗汉,唐代张玄、贯休两和尚曾画罗汉像,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四大天王④(四大天王:亦谓四大金刚,指东方持国天王,塑身像白色,持琵琶;南方广增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有一个从者,各有九十一子,辅佐四天王守护十方。)、伽蓝神⑤(伽蓝神:佛教寺院的守护神,有18位,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韦驮⑥(韦驮:佛教天神、护法神,一般塑像身穿古武将服,手持金刚杵,站立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关公等等⑦(关羽:蜀汉大将关云长,被佛教神化为关公,关帝,列入伽蓝神之一,位在十八伽蓝之后。)。
佛教的主要宗教活动:早晚功课即朝暮课诵,也叫上殿。纪念性的庙会活动如农历四月初八日,释迦佛诞辰的浴佛法会;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的盂兰盆会;十二月初八日的释迦佛成道日等等。举行法会即讲经道场。法会时间较长,少者7天,多者40天。规模较大,参加法事的僧人,数十人或上百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品以饮食为主,“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济六道四生。
佛教传入长春市最早的地方当推农安县。辽朝(916~1125)的佛教文化,在辽王提倡推崇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当时的黄龙府(今农安)地方,屹立着的八角十三层砖塔,是一幢佛塔,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三年至十一年(1023~1031)时期所建。因建筑年代久远,塔名几经演变,如隆安塔、龙弯塔、农安宝塔、农安古塔等。辽塔今座落在农安镇黄龙路西段路北。另在农安县万金塔乡有座塔基,俗称“半截塔”,建于辽朝兴宗景福元年至重熙九年(1031~1040)之间。两座古塔遗存,正是辽朝在本地区推崇佛教的物证,它具体地反映了农安一带曾是辽朝佛教昌盛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两座古塔情况详见《长春市志•文物志》)。
金、元、明、后金等历朝,在今长春市区和五县(市),尚未发现佛寺遗存。佛教的弘传和佛寺的修筑,到了清朝定鼎北京后,又开始了它在本地区的兴起和发展。康熙朝今双阳县境内,明慧和尚带产出家,修建觉灵寺,安海和尚修建青云寺。这两座佛寺是长春市已知的最早的佛寺。嘉庆八年(1803)了诚和尚在伊通河西岸,修建朝阳寺(俗名南关老爷庙),这是长春市区内最早的一座佛寺。榆树县佛寺出现的比较早,而且数量上多于各县。康熙朝在盟温站村修建伽蓝庙。雍正朝在卡路河屯修建灵应寺(1734)。乾隆朝修建的佛寺多起来了,有县城内的关帝庙,大沟屯的万灵寺,保寿屯的灵佑寺,郝家屯的青云寺,秀水屯的保安寺,大后沟屯的忠圣寺,等等。德惠县已知资料,道光十年(1830)修建宝山寺。农安县道光五年(1825)修建麒麟山屯的太平寺。九台市最早的佛寺是董家屯的青云寺,嘉庆朝的西凤山古庙,道光朝修建南大岭屯的双泉寺,榆树棵屯的圣佛寺,波泥河屯的青云寺等。到了光绪朝的时候,各集镇和较大村屯,普遍修建了不同规模的佛寺或香火庙。目前对群众开放的14座佛寺中,修建于清代者,仅存长春大佛寺(1886)、九台镇浴泉庵(1863)两座,其它各处清代所建佛寺几乎全部失存。
中华民国开国后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近20年间,各地方又修建了一些佛寺,原清代所建的佛寺,有的加以修缮,有的扩建、重建,仍呈现着佛教弘传的趋势。双阳县1918年有佛寺20座,僧人44名,寺有土地1680亩。长春地区对群众开放的14座佛寺中,有5座是民国时期新建的,如长春般若寺(1923)、长春地藏寺(1926)、长春丛林寺(1928)、长春净土庵(1929)、农安金刚寺(1929)。民国时期修建的佛寺,较多的出现在市区和城镇,它与商品经济的出现发展、人口流动趋向等相同步,就寺庙的规模、设施、僧人数量、香火状况等,都超过了前期,长春般若寺成为当时最大的佛寺。
东北沦陷期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及其扶植的伪满洲国政府,将东北地区的佛教重要佛事活动,纳入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轨道,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战略。为此,日本帝国佛教界中的一些僧人,公开地窜入到长春、哈尔滨、营口等著名佛寺,游说或住庙,进行所谓“日满亲善”活动;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指令下,伪满洲国民生部和警务司,直接把持、组建佛教各团体;利用佛教界人士及其佛事活动,渗透、灌输甚至公开宣传日本帝国侵略政策,服从日本统治,做日本殖民地“顺民”的奴隶意识;伪满洲国佛教界中的少数人士,适应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政府的需要,公开地将佛事活动堕落为一种工具,对“反满抗日”民众、对日本关东军军事“扫荡”的农村,进行所谓“教诲”、“拜观音”、“宣抚”等反动活动。由于日本和伪满洲国政府的鼓吹和利用,东北沦陷的14年间,长春市区和五县的佛教寺庙、僧人和居士数量,较“九•一八”事变前有较大的发展。据1936年统计,长春市区及五县的佛寺110座,僧人147名。但随着日本帝国的投降和伪满洲国的覆亡,这些日伪佛教团体亦全部解体。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到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前的三年间,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冲击着一切旧意识形态,佛教传播受到了影响,一些寺庙被拆除了,或改做当地的学舍,寺庙数量锐减,大多数寺庙的佛事活动停顿。
综观解放前长春地方的佛寺,按其分布、存在形态和僧人活动踪迹,有如下特点:(一)庙宇规模小,香火庙占多数,主要分布在农村;(二)寺庙建筑简陋,建筑风格单调,绝大多数是子孙庙;(三)僧人分布稀疏,市区内尼僧庙和尼僧居多,各县男僧庙居多;(四)佛教道教兼容,两教都供奉不同信仰的神灵及其偶像。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3月,长春市区统计寺庙房产,男僧庙佛殿15栋五十间,尼僧庙佛殿14栋五十七间。已经荒废的佛殿16栋六十五间。1954年4月统计,市区内男僧庙3座,尼僧庙13座,僧人125名,其中尼僧95名。据九台县1958年统计,全县佛寺大部毁于土地改革时期,镇内的浴泉庵有12名尼僧,另有11名尼僧散落在上河湾、三台子、秀水、波泥河子等处。榆树县1960年统计,全县1958年有僧人8名,到1960年圆寂2人,还俗1人,其余下落不明。德惠县1960年统计,全县尚存观音寺、宝山寺,僧人12名(其中尼僧5名),居士7名。双阳县1959年统计,全县仅剩佛寺1座,和尚2名,但均年事已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剩下的各佛寺均遭到打砸抢的劫难。寺庙内的佛像、法器及一些设施,横遭破坏或失散,庙宇有的被拆毁,有的被占用,僧人被迫四散,佛事活动全部停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落实宗教政策,据1988年资料统计,长春市恢复宗教活动的佛寺14座,共中座落在长春市区的11座,农安县2座,九台市1座。
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2座,即长春般若寺,长春地藏寺。1988年长春般若寺列为对外开放寺庙。
二、分布
长春市的佛寺,清代和民国期间,皆无完整的统计资料。东北沦陷期间的1935年,始见完整的统计,但不同统计资料所显示的数字,种种歧异,莫衷一是,如1935年长春地方佛寺79座,僧555人①(伪《满洲帝国年鉴》(1935年)。),另一著述统计,佛寺115座,僧229人(见统计表)②(伪《满洲宗教志》,满洲铁道总局编,1940年版。)。
1936年资料统计,长春地方佛寺110座,僧人147名,分布如下:伪新京特别市寺12座僧15人(其中尼僧8人)③(1932年3月14日,定长春为伪满洲国的“首都”,15日更名称“新京”市,直辖于伪满洲国国务院,另置长春县隶属于吉林省。1933年8月,“新京”市又更称“新京”特别市,仍存长春县,本志书中,用伪新京特别市记述的地名,大体上指今长春市区的空间。),长春县寺6座僧6人,榆树县寺23座僧31人(1942年寺24座僧68人),农安县寺14座僧30人(其中尼僧2人),德惠县寺6座僧18人(其中尼僧3人);九台县寺42座僧26人(1938年61人),其中尼僧3人,双阳县寺7座僧21人。
1937年统计资料,伪新京特别市佛寺11座,僧413人,其中尼僧52人。1939年伪《民生年鉴》统计,伪新京特别市寺15座,僧120人,长春县寺4座僧5人,详细统计如下:
1954年12月26日统计,长春市区佛寺16座僧134人,其中男僧42人尼僧92人。在各寺庙寄居的男居士1人女居士11人。在男僧中留发僧1人,留发尼僧36人。此外,寄居在般若寺的尼僧22人,寄居在朝阳寺的尼僧6人。综合上述合计,1954年长春市区僧人162名,其中男僧42人尼僧120人(见统计表)。
“文化大革命”前夕,长春市僧人275人,到1980年统计,外走54人,还俗18人,圆寂46人,在册157人。1982年2月统计,长春市僧人129人。1985年10月统计,开放寺庙12座,僧人174人,其中男僧37人、尼僧137人。分布如下:长春般若寺男僧37人,长春地藏寺尼僧14人,长春净土庵尼僧21人,长春丛林寺尼僧12人,长春慈航寺尼僧30人,长春兴隆寺尼僧4人,长春净居寺尼僧10人,长春前观音寺尼僧2人,长春普济寺尼僧5人,农安兴隆庵尼僧5人,农安金刚寺尼僧15人,九台浴泉庵尼僧13人,各地散居尼僧6人。长春市男女居士384人。
1990年统计,对群众开放的佛寺14座,其中座落在长春市区内11座,农安县2座,九台市1座。14座寺庙中在农村者2座,在县城内2座,在长春市区10座。14座寺庙中男僧庙2座,尼僧庙12座。长春市僧人178名,其中男僧19人,尼僧159人,尼僧占僧人总数的89.3%。僧人分布:长春市区内124人(其中尼僧105人),占僧人总数的70%。农安和九台两县(市)54人,皆是尼僧。长春市已开放寺庙占吉林省寺庙总数的45%,僧人占吉林省僧人总数的48%。长春市佛教男女居士约500人。
长春市14座佛寺中,仅般若寺及其下院大佛寺是十方丛林寺院①(丛林:指佛教多数僧众聚居的寺院,如树丛集为林。),其它12座寺庙皆是子孙庙。
第二节 寺庙
一、男僧寺
长春般若寺①(般若:梵文,读音“波若”、“波罗若”(若:音re),意译为智慧。男僧系男性和尚,亦称首堂和尚。今寺院内钟鼓楼之间、天王殿前,竖石碑一座,名曰“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系伪满洲国民生部大臣孙其昌撰书,勒立于1939年。碑文见《长春文史资料》1990年第三辑,第169—170页。):初建于西三马路。今斯大林大街57号,长春市人民政府大楼前、市人民医院附近。现址在长春市南关区西长春大街125号处,即今人民广场东侧,西邻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开山建庙于1923年,开山和尚谈虚。
1922年7月,哈尔滨佛教宣讲堂请奉天万寿寺谈虚和尚到哈尔滨讲经,途经长春时,吉黑慈善联合会会长丁荫堂等人,发起讲经法会,挽留倓虚暂停长春,讲《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讲经14天。讲经结束后,居士丁荫堂、张子清、张魁五、庄子孝、李鸿宾及吉林督军署一等科员马靖东等人倡仪,在长春修建佛寺以纪念讲经,倡议得到响应。吉林督军孙烈臣捐500元大洋,吉长道尹孙其昌、吉长镇守使诚明、长春商务会长孙秀山、著名士绅蒋洁珊(捷三)、官署各科员等,纷纷捐款,首次募捐累计约1万元。蒋洁珊将西三马路尽西头(今市人民政府和市人民医院一带)土地约20亩自愿舍献,做为建庙基地。谈虚派持法、能禾、修真、慧海等和尚,直接操持建庙事宜,1923年破土动工。1924年建大佛殿五间。1925年铸释迦牟尼佛铜像一尊,身高8尺。1926年建司房、禅堂各五间。1927年倓虚在北京募捐,北京军政府交通部次长常荫怀等捐资1万元。是年建东西客堂各五间。1928年建天王殿,1929年泥塑四大天王像(身高各12尺)、弥勒佛像和护法韦驮像各一尊(身高各5尺)。庙名渊于谈虚在长春讲《金刚般若经》,故名般若寺。
庙修起来了但尚未开光②(开光:佛教仪式,意指佛像造成后,择日设供致礼的仪式。),长春市公署要修建马路,要求庙宇拆迁,在现址处拨出一块空地重新建庙。1931年长春市公署拨款11万元在新址建庙,由司光公司承建,吉黑慈善总会负责办理建庙事宜。1932年2月,谈虚去陕西省卧龙寺传戒,派其弟子澍培策划建庙施工,居士赵玉田、金芳圃、陈耀亭、韩子芹等人为监工。相继建筑大殿五间,天王殿三间,藏经楼上下十五间,司房、禅堂各五间,东西客堂各五间,伙房三间,以及墙垣、山门、厢房等等,雕塑释迦佛、三圣佛、四天王、观音、地藏、伽蓝等佛像数十尊。寺庙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926平方米。
由于谈虚去西安未归,1932年10月13日,长春佛教四众弟子①(四众:亦称“四僧伽”、“四部众”、“四部弟子”。佛弟子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佛教出家四众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推举澍培为方丈。1936年农历四月初八日(5月20日)全部工程竣工。为适应伪满洲国政府的要求,改庙名“护国般若寺”。
1933年农历正月十四日(2月8日),举办经坛,澍培为伪满洲国“执政”溥仪办寿辰,伪满洲国宫内府内务官王大忠代表溥仪到寺降香。此后,溥仪年年派员到寺降香,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以下高级官吏及其眷属,到寺拜佛、降香者络绎不绝。1934年溥仪为寺亲笔手书“正觉具足”金匾一方。
1934年般若寺僧人40名。
1936年10月,般若寺再次全部彩绘粉刷,建钟楼和鼓楼,1937年工程告竣。是年,接长春朝阳寺、大佛寺为下院。1938年扩建大雄宝殿前的卷棚。
1939年般若寺内的丛林组织已经完整(见上表)。①(伪满洲情报所:《满洲的宗教》第179页,1944年版。)般若寺自创建以来,逐渐成为长春市和吉林省的佛教活动中心。东北沦陷期间,伪满洲国佛教总会设在寺内。
长春般若寺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是当今长春市最完善的独具风格的佛寺。
山门②(山门:佛寺的外门,寺庙多居山林之处,故名,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亦称“三门”。有的寺只有一门但也称三门或山门。山门带殿者称山门殿或马殿。)左门上书“清净”两字,右门上书“禅林”两字。中门较左右两门大,题额“护国般若寺”五字。中左右三门,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各檐角下挂两枚风铎,共24枚。门侧围墙上大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入山门,左有钟楼,右有鼓楼,取“晨钟暮鼓”之意。两楼占地面积72平方米。大殿前竖汉白玉石碑《般若寺建筑始末碑记》一座,载记开山建庙历史。庙宇进深三层殿。
第一层天王殿:占地面积240平方米,歇山式三间殿堂,正脊突起80厘米,脊上雕龙画彩。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坐像,两侧陪坐四大天王脚踏八怪的塑像,即西侧陪坐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侧陪坐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殿后塑护法韦驮菩萨立像③(菩萨:译音,“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的意思,萨捶是“众生”的意思。即既能自觉又能渡人,地位仅次于佛。罗汉修到精进阶段称菩萨。)。
第二层大雄宝殿④(大雄宝殿:“大雄”为佛的德号,意谓佛有大力,能伏“四魔”即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殿内所奉一般为释迦佛主。):是寺庙的中心,正殿,亦是最大建筑,占地面积484平方米。殿堂与前面抱厅合成一正方形,边长16米,正堂是歇山式,抱厅为卷棚悬山式。正脊上鸱吻规模较大,正脊中部竖有七层小宝塔。前面抱厅斗拱飞檐,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主,两侧是十八罗汉像。殿后供奉观世音菩萨像。
第三层西方三圣殿:是两层歇山式建筑,占地面积242平方米。楼上是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楼下是西方三圣殿,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像。
大雄宝殿前院两侧,各建有一座卷棚顶式陪殿,两殿各长16米,殿前有2米宽的抱厦,用等矩相同的六根圆柱支撑。抱厦角檐翘起,饰有鸱吻。东配殿是伽蓝菩萨殿,占地面积190平方米,供奉护法神伽蓝菩萨。西配殿是达摩殿,占地面积190平方米,供奉佛教各派开山祖师。大雄宝殿后院,两座陪殿,各长15米,东配殿是观世音菩萨殿,西配殿是地藏菩萨殿。
寺院内还建有东西厢房数十间,分别是禅堂、斋堂、起居室。
长春般若寺属佛教天台宗临济派,男僧17人,十方丛林庙,有下院两处即长春朝阳寺和长春大佛寺。般若寺内组织比较完整严密,执事人员齐备。
般若寺历届执事班子名录:1932年10月13日,方丈澍培。1936年10月,方丈澍培①(方丈:佛寺的首脑,主持寺庙的宗教活动,亦称住持。有久住该寺护法之意。前任称“前住”,现任称“现住”,已逝者称“故住”。),首座善果②(首座:辅佐方丈,分统全寺僧众,分座说法,开示僧人。),知客澄清③(知客:负责接待僧俗来客,对外办事。),监院净虚④(监院:辅佐方丈,总管寺院内事务。子孙庙监院则是该庙之首脑。),典座慧海⑤(典座:负责伙食寝床事务,以清洁为务。)。1938年10月,方丈善果,首座澄清,监院善宏,知客慧纯,书记涤凡。1940年首座妙禅,知客仁信。1945年8月,方丈善果。1947年6月,方丈妙禅,1949年1月,方丈妙明。1951年方丈妙明,首座慧纯,监院仁音,知客普寂,堂主德源、妙性,维那安静⑥(维那:管僧众杂务,调和僧众间纠纷,负责僧众纪律事务。),知客圣观,法师瑞涛,书记圆恒⑦(书记:负责文翰事务。凡山门榜疏,书问祈祷词语,皆归其掌握。),典座仁亮,行堂心诚,香灯智观,殿主满祥。1953年1月,方丈仁信,首座普寂,知客普荫,副寺一心⑧(副寺:亦称库头、知库、柜头、掌财。)。1980年方丈澍培,首座息梵,监院相宝。1983年4月13日,方丈成刚,首座息梵,监院相宝。1986年方丈成刚,监院相宝,维那成如,知客成开,纠察成明。1988年方丈成刚,首座觉悟,监院相宝,知客正富,维那正文,副寺成开,殿主正海,纠察明离。
解放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般若寺便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多方面的帮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宗教活动被迫停顿,有的僧人被迫还俗、还乡或到纸盒厂劳动。纸盒厂和新华书店等单位此间占用了庙宇全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落实宗教政策,1979年恢复了宗教生活,出走和下厂劳动的僧人陆续回寺。1980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拨款20万元。198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特拨给200克黄金,用于佛像贴金。1981年8月成立的吉林省佛教协会设在寺内。1983年4月1日,经国务院〈83〉60号文件批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1983年4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般若寺和尚定员25人。1983年10月成立的长春市佛教协会设在寺内。1984年吉林省财政拨款5万元,全面维修般若寺,从浙江省天台国清寺工艺厂“请”进木雕贴金佛像八尊,泥塑十八罗汉像、四天王、伽蓝等佛像,共支出费用6.15万元。1985年5月31日,长春般若寺举行对外开放仪式。1985年12月8日,经长春市人民政府〈85〉257号文件批准,列为第四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般若寺自1936年至1985年间,共举办四次传戒法会。
第一次传戒法会:1936年请开山僧谈虚和哈尔滨僧人如光,立坛传戒,同时举办般若寺开光典礼。首次传戒法会于1936年5月3日至7月1日在般若寺公开举行①(法会:亦称讲经道场,是对僧众进行教理教育的一种形式,种类很多,规模最大是水陆道场,最小是施食焰口。)。日程:5月3日至5月26日,讲沙弥律②(沙弥:不足20岁的男和尚。)。5月27日至5月29日,大佛开光。5月30日至6月13日,讲四分戒本。6月14日至7月1日,讲菩萨戒经。般若寺先于1936年3月4日,在《盛京时报》上刊发“通知”,公布了要求出家僧人的条件、道场日程。通知中说,要求出家之僧众,须品行端正,无诸盲聋瘩哑残疾嗜好者。年龄遵佛制律仪,凡年未满20岁者不准挂号。须有本剃度寺或村长证明书、本寺相识及大德僧众、佛学知士介绍书四种之一者,方准挂号。日期:入堂三月十三日,沙弥戒四月六日,比丘戒四月二十四日③(比丘: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250条)的男僧(亦称首堂)。比丘有五个意义:乞士(靠乞食为生)、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菩萨戒五月十三日。居士求戒须品行端正,佛学知见,有相当之介绍者为合格。正戒三皈五戒日期,四月十八日传授。未发心受菩萨戒者,五月十三日与僧众同受。为了办好首次道场,从各地邀请193名僧人,担任法会的得戒本师、秉戒师、羯摩阿阇黎师、教授阿阇黎师、尊证阿阇黎师、依止阿阇黎师、正训和副训阿阇黎师、维那师、引礼师、书记师、副寺师、监院师、都监师等。5月3日,道场正式举行称“千人大戒”,实际参加受戒者1661人,其中菩萨比丘戒231坛692人,菩萨沙弥戒29人,菩萨比丘尼戒112坛336人①(比丘尼:女和尚,尼僧,亦称里堂和尚,是受过348条戒的。),菩萨沙弥尼戒2人②(沙弥尼:不足20岁受过十戒的女和尚。),菩萨优婆塞戒235人③(优婆塞:梵文,已接受五戒的在家男居士。),五戒优婆塞戒140人,菩萨优婆夷戒124人④(优婆夷:梵文,已接受五戒的在家女居士。),五戒优婆夷戒103人。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为道场捐资1万元,7月17日在“宫内府”召见了谈虚。5月28日举行开光仪式,7月26日开光传戒祈祷道场结束。原定经费4万元,实际支销8万元⑤(谈虚和尚回忆,这次戒场上下有一千六七百人吃饭,厨房里有20余名年轻和尚专管揉面,每天要用30多袋面,厕所也增加了好多处。日本机关派两名特务监视了谈虚和尚的活动。)。般若寺佛像开光之后,成为东北三省著名寺庙。传戒结束后,般若寺选留60名青年男僧,成立僧学班,澍培和尚亲自授课。
第二次传戒法会:1942年8月26日,在般若寺举行第二次传戒法会,10月17日结束,历时53天。得戒大和尚是伪佛教总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如光和尚。秉戒和尚是长春般若寺方丈善果。羯摩阿阇黎师是般若寺澍培和尚⑥(阿阇黎(梨):佛教称谓。意为轨范师、正行者。指教授弟子之僧,亦即佛师。羯摩(磨)师:佛教称谓。是授大戒仪式中主持“白四羯磨”仪式者,即先向出席仪式中告知某僧授戒,然后三次问众人同意否。教授阿阇黎师:是授大戒仪式中,对受戒教授威仪作法者,即教授受戒者坐、作、进、退规矩者。)。教授阿阇黎师是河北省清河县净空和尚。另请151名和尚分别担任尊证阿阇黎师、授经阿阇黎师、依止阿阇黎师、正训阿阇黎师、副训师、维那师、书记师、副寺师、监院师、都监师等。参加戒场的戒师,以东北三省人居多,要求受戒的僧人亦是东北三省者居多,累计1547人,称“千人大戒”。其中菩萨比丘戒687人,沙弥戒11人,菩萨比丘尼戒542人,增益菩萨优婆塞戒12人,菩萨优婆塞戒116人,增益五戒优婆塞戒13人,五戒优婆塞戒37人,增益五戒优婆夷戒5人,五戒优婆夷戒19人,增益菩萨优婆夷戒12人,菩萨优波夷戒93人。
第三次传戒法会:1947年举行。谈虚和尚应邀参加,尊为得戒师。谈虚和尚于1947年农历三月初二月(4月22日)到长春,四月底(公历6月中旬),传具足戒,法会结束(这次法会细节不详)。
第四次传戒法会:1985年农历八月初一日(9月15日)举办,10月3日前来求戒的七众弟子全部离去①(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刹摩那(亦称学戒女或“学好的”,是中年出家的妇女在考验期的称呼)。)。前来求戒者598人,其中来自吉林省224人,辽宁省168人,黑龙江省53人,河北省16人,河南省9人,山东省2人,山西省41人,陕西省4人,湖北省6人,湖南省12人,江苏省3人,安徽省1人,福建省1人,浙江省10人,江西省14人,云南省19人,四川省2人,北京市12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人。在这次法会中受比丘戒215人,受比丘尼戒392人,受男沙弥戒的学僧190人,受沙弥尼戒284人。受男居士戒40人,受女居士戒212人。受各戒者合计1333人。在受戒者中属于长春市区的人,比丘戒15人,比丘尼戒70人,男居士戒18人,女居士戒98人。1985年10月15日,受十戒的和尚64人②(十戒:指佛教沙弥和沙弥尼所受的十条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鬉、不听视歌舞、不坐眠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其中分布在般若寺内23人,地藏寺5人,慈航寺12人,丛林寺6人,净土庵11人,兴隆寺2人,其它各寺5人。以上除般若寺23人外皆是尼僧。
第四次传戒法会传戒大和尚是澍培。羯摩阿阇黎师是息梵。教授阿阇黎师是成刚。尊证阿阇黎师7人:相宝(以上皆是般若寺和尚),宝澄(千山香严寺),成开(长春般若寺),圆智(厦门南普陀寺),妙修(齐齐哈尔大乘寺),成果(双鸭山青山禅寺),晚融(长春般若寺)。引礼师13人:智宽(海城),果西、照圆(皆是沈阳慈恩寺),明远(营口楞严寺),信行(五台山圆照寺),圣禄、中广(皆是哈尔滨极乐寺),印久(吉林市关帝庙),大正(沈阳般若寺),常智、常乐(皆是长春地藏寺),明念(五台山圆照寺),宝勋(长春慈航寺)。
长春般若寺第四次传戒法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举办的首次法会。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8月27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邀请市公安局、南关区公安分局治安科、防火科等单位开会,就法会期间安全等问题做了研究安排。9月3日,市宗教事务处协助市佛教协会召开扩大会议,组织学习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强调了受戒事宜一定要按照《决议》的要求去办。此次传戒法会是封闭式的,不开山门,所以秩序正常。只有一位来自黑龙江省宝清县真理乡和尚释成戒(78岁),9月17日晨因心脏病急性发作,死于厕所中。19日上午9时火化。香港海会莲社无量法师释常照(尼僧),应邀担任戒场的引礼师。常照和尚原是长春地藏寺第11尼僧,1985年8月18日到长春,赠给戒场1000元。后因故提前返回香港。旅居美国的释佛性,原系长春慈航寺尼僧,解放前去香港,1953年去美国。1985年9月16日来长春,住在南关区其妹关××家中,等待从美国和台湾地区来的两位女居士到长春后,陪同二人到般若寺受戒。
长春大佛寺:初址在长春府城聚宝门(西门)外,今解放大路73号处即原长春市图书馆址。现址在朝阳区湖滨街1号处,原地名双德区解放屯,与华侨饭店为邻。创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建大殿三楹,左右配房各五楹,东西厢房各七楹,山门三楹。1925年在山门内东西各建配房二楹。1926年西南隅建大仙堂一楹。因寺内供释迦牟尼佛故名大佛寺。开山僧人俗名郭子玉。1934年开始归长春朝阳寺管理,1936年随同朝阳寺同为长春般若寺的下院。
1935年伪满洲国政府征用大佛寺址,在大佛寺址成立伪满洲国“〓字会”,将大佛寺动迁至现址。在新址落成的大佛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6平方米,规模小于原寺。
1937年伪满洲国的祭祀府决定,在大佛寺址修建伪满洲国的“建国忠灵庙”,拟将大佛寺动迁至长春八里堡地方另建。伪“建国忠灵庙”建成,大佛寺拆除了山门、围墙,1945年日本帝国投降,大佛寺停止了拆迁。今大佛寺有大雄宝殿、起居室、斋堂等计十三间,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
大佛寺属天台宗临济派①(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因该宗实际创始人智〓和尚住在浙江天台山,宣传法华经而得名,主张“无我为妄,存我为真”,主供弥勒佛。),丛林庙②(丛林庙:又称十方常住庙。允许僧众挂单(亦称留单)或“传戒”,供十方往来的僧人居住,庙内所有的领导人由选举产生,三年选举一次,但不收徒。“挂单”(枬),指行脚僧投寺庙暂住之意。“单”指僧堂东西两序的名单,衣钵就挂在名单之下的钩上,故称。),般若寺下院。解放前监院善果,其后是成昆,今成兴,僧人2名。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大佛寺是般若寺澍培和尚修养之地,无宗教活动,仅有守寺僧人,自成兴任监院后开始有宗教活动。
二、尼僧寺
长春地藏寺:最初创建于长春黄土岗地方,即今南关区东二马路电台街公安消防中队的路南。现址在南关区东长春大街北胡同1号。开山建庙于1926年,开山尼僧相圆①(尼僧:指女和尚,又称里堂和尚、比丘尼。比丘尼是梵文,俗称尼姑、尼,指女子出家受过具足戒者。)。
尼僧相圆出家前俗名李氏②(出家:佛教名词,指离家到寺庙做僧人。),是前清盛京故宫的宫女,23岁嫁于沈阳商人吕辅臣为妾,56岁发心脱俗③(发心:佛教徒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要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的愿望。),出家于沈阳地藏庵,法号相圆。吕家迁徙到长春经营晋隆烟行,相圆携徒本泉随行到长春,吕家于1926年舍款2万余银元,购买一座商会经理的庙宇,坐南向北,前殿三间,大殿五间,禅房五间,斋堂五间,厨房三间,功德室一间,大仙堂一间,库房二间。监院相圆,据《地藏经》名称庙宇为地藏寺。1934年初相圆圆寂④(圆寂:涅架的异名,意“圆满寂灭”,或“灭度”。佛教对僧人死亡的一种美称。),葬于寺内,筑灵塔一座(今失存)。其徒本泉继任监院,尼僧7人。
1936年伪新京特别市公署扩建市区道路,决定将地藏寺动迁至长春东大桥西侧现址(旧地名黄土坑)。市公署拨给土地2613(一说2700)平方米,在新址建山门殿、天王殿三间,大雄宝殿五间,殿顶脊上鸱吻,东西相对,重脊上雕跑兽。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地藏王像、观世音菩萨像。东西厢房各五间,分别为禅堂、斋堂。东西厢房北端各有小房两间,西两间是功德堂,大仙堂,东两间是厨房,另有仓房三间,民房十四间。寺庙筑墙垣围绕。整体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用募款铸铜佛像十尊,铸铁佛像一尊。全部工程于1938年完竣,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诞辰日)开光,勒碑铭记。今石碑残存,但铭文已无法辨认。原庙于1937年拆除。1938年地藏寺在长春二道河子岭东路和顺七条,修建圣恩寺为该寺下院,1941年竣工,监院恩全。
东北沦陷期间,地藏寺曾请普如(农安金刚寺尼僧)、乐果(营口宣讲堂居士,后去外地出家为僧,1948年去香港,已圆寂)开办经学院,入院学经者30人左右,1945年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藏寺遭到破坏,被长春市一〇一中学占用,做校办汽车修配厂。1981年一〇一中学校办工厂迁出,尼僧回寺。政府拨款10万元维修,新建山门,翻修围墙(1992年7月30日工程全部完竣)。雕塑石膏贴金佛像十三尊,泥塑四天王像,彩绘大殿十八罗汉像壁画。1989年农历九月十四日开光。今占地面积1888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地藏寺属天台宗临济派,尼僧子孙庙①(子孙庙:一般不留单,庙里的负责人(住持或监院)由庙内师徒世袭。)。首任监院相圆,1934年本泉继任,1957年本泉圆寂,常兴任监院至今。今地藏寺尼僧14人。“文化大革命”前,列为省级二类重点保护寺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庙。1956年曾接待过来访的东南亚七国僧侣代表团。
本泉任监院期间,先后收徒16人。即常利,1936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1987年76岁圆寂;常贵,1936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26岁圆寂;常志,1936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1988年77岁圆寂;常喜,1936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已还俗;常兴,1936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今在寺内;常吉,1947年在北京广济寺受戒,1989年76岁圆寂;常祥,1947年在北京广济寺受戒,已还俗;常乐,1947年在北京广济寺受戒,今在寺内;常达,1947年在北京广济寺受戒,约20岁圆寂;常照,1947年在北京广济寺受戒,今在香港;常观,1941年丧夫后出家,1942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70岁圆寂;常悟,1942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1979年圆寂;常宽,1943年在营口楞严寺受戒,今在寺内;常彻,1947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后在烟台还俗;常辉,1947年在长春般若寺受戒,今散居家中。
长春前观音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安乐路北侧,东盛五条东侧的两路交叉口处,创建于1937年,开山建庙尼僧修广,1941年竣工。因东盛三条于1934年已建起一座观音寺,故本寺称前观音寺。前观音寺坐北朝南,大殿五间110平方米,正中三楹为佛殿,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东一间西二间为起居室。木板栅围墙。
前观音寺属禅宗临济派②(禅宗:中国南北朝时,入华古印度僧人菩提达磨为始祖,主张以静中思虑为修习方法,不立文字,不立语言。以《楞伽经》、《金刚般若经》等为弘法的依据。临济派: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唐代义玄所创,因住河北正定临济院,故名。属南宗南岳法系,中唐以后此宗最盛,北宋后又分为黄龙,杨岐两派。“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是该宗经常使用的传教方法。),尼僧子孙庙。历经三代监院。1948年6月监院修广圆寂,当时正处于长春解放前夕,7月尼僧常生饿死,长春普门寺委托俗家弟子刘禄代管前观音寺。长春解放后的10月22日,吉林省伊通县尼僧瑞梵师徒3人,至长春接管前观音寺,瑞梵为监院。今尼僧2人,监院安圣。
“文化大革命”期间,前观音寺被二道河子区汽车修配厂占用,该单位修建了红砖围墙、收发室、仓库等建筑物,昔日庙宇模样全非。1984年开始落实宗教政策,该工厂于1987年迁出。修复了大殿,建筑面积221平方米,占地面积695平方米。木雕菩萨像三尊。
长春普济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安乐路民丰二条34号处路东,创建于1936年3月。由德惠县刁家油坊居士王某(女)舍款修建,青砖瓦房五间,大殿三间,西厢房三间(解放前已坏)。供奉佛像五尊,其中铜铸三尊铁铸二尊。1951年向市人民政府登记,监院能正,法号定范,俗名张文举。“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长春市衡器厂和市三建公司二处两户职工占用(1993年10月迁出)。庙山门前空地,被长春汽车厂转向机厂建两栋职工宿舍(已转让房产部门),两户职工搭建偏厦堵塞山门,仅有1米多宽通道。1973年至今监院仁如。属于天台宗临济派,尼僧14人。
长春丛林寺:在长春市朝阳区重庆路北一胡同13—1号处,创建于1928年。尼僧能钧开山建庙,历经9年施工,1937年全部工程竣工,占地面积约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大殿五间,山门和厢房等三十四间。丛林寺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山门带殿,殿内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殿后站立韦驮菩萨。大雄宝殿青砖碧瓦,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奉阿弥陀佛、药王师①(药王:佛教菩萨名。据传,星宿光电、光明兄弟两人,曾持良药,供养日藏比丘及其它僧众。众僧号兄为药王,弟为药上。佛告弥勒,是药王菩萨久修梵行,诸愿已满,于未来世成佛,药王菩萨号净眼如来; 药上菩萨,亦次药王作佛,号净藏如来。)东西两侧厢房,分别为禅堂、功德堂、斋堂、起居室。丛林寺属天台宗临济派,子孙庙,长春紫竹庵为其下院。历经三代监院:能钧、仁全、圣林,今尼僧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南关区纸盒印刷厂占用,落实政策后印刷厂迁出,恢复了宗教活动。今正殿五间116平方米,前殿三间32平方米,东西厢房十间203平方米,偏房三间33平方米。
长春紫竹庵②(庵:原指隐世修行者所居之茅屋。《释氏要览》卷上载:“草为圆屋曰庵……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后一般用来名比丘尼所居之寺,称“尼庵”。):在长春市朝阳区城西乡四季青村车家窝堡屯,创建于1942年。尼僧仁诚与长春丛林寺监院仁全共同创建,先建土草房三间,1942年竣工。1943年4月建正殿三间,起居室四间。1946年建祖师堂一间,1948年3月建山门、修围墙,为圆寂的仁全修灵塔一座,高5米15层。解放前夕尼僧7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8.75平方米,围墙158.2延长米。殿内供奉佛像六尊,其中三尊为铜铸。属于天台宗临济派,是长春丛林寺下院,子孙庙。“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房舍被当地生产队占用,后来拆除,监院圣林等尼僧出走只残留一间禅房和一对侧卧在地的石狮子。直至1987年8月,城西乡政府赔偿7000元修复。今有尼僧2人,监院仁诚。
长春兴隆寺:在长春市宽城区宋家街柳影路,菜市场南街北胡同内,创建于1941年,修建工程于1944年完竣。居士王素贤捐款,先建厢房三间,尼僧然真由沈阳慈恩寺迁来住持。1947年然真之兄刘振铎,变卖自家土地2垧,舍其款续建正殿三间,做为两妹即然真、然禄修身养性之地。然真于1940年在沈阳慈恩寺受戒。因当时寺址隶属于长春县合隆区,故寺名兴隆寺。
兴隆寺佛殿三间,西厢房三间,正面小房两间,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建筑面积623平方米。佛殿坐北朝南,殿脊有鸱吻、跑兽。殿内东侧供奉韦驮菩萨、西侧供奉伽蓝菩萨、正中供奉佛主释迦牟尼像。左观世音菩萨,右地藏王菩萨,两则站立十八罗汉像。佛殿西侧二间,正房功德堂,大仙堂,西厢起居室、斋堂。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砸坏,庙宇被居民委员会占用办烘炉厂。1980年4月,民办工厂迁出,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今佛殿69平方米,天王殿66.5平方米,起居室109平方米,斋堂99平方米。兴隆寺属禅宗之云门派①(云门派: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五代文偃创立,因住广东乳源县北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名。属南宗青原法系。认为万事万物,皆体现真如,皆有佛性。其说教方式云门三句,是说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名说,应随机教化学人。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子孙庙。1951年寺庙登记时,监院然真,居士1人,1988年尼僧17人,监院常如。
长春净土庵:初址在长春市西四马路日升街(今斯大林大街57号附近),创建于1929年,开山建庙尼僧心(兴)广(俗名苏耀庭),建庙费用由心广之继父商人苏魁一等捐献,银洋3200元,尼僧慧一募捐大洋200元。1932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举行开光仪式,落发尼僧47人。东北沦陷初期,伪新京特别市市公署为扩建城市需要,将净土庵动迁至南关区长春大街北侧,近埠街净月二胡同13号处,新建庙宇,新建工程于1936年竣工。
重建后的净土庵,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山门带佛殿(山门殿),供奉弥勒佛坐像,身后站立韦驮菩萨。院内大殿(后佛殿)为主体建筑,中间三间为佛殿,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居中,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大殿两侧分别为功德堂及客堂。东西两厢为斋堂和起居室。东北沦陷期间尼僧25人,1947年监院慧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破坏,佛像、法器等物,荡然无存,山门拆除,15名尼僧被迫出走,房舍被南关区清明街制鞋厂占用,加建红砖厂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落实宗教政策,1985年工厂方全部迁出。整修后的前殿60平方米,三圣殿134平方米,起居室和斋堂279平方米。净土庵属净土宗临济派,①(净土庵于1994年3月迁往南关区净月乡东山屯,更名净土寺。原址经协商,由吉林省台侨房地产开发公司拆除建楼。净土宗:又名莲宗,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等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故名。)。子孙庙,今尼僧19人,监院慧吉。
长春净居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安乐路南胡同,东盛一条31号处,创建于1934年2月,开山尼僧法一。初建时分东西两院,西院正房五间为佛殿,东厢房五间为禅堂,西厢房十间为学僧课堂。建筑面积1261平方米。1935年住持能学,尼僧7人,1936年佛学院招学僧30余人。在西院建钟鼓楼一座。东院建楼房七间做经堂,东厢房三间为厨房。属天台宗临济派。
“文化大革命”期间,东西两院被下乡插队落户返城职工家属占用,尼僧外流散居。1972年房产部门将西院佛殿和厢房二十五间拆除,建筑四层楼做“五•七”干校宿舍,1983年将东院二层楼十四间和小平房三间归还,但仍有四户未迁出,占用二间半,今没有大殿,不能进行正常宗教活动。院内残存石碑一座,碑首、基座全部破坏。今监院普妙,尼僧10人。
慈航寺:在长春市南关区净月二胡同17号,近埠街西,创建于1934年春。开山建庙尼僧隆清。初建前殿、大殿、东西殿、东西楼等三十间,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前尼僧35人,居士2人,是一座子孙常住庙②(子孙常住庙:较子孙庙大,可以留单,仗有一名监院或住持,庙内事务由监院全权办理。)。慈航寺僧人响应政府号召,劳动自养,从1952年开始,在寺内创办生产劳动服务组,1956年编入南关区第二十一生产合作社。从1975年开始拆除庙宇部份建筑物,建楼房做生产车间,僧人分别迁往西五马路、四马路等处居住,此期间还俗5人,圆寂4人。落实宗教政策期间,慈航寺与市第二轻工业局、服装公司等单位,就房产问题发生纠纷,今未恢复宗教活动。现有尼僧25人,历经监院九代,即隆清(三年)、慧观(六年)、常乐(五年)、圆乘(1948年始任)、圆照、净空、普善、觉禅、净空。禅宗毗卢派。
农安金刚寺:在农安县城内古城街东北隅,南距古城北墙500米处。开建于1929年,1935年工程竣工,开山僧人定海,法号普霖①(定海:光绪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生,农安人,32岁出家于四川。1927年修建榛柴岗乡宏法寺,53岁圆寂,终生收徒19人,今寺内定海灵塔系1992年6月19日重修。)。定海和尚筹款哈洋2万元,买了一垧荒地,聘请著名工匠李洪福、阚友、董方林、贺全等人,设计施工。建筑面积1648平方米,建筑风格访明代寺庙。主要建筑有极乐门、山门、圆通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伽蓝殿、开山和尚灵塔、钟楼、鼓楼、两侧东西厢房,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
极乐门:漆红色,铁皮包门,门上钉有法轮常转的黄色凸钉。
山门:南面围墙正中是金刚寺山门。山门一正两配,漆红色,矗立于青石砌成的台阶上,青砖垒筑,翘脊飞檐。正门顶镶一宝珠,檐下按八卦方位雕刻十二条龙头俯瞰大地,正门楼上横额雕塑“金刚寺”三个涂金大字,东配门额刻字“清净”;西配门额刻字“禅林”。
圆通门:是寺庙通往园菜地路经之门。
前殿:即四天王殿,建筑面积165平方米,高6米,“文化大革命”后建筑面积90平方米,青砖灰瓦,红柱彩檐。刹顶有一铁制八角三层塔亭,尖端铸一牡丹花,塑制各种走兽,尽端各有一扬须张口的龙头,下雕一大花篮。四面檐下有十四根明柱。上端用精工雕镂木制套环和云卷连结。东西山墙镶嵌六角形花窗,边缘是五彩缤纷的浮雕花环,系古典单檐庑殿式建筑。前殿的正中佛龛供奉弥勒佛铜像②(弥勒:佛教传说,从佛受记(预言)将继承释迦佛位为未来佛(“当佛”)的菩萨。弥勒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寺庙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像,是五代时名为契此的和尚,因传说是弥勒的化身,故后人塑像做为弥勒供奉。)。东西两侧供奉四天王像,四天王脚踏八怪。坐南面北供奉护法韦驮菩萨站像。前殿南面,东厢五间是斋堂,西厢五间是讲堂,两厢柁头雕塑十个大花盆。
后殿:即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青砖垒砌、磨砖对缝,歇山屋顶,翘脊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刹顶雕筑宝瓶,兰地金花,熠熠生辉;宝瓶两侧雕刻两条长龙,身腾尾翘,四脊上雕筑望海猴、啸天犬等神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脊的尽端,分别从上翘飞檐中伸出六条金龙,龙首高昂,张口向天,腭下镶一铜制连环,挂着惊鸟铃,风吹摇动,叮叮作响。金龙下端,雕塑象首,白色象牙弧曲向上,象牙后斜角两侧彩龙盘旋。下层飞檐排列八十个猫头瓦,瓦上雕筑佛家命名的各种人头像。猫头瓦之间是流水瓦,下垂瓦檐,四楞椽头全镶水银镜。楼上平台四根明柱伸出四个龙头,口含四盏圆形红灯,两侧山墙上各雕一具龙首,仰视苍穹。整个建筑甚为壮观。大雄宝殿的正中,佛龛供奉释迦牟尼佛祖像,左侧是迦叶、右侧是阿南两位护法,正殿稍小的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两侧神台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小殿东侧供奉药师佛和日光、月光菩萨。
三圣殿:设在大雄宝殿二楼,坐北面南,供奉西方三圣像,中间供奉阿弥陀佛,左侧供奉观世音菩萨,右侧供奉大势至菩萨,东侧供奉药师琉璃光佛,并存放佛教法典大藏经。
地藏殿:建筑面积30平方米,供奉地藏王菩萨、通明和尚及其父大班长者。
伽蓝殿(客堂):设在客堂,客堂是接待云水客僧和外宾的处所。后殿前面两侧,建有东西厢房,东厢五间为禅堂,西厢五间作客堂。房檐外伸,檐下各有十一根朱色明柱,明柱上端镶嵌彩绘画板,临窗是甬路回廊。
钟鼓楼:钟鼓楼建筑面积72平方米,位于山门北侧,左侧为鼓楼、右侧为钟楼,钟楼悬挂一口重约一吨的铜铸大钟。
灵塔:灵塔是开山和尚定海骨灰安葬地,碑文记载定海和尚生平业绩,塔身为白色。
围墙:寺院四周青砖围墙,墙顶挂筒瓦,古朴浑厚;寺内青石甬路,纵横交错。甬路两则是木制仿古栏杆,曲折回旋。东西甬路十字交叉,通向前后大殿和东西花墙的月亮门,月亮门外,各砌一屏风墙,分别书写“吉祥如意”、“福禄祯祥”,黑白相衬。月亮门外是花畦果园。
1947年10月,农安县城解放初,金刚寺被中共农安县委机关、农安县种马场等单位占用,尼僧外流。1954年尼僧慧达、慧博等要求回寺,当时农安镇政府对离寺的16名僧尼的生活做了适当的安排。1957年种马场等单位迁出寺庙。
“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供奉的佛像被毁,经卷被焚烧。宝瓶、宝珠、龙头、脊兽以及庙中的佛坛、法器等皆被破坏。寺庙先被城郊公社占用,1971年又被城郊橡胶厂占用。1977年橡胶厂迁出,赔偿给寺庙2.8万元。从1984年开始,四散的僧人陆续回寺,经募捐自筹资金,建库房七间。1990年县政府拨款5万元,维修各被破坏的部分建筑物,修建了东西配房十间、钟楼、鼓楼、前殿、大雄宝殿,铺设了院内方砖地面,围砌了花墙等(1992年7月19日开光)。
金刚寺属禅宗临济派,子孙常住庙。历经四代监院:开山僧普霖(1929—1938),第二代慧达(1939—1945),第三代慧空(1947年到农安解放),第四代慧通(1948—至今)。1988年尼僧36名,生产自养耕地2垧,马2匹,驴2头,花轮车2辆,果树一百余株,土瓦房37间。
农安兴隆庵①(1992年改名兴隆寺,新建庙宇于1993年举行开光典礼,1994年有尼僧16人。):在农安县合隆镇内,长春至农安公路西侧,供销合作社之西。创建于1943年,开山建庙尼僧大圆。最初,庙宇建筑在长农公路路边,占地约3亩,正房五间,两侧配房各三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被合隆镇房管所拆除,宗教活动停顿。1984年在现址营建新庙,除山门、围墙外,有大雄宝殿105平方米,天王殿105平方米,起居室73.5平方米。庙宇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庙有土地2亩。兴隆庵属净土宗临济派,子孙庙,1988年尼僧12人,历经三代监院:大圆、显志、妙广。
九台浴泉庵:最初建于九台镇内上台街,现址在九台镇工农街浴泉委18组地方。创建于同治二年(1863)九月。1872年工程全部竣工。开山建庙和尚了生,是男僧庙。当时,因庙址南端河边有一清泉,故名浴泉寺。1934年乡绅张某施舍,复修一次。1934年,了生和尚替师傅戒空和尚收了士、了然等12人(皆是尼僧)为徒,了生和尚离开浴泉寺去附近护国寺修行,浴泉寺从此成为尼僧庙,改名浴泉庵。1949年春,庙内佛像被毁,1950年尼僧被迫出走,庙宇被占用,改建为县肉联厂。
1954年镇政府将原惜字局的房子拨给浴泉庵(即现址),重建庙宇。“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挤进一居民住户,宗教活动停顿,仅剩尼僧看守,其余尼僧被迫出走。1981年居民住户迁走,1982年秋出走尼僧回寺。1983年3月,政府拨款3.9万元,寺庙又自筹部分资金,修复了被损坏的建筑,在浙江省天台县塑制三尊佛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1米多,侍者二尊,各高约90公分。1987年所建工程竣工(1989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开光)。浴泉庵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中大殿175平方米,斋堂45平方米,起居室150平方米,库房20平方米,围墙高2米、190延长米。庙宇以前后各五间大殿为主体,前殿门正中悬挂着镌刻的“大雄宝殿”匾额,门两侧的明柱上各悬挂一块竖匾,上刻一幅对联:“无人无我观自在,飞空飞色见如来”。殿内正中有铜铸释迦牟尼佛像。后殿为娘娘殿,两侧配有对称的偏殿各三间,西为大仙堂,东为张氏家庙。主殿领脊两端有鸱吻,斜背上饰脊兽。
浴泉庵属净土宗临济派,子孙庙,盛时尼僧48人,1988年尼僧6人。历经四代监院:了生(1872—1946年)、了世(1947—1953)、了空(1953—1976)、洞辉(1976—至今)。
三、寺庙管理
1980年10月6日,长春市政府宗教事务处提出《关于加强般若寺行政领导的工作安排意见》,经中共长春市委和市政府领导审批,开始了对该寺加强管理的筹备工作。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宗教事务局制定的《关于汉族地区佛教道教寺观管理试行办法》,要求汉族地区的各佛教寺庙,组成管理机构,对佛寺实行民主管理。长春市宗教事务处根据国务院的通知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的规定,在继续完善筹备工作的同时,针对般若寺僧人的状况,多方面地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僧人正确理解寺庙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于1986年11月15日,般若寺全体僧人集会,选举产生了民主管理委员会,通过《般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章程》和《长春般若寺爱国公约》。(《章程》见附录,本书第256页)。委员会由12名僧人组成,主任委员成明,副主任委员息梵、明仁、成实、成开。
长春般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聘请寺院僧职:根据《长春般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章程》,按照佛教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请职的传统,般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于1987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一日)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对寺院方丈以外各僧职的人选进行了讨论,经报市政府宗教事务处同意,聘请了寺院首座、监院、副寺、维那、悦众①(悦众:即知事,负责寺内杂务。)、典座、知客、知藏②(知藏:负责经藉文献的保管。)、会计、出纳、纠察等僧职。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了请职仪式。
由民主管理委员会聘请寺院僧职,是对佛教传统规矩的改革。按佛教传统习惯,寺院各僧职在每年正月初八向方丈辞职,正月十三日由方丈重新聘请各僧职,寺院的人事安排权由方丈一手掌管,这种传统的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般若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立伊始,绝大多数僧众强烈要求改变过去传统规矩,由民主管理委员会代表僧众意愿实行请职。管委会满足了僧众要求。把这一条写入管委会章程。般若寺全体僧众对这次的请职深感满意,他们说,这次请职代表了多数人的意愿,是般若寺有史以来最圆满的一次请职活动。
般若寺僧伽学习制度①(僧伽:意译“合”、“众”、“和合众”、“和合僧”、“法众”,即僧团,一般需四人以上。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僧伽。):般若寺自开放以来,僧人的学习和自我教育等方面,因受维修工程的影响而有所疏忽。一些和尚佛学知识贫乏,对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知之甚少,许多和尚的素质和个人修养很差。为此市政府宗教事务处提议,市佛教协会赞同,决定实行僧伽学习制度。1987年9月决定,维修两间厢房做讲堂,备齐了课堂设备和讲课人员,1987年主要学习佛教基础知识、戒律、丛林常识、朝暮课诵解释和法律常识,以及时事和宗教政策。10月26日,举办开班仪式,市政府宗教事务处、省佛教协会负责人到会讲话,般若寺方丈成刚讲话,他认为:“加强学习是培养爱国爱教僧材的重要途径,只有学习才能修行好,才能成德,也只有学习,才能知法守法,把自己的言行和宗教活动,纳入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正常轨道。”
四、僧人自养企业
从1950年起,在政府的倡仪和领导下,佛教界发扬农禅并重的传统,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僧人,分别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劳动,以及从事不同内容的服务性劳动,先后办起了几个劳动生产组。据1954年统计,长春市区16座佛教寺庙174名僧人参加了各种生产劳动(见统计表)。后来这些分散的生产劳动组织,逐渐形成为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即劳保服装厂和纸盒厂。
长春市爱国纸盒厂(“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红卫纸盒厂):创办于1958年,隶属于长春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厂址在般若寺院内,这个厂创立的目的,在于为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界人士,提供稳定的生产劳动自养的场所,同时吸收了一些社会上的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办厂资金由政府财政部门提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个厂改隶于长春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1969年1月14日,移交给南关区人民政府。1972年3月,移交给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1973年8月移交给中共长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办公室。1975年7月24日,移交给长春市民政局,移交时全厂职工210余人,其中宗教界人士70余人。1980年11月,宗教界人士退休33人。1985年8月15日,移交给吉林省华侨企业公司,10月工厂迁出般若寺。由于在厂劳动的宗教界人士大多数年龄过高,相继退休,工厂已经失去宗教界人士劳动自养的意义。
劳保服装厂:慈航寺尼僧为了劳动自养,1952年创办一个生产劳动服务组,置设在慈航寺院内,生产加工麻袋、麻捻等。1956年合作化运动时,成立南关区第二十一生产合作社,负责人是净土庵尼僧慧一,参加生产劳动的尼僧20余人。1958年易名南关区第八服装社。1962年易名清明服装社,而实际上仅是一个为一些工厂加工劳动保护用品如手套、保洁布的服务性劳动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名文革服装厂,职工45人,其中尼僧43人,居士2人,以后又招收一些社会青年入厂。1973年与胜利服装厂合并,名劳保服装厂,后又易名第八服装厂。“文化大革命”期间及其以后,在厂劳动的尼僧,大多年事已高,丧失了劳动能力,1978年退休35人,服装厂完全失去了僧人劳动自养基地的意义。
第三节 友好往来
香港尼僧释无量访问长春佛寺:无量俗名郑志君,法名常照。191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1932年离家出走,先后到沈阳大佛寺、沈阳佛学院、长春净居寺等处。1939年在长春地藏寺剃度出家,系地藏寺第十一尼僧。是年随师兄常吉、常祥、常达等,到北平广济寺受戒,之后入中国佛学院尼僧分院(北平德胜门内弘善寺)学经。1949年农历四月初九日去香港,在荃湾东普陀寺住5年,在竹林禅院住5年。1959年在九龙兴仁街自办一小型道场,办了十年。1969年迁到香港英皇道463号,创立香港海会莲社,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无量自1983年以来,六次访问长春各佛寺,1987年4月访问长春时向长春市图书馆赠送了一套《大藏经》,她说:“几次回来,看到长春佛教一年比一年好,非常高兴,回香港以后,一定要把情况告诉在香港的东北籍的僧人。”1985年9月参加般若寺第四次传戒法会。1989年回长春参加地藏寺开光典礼。
香港佛教参观团访问长春佛教界人士:1985年4月27日,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方丈圣一和尚,率领香港佛教参观团一行19人到长春。参观团中有香港男和尚2人,尼僧5人,女居士5人,除陪同人员2人外,到长春参观的还有苏州市和沈阳市的和尚各1人,广州市女居士1人。参观团到长春后,由吉林省佛教协会、长春市佛教协会接待,参观长春般若寺时由方丈成刚接待。4月28日上午参观团全体成员去释澍培住处访问澍培和尚,参观了地藏寺、丛林寺、净土庵。在参观中他们“供养”给般若寺2000元,给32位和尚每人10元。给地藏寺1000元,8名尼僧每人10元。给净土庵500元,15名尼僧每人10元。另外给散居的50名尼僧每人10元。
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访问中国团参观般若寺:访问团于1985年5月16日到达北京,5月20日到达长春。团长稻冈觉顺,是大本山金戒光明寺法主。秘书长泽崎瑞芳,是大本山金戒光明寺执事。团员有:小泉麟雄,净土宗教傅寺住职;矢田修真,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大泽法我,周岳山法藏寺副住职;大津宗圆,宗教法人欢喜院代表役员。以上6人是和尚,另有8名居士(女居士2人)、2名随员。5月21日午后1时,当访问团来到般若寺山门时,般若寺和尚敲响了大钟,以示欢迎,前任方丈澍培、现任方丈成刚率百余名四众弟子,列队夹道欢迎访问团,并将他们迎到大雄宝殿。主人向佛三拜,唱了六句赞子(佛教吉祥歌)。紧接着,日本客人也敲响了自带的袖珍小引罄,用日本语念了佛经(约十五分钟)。宗教仪式结束后,将客人请到藏经楼会客室,澍培首先讲话,其大意:一是代表长春市僧、尼和居士,对访问团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二是表达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三是要搞好佛法的交流。稻冈觉顺团长也讲了话,他说:“释澍培老法师89岁高龄,亲自接见我们,我们非常感谢!这次来中国是第36次,前35次都在南方,来东北是第一次,回去后要把盛情转达给日本佛教徒。”访问团对大雄宝殿和座谈会的场面录了相。他们以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第36次访中团的名义,赠给般若寺一面小三角形锦旗,以日中友好黑谷本山第五次访中团的名义,赠给般若寺一面小锦旗,同时还赠给澍培一把“京扇”,上面有稻冈觉顺团长的亲笔题词:“法行具足”四个字。澍培回赠一本《金刚经注释》。访问团同澍培、成刚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
日本大尊会中日友好访问中国团参观般若寺:日本大尊会中日友好访问中国团一行20人。于1985年5月27日从哈尔滨市来到长春市。团长小野兼宏和尚,系日本大尊会副会长,其余19人系居士(其中女居士9人)。5月28日8时到长春般若寺访问,般若寺方丈成刚等和尚到山门迎接日本客人。按佛教礼节,钟鼓齐鸣,列队将日本客人接到大雄宝殿。互相顶礼后,日本客人参加了法会,约10时许,法会结束,请客人到接待室。访问中国团赠给般若寺香资300元,小计算器一台,赠给方丈、首座、监院等水晶石图章料各一枚。成刚回赠《金刚经笔录》20本。小野兼宏团长表示:中日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我们要很好地发展下去,我们要常通信来往。
日本大尊会中日友好访问中国团第二次参观访问般若寺:1986年5月24日,该团一行16人到般若寺。团长小野兼宏和尚,是日本大尊会副会长,其余15人系居士(其中女居士8人)。访问团赠般若寺《佛教经典》100册,《妙法莲花经合解》两套,经书袋48只,香资500元,释迦牟尼涅樂像7幅。般若寺回赠《劝修法门》、《普门品图证》、《九华山百岁宫往生十路》各16册佛教书籍。
长春市佛教人士在国内外友好交往和与境外联谊活动中,还接待了日本小野访华团、香港佛教联合会和尚觉光、香港菩提学会永惺观光团、台湾华藏精舍净空旅游弘法团及香港的大光、瑞涛、旭朗、吉峰等和尚。
第四节 宗教团体
一、 日伪佛教团体与活动
伪满洲国大同佛教会:创办于1929年,创始人是辽宁省铁岭县龙首山药王庙一先和尚,俗名何一鸣。开创时会址在长春东四道街55号处,今长春市九十八中学处。不久自购房舍,移到今南关区北街小学处。东北地区沦陷后延续存在,依然使用大同佛教会名,但修订了《会则》。《会则》十条,其中第二条阐明创会宗旨:“以大乘佛教精神为基础,促进日满两国文化向前发展,共同实现王道乐土的目的”。实际上这个大同佛教会,是在日本国驻长春的西本愿寺和尚入野契则策划下继续存在的。加入这个团体的成员有佛教各宗派、龙华会、一贯道、混元门、大乘门、一柱香、白羊教、未来道、儒教、五位门等。凡是入会者交纳会费3元,可以领到有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签名的证书,会员佩带徽章。会员凭证书和徽章可以抬高社会地位。会员分三种:正会员、特别会员、特殊会员。团体内分四级机构,中央设总会,省设支部,县设分会,区设区分会。总会理事长崔恩培,副理事长日本和尚入野契则,总裁张景惠,会长张海鹏,理事若干人,常务理事2人,评议员若干人。1936年开始不设总裁,张景惠为名誉会长,增设副会长张镇波。伪大同佛教会的经费由各地会员捐助,但收入支销情况从不公开,引起会员不满,伪新京特别市警察署曾经勒令其停止活动。副会长张镇波以“大同佛教会”名义招股,创立“满洲毛业公司”,后携款潜逃。一先和尚代理副会长职务。1936年长春般若寺举办道场,因“大同佛教会”丑闻,拒绝一先参加法会。6月16日一先和尚突然闯进般若寺,扭打正在讲经的如光方丈,大闹道场。事后,一先和尚被驱逐出“大同佛教会”。1938年统计,“大同佛教会”辖分会105个。1944年理事长白蕴中。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该佛教会延续存在,但更名“世界大同佛教会”,会长换王宗德,后来王宗德被国民党二十二军逮捕,换李仲三。以后换崔恩培,副理事长施辅忱。1947年2月21日,召开第二次会员会议,订正《世界大同佛教会长春总会章程》(五章)。1949年崔去青岛,施接任理事长(解散时间不详)。
伪满洲国佛教护法会:成立于1934年9月。东北沦陷期间,般若寺的宗教事务归伪新京特别市公署行政处掌管,处长董旸,是皈依谈虚的弟子。董旸与伪新京特别市公署总务处长植田贡太郎(日)关系密切。植田贡太郎与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坂垣中将有特殊关系。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授意下,由植田贡太郎、董旸等发起,于1934年9月在长春正式成立,植田贡太郎任会长。不久,植田贡太郎调任伪满洲国治安部警务司司长,成为东北地区的警察首脑。植田贡太郎既是“佛教护法会”会长又是警察首脑,“护法佛教会”的性质和佛教界上层人士的政治趋向就一目了然。“护法佛教会”成立后,伪满洲国的高级官吏们,为了密切与日本人的关系,纷纷皈依佛教为弟子,其中有伪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侍从武官长张海鹏、民生部大臣吕荣寰等等。他们频频到般若寺参加宗教活动,解囊舍款,一时间,般若寺的香火十分兴旺。
伪满洲国佛教总会:成立于1938年5月7日。早在1936年长春般若寺举办开光和道场时,伪满洲国文教部借机,召集有关官吏12人、僧侣12人、居士8人,召开“佛教恳谈会”。6月16日至17日,又召开“全国佛教座谈会”,座谈内容有四:(一)关于宗教寺庙之概说及布教方法;(二)关于僧侣资格;(三)关于佛教会及居士林现状;(四)关于附带事项(如僧学院、粥场等)。主持会议者提出,成立“满洲国佛教总会”,会址设在“新京”市,“以统辖全国寺院僧人”。1937年10月5日,伪民生部召集各省佛教代表13人,讨论发展佛教和成立总会两大问题。1939年3月,伪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宗教班、伪民生部、伪治安部,联合召开会议,地点在伪新京大和旅馆(今长春火车站前国际旅行社址)。出席会议者:日本国驻中国东北地区寺庙代表、 日本佛教天台宗总务厅秘书、驻长春般若寺和尚都筑玄妙,日本国驻长春般若寺和尚佐筑富江、寺川行舟、田代宽谛,日本国驻哈尔滨极乐寺和尚今井昭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特务),日本国驻营口楞严寺和尚木村,东北地区各寺庙僧人代表。出席会议者约30人。会议主持者是“佛教护法会”会长植田贡太郎。植田贡太郎阐述了会议宗旨,他指出:“只有成立一个满洲国的佛教独立机构,才能把握人心,才有利于日满亲善。”1939年5月26日,正式成立伪满洲国佛教总会,总会设在长春般若寺院内。在总会之下设立支部,出版杂志《梵声》月刊。伪新京特别市支部支部长是般若寺方丈善果和尚。伪满洲国佛教总会会长如光和尚,哈尔滨极乐寺方丈;副会长澍培和尚、井口道雄(日本国驻长春西本愿寺的姬宫和尚);财务部长滕本(日);主事天儿昊(日),“间岛”省和尚;总干事智眼和尚,营口楞严寺方丈;职员田代宽谛(日),日本国驻般若寺和尚。职员还有日本人荒井、陶井,中国居士陈耀亭;理事中国居士景印涵。1943年春,伪佛教总会成为社团法人。其内部成立四个机构:即总务部(部长意空,千山大佛寺和尚);组织部(部长印空,开原县龙潭寺和尚);教化部(部长景印涵,长春居士);财务部(部长晦山,黑山县和尚);《梵声》月刊发行人澍培,编辑傅颂宇。佛教总会辖分会70余个。
伪佛教总会从它成立之日起,便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和伪满洲国政府的御用工具,根据日本帝国侵略的需要,披着佛教的外衣,进行反人民的罪恶活动。在长春有几个主要事例。其一,“新京佛教总会支部”,将监狱里的“犯人”当做“讲经”对象,到各监狱中对“犯人”进行“教诲”。伪民生部于1940年通知佛教总会,部署给各分会、支部,在当地监狱中开展“教诲”活动。“新京”监狱,聘请“新京佛教总会支部”支部长善果和尚为“教诲师”,每月到监狱一次至二次,对“犯人”讲经,“教诲”。般若寺戒尘和尚继善果和尚之后,任“新京”监狱的“教诲师”。“教诲”对象分两类,一类是“一般教诲”,听者是已经判决并在监狱里服刑的人,利用佛教强行“教诲”,向这些人渗入“因果的存在”和“世间的幻化”等佛教思想。1943年善果在“新京”平治街分监狱,对“犯人”讲:“人生如梦,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这个国家(伪满洲国)对犯人有多好啊,大家要多做善事,多种福田。”第二类是“特别教诲”,听者是被判处死刑的人,是利用佛教送往生的仪式进行的。这种“特别教诲”都是在执行死刑前,将教诲师接到狱里,教诲师向将走向刑场的人说:“我今天是特意送你往极乐世界去的。”
其二,日本关东军的佛教“宣抚”活动。1938年春,日本关东军对东北长白山区进行军事大扫荡,意在消灭中国抗日联军。与此同时,由伪满洲帝国协和会中央本部负责,召集“道德总会”、“红〓字会”、“大同佛教会”、“普化佛教会”等团体开会,决定由各团体各派出“宣抚员”2人,组成“宣抚班”,随日本关东军去长白山区,向当地中国群众进行“宣抚”,要求群众断绝与抗日联军的联系和支援。参加受训者60余人,伪佛教总会选定般若寺戒尘、印空两名和尚参加。伪民生部宗教事务官伊藤(日)、伪协和会中央本部主事天儿昊(日本和尚)等人训话,要求各“宣抚员”到现场后,对群众“宣抚”:搬迁、并屯、不要接济反满抗日份子等等。中国老百姓如若抗拒,立即通报日本关东军。这次大规模的佛教“宣抚”,实际上是配合日本关东军的军事扫荡所进行的“攻心”活动。戒尘和尚回到长春后,日本关东军和伪协和会奖给他一座银盾。
其三,在长春般若寺山门外修建“造福观音圣场”。山门前,是一条东西向的长春大街,马路南侧与山门遥对是一片空地。1941年10月13日上午10时,在该地举行“造福观音圣场”奠基式,出席奠基者有伪满洲国中央和地方官吏,日本军政界官吏、吉林省的僧侣、居士等300余人。1942年10月27日,观音像升座,佛身高2.5丈,重160吨,佛坐高3.2丈。1944年9月6日,佛像开光,宣告“圣场”工程造竣。修“造福观音圣场”的发起者和组成的“奉建委员会”,主要成员是伪满洲国佛教总会和伪满洲国政府、伪新京特别市公署的头目,幕后操纵者便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如“发起者”有日本关东军参谋三品以隆(日)、满拓总裁二宫治重(日)、伪满洲国国务总理秘书官松本益雄(日)、伪满洲国协和会首都本部事务科长山田文英(日)、伪佛教总会主事天儿昊(日)和副会长井上道雄(日)、伪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参事坂井荣三郎(日)、“协和会”首都本部部员田代宽谛(日)、伪新京特别市市长金名世、伪佛教总会会长如光和副会长澍培、长春般若寺方丈善果等53人。“奉建委员会”有74人,其中有伪满洲国总务长官武部六藏(日)、伪满拓总裁二宫治重(日)、伪民生部大臣谷次亨(日)、伪国务院参事官植田贡太郎(日)、伪宫内府侍卫处长工藤忠(日)、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张景惠、伪满侍卫武官长张海鹏、伪治安部大臣于芷山,以及澍培、善果等人。据伪满洲国政府批准的《奉建要则》规定,建“造福观音圣场”的目的有三:(一)纪念伪满洲国“建国十周年”,为伪满洲国“国运隆昌”祈祷;(二)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非常时局下”,使伪满洲国“国民于精神有以团结,人心有所依托”;(三)在伪满洲国“建国史上竖一精神永久的纪念文化”等。其反人民的目的极为明显,但它却披着“拜观音”的外衣,以遮人耳目。长春市一些民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将观音像推倒,拆除了场地设施。
五台山普化佛教总会:创立于东北沦陷期间,创办人普化和尚,该和尚与五台山寺庙关系密切,初创时借用长春“惜字局”(慈善机构)的房子(今市九十八中学址),几年之后,在二道河子区今吉林大路某处购房一栋为会址。会长乔润溪(海城人)。乔故去后由孙瀛洲接任。理事长袁××。总会下设分会。这个佛教总会以佛教为名,实则宣传一些非佛教的内容,分会很少。
长春居士部①(居士:正式受戒而不出家的佛教信徒,男、女均称居土。):创立于1941年6月,办公地址在大经路东侧三四马路之间的魁星街,今市九十八中学校址处。居士部设经堂,做为佛教徒聚会、修心养性、诵经的固定场所。最早倡导创办居士团体的是伊通人释道昌和尚。长春居士陈耀亭、原心斋倡议,将慈善机关惜字局改名居士林。居士景印涵接受这一建议,参照上海佛教居士林章程,拟定长春居士林章程,报请伪满洲国文教部,要求成立“满洲国佛教总会新京居士林”,文教部同意成立,但改名称“新京居士部”,居士部正式成立后,长春惜字局宣告解散。“居士部”部长景印涵,副部长陈耀亭、原心斋,常任理事张玉阶、朱惠民、常金声,理事若干人。居士部设有佛经流通处、法华坛、图书阅览室,组织临时性的讲经会及说“三皈”、“五戒”等活动①(“三皈”:梵文“三皈依”的简译。佛教徒在入教时必于师前受“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意为对佛、法、僧的归顺依附。“五戒”:指佛教在家男女教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前三防身,次一防口,后一通防身口。)。每逢菩萨诞辰皆办道场。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居士部改名居士林,1948年长春解放时解散。
伪满洲国佛教界“答礼访问团”:1933年夏,日本国佛教比睿山天台宗,派武滕顺应、加藤顺正两和尚,到中国东北地区慰问日本关东军。在哈尔滨期间,访问了极乐寺方丈如光。与此同时还收集了极乐寺、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的情况。方丈如光提议,组织团体到日本访问,以增进所谓“日满佛教亲善”。1934年春,组成“答礼访问团”,到日本国比睿山天台宗访问。参加者:哈尔滨的普一、普光和尚和王瑞华居士,绥化县的静空和尚,营口的陆炳南、王志一居士等,团长如光。“答礼访问团”在日本国期间,日本天台宗提出,“派日本和尚驻极乐寺和般若寺”、“日本国和满洲国互派留学僧”等等,如光均表同意。从此,披着日本和尚外衣的日本侵略分子,以合法的身份进入东北佛教界。如1939年及其以后,日本天台宗派驻长春般若寺的和尚,有天台宗总务厅秘书都筑玄妙、寺川行舟、田代宽谛等。
伪泛太平洋佛教青年大会:日本国佛教界策划伪“满洲国佛教革新运动”,要求“满洲国”佛教界访问日本,参加在日本国召开的“泛太平洋佛教青年大会”。伪满洲国民生部,选拔佛教界20人,组成代表团(共25人)赴日本国。团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如光;副团长般若寺方丈澍培、伪民生部教化司宗教课长王裕如;成员:长春景印涵(居士)、张天一(居士),承德县的清恕,朝阳县的化尘,锦州市的文如,北镇县的盖一,奉天市的心明,龙江县的复圆,齐齐哈尔市的净尘,营口市的王力生,安东市的史品一。另有6名喇嘛。1934年4月1日,会议在日本国东京召开,会议三天,参加会议的各国各地区代表,有缅甸、暹罗、爪哇、越南、印度、马来亚、柬埔寨等国约二百余人。会议决定,成立伪国际佛教青年会。日本国的德田能一为会长,哈尔滨极乐寺方丈如光、暹罗国皇叔(名不详)为副会长。
二、长春市佛教协会
第一次佛教代表会议①(中国佛教徒组织是中国佛教协会,1953年成立于北京。协会宗旨:团结全国佛教徒,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参加爱护祖国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联络各地佛教徒,发展佛教优良传统。现任会长赵朴初。):1983年10月13日至15日,在长春般若寺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1人。会议主要议程:听取筹备小组工作报告;制定《长春市佛教协会简章》;确定佛教协会的任务;选举产生长春市佛教协会的领导机构;制定和通过长春市佛教界爱国公约、代表会议决议等(《简章》、《公约》见附录,本书第253、254页)。
长春般若寺方丈成刚,代表筹备小组作《工作报告》。成刚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这种可喜的形势更增加了我们爱国爱教的热情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家对我们的佛教事业也更加关心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道友都感到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市性的佛协组织。在1981年3月召开的全市佛教代表座谈会上,代表们就这个问题正式提出了建议。1983年5月下旬,在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的帮助下,正式由澍培法师、成刚比丘僧、常兴比丘尼、王有章居士、边英杰居士等五人,组成长春市佛教协会筹备小组。筹备小组广泛地听取了全市四众僧俗道友的意见,力求使各项筹备工作能够体现和反映全市佛教徒的心愿。
成刚在《工作报告》中指出,长春市佛教协会成立后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团结全市佛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佛陀弟子是奉行“报国土恩”、“报众生恩”的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应尽的本分,是我们修德立功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应该把全市佛教徒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慈悲喜舍,忘我利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佛教徒的一份力量”。(二)积极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做为全市佛教徒的联合组织,长春市佛教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教徒信仰自由的权利。佛协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地实事求是地向有关部门反映佛教界的情况,反映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信徒的意见和要求,以使各种问题能够尽快地妥善地得到解决。同时帮助广大信徒过好宗教生活。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宗教信仰自由同爱国守法是统一的。爱国守法是包括我们佛教徒在内的每个公民的义务。“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绝不等于容忍坏人利用宗教搞违法活动。相反,佛协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工作,包括团结教育全市佛教徒爱国守法,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自觉地与各种有损于国家利益,违反国家政策法令的行为做斗争”。前年在我省佛教界中出现了一些违法非法活动,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有的人利用非法手段到处拉人入教,诱人出家,还有的人打着宗教的旗号,成立非法组织,鼓吹“宗教治国”、“佛家当政”并扬言要修改佛经,这不但公然违反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也是对我们高尚的佛教的亵渎。我们广大爱国爱教的佛教徒一定要同他们做斗争,绝不容许他们这种破坏活动得逞。(三)做好对外接待工作。随着我国大好形势的不断发展,来我市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国外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僧俗道友越来越多。做好这些人的接待工作十分必要。我们在接待过程中应该向他们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各行各业的伟大成就,以消除他们的偏见和误解。这对增进互相了解和友谊,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都是有益的。在同他们的交往中,“我们要特别警惕有些人假借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的名义,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遇有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向领导机关反映情况”。我们在与国外和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的僧俗道友的一切交往中,都应坚持我国教会独立自主的原则和爱国爱教的立场。一切从有利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大业出发,做到不利的话不说,不利的事不做。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我们政策水平,并且要注意总结交流经验,切实做好接待工作。(四)整理研究文史资料。佛协成立后,尽量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对我市的佛教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有计划的搜集整理和综合研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为我们今后坚持爱国爱教方针的借鉴。同时,协助有关部门保护好佛教方面的历史文物和寺庙建筑。
长春市佛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代表:长春市区18人,即王有章、边英杰(女)、孙盛云(女)、赵殿双、释圣林(女)、释成刚①(和尚、尼僧通姓释,意思是释迦佛弟子。僧不言俗。本志书僧人法名之前的释姓,大多省略。)、释宝勋(女)、释相宝、释显法(女)、释觉悟、释觉禅(女)、释息梵、释常兴(女)、释常如(女)、释常智(女)、释常妙(女)、释普贵(女)、释澍培。农安县2人,即释显志(女)、释慧通(女)。九台县1人,即释洞辉(女)。
长春市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释澍培;副会长释成刚、王有章、释常兴(女);副秘书长边英杰;理事王有章、边英杰(女)、孙盛云(女)、赵殿双、释圣林(女)、释成刚、释宝勋(女)、释相宝、释显法(女)、释洞辉(女)、释显智(女)、释息梵、释常兴(女)、释澍培、释常如(女)。
第二次代表会议:1984年10月29日,在长春般若寺召开。这次会议并不是代表大会,实际上是第一届理事(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第一届代表大会闭幕以来的主要工作,经过讨论,与会理事共同认为,市佛协第一届理事会在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团结广大佛教徒,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特别是为落实佛教寺庙的房产等政策做出了努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政策性的问题都已全部得到解决。为解决各寺庙修建资金短缺问题,市佛协领导成员会同般若寺,先后给市区城乡各寺庙,提供修建款3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各寺庙在边修复边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加强了管理。健全了各寺庙执事班子或领导小组。同时还健全了有关人事、财务和佛事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上做到了“寺像寺”。坚持中国佛教传统,执行教规教义,加强对寺庙人员的管理,严格掌握僧人进单审批手续和试住考察制度,整肃威仪,使僧人独身、素食、僧装、讲究学修并重。提高了僧人素质,使出家人真正做到了“僧像僧”(见附录《长春般若寺共住规约》,本书第254页)。在开展教务活动,培养僧伽人才等方面做了许多事情。为了把前辈长老法师的道艺继承下来,重新编印了澍培法师的《金刚经笔录》,满足了佛教徒学修的需要。
理事会认为,协会章程、爱国公约,得到了贯彻执行,暂不修改,不再另行召开代表大会,但由于各寺庙僧人变化情况,决定调整理事会人选。经过讨论和表决,组成市佛协第二届理事会。会长释成刚;副会长释常兴(女)、释显智、赵殿双;副秘书长边英杰(女);理事边英杰(女)、孙盛云(女)、赵殿双、释圣林(女)、释成刚、释宝勋(女)、释相宝、释显法(女)、释洞辉(女)、释显志(女)、释息梵、释常兴(女)、释常如(女)、释慧通(女)。
第五节 失存寺庙
一、长春市区失存寺庙
长春市区及五县(市)的佛教寺庙,除农安县辽塔外,其它各寺庙皆是清代及其以后修建的。长春市建治仅有180余年的历史,早期人口大多是来自北方省区求生、求食的流民,经济生活贫困,分布稀疏,且多聚居农村,因此,各寺庙并无悠久历史,虽然敬仰信奉佛教,但寺庙大多构筑简陋,规模小,多分布在村屯,而其中香火庙又占多数。
佛教寺庙总数难以统计齐全,除现存14座和几座准备恢复活动的寺庙外,其他已全部失存。失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因年久失修自然失存;(二)东北沦陷期间,日伪政府拆毁或作他用而失存;(三)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事,或在土地改革时,出于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反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民众自毁寺庙,或改用为学校;(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全部被一些单位占用或毁坏。
大多数寺庙规模小,僧人少,失存早,遗址难以寻觅,较有影响的寺庙尚能找到它的文化遗存,唤起人们的回忆。据文献和口碑资料统计,知其名、知其地的失存寺庙104座(包括一些没有僧人住持的香火庙),其中长春市区内20座。
长春普门寺:在长春市吉林大路144号处,民丰大街口路东。创建于1931年8月。开山建庙僧人持法,初名金佛寺。建大殿三间,九圣祠一间,起居室三间,占地面积1132平方米,建筑面积297平方米。因旧大殿倒塌,1940年新建大殿三间,配殿一间,东配房三间设关圣殿,西配房五间设三圣殿,起居室二间。改修后改名普门寺。天台宗临济派。1947年11月,监院持法圆寂,弟子仁彻继任监院。1959年11月,暂将寺院做长春市僧人养老院,负责人如缘。“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长春市轻型电缆厂占用,如缘回山东故里后圆寂,寺内剩1名和尚还俗。该工厂将东西配殿拆除,建新房十间240平方米。1980年5月该厂迁走,将十间房子卖给二道河子区供电局。以后市房产经营公司将西配房拆除,盖新房八间143平方米,租给供电局,1983年供电局接新房北山增建四间,又将寺庙的收发室翻修二间。1983年11月,市房产经营公司对拆除的配殿、东西配房共150平方米做经济补偿,补偿费2736元,连同“文化大革命”期间停付的房租2645元,一并交由长春市佛教协会代收。今普门寺房产产权属于市佛协的有两栋,一是大殿二是收发室,面积145平方米,无僧人。
长春圣恩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和顺七条90号处,创建于1936年。是长春地藏寺下院,天台宗临济派。开山建庙尼僧诗泉,昌图县人,丈夫逝世后变卖家产修庙养心,1938年工程竣工,佛殿三间,起居室三栋九间,铁瓦盖土房五间。占地面积为2904平方米,建筑面积576平方米。1951年3月寺庙登记时,监院常利,尼僧3人,除佛殿外,出租房十四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被和顺街道办事处三委工厂占有,落实政策后街道办事处退出大殿三间,其它房舍继续出租,从1991年开始月租金300元,租用者红心敬老院。今圣恩寺无尼僧。
长春后观音寺: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安乐路北胡同,东盛三条路西,创建于1934年。尼僧悦贤、云贤两位出资,于1934年9月开山建庙,先建东厢房三间做起居室,1937年4月建佛堂一间,供奉佛像三尊。1939年修山门一座,仓房二间,两边小配门及围墙。1944年农历十月初五日悦贤圆寂,云贤任监院。1951年向政府登记时,尼僧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庙被东盛汽车修配厂占用,尼僧出走,今未恢复。
傻大爷庙:在长春市今广州路精明胡同11号处,创建于1927年3月。正殿三楹,东向,左右配殿各一楹,南北两厢房各一楹。歇山式屋顶,圆形房脊,灰瓦覆盖。和尚俗名李杰三。1932年改做日本妙法寺“新京”别院。
长春傻大爷庙①(此庙非佛教庙宇,由于性质特殊,故记之。):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地址在长春市南关区上海路北侧的金门胡同,今长春市文教印刷厂院内。此庙系长春妓女捐资修建,供奉十不全、胡、黄、白、柳、灰五大仙、傻大爷等像。是东北三省唯一的一座此类性质的庙宇,但在杭州、苏州一带有这类性质庙宇,人称“白眉神庙”或“勾栏女神庙”。建庙渊起:据说光绪年间,内蒙古姑娘其丽格被拐骗到长春,卖给怀春堂妓院,被逼为妓,花名玉珠。故乡情人沙德仁得知后找到长春,欲用钱为其丽格赎身,但凑不足一万元赎金,便悲愤自缢。怀春堂老鸨为笼络妓女,平息群妓怨恨,便向长春“花界会”提议,为沙德仁募捐修庙。当时,应募者除妓女外,尚有商界、宗教界、军界等。庙建成后塑沙德仁像供奉,谐音“傻大爷”,故庙名,其丽格长期思念沙德仁,疯颠日久而逝,亦塑像供于庙中,名“傻大奶奶”。1951年长春市封闭妓院,拆除了傻大爷庙,在旧址创办小学校,1986年市文教印刷厂迁入。
长春万寿寺:在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小城子屯,伊通河岸边。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开山建庙者是北京嘉兴寺和尚,法名不详,绰号“元宝和尚”。传说其人腿跋,大弯腰,是嘉庆朝摄政王的“替僧”。建庙工程于1799年全部完竣。寺建成后摄政王题匾一方:“惠我无疆”,悬在大殿中央。马殿七间,正殿十二间,后殿五间,钟鼓楼各一座,有两个跨院,灵塔一座。僧人最盛时约50余名。
长春朝阳寺:是长春市区内最大的香火庙。在市南关区全安街南关大桥西桥头北侧,创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俗名老爷庙,开山僧人祖籍朝阳县,故庙名朝阳寺。道光朝初,募捐增建天仙殿三间和山门。以后数十年间,住持静臣,重修关帝大殿及配殿。1922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庙会,夜间突发火灾,关帝殿延烧殆尽。为了重修,将庙基契照抵押得到贷款,重建工程于1923年竣工。建关帝殿、天仙殿、太阳殿、玉皇殿、土地庙、灵塔等。1926年住持明训(1944年圆寂),1945年住持涤尘,1948年涤尘去三岔河,住持圣越,是年8月因长春战事,圣越出走,1951年主持妙真。最盛时和尚11名,禅宗临济派。今庙已毁,在旧址建南关大桥小学校。
太平寺:在当时的长春市大经路五段9号,创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吉林富绅牛子厚出资所建,1920年重修,牛家派人看守,1928年将庙移交给长春朝阳寺(南关老爷庙),和尚2人。1939年和尚圣许圆寂,由盛仪和尚守庙到1952年。
三教寺:在当时长春市东天街二段38号,建庙工程于1939年5月竣工。香火庙,佛道兼容以佛为主。系天津杨柳青镇人阎捷三捐建,佛堂一栋五间,1952年看守人张焕亭,是年被房产部门接管。
极乐寺:在当时的长春市东天街13号,创建于1938年,原名超魂寺,住持能净,1942年改称极乐寺。194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毁于火灾。
青龙寺:在长春县二区,一栋七楹,住持僧1人。
龙泉寺:在长春县二区德龙甲九泉屯,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十三楹,宣统三年重修,土地8亩。
峰云寺:在郊区鲍家沟屯,创建于清咸丰朝。大殿一间,代表者郭性兰。
地藏寺:在郊区鲍家沟屯,创建于1927年,香火庙,看守人李维成。
龙泉寺:在水泉沟,创建于清嘉庆朝。大殿三间,起居室三间,土地8亩。
青龙寺:在四家子屯,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僧2人,佛殿三栋,土地2垧,民国时期被没收。
保安寺:在大南屯。大殿三间,南北瓦房五间,铸钟一口重400余公斤,住持僧人净如。东北沦陷期间被改用小学校,1959年拆除。
兴隆寺:在兴隆山镇太平山水库西北百米处,创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殿和房十五间,占地约40余平方米,土地2垧。僧人隆合,1958年拆除。
关帝庙:在太平山屯,创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四月。佛殿四间,起居室二间,土地2垧,代表者许宗岐。
兴隆寺:在五家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供奉关帝。咸丰二年(1852)补修,房九楹,钟楼鼓楼各1座。
二、各县失存寺庙
农安县(13座)
草庙子:在永安乡民主村后学田地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占地约3亩,大殿六间,土地1垧。僧人润泉。
兴隆寺:在县城南门外,创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占地约8亩,殿和房十九间,僧人本善。
朝阳寺:在青山乡南台子村熬庄台屯,创建于1920年。占地约1亩,殿四间,僧人觉性。
兴云寺:俗名娘娘庙,在巴吉垒乡元宝洼屯。僧人绪坤。
关帝庙:在县城内西南,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山僧悟白。初名财神庙,1925年改建成关帝庙。
平安寺:俗名关帝庙,在三宝乡小城子屯。僧人珍珠。
双全寺:俗名关帝庙,在三盛玉乡四道岗屯。僧人继林。
灵云寺:俗名关帝庙,在三盛玉乡双龙山屯。僧人圣伦。
关帝庙:在伏龙泉镇南头路西。代表者名徐洛彩。
释佛庵:在县城东门外,一栋五间116平方米。1965年被房产所改建为民宅。
尼姑庵:在合隆镇,一栋二间60平方米。
尼姑庵:在开安乡,一栋六间,因无僧人被房产所接管。
太平寺:俗名关帝庙,在六马村麒麟山屯,创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初建时土平房十五间,前后两殿。土地15垧,僧人10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僧人佛宽,1988年去双鸭山市。
榆树县(25座)
关帝庙:在县城中街,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八月。殿十五间,僧人宗谛,临济派。1947年拆除。
德云寺:在闵家乡新民屯,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殿二间,僧人宗玺,临济派。
昌隆寺:在闵家乡后兴隆沟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殿三间,僧人宗清,临济派。
灵应寺:在小孤榆树屯,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殿三层九间,僧人悟正。
兴隆寺:在长岭子屯,创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殿九间,僧人隆玉,临济派。
万灵寺:在大沟屯,创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殿六间,僧人能全,临济派。
释伽文佛庙:在盟温站村,创建于清康熙朝。殿三间,代表者李逢春,临济派。
丰隆寺:在五棵树镇内,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殿四间,代表者张元衡,临济派。1947年拆除。
青云寺:在白土崖子屯,创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殿四间,僧人本祥,临济派。
灵佑寺:在保寿屯,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房九间,代表者刘同厚、陈希彦,1947年拆除。
普明寺:在土桥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房十六间,代表者苏连奎,临济派。
圆觉寺:在县城东门外,创建于1937年。房二十五间,僧人宗谛。
望江寺:在荒山嘴子屯,创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殿一间,代表者甄殿仁。
永灵寺:在英城子屯,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殿二间,代表者王庆林,临济派。
青云寺:在郝家屯,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殿二间,代表者孙印堂,临济派。
保安寺:在秀水甸子街,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殿三间,僧人镇净,临济派。
忠圣寺:在七区大后沟,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房十一间,代表者蔡永录,尼僧维莲,毗卢派。
灵应寺:在卡路河屯,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房十二间,代表者田德福。
永立庵:在八区姑子庵屯,创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殿三间,代表者郑永清等4人,尼僧俗名刘玉珍,天台宗临济派。
灵应寺:在青山村灰菜沟屯,俗名关帝庙,僧人清诚。
灵云寺:在腾家村牛头山下,创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房九间,供奉关帝,临济派。僧人隆玉。
万灵寺:在蒙古喀论站前街,俗名关帝庙,僧人能全。
普渡寺:在五棵树村北屯,俗名关帝庙,临济派,僧人能韫。
祥云寺:在六区磨刀库屯,创建于1913年。三层大殿六间,厢房三间,钟楼鼓楼各一座,草房三间。僧人宗仙,临济派。
普明寺:在土桥子街,创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建关帝庙、娘娘庙、胡仙堂、鲁班殿,瓦正房八间,草正房五间,瓦厢房三间,代表者苏连奎,临济派。
德惠县(6座)
宝山寺:在万宝山镇西头北侧,清道光十年(1830)修建,原名斗牛宫,是仅有一层老爷殿的道教庙。1939年扩建,改称宝山寺,改为佛教寺庙,开山僧郑才。建筑占地2垧多,周围有2米多高土围墙,院内有四层殿,一层殿为三间马殿,二层殿为关帝殿,三层殿为娘娘殿,四层为大雄宝殿,寺外东侧有四间平房。东北沦陷期间,长春县伪佛教协会分会设在这里,该寺属长春朝阳寺的下院。佛教分会管水泉子的道教庙、小城子万寿寺、德惠观音寺、郑家屯的三教寺等。土地20垧。和尚最多时10人,1958年和尚5人即性至、性成、本泉、相法、相宝。1968年拆毁。
半拉山庙:在朝阳乡东南18里的松花江西岸,建于清代。占地约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关帝殿和娘娘殿。1966年拆毁。
观音寺:俗名姑子庵,在德惠镇西五道街,占地约500平方米。有前殿
后殿和东西配房,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1960年尼僧5人,其中2人在被服社、刺绣社劳动自养。寺庙先被运输公司占用,归还后又租给皮革社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万寿寺:在小城子村,和尚4人,监院性修,后并入宝山寺。
菩提寺:和尚2人,1961年3月并入宝山寺。
弥陀寺:创建于1922年,开山僧谈虚。
九台市(26座)
朝阳寺:在城子街镇秀水村。占地面积1474平方米,土地1.4垧,房六间,土围墙。代表者张景泰,“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
西凤山古庙:在華子沟乡西凤山屯北岭岗上,建于清嘉庆朝。正殿三间老爷庙,三间娘娘庙,土围墙。僧人3名。土地改革时拆除,今是一片耕地。
双泉寺:在放牛沟乡南大岭屯,清道光元年(1821)建。砖瓦结构,土石混筑围墙,墙外东北角有灵塔一座,青砖砌成。僧人齐柱、沙青。解放后拆除改做学校。
圣佛寺:在西营城乡榆树棵屯,清道光三年(1823)建。两层大殿各三间,土地10余垧。代表者刘殿忠,1946年拆除。
青云寺:在波泥河子乡西1华里处,清道光朝建。青砖板瓦结构,一庙三堂三间,土地10余垧。最多时僧人10余名,代表者王成有。解放初期拆除。
庆阳寺:在上河湾屯,僧1人。
庆阳寺:在城子街秀水村。1937年代表者吴玉秀,毗卢派。殿七间。
龙泉寺:在加工河乡庙岭屯。殿五间,代表者张连生。
慈圣寺:在九台镇工农街,创建于1947年。殿十九间,代表者李贵。
兴隆寺:在九台镇惜字局旧址。殿十二间,土地2亩。代表者谭万升,僧人3名。
同善寺:殿八间,寺有土地2亩。代表者谢庭喜,僧人2名。
兴隆寺:在五家子屯。殿八间,毗卢派,代表者赵同贵。
青云寺:在波泥河乡西,建于清道光朝,一庙三堂(老爷庙、娘娘庙、胡仙堂),先后有10余位和尚居住,解放初拆毁。
青云寺:在西营城子镇董家村,创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俗名董家庙,殿三间,房基3686平方米。先后有六、七位尼僧,最后1名尼僧昌莲。1966年拆毁。
护国寺:在九台镇政德街。殿六间,代表者王丹武,僧3人。
安养寺:在银矿山。殿五间。代表者杨志生。
龙凤寺:在九郊乡拉他泡屯。殿十三间,代表者刘志修。
青龙寺:在苇子沟屯。殿八间,土地3垧。代表者朱荣。
青龙庵:在董家屯。殿六间,土地1垧。尼僧3人,代表者郜本城。
普渡寺:在城子街镇内。殿九间,代表者杜海。
复盛寺:在上河湾乡四台村。殿六间。代表者姜维清。
此外,有僧人住持的佛寺还有:关帝庙(在马兴屯)、东朝阳寺(在二道沟屯)、西朝阳寺(在泡子沿屯)、僧盛寺(在大干沟子屯)、兴隆寺(在卧牛山屯)。
双阳县(14座)
诚寿寺:俗名娘娘庙,在双阳镇内东山南麓,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尼僧明慧带产出家,开山建庙,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1929年殿十七间,其中正殿三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配有东西廊房。院内山门两侧建钟鼓楼。供奉佛像四十九尊,尼僧5人。土地164亩。1937年殿堂和起居室二十二间,土地56垧,尼僧9人,毗卢派,1949年拆除。
青云庵:在羊圈顶子屯,俗名姑子庙。1937年殿三间,土地62垧,尼僧2人,法名觉祥、本善。
宗经寺:1937年僧人2名,法名能安、能欣,土地7垧。
灵山寺:在双阳镇内后山。大殿三间,僧2人,法名绪清、本修。
觉灵寺:又名觉灵古刹,在双阳街,创建于清康熙朝,是诚寿寺下院。殿十五间,起居室十五间,土地1亩。尼僧6人,住持林圆,毗卢派。
青云寺:建于清康熙朝。1929年调查,殿堂九间,供奉佛像六尊,土地30亩。开山僧人安海,僧2人。1937年殿九间,起居室三间,土地1垧,僧人显明。
凌云寺:建于清乾隆朝。1929年调查,殿七间,供奉佛像十五尊,土地80亩,代表者郭小鹤。
朝阳寺:在泉眼乡火石村庙后屯,俗名火神庙,建于清乾隆朝。1929年调查,殿十二间,供奉佛像九尊,土地35亩。僧人明起。1937年土地7垧,僧2人,住持照江。毗卢派。
长青寺:在官地屯,建于清咸丰朝。1929年殿十二间,供奉佛像五尊,土地45亩,代表者郑教廷。
觉幼寺:1937年殿六间,住持僧人本荣,僧2人。
兴隆寺:在泉眼沟乡佛堂屯。1937年殿三间,起居室五间,土地6垧,僧人云峰,曹洞派①(曹洞:唐代洞山良价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开创。属南宗青原法系。)。
兴隆寺:又名佛堂,在泉眼乡西胜利屯。正殿三间,东厢房三间,砖瓦结构,挑梁斗拱建筑。灵塔一座,解放前有僧人数名,香火较盛。
龙泉寺:在齐家乡齐家村北大桥屯,创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殿十间,钟楼一座,青砖砌墙,山门前有旗杆2个。土地110亩,1948年拆除。住持僧人先是觉光,后是觉智。
青龙寺:在奢岭乡九三村乌龙泉屯与新安乡双胜村的分界处。创建于清乾隆朝。占地约1垧,中是关老爷殿,东为龙王殿,西为娘娘殿。东西厢房各五间,土地5亩,后增加到3垧。传说是吉林市青龙寺的下院。民国初年被五区保卫团占用,解放后拆除。曾有僧人3名,住持能瑞。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下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志的宗教志,宗教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