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朝鲜族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35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朝鲜族风俗
分类号: K280.34;K892.319
页数: 5
页码: 298-3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朝鲜族风俗情况,分别记述了尊老敬老、服饰、住房、饮食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朝鲜族风俗 民族风俗

内容

一、尊老敬老
  朝鲜族老人在家庭里和社会中,普遍受到尊敬。吃饭时,家人不得先于父母动筷。到了吃饭时,老人外出未归,全家人须等老人归来后方能进餐。一有佳味异香,必先端给老人尝用,尔后全家共尝。用餐,一般父子不同席,如得允同席用餐,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如准许喝酒,也要举杯转过身去饮用。酒席上,要按年龄辈数依次倒酒,长者举杯后,其余人依次举杯。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抽烟,不准向长辈借火,更不能和长辈对火。老人或长者外出,全家都要鞠躬礼送。青年人不仅在家里对双亲朝夕定省、照顾有加,而且在村内外见到他家的老人,也要鞠躬问安致敬,在室内相遇就要行跪拜礼(现在则行脱帽鞠躬礼)。同路时,晚辈必须走在长辈的后面,有事需要超前时必须说明原委。路上遇长者,必须停步让路,等长者过后再走。给老人办“花甲”(60岁诞辰),普遍地摆上丰盛的酒席。市郊区先锋村,为老人庆花甲,全屯的成年男、女均前往祝寿,同龄的老人也被请来视为上宾。在举行祝寿仪式时,老人穿好民族礼服端坐上位,晚辈人则按年岁的长幼依次跪地叩拜,几桌丰盛的酒席撤下后,祝寿的人们便开始唱歌、跳舞,直到午夜过后方能散去。对结发夫妻结婚满60年,夫妇健在,所生子女及其配偶双全无一亡故,并已有第三代者,要举行“归婚礼”。1987年12月24日,九台县九郊乡新立村,79岁的农民金贤凤、崔贞实夫妇,在村小学举行“金刚石婚”仪式(即归婚礼)。吉林省民委主任金荣俊、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天民、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白俊魁、市民委和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以及九台县领导人,参加仪式并讲话,宣读贺信,赠送礼品。
  父母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时,由大儿子赡养父母,是朝鲜族尊老敬长的又一传统习俗。子女成亲分家以后,都有供养父母的义务,要尽儿女的责任。但是,做父母者,不管其子女生活条件如何,总要依靠大儿子供养。每逢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子女们要携家带口前往“大家”(朝鲜族把大哥家称为大家)看望父母,共度节日。父母偶尔到其他子女家走动,遇身患重病时必定要住大儿子处。大儿子也把此举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欣然承担。
  二、服饰
  朝鲜族民族服饰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妇女的衣裙和儿童服装,色彩艳丽;二是男子多喜穿素白,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男裤:裤腿和裤脚较肥大的“巴吉”(大口裤),裤裆肥大,宜于插秧等农事劳作和盘腿席地而坐。裤脚向外边折叠,系上丝带,劳动时上衣外罩“坎肩”。男子的袄,前襟敞开,有领子、衣襟、袖子、领边和袄带。领子不立起,自然地围着脖子,在胸前掩住。领子上再加一层宽二厘米左右的白布领边,便于经常换洗,保持干净。袄的前襟互相交叉,右襟在里,左襟在外,在右胸上用袄带系上。袄带是夹的,宽三至四厘米,长四十至五十厘米。系袄带有一定的格式,系成活扣来做装饰。裤袄一般是同样颜色,多为白色,也有灰色、玉色等。男子还喜欢在上衣外面加穿颜色和花纹多样的坎肩,出访时再加着长袍(式样与上衣同,只是垂到膝盖以下)。男子的裤袄和长袍,今天只有老人偶尔穿用。
  女裙:有紧身裙和长筒裙之分。紧身长裙,是用宽大的裙幅裹身的,有许多细褶,长及脚跟,是分叉裙子。穿时把下身裹一遍后,把裙子下摆的一端提上来掖在腰带里。筒裙,和洋式裙子一样,是把裙幅的两边都缝合成筒状的裙子,其腰间打着密密的细褶,自然地下垂,上端还连上一个白布小背心,前胸开口扣钮扣,穿时从头部往下套。用做礼服或外出服的筒裙较长,平时穿的较短,长过膝盖,利于劳动和步行。因此,妇女劳动时多穿筒裙。裙料质地和颜色,按季节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有各种华丽花纹的布来做。女袄和男袄基本上相同,但线条柔和而又有曲线美,领子稍呈圆型,襟和下摆呈弧形。袄料的颜色和花纹,华美漂亮,这也是与男袄不同点。年轻妇女和少女的上衣,有用镶边来装饰的风俗,在袖口、领子、下摆上镶上不同颜色的宽边儿。用来装饰的布,多是绸缎,其颜色一般是袄带和领子用紫色,袖口用蓝色。裙袄穿在身上,袄短小,紧紧贴在身上,袖子则又肥又长,显得特别丰满。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和红色,绿袄红裙可谓最佳礼服,黄袄蓝袄也被视为较好的礼服。老年妇女喜穿素白衣裙,并习惯用白绒布包头。
  童服:最突出的是彩袖袄,其袖子是用红黄蓝绿等颜色相配的绸缎做的,酷似彩虹,誉称“七色缎”,彩袖袄,男孩子可以穿到一、两周岁时,女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还穿用。
  鞋履:近代以来,主要是穿胶鞋,男性多穿平面白胶鞋,女性多穿白色或天蓝色船形胶鞋。近年来已改变,鞋履与汉族无异。
  朝鲜族的民族服饰,一般是在节庆、文娱、体育、政治性活动时穿戴。在朝鲜族聚居地方,男女老年人尚有经常穿着者。平时,尤其是年轻人,服饰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三、住房
  朝鲜族传统农村住房从外部结构看,多是以木搭架,屋顶苫稻草,或苫谷草以瓦片覆盖。墙壁多是抹泥,刷白灰。房柱,有圆的,有方的。圆柱又有鼓肚的和笔直的;方柱有四角柱和八角柱。圆柱把房子装饰得雄壮大方,尤其是鼓肚的圆柱,使房子显得更加壮观。方柱虽然很简单朴素,但是并不令人感到单调。房柱的顶端有梁和檩相衔,上面放斗拱托住屋顶房檐。有的家把斗拱雕刻成各种形状,显得很漂亮。房顶,过去多是苫草,现在基本上有屋脊,其式样有三种:悬山式、庑殿式和歇山式。悬山式屋顶是两落水的屋面,左右两端很齐整。庑殿式屋顶是四落水的屋面。从建筑美学上看,最好的算是歇山式屋顶。它是悬山式屋顶的上半截和庑殿式屋顶的下半截的混合体,房檐和椽子尖端最大限度地向上翘起,曲线和屋顶的斜坡相协调。
  住房内部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灶间,以灶间为中心,一边是仓库,有门与灶间相通。另一边则是住房,全部铺成炕。住房又可分为上屋和下屋。一般地说,下屋是热炕头,供老人们住。上屋隔成两间,将南面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北面的一间作为儿子的卧室。住房各间之间,用横推门板隔开,必要时拿开,就成为一个大间,便于聚众活动。每间屋都有通向外边的门。这种门,特别讲究,其棂子以各种样式的格纹棂和雕花棂构成,门上糊窗纸,以取阳光。现多改为玻璃门窗。客人进屋时,男女有别,男客进客房,女客通过灶间进大铺炕,否则为失礼。由于满屋都是炕,进屋都要脱鞋。过去炕面上铺的是芦席或高粱杆编的席子,现在则用人造纤维板或油黄纸,上面再刷上一层炕油,既干净又易擦洗,使得屋里亮堂,令人心情爽快。墙壁和顶棚,用不同颜色的花纸裱糊,使屋里的摆设很谐调。
  取暖主要靠火炕,俗话说“进屋是炕,屋小炕大”。进屋就得上炕,家具都摆在炕上,睡觉、吃饭、做家务都在炕上。几乎家家有“炕柜”,炕柜一般分两节,上部中间放被褥,两头放枕头。炕柜雕绘的图案多是鹤、虎、松柏。炕柜的门在上端启开。被子很大很厚,一般是4公斤,新婚的被子要重一倍。枕头是长方条形状,用七种颜色构成图案,早期是双人枕,今大多改成单人枕,但依然是长方形。
  厨房,一般说是妇女的地方,男人是不进的,到别人家做客时,欲进厨房应事先与主人打招呼。厨房内,较宽敞,锅台大,锅、盆及盖多系铸铁或铝制品,清洁卫生。
  四、饮食
  朝鲜族主食以稻米为主,喜食焖干饭。传统的主食还有冷面和打糕。菜肴中传统佳品狗肉及狗肉汤。擅长淹制各种滋味的朝鲜族咸菜,特别是冬季的“辣白菜”,具有显著的民族风味。冬至这一天喝“冬至粥”(用小豆、大米、懦米团子作成的粥),这一天常以冬至粥待客。每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吃“五谷饭”(用糯米、黄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空腹喝酒,称“聪耳酒”。
  五、礼仪
  婚礼:结婚时,新娘的双脚不能沾地,由老人背或新郎抱上车。如妹出嫁于兄成婚之前,则由兄背上车,或踩着兄的衣服上车。在举行婚礼仪式时,新娘由伴娘陪伴,端坐炕上。主人设酒席款待来宾,接受赠礼。婚后第三天早晨,新娘拜公婆和亲属长辈,要依次敬酒、磕头,长辈要给赏钱。在这一天,新娘要用从娘家带来的大米(放在枕头里从娘家带来),做第一顿早饭,饭后用剩下的米做朝鲜族点心,回门时带到娘家去。这些仪式今已不多见,但某些习惯时有出现。朝鲜族妇女,勤劳、贤惠,善于掌理家务。在一个家庭里,处理好上下左右关系,保持一家与邻里和睦相处,几乎全靠女主人的品德修养和辛劳。朝鲜族妇女的产妇,分娩三天后就下地劳动,没有“坐月子”的习惯。
  对于一周岁的幼儿,有“抓周”(或称“捡周”)的风俗。在孩子一周岁生日那天,在孩子面前摆着书、笔、米、糖、算盘、钱等物品,让孩子去抓,第一次抓什么,第二次抓什么,都保留起来,所抓的物品,就意味着可能是孩子长大后从事职业的方向。
  丧礼:朝鲜族成年人亡后,在城市实行火葬。在农村前些年仍是备棺入殓。一般停灵柩二三天,在入棺守灵期,每日早晚各祭飨一餐,每次都要由“孝子”带领近亲“号丧”致哀。出殡时多从窗户抬出。举行葬礼时,不给死者烧纸,屯邻只带瓶酒前往吊唁。春节期间在室挂起逝者像片,供酒叩拜。直系亲属亡故后连祭三年,一周年祭称“小祥”,两周年祭称“大祥”,三年过后祀“忌祭”和“俗节祭”。

附注

①(参考《吉林风物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