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长春民族医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338
颗粒名称:
一、长春民族医院
分类号:
R199
页数:
5
页码:
276-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创立于1986年7月的长春民族医院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族医药
医疗机构
长春市
内容
地址在长春市宽城区贵阳街9号,创立于1986年7月。这所医院1957年是宽城区医院的1个门诊部,17人。1962年改为北京街卫生所,23人,面积50平方米;1973年更名新发卫生院,面积720平方米,96人,床位30张,隶属于区卫生处。经过改建后命名长春民族医院,隶属于区卫生局。民族医院是一所全民所有制的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1420平方米,六层楼房,正式职工100人,其中少数民族成份者占21%。卫生技术人员66人,床位60张。有门诊部、住院部,共有15个科室和一支常设巡回医疗队。医院面向长春市区和五县少数民族,热心为少数民族患者服务。
(一)为少数民族就医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和条件,自1986年起,医院陆续扩建了住院部,配备了救护车;引进了炭素光、B超、心电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增设了男科、普外科等医疗项目;调入了9名少数民族医疗骨干(其中外科副主任医师2名);每年还拿出万余元,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了职工的医护水平。
民族医院成立后,为了突出医院自身的特点,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制定了一系列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医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为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医院想了很多办法。鉴于朝鲜族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不懂汉语、汉文的情况,医院配备了懂朝鲜语文的医护人员做翻译当向导,在大门口的牌匾上及各诊室的门牌上都标上了朝鲜语、汉语两种文字;为了方便回族患者住院,设立了“清真灶”;还为喜欢喝红茶的蒙古族患者准备了专用茶炉。医院合理调整了少数民族医护人员的岗位分工,在一些接触少数民族多的科室都安排了懂民族语言文字、懂民族风俗习惯的人员。一次,门诊一位汉族医生接诊了5名从梅河口特意赶来的朝鲜族患者,在“业余翻译”的帮助下,准确地为病人做出了诊断,并提出了治疗方案,患者非常满意,临走操起不熟练的汉语说:“到民族医院来看病,就像到了家一样,以后我有了病,就上这里来看。”
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就医,医院对少数民族患者实行了“五优二代”制度,即优先挂号、优先看病、优先住院、优先划价、优先取药;少数民族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代洗衣服、代寄邮件(包括代寄药品)。此外,为了让外地病人能及时看上病,医院的重要科室都延长了门诊时间,各科室对病人登记造册,实行了跟踪服务制度。1988年8月,医院到九台市胡家回族乡巡回医疗,路上“捡”了一名下肢干粉碎性骨折的回族外伤患者,抬上车后,患者心里嘀咕:到市里医院能好好管吗?吃饭怎么办?到了民族医院处处优先,医生、护士不仅给他认真看病,还给他专门准备了清真灶。患者顾虑解除了,病愈出院时感动地对大夫说:“民族医院的人真是少数民族的贴心人。”
(二)坚持城乡并举方针,走出医院到农村去为少数民族医疗保健服务。医院组成一支由妇科、内科、外科、针灸科、心电检验等医护人员参加的巡回医疗队。巡回医疗队共出诊12次,走遍长春市4个民族乡和34个民族村(屯),其中查治妇科病就有2693例,直接受益者达2万余人。1987年1月,民族医院对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597名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发现患病率高达94%。他们边查边治,需手术的就地手术,群众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前来检查。医治中,摘除子宫颈息肉4例,对重度宫颈糜烂涂片47人次。1989年8月,对双阳县朝鲜族聚居地方进行肝吸虫病普查普治,一个月走访了5个乡27个村(屯),普查3113人,查出肝吸虫病16例,其它寄生虫病443例,对10名重患收入院观察治疗,疗效显著。农民们感动地说:你们下乡为这么多人查病治病,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我们没出村就治好多年没治好的病,又方便又省钱,托你们的福我们还能多活几年,你们真是为民造福的医疗队啊!当地群众以最隆重的仪式欢送巡疗队,载歌载舞直到深夜。医疗队在农村除治病外,还利用各种方法提高乡(村)卫生医疗水平,每到一地就组织卫生骨干学习班,培训乡村医生,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还进行计划生育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受教育面达95%以上。多次举办接生员、妇女干部、育龄妇女学习班,进行胎儿早教、优生优育、科学接生等妇女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延和朝鲜族乡开办了“丈夫学习班”,宣传做好妇女“五期”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参加者非常踊跃。还和民族乡卫生院建立了协作关系,互相学习,提高医疗水平。延和朝鲜族乡卫生院一位医生说:“你们下来,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查出这么多的病例,有的我都没见过,这对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服务上门,扩大了医疗科学的普及面。首先,净化了少数民族乡村的医疗卫生环境。医疗队下乡驱走了骗人的巫医神汉、害人的江湖游医,群众知道了有病上医院的道理,再不花“大头钱”了。其次,培养了少数民族群众科学就医的意识。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朝鲜族妇女,受旧的伦理观影响,有活就干,有病不看,得了妇科病更是久拖不治,结果病情越来越重。针对这种情况,医疗队的同志们反复宣传普查治疗的科学道理,帮助她们冲破旧思想的束缚,配合治疗,为她们解除了病痛。
服务上门,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民族医院下乡低收费,特殊情况免收费,不但开方、而且付药,用真诚的服务态度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有几次,群众见医疗队不辞辛苦真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办好事,就自发地送来大米、牛肉等,队员们都婉言谢绝了,实在不能推脱就按市价付款。1986年8月,医院刚成立30多天,得到了九台县遭受水灾的消息,他们立即派医疗队奔赴饮马河镇的红光村(朝鲜族聚居)送医送药,查治病人1000多例,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7月,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遭受严重水灾,医疗队闻讯而动,自带粮油,自备炊具,走家串户诊治232人次。老乡们感动地说:“你们虽然不是军人,但是看到你们,却使我想起了当年的老八路。”在巡回医疗过程中他们救灾扶贫。医护人员看到有的灾区少数民族群众还没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农民的衣服不避风寒,就自发地捐献衣物送给贫困户。领导带头,职工积极响应,有的职工家里衣服送没了,就到亲戚朋友家里挑选。1988年8月,医院派人把500余件衣物送给了九台市胡家回族乡和莽卡满族乡的贫困户。1989年11月,巡回医疗队第二次来到了莽卡满族乡七家子村的三社和八社(因这两个社呆傻人多,人称“傻子屯”),为患病群众复查病情,送给群众300余件衣物。救护车开进山村,大人小孩欢天喜地,不少人穿着上次领的衣服,站在山坡上高呼:“共产党万岁!”一户5口4残的户主,看了病,领了衣服,含着泪竖起大拇指,用聋哑人特定的方式表达了全村人赞扬感谢心情。在莽卡满族乡走遍了10个村,为1805人做了检查和治疗。1987年冬,医院在延和朝鲜族乡巡回医疗,看到邻乡(青山乡)的许多汉族群众冒着严寒大老远来看病,就主动绕道到青山乡一些村屯上门服务,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一天,有几个汉族农民从十几里处,背来一名4天高烧不退的小儿重患,经民族医院的医生治疗很快痊愈,家长感动地说:“我一定让孩子记住是民族医院的恩人救了他的命。”
(三)医院认真抓了经济体制改革,为实现优质服务提供了保证。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中,民族医院率先实行了效益工资制,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全员劳动效率。1989年业务收入突破12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与建院前的1985年比较,门诊量增长近40%。职工中出现了“三多三少”,即:严谨治医的人多了,工作不负责任的人少了;兢兢业业、以院为家的人多了,不关心集体、抱“铁饭碗”的人少了;热情为病人服务的人多了,“冷、硬、顶”的人少了。全院职工虽只百人,而下过乡的就有124人次,计2060个工日。4年来,医院用于下乡巡回医疗的工资补贴19570元,交通油料费7210元,免收诊费4000元,免收治疗费1900元,免收药费263.50元,合计32943.50元。有人认为:这是一笔亏损的买卖,如果免去这笔亏损,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还会提高。但是,医院领导和绝大多数职工不这么看,他们认为:经济损失是有限的,是可以计算的;而通过巡回医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无限的,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为了不断地提高社会效益,医院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首先,从抓基础建设入手,开展了“三佳”(最佳处方、最佳病历、最佳交接班本)评比、岗位练兵、技术考试、业务学习、各种医疗文件展评、知识竞赛等活动。还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的神经内科配合,进行了卫生部下达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干扰试验”研究。这些措施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提高了服务本领。其次,从1989年开始,医院抓住全行业开展“金杯——红旗赛”这条主线,对全院职工进行了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民族事业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全院职工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和服务质量。仅一年就收到表扬信23封,全院职工做好事232件,拒请吃13起,拒收红包6个(折合人民币560元)。
民族医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该院开展的计划免疫工作,经卫生部评审和东北三省联检,名列榜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视察时,对该院的社会康复工作表示满意。工资改革的做法,在1988年7月北方六城区卫生改革协作研讨会上作了介绍,并在《卫生经济》杂志上刊载。医院的巡回医疗、救灾扶贫工作,在省、市级报刊、电台中报道过6次。市政府《信息快报》和市民委《民族工作信息》,多次介绍民族医院的工作,宣传了他们的事迹。1986年以来,医院连续被评为区卫生系统先进单位,1988年被评为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8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城市时报》曾7次撰文向社会介绍宣传民族医院。
九台县胡家回族乡医疗卫生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医疗水平较低,科室不健全,缺医少药状况并没根本改变,一些疑难病的医治还需去大城市。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医疗咨询实为必需。1984年8月26日至9月1日,“九三”学社长春市委员会咨询医疗服务组,组织了内、外、儿、五官、妇产、皮肤、传染、中医等各科医生10人,赴九台县胡家回族乡卫生院,进行了为时一周的医疗咨询服务活动。其间,为当地20余名医务人员授课8次,为500余名患者诊病。
为了保护回族子弟的视力,南关区回族小学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学生眼病,把教室的白炽灯换成日光灯。对学生进行坐、执笔、看书、写字等姿势训练,并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睛体操,配备专职保健医生,购置磁疗镜等供学生使用,因而使在学生中常见的近视眼、沙眼病明显减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长春民族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