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学校
分类号: G758
页数: 17
页码: 180-19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各种满族学校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族学校 民族教育 长春市

内容

一、满族学校
  长春市满族学校最先诞生于今九台市莽卡地方的三道村。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道村出现私塾馆,满族子弟入塾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吉林城读书的武博鼎回舍岭屯,办起一座私塾馆,招收满族幼童20余人。以后,相继在江西屯、张庄子屯、东哈屯、锦州屯、四家子屯等,出现12所私塾。1912年在松江村、1920年在张庄子屯,各办起一所公立小学。这些私塾和公立学校,由于办在满族聚居区,入学儿童绝大多数是满族子弟。东北沦陷期间,1935年至1936年间,在龙棚屯、石屯、莽卡屯各创办1所小学,共计学生百人左右。1946年至1947年间,因战事的原因,这些学校全部停办。1948年九台地方解放后,先后恢复和新办龙棚、石屯、莽卡、锦州、七家子、塔库、哈什蚂、三道、邱家、张庄子、舍岭等11所村办普通小学,合计满族学生500余人,教师13人。
  “文化大革命”前夕,九台市莽卡地方入学就读的满族学生1294人,满族成份教师41人。1981年将松江、三道、东哈、塔库等4所普通小学校,分别正式命名满族学校,皆冠以地名。1985年莽卡满族乡小学生1633人,其中满族成份学生占35.7%。是年8月,长春市教育检查团验收,莽卡满族乡评为“普及初等教育合格乡”。1988年4所满族小学,有38个教学班,学生1194人。有教职工60人,其中满族成份者38人。
  长春市区和其他各县皆无满族学校,满族子弟皆入普通学校读书。据长春市区统计,在市区内各普通学校就读的满族成份小学生,1949年233人,1952年417人,1957年356人,1958年381人;中学、中等专业、师范等校学生,1952年137人,1957年372人,1958年385人。1958年满族成份教职工分布在中小学者105人。
  九台市三道村满族小学:在莽卡满族乡三道村,创立于1981年。1948年春成立三道普通小学,满族、汉族学生兼收。1977年三道小学与苇子沟小学合并,1981年正式命称三道满族小学。1985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16人,其中满族成份121人,占学生总数的56%。教师9人,其中满族成份者6人。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85人,教职工10人。
  九台市塔库村满族小学:在莽卡满族乡塔库村。创立于1981年。1948年解放时,在塔库村有一所普通小学,1981年正式命称塔库满族小学。1985年有17个教学班,学生547人,其中满族成份301人,占学生总数的55%;教师23人,其中满族成份者15人。1988年有17个教学班,学生498人,教职工25人。
  九台市松江村满族小学:在莽卡满族乡松江村,创立于1981年。1948年春,在锦州村、四家子村各有一所普通小学,这两所学校于1972年合并,称松江小学,校址在松江村。1981年正式命称松江满族小学。1985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29人,其中满族成份136人,占学生总数的59.3%。教师9人,其中满族成份者5人。1988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31人,教职工12人。
  九台市东哈村满族小学:在莽卡满族乡东哈村,创立于1981年。1948年春,哈什蚂村有一所普通小学,1981年正式命称东哈满族小学。1985年8个教学班,学生269人,其中满族成份126人,占学生总数的47%。教师11人,其中满族成份者7人。1988年有8个教学班,学生280人,教职工13人。
  九台市满族中学:在九台市莽卡满族乡驻地。创建于1968年5月19日。这座中学前身是舍岭农业中学,1968年5月改名舍岭五·七中学,以后改名沿江中学,九台县第18中学。1983年10月成立莽卡满族乡,1984年9月,正式命名九台县满族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1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72平方米,其中教室21个,使用面积896平方米。教师40人(其中满族19人),大专学历者16人。自1982年到1988年间,4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8年1月,学校被评为县的精神文明单位。学生已毕业17届计3020人,其中升入高级中学、技工学校、中级师范者1693人,参军者325人。自建校后共得到上级机关资助17.3万元,用于增建教室、实验室、打机井、办电、添置教学仪器等。1988年有30个教学班,学生1751人,教职工91人。
  九台市江西满族中学:在莽卡满族乡石屯村,创立于1986年8月26日。初建时,学校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校舍一栋516平方米,教室七间,教职工13人,4个教学班,学生220人。1988年全乡集资,扩建校舍一栋154平方米,校占地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教室占地面积670平方米,教职工25人,6个教学班,学生426人,其中满族成份学生252人。三年间国家投资改善办学条件约1万元。
  二、回族学校
  长春私立清真国民学校:在今南关区西三道街西城管胡同,创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由绅董沙凤楼、常俊山两人倡议,清真寺主办。初名清真初等小学堂,校址设在西三道街清真寺内。初级和高级各1个教学班,学生106人。1914年移交给长春县,更名县立清真初等小学校。1919年改为区立,更名区立清真国民学校,4个教学班,学生126人,教师7人。1934年改为私立清真小学校,学生125人,教师5人,校长郭书田。1935年因市政扩建道路,将回民迁往今二道河子一带,学校停办。
  长春私立伊斯兰小学:在今二道河子区一面街第六中学址。创立于1937年,当时校名“新京特别市私立伊斯兰小学”。当时因地处偏僻,城里学生就学困难,回族生源不足,所以学校对回、汉族学生兼收。当时有教员7名,学生最多达378名,至长春解放前夕,因经费极其困难,加之生源不足,停办解散。
  长春市南关区回族小学:在光复路1号,正式创立于1953年9月5日。最初,在长通路“三江会馆”旧址建立回族小学,4个教学班,254名学生。1956年迁至今址,1957年市政府拨款,修建校舍一栋二层楼房,8间西厢房,校舍占地面积9992平方米,教室13间,有13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回族学校遭到破坏,1969年学校被更名团结小学,失去了回族学校的性质。1979年11月,恢复南关区回族小学校名和学校性质。今学校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1612平方米。1980年评为校容校貌先进单位,东北三省省会市卫生先进单位。1983年至1987年间,上级机关拨款3万余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1987年被区命名普及初等教育标准学校。1988年有10个教学班,学生340人,教职工34人。
  九台市胡家回族乡回族小学:在蜂蜜营屯。它的前身是秀才张亮坤创办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的私塾,由当地清真寺和群众募捐资助经费,租赁3间草房做学馆,入塾学生20余人,1888年2月开始授课。宣统三年二月二十八日(1911年11月25日)私塾更名国民私塾。1916年改为官办,学生30余人。1933年12月5日,更名蜂蜜营国民义塾,俗称“官学堂”,学生36人。1935年学生43人。1935年迁校大上屋屯。1938年更名蜂蜜营国民学舍,学生57人。1950年迁校蜂蜜营屯,1953年命名九台县回族小学。1958年至1979年间,政府拨款2.8万元,新建校舍两栋,新建教室面积728平方米。1981年正式命名回族小学。1984年学校被评为九台县校舍管理先进单位。1985年统计,回族毕业生累计752人,其中580人升入中学。1988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62人,教职工14人。1988年11月5日,举行建校一百周年校庆,许多单位都给以资助,长春市民委和九台市教育局,为学校购置了新桌椅等教学设施。
  九台市其塔木镇西山前槐村回族小学:在其塔木镇西山前槐村,由清真寺创办于1919年。初名山前槐私塾,校舍5间草房,学生20余人。解放前学校改建为5间砖瓦房。1981年长春市民委拨款2万元,翻修校舍360平方米,正式命名回族小学。1988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00人,教职工10人,有1个附属幼儿班。
  九台市胡家回族乡红石村回族小学:在胡家回族乡红石村,创立于1932年。创立之初是当地农民自行筹款,是一个复式班,有学生30余人,土坯草房。1981年正式命名回族小学。1984年被评为县校舍管理先进单位。1988年有12个教学班,学生349人,教师18人。
  九台市六台乡团结回族小学:在六台乡烧锅村,1936年陈功(汉族)创办私塾,1938年更改为六台村国民优级学校,1949年更名烧锅完全小学校。1981年正式命名团结回族小学,1984年政府拨款1万元,维修校舍。1988年有8个教学班,学生320人,教职工11人。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大营子回族小学:在大营子村,创办于1947年。校舍原在岭下,1953年修建15间房子,1954年迁移到岭上。1979年市拨款3万元,村自筹4万元修建新校舍,今学校占地面积约两垧,教室面积882平方米。1988年有14个教学班,学生488人,教职工36人。
  据长春市区统计,在普通学校和回族学校就读的回族成份小学生,1949年598人,1952年1068人,1957年1343人,1958年1276人。
  据1988年统计,6所回族小学有58个教学班,学生1959人,其中回族成份者1326人,占学生总数的67.7%。教职工123人,其中回族51人。
  九台市回族中学:在九台市胡家回族乡驻地,创立于1968年。前身是九台县胡家五·七中学,1978年更名九台县第十七中学,1981年3月,命称九台县回族中学。学校师生靠自力更生精神建校。全校师生开山取土,填平了一段300米长、10米宽的河床,修建了一座面积160平方米的后勤生产院。搬运1200立方米的石头、1200立方米的泥土,采野干草20万斤,修建了800米长的围墙。又在校园周围种植了2000多株杨树。他们为林场造林,自养车马,养牛,自办安瓶厂、塑料厂,建豆腐房等,将这些勤工俭学所得的大部分,投资于校园建设。10年来,学校共建砖瓦结构的校舍9栋,建筑面积达2009平方米,除吉林省和九台县拨款18万元以外,其余20万元投资,完全是勤工俭学积累的资金。他们修建了砖瓦结构的校舍,购置了联合器械架、排球架、双杠、跳箱、垫子等大量体育器材。被评为九台县自力更生、勤俭建校的模范校,成为九台县学校管理的优胜单位。
  九台市回族中学自1978年以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行班主任、科任教师“跟班循环教学法”,总结出课堂教学的衔接法、联系法、预习法、比较法、归类法、板示法、直观法、讨论法、畅想法、深究法、单元验收法等12种教学法。从1978年至1985年,先后派出教师计200人次,到兄弟学校学习,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写出论文13篇,有些论文在省、市、县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过介绍,《吉林日报》还刊登了该校《抓中差生的“三点三看”作法》的报道文章。
  学校师资队伍中,有大学毕业生2人,大专毕业生4人,中专毕业生20人,高中毕业生6人,初中毕业生8人。为了提高教师的文化程度,学校肯于投资,凡是中专以下文化水平的教师,皆分期分批地被派出进修提高。随着师资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明显上升。例如:1978年学生入初中时的语文、数学平均及格率只有13.6%,到1981年毕业考试时,两科的平均及格率达到94%;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由1978年的1.2%,提高到1981年的53%,1984年达到88.9%,跃居全县第一名。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组织了体育队、绘画小组、乐队、演唱队等。还组织了木工班、缝纫班、无线电修理班。制定《文明礼貌规则》20条。为了增进学生刻苦学习的自觉性,组织学生观看幻灯片《周总理光辉的一生》、《陈景润刻苦学习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等。上述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1985年有12个教学班,学生890人,其中回族成份383人。有教职工44人,其中回族成份者8人。1988年有16个教学班,学生964人,教职工56人。这所学校虽是一所回族中学,但它也兼收附近的其他民族成分的学生。这所学校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据1987年调查统计,历届毕业生中,有8人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一名是赴日留学博士生。
  双阳县回族中学:在双营子回族乡大营子村,创立于1971年4月。最初称大营子中学,1978年改称双阳县第二十五中学。1984年5月,成立双营子回族乡,随即将第二十五中学命名为双阳县回族中学。学校当时有10个教学班,444名学生,32名教职员工,其中回族师生占1/3。1985年增加了两个教学班,在籍学生总数达560人。全校共有教职员工35人,其中教师20名(回族17名)。学校的校舍建设不断改观,学校原来的2栋土坯房,1986年改建为砖瓦房,总面积达946平方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学校重视对师资的培训,陆续送教师参加师范大专院校、教育学院的函授学习,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程度和业务水平。1987年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在.60%,列居全县第六名。1984年在籍学生493人,毕业生111人;1985年在籍生560人,毕业生162人;1986年在籍生534人,毕业生141人。1988年有11个教学班,学生495人,教职工26人。学校领导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风俗习惯。为解决师生午间就餐问题,学校办了食堂,还专设了清真灶,饭菜完全是回族风味,深受回族师生的欢迎。1981年获县“文明礼貌学校”称号。1982年获双阳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和市“文教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83年获县“自制教具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获文明学校”称号。
  据长春市区统计,在普通学校和回族学校就读的回族成份的中学生、中等专业及师范生,1952年137人,1957年536人,1958年520人。
  据长春市区统计,1958年在各普通学校(含小学、中学和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任职的回族成份教职工65人。
  据1988年统计,长春市两所回族中学有27个教学班,学生1459人,其中回族成份者541人,占学生总数的37%。有教职工82人,其中回族20人。
  三、朝鲜族学校
  长春市第一所朝鲜族学校,是1922年长春日本“南满铁路附属地”内的长春普通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沦陷期间,在长春市区共有朝鲜族小学和职业学校3所,在市郊、农安、九台、德惠、双阳等县,共创立小学6所。上述学校的绝大多数由“朝鲜人会”经营,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接受日本朝鲜总督府的财政补助。这些学校,于1945年8月皆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这些学校自1937年至1945年间,按日伪统治当局要求,一律使用日本语言文字教学。1936年统计,长春街区就学的朝鲜族儿童,占该族学龄儿童总数的43%。
  长春普通学校:在日本“南满铁路附属地”老松町,今长春宽城区香港路。创立于1922年9月,由日本国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满铁”经营,年经费10371日元。建校时教师6人(日本人和朝鲜族各3人),招收朝鲜族儿童入学,学生277人,6个教学班。以日本朝鲜总督府及日本文部省编纂的教科书授课。“朝鲜人会”补助学校经费,1924年至1930年间合计53332日元,“满铁”每年补助25227日元。1935年在校学生644人,教员12人。这个学校于1945年随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解散。
  “新京实务学校”:在今长春市上海路小学址,创立于1938年。是朝鲜人的中等学校,设置商业、土木建筑两科,在东北三省和朝鲜半岛等地招生,学生670余人,四年制,8个班,教职工40余人。名誉校长是日本关东军退役少将金予定一,校长李洪洙,校务长卢承均。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解散。
  长春宽城子学校:在长春宽城子日本“南满铁路附属地”内,创立于1935年11月。由“朝鲜人会”经营,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年经费1806日元,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240日元。1935年学生201人,教员3人。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
  农安洼中高学校:在当时长春县(今农安县黄金乡)洼中高屯,又名洼中高书堂,创立于1934年4月。由“朝鲜人会”经营,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年经费660日元,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150日元。1935年学生42人,教员1人。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
  双阳小营子学校:在今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小营子屯,又名小营子书堂,创立于1934年4月。由“朝鲜人会”经营,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年经费600日元,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200日元。1935年学生48人,教员1人。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
  德惠万宝山学校:在当时的长春县(今德惠县)万宝山村,创立于1935年5月。由“朝鲜人会”经营,年经费1710日元,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金300日元,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1935年学生70人,教员2人。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解散。
  孤榆树彰新学校:在当时的伊通县(今长春郊区新立城乡)孤榆树屯,创立于1933年4月。由“朝鲜人会”经营,年经费3654日元,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500日元,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1935年学生186人,教员4人。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
  九台水乡小学:在龙家堡镇贾家屯,又名贾家屯书堂。创立于1934年1月,最初校名培新朝鲜族小学,由“朝鲜人会”经营,招学生20余人。后相继改名进明小学、水乡小学(公立)。1938年名水乡国民优级学校,4个教学班,学生150人,教师15人。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200日元,归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该校于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
  九台南山国民优级学校:又名下九台书堂,在九台镇今第三中学西侧。创立于1935年4月,6个年级4个教学班,学生60余人。日本朝鲜总督府每年补助金180日元,由“朝鲜人会”经营,年经费670日元,受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管辖。1945年因日本帝国战败投降而停办。
  光东书堂:1933年4月创立,在榆树县城,经营者金昌凤,1935年有学生48人。
  靠山书堂:1934年4月创立,在榆树县靠山屯,屯办,1935年有学生62人。
  另据1936年6月伪满洲国文教部《在满朝鲜人学事及宗教统计》一书载录,在双阳县尚有莲花泡学校1个教学班,学生15人;光新学校1个教学班,学生10人。
  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朝鲜族聚居特点和要求,创办朝鲜族中学4所,即长春市区内1所,九台、双阳、榆树三县各1所;小学22所,分布在市区内4所,榆树、德惠两县各1所,九台和双阳两县各8所。其中,长春市朝鲜族中学于1978年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校。1982年该校高中部,面向长春、四平、白城三市招生。1986年确定为长春市朝鲜族中学中心校。长春市宽城区朝鲜族小学,于1979年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校。1986年确定为长春、榆树、德惠等8所朝鲜族小学校的中心校。各朝鲜族学校都恢复和加强了朝鲜语言文字的教学,实施《朝鲜语言教学大纲》。1982年长春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社会招工和各类技工学校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使用本民族语文答卷的通知》,这一决定对朝鲜族学校的朝鲜语文教学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长春市宽城区朝鲜族小学:在珠江路东五条街西胡同11号,创立于1948年12月,1957年正式命名。学校前身是1948年12月1日成立的长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一个朝鲜族班,1名教员,8名学生。1950年改名长春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分校,地址在西五马路小学院内,3名教师,91名学生。1951年7月,迁到上海路一段4号,正式命名长春市朝鲜族小学校,教师5名,学生114名。1952年更改校名称长春市立朝鲜族小学校。1953年学校迁至宽城区吴淞路。1954年3月,学校改称长春市第二区朝鲜族完全小学校。1955年称长春市头道沟区朝鲜族小学。1956年10月,定称长春市宽城区朝鲜族小学校。市人民政府拨款11万元,新建校舍。1957年10月,在广南花园旧址新建校舍落成即今校址。今学校占地面积1242平方米,建筑面积738平方米,房舍32间,操场占地面积4078平方米。学校经费一来自区文教局拨款,二来自校办工厂收入。据统计,1980年到1986年,区文教局拨经费9.1余万元。1979年至1984年间,上级机关特殊拨款20.9万元。校办工厂两座,一是北方汽车修配厂,工人5名;二是文教糖果厂,工人20名。每年从校办工厂中提取40%利润补贴学校。1979年吉林省决定,宽城区朝鲜族小学为吉林省重点朝鲜族小学。1986年7月1日,长春市教育局决定,宽城区朝鲜族小学为中心小学,对长春市朝阳区、二道河子区、郊区、德惠县、榆树县等地朝鲜族小学进行业务领导。体育课中的足球运动颇有成绩,1980年被正式列入吉林省足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1980年获全国小学“萌芽杯”足球北方赛区第2名,获国家体委、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的“足球先进学校”称号。1982年获吉林省比赛第1名,1985年获全国“萌芽杯”北方赛区第3名。为国家培养输送8名足球运动员。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209人;教职工49人,其中教师36人。校长全哲范当选为宽城区第九、十、十一届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较多,主要有1986年长春市普及教育先进学校、长春市精神文明单位,1987年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长春市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改革先进学校,1988年东北三省朝鲜语文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勤工俭学先进学校(1969年创办校办橡胶制品厂、资金12万元)、长春市电教先进单位。1986年12月,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敖俊德等参观。1987年3月,接待国家教委民教司司长朴胜一等检查工作。是年8月22日接待美国亚洲文化中心理事会长李光德先生参观。10月17日接待德国汉堡大学亚洲学部朝鲜语的讲座长赛古特博士参观。1979年至1985年间,接待6个省235个市县区508人次来校学习参观。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朝鲜族小学:在二道河子区乐群街95号,创办于1959年。1984年至1986年间,政府拨款1.2万元,维修校舍和购置教学仪器。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93人,教职工25人。
  长春市郊区先锋朝鲜族小学:在市郊区新立城乡东五里屯,创办于1933年。其前身是孤榆树彰新小学校。1988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73人,教职工14人。
  长春市朝阳区朝鲜族小学:在朝阳区大屯街32号处。创立于1963年2月25日。校址最初在长春汽车厂小四联小学东侧,1964年7月31日迁至今址。面积600平方米,6个教学班,学生181人。1979年用民族教育经费1.35万元,修了200延长米的围墙。1988年教职工23人,有6个教学班,学生140人。1979年获全国各大城市少儿音乐表演优秀奖,1981年起连续4年被评为区文教系统先进单位,1981年、1982年被评为区校舍管理先进单位,1984年、1985年被评为区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九台市朝鲜族中心小学:在饮马河镇铁路北侧,创立于1948年9月。最初校址在龙家堡区陆家烧锅村,不久迁到纪家岗子,又迁到荣家湾子的孝子庙。1949年春迁到饮马河镇,4月定校名龙家堡区饮马河朝鲜族小学。7个教学班,154名学生。7月1日,改为公办,定校名九台县朝鲜族完全小学。1951年1月,校名改称九台县十六区第三完全小学。1953年5月,改称九台县十六区朝鲜族小学。1958年改称九台县饮马河镇朝鲜族小学,并附设初中班。1963年附设幼儿园。自1954年以来,县拨款4万元,1974年群众自筹5.13万元,翻新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310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围墙700延长米。1988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88人,教职工21人。1981年被评为长春市学校管理先进集体,1982年被评为市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单位。1984年接待了六国参观团的参观。
  九台市其塔木镇朝鲜族小学校:在其塔木镇新鲜村,创办于1949年。初建时草房5间。1976年至1977年间,自力更生建筑56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校舍。1981年县政府拨款1万元,添置了一些教具和体育运动器材。1988年有教职工12人,6个教学班,学生96人。
  九台市龙家堡镇水乡村朝鲜族小学校:在龙家堡镇水乡村三社,创办于1934年。1983年县政府拨款4.5万元,改善了教学条件。1988年有教职工8人,6个教学班,学生49人。
  九台市九郊乡新立村朝鲜族小学:在九郊乡新立村一社,创立于1950年,学生22人,教师3人。1988年有9个教学班,学生246人,教职工22人。
  九台市其塔木镇解放村朝鲜族小学校:在其塔木镇解放村,创办于1968年。1983年县政府拨款1万元改善办学条件。1988年有教职工8人,5个教学班,学生49人。
  九台市放牛沟乡新盛村朝鲜族小学:在新盛村,创办于1964年4月15日。初期3个班16名学生,2名教师。1984年政府拨维修费2万元。1985年有4个年级,51名学生。1988年有4个教学班,学生48人,教职工5人。
  九台市其塔木镇三兴村朝鲜族小学:在其塔木镇三兴村,创立于1960年。1988年有7个教学班,学生232人,教职工13人。
  九台市其塔木镇红旗村朝鲜族小学:在其塔木镇红旗村,创办于1948年。1988年有教职工29人,18个教学班,学生442人。
  德惠县朝鲜族小学校:在德惠镇内,创立于1986年。今小学使用德惠镇第四小学的教室。1988年学生44人4个教学班,教职工8人,其中7人是社办教师。这所小学校条件很差,缺少教室、教具、图书和体育器材,已经有一些学生转到普通学校学习。
  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乡朝鲜族小学:在乡政府驻地,创办于1949年4月。建校之初,学校占地300平方米,1954年改建,占地540平方米,今占地1150平方米,砖瓦结构校舍两栋。1978年至1987年间,上级主管部门共拨款11万余元,扩建校舍864平方米,1980年竣工。1988年在校学生6个教学班,208人,教职工19人。自1984年以来,连续6年被评为长春市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教师当中曾有2人被评为省级先进教师,2人被评为长春市级先进教师。学生当中,1980年至1989年间,被评为长春市级“三好学生”8人。
  双阳县山河镇三家子朝鲜族专业村小学:在东大峪屯,创立于1948年1月15日。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88人,教职工13人。
  双阳县山河镇五家子村朝鲜族专业村小学:在五家子村,创立于1959年9月1日。1988年有5个教学班,学生34人,教职工8人。
  双阳县双阳河乡莲花村朝鲜族小学:在莲花村,创立于1947年11月1日。1984年政府拨款1万元维修校舍。1988年有8个教学班,学生91人,教职工13人。
  双阳县双阳河乡东方村朝鲜族小学:在村驻地杨瘌子沟屯,创立于1962年3月1日。1984年政府拨款2万元维修校舍。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74人,教职工9人。
  双阳县双阳河乡新杨村朝鲜族小学:在杨家村泥疙瘩屯,创立于1967年10月1日。1988年有5个教学班,学生35人,教职工9人。
  双阳县齐家乡曙光村朝鲜族小学:在齐家乡曙光村西葛屯,创立于1964年3月1日。1986年6个教学班,学生81人,教师8人。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64人,教职工10人。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新胜村朝鲜族小学:在小营子屯,创立于1932年8月20日。1988年有4个教学班,学生39人,教职工5人。
  双阳县土顶乡新村朝鲜族小学:在土顶乡新村,创立于1948年3月1日。创建时称一面山小学,学生60余人。1986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87人,教师9人。1988年有5个教学班,学生62人,教职工10人。
  据长春市区统计,在市区内各朝鲜族学校和普通学校就读的朝鲜族小学生,1949年102人,1952年182人,1957年791人,1958年773人。
  据1988年统计,22所朝鲜族小学,有142个教学班,学生2704人。教职工333人,其中教师283人(男性135人,女性148人)。大专学历者11人,中师者144人,高中者73人,初中者55人。公办教师206人,民办和代课教师80人。具有高级教师职称者37人。
  长春市朝鲜族中学:在长春市宽城区铁北凯旋路10号处。创办于1956年9月1日。建校时借用天津路小学校舍,初中部10个班高中部2个班,学生总数620人(其中住宿学生300人),教职工45人。1957年秋在今址新校舍落成,省市拨款52万元,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占地5600平方米,教职工宿舍三栋630平方米。另拨款9.6万元购置桌椅、床铺、图书、仪器等设备。校园总面积34716平方米,实习地21415平方米,植树5000株。1979年省市拨款27万元,新建一栋三层楼的教职工宿舍。1981年市教育局拨款8万元,铺设供热管道,拆除锅炉。1986年市教育局拨款1万元进行校舍维修。1981年11月,拨款15万元,建厂房800平方米,生产缝纫机零件,为校办工厂。1986年投资14万元开办饮料厂。朝鲜族中学实行六年制教学,1957年至1961年间,初中部12个班,高中部6个班。1962年至1969年间,初中部9个班,高中部6个班,在校学生500人左右。1971年9月至1974年7月间,招收了汉族学生。1974年7月汉族学生划给市第四中学,以后再未招收汉族学生。
  自1975年以后至今,初中高中级各6个班,在校学生500人左右。自1978年以后,每届高中毕业生50人左右。1959年至1965年间,升入上一级学校深造的30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2.7%。1978年至1988年的11年间,升入上一级学校深造的16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1.8%。参军者200余人。1980年3月,试行高中部汉语、朝鲜语选修课,加强高中文科教学,为高中生用朝鲜语答卷创造条件。1981年8月开始,使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编写的教材,使用朝鲜语进行各学科教学,考生使用朝鲜语参加高等学校升学考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师中涌现出一批优秀者,如1957年教导主任刘屏山被选为省级优秀教师,1959年初选为长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4月,郑顺玉、池哲洙两人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1961年9月,郑顺玉、柳相烈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1962年9月,姜大贤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1985年崔一被选为省和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委员。姜大贤被选为市政协常委。朝鲜族中学1987年被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市安全防火工作先进单位。1978年6月吉林省确定其为省的重点中学。长春市决定该校高中部在长春地区招生,对外开放。自1981年以来,接待过日本、柬埔寨、美、英、法、德、荷兰、新加坡、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及港澳地区的参观团和个人,30多次540余人,接受国外赠书3000余册、赠款140万日元。1988年有12个教学班,学生477人,教职工108人。
  九台市朝鲜族中学:在九台镇曙光街,创建于1958年8月。最初在饮马河村朝鲜族小学内附设一个初中班,1960年增加到3个年级3个初中班。1962年初中部从小学分离成为独立中学,两校共用一个校舍,行政业务分管。是年,县拨款8万元,红旗大队拨出4万平方米土地,经过两年施工建成新校舍。1964年暑期从全县招生,5个教学班,学生200人,教师24人。1969年与饮马河农业中学合并,改名九台县第十四中学,失去了民族学校特点成为普通学校。1980年县拨款43万元,在九台镇西郊建新校舍,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81年3月,新校舍落成,正式命名朝鲜族中学。省市拨款2万余元添置教学仪器,日本友人赠图书值30万日元,国家拨款修建学校专用水塔、自来水和教师宿舍。教学中使用朝鲜族语言文字。1983年与日本国鹿儿岛中国日本教材选送委员会建立了联系。1980年至1985年间,毕业生累计307人,升入上一级学校者占80%。体育教学具有特色,是九台县足球运动重点学校。1980年和1984年被评为县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3年6月,遭到龙卷风袭击,县拨款2万元,维修被破坏的房舍设施。1983年度被评为长春市校舍修建管理先进单位,两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工作者。学校在1969年至1985年间,曾设立高中部。1986年政府拨款5000元,购置教学仪器。1986年撤销高中部。1988年有8个教学班,学生245人,教职工38人。
  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中学:在延和朝鲜族乡驻地,创立于1958年4月1日。学校前身是延和朝鲜族农业中学,120平方米草房,招小学毕业生25人,教师3人,有8亩水田。1962年县拨款1.5万元建新校舍380平方米。1963年8月,命称榆树县延和朝鲜族中学,教职工11人。1970年设立高中部,县拨款8000元扩建校舍480平方米,教职工28人,高中部学生增到6个班260人。1980年县教育局拨款17.5万元,翻修校舍100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1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1983年竣工),运动场面积9600平方米。1981年停办高中部。1986年初中部3个教学班,学生57人,升学率23%,教职工17人。1988年有3个教学班,学生69人,教职工15人。教师马明善,1984年至1986年间,被评为国家、省、县的先进教师。
  双阳县朝鲜族中学:在双阳镇嵩山路,创立于1965年8月15日。最初校址在镇内原县政府机关幼儿园址,招收1个班学生58人,3名教师,校舍面积326平方米。1967年8月迁到新址,学校占地22050平方米,建筑面积981平方米。1968年12月停办,1970年3月恢复,学生107人。1971年改为初中、高中二、二分段四年制,是一所民族完全中学。1978年以后,恢复民族语言教学。1983年8月停办高中部。1988年有6个教学班,学生179人,教职工32人。1983年、1984年被评为县、市先进学校,1988年被评为省绿化红旗单位。
  据长春市区统计,在市区内各朝鲜族学校和普通学校就读的朝鲜族中学生、中等专业和师范生,1952年283人,1957年1093人,1958年1092人。1985年在各种学校工作的朝鲜族教职工65人。
  据1988年统计,4所朝鲜族中学,有29个教学班,学生970人,教职工193人。学生中的住宿生占65%。教职工中教师119人,其中男性73人、女性46人。大专学历76人,中师25人,高中以下18人。高级教师职称24人。
  四、蒙古族学校
  1939年在伪满洲国新京特别市创办蒙古实务学院,招收蒙古族青年,属于私立中等职业学校性质,1942年停办。
  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的短暂期间,在建政路11号(今址在省职业病医院处)创办长春蒙旗中学,归兴安省政府管辖,收容由内蒙古各地来长春的蒙古族青年。1948年5月,有6个教学班,学生300人,教职员15人。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学校解散。
  今,长春市无单一的蒙古族学校。

附注

①(日本驻“新京”大使馆编:《在满朝鲜人概况》,1935年版。)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