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
分类号:
K280.34
页数:
8
页码:
164-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情况,分别记述了沿革、人口与村屯、生产生活等
关键词:
长春市
双阳县
双营子回族乡
内容
一、沿革
双营子回族乡隶属于双阳县。位于北纬43°32′,东经125°31′,在县城西北9公里处,长(春)——大(蒲柴河)公路东侧,双(阳)刘(家店)公路东端。东与本县双阳河乡接壤,南和石溪乡毗连,西同鹿乡镇交界,北与奢岭乡为邻。境内有回、汉、满、朝鲜等民族。乡政府驻鲁家屯。
新中国成立初期,双阳县第五区大营子村有回族人口118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93%。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据东北人民政府颁布的《东北区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方案》,于1953年1月,发出了《为确定成立村级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继于同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复双阳县人民政府,同意成立大营子回族自治村。村长沙泳喜、郭延城(均系回族)。
1956年9月,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双阳县人民委员会将原大营子回族自治村改为大营子回族乡。第一任乡长沙金才(回族),副乡长满贵宾(回族),乡总支书记郭连厚(回族)。回族乡的建立,对进一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障民族平等权利,照顾民族特点,发展农业生产和加强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当地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人民的拥护和欢迎。
1958年3月,根据中共双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关于撤区并乡若干问题决定》、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公布撤区并乡决定的命令》,设大营回族乡,包括原大营子回族乡、庞家乡。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在大营子村。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实行政社合一,大营回族乡被撤销,成立石溪人民公社大营子管理区。当地的回族干部、群众纷纷要求恢复民族乡,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大营子又不是属于“一乡一社”,在人民公社的政治体制下始终没有得到解决。198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中共双阳县委、县政府按照《通知》精神,结合大营子的历史状况、民族关系状况,以及当地干部、群众的意愿,提出应创造条件将回族乡恢复起来。于是,由常务副县长、县委统战部长、农村工作部长、民政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等组成工作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
1984年2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以吉政函〈84〉38号文件批复,同意恢复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以原鹿乡的大营子、鲁家、庞家3个村和双阳河乡尹家村、奢岭乡的新胜村以及前城村的原小营子、东崔家庙两个小队的行政区域,为双营子回族乡的管辖区域。全乡辖5个村36个自然屯。1990年13164人,其中少数民族479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6.4%。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鲁家屯。
1984年4月21日,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委《关于做好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恢复工作和举行庆祝活动的报告》,提出在筹建和庆祝活动中,要广泛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要配备少数民族干部;乡长应由回族公民担任;鉴于该乡除回族外,还有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以及60%多的汉族,配备乡领导班子时,要兼顾上述特点;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应略高于全乡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要注意民族特点;筹建期间,要妥善处理好与原所在乡的债权债务关系,不留尾巴,不允许侵犯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并应在政策上适当放宽。《报告》对庆祝活动的规模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4年5月10日,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万名各族群众隆重集会,热烈庆祝回族乡的成立。双营子回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韩东春(回族)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民族团结,致力振兴中华,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而奋斗》的报告。长春市人民政府拨款1万元,扶持民族乡发展经济和文教事业。双阳县直机关资助9800余元。省、市新闻单位分别发了消息或录音报道。《长春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题为《保障民族平等权利》。文章指出,建立民族乡是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权利的大事,是做好杂居、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指出,由于杂居、散居少数民族人数少,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要求,不象民族自治地方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他们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的特殊需要容易被忽视。应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结合民族乡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民族乡的领导,安排计划、考虑问题要从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搞“一刀切”。对少数民族要帮不要挤,要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并在可能情况下予以适当照顾。
双营子回族乡乡长韩东春(回族),副乡长姚文礼。
二、人口与村屯
双营子回族乡辖5个村36个自然屯6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82年全乡2900户12610人,其中回族331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6.3%;朝鲜族651人;满族701人。1984年全乡3042户13233人,其中回族331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5.1%,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2%,占全县回族人口总数的72.2%。满族755人,朝鲜族651人。1985年全乡13318人,其中农业人口12901人,非农业人口417人。总人口中男性6828人,女性6490人。农村劳动力4166人,其中女性劳动力1842人。从事农林牧渔业者3691人,工业32人(其中乡办企业19人、村办企业13人),建筑业74人,交通邮电业67人,商业饮食业62人,文教卫生69人,其它171人。
1986年总人口13235人,其中男6776人,女6459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12877人,非农业人口358人。自然增长138人,自然增长率10.4‰。出生300人,出生率12.52‰。死亡84人,死亡率6.35‰。在总人口中农村劳动力5003人,其中女性2128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者4477人,工业115人(其中乡办企业17人,村办企业3人,村以下企业95人),交通邮电业205人,商业饮食业18人,文教卫生事业87人,其他101人。
1987年全乡总人口131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劳动力5174人,其中从事农牧渔业者4743人,工业22人,建筑业74人,交通邮电业65人,商业饮食业58人,其它212人。
1988年全乡3034户13178人。其中农业2923户,农业人口12901人。在总人口中劳动力5846人,其中女性劳动力2356人。全年出生人口208人,死亡人口70人,自然增长率10.47‰。已婚有生育条件的妇女2191人,其中能综合节育者占95.7%,计划生育率99%。
1990年全乡13164人,其中少数民族4797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36.4%。少数民族中蒙古族8人;朝鲜族456人;满族1363人,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8%;回族2970人(男1510人,女1460人),占全乡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2%,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2.6%,占全县回族人口总数的64.5%。
大营子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辖大营子、石家屯、李家屯、郭家屯、大康家屯等5个自然屯。清光绪朝属尚礼社,民国时期属刘家保大营子甲,东北沦陷期间为大营子区,1949年至1957年为五区大营子村,1955年至1958年为大营子回族乡大营子村,1958年至1960年为刘家公社大营子管理区,1977年改为鹿乡公社大营子大队,1984年5月改今称。大营子村的回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8%。全村16个农业社中除有3个基本上是汉族人口外,其余13个社多是回族或回、汉族联合社。其中,大营子屯455户1819人,除汉族人口50人外,余皆回族。韩、郭、李、沙等姓居多。韩姓于清康熙朝末叶到此占荒。嗣后,有郭家磨坊、沙家大院、韩家店等,相继顺岭岗东西向建屯而居。因都是回族聚居,故称大营子。郭家屯位于乡西南4.5公里处。共144户1691人,皆回族。系清康熙朝末叶郭氏始居,屯以姓得名。李家屯位于乡西南5.4公里处。共41户200人,皆回族。系清光绪朝中期李氏始居,屯以姓而得名。石家屯位于乡西南3.3公里处。共57户320人,皆回族。该屯形成时间与郭家屯相近,约清康熙朝末叶。开始,因屯内石姓居多,故屯以姓得名。后来由于人口迁徙,现石姓约占全屯人口一半左右。余为郭、满、韩等姓。
新胜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2公里处。辖东小营子、东崔家庙、西小营子3个自然屯。村民委员会驻西小营子屯。清光绪朝属尚礼社,民国时期属刘家保孟家甲,1942年为孟家区,1949年至1954年为五区鲁家村,1955年至1958年归前城乡鲁家村,1958年至1960年,为奢岭公社新胜管理区,1961年至1963年,为奢岭公社新胜大队,1984年5月改今称。新胜村西小营子屯67户315人,均系回族。屯内除4户杨姓,满、韩姓各1户外,其余61户皆为郭姓。这些郭姓与大营子村郭家磨坊、郭家屯的郭姓,都是“一坟之祖”,来自山东省禹城县十里望白家庄。郭姓到小营子是“占山户”。据当地64岁农民郭连占介绍,有据可查的郭姓到这里已经是8代。从第一辈算起至今,约有300年左右的历史了。但稍晚于大营子屯韩姓、郭家屯郭姓。人们都认为,“先有大营子,后有东北屯(即小营子)”。
鲁家村:辖鲁家屯、小康家屯、小三家子、大李家屯、山嘴子、黄家瓦房、小刘家屯、拉拉屯、小李家屯、东哈塘沿、大营子岭、小大营子等12个自然屯。
庞家村:辖庞家烧锅、后刘家油坊、杨家店、赵家油坊、三不管、和尚窝棚、小南岭、小东沟、前于家屯、前刘家油坊等10个自然屯。
尹家村:辖尹家屯、王家屯、朱家平房、小西庄、前贾家窝棚、后贾家窝棚、朝岗屯等7个自然屯。
三、生产生活
双营子回族乡幅员62平方公里,全乡耕地面积为3179垧,是一个腹地宽阔、交通方便、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的好地方。但长期以来,生产结构比较单一,旱田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4.6%。群众生活并不富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都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迅速发展,全乡的贫穷落后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回族聚居的大营子村,从1981年就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小段包工、联产计酬,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等三种生产责任制,促进了农业丰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后,大大地加快了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从1981年以来,先后打了6眼机井、93眼小井,水稻面积由原来的35垧增加到145垧,水稻亩产达500公斤。这个村的粮食总产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年增长。从1978年的2504.46吨,到1985年增加到4004吨,增长了59.9%。
双营子回族乡1985年粮豆油料作物等总产量14230吨,平均亩产331公斤,其中水稻总产量1011吨,亩产337公斤;玉米总产量11770吨,亩产420公斤;高梁总产量452吨,亩产251公斤;谷子总产量146吨,亩产73公斤;大豆总产量541吨,亩产90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62吨,亩产62公斤(其它略)。1986年粮豆油料作物等总产量15652吨,平均亩产373公斤,其中水稻总产量1388吨,亩产463公斤;玉米总产量12862吨,亩产415公斤;高粱总产量283吨,亩产283公斤;谷子总产量116吨,亩产116公斤;大豆总产量765吨;亩产153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8吨,亩产4公斤(其它略)。1987年粮豆油料作物等总产量16219吨,平均亩产385公斤,其中水稻总产量1699吨,亩产536公斤;玉米总产量13445吨,亩产448公斤;高粱总产量159吨,亩产182公斤;大豆总产量690吨,亩产110公斤;杂粮总产量68吨,亩产122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116吨(其它略)。1988年粮食总产量17001吨,居全县第14位(倒数第2位),粮食平均亩产410公斤,居全县第11位。人均年占有粮食1318公斤,居全县第15位。1990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1535.8万元,其中农业约占67.9%,工业约占12.7%;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9.6%,牧业占20%,林业等占0.4%。农村居民人年均纯收入600元。
在多种经营方面,全乡的牛、羊、鹿和家禽、蜂蜜等养殖业、种植业,得到全面发展。1985年大牲畜存栏2028头,其中从事农业劳役的牲畜占1654头,食用牲畜374头。养羊2248只,其中绵羊1042只。当年出售肉牛170头,当年出售肉羊215只。年产蜂蜜800公斤。1986年大牲畜存栏1790头,其中使役的牲畜占1435头,食用牲畜355头。养羊2110只,其中绵羊960只。养鹿65只。当年出售肉牛65头。肉羊297只。1987年大牲畜存栏1708头,其中牛1223头。羊存栏290只,鹿314头,年产鹿茸40公斤。当年出售肉牛15头、羊50只。1988年存栏大牲畜1593头,其中牛1045头。存栏羊490只、家禽3400只。鹿365头,年产鹿茸67公斤。出售肉牛641头、羊106只。出售各种家禽1.6万只。年产蛋66吨,羊毛1940公斤。
近几年来,养鹿事业在回族农民中突起,经济效益可观。从1985年以来,大营子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志学开始养鹿,现存栏39头,仅1988年出售鹿茸获利数万元。长春市第七届政协委员马志军(农林界)是大营子村治保主任、养鹿专业户,现在家里有鹿94头,还有一辆运输用的解放牌汽车。大营子村经委主任韩在明养鹿14头,该村农民何宝山养鹿19头。全村现养鹿存栏数已达166头,相当于1978年全村鹿存栏数的13.8倍。这个村的养牛事业稳步发展,牛的存栏数,到1985年达到1210头,比1978年增长了12倍多。从推广肉牛快速育肥法以来,大营子村的回民养牛积极性更高了。养鹿专业户马志军一次就购进菜牛16头,农民李长山养了8头,迄今仍是继续发展的趋势。但养羊业一直不振,全村羊的存栏数明显减少,由70年代末期的800多只减少到200多只。究其原因主要是村内和附近缺乏放牧场所,自然放牧影响林业发展,加之对羊的常见病预防、治疗不力,饲养的安全系数不如牛、鹿,以致农民饲养羊的积极性不高。1988年以来,羊毛、羊肉价格上涨,将会对发展养羊业起到促进作用。
大营子生产大队试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1年增产120万斤。1982年是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春播时,六成苗只占50%,有6个生产队平均三成苗,有300垧地无苗。但是,由于实行联产承包,全大队劳动力齐动手,抗灾补种,有的生产队到20里地外取水,坐水种植达到400垧。有的生产队春耕前后播种三次,直至6月中旬才种完。后期雨水比较调和,日照多,地温高,尽管又遭到水、虫、风等灾,但全村仍获得了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960万斤,较丰收的1981年增加223万斤。随着丰收,社员的生活有所提高,1981年人均年收入180元,1982年增加到320元。全村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万斤户达到37户。五队农民郭锡山承包的地,每垧产谷子达1.3万斤。
双阳县为帮助双营子回族乡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多年来拨物、拨款。1987年6月,拨款2万元解决乡政府办公楼、生产生活办公用电问题。又相继拨款在乡驻地建立供销社、汽车客运站,解决农民购物和运输困难。1986年县食品公司投资2.3万元,帮助双营子回族乡建起收购站。1986年县农机总站扩大规模投资3.3万元,建起农机站。大营子村回族小学发生火灾,烧毁校舍728平方米、桌椅250套、书柜10套及其它设施器具。市民委拨款5万元,县教育局拨款1.5万元,建成新校舍。
1986年全乡有企业81个,其中乡办企业3个(钢球厂、拔丝厂、砖厂),村办2个,联户办4个,个体办72个。从业人员总数164人。工业总产值74万元,总收入75万元,其中乡办收入34万元,村办8万元,联户办9万元,个体办24万元。1987年全乡有企业239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6个,其它为联户办和个体办。从业人员713人,总产值288万元,其中乡办33万元,村办37万元。利润总额6.9万元,其中乡办3.9万元,村办3万元。1988年全乡有企业334个,其中乡办6个,村办8个。从业人员895人,在乡办中从业者202人,村办79人。总产值755万元,其中乡办81万元,村办52万元。利润总额93万元,其中乡办10.4万元,村办4.4万元。
各级人民政府从多方面扶植、帮助回族乡改进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条件。
县水利局先后贷款65万元,打机井32眼,新开水田400余垧。县农业局、畜牧局先后贷款15万元,扶助发展养殖业。市民委专项拨款10万元协助创办塑料厂。1988年遭水灾时,市民委拨款1万元帮助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县财政拨款3万元,在乡政府驻地安装电灯,拨款5万元打机井安装自来水,解决了农民用电吃水的困难。经过长期努力,半山区的庞家村,建成以果树、黄牛为基地的南部果牧区;大营村、尹家村,连成以养鹿养鹅为基地的中部经济区;新胜村、鲁家村,建成以养鱼种菜为基地的北部渔菜区。但是,全乡仍然比较贫困,如建校舍农民集资63万元,平均每人负担48元。全乡欠企业贷款110万元,各村都是负债村,欠债多者30万元,少则10万元;其中鲁家村人均负债134元,既使最好的村每人亦负债26元。
随着生产的发展,回族农民的生活,还是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以大营子村为例:从1981年以来,全村新盖砖瓦结构的住房69栋。新购进电视机580台,普及率占全村2/3。新购进洗衣机475台,普及率占全村户数的一半多。这个村农民的储蓄款额达8.5万元。
1982年9月26日,在大营子大队(今大营子村二社西头),创办敬老院,房十三间,拨耕地2.2垧,羊35只,驴一头。院长、服务员、炊事员各1名,敬养老人12名。经费由乡政府自筹,县民政局拨给一部分。老人每年人均生活费300元。后来,由于外乡和县城的回族老人,亦到本院休养,乡政府决定,修建3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十二间新房。收养老人增加20名,1986年增设1名院长。1991年10月新建敬老院工程竣工,市长米凤君为该院题写了院名。
现有乡级文化单位2个,村级5个。回族中学1所,回族小学1所。乡级医院1所,村级医疗机构4个,共有医护人员18人,病床20张。
双营子回族乡于1988年被评为长春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