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强制移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39
颗粒名称: 二、日本强制移民
分类号: K281.9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北沦陷后日本强制移民长春市的情况。
关键词: 朝鲜族 移民 长春市

内容

东北沦陷为日本帝国殖民地后,日本国将朝鲜半岛上的破产农民,强迫移向中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总督府和伪满洲国制定了《在满鲜人指导要纲》。1938年7月,伪满洲国开拓民事处理委员会制定了《鲜民管理纲要》十二项,并在东北地区设立“满鲜拓植株式会社”,具体管理朝鲜移民事务,确定东北地区39个县为朝鲜移民区。向东北移民分三种形式:一是集团移民,二是集合移民,三是分散(自由)移民。据伪满铁编辑出版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史》(日文)一书记载,日本帝国于1940年向东北地区迁移朝鲜人6450人,1941年2725人,1942年34657人。在九台,榆树、农安三县,三种形式的移民都有事例,但人数不多。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帝国的拓务省和伪满洲国兴农部决定,向东北地区移民,建设粮食基地,支援“大东亚战争”。伪兴农部设开拓总局,下设第一课,负责管理日本移民事宜;在“康德会馆”(今长春市人民政府大楼)成立“满拓株式会社”,下设第二课负责管理“鲜系”移民事宜。在吉林市西关成立“鲜拓株式会社”。“满拓”与“鲜拓”,共同组成土地开发株式会社。1940年该会社在九台饮马河八家子屯设立“饮马河事务所”。1940年至1943年间,建成一条13公里长的干渠和10条支渠等引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日本帝国高知县等地,移民日本青年(主要是女性),分三批计600余人,名曰“冢本开拓团”,移入九台八家子和兴隆堡一带,开水田一百余垧。1944年3月,日本开拓总局一课,将延吉朝鲜族组成“鲜系开拓团”,约200余户600余人,移入九台饮马河沿岸的黄家屯、河阳堡、陆家烧锅一带,成立“营堆农场”(今饮马河镇莲花村),将当地农民强行迁至燕窝堡“辅导区”。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市内的“大韩民团”派出21人组成的武装队,前往“营堆农场”。秋收后苏联红军解除其武装,解散农场,将日本“冢本开拓团”遣送回日本。“鲜系开拓团”亦随之散去,其成员流往各处。
  关于九台市“饮西灌区”的形成:饮西灌区原名饮马河灌区。1963年在饮马河东岸修了灌区,于是有了东灌区和西灌区之称。饮西灌区位于饮马河石头口门水库左岸,南起放牛沟乡荆家村下窑屯,北至饮马河镇双丰村张家纸房屯。灌区区域有朝鲜族2767人,占九台市朝鲜族人口总数的24.8%。早在1930年,朝鲜族金祯侠等人曾成立“饮马河水利组合”,拟定水田开垦计划,由于当地农民反对加之资金不足而作罢。东北沦陷后的1934年3月,伪新京特别市警察署和伪龙家堡警察署出面,迫使当地农民转让300垧耕地,金祯侠等雇佣民工约400人修水渠,于是引起民族纠纷。5月,日本驻长春总领事馆下令停工。这个期间,伪满洲国国道局第二技术处,拟定《饮马河下游部灌溉计划书》,计划迁入日本人、朝鲜人2051户,建成41个部落,以解决日本帝国及其驻东北地区官吏对稻米的需求。
  1936年朝鲜半岛平安北道碧潼郡吾北矿业会社刘兴山、金秀侠、金祯侠等人,向伪满洲国政府申请开辟饮马河河阳堡,设“水田农场”。1937年4月批准开辟1300町(每町合0.166顷),1938年4月开始施工。当地中国农民联合向伪县公署告状,九台县伪县长何春魁下令停工。“农场”被日本“开拓总局土地开发株式会社”接管,由“三木土建公司”施工,1943年秋基本形成饮马河西岸灌区。
  据榆树县刘万贵(79岁)介绍,1935年至1936年间,以朝鲜人为主体的“开拓团”进入秀水村,种植水稻,又成立了朝鲜人小学校。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开拓团”解散,成员大部分回朝鲜半岛。这种“开拓团”归日本人管理,不了解其人口来源和具体人口数。
  1941年至1943年间,日本帝国组成以日本人为主体,有许多朝鲜人掺杂在内的团体,在农安县洼中高地区(今黄金乡洼中高村),开辟稻田区。当时有四个团:“高知团”,驻今黄金乡小黄家窝堡屯;“东京团”,住今黄金乡丁家窝堡屯,百余户200余人;“本庄团”,住今龙王乡吉木岗屯,67户77人;“广岛团”,住今黄金乡张家岗屯。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开拓团”瓦解,“开拓团”中日本人被遣送回国,朝鲜人去向不明。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