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迁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35
颗粒名称:
二、迁入
分类号:
K281.3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清代回族迁入长春市的情况。
关键词:
回族
人口迁入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地区回族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于清代山东、直隶(今河北省)等北方省区的流动人口。这些迁入人口在各个历史时期绵延不断,迁入原因大致可分三类情形:第一类属于丧失生计的劳动者,逃荒东北地区“谋生觅食”,这类人口占多数;第二类属于迁入营商者,从事清真食品和清真饮食业者占多数;第三类属于公务调动,这类人口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显著增加。
清代和中华民国时期,迁入的回族人口寻其祖籍,绝大多数出自山东省、河北省,少数出自河南省、天津等地。其中山东省的济南、禹城、历城、德州、恩县、临沂、莘县,河北省的大厂、孟村、沧县、临清、河间、青县等为最多。清光绪朝以后,从奉天省的新民、安东、开原、铁岭等县,中转入境定居者亦不少,但这些中转而来的回族,探其祖籍仍出自山东、河北两省为多。有一些家族先祖,虽然籍属西南或西北地区,也是其后裔从其它地区中转到长春地区的。
长春市郊区小营子屯回族:长春建治于清嘉庆五年(1800),厅衙门置于伊通河畔新立城。嘉庆年间山东省河间府胶河县的王树、王木、王山、王林四兄弟,三股16口落居于伊通河畔,占荒开垦,后来又有韩、马、金、米四姓投奔而来,形成村落定名小营子屯。后又出现了前孤榆树屯、老大南屯等回族聚居屯。
长春市郊区净月乡一带回族:据小河台村刘家炉屯农民金万贵(73岁)介绍,金家原籍济南府历城县人,道光六年(1826)前后祖父率全家迁入当时的伊通河畔老大南屯(今已淹没在新立城水库中),从事皮匠劳务,到40里外大营子村清真寺礼拜。以后有韩、丁、蔡、王等姓回族陆续迁入。
长春市内回族:道光五年(1825)长春厅衙门迁徙宽城子(今长春市南关区),居住在长春堡的回民韩岐山(原籍山东泰安韩家寨人),亦随之迁居宽城子,住在西双桥子河西西城管胡同(今南关区民康路一带)。入城的回族还有尹、马、戴、回等姓,人称“山东帮”,这些家族成为长春市内第一代落居的回族人口,主要从事贩卖牛羊肉职业。开设皮铺者主要有三合永、三合成、东金家、西金家等。泰安县韩家寨的李姓回族,据其后裔李洪顺回忆,大约在嘉庆八年(1803)前后,曾祖先迁入长春堡,1853年祖父李金城迁入宽城子西三道街。1898年创办泰和斋果子铺,制做和经营回族糕点,颇有名气。河北省青县的回长春亦是著名业户,在新民胡同开三合顺饭馆,风味焖饼闻名全城。河北省青县辛集人回宝珍,从营口到哈尔滨,1924年转徙到长春,在新民胡同开回记饺子馆,“回宝珍饺子”名遐省内外。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回族:1935年长春市政当局翻修南关区民康路马路,当地回民房舍拆毁,相当多回民迁往二道河子一面街南头,形成回民小聚居状态,从而得“回回营”地名。
农安县回族:据《农安县志》记载,山东省临沂县回民石朝贵、马甲麟、常玉福三家人口10余名,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逃荒到长春厅恒裕乡亮衣门(两仪门)地方(今华家乡东北),开荒种地,成为农安县最早的一批回族人口。咸丰二年(1852)这几户迁徙到县城小西门外。光绪二十四年(1898)从外地又迁入20余户。这些人户成为农安县城最早的回族人口。1927年分布在县城小东门里19户,大东门里4户,大西门里4户,大西门外10户,小西门里3户,小西门外2户,靠山屯11户。1940年443人。
德惠县回族:据《德惠县文史资料》载文,光绪十三年(1887)双阳大营子村一些回民,迁徙到朱城子和郭家屯两处地方,成为德惠境内最早的回族人口。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东清铁路支线窑门车站(旧称张家湾,今德惠车站)后,商业兴盛起来,上述两地回民于清末民国初年向德惠镇迁徙,较早者是李、石、杨、金、张、钱等六姓8家。进镇后聚居在西五道街、西六道街、西七道街一带,俗称“回回营”。到1916年约700余口。1926年前后出现了双和东、德利成、韩家皮铺、王家馆等回族人创办的商号和饭店。
榆树县回族:咸丰朝初年,山东、直隶的逃荒者20余户,迁入境内落居开荒种地。道光十年(1830)建清真寺后,回族人口渐多,以屠宰牛羊、开饭店、开皮铺维持生计者居多。
双阳县大营子村回族:今当地有句民谚:“石溪北沟盛西回”,意思是说石溪河北沟一带,居民尽是西域回回,人口繁衍兴旺。据大营子村83岁回族农民满万海介绍,满姓回族来的最早,祖籍山东省东昌府恩县满家寨,先祖满泽大约在康熙朝中叶,领家眷同乡等40余口逃荒东北,来到大营子地方落居。当时该地无人烟,便开荒斩草,辟地盖房,由于是最早落居的开荒者,被称为“占山户”,当时地方官署签发给《占单》。占荒的范围:南至石溪河北沟,北至大顶子山,西至尖山子,东至韩家屯,南北间距70余里,东西间距20余里。满家落居时,当地地名满语哈拉哈,后改汉语地名满家岗子,又叫满家大院,回族来的多了改叫大营子。满家久居大营子,已经繁衍十六代了。在满家之后是郭家,郭家也是“占山户”,当时“占山”范围:南至尖山子,北至大岭。初地名郭家大院,后改名郭家屯。定居时间约在康熙朝末叶。以后又有沙家。大营子村88岁农民沙泳喜介绍,先祖从山东省禹城逃荒到本地,落脚定居后定地名沙家屯。当地另一家老户是马文山家,马家据自家祖坟坟头推算,到沙家屯至今已经十五代了,按一代人20年估算,大约是康熙朝末叶到大营子落户,距今有250年左右的历史了,这是自由迁入长春地区定居最早的回族。
双阳县鹿乡镇韩家屯回族:韩姓回族大多来自山东省济南府禹城县韩家寨,逃荒到双阳县境内开荒种地,均属“占山户”。据一些老人们介绍,韩家屯有座清真寺,寺内曾有一方松木质料的大匾,约2米长,1.2米宽,厚10厘米左右,匾上未刻字,纸上写字贴在木匾面上,内容记载建寺过程和捐资人姓名。鹿乡韩家屯农民韩在君说,落款时间可能是雍正二年(1724)。今清真寺仍在,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无存。大营子屯和韩家屯农民张启荣(78岁)、马金山(72岁)、韩连阁等人都认为,“先有大营子屯后有韩家屯”。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新胜村西小营子屯回族:这个屯的回族与大营子村郭家屯的回族,原本是“一坟之祖”,祖籍山东省禹城县石里旺白家庄人,大约在雍正朝末乾隆朝初到此地。据屯中老人回忆,最早家户已经在此地繁衍八代了,皆属“占山户”,都认为“先有大营子后有小营子。”
双阳镇回族:建治双阳县之前,该地是苏瓦延驿站,行旅和客商较多。祖籍山东省的张祥,先从家乡逃荒到锦州中后所后园子地方,乾隆朝迁徙到开原县威远堡。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迁徙到苏瓦延驿站一带,牧养牛羊。大约到咸丰朝初,在苏瓦延街、老爷庙胡同一带,已经落居不少回族。据杨恩庆阿訇(92岁)、张富(68岁)等人介绍,双阳镇回族主要有来自山东临沂杨家堤口的杨姓、张姓,聊城大张罗镇的米姓,河北省临清的黑姓等。另一些则是从伊通县、绥中县、永吉县等地中转而来。杨志明(65岁)之祖父杨殿,大约在光绪二年(1876)前后到双阳镇,当时该地有座清真寺,首任阿訇马宝贵,人称“马四阿訇”,是今大营子村马金山(72岁)祖父。马宝贵是当时双阳著名绅商,经营万发号(皮铺)、永发成(油坊)等商号。马家商号印发的私帖,流通于双阳、沈阳一带。“九·一八”事变前双阳镇回族约有80余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复员转业官兵、各类学校毕业生、科学工程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公职人员、企业事业和厂矿的职工当中的回族人口,陆续从全国各地调动、分配到长春地区工作,主要分布在长春市区和各县城内,落居农村者甚少。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长春市郊区小营子屯回...
相关专题
长春市郊区净月乡一带...
相关专题
长春市内回族
相关专题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回族
相关专题
农安县回族
相关专题
德惠县回族
相关专题
榆树县回族
相关专题
双阳县大营子村回族
相关专题
双阳县鹿乡镇韩家屯回...
相关专题
双阳县双营子回族乡新...
相关专题
双阳镇回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