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蒙古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蒙古族
分类号:
K281.2
页数:
6
页码:
45-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蒙古族祖源发展情况,包括清代蒙汉分治、编入户籍的情况。
关键词:
蒙古族
祖源
长春市
内容
一、清代蒙汉分治
长春市区及五县(市)的蒙古族,渊源于吉林省郭尔罗斯前旗蒙古族自治县。清代,郭尔罗斯前旗直接隶属于中央理藩院,与吉林各府县无行政关系,但政务受吉林将军监督。郭尔罗斯前旗的最高行政长官称札萨克,封爵辅国公,其封建领地广大,位于吉林柳条边之西即西边外,东以第二松花江为断,地跨伊通河、饮马河、雾开河、沐石河两岸。蒙荒和草原开发前,今长春市区、农安县、德惠县(一部分)、九台市(一部分)、乾安县、长岭县等,尽是郭尔罗斯前旗故地。
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封地,是清朝帝王封赐给蒙古旗王公贵族的领地,做为所属人口的游牧地、生计地。清朝初期规定,不得蒙古自行开垦,不得招雇汉人开垦。乾隆三十七年(1772)朝廷重申:“口内居住旗民人等,不准出边在蒙古地方开垦地亩”。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封禁蒙古的政策日渐松弛,自乾隆朝初叶以后,便有汉人踰边,潜入蒙古草原,私行开垦蒙荒,且愈演愈烈而形成潮流,到乾隆朝末年流入的汉人2330户,沿伊通河两岸开垦蒙荒265648亩。乾隆五十六年(1791)旗札萨克恭格喇布坦,向朝廷报告情况并请求开禁招垦,嘉庆五年(1800)批准该旗奏请,诏令:“准民人耕种”,向蒙古旗纳租,“以资蒙古生计”。是年,在长春堡地方建置长春厅,在开垦地段划设恒裕、怀惠、沐德、抚安四个乡,乡之下设甲、牌。道光五年(1925)增设龙安乡。光绪十五年(1889)长春厅升府,添置农安县。宣统二年(1910)添置德惠县。
开垦地段和设府县地域,原居游牧蒙户如何处置,吉林将军秀林曾奏议:“将长春堡界内居住蒙古等,另择善地迁出。”嘉庆帝在朱批中,斥责秀林“不晓事体”,指出:“该处本称蒙古游牧之所,岂有转令迁徙之理!”吉林将军奉旨:“长春堡界内居住之蒙古,仍应听照旧居住”,但须“民(汉)蒙分治”,即蒙古人归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管理,长春厅通判管理汉人事务。这样一条蒙汉分治的政策,贯彻执行于整个有清一代,长春府、农安、德惠两县,皆按此规定办理。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所管理者,“为自内地移住民人之事,而当地之蒙民及外来的八旗人,非其所辖也”。当地蒙古人大约到清代中叶,“转避他徙,由是汉户日增,蒙民减少”,未走而居留蒙人“习与汉化,多伍齐民”。
郭尔罗斯前旗人口,清初壮丁5100名,编34佐领,丁口约3万余众。全旗基本人口是平民,又称箭丁,人口最多,人身隶属于旗札萨克。首要义务是供养旗札萨克及其家眷,承担旗札萨克规定的赋税、劳役和各种差役、兵役等义务。箭丁携眷居住在旗札萨克的领地内,在指定的牧场或限定的范围内,放牧旗主的牲畜,在自己的份地上组织家庭生活,不得离开旗主领地,违者重罚直至处死。平民中另一种人称随丁,是指分给贵族、佐领等官员驱使的平民,这些随丁人身隶属于特定的主人,供养主人,在主人特定的领地内,为主人牧养牲畜,承担主人规定的各种义务,不得离开主人的领地。蒙古旗的这种人身隶属关系,是以游牧自然经济和原始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是以蒙古王公制度为保证的,箭丁、随丁们的生活和命运,由旗札萨克、贵族和官吏摆布,根本没有权利、没有条件自由迁徙。按照清廷法令,长春府及各县民署,无权接纳、治理和编审蒙古人户籍。
蒙古族的这种人身隶属于封建主的关系,随着蒙古游牧地和蒙荒的开垦、蒙地制度的确立、封建土地租佃制的实行,自1902年开放蒙古后开始松动,蒙古平民的经济生活,逐步地向半牧半农方向转变,甚至有的转牧为农,由游牧不定居,向着定居方向发展。到了光绪朝中叶,一些破产的平民,便去给蒙古地主、汉人地主充做雇工、耪青户。蒙古贵族阶层(主要是台吉)出现了分化,有的转化为依赖地租生活的地主,有的破落而变成牧户、农户。在这个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清廷开始调整蒙古旗内部的生产关系,调整在蒙古地区所实行的各项政策,其中之一便是放松人身隶属关系。宣统二年(1910)二月,诏曰:“各旗历年放荒,各台吉均有应得地租,其应需人役,自可随时雇佣,毋庸再受箭丁供给;应请将各旗箭丁,以后永不得再属台吉之下。”按此规定,自宣统朝以后,蒙古旗平民中一些人,有可能开始摆脱主人的羁绊,成为自由人,自发地迁居府县。原居住在府县境内的蒙户,有可能脱离蒙古旗而转入户籍。这仅是可能,因为当时蒙古旗封建制度和法律森严,阶级严格对立,朝廷的旨意能传达到牧民耳中太难了,而且社会又处在辛亥革命前夕,该旗的陶克陶胡率众暴动,方兴未艾。所以,一般牧民脱旗而加入府县户籍者,仅仅是个法令上的规定。
事实上,招垦之前和设置府县之后,在府县管辖地域内,有散居的蒙古牧民在农安县。据《农安县志》记载,“农安地方在郭尔罗斯招垦之前,有蒙古旗马姓一户,住于七区”(今三盛玉镇马家城子),宣统元年约有128人。但清代成书的《农邑乡土志》记载,清代农安县“除汉户外,只有回民,别无他类”,“所有蒙古皆居境北(与郭尔罗斯毗连地带),往来贸易,并不与汉户杂处”。这两部志书的记述,正是反映了“蒙汉分治”的事实。
在德惠县境内天吉街有蒙古族足迹。天吉街在今德惠县米沙子乡,清嘉庆年间立屯,蒙古族马天吉占草开荒千余垧,招佃开发,致富成为当地大户,除经营土地外又开办烧锅、当铺、大车店、杂货铺等,村落逐渐扩大,人口增多,商业殷盛,形成小镇,人们以其人姓名命称地名,民约俗成至今。火种场:在火镰等取火工具在该地出现前,长春厅衙署在抚安乡天吉街、朱家城子、大房身三地,于嘉庆年间置设火种场各一处。当时,德惠境内虽然招垦蒙荒,有了民人村屯,但人口稀少,各个聚落之间相距甚远,广大地域仍是苍茫草原。由于刚刚开发,不但生产力极为落后,而且农民生活极为贫困,更谈不上科学文化水平。当时人们对生产生活用火和火源的需求迫切,为解决这一困难,抚安乡出现了官办火种场,供民人和蒙古人前来取火种。火种场的特点是地点适当,取火方便。以天吉街火种场为例,天吉街是方圆百里内繁华的集镇,又有庙宇,在该处设火种场条件最好(原址在今小学院内)。火种场其实就是一间草房,火是用火炉装着放在屋内,派人看管,不间断添加柴草,使火长久不熄,外地来人随到随取。取火者大都骑马来去,自带取火筒,筒内放些棉絮,点燃棉絮带回,到家后,将火筒燃烧着的棉絮取出,吹成火焰。这种骑马取火种的办法,不知延续了多少年,当被火镰、火石、火柴取代后,火种场便变成了历史陈迹。蒙古王府烧锅:民国期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齐默特色木丕勒亲王,在德惠县城(今德惠酿酒厂址)开办一座烧锅,名福裕和,又名德惠北烧锅。占地约1万平方米,九栋房子,雇工70余人。王府派1名监理监督经营,经理和工人在当地招雇。营业兴旺时,日出酒1300市斤至1600市斤,1942年走向衰落。
长春建治后,郭尔罗斯前旗公府印务处在长春厅和后来成立的农安、德惠两县境内,均设有征收地租机构,即“租子柜”(又称“地局”),往来和驻寨蒙古族官员和一般人员,其足遍履一府两县。嘉庆五年(1800)建治长春厅于新立城,与此同时,蒙古旗在新立城设立租子柜,蒙古旗自行收取地租。道光五年(1825)长春厅衙门迁移至今南关区三道街,租子柜亦随迁到今东四道街(今四道街小学址),称蒙公征租处。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1894年7月29日),增设长春农安夹荒地局,负责查勘夹荒地亩,办理增租事务。长春知府文韫总理其事,农安知县恒谦帮办,张呈泰、塔尔干会办。光绪二十五年(1899)撤销。宣统二年(1910)七月,租子柜改名清赋局,调整地方分局,在原有蒙古人外,增加吉林度支司派来的汉人,共同兼办征租以外的清赋事宜。长春清赋总局设在四道街,分局设在小双城堡。总局内总办1人(蒙古族),帮办和委帮办各1人(汉族),书记4人(蒙古族、汉族各2人)。宣统三年(1911)十月,撤销清赋总局、分局,恢复征租局。1916年改称南郭尔罗斯亲王征租局。
光绪二十五年(1899)成立农安县租子柜,办理农安县(光绪十五年设县)境内地租事宜。宣统二年七月二十六日(1910年8月30日)改设为农安县蒙荒清赋分局,地址在县城南街。林鹤皋为帮办,十一月蒙古旗派蔡音加图为承办员,默尔根博勒根图为帮办。十二月五日(1911年1月5日),蒙古旗派马哈那达为总理,苏扎布为帮办。十二月二十一日(1911年1月21日),农安县衙门接收清赋分局,开始转由县衙门办理清赋事宜,设司事1名,书记2名。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撤销清赋分局,恢复征租局。1916年征租局改名南郭尔罗斯亲王征租局,掌管全县蒙地征租、土地台帐登录事项。1935年改称郭尔罗斯前旗农安征租局,隶属于旗公署,局长1名(蒙古族),经理官1名(日本人),局员5名(蒙古族2名、汉族3名)。在靠山屯(蒙古族、汉族各1名)、哈拉海(蒙古族1名)、伏龙泉(蒙古族1名)三处,设立蒙租帐分局。县城总局平时常住2—3人,征租忙季住人增加。1937年日伪政府进行“地籍整理”,撤销各地蒙租局,至此,结束了蒙王征租的历史。
德惠建县之前,所开垦的土地和行政区域,隶属于长春府。清宣统二年(1910)置德惠县,县衙门初设在大房身村,管理沐德乡、怀惠乡和东夹荒地。是年,郭尔罗斯前旗在大房身设立征租局,征收地租的土地约有24万垧,每年征租7.2万元。最初,征租局租用永丰源烧锅的六间门市房(今农业银行址),座落在大房身东西大街中部的路南。在办公室的前边,有木板栅栏,栅栏涂兰色,在栅栏半圆形木门楼两侧,各挂两块木板,每块木板上半部,绘有虎头像,木板下半部,画着等距的四个圆圈,每个圈里楷书一个汉字。四块木板各写四字,即“蒙租重地”、“禁止喧哗”、“倘敢故违”、“定行究办”。门楼两侧,各悬挂一根上圆下扁的木棒,木棒上半截涂红色,下半截涂黑色,是殴打纳租者的刑具。在旁边的门栓上挂着长木牌,白底黑字,书写“郭尔罗斯前旗南王征租局”。局长1名,办事员若干名,皆由蒙古旗派人。1925年征租局用一万元银大洋,购买永丰源烧锅四合院二十四间瓦房。1936年4月,县公署搬迁到张家湾(今德惠镇),征租局随迁至东四道街。1937年征租局撤销,同时卖掉了大房身的房产。
二、编入户籍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南北议和谈判中互相妥协,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1911年至1912年8月,发生了我国外蒙古“独立”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动乱事件。民国政府于1912年8月14日,发布《蒙古待遇条例》,再次宣布蒙古王公的“原有之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在本旗享受的特权,“照旧无异”,王公爵位“照旧承袭”等等。在二三年间,又颁布许多制度条例,全面因袭了亡清的旧例,清代的蒙古王公制度被中华民国延续下来。1930年颁布《蒙古蒙旗组织法》,再次肯定蒙古管辖治理权“仍旧”不变。受这些制度法令的约束,郭尔罗斯牧民自由地编入各县民籍,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较清代松动性大些,如农安县1927年有蒙古族17人,而长春县、榆树县、双阳县、德惠县、下九台(今九台市)等县仍均无蒙古族户籍。
东北地区沦陷后,1934年日伪政府颁布《旗制》(修正案),废除蒙古旗爵职制度,是年12月,将郭尔罗斯前旗划入吉林省行政区划,成为吉林省管辖下的一个蒙古旗。1937年日伪政府颁布“整理地籍法”,废除“蒙地”土地制度。至此,以蒙古封建王公制度和蒙古土地制度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全面解体,“蒙汉分治”政策亦随之彻底结束。在东北沦陷期间,各县普遍开始有蒙古族的统计,如长春市区1940年534人,长春县1934年15人,农安县1940年4人,德惠县1940年6人,九台县1940年1人。双阳和榆树两县无蒙古族人口。
附注
①(《大清会典事例》,第979卷。) ②(《户部则例》,《田赋》,第七卷。) ①(《吉林通志》第60卷。) ②(《长春县志》,卷一,《沿革》。) ③(随丁限额:公爵30人,台吉4—15人,章京2—4人,佐领1人。) ①(《宣统政纪》第29卷,第11——13页。) ①(《德惠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①(田志和:《关于蒙古王公制度向民国延续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六期。)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