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随旗农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27
颗粒名称: 三、随旗农户
分类号: K282.1
页数: 6
页码: 30-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古代至1988年长春市满族随旗农户发展情况。
关键词: 满族 农户 长春市

内容

旗人“随龙”入关之初,给留守东北地区的八旗兵丁每人拨地30亩,谓之“份地”或“红册地”。后来随着战事减少和务农旗人的增多,红册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和增多。此外,还有多种称谓的旗地,如官庄地、台丁屯田地、站丁屯田地、官兵随缺地、公共马厂(场)地、祭田地、坟莹地、公田地、学田地、养赡地、津贴地等等。凡是有旗人聚落的地域,皆有旗地的分布。自乾隆九年(1744)奉旨,实施闲散京旗回乡计口授田政策后,吉林将军境内始有“京旗还屯”人口,红册地大幅度增多。由于吉林将军所属八旗官兵俸饷多年拮据,便大量拨发随缺地和屯田地,以“津贴生计”。又由于废除吉林和伯都讷两围场,更是大面积开发围场荒和官荒。在这种形势下,拥有旗地和直接务农的八旗人口,与日俱增。
  榆树县境内,从道光五年(1825)起,相继开发官荒,有的属于旗人自开自耕,有的属于旗人领垦,招佃民人耕耘。自垦或招垦皆属旗地,如东八里荒,在弓棚镇以西,道光五年(1825)招垦。原额42779垧,升科纳租为1032垧。属于津贴吉林将军所属38个驿站的官产,由总站关防处派员经征,每垧租5斗。民国元年裁站,变价原额地7517.16垧,升科纳租为2959.6垧。凉水泉子荒,在新立乡、光明乡、保寿乡一带,咸丰五年(1855)招垦,属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乌拉协领衙门官兵津贴地,两衙门自行派员经征。原额27021垧,升科纳租为1714垧。民国元年(1912)变价,原额地27022.8垧,升科纳租为17150垧。法特驿贴地,位于县境西南与登伊勒哲库驿站地相连,原额36.9垧,升科纳租为250.2垧。五常驿站地,位于县境西南秀水村一带,原额16.9垧,升科纳租为4774.9垧。民乐田津站地,位于县境北部当时的北新村、孙家村一带河川地,原系伯都讷副都统办公津贴地,1918年变卖,原额555.62垧,纳租升科为71.3垧。吉林鸟枪营津贴地,位于泗河镇桦树村史家屯、于家乡于家村蒋家屯一带,原额5478.9垧,升科纳租595.7垧,1912年变卖。马厂地,位于五棵树镇内,属于八旗官牧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招垦,原额5236.3垧。
  榆树县五棵树镇一带,满族的先祖,除一部分来自康熙朝的驿站站丁外,另一部分则分别是“京旗还屯”人口和“随龙户”脱离军旅务农人口。当地对最早到来的旗人,有“三王四李一户董”之说。据当地户王继兴(70岁)介绍:我们王姓来自山东青州府安丘,汉军镶黄旗,到此地已经10代人了,是“开荒占草户”,王李董三姓与驿站户无关,不是站丁。庙东屯宋福安家是汉军正黄旗。那时,我们三姓“种地不交粮,养儿当兵,满汉不通婚”。
  秀水乡辖9个行政村49个自然屯,全乡满族人口的先祖,除一部分是驿站站丁外,则大多是“随龙户”脱离军旅而务农的人口,另有少部分是“京旗还屯”人口,主要分布在双庙村一带,1981年全村725户3623人,其中满族577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6%。其中于广福屯满族占25%,于家烧锅屯占24.6%。据调查,双庙村于姓原籍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人,乾隆八年(1743)于开基兄弟三人到该地“占草开荒”,以姓名命屯名即双庙村于开基屯,后又有于家烧锅屯。当地满族皆谓“随龙户”,只知属汉军旗但不知旗佐。于家有一段故事传说并形成了一种习俗:于家先祖从关内到关外,渡江(河)时,船到了江心旋转不进,于家便祷告苍天并许愿,每逢年节吃素,求佛祖保佑安全。定居后,于姓旗人在每年腊月三十晚上零点至年初一晚零点戒斋,年初二开斋,初一至初五挂家谱祭祖。
  秀水乡新田村与秀水村相邻,南临松花江,村辖6个自然屯,1981年全村455户2358人,其中满族43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4%。榆树底下屯满族250人,占全屯人口总数的50.4%。该屯满族人宋铎是到达该地的首户,据推算来此约有二百余年历史,全屯满族以刘、宋两姓居多。
  秀水乡苏家村与秀水村相邻,与大坡镇耿家村接壤。这个村人口原属秀水村,1948年从秀水村分出建苏家村。1981年全村616户3046人,其中满族474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5.6%。满族主要分布在七棵树屯,满族占全屯人口的58.4%。满族刘兆玉是到该地的首户,据刘兆甲(84岁)说,我们刘姓是旗人,祖籍山东兖州府东郃县,康熙年间到秀水,是“随龙户”,距今已经十代了,现在秀水屯有祖坟,大约第五代祖迁居耿家村西水芳沟屯。乾隆年间,住在秀水屯的是“三王四刘于半站”,即旗人以王刘于姓居多,而其中于姓大多是驿站人。据刘福海介绍:祖籍山西太原府洪洞县槐树底下屯人,“随龙”到秀水,今秀水村有祖坟,后迁徙到西水芳沟屯。
  大坡镇位于县城南30公里,辖8个村,1981年全镇6135户29720人,其中满族103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5%。满族主要分布在耿家村675人,占全镇满族总人口的65.61%。耿家村满族主要聚居在西水芳沟屯,全屯80户382人皆是满族,以刘、耿、焦、金四姓居多。东水芳沟屯满族占全屯人口的62.8%。
  榆树县境内,光绪八年(1882)旗人1700户9700人,1934年2230户25300人,主要分布在五棵树镇、秀水乡、大坡乡、太安乡。1982年四乡满族5751人,占全县满族人口的73.9%,其中前三个乡的满族,占全县38个乡的68%,且三乡镇联成一片,与当时的伯都讷和舒兰相连接,成为满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农安县在有清一代,地处吉林柳条边西边外,属于郭尔罗斯蒙古草原,无驻防八旗和其它旗人机构,因此无旗人册档。落笔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农安乡土志》中写到:“旗户无”。民国十六年(1927)成书的《农安县志》(卷七)中记载,宣统元年(1909)有满族410人。何以出现如此多的旗人,如何分布等等,今尚无材料佐证。
  德惠县东南与九台市接壤,其地域建治前属于打牲乌拉衙门的采贡地。东北隔松花江与扶余和榆树两县为邻,设县前属于伯都讷围场地,西与西南则是蒙古游牧地。农田开发后的嘉庆五年(1800)设沐德乡和怀惠乡,隶属于长春厅。宣统二年四月(1910年5月24日)建置德惠县。德惠县境内的旗人,到了清朝末年始见记述,主要分布在德惠镇、朝阳乡和松江乡一带,基本上是从黑龙江省、九台、永吉等地迁入,形成散居状态。据王福君介绍,他的先祖是女真完颜部后裔,正蓝旗,汉姓王,祖父王兆魁,在清代黑龙江将军署下为官,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受俄国侵略军迫害,逃亡双城堡,后迁居东兴镇,1942年迁居德惠县城。松花江乡和朝阳乡的满族人口,与清代设立鳇鱼圈有关,该地一些满族先祖,是打牲乌拉的鳇鱼贡差丁后裔。
  黄(鳇)鱼圈,地名,又是打牲乌拉衙门在松花江采集鳇鱼的一种设施。今有一座《贡江碑》,屹立于德惠县朝阳乡朱家坨子屯东1华里处,第二松花江在这里分出一岔,名曰巴彦河(巴彦渚),长约5华里,又注入主江道。该地是榆树、舒兰、九台、德惠四县交界地方。清代,打牲乌拉衙门与该地域领有者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因用地、开荒、建鳇鱼圈等问题发生争议,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并奏明朝廷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勒立石碑一座,世人称之《贡江碑》。石碑屹立的具体位置:德惠县城偏东南65公里,南距九台县三台乡12公里,隔江东距榆树县大坡乡15公里,隔江东南距舒兰县法特乡黄鱼村20公里。碑文刻记协商过程、鳇鱼圈占地范围、采扑鳇鱼、鲟鱼方法等内容(碑文载录于《长春市志·文物志》)。清顺治年间开始,定鲟、鳇为贡品,命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松花江、黑龙江采捕,呈贡朝廷。今流经德惠、农安、九台的松花江,是采扑贡鱼的主要河流,在德惠、农安沿江地方设施鱼圈,驻扎八旗,经理采捕和饲养事宜。打牲乌拉总管每年谷雨季节前,派委官3员、领催3员、打牲丁200余名,在松花江里捕捞,如捕得鲟或鳇,随时送鱼圈蓄养。到立夏季节,派值年五品翼领1员、委骁骑校2员,赴松花江来往梭巡,以防旗民人等偷捕贡鱼。五月下旬,总管亲自带领官弁兵丁百余人总查一次。到冬初,亲督官丁300余员名,将鲟鳇从鱼圈起出,浇水挂冰,呈贡鲟鳇12尾,另有鳟鱼18尾、各色杂鱼800余尾。派出骁骑校2员、委官2员、领催1员、珠轩达头目和铺副各2名,装载大车8辆走驿道进京师,呈交内务府,“以备元旦需用”。入贡之初,要求鳇鱼应在一至二丈长。到了道光朝,由于频捞过度,难以捕获,不再要求尺寸了。进贡额超过12尾,奖;缺尾额,罚。旗民人等私自捕捞者定欺君罪,处以刑罚。自光绪朝修建东清铁路和江桥后,鲟鳇绝迹,不得不停捕停贡。
  鱼圈:是蓄养已捕得的鲟鳇的地方,设在江道左近与江水相通的水港内,用长一丈余直径一尺许的圆木,围木栅而成。捕捞而得的贡鱼及时流放圈中,以防水浅受“薰热”之灾,防水大冲倒栅杆鱼顺流逃逸。圈内蓄水适度,鱼食充足。当时,设鱼圈有巴彦渚、龙泉渚、如意渚、长安渚、吉祥渚、吉兴渚等等。今能确切查明在吉林省的有龙泉渚:在松花江左岸,舒兰县法特乡黄鱼村,清代属吉林府界内。如意渚:在今榆树县大于乡毛家船口,俗称黄鱼圈,清代属伯都讷副都统境内(今扶余县)。巴彦渚:在松花江右岸,今德惠县松花江乡茶条岗村黄鱼圈屯,位于乡东偏北10公里处,清代郭尔罗斯前旗界内。此地建有捕鱼总营(又称鱼营)一所,派官值年看守,头目满语呼嘎尔塔(俗称千爷)。历年冬至以前,将进贡的鲟、鳇及各色呈贡鱼,一律运进鱼营挂冰,从此地鱼营出发送呈京师。德惠县菜园子乡菜园子村有一个自然屯,称小黄鱼圈屯,在乡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亦属圈养鳇鱼的地方。长安渚:在松花江右岸,今农安县黄鱼圈乡黄鱼圈村,在乡政府驻地北6.5公里处,清代属郭尔罗斯前旗界内。建有官房一所,派官值年看守。传说,光绪朝,马姓受命在此捕捞贡鱼。
  九台市东部地域松花江西岸一带地方,是满族聚居地,自清朝中叶以后,打牲衙门所属的官荒,开始逐步招垦,以八旗子弟为主要招垦对象,今莽卡、胡家、其塔木等乡镇的满族人口先祖,除系打牲衙门、乌拉衙门充差户外,皆属耕耘旗地的随旗户或“旗下人”。原是女真长白山部、纳音部、乌拉部,或“随龙”出征后返回故地,或“随龙”后迁居这一带,“开荒占草”。大约在康熙朝初叶即17世纪中叶前后,在这一带地方“建宅立屯”。莽卡村是女真乌拉部故地,顺治朝正白旗佟、杨、石三姓和汉军旗韩姓,到该地落居,史称“四大家”,其中以沙里巴杨姓的户数人口最多。乾隆三十五年(1770)前后,由于人口繁衍,聚居点分出前、腰、后莽卡屯,合计30余户。东哈村的关长达说,他家前十三世祖从长白山“随龙”当差,到乌拉街占荒,相继有石、郎两户前来开辟三个屯,据推算约在康熙朝初。松江村的赵忠连说,他家先祖那旗布禄从长白山到乌拉街,“建宅立屯”,命称锦州屯,据推算约在康熙朝初。赵殿发说,他家第十二世祖从长白山“随龙”到乌拉街,后来又有韩、杨、徐三姓前来,命称聚居地四家子屯。金岗村三道岭子屯的关文楼说,他家第十世祖从乌拉街到此地,开荒定居。后苇子沟屯的关文和说,他家第十世祖从长白山随军到此地占荒。今三道岭子屯和后苇子沟屯的满族,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8.5%。博尔哈通屯的杨二祥说,他家第十世祖到此地定居,以满语命称聚居点。
  双阳县一带,在明朝时是女真完颜(延)部故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加入建州部,明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完颜部酋长瓜尔佳氏索尔果,率五百户四五千众,归附努尔哈赤,其子费英东(满洲镶黄旗)佐理政务,在征服扈伦四部过程中,屡立战功,晋升一等大臣。完颜部活动中心,在苏瓦延河即今双阳河两岸。双阳河流经双阳县7个乡镇,1982年沿岸满族11722人,占全县满族的60.7%。今双阳县满族人口先祖除完颜部后裔外,即是苏瓦延驿站丁、苏瓦延卡伦兵、柳条边驻防八旗、伊通驻防八旗、边台丁口等后裔。据各种统计资料记载,该地方嘉庆朝满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0%左右,同治朝约占30%,1915年前后约占16%。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秀水乡新田村
相关地名
秀水乡苏家村
相关地名
大坡镇
相关地名
德惠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