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驻防八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25
颗粒名称: 一、驻防八旗
分类号: K282.1
页数: 12
页码: 16-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古代至1988年长春市满族驻防八期发展情况。
关键词: 满族 驻防 长春市

内容

(一)乌拉城驻防协领:清乾隆五年(1740)置设,专城驻防。协领2员,佐领10员,骁骑校10员,防御8员,甲兵952名。协领署驻乌拉城(今永吉县乌拉街镇),隶属于吉林副都统。乌拉协领署与打牲乌拉总管署同城,但“各治其事,不相统属”。协领署官兵数额经常调整,光绪十五年(1889)统计,统辖八旗3459户23048人,其中壮丁3439人。光绪十七年(1891)统计,额设协领1员,佐领8员,防御4员,骁骑校8员,领催48员,甲兵652名,笔帖式2员,助教1员,匠役20名。八旗3597户15026人。旗地19329垧,官兵随缺地12136垧。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9日),奉旨裁撤协领署,但延续到民国初年方裁撤完毕。清末八旗3931户16119人。
  乌拉驻防协领,除统率驻防八旗兵之外,主要是管理乌拉区域及其周边的八旗事务,维护乌拉城周边的封禁。当时,协领以下的文武官吏和兵卒匠役及其家眷,除驻乌拉城及其周边村屯外,相当一部分散居在今九台市的莽卡、胡家、其塔木等处村屯,至今有些旗人后裔仍住居原地。据九台市杨世昌介绍,杨氏家族原系满洲尼玛察氏,汉姓杨,汉军正白旗,乾隆朝“随龙”而来,“始祖居吉”,前五世无从考察,六世兄弟三人,长兄祖居九台莽卡村,“派乌拉充差”。仲,居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季,派墨尔根(今嫩江市)充差。据九台市关成福介绍,关氏家族世居蒙古地方,“随龙”后,先居乌拉城的兰屯,蒙古正蓝旗,在协领署充差,后迁居今九台周家屯。该屯吴文财家亦是。九台市的小韩屯石姓、关姓两户,满洲正黄旗,隶属于乌拉协领,“弃军为民”,落居小韩屯。莽卡村佟姓,满洲正白旗,在协领署充差。据九台市石殿齐(60岁)、石文财(65岁)介绍,莽卡乡东哈什蚂屯石姓,满洲正黄旗,祖先在协领署充差。从盛京(今沈阳市)拨到乌拉,先住西哈什蚂屯,由于石姓一世祖苏从阿与内弟敖姓“有隙”,故迁居到东哈什蚂屯,当时东哈什蚂屯的满族关姓,迁居西哈什蚂屯。
  据《关东奇人》(杨子忱著)一书记载,九台市沐石河镇大孤家子村常宗荫家族,满洲正红旗,祖父常永山曾是骁骑校,父世职云骑尉,常宗荫自学绘画,是民国年间吉林省著名国画家。九台市六台屯张雅南家族,祖先在吉林鸟枪营充差,满洲正白旗,光绪二十三年(1897)笔帖式,二十五年(1899)吉林将军署文案主事,三十年(1904)推举为恩贡生,宣统二年(1910)吉林省议会议员。
  (二)围场卡伦:东北地区实行封禁后,康熙七年(1668)设置吉林西围场(亦称南荒围场),位于吉林城之西,今以磐石县为中心,跨磐石、桦甸、辉南、双阳、伊通等五县区域,方圆500余里。大致东起饮马河,西至伊通河,北至吉林柳条边的饮马河边台,南至桦甸县苏密沟,西南与盛京围场衔接。吉林将军署设“荒营”衙门管理围场事务,总理1员,行走章京1员,领催2员,外郎5员,管围章京2员,响导兵60名。嘉庆二年(1797)在围场的东、西、南三个方向,添设卡伦(即哨卡)11处,北面因有吉林柳条边、边门和边台,起到了监视行旅的作用,不设卡伦。每处卡伦派驻八旗官1员兵5名,常年驻守,每两个月轮换一次,官按月率兵入围巡视。卡伦兵主要职责是缉查旗人民人偷树、偷围猎和私垦围荒等事项。在11处卡伦中,在今双阳县境内有苏瓦延卡伦1处,今九台市境内有饮马河卡伦1处。后来以卡伦驻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人口聚落,成村成镇,今九台市卡伦镇就是一例,以“卡伦”名命称地名和聚落名。
  咸丰十一年(1861)开放围场边荒,同治三年(1864)废除伊巴丹等7处围场地,光绪七年(1881)基本上废除了吉林西围场。各处卡伦及驻防兵丁亦随之裁撤。今长春市郊区的乐山镇(1990年满族2022人)、大南乡(1990年满族1514人)、农林乡(1990年满族395人)、三道镇(1990年满族1103人)、新立城镇(1990年满族1308人)等五个乡镇,开发前是吉林西围场荒地,位于吉林柳条边南,即柳条边边里,开发后逐渐形成人口聚落,其中满族人口族源大多与开发吉林西围场的历史相关。
  (三)伊通边门防御:康熙九年(1670)宁古塔将军(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主持修筑吉林柳条边,康熙二十年(1681)完竣,设官驻防,柳条边墙经过今梨树、伊通、长春、九台、德惠、舒兰等6市县,全长690华里。柳条边墙既是封禁地域的界限标志,又是八旗与内蒙古札萨克旗居住区域界限,边墙以东称“边里”,是八旗人口聚居区域,今九台、双阳、长春南郊,尽在其中。边墙以西称“边外”,为郭尔罗斯蒙古旗游牧地,今德惠县大部、农安县全部、长春市区大部,尽在其中。边墙又是盛京与吉林两位将军辖境的分界线。
  吉林柳条边走向,北从今舒兰县法特哈边门起,入九台市的三台村,转向德惠县境,经朝阳乡新发屯、滴水湖、边沿、五台乡的姜家窝堡、兴档、老边屯等处,出德惠县入九台市的五台乡边台屯。三台至五台间,是九台市与德惠县的分界,边墙在德惠县延长约50余华里,边墙南侧称“边里”,属打牲乌拉衙门区域,今划归九台市行政区域。边墙北侧称“边外”,属于郭尔罗斯蒙古旗游牧地,今划归德惠县行政区域。沿此50余华里的边墙,虽未发现有旗人聚落,但台丁的足迹不曾间断,“修壕补边”差役不绝。
  柳条边从三台乡北套子屯入九台市,向北延伸,纵贯九台市行政区域,经三台乡、上河湾镇、六台乡、城子街镇、苇子沟乡、九台镇、放牛沟乡,从任家村的双顶子山西南屯出境,在九台市境内延长约180余华里,出九台市入长春市郊区三道镇四合村东南兰家岗子屯,之后又临双阳县境,至泉眼乡岗子村后台屯南1华里许,经三道镇四合村山湾子屯转南,与双阳县岗子村以柳条边为界,后台屯是柳条边进入长春市郊的一座边台。之后走和平村西边屯、后祁家屯、秀水村的陈家口子屯、三道村的大稗子沟屯,转向偏西。过三道镇政府约1华里,到净月乡的小河屯、边沿子屯,过幸福乡的靠边吴屯,入新立城镇靠边孙屯、靠边王屯、邢家台、小南屯,至伊通边门(今新立城水库),出边门往西南,经乐山镇与永春乡交界处,向西南经乐山镇二道村五间房屯、红旗村王小店屯,出境入伊通县黄岭子乡保家村河西屯。在长春市郊区境内延长约80余华里。1985年长春市郊沿柳条边各屯有满族250余人。吉林柳条边在长春市境内总延长约340余华里。
  吉林柳条边沿边墙置设四门,自西南往东北有布尔图库苏巴尔罕门(亦称半拉山门)、赫尔苏门、伊通门、法特哈门。
  伊通边门在今长春市郊区,市南40华里处,伊通河西岸约1华里处,今乐山镇与永春乡交界处的东面,大南乡大南屯西北,边门并不与边墙衔接。今边门已淹没在新立城水库之中,遗址无存,仅存边门屯地名。康熙朝边门有门楼一座,门楼高、宽各6米,前后进深5米,皆砖木结构建筑,房脊两端及四角皆有兽形鸱吻。门楼上方正中悬匾额一方,楷书边门名,署以“吉林所属”四字。边门两侧建有耳房,一锁囚犯,一住巡差。
  伊通边门设五品防御1员,笔帖式1员(年俸36两),两缺从镶黄、正白两旗的骁骑校、披甲内挑选补放,俗称“文、武两章京”。领催1员,缺出(额)时从披甲中挑补。台总理领催1员(年俸24两),缺出时从台领催内挑补。台领催7员(年俸18两),缺出时从台丁内挑补。披甲20名,内中满洲兵16名,陈汉军兵4名,甲兵年俸24两,缺出时从本旗佐领下闲散内挑补。据光绪十七年(1891)报告,伊通边门两旗行差人丁480户6003口,驻防屯田地1456垧。这些旗人及其家眷,皆聚居在边门周边。
  在今伊通边门遗址区域内(原归市郊区大南乡省力村边门屯,今改归新立城水库管理局),尚有许多满族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清代守卫边门行差人丁的后裔或边台丁的后裔。如市郊乐山镇二道村五间房屯,满族人口占全屯人口总数的28.1%,建屯于康熙朝,首户谢姓满族,在柳条边南盖五间房,故名五间房屯。该户自称满洲正白旗,看守柳条边。五间房屯距伊通边门约1华里。据大南乡政府调查:“本乡满族系正白、镶黄二旗。原伊通边门林姓大户就是满洲镶黄旗,是迁入本乡最早的住户。”
  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圣祖玄烨巡视吉林,路过吉林柳条边时曾赋诗《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弘历巡视吉林,途经吉林柳条边,赋诗《入伊通边门》:“部落行将遍,吉林望不遥。迎人山色近,碍路涨痕消。村墅经枫叶,边墙进柳条。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瞻就心何切,勤劳意岂骄。省方逢大吉,宝墙报丰饶。”《柳条边》:“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不关扼塞守藩篱,更匪春筑劳民惫。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楥因以限人过。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踰越疏可通。麋鹿往来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三首诗词对于了解吉林柳条边修筑的意义和沿边满洲八旗驻防原因等是很有价值的。
  (四)边台丁:吉林柳条边自老边辽宁省开原县威远堡边门为起点,自南向北延伸,除置设四个边门之外,还设立29个边台,各边台配备台丁,充做“补篱浚壑”的差役。每年二月、八月,“修壕补边”。清初,贬称边台丁是“边耗子”,俗称“边台人”。柳条边边台名,有的按序号称谓,有的按地名称谓。大多数边台不设在边墙上,大多设在边内侧。“台”是用土堆夯而垒出的高土台,圆形,无房。有的边台就地势堆垒在距边墙稍远的山岗或高地上。“台”早期又别称“军台”,虽具有了望的作用但不是军事哨所,有别于“烽火台”。台丁的家眷俱住居在边内。
  边台总数29个,隶属于四边门,但各门所属台数不等。由于四边门之间不等距,所以各边台之间亦不等距,大约各台之间的距离30华里左右。自南往北数起,布尔图库苏巴尔罕门辖上三台、下三台、门台、上二台、下二台、青阳堡台、十八家台。赫尔苏门辖四台、门台、二十家子台、十三家子台、五台、景家台、孙家台、邢家台。伊通门辖小河台、马头台、后台、二台、饮马河台、九台、八台、七台。法特哈门辖六台、五台、四台、三台、二台、头台。今孙家台及其之前的14座边台,皆不在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自邢家台开始至三台止计13个边台,分别在长春市郊区和九台市境内,二台和头台在舒兰县境内。
  邢家台:在邢家台屯,位于长春市郊区新立城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隶属于爱国村。先有边台后有聚落,乾隆朝建屯,1985年全屯84户277人,其中满族15人。
  小河台: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净月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隶属于小河台村。该地因构筑边台,又有一条小河流过,故名。小河台屯附近是清代吉林府与伊通州行政区域分界处。
  马家头台:位于九台市放牛沟乡高台子屯附近。此地清朝和民国年间,属于双阳县行政区域,1934年设第五保,驻马头台村,辖马头台屯和后台屯。1943年6月,马头台村划归伪新京特别市辖。康熙二十年(1681)旗人石姓到此地充当台丁,开荒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后台:位于双阳县泉眼乡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隶属于岗子村。遗址在市郊与双阳县界边上。1985年后台屯752户3373人,其中满族389人。
  二台:又名马家二台,隶属于九台市放牛沟乡腰站村二台屯,“台”在黑林子村西,乡驻地西北2.5公里处。
  饮马河台:又名伊勒门台,又称头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在饮马河台屯,隶属于九台市放牛沟乡荆家沟村。
  下九台:在九台镇内九台火车站南约1公里处。火车站早期称下九台站,建县前,九台镇铁道南归永吉县四区管辖,铁道北归德惠县七区管辖。
  八台:在九台市苇子沟乡腰八台屯附近,隶属于二林子村。先有边台,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发农业而形成聚落。
  七台:在九台市城子街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在七台屯,1985年七台村418户1962人,其中满族254人。
  六台:在九台市六台乡北7.5公里处的六台村。先有边台,乾隆二十年(1755)开发农业而形成聚落。
  五台:在九台市上河湾镇五台村五台大屯。构筑边台时即形成聚落,1985年全村1476人,其中满族370人。五台至三台间的柳条边,是九台市与德惠县分界线。
  四台:在九台市上河湾镇四台村,筑台时即形成聚落,1985年全村573户2500人,其中满族66人。
  三台:在九台市三台乡政府驻地北3.5公里处,边台址在三台村,先有边台,康熙三十五年(1696)开发农业即形成聚落。德惠县三台乡引松灌区拐弯处,有一段是九台市与德惠县交界处。
  边台丁归1员台总理领催、7员台领催统辖。吉林柳条边最初每门设台丁150人,合计四门600人。台丁缺出时,从台幼丁中挑补,无饷银。据《伊通县乡土志》载记,台丁是“由汉人入旗籍人充之,种地免征租赋”。这类旗人来自何处?据《奉天通志》记载:“台丁、站丁之南人,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兵部,拨驻边台驿站,充当苦差。”据魏声禾的《鸡林旧闻录》一书记载:“康熙时,云南既平,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尚阳堡……。既又为罗刹之乱,关外通设边台。饬,是等流人,分守各台,称台丁。其后,拨与地,令耕耘自给”,“故沿柳条边门,沿嫩江以北,俱有台丁踪迹”。据说“三藩”降卒,由云南拨来884户,“分布边台,守边挑壕”。台丁虽说是汉军旗,但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另据《清实录》记载,边台丁“除旗人家生奴仆”外,皆“系遣犯随来之子,及来历不明的民人”。流戍东北地区的人口,由于不入户籍,不载旗档,无从得知其分布和详数。吉林将军于嘉庆十八年(1813)报告,全境流戍者2749人(不含其家眷),其中包括落居长春境内各驿站、边台的流戍者。光绪十七年(1891)编定边台丁户,吉林柳条边四门边台合计4410户23048人。其中分布在布尔图库苏巴尔罕门1072户4275人,赫尔苏门1168户6517人,伊通门1199户5850人,法特哈门971户6406人。边台丁屯田,四门合计48341垧。根据光绪十七年(1891)边台丁人口增长估算,长春市境内13座边台丁口,到清末大约在2200余户1.1万余人左右。
  长春市郊区大南乡庄家油坊屯杨景和,汉军镶白旗,先祖杨杰是山东莱州府昌邑县杨家庄人,咸丰朝初年挑着两个孩子到大南后山上。当地是无人烟的草甸子,他搭盖窝堡,开荒占地,西到伊通河东到东山,南到后孤榆树戴家店一带,成为最早的“占山户”。后来子孙入旗,守卫伊通边门和附近的边台,所以当地人称老杨家为“边台杨”,其屯称杨家窝堡。到杨景和祖父时,分居到下河铺开荒。这种出身的台丁,别于“三藩”的降卒,在其它边台里也可能还有。
  (五)驿站丁:(1)苏瓦延驿站:康熙二十年(1681)铺设和开辟吉林至京师的驿道,全程1125.5公里,称西路驿道,隶属于吉林西路驿站监督。这条驿道以吉林乌拉城为起点,西行,到盛京将军境内的开原县,行程680华里。这条驿道是吉林通往盛京和京师的主要官道,亦称“御路”、“进本路”。沿路设许多驿站,各驿站设立官房、伙房、马厩、粮仓等设施,以及牧放驿马的草场等等。其中在今双阳县境内的驿站称苏瓦延站。苏瓦延站创设时间通说康熙二十年(1681),另一说正式建站于乾隆二年(1737)。站址在苏瓦延河(今双阳河)西岸,双阳镇苏瓦延街东端往南约200米处(老浴池东),遗址仍存但已成居民区。驿站额设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额设站丁37人。光绪十四年(1888)添8人,马45匹,牛45头。每名站丁拨给随缺地15.9垧,“以资差役津贴”。咸丰朝实有驿站地340.4垧,光绪二十四年(1898)实有地389.9垧,光绪三十二年(1906)驿站有丁口4022人。
  双阳镇满族人口的先祖,一部分是驿站丁后裔,据1982年统计满族1030人,占全县满族总数的5.3%。1988年街衢仍沿用苏瓦延名,原驿站牧放驿马场地,称放马岭屯,隶属于双阳河乡杜家村,1985年全屯满族25人。
  (2)登伊勒哲库站:康熙三十二年(1693)完成了吉林城至伯都讷城(今扶余县)之间驿道的铺设和开通,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式设置驿站,全程540华里,间设10个驿站。这条驿道是吉林通过伯都讷城,进入黑龙江将军境内的主要官道,渡嫩江与茂兴站联接。登伊(依)勒哲库谐音异写腾额尔哲库,俗名秀水甸子站。当时其地属伯都讷副都统辖理,今在榆树县西南秀水乡秀水村。驿站房于1970年拆除,遗址在今乡银行院内。驿站初额设站丁10人,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后添增站丁17人,光绪十四年(1888)又添增8人。最后定额站丁35人,牛35头,马35匹。光绪十五(1889)年站丁户2121口,光绪三十二年(1906)440户3080人,站丁随缺地7554垧。驿站房俗称官房子,砖木瓦结构,民宅式,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5间,分别用于粮仓、草仓、客房、伙房。站房南10米处马厩5间,南下坎水井1眼。站房毗连草甸子,地势北高南洼,形成弓字形街道。驿站之西为汉军旗人聚居地,驿站后面是贸易集市。据《吉林乡土志》记载,设驿站后,“居民渐集”,“站务殷繁,市面兴盛”。
  登伊勒哲库站是两路驿站交汇站,从本站分出一条驿道,北行80华里抵蒙古喀伦站,前往阿勒楚喀(今阿城县)。西行35华里抵盟温站,前行至伯都讷城。站丁“皆属三藩部下,隶籍汉军旗”。“充站丁名曰站人,脱籍随旗者曰旗人”。1985年秀水乡9个行政村49个自然屯,全乡5472户26701人,其中满族252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4%。秀水村满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3.7%。秀水屯是乡、村驻地屯,全屯59户2852人,其中满族496人,占全屯人口总数的17.4%。秀水村的满族主要聚居在秀水屯,屯居满族占全村满族的83.2%。
  (3)盟温站:又名蒙古站,是从吉林城出发中经伯都讷城,通往黑龙江境内驿道上的第五站,站南是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西接陶赖昭站。隶属于吉林北路驿站监督。康熙二十四年(1685)建站,额设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站丁25人。光绪十四年(1888)增添站丁5人,牛30头,马30匹,丁口1040人。站丁随缺地1915垧,后来增到2508垧。光绪三十二年(1906)丁口1667人。“盟温”系满语,译意土岗子。站房在今榆树县五棵树镇盟温站村庙东屯,遗址无存。
  榆树县五棵树镇1981年8134户38770人,其中满族1247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2%。满族主要分布在盟温站村,全村满族1218人,占全镇满族总数的97.7%。盟温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1946年名解放村,1983年更用今名,辖6个自然屯。盟温站设在村居委会住地即庙东屯,乾隆朝此地修建一座老爷庙,故名。全屯101户505人皆是满族。庙西屯240户1127人,其中满族182人。此外,尚有西马场屯,系驿站牧放驿马场地。东河南屯、西河南屯、西南山屯等,共有满族531人,占四屯人口总数的25.9%。
  (4)蒙古喀伦站:乾隆九年(1744)开辟伯都讷至三姓(今依兰县)之间的驿道,从登伊勒哲库站出发,首站即是蒙古喀伦,东北行80华里过牛头山,渡拉林河,达黑龙江境内多欢站。北行45华里到松花江渡口。额设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站丁10名后增5名,光绪四年(1878)增10名。光绪十四(1888)年合计站丁25人,牛25头,马25匹。光绪十五年(1889)丁口355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73户丁口325人,站丁随缺地673垧。蒙古喀伦站在今榆树县太安乡新站村,驿站当地俗称官房子,5间,民国时期改做磨房,1951年拆除,今遗址无存。现在通过新站的公路,是改造原驿道而成。
  太安乡新站村原是榆树县大岭村新站屯,1983年建新站村,辖6个自然屯,“新站之名系由蒙古喀伦站演变而来”,康熙朝开发。据村会计许文友(53岁)介绍,当时满族人口较多,1964年人口普查,张广真、张广禄、张广福三户恢复满族别;1974年人口普查,张广军、张广巷、张广智等几户恢复满族别;1982年人口普查,恢复满族别者60余户480余人,新站村满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2%。据赵恒(62岁)介绍,新站村满族有“八大姓,即贾、张、吴、赵、马、班、史、程”,1985年贾、吴、张、赵四姓,仍住在新站村,史姓迁往鹤岗市,班姓迁往榆树县城发乡,马姓迁往本乡西龙村,程姓已绝传。贾吴两姓曾有宗谱,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毁无存。据吴庭汉介绍,本村满族多是山东、河南籍,“随龙”到此地充当“站人”,大约已有11代了,但皆不知隶属于何旗佐。
  驿站站丁出身大多数与边台台丁相同,设站之初,绝大多数是流戍人口,“随旗”者即汉军旗。康熙朝末年,“羁官”于辽东的王一元,写了如下见闻:“沿途看到了许多站丁,蓬头垢面,生活极苦,问及他们,都说原是吴三桂的部属,被发来塞外充当站丁苦役”,“逆藩家口充发关东者,络绎而来,数年始尽,皆发各庄头及站道当差”。清朝黑龙江官员宋小濂在《北徼纪游》一书中写到,问及伯都讷至瑷珲间的各驿道站丁,他们皆答曰:“当年吴藩被平定后,其余党被遣发,赴极边充当站丁。”据史料记载,吉林境内开辟驿道和创立驿站之初,额设站丁875名,站丁出身概源于此。光绪十四年(1888)添增站丁243名,其出身开始出现差异,有的是随旗户,有的则是民人。据1934年版的《榆树县事情》(日文版)一书记载,榆树县旗人1934年2230户,男性13500人、女性11800人,“大多属于编入旗籍的站丁”后裔,分布在松花江沿岸村屯。
  驿站丁的待遇,自嘉庆朝以后有重要变化,如嘉庆五年(1800)定,台丁站丁之子,“与陈汉军新汉军统编合字号,一体考试”。同治朝开始,“挑兵在营补甲,军前之功入汉军册档”,“遇有军缺随时调补”。这些政策性变动表明,台丁、站丁之子开始享受汉军旗政治待遇,那种“流戍”地位已经消失。在经济生活方面,自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每丁给牛马各一头(匹),准站丁盖草房一间、大门一间,房舍周围准筑土墙。伯都讷境内的官荒、围场荒,允许北路各驿站丁,“招佃试垦”,所得租金津贴给站丁。
  开辟驿道和建立驿站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发和集镇的形成。驿站所在地既是驿路上的官设中转交通机关,同时,它又逐渐成为人口聚落的中心点。首先,站丁及其家眷成为早期的聚落人口,相继民人垦荒者前来落居,以驿站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与此同时,农商交易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有驿站之区,商民易聚,积久成市”。苏瓦延站发展为双阳镇建治双阳县,登伊勒哲库站成为秀水乡政府驻地,盟温站发展成为榆树县第二大镇五棵树镇。这些变化和进步,与当年旗人的辛苦劳动是分不开的。
  (六)练军:同治六年(1867)奏议,编制吉林练军,剿办马贼。翌年开始在全省驻防八旗和西丹中,选练马步队千名,厥后递有增减。到光绪十七年(1891)练成3763员名。吉林练军自光绪十七年(1891)后,分布全省,其中驻双阳、九台(两地当时隶属于吉林府)、榆树(隶属于伯都讷厅)、农安、市郊境内者分布如下。
  驻苏瓦延站(今双阳镇):头起扎兰马队,统领诚明。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45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裁,组建扑盗队一营325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吉林五路巡防队,驻双阳境内者是右路的一个营。
  驻大安(今大南屯):长春市郊区大南乡,民国以前隶属于伊通县,清代地名大安。1959年4月划归市郊区。驻六起四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25名。
  驻放牛沟:九台市放牛沟乡,驻六起扎兰马队。委防御、委官各1员,兵丹20名。
  驻其塔木:九台市其塔木镇,驻二起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26名。
  驻孤榆树:同治七年(1868)练军马队驻孤榆树(今榆树县城)45名。光绪十七年(1891)调整,驻五起头扎兰马队,委营总、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委笔帖式2员,兵丹43名。
  驻八号:榆树县八号乡,驻三起头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35名。
  驻泗河:榆树县泗河镇,驻七起三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35名。
  驻登依勒哲库:榆树县秀水乡,驻五起四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45名。
  驻五棵树:榆树县五棵树镇,驻二起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28名。
  驻土桥子:榆树县土桥乡,驻七起四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45名。
  驻农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骁骑校达青阿率马队50名驻扎。
  吉林将军境内的练军,经义和团运动和俄国军队入侵占领,基本上溃散,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改编为各府县的扑盗营。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