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满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2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满族
分类号: K282.1
页数: 30
页码: 16-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古代至1988年长春市满族祖源发展情况,包括驻防八期、打牲乌拉属八旗、随旗农户、旗籍正印官、家谱的情况。
关键词: 满族 祖源 长春市

内容

一、驻防八旗
  (一)乌拉城驻防协领:清乾隆五年(1740)置设,专城驻防。协领2员,佐领10员,骁骑校10员,防御8员,甲兵952名。协领署驻乌拉城(今永吉县乌拉街镇),隶属于吉林副都统。乌拉协领署与打牲乌拉总管署同城,但“各治其事,不相统属”。协领署官兵数额经常调整,光绪十五年(1889)统计,统辖八旗3459户23048人,其中壮丁3439人。光绪十七年(1891)统计,额设协领1员,佐领8员,防御4员,骁骑校8员,领催48员,甲兵652名,笔帖式2员,助教1员,匠役20名。八旗3597户15026人。旗地19329垧,官兵随缺地12136垧。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1908年1月9日),奉旨裁撤协领署,但延续到民国初年方裁撤完毕。清末八旗3931户16119人。
  乌拉驻防协领,除统率驻防八旗兵之外,主要是管理乌拉区域及其周边的八旗事务,维护乌拉城周边的封禁。当时,协领以下的文武官吏和兵卒匠役及其家眷,除驻乌拉城及其周边村屯外,相当一部分散居在今九台市的莽卡、胡家、其塔木等处村屯,至今有些旗人后裔仍住居原地。据九台市杨世昌介绍,杨氏家族原系满洲尼玛察氏,汉姓杨,汉军正白旗,乾隆朝“随龙”而来,“始祖居吉”,前五世无从考察,六世兄弟三人,长兄祖居九台莽卡村,“派乌拉充差”。仲,居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季,派墨尔根(今嫩江市)充差。据九台市关成福介绍,关氏家族世居蒙古地方,“随龙”后,先居乌拉城的兰屯,蒙古正蓝旗,在协领署充差,后迁居今九台周家屯。该屯吴文财家亦是。九台市的小韩屯石姓、关姓两户,满洲正黄旗,隶属于乌拉协领,“弃军为民”,落居小韩屯。莽卡村佟姓,满洲正白旗,在协领署充差。据九台市石殿齐(60岁)、石文财(65岁)介绍,莽卡乡东哈什蚂屯石姓,满洲正黄旗,祖先在协领署充差。从盛京(今沈阳市)拨到乌拉,先住西哈什蚂屯,由于石姓一世祖苏从阿与内弟敖姓“有隙”,故迁居到东哈什蚂屯,当时东哈什蚂屯的满族关姓,迁居西哈什蚂屯。
  据《关东奇人》(杨子忱著)一书记载,九台市沐石河镇大孤家子村常宗荫家族,满洲正红旗,祖父常永山曾是骁骑校,父世职云骑尉,常宗荫自学绘画,是民国年间吉林省著名国画家。九台市六台屯张雅南家族,祖先在吉林鸟枪营充差,满洲正白旗,光绪二十三年(1897)笔帖式,二十五年(1899)吉林将军署文案主事,三十年(1904)推举为恩贡生,宣统二年(1910)吉林省议会议员。
  (二)围场卡伦:东北地区实行封禁后,康熙七年(1668)设置吉林西围场(亦称南荒围场),位于吉林城之西,今以磐石县为中心,跨磐石、桦甸、辉南、双阳、伊通等五县区域,方圆500余里。大致东起饮马河,西至伊通河,北至吉林柳条边的饮马河边台,南至桦甸县苏密沟,西南与盛京围场衔接。吉林将军署设“荒营”衙门管理围场事务,总理1员,行走章京1员,领催2员,外郎5员,管围章京2员,响导兵60名。嘉庆二年(1797)在围场的东、西、南三个方向,添设卡伦(即哨卡)11处,北面因有吉林柳条边、边门和边台,起到了监视行旅的作用,不设卡伦。每处卡伦派驻八旗官1员兵5名,常年驻守,每两个月轮换一次,官按月率兵入围巡视。卡伦兵主要职责是缉查旗人民人偷树、偷围猎和私垦围荒等事项。在11处卡伦中,在今双阳县境内有苏瓦延卡伦1处,今九台市境内有饮马河卡伦1处。后来以卡伦驻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人口聚落,成村成镇,今九台市卡伦镇就是一例,以“卡伦”名命称地名和聚落名。
  咸丰十一年(1861)开放围场边荒,同治三年(1864)废除伊巴丹等7处围场地,光绪七年(1881)基本上废除了吉林西围场。各处卡伦及驻防兵丁亦随之裁撤。今长春市郊区的乐山镇(1990年满族2022人)、大南乡(1990年满族1514人)、农林乡(1990年满族395人)、三道镇(1990年满族1103人)、新立城镇(1990年满族1308人)等五个乡镇,开发前是吉林西围场荒地,位于吉林柳条边南,即柳条边边里,开发后逐渐形成人口聚落,其中满族人口族源大多与开发吉林西围场的历史相关。
  (三)伊通边门防御:康熙九年(1670)宁古塔将军(1757年改称吉林将军)主持修筑吉林柳条边,康熙二十年(1681)完竣,设官驻防,柳条边墙经过今梨树、伊通、长春、九台、德惠、舒兰等6市县,全长690华里。柳条边墙既是封禁地域的界限标志,又是八旗与内蒙古札萨克旗居住区域界限,边墙以东称“边里”,是八旗人口聚居区域,今九台、双阳、长春南郊,尽在其中。边墙以西称“边外”,为郭尔罗斯蒙古旗游牧地,今德惠县大部、农安县全部、长春市区大部,尽在其中。边墙又是盛京与吉林两位将军辖境的分界线。
  吉林柳条边走向,北从今舒兰县法特哈边门起,入九台市的三台村,转向德惠县境,经朝阳乡新发屯、滴水湖、边沿、五台乡的姜家窝堡、兴档、老边屯等处,出德惠县入九台市的五台乡边台屯。三台至五台间,是九台市与德惠县的分界,边墙在德惠县延长约50余华里,边墙南侧称“边里”,属打牲乌拉衙门区域,今划归九台市行政区域。边墙北侧称“边外”,属于郭尔罗斯蒙古旗游牧地,今划归德惠县行政区域。沿此50余华里的边墙,虽未发现有旗人聚落,但台丁的足迹不曾间断,“修壕补边”差役不绝。
  柳条边从三台乡北套子屯入九台市,向北延伸,纵贯九台市行政区域,经三台乡、上河湾镇、六台乡、城子街镇、苇子沟乡、九台镇、放牛沟乡,从任家村的双顶子山西南屯出境,在九台市境内延长约180余华里,出九台市入长春市郊区三道镇四合村东南兰家岗子屯,之后又临双阳县境,至泉眼乡岗子村后台屯南1华里许,经三道镇四合村山湾子屯转南,与双阳县岗子村以柳条边为界,后台屯是柳条边进入长春市郊的一座边台。之后走和平村西边屯、后祁家屯、秀水村的陈家口子屯、三道村的大稗子沟屯,转向偏西。过三道镇政府约1华里,到净月乡的小河屯、边沿子屯,过幸福乡的靠边吴屯,入新立城镇靠边孙屯、靠边王屯、邢家台、小南屯,至伊通边门(今新立城水库),出边门往西南,经乐山镇与永春乡交界处,向西南经乐山镇二道村五间房屯、红旗村王小店屯,出境入伊通县黄岭子乡保家村河西屯。在长春市郊区境内延长约80余华里。1985年长春市郊沿柳条边各屯有满族250余人。吉林柳条边在长春市境内总延长约340余华里。
  吉林柳条边沿边墙置设四门,自西南往东北有布尔图库苏巴尔罕门(亦称半拉山门)、赫尔苏门、伊通门、法特哈门。
  伊通边门在今长春市郊区,市南40华里处,伊通河西岸约1华里处,今乐山镇与永春乡交界处的东面,大南乡大南屯西北,边门并不与边墙衔接。今边门已淹没在新立城水库之中,遗址无存,仅存边门屯地名。康熙朝边门有门楼一座,门楼高、宽各6米,前后进深5米,皆砖木结构建筑,房脊两端及四角皆有兽形鸱吻。门楼上方正中悬匾额一方,楷书边门名,署以“吉林所属”四字。边门两侧建有耳房,一锁囚犯,一住巡差。
  伊通边门设五品防御1员,笔帖式1员(年俸36两),两缺从镶黄、正白两旗的骁骑校、披甲内挑选补放,俗称“文、武两章京”。领催1员,缺出(额)时从披甲中挑补。台总理领催1员(年俸24两),缺出时从台领催内挑补。台领催7员(年俸18两),缺出时从台丁内挑补。披甲20名,内中满洲兵16名,陈汉军兵4名,甲兵年俸24两,缺出时从本旗佐领下闲散内挑补。据光绪十七年(1891)报告,伊通边门两旗行差人丁480户6003口,驻防屯田地1456垧。这些旗人及其家眷,皆聚居在边门周边。
  在今伊通边门遗址区域内(原归市郊区大南乡省力村边门屯,今改归新立城水库管理局),尚有许多满族人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清代守卫边门行差人丁的后裔或边台丁的后裔。如市郊乐山镇二道村五间房屯,满族人口占全屯人口总数的28.1%,建屯于康熙朝,首户谢姓满族,在柳条边南盖五间房,故名五间房屯。该户自称满洲正白旗,看守柳条边。五间房屯距伊通边门约1华里。据大南乡政府调查:“本乡满族系正白、镶黄二旗。原伊通边门林姓大户就是满洲镶黄旗,是迁入本乡最早的住户。”
  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圣祖玄烨巡视吉林,路过吉林柳条边时曾赋诗《柳条边望月》:“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弘历巡视吉林,途经吉林柳条边,赋诗《入伊通边门》:“部落行将遍,吉林望不遥。迎人山色近,碍路涨痕消。村墅经枫叶,边墙进柳条。初来原故土,所遇匪新招。瞻就心何切,勤劳意岂骄。省方逢大吉,宝墙报丰饶。”《柳条边》:“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不关扼塞守藩篱,更匪春筑劳民惫。取之不尽山木多,植楥因以限人过。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踰越疏可通。麋鹿往来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三首诗词对于了解吉林柳条边修筑的意义和沿边满洲八旗驻防原因等是很有价值的。
  (四)边台丁:吉林柳条边自老边辽宁省开原县威远堡边门为起点,自南向北延伸,除置设四个边门之外,还设立29个边台,各边台配备台丁,充做“补篱浚壑”的差役。每年二月、八月,“修壕补边”。清初,贬称边台丁是“边耗子”,俗称“边台人”。柳条边边台名,有的按序号称谓,有的按地名称谓。大多数边台不设在边墙上,大多设在边内侧。“台”是用土堆夯而垒出的高土台,圆形,无房。有的边台就地势堆垒在距边墙稍远的山岗或高地上。“台”早期又别称“军台”,虽具有了望的作用但不是军事哨所,有别于“烽火台”。台丁的家眷俱住居在边内。
  边台总数29个,隶属于四边门,但各门所属台数不等。由于四边门之间不等距,所以各边台之间亦不等距,大约各台之间的距离30华里左右。自南往北数起,布尔图库苏巴尔罕门辖上三台、下三台、门台、上二台、下二台、青阳堡台、十八家台。赫尔苏门辖四台、门台、二十家子台、十三家子台、五台、景家台、孙家台、邢家台。伊通门辖小河台、马头台、后台、二台、饮马河台、九台、八台、七台。法特哈门辖六台、五台、四台、三台、二台、头台。今孙家台及其之前的14座边台,皆不在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自邢家台开始至三台止计13个边台,分别在长春市郊区和九台市境内,二台和头台在舒兰县境内。
  邢家台:在邢家台屯,位于长春市郊区新立城镇政府驻地南3公里处,隶属于爱国村。先有边台后有聚落,乾隆朝建屯,1985年全屯84户277人,其中满族15人。
  小河台: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净月镇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隶属于小河台村。该地因构筑边台,又有一条小河流过,故名。小河台屯附近是清代吉林府与伊通州行政区域分界处。
  马家头台:位于九台市放牛沟乡高台子屯附近。此地清朝和民国年间,属于双阳县行政区域,1934年设第五保,驻马头台村,辖马头台屯和后台屯。1943年6月,马头台村划归伪新京特别市辖。康熙二十年(1681)旗人石姓到此地充当台丁,开荒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后台:位于双阳县泉眼乡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隶属于岗子村。遗址在市郊与双阳县界边上。1985年后台屯752户3373人,其中满族389人。
  二台:又名马家二台,隶属于九台市放牛沟乡腰站村二台屯,“台”在黑林子村西,乡驻地西北2.5公里处。
  饮马河台:又名伊勒门台,又称头台。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在饮马河台屯,隶属于九台市放牛沟乡荆家沟村。
  下九台:在九台镇内九台火车站南约1公里处。火车站早期称下九台站,建县前,九台镇铁道南归永吉县四区管辖,铁道北归德惠县七区管辖。
  八台:在九台市苇子沟乡腰八台屯附近,隶属于二林子村。先有边台,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发农业而形成聚落。
  七台:在九台市城子街镇政府驻地东南8公里处,在七台屯,1985年七台村418户1962人,其中满族254人。
  六台:在九台市六台乡北7.5公里处的六台村。先有边台,乾隆二十年(1755)开发农业而形成聚落。
  五台:在九台市上河湾镇五台村五台大屯。构筑边台时即形成聚落,1985年全村1476人,其中满族370人。五台至三台间的柳条边,是九台市与德惠县分界线。
  四台:在九台市上河湾镇四台村,筑台时即形成聚落,1985年全村573户2500人,其中满族66人。
  三台:在九台市三台乡政府驻地北3.5公里处,边台址在三台村,先有边台,康熙三十五年(1696)开发农业即形成聚落。德惠县三台乡引松灌区拐弯处,有一段是九台市与德惠县交界处。
  边台丁归1员台总理领催、7员台领催统辖。吉林柳条边最初每门设台丁150人,合计四门600人。台丁缺出时,从台幼丁中挑补,无饷银。据《伊通县乡土志》载记,台丁是“由汉人入旗籍人充之,种地免征租赋”。这类旗人来自何处?据《奉天通志》记载:“台丁、站丁之南人,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兵部,拨驻边台驿站,充当苦差。”据魏声禾的《鸡林旧闻录》一书记载:“康熙时,云南既平,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尚阳堡……。既又为罗刹之乱,关外通设边台。饬,是等流人,分守各台,称台丁。其后,拨与地,令耕耘自给”,“故沿柳条边门,沿嫩江以北,俱有台丁踪迹”。据说“三藩”降卒,由云南拨来884户,“分布边台,守边挑壕”。台丁虽说是汉军旗,但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另据《清实录》记载,边台丁“除旗人家生奴仆”外,皆“系遣犯随来之子,及来历不明的民人”。流戍东北地区的人口,由于不入户籍,不载旗档,无从得知其分布和详数。吉林将军于嘉庆十八年(1813)报告,全境流戍者2749人(不含其家眷),其中包括落居长春境内各驿站、边台的流戍者。光绪十七年(1891)编定边台丁户,吉林柳条边四门边台合计4410户23048人。其中分布在布尔图库苏巴尔罕门1072户4275人,赫尔苏门1168户6517人,伊通门1199户5850人,法特哈门971户6406人。边台丁屯田,四门合计48341垧。根据光绪十七年(1891)边台丁人口增长估算,长春市境内13座边台丁口,到清末大约在2200余户1.1万余人左右。
  长春市郊区大南乡庄家油坊屯杨景和,汉军镶白旗,先祖杨杰是山东莱州府昌邑县杨家庄人,咸丰朝初年挑着两个孩子到大南后山上。当地是无人烟的草甸子,他搭盖窝堡,开荒占地,西到伊通河东到东山,南到后孤榆树戴家店一带,成为最早的“占山户”。后来子孙入旗,守卫伊通边门和附近的边台,所以当地人称老杨家为“边台杨”,其屯称杨家窝堡。到杨景和祖父时,分居到下河铺开荒。这种出身的台丁,别于“三藩”的降卒,在其它边台里也可能还有。
  (五)驿站丁:(1)苏瓦延驿站:康熙二十年(1681)铺设和开辟吉林至京师的驿道,全程1125.5公里,称西路驿道,隶属于吉林西路驿站监督。这条驿道以吉林乌拉城为起点,西行,到盛京将军境内的开原县,行程680华里。这条驿道是吉林通往盛京和京师的主要官道,亦称“御路”、“进本路”。沿路设许多驿站,各驿站设立官房、伙房、马厩、粮仓等设施,以及牧放驿马的草场等等。其中在今双阳县境内的驿站称苏瓦延站。苏瓦延站创设时间通说康熙二十年(1681),另一说正式建站于乾隆二年(1737)。站址在苏瓦延河(今双阳河)西岸,双阳镇苏瓦延街东端往南约200米处(老浴池东),遗址仍存但已成居民区。驿站额设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额设站丁37人。光绪十四年(1888)添8人,马45匹,牛45头。每名站丁拨给随缺地15.9垧,“以资差役津贴”。咸丰朝实有驿站地340.4垧,光绪二十四年(1898)实有地389.9垧,光绪三十二年(1906)驿站有丁口4022人。
  双阳镇满族人口的先祖,一部分是驿站丁后裔,据1982年统计满族1030人,占全县满族总数的5.3%。1988年街衢仍沿用苏瓦延名,原驿站牧放驿马场地,称放马岭屯,隶属于双阳河乡杜家村,1985年全屯满族25人。
  (2)登伊勒哲库站:康熙三十二年(1693)完成了吉林城至伯都讷城(今扶余县)之间驿道的铺设和开通,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式设置驿站,全程540华里,间设10个驿站。这条驿道是吉林通过伯都讷城,进入黑龙江将军境内的主要官道,渡嫩江与茂兴站联接。登伊(依)勒哲库谐音异写腾额尔哲库,俗名秀水甸子站。当时其地属伯都讷副都统辖理,今在榆树县西南秀水乡秀水村。驿站房于1970年拆除,遗址在今乡银行院内。驿站初额设站丁10人,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后添增站丁17人,光绪十四年(1888)又添增8人。最后定额站丁35人,牛35头,马35匹。光绪十五(1889)年站丁户2121口,光绪三十二年(1906)440户3080人,站丁随缺地7554垧。驿站房俗称官房子,砖木瓦结构,民宅式,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5间,分别用于粮仓、草仓、客房、伙房。站房南10米处马厩5间,南下坎水井1眼。站房毗连草甸子,地势北高南洼,形成弓字形街道。驿站之西为汉军旗人聚居地,驿站后面是贸易集市。据《吉林乡土志》记载,设驿站后,“居民渐集”,“站务殷繁,市面兴盛”。
  登伊勒哲库站是两路驿站交汇站,从本站分出一条驿道,北行80华里抵蒙古喀伦站,前往阿勒楚喀(今阿城县)。西行35华里抵盟温站,前行至伯都讷城。站丁“皆属三藩部下,隶籍汉军旗”。“充站丁名曰站人,脱籍随旗者曰旗人”。1985年秀水乡9个行政村49个自然屯,全乡5472户26701人,其中满族252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9.4%。秀水村满族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3.7%。秀水屯是乡、村驻地屯,全屯59户2852人,其中满族496人,占全屯人口总数的17.4%。秀水村的满族主要聚居在秀水屯,屯居满族占全村满族的83.2%。
  (3)盟温站:又名蒙古站,是从吉林城出发中经伯都讷城,通往黑龙江境内驿道上的第五站,站南是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西接陶赖昭站。隶属于吉林北路驿站监督。康熙二十四年(1685)建站,额设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站丁25人。光绪十四年(1888)增添站丁5人,牛30头,马30匹,丁口1040人。站丁随缺地1915垧,后来增到2508垧。光绪三十二年(1906)丁口1667人。“盟温”系满语,译意土岗子。站房在今榆树县五棵树镇盟温站村庙东屯,遗址无存。
  榆树县五棵树镇1981年8134户38770人,其中满族1247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2%。满族主要分布在盟温站村,全村满族1218人,占全镇满族总数的97.7%。盟温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1946年名解放村,1983年更用今名,辖6个自然屯。盟温站设在村居委会住地即庙东屯,乾隆朝此地修建一座老爷庙,故名。全屯101户505人皆是满族。庙西屯240户1127人,其中满族182人。此外,尚有西马场屯,系驿站牧放驿马场地。东河南屯、西河南屯、西南山屯等,共有满族531人,占四屯人口总数的25.9%。
  (4)蒙古喀伦站:乾隆九年(1744)开辟伯都讷至三姓(今依兰县)之间的驿道,从登伊勒哲库站出发,首站即是蒙古喀伦,东北行80华里过牛头山,渡拉林河,达黑龙江境内多欢站。北行45华里到松花江渡口。额设笔帖式1员,领催委官1员,站丁10名后增5名,光绪四年(1878)增10名。光绪十四(1888)年合计站丁25人,牛25头,马25匹。光绪十五年(1889)丁口355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73户丁口325人,站丁随缺地673垧。蒙古喀伦站在今榆树县太安乡新站村,驿站当地俗称官房子,5间,民国时期改做磨房,1951年拆除,今遗址无存。现在通过新站的公路,是改造原驿道而成。
  太安乡新站村原是榆树县大岭村新站屯,1983年建新站村,辖6个自然屯,“新站之名系由蒙古喀伦站演变而来”,康熙朝开发。据村会计许文友(53岁)介绍,当时满族人口较多,1964年人口普查,张广真、张广禄、张广福三户恢复满族别;1974年人口普查,张广军、张广巷、张广智等几户恢复满族别;1982年人口普查,恢复满族别者60余户480余人,新站村满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2%。据赵恒(62岁)介绍,新站村满族有“八大姓,即贾、张、吴、赵、马、班、史、程”,1985年贾、吴、张、赵四姓,仍住在新站村,史姓迁往鹤岗市,班姓迁往榆树县城发乡,马姓迁往本乡西龙村,程姓已绝传。贾吴两姓曾有宗谱,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毁无存。据吴庭汉介绍,本村满族多是山东、河南籍,“随龙”到此地充当“站人”,大约已有11代了,但皆不知隶属于何旗佐。
  驿站站丁出身大多数与边台台丁相同,设站之初,绝大多数是流戍人口,“随旗”者即汉军旗。康熙朝末年,“羁官”于辽东的王一元,写了如下见闻:“沿途看到了许多站丁,蓬头垢面,生活极苦,问及他们,都说原是吴三桂的部属,被发来塞外充当站丁苦役”,“逆藩家口充发关东者,络绎而来,数年始尽,皆发各庄头及站道当差”。清朝黑龙江官员宋小濂在《北徼纪游》一书中写到,问及伯都讷至瑷珲间的各驿道站丁,他们皆答曰:“当年吴藩被平定后,其余党被遣发,赴极边充当站丁。”据史料记载,吉林境内开辟驿道和创立驿站之初,额设站丁875名,站丁出身概源于此。光绪十四年(1888)添增站丁243名,其出身开始出现差异,有的是随旗户,有的则是民人。据1934年版的《榆树县事情》(日文版)一书记载,榆树县旗人1934年2230户,男性13500人、女性11800人,“大多属于编入旗籍的站丁”后裔,分布在松花江沿岸村屯。
  驿站丁的待遇,自嘉庆朝以后有重要变化,如嘉庆五年(1800)定,台丁站丁之子,“与陈汉军新汉军统编合字号,一体考试”。同治朝开始,“挑兵在营补甲,军前之功入汉军册档”,“遇有军缺随时调补”。这些政策性变动表明,台丁、站丁之子开始享受汉军旗政治待遇,那种“流戍”地位已经消失。在经济生活方面,自光绪十四年(1888)以后,每丁给牛马各一头(匹),准站丁盖草房一间、大门一间,房舍周围准筑土墙。伯都讷境内的官荒、围场荒,允许北路各驿站丁,“招佃试垦”,所得租金津贴给站丁。
  开辟驿道和建立驿站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发和集镇的形成。驿站所在地既是驿路上的官设中转交通机关,同时,它又逐渐成为人口聚落的中心点。首先,站丁及其家眷成为早期的聚落人口,相继民人垦荒者前来落居,以驿站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与此同时,农商交易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有驿站之区,商民易聚,积久成市”。苏瓦延站发展为双阳镇建治双阳县,登伊勒哲库站成为秀水乡政府驻地,盟温站发展成为榆树县第二大镇五棵树镇。这些变化和进步,与当年旗人的辛苦劳动是分不开的。
  (六)练军:同治六年(1867)奏议,编制吉林练军,剿办马贼。翌年开始在全省驻防八旗和西丹中,选练马步队千名,厥后递有增减。到光绪十七年(1891)练成3763员名。吉林练军自光绪十七年(1891)后,分布全省,其中驻双阳、九台(两地当时隶属于吉林府)、榆树(隶属于伯都讷厅)、农安、市郊境内者分布如下。
  驻苏瓦延站(今双阳镇):头起扎兰马队,统领诚明。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45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裁,组建扑盗队一营325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吉林五路巡防队,驻双阳境内者是右路的一个营。
  驻大安(今大南屯):长春市郊区大南乡,民国以前隶属于伊通县,清代地名大安。1959年4月划归市郊区。驻六起四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25名。
  驻放牛沟:九台市放牛沟乡,驻六起扎兰马队。委防御、委官各1员,兵丹20名。
  驻其塔木:九台市其塔木镇,驻二起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26名。
  驻孤榆树:同治七年(1868)练军马队驻孤榆树(今榆树县城)45名。光绪十七年(1891)调整,驻五起头扎兰马队,委营总、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委笔帖式2员,兵丹43名。
  驻八号:榆树县八号乡,驻三起头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35名。
  驻泗河:榆树县泗河镇,驻七起三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35名。
  驻登依勒哲库:榆树县秀水乡,驻五起四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45名。
  驻五棵树:榆树县五棵树镇,驻二起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各1员,兵丹28名。
  驻土桥子:榆树县土桥乡,驻七起四扎兰马队,委参领、委防御、委骁骑校、委官各1员,兵丹45名。
  驻农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骁骑校达青阿率马队50名驻扎。
  吉林将军境内的练军,经义和团运动和俄国军队入侵占领,基本上溃散,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后改编为各府县的扑盗营。
  二、打牲乌拉属八旗
  (一)打牲丁户:清朝政府设置在东北地区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是国家亦是吉林将军境内的一个特殊机构,它不属于八旗驻防性质,更不在驻防八旗序列。初隶属于京师内务府,后改由吉林将军兼领。打牲乌拉总管所管辖地域及其活动范围,原是纳拉氏布占泰贝勒之地,降服努尔哈赤后,授其子孙编旗。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设置于顺治初年,衙署在大乌拉城(今永吉县乌拉街镇),与乌拉协领衙门同城,但互不隶属,互不相涉。这个机构是专为皇朝采扑珍珠、鲟鳇、人参、蜂蜜、松子等土特产品(贡品)而特设,它拥有22个采集贡品的山场,拥有贡江、贡河64处。这些地域划入封禁地域,不准旗人、民人涉入。这些地域包括今永吉县中部、北部,舒兰县西部,榆树县南部,双阳县、蛟河县和五常县的小部分,九台市的东部。占地方圆约560华里。今九台市的其塔木镇(民国年间是永吉县第二区)、下九台(民国年间是永吉县第四区),皆在其范围之内。
  按当时二区四区的行政区划,共辖379村25533户。今其塔木、胡家、莽卡、三台、上河湾、城子街、沐石河、红石砬子、稗子沟、哈什蚂、山前槐、尤屯、塔库、博尔哈通、锦州屯、蜂蜜营、六台、前央、四台、七台、五台、老边、下九台、波泥河子、上九台、营城子、苇子沟、八台等乡、村、屯,皆属打牲之地。
  光绪十七年(1891)报告,打牲乌拉总管(正三品)1员,佐领2员,翼领8员,骁骑校15员,委骁骑校14员,委官14员,七品章京4员,仓官1员,教习1员,笔帖式9员,领催28名,采蜜领催3名,官庄领催1名。打牲丁中珠轩达110名,铺副138名,牲丁3993名,匠役6名,仵作3名,包衣7173户29708口。清朝末年统计,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统辖旗人43568口。
  正是由于今九台市的松花江西岸地域,清代属于打牲乌拉范围,其地各村屯世居的满族先祖,绝大多数隶属于该衙门,或为官或是打牲丁。据赵明学介绍:塔库村三家子屯赵家,世祖其家原系女真纳音部,降服努尔哈赤,康熙十年(1671)拨归满洲正蓝旗,第三世祖纳林委任打牲乌拉翼领,九世祖阿克当阿为翼领,十世祖德海为领催,凌海为珠轩达。赵家另一支派亦拨归该衙门,满洲镶白旗。该屯满族人口占47%。据赵嘉荣(61岁)介绍:祖先居长白山下今抚松县境内,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白旗,汉姓赵,先迁居乌拉城,后迁居今锣鼓屯。四世祖之次子五海为骁骑校,五世祖次子傅明为骁骑校。从第十世祖富春起改用汉姓。锣鼓屯50余户中赵姓满族占五分之四,皆属满洲镶白旗依尔根觉罗氏后裔,另五分之一虽然亦是赵姓,但编入满洲正白旗,与锦州屯赵姓是一族。锣鼓屯赵蕴德家是满洲正黄旗。周家村的赵泰忠家是满洲镶白旗。据周玉德(80岁)介绍:乾隆朝末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到乌拉城,充当鳇鱼差,“随旗户”,编为汉军镶黄旗,后迁居松花江西岸自成聚落,取名周家屯。当时编旗的还有李、卢、张等姓家族,今周家村大韩屯的韩姓,亦是充鳇鱼差户,编入汉军镶黄旗。据吴振生(74岁)介绍:先祖系女真辉发部,“随龙”后,迁居韩家屯,后世又迁居谢家屯,编入满洲镶黄旗,二世祖出征因功赏家奴2名,子孙阵亡多名。九世祖次子六善为六品骁骑校,十世祖长子长荣充鳇鱼差,次子庆祥为笔帖式。据吴振生介绍:张庄子村陈海生家是“随旗户”,编入汉军旗。尤屯韩庆方家是“随旗户”,编入汉军旗。两姓皆是打牲丁户。据陈瑞春(60岁)介绍:先祖在盛京将军麾下充差,满洲镶红旗,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685年3月19日)“赏给乌拉正白旗打牲丁,归旗当差”,在四家子占荒落户。嘉庆十五年八月十一日(1810年9月9日)归采珠镶红旗登额郡王管下,“传至八辈瑞山,入旗当差”,今居松江村四家子屯。据关喜山(83岁)介绍:先祖系女真纳音部,随努尔哈赤挖人参,编入蒙古镶蓝旗。先住乌拉城韩屯,后迁至石屯,充打牲差。据赵英林家谱记载,原系女真纳音部,依尔根觉罗氏,编入满洲正白旗。先祖因战功撤除包衣身份,拨给显新王府达希先佐领下充差,转编镶白旗。一世祖次子额奇布于顺治十四年(1657)拣放打牲乌拉六品翼领,居锣鼓屯,康熙十七年(1678)赏五品顶戴。小韩村石姓满族,满洲正黄旗,锡克特里氏。锡字切音石,冠汉字单姓石,今家族分七支,现有600余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小韩村,族中先后出10位神授“萨满”,如石清山、石清民等,还出一百多位“栽力”。东哈村的石殿发、石殿琦、石文才等皆是“栽力”,属满洲正黄旗。女真乌拉部布占泰战败后,布占泰之孙乌隆阿落居锦州屯,其余家族有的落居永吉县弓通村,有的落居莽卡村一带,其后裔已全部冠以汉字单姓赵。据石克特哈拉家谱记载,石姓家族祖居长白山、平矮山、辉岭等处地方,高祖倭力和库生三子,皆“从龙入关”后定居北京。三子吉巴库任职太仆寺总珠轩达,顺治三年(1646)因年老回乌拉落户。光绪十年(1884)纂修的《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作者来喜,出自石姓家族,当时,来喜是六品骁骑校,兼理印务处,管理采珠正黄旗事务。石姓后裔石光伟居长春市区。
  (二)官庄壮丁:康熙四十五年(1706)应总管穆克登之请,内务府决定设立五座官庄,名乌拉官庄,分布在尤家屯、张庄子屯、前其塔木屯、后其塔木屯、蜂蜜营屯,直隶于乌拉总管衙门。从50户采蜜户中,选出5人充庄头,挑选70人为壮丁。乾隆五十六年(1791)壮丁增加到140人。每座官庄设庄头1名,壮丁先是每庄14人,后28人,每丁拨给土地15垧,每庄给牛20头,承种官地,由官庄领催1员管理。每丁每年交谷43.2石,设仓收储,供官兵俸饷及荒年赈济口粮。
  乌拉官庄的壮丁皆是“随旗户”,据《吉林乡土志》记载,五官庄壮丁大多是“吴三桂后裔,曾拨此务农”,或拨入打牲乌拉地方充当苦差,编旗前其中有汉人也有回人。据其塔木镇《杨氏家谱》记载,清初,以军功拨旗籍,后来“遭参罔奏从逆……谪于乌拉应蜜差”,不久拨入五官屯,屯田。杨家原籍福建晋江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谪戍乌拉城,后迁徙其塔木地方。蜂蜜营村的段、唐、于、张四姓,皆是“三藩”降卒,流戍后定居,被编入五官庄。
  三、随旗农户
  旗人“随龙”入关之初,给留守东北地区的八旗兵丁每人拨地30亩,谓之“份地”或“红册地”。后来随着战事减少和务农旗人的增多,红册地的面积不断扩大和增多。此外,还有多种称谓的旗地,如官庄地、台丁屯田地、站丁屯田地、官兵随缺地、公共马厂(场)地、祭田地、坟莹地、公田地、学田地、养赡地、津贴地等等。凡是有旗人聚落的地域,皆有旗地的分布。自乾隆九年(1744)奉旨,实施闲散京旗回乡计口授田政策后,吉林将军境内始有“京旗还屯”人口,红册地大幅度增多。由于吉林将军所属八旗官兵俸饷多年拮据,便大量拨发随缺地和屯田地,以“津贴生计”。又由于废除吉林和伯都讷两围场,更是大面积开发围场荒和官荒。在这种形势下,拥有旗地和直接务农的八旗人口,与日俱增。
  榆树县境内,从道光五年(1825)起,相继开发官荒,有的属于旗人自开自耕,有的属于旗人领垦,招佃民人耕耘。自垦或招垦皆属旗地,如东八里荒,在弓棚镇以西,道光五年(1825)招垦。原额42779垧,升科纳租为1032垧。属于津贴吉林将军所属38个驿站的官产,由总站关防处派员经征,每垧租5斗。民国元年裁站,变价原额地7517.16垧,升科纳租为2959.6垧。凉水泉子荒,在新立乡、光明乡、保寿乡一带,咸丰五年(1855)招垦,属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乌拉协领衙门官兵津贴地,两衙门自行派员经征。原额27021垧,升科纳租为1714垧。民国元年(1912)变价,原额地27022.8垧,升科纳租为17150垧。法特驿贴地,位于县境西南与登伊勒哲库驿站地相连,原额36.9垧,升科纳租为250.2垧。五常驿站地,位于县境西南秀水村一带,原额16.9垧,升科纳租为4774.9垧。民乐田津站地,位于县境北部当时的北新村、孙家村一带河川地,原系伯都讷副都统办公津贴地,1918年变卖,原额555.62垧,纳租升科为71.3垧。吉林鸟枪营津贴地,位于泗河镇桦树村史家屯、于家乡于家村蒋家屯一带,原额5478.9垧,升科纳租595.7垧,1912年变卖。马厂地,位于五棵树镇内,属于八旗官牧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招垦,原额5236.3垧。
  榆树县五棵树镇一带,满族的先祖,除一部分来自康熙朝的驿站站丁外,另一部分则分别是“京旗还屯”人口和“随龙户”脱离军旅务农人口。当地对最早到来的旗人,有“三王四李一户董”之说。据当地户王继兴(70岁)介绍:我们王姓来自山东青州府安丘,汉军镶黄旗,到此地已经10代人了,是“开荒占草户”,王李董三姓与驿站户无关,不是站丁。庙东屯宋福安家是汉军正黄旗。那时,我们三姓“种地不交粮,养儿当兵,满汉不通婚”。
  秀水乡辖9个行政村49个自然屯,全乡满族人口的先祖,除一部分是驿站站丁外,则大多是“随龙户”脱离军旅而务农的人口,另有少部分是“京旗还屯”人口,主要分布在双庙村一带,1981年全村725户3623人,其中满族577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6%。其中于广福屯满族占25%,于家烧锅屯占24.6%。据调查,双庙村于姓原籍山东莱州府即墨县人,乾隆八年(1743)于开基兄弟三人到该地“占草开荒”,以姓名命屯名即双庙村于开基屯,后又有于家烧锅屯。当地满族皆谓“随龙户”,只知属汉军旗但不知旗佐。于家有一段故事传说并形成了一种习俗:于家先祖从关内到关外,渡江(河)时,船到了江心旋转不进,于家便祷告苍天并许愿,每逢年节吃素,求佛祖保佑安全。定居后,于姓旗人在每年腊月三十晚上零点至年初一晚零点戒斋,年初二开斋,初一至初五挂家谱祭祖。
  秀水乡新田村与秀水村相邻,南临松花江,村辖6个自然屯,1981年全村455户2358人,其中满族435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8.4%。榆树底下屯满族250人,占全屯人口总数的50.4%。该屯满族人宋铎是到达该地的首户,据推算来此约有二百余年历史,全屯满族以刘、宋两姓居多。
  秀水乡苏家村与秀水村相邻,与大坡镇耿家村接壤。这个村人口原属秀水村,1948年从秀水村分出建苏家村。1981年全村616户3046人,其中满族474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5.6%。满族主要分布在七棵树屯,满族占全屯人口的58.4%。满族刘兆玉是到该地的首户,据刘兆甲(84岁)说,我们刘姓是旗人,祖籍山东兖州府东郃县,康熙年间到秀水,是“随龙户”,距今已经十代了,现在秀水屯有祖坟,大约第五代祖迁居耿家村西水芳沟屯。乾隆年间,住在秀水屯的是“三王四刘于半站”,即旗人以王刘于姓居多,而其中于姓大多是驿站人。据刘福海介绍:祖籍山西太原府洪洞县槐树底下屯人,“随龙”到秀水,今秀水村有祖坟,后迁徙到西水芳沟屯。
  大坡镇位于县城南30公里,辖8个村,1981年全镇6135户29720人,其中满族1036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3.5%。满族主要分布在耿家村675人,占全镇满族总人口的65.61%。耿家村满族主要聚居在西水芳沟屯,全屯80户382人皆是满族,以刘、耿、焦、金四姓居多。东水芳沟屯满族占全屯人口的62.8%。
  榆树县境内,光绪八年(1882)旗人1700户9700人,1934年2230户25300人,主要分布在五棵树镇、秀水乡、大坡乡、太安乡。1982年四乡满族5751人,占全县满族人口的73.9%,其中前三个乡的满族,占全县38个乡的68%,且三乡镇联成一片,与当时的伯都讷和舒兰相连接,成为满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农安县在有清一代,地处吉林柳条边西边外,属于郭尔罗斯蒙古草原,无驻防八旗和其它旗人机构,因此无旗人册档。落笔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农安乡土志》中写到:“旗户无”。民国十六年(1927)成书的《农安县志》(卷七)中记载,宣统元年(1909)有满族410人。何以出现如此多的旗人,如何分布等等,今尚无材料佐证。
  德惠县东南与九台市接壤,其地域建治前属于打牲乌拉衙门的采贡地。东北隔松花江与扶余和榆树两县为邻,设县前属于伯都讷围场地,西与西南则是蒙古游牧地。农田开发后的嘉庆五年(1800)设沐德乡和怀惠乡,隶属于长春厅。宣统二年四月(1910年5月24日)建置德惠县。德惠县境内的旗人,到了清朝末年始见记述,主要分布在德惠镇、朝阳乡和松江乡一带,基本上是从黑龙江省、九台、永吉等地迁入,形成散居状态。据王福君介绍,他的先祖是女真完颜部后裔,正蓝旗,汉姓王,祖父王兆魁,在清代黑龙江将军署下为官,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受俄国侵略军迫害,逃亡双城堡,后迁居东兴镇,1942年迁居德惠县城。松花江乡和朝阳乡的满族人口,与清代设立鳇鱼圈有关,该地一些满族先祖,是打牲乌拉的鳇鱼贡差丁后裔。
  黄(鳇)鱼圈,地名,又是打牲乌拉衙门在松花江采集鳇鱼的一种设施。今有一座《贡江碑》,屹立于德惠县朝阳乡朱家坨子屯东1华里处,第二松花江在这里分出一岔,名曰巴彦河(巴彦渚),长约5华里,又注入主江道。该地是榆树、舒兰、九台、德惠四县交界地方。清代,打牲乌拉衙门与该地域领有者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因用地、开荒、建鳇鱼圈等问题发生争议,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并奏明朝廷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勒立石碑一座,世人称之《贡江碑》。石碑屹立的具体位置:德惠县城偏东南65公里,南距九台县三台乡12公里,隔江东距榆树县大坡乡15公里,隔江东南距舒兰县法特乡黄鱼村20公里。碑文刻记协商过程、鳇鱼圈占地范围、采扑鳇鱼、鲟鱼方法等内容(碑文载录于《长春市志·文物志》)。清顺治年间开始,定鲟、鳇为贡品,命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松花江、黑龙江采捕,呈贡朝廷。今流经德惠、农安、九台的松花江,是采扑贡鱼的主要河流,在德惠、农安沿江地方设施鱼圈,驻扎八旗,经理采捕和饲养事宜。打牲乌拉总管每年谷雨季节前,派委官3员、领催3员、打牲丁200余名,在松花江里捕捞,如捕得鲟或鳇,随时送鱼圈蓄养。到立夏季节,派值年五品翼领1员、委骁骑校2员,赴松花江来往梭巡,以防旗民人等偷捕贡鱼。五月下旬,总管亲自带领官弁兵丁百余人总查一次。到冬初,亲督官丁300余员名,将鲟鳇从鱼圈起出,浇水挂冰,呈贡鲟鳇12尾,另有鳟鱼18尾、各色杂鱼800余尾。派出骁骑校2员、委官2员、领催1员、珠轩达头目和铺副各2名,装载大车8辆走驿道进京师,呈交内务府,“以备元旦需用”。入贡之初,要求鳇鱼应在一至二丈长。到了道光朝,由于频捞过度,难以捕获,不再要求尺寸了。进贡额超过12尾,奖;缺尾额,罚。旗民人等私自捕捞者定欺君罪,处以刑罚。自光绪朝修建东清铁路和江桥后,鲟鳇绝迹,不得不停捕停贡。
  鱼圈:是蓄养已捕得的鲟鳇的地方,设在江道左近与江水相通的水港内,用长一丈余直径一尺许的圆木,围木栅而成。捕捞而得的贡鱼及时流放圈中,以防水浅受“薰热”之灾,防水大冲倒栅杆鱼顺流逃逸。圈内蓄水适度,鱼食充足。当时,设鱼圈有巴彦渚、龙泉渚、如意渚、长安渚、吉祥渚、吉兴渚等等。今能确切查明在吉林省的有龙泉渚:在松花江左岸,舒兰县法特乡黄鱼村,清代属吉林府界内。如意渚:在今榆树县大于乡毛家船口,俗称黄鱼圈,清代属伯都讷副都统境内(今扶余县)。巴彦渚:在松花江右岸,今德惠县松花江乡茶条岗村黄鱼圈屯,位于乡东偏北10公里处,清代郭尔罗斯前旗界内。此地建有捕鱼总营(又称鱼营)一所,派官值年看守,头目满语呼嘎尔塔(俗称千爷)。历年冬至以前,将进贡的鲟、鳇及各色呈贡鱼,一律运进鱼营挂冰,从此地鱼营出发送呈京师。德惠县菜园子乡菜园子村有一个自然屯,称小黄鱼圈屯,在乡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亦属圈养鳇鱼的地方。长安渚:在松花江右岸,今农安县黄鱼圈乡黄鱼圈村,在乡政府驻地北6.5公里处,清代属郭尔罗斯前旗界内。建有官房一所,派官值年看守。传说,光绪朝,马姓受命在此捕捞贡鱼。
  九台市东部地域松花江西岸一带地方,是满族聚居地,自清朝中叶以后,打牲衙门所属的官荒,开始逐步招垦,以八旗子弟为主要招垦对象,今莽卡、胡家、其塔木等乡镇的满族人口先祖,除系打牲衙门、乌拉衙门充差户外,皆属耕耘旗地的随旗户或“旗下人”。原是女真长白山部、纳音部、乌拉部,或“随龙”出征后返回故地,或“随龙”后迁居这一带,“开荒占草”。大约在康熙朝初叶即17世纪中叶前后,在这一带地方“建宅立屯”。莽卡村是女真乌拉部故地,顺治朝正白旗佟、杨、石三姓和汉军旗韩姓,到该地落居,史称“四大家”,其中以沙里巴杨姓的户数人口最多。乾隆三十五年(1770)前后,由于人口繁衍,聚居点分出前、腰、后莽卡屯,合计30余户。东哈村的关长达说,他家前十三世祖从长白山“随龙”当差,到乌拉街占荒,相继有石、郎两户前来开辟三个屯,据推算约在康熙朝初。松江村的赵忠连说,他家先祖那旗布禄从长白山到乌拉街,“建宅立屯”,命称锦州屯,据推算约在康熙朝初。赵殿发说,他家第十二世祖从长白山“随龙”到乌拉街,后来又有韩、杨、徐三姓前来,命称聚居地四家子屯。金岗村三道岭子屯的关文楼说,他家第十世祖从乌拉街到此地,开荒定居。后苇子沟屯的关文和说,他家第十世祖从长白山随军到此地占荒。今三道岭子屯和后苇子沟屯的满族,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8.5%。博尔哈通屯的杨二祥说,他家第十世祖到此地定居,以满语命称聚居点。
  双阳县一带,在明朝时是女真完颜(延)部故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加入建州部,明万历十六年(1588)四月,完颜部酋长瓜尔佳氏索尔果,率五百户四五千众,归附努尔哈赤,其子费英东(满洲镶黄旗)佐理政务,在征服扈伦四部过程中,屡立战功,晋升一等大臣。完颜部活动中心,在苏瓦延河即今双阳河两岸。双阳河流经双阳县7个乡镇,1982年沿岸满族11722人,占全县满族的60.7%。今双阳县满族人口先祖除完颜部后裔外,即是苏瓦延驿站丁、苏瓦延卡伦兵、柳条边驻防八旗、伊通驻防八旗、边台丁口等后裔。据各种统计资料记载,该地方嘉庆朝满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0%左右,同治朝约占30%,1915年前后约占16%。
  四、旗籍正印官
  长春地方在清朝设官置署,在时间上最早于嘉庆年间。各民署任职的正印官,有出身于八旗者,据《东北人物大辞典》所载名录,清嘉庆五年(1800)至1945年的145年间,已经明确标出族别者51人次。他们的掌印视事,以及随吏兵卒及家眷,在一定范围内留下了故事和足迹,亦是研究记述满族源流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长春建治于嘉庆五年(1800),光绪十五年(1889)升府。首任通判六雅图,蒙古镶黄旗。到宣统三年(1911)止,历届通判以上的正印官旗籍者43人次,至宣统三年的111年间,旗籍正印官掌政长达一百余年,民籍正印官掌政仅10年左右。农安县建治于光绪十五年,旗籍正印官1人次。榆树地方,嘉庆十六年(1811)由伯都讷厅派出分防巡检管理,光绪八年(1882)撤销分防巡检,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治榆树县,宣统元年(1909)改设榆树直隶厅,民国元年改县。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知县、通判等旗籍正印官2人次。德惠地方,光绪十六年(1890)长春府派出分防照磨驻朱家城子管理,宣统二年(1910)撤销分防照磨,建治德惠县,旗籍知县2人次。双阳地方建县于宣统二年(1910),旗籍知县2人次。九台地方建县于1932年,无旗籍县长。清代吉林将军管辖的各府县正印官,从光绪十年(1884)以后,奉旨“满汉兼用”,从此以后,民署中旗籍正印官减少。
  五、家谱
  (一)谱序(摘要)
  九台富尔察氏(汉姓赵)谱序:“祖籍珲春,始祖代先,擢放纳音缺,由珲春移居纳音(今长白山麓)。弟伦云仍居珲春。代先生四子,长子倭珠,次子倭和纳,编入正红旗。三子纽恒额,四子托西纳,编入镶黄旗。在纳音落户。传至纽恒之孙迈图,已巳年授为乌拉地间嘎善达缺,遂带眷属居乌拉,乌拉有富氏者始于此。”
  九台胡氏家族谱序:原籍瑷珲城,“拨入宁古塔地方充差,随萨布素将军来瑷珲开地,迁至安图。后,过松花江之东定居,隶满洲正红旗。”今,后世子孙分布吉林、长春、永吉等地。
  九台建州关氏谱序:“由京都以来,关姓头辈太爷迈图时任佐领,二辈太爷怀他哈,归乌拉总管衙门镶红旗充差,升授珠轩达,往赴汤旺河采东珠。三辈太爷憨奇升翼领,带各莫音采珠,往上江小哈达一带。四辈太爷哈达升领催,往京都呈送东珠……。”“由二辈太爷安居乌拉城北江南韩屯,开办江上,永远落户。”今后裔在九台韩屯、三家子一带。
  九台瓜尔佳氏(纳音关)谱序:“祖居安图地方,后迁宁古塔、牡丹江一带的纳殷地方。自三世祖始,于后金天聪八年(1634)率子归清,隶入宁古塔满洲正黄旗,后又于康熙十五年(1676)随同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城,改制编旗,归于吉林满洲镶蓝旗第二佐领下。族中有官至佐领、协领、副都统、将军者多人,其中七世祖富德,敕封为世袭一等靖远威勇侯。自四世祖后族分五大支,除一支入京已不可考外,余下四支分散居于吉林各地,汉姓关。”
  九台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哈萨虎”汉意为左,即左贝勒。总档、清末满文图谱、1964年汉文图谱、1988年汉文图谱等各一份,保存于九台市莽卡满族乡赵显文家中。支档7份,保存在永吉县乌拉街镇赵振声家中。档册1964年修,由其家族二十世赵东升、二十一世赵显章主持。档册内容分两部分,前部为谱序,1914年谱原序。两序都记载了那拉氏始祖那其布禄,明朝初期脱离锡伯部,从嫩江一带迁至乌拉一带,自治而立,后世曾盛极一时,记述了努尔哈赤灭乌拉部的经过。后部为谱表,自始祖至当时的第二十四世,人名按生者朱字,亡者墨字,记姓名、妻室、子嗣。满文图谱绘于素绢上,上部为彩绘陵园图,背景为崇山茂树,中间是十几座碑亭,碑上用满文写有明代乌拉部一至五世祖先姓名。碑亭两侧各有一扇绘制极精的屏风,上用汉文写其族一至二十世较显赫人物的官衔和姓名,如前期的贝勒、后期的副都统、协领、佐领等。下半部用朱墨两色书写六至二十一世祖名字。全部共著录866人的名字。1964年和1988年的汉文谱图,仅将上部的陵园图换成楼台亭阁,世系也分别由原来的二十一世增至二十四世和二十六世。
  九台伊尔根觉罗氏谱序:……(略),“兹考我族系满洲正白旗所属,姓伊尔根觉罗氏。满语伊尔根汉译为氏,满语觉罗汉译为赵。我先祖先宗原居乌苏里以东,至清初,自始祖哈公,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1677)奉旨驻防吉林,始率族来斯卜居吉林西北柳树屯(民国年间属于永吉县四区,今属九台市),迄今已历十世……(略)。”
  九台锣鼓屯伊尔根觉罗氏谱序:“祖籍长白山分水岭西侧,后迁至辉发川、呼兰哈达山处,后,又迁至辽阳地方居住。天聪五年(1631)始祖安耐、安泰、安达兄弟3人,随皇太极西征,后居盛京城南依吉福屯。安耐于顺治二年(1645)拨至乌拉地方充差,打牲贡鲜;安泰随龙进京,于顺治年间直至迄今;安达于顺治年间留居盛京,迄今有后裔在此定居。从第三世祖起,三子分三支定居入籍……(略)。”
  九台成氏(成荣泰)家谱序:“我成氏以封受氏,累世为晋人,居太原之洪洞,后官河南,遂迁确山家焉。国朝龙兴,归京师,隶汉军籍。其时尚武,勘记载,故名字轶无可考。康熙中,以关以东多瓯脱地,拟以八旗人实边,大臣上其议,诏可。二十四年(1685)吾祖遂迁于乌拉,吉林之有成氏自此始,即谱所称岐公也。穷荒瘠苦,以耕以食。自名玉公始,仕于乡,授七品冠带屡迁城北其塔木即今里也。咸同之交,鄂中军兴征调,入世祥保、桂保与焉,积功擢花翎、兰翎、四五品校尉各有差。故事,凡采珠人从军者掇一甲,辄抬旗归协领兵籍,至是亦如之,此又为拨旗之始……(略)。”
  九台石克特利哈拉家谱:“石氏祖居长白山、平矮山、辉岭等处,后迁盛京西南居住二百余年。高祖倭力和库生三子,长嘎拉钩,次景吉那,三吉巴库,皆随清军入关,定居北京。”吉巴库于顺治元年(1644)曾以太仆寺总珠轩达身份,被派到打牲乌拉一带打牲,三年(1646)时,因年老奉旨携书童杜太,赴乌拉落户(此谱存于长春市区内石姓家族后裔手中)。
  九台尼玛察氏谱序:“溯我祖自随龙争操而来,原系尼玛察氏即是杨字姓。国体重更,建成民国,五族共和,满汉无分,旗人亦以名上冠姓。始祖居吉,派乌拉充差。仲,居吉林,季,往黑龙江墨尔根充差……。”
  双阳县双阳河乡宋家村齐家洼子屯杨家谱书序:“本族原籍江苏省镇江府丹阳县。康熙五年(1666)拨至奉天府开原县,七年(1668)又拨到搜登站当差。我始祖文昌公与子世义,孙,朝龙、朝凤、朝文,站地落户。始祖与二世祖俱亦作世。所以搜登站有始祖并二母祖坟茔一处。康熙二十一年(1682)朝龙兄弟子侄转拨刷烟站充当壮丁,落户河东,站地两处,北山后占地一处。二十七年(1688)设立站道,改刷烟站为苏瓦延站。六十一年(1722)朝龙、朝凤死。四世传杨明喜的长子杨瑛,在双阳本街南团山子打死过猛虎,人称打虎壮士杨瑛。杨明旺于雍正十一年(1733)出站,入鸟枪营镶红旗当差。五世祖杨永春,在苏瓦延驿站充马头,杨长春在赫尔苏驿站充拨什库,杨遇春在关防处充拨什库、苏瓦延站排头,杨俊良在苏瓦延驿站充领催委官。乾隆元年杨朝凤之妻雷氏,携幼儿从苏瓦延驿站东山迁到此地,后来齐姓迁到此地。”今齐家洼子屯在乡政府驻地东北5.2公里处,全屯84户378人,其中满族250人,占总人口的66.1%。
  双阳县太平乡二道村黄氏家谱序:原籍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士。“在吴王(三桂)麾下火器营当差。前清初年,随吴王追‘闯逆’李自成,因有战功,于康熙六年(1667)由京都拨至宁古塔。后设吉林城西苏瓦延驿站,遂拨来当差。始祖黄永万……传至十世孙黄文光。”今二道村410户1969人,其中满族121人。
  双阳县太平乡长山村南城子屯银宝祥家谱序:“原籍辽阳人氏。修过城,首次拨至府申。养狍鹿采官参。二次拨至盛京,修皇陵建四塔。三次拨至赵家台,看守皇边。巴海将军时拨至乌拉站当差。康熙二十一年(1682)补至刷烟站效力当差。”今长山村738户3276人,其中满族514人,占全村人口15.7%。南城子屯位于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103户432人,其中满族140人,占全屯人口32.4%,银氏家族创屯。
  双阳县齐家乡齐家村炮手屯唐恩太谱书史略:“祖籍云南尉州槐树村。……明至永乐初,先祖议叙授钤以通政司,有声钺,以军功拜副将。后移住山东东昌府寿光县大唐庄。明末,先祖唐际胡令五子商同分析,各谋生路,为日后易识宗系计,特备风磨、铜香炉、烛台,各携一套,以便鉴识同宗纪念物。自玺往居关东魁安地方;自辅仍居山东;自录身奔热河,编入汉军镶红旗;自林仍归云南;惟我始祖自臣来自关外,康熙九年迁往漂洋屯北部(今永吉县桦皮厂乡漂洋村),考查该地肥沃可居,于乾隆二十年(1681)间奉令,拨户垦种官地。将我四世祖正隆、正丰兄弟两人,拨往吉林西北饮马河西东官地永居。嗣因四世正隆当差出力,拨入吉林汉军正白旗五佐档册。二世祖唐兴于乾隆初年,由热河至吉林占居崔屯。嗣考支派相符,确系同宗同族,继将户口请入鸟枪营正红旗档册。我始祖自臣之墓,于康熙年间即葬于漂洋屯东山之阳,迄今尚存。”
  (二)满族姓氏辈序字歌
  他塔拉氏(唐):英杰耀武书麟阁 柱国泽民功业宏 兰桂盈阶云翔鹤鲤庭诗礼衍家声。
  那拉氏(钱):国秉计永世 万洪景绵长 功跃荣明久 存德百载香。
  费英氏(马):文凤玉昌明 继先德世荣 安良承泽远 恩庆永赓生。
  纽祜禄氏(大郎):卿贵玉维文冠 敏策达程永远。
  瓜尔佳氏(佛关):富升永文福 树叶成洪烈 功威立品申。
  瓜尔佳氏(侯关):康泰承先荫 都德清福勋 中荣明显世 丙国庆长春。
  马佳氏(马):国土文明启 秉宗志兆昌 维纯显毓广 兴庆溥恒祥。
  乌拉那拉氏(赵):裕国文忠显 奇嘉仁义宏 荣华增富贵 永世庆升平。
  瓜尔佳氏(罗关):云长连海瑞 国富永升平 即振与文广 鹏程兴盛明。
  舒穆禄氏(徐):国盛文字荣 家广宏海明 永学庆振静 树景向泽忠。
  乌苏氏(吴):凤连传家永 忠孝继世长 文明通国瑞 发鹤显麟祥。
  乌拉氏(佛堂赵):恭宽信敏慧 温良勤俭祥。
  瓜尔佳氏(本姓赵):始世高成远 德恩续久长 兰阿洪泽继 桂殿庆衍祥 孝友承先志积善福禄康。
  瓜尔佳氏(蒙文关):昌顺福景延海。
  尼玛察氏(杨):代运贻恩厚 豪富贵成魁 昌世绍多荫 福泽毓天培。
  吴姓(满洲镶黄旗):振宗英宇延 润庆继世成 家学青云志 克明占玉昆。
  赵姓(满洲正蓝旗):国启文明泰 廷升富贵长 承宗传凤瑞 继世锡麟昌。
  建州关:木发千枝归一本 水流万派无双源。
  瓜尔佳氏(纳音关):文德钟先世 鸿恩满荫民 裕承荣显贵 绍守延贻昌。
  伊尔根氏(赵):文明继盛世 富贵庆长天 德俊恩荣久 春如喜福绵。
  (三)满族姓氏
  满族姓氏满语“哈拉”,是由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细胞。据史料记载,清代满洲八旗姓氏679个,其中分布在吉林、永吉、九台一带,大约有99个。由于九台地方清代属打牲乌拉和乌拉协领范围,因此,九台地方的满族姓氏与永吉县的满族姓氏,本属同宗异域不同姓,或同姓殊域不同宗。
  满族的姓氏多者5个音节组成如伊尔根觉罗氏,少者2个音节如佟佳氏。今单音节如赵、关等,则是改汉姓的结果。
  在永吉和九台地方,对满族关姓、赵姓有“七户关八户赵”、“八关十赵”等说法,这种说法是指两姓在满洲八旗中,属于不同旗佐或不同源流而别。例如:
  蒙文关:满洲瓜尔佳氏,镶蓝旗。世居苏完颜部女真故地,第七世祖索尔果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率部归附努尔哈赤,赐“蒙文瓜尔佳氏”(即银之意),编入后金盛京下五旗,顺治朝置打牲乌拉衙门时,其子孙由盛京迁入乌拉地方,充打牲差役,从此乌拉地方始有关姓。
  佛关:满洲瓜尔佳氏,正红旗。原世居完颜部女真故地,始祖常乃(索尔果之父)之子尼堪(索尔果之弟,本支第二世),先居盛京,顺治朝拨归打牲乌拉充差,由于与蒙文关同宗,自称“佛”(即旧、老之意)关。
  罗关:满洲瓜尔佳氏,镶蓝旗。原世居松花江上游,归顺辉发部女真。顺治十四年(1657)拉都胡率家族到打牲乌拉地方,立户充差。后来一支到松花江东岸定居,分谱。居江西者姓关,居江东者因与罗氏通婚,故有罗关之姓。
  侯关:满洲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原世居今汪清、绥芬河一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世祖康果礼归顺努尔哈赤,与努尔哈赤结拜为“换谱兄弟”,其弟喀克笃里被赐封子爵,天聪三年(1629)因叛罪削爵,后裔一支被贬为奴,拨至打牲乌拉充差。乾隆朝末,另一支额勒登保因战功赐封侯爵,世袭罔替,子孙中,封康侯、桓侯、福侯、哈侯等。1932年哈侯府(今乌拉街以东丰口)被焚,全家亡绝。
  讷殷关:满洲瓜尔佳氏,镶蓝旗。原世居长白山北麓,属于讷殷部女真。天命初年始祖索尔霍多率众归顺努尔哈赤。留居盛京一支拨迁宁古塔,编入正黄旗的讷殷瓜尔佳氏户册之中,充匠役。康熙二十二年(1683)移居吉林城驻防,隶吉林城满洲镶蓝旗。
  建州关:满洲瓜尔佳氏,镶红旗。建州女真后裔,原世居沈阳。顺治朝二世祖怀他哈,拨迁打牲乌拉充差,升珠轩达。三世祖憨奇升翼领,四世祖哈达升领催,系采珠户世家。以后分居九台三家子、韩屯等三支。
  大户关:满洲瓜尔佳氏,正红旗。海西女真后裔。较集中于宁安、长春、吉林、永吉等地。因支系最多、人口多,故称大户关。
  在上述七户关之外,在吉林、永吉、九台等地方,尚有郭城关(即丰关,镶蓝旗)、东关(正红旗)、芍药关、乌苏关、扈伦关(住九台韩屯)等。
  关于赵姓,今永吉、九台地方,世俗有“八赵”、“十赵”之说。例如:
  伊尔根觉罗赵:亦称佟赵,镶蓝旗。建州女真后裔,较集中居住在永吉、九台、长春等地。三世祖之长子安耐,于顺治朝被拨迁乌拉,编入貂户牲丁。五世祖巴哈坦生三子,分居于关屯、石屯、打渔楼三处。顺治九年(1652)更为蜜户,雍正五年(1727)更为珠户。后人传诵的《乌拉八景》诗作,出自八世祖富森。
  乌喇纳喇赵:乌拉部直系后裔,正白旗,较集中九台、永吉、长春等地。努尔哈赤灭乌拉部,布占泰与努尔哈赤长女成婚,生八子,长子达尔汉爵布他哈乌拉贝勒爵,后叛,自杀,后人四散。八子洪匡有二子,长乌隆阿时年七岁,潜居今九台境内。乌隆阿生十子分为十大支系,分布于乌拉街、莽卡一带,汉姓赵。
  呼伦觉罗赵:海西女真后裔,镶蓝旗。被努尔哈赤灭后,一支留居盛京城,一支于顺治朝拨迁乌拉充差。到乌拉有两支,其中一支阵亡疆场,无嗣,另一支累世充官,第三世祖八十五,曾任伯都讷副都统,第七世祖富尔松阿曾任奉天副都统,第八世祖常德任吉林佐领。自称“大户赵”。
  伊彻(新)满洲觉罗赵:正黄旗,原属科尔沁部后裔,较集中于九台、永吉、长春等地。康熙朝初年,先祖乌三泰、满泰,被征调参加平定“三藩”之役,满泰因功赐封留居云南,乌三泰回乌拉充差采珠,自称“杨赵”。
  东海赵:满洲乌禄鲁氏,野人女真后裔,镶蓝旗。主要分布在吉林市。
  佛(陈)汉军赵:汉军镶黄旗,主要分布在永吉县。原世居山东莱州府,明朝充军于李成梁麾下驻辽阳,顺治朝初拨乌拉充采珠差役,仍世裔匠户(铁匠),三世祖禄祺改汉姓赵。从九世祖始,累官骁骑校、委官等。因笃信佛教,故称“佛堂赵”。
  伊彻汉军赵:正白旗,原世居山东即墨县李庄,分居于九台、长春、吉林等地。本汉姓李,从第三世起改满姓,由京师内务府拨迁打牲乌拉,编旗充差。第六世祖云生,累官笔帖式、仓官、骁骑校、翼领。因开河采珠功,受慈禧太后召见,赐姓肇,意爱新觉罗氏之奴,后因犯忌改写赵。光绪六年(1880)擢打牲乌拉总管。该姓历三世,四人充总管,与“侯关”、成氏家族有姻亲关系。自称“大尾巴(肇)赵”。
  王赵:满洲正白旗,原是完颜部女真,顺治朝初拨迁打牲乌拉,汉姓王。
  光绪朝拨入打牲乌拉总管云生府下当差,自称“王肇(赵)”。
  郎姓,姓纽祜禄氏,满洲正红旗。祖籍长白山,始祖法特哈,奉旨赏珠轩达,率壮丁数十人专司采珠事务。传至四世胡西泰之子乌通保时,顺治十四年(1657)被拨迁乌拉地方,仍任珠轩达,累升乌拉翼领,始编入正红旗籍。为抗击俄国又拨迁三姓(今依兰)驻防,官至三姓总管(?)。留居乌拉的后人分居松花江两岸,居江东者(今永吉县境内)为吉喜的后裔,居江西者(今九台市境内)为胡西泰的后裔。
  奚姓,姓喜拉氏,满洲镶黄旗。原系东海女真萨哈连部,1617年降服努尔哈赤。二世祖时拨迁乌拉地方,充贡差。乾隆年间编入乌拉协领衙门。因一世祖与穆姓通婚,奚穆为一家。分布在永吉县亚夏、杨木和九台市的龙棚一带村屯。
  (四)满族办家谱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世迹的文书,又称家牒、家乘、宗谱、族谱。家谱主要追溯本源,分清世系和支派,记载功德,订定族规。一般而言,逢龙年、虎年续修家谱,个别的逢蛇年、鼠年也有续修者。
  谱类,分谱单、谱折、谱书三种。1.谱单:顶端和四周绘制寓吉祥的图案,如日、月、松柏、云鹤、楼阁、碑亭。凡绘“九眼透窿碑”图案者,均属与清代皇族有血缘关系的显赫家族。谱单右起竖书,右侧作序,内容包括祖籍地、几次迁徙、旗籍、姓别、原始立谱年月、几次修谱年月。中间写世系表(俗称系列趟子),分左右长次排开,其名为乳号,不写本姓。左侧右下处称谱尾,写立谱主办人、帮办人、修谱年、辈序字歌。谱上的名号只用朱墨两种,墨色表示已故去。凡因功而亡加“阵亡”注释;官宦者或功名者,在名一侧加注职务、科举名;妻、妾或续弦者加注;无子嗣者注无,过继者加注。2.谱折:折叠放置之谱,亦称折子谱。与谱单内容一致。3.谱书:装订成书籍,大多属于官宦人家,分函分卷刻印成册问世。以上三者同时出现者少见,九台境内的家谱,多见谱单和谱折。
  满族修谱始于17世纪,乾隆朝《八旗满族氏族通谱》问世后,兴起修谱风气,办家谱成为满族一系列祭祖活动的一件大事。办家谱多选在龙年或虎年的正月,由穆昆达(族长)主持。
  办家谱的第一项内容,由族长带领大支的族长,到上次办谱的谱房家将家谱“接”来(早八点饭前),原供祖之家跪送;第二项内容,当谱箱和谱匣“抬”到办谱地点时,鞭炮齐鸣,人们按长先少后的顺序跪迎。进屋后在吉时(上午十点)取出先祖的影像,背北面悬于西屋的北墙上(悬谱),摆供焚香;第三项内容续谱,各大支的主笔人,用笔将没上谱的儿孙及媳妇的名字续写在谱书上;第四项内容宰牲(乌黑的公猪),然后聚餐;第五项内容收谱,在吉辰收先祖影像和谱书,“请”入谱匣和谱箱,供俸在西炕上方的祖宗板上。办谱完毕。

附注

①(协领:分两类,一是专城驻防协领,掌本防区的巡防驻守事务;另一是翼协领,掌稽治田宅户口事务。协领从三品,俸银130两。佐领:在协领之下,正四品,俸银105两,一旗的最高主管官。防御:在佐领之下,正五品,俸银80~85两,掌一旗的稽察军实辎重防御事务;骁骑校:在防御之下,正六品,俸银60两,掌催租缉扑事务;领催:在骁骑校之下,正七品,俸银18~36两,掌一旗的册档支领俸饷会计书写事务;笔帖式:在旗署中从事文书翻译的文职低级小吏。) ①(清代吉林将军境内,每个驻防城周边建立许多旗屯,安置八旗家眷。“居官者四品以下,皆居近城二三里之屯。晨,赴署视事;晚,回屯居。”四品以上职官准居城内。) ①(《长春市文物志》,1987年10月版。) ②(《吉林志略》,下卷;《吉林外纪》,卷四。) ①(边台数有27、28、29之说,因边台随需要在不同年代有增添。吉林省旗务处于民国元年决定,柳条边上的树木尽行砍伐。今边墙倒塌,树木伐尽,边台遗址无存,个别地域尚能见到残迹。) ①(《高宗实录》,第1178卷,第6—7页。) ②(苏瓦延有多种谐音译写,如苏瓦堡、刷烟、苏斡延、苏完延、苏瓦盐、双羊、双杨、双阳等,皆系满语。) ①(《榆树县地名志》,第295—296页。)。 ①(王一元:《辽左见闻录》。) ②(吉林省档案馆光绪六年档:《西路关防处为查明台站人丁原隶旗佐事》移文。) ①(贡江:向京师提供贡鱼的松花江江段。该江段隶属于打牲乌拉衙门,故又称乌拉贡江。初划定:以巴彦鄂佛罗边门(舒兰境内法特哈门)外,自饮牛坑(今德惠县松花江乡江沿处)起,到松花江上掌牛山河止,全长约260余华里。乾隆二十六年贡江展界,上自牛山河起,下至红石砬子石子滩(今农安县靠山乡红石村)止,全长约500华里。) ②(贡河:采捞“东珠”(珍珠)的江河,亦称珠河、乌拉贡河。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嫩江、图们江、鸭绿江,各大水系的支流、上下河口等。光绪十九年停止采贡,贡河流域土地解禁、招垦。) ①(《永吉县志》,19卷,1941年版。) ②(包衣:满语,汉译家奴。) ①(《吉林满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打牲乌拉志典全书》,卷一。) ①(旗地:清政府分配给八旗的土地。旗人上层拥有面积较大,役使奴仆耕作,但大多数旗人则靠家属耕作。原是世袭,只有使用权。康熙朝以后开始向私有制方向转化,做为一种土地制度延续到清亡。) ①(《榆树县乡土志资料》,1937年12月版。) ①(此处,在今德惠县朝阳乡朝阳村朱家坨子屯东1华里处,有一处地方群众称其地黄鱼圈。) ①(“旗下人”:凡编入旗人丁档,拥有独立户籍者,均称旗下。另一种则是流戍的民人,赦免后留居原地,编入旗档,为了区别于驻防八旗,称旗下人。“户下人”:又称户下、户下家人、户下奴仆、家丁奴仆、旗下家奴,没有独立户档,在旗人家中充奴劳役,不能出仕、应试。因功等因,可开户,出旗为民。) ②(《开国方略》,卷二;《吉林通志》,第12卷、第87卷。) ①(汉族官吏姓名及任职年皆略。录自《东北人物大辞典》附录第1255—1264页。辽宁人民和辽宁教育两出版社1991年联合出版。) ①(打牲乌拉总管阿吉达、希特库、穆克登、穆朱祜等人,皆出自该族系。) ①(《吉林满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张璇如、尹郁山:《乌拉满族足迹探源》,《四平民族研究》1988年一期。)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长春市志 少数民族志·宗教志 上卷》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卷宗教志部分包括宗教工作机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人物、大事记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