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财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1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财会
分类号:
F231
页数:
8
页码:
231-2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商业企业的财务、会计是通过经济核算的形式,用资金、费用、利润等指标,对商品流通过程进行综合管理。
关键词:
长春市
商业管理
财会
内容
商业企业的财务、会计是通过经济核算的形式,用资金、费用、利润等指标,对商品流通过程进行综合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48年至1949年,按革命根据地贸易公司的财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1950年以后,按国家专业公司的规定,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各专业公司的现金收入,当日就地缴拨贸易金库。现金支出编制计划,报国家总公司和贸易部批准后,通知贸易金库支出,地方银行按通知单付款。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贸易部和专业公司。1952年,中央贸易部决定,由统一集中管理,改为统一领导、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制度。1953年实行了经济核算制度。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利润上缴财政。1955年,执行国家规定的《国营商业统一会计制度》,废除传票制,实行凭单制。会计科目分为基本业务、基本建设、大修理、资产负债4大类。供销合作社统一使用借贷记帐法,以及会计决算报告制度。1957年,进一步简化管理制度,实行一货、一帐、一单制,会计科目减少67个,报表减少5种。1958年,“大破大立”,月转成本改为季转成本。取消金库保管帐,推行“以单代帐”、“无帐会计”制度。1961年1月,中共中央重申了经济管理大权必须集中到中共中央、中央局和省委(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特别是集中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局。根据这个精神,1962年,长春市收回了下放不当的权限,恢复了专业公司,实行上级专业公司和地方商业局双重领导制度。财会改为“条条”集中管理为主,并按国家规定,对各专业公司财会职权重新规定,实行三类不同的管理方法:第一类专业公司(五金、交电、化工、石油、医药、煤建),以总公司领导为主;第二类专业公司(百货、纺织品、糖、烟酒、食品),一级站总公司为主,二级站以省公司及商业厅为主;第三类专业公司(民族贸易、蔬菜、饮食服务、劳动保护、仓储运输),由市商业局统一管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财会制度被废除,出现了不计成本、不讲核算、不要积累、无章可循的局面。1970年财会管理制度开始恢复,并再次实行企业下放,基本建设物资分配下放给市区。财政实行大包干,财政开支列入各区予算,利润交当地财政,亏损由财政弥补。1979年,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基建开支、企业基金纳入企业留成基金之中,改变了长期实行的统收统支管理体制。1983年,国家决定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办法。1984年推行第二步利改税办法,从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缴税,国家与企业完全成为纳税关系。
二、资金管理
商业资金分流动资金、固定资金两部分。流动资金的来源,财政拨款20%,银行贷款80%。固定资金包括各种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
解放初期,长春商业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统收统支管理办法,没有核定资金。1953年,按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国营企业核定资金暂行办法》规定,对市、区24个国营独立核算企业,核定流动资金446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占15.7%,银行贷款占84.3%。对流动资金,实行计划管理,即编制企业财务计划,确定计划期商品收购、销售、储存等占用资金数额指标,经上级批准后,按计划使用资金。在实施资金计划管理中,又具体实行商品资金分类计划管理和商品资金分流动环节计划管理。商品资金分类计划管理对供不应求的商品,保证资金供应;供求平衡的商品,按计划供应资金,供过于求和呆滞积压的商品,从严控制;商品资金分流动环节计划管理,在进货环节上,实行合同和计划供应资金;在销售环节上,严格结算制度;在储运环节上,合理组织库存结构,提高商品运销比重,减少积压。1958年,企业管理权限下放,政企合一,商品资金管理受到冲击。全市抽调、挪用商品流动资金1733万元,其中大办工业331万元,基本建设43万元,商品赊销879万元。其它用款480万元。由于开展“大购大销”出现购大于销。1961年,市区国、合营商业商品资金占用,增加到21024万元,比正常占用增加2倍。
1962年,商业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对批发、农副产品收购企业,按需要实行计划管理。对零售企业,按商品购进、销售、库存计划,实行定额管理。企业内部实行定购进、定销售、定库存、定资金占用额,年核定,季修定,月掌握。资金临时不足时,实行内部调剂。特殊情况,经上级审查批准后,增加银行贷款。1964年,商品流动资金下降到7600万元。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占用,设置帐卡登记,对调拨、转移、报废、盘亏等事宜统按财会制度规定,由财务部门统一处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管理制度遭到破坏。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失去计划控制,经营活动中出现了乱搞“协作”,以物易物、挪用资金的现象。1975年商品流动资金上升到14364万元,比1964年增加近1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恢复了商品流动资金管理制度,实行按商品流动资金占用率,核定定额管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需要区别对待。批发企业最高不得超过54.6%,零售企业最低16.9%,平均为33.6%。由于购销业务的扩大,市区商业,1982年商品流动资金为22549万元。1984年省二级站下放到市,上升39251万元。1988年,商品流动资金已达63000万元。
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春市商业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现金管理制度,往来结算不付现金,通过转帐、托收、承付等形式支付。除公出差旅费外,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购置,30元以内支付现金,超过30元,一律用支票。企业库存现金按每日30元定额管理。1985年以后,现金支付额扩大到百元,库存现金定额,根据企业经营活动和职工人数分别确定,一般在200—500元之间。
三、费用管理
商品流通费,按商品销售总额实行计划管理。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国家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各专业公司没有制定费用定额,费用水平较高。1952年,市区各专业公司的费用率是:百货3.7%,工业器材5%、煤建9.3%、土产15.6%、医药4.2%;城市供销社4.84%、农村供销社6.91%。
1953年开始,实行费用定额管理,并把费用水平作为企业经营成果中的重要指标。市区商业系统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商品流转费用率下降0.2%。1955年,费用管理实行明细卡制度。具体落实到零售部组,建立费用审批制度。1956年,各专业公司采取缩短商品运输路线,减少迂迥运输,推行一次检斤入库,商品合理堆放。粮食系统实行费用单独贷款,分年季编报计划,落实到营业部组等管理措施。1956年与1955年相比,费用率下降了2.24%。“大跃进”期间,在“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的思想影响下,费用管理失控,加上大办工业,大购大销等作法,企业财产损失增大,仅大炼钢铁一项就损失53.3万元。1961年,国营商业费用水平达11.7%,比1957年增长2.7%。1962年,经过调整后,恢复定额管理制度。商品购进按商品流通费用定额严格控制。由原来三级批发进货,改为二级站直接进货,扩大直线调拨,减少中间环节。商品销售坚持定商品、定费用、定库存、定商品损耗率。商品储存恢复了一次检斤入库、合理堆放,减少捣垛。其中生猪采取当日运输,当日到达,随到随宰,减少屠宰厂存栏数;蔬菜实行批发站直接拨到零售店。1964年,商品流通费水平比计划降低了1.29%,比上年下降了1.75%。“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购、销、存环节的费用管理陷入混乱状态,商品流通费失控。1971年上升到9.75%。企业财产损失,由1971年的79万元增加到1976年的106万元。亏损企业由1971年的34个,增加到1976年的79个,亏损金额达3303万元。1980年开始,国营商业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各种经营承包制,费用定额管理指标落实到部组、人头。超额自补,节约奖励,经营效益与个人收入挂钩。1980年,市区国营商业费用水平下降到6.52%。1983年银行贷款率提高,运费提价,职工工资和各项补贴增加,商品流通费上升。1986年为7.49%。1987年加大增产节约措施,1988年费用率下降至7.01%。
四、利润管理
解放初期,国营商业利润直接上缴国库。1953年,完成利润计划后,企业提取工资总额的2—5%,用于职工福利基金。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利润,市财政留70%,缴省商业厅30%。从1958年起,改为企业与财政分成的办法,国营商业企业按4.58%分成,公私合营企业按20%分成。企业按工资总额2%留作奖励基金,分成不足2%时,由商业局补差。1959年,国营分成比例改为5.9%,公私合营企业仍提20%。1962年,根据商业部、财政部规定,商业利润实行中央7、地方3分成。1966年,取消分成比例,按每年核定年利润留成额,留成企业奖金按工资总额5%提取。饮食、服务业继续执行企业8、地方财政2分成。1970年,财政实行“大包干”制度。企业费用支出、利润缴纳列入市财政予算。利润全部缴市财政,亏损由市财政弥补。从1970年起,根据财政部规定,商业企业开始实行按利润的19.3%留成。1982年,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市商业管理部门与市财政签订包干合同,专业公司与市商业管理部门签订包干合同。超额部分归公司分配使用,不足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弥补。1984年4月,根据国务院逐步把企业上缴利润,改为上缴所得税的规定,长春市实行了利改税办法。第一步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实行利税并存。按55%上缴所得税,税后利润留利,收取调节税35%。盈利的小型企业实行8级累税制。1984年,大中型企业实行目标管理。小型企业实行承包自主经营以后,超额利润部分,实行企业7、财政3分成。超利润部分全部留给企业,完不成利润指标的企业停发奖金。猪、牛、蛋、禽实行减亏分成,蔬菜、豆制品包总亏的办法,超亏自理,减亏留给企业,1985年第二步利改税后全部改为纳税制,税后利润,由企业自行分配。
五、经济核算
1952年,中央决定在国营商业系统实行经济核算。长春市1953年初,在长百二商店、水产商店试点。3月在百货、土产、五金、医药等24个单位建立计划、统计、财务、物价等管理制度。以专业公司和大型独立经营的零售店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在银行开户立帐,办理贷款、结算,取消过去统收统支的作法。1956年,在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根据商业部的指示,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制度。专业公司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核算,基层部门实行半独立核算。设有专职核算员,专门负责销售、购进、资金周转、费用、财产损失、劳动效率、利润等项指标的考核和核算。营业小组本着经营什么、算什么的原则,实行销售、购进、库存、经营品种、财产损益等项目的简易核算,并建立商品帐。实行日检查、旬分析、月盘点制度。1958年,管理机构下放后,部组核算流于形式。开展“大购大销”中,盲目采购了一批“大跃进”的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实行农民自己过秤、打包、交运保管、结算。1961年,市区国营商业系统不合格、冷背、残、次商品金额达10700万元,占库存总数的50%。非商品资金占用1200万元,全年亏损705万元。1962年,开展“三清”(清商品、清资金、清帐目)中,市区清查出的冷背残次、变质商品损失金额4274万元。出现33个亏损单位,亏损金额1959万元。1964年,库存积压商品金额仍有1000多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核算再次受到破坏,经营成果再度下降。1966年末,市区国营商业利润为382万元。1976年下降到95万元,减少75.1%,亏损企业达到44个,亏损金额2759万元。1979年以后,经济核算形式由商品核算转向以利润为中心的经济指标核算。部、组实行劳效定额核算,企业效益与个人分配挂钩,经营成果逐年回升。1980年,市区国营商业经营利润为1030万元,1985年为2435万元,1988年达到7248万元。与1978年的261万元相比,分别增长了2.9倍、8.3倍和26.7倍。1980年经营亏损单位减少到7个,亏损金额2573万元。1982年以后,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企业增加了对职工粮油、水电、煤气等补贴,费用增大,亏损企业增加。1982年达到24个,亏损金额3441万元。1983年以后,承包企业加强管理,实行工效挂钩,亏损企业减少。1983年,亏损单位9个,1986年7个,1988年又增加到17个。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商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概述、人物、大事记、附录四部分。内容包括:商业演变、商业体系、商业市场、商业分类、饮食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