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医药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商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18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医药业
分类号:
TQ46
页数:
9
页码:
143-1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医药业经营西药、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化工试剂、玻璃仪器、新药特药、进口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兽药等12000多种商品。
关键词:
长春市
商业分类
医药业
内容
医药业经营西药、原料药、中成药、中药材、医疗器械、化工试剂、玻璃仪器、新药特药、进口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兽药等12000多种商品。
一、机构网点
旧中国的医药商业,主要出售中草药及丸散膏丹。当时,经营中草药的店铺,分为:药医兼营(即中医坐堂,边看病,边售药),按药方售药,加工制药等3种类型。最早的药铺是在光绪三年(1877年)吉林府世一堂在长春开设的分号“世一堂”药店。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哈尔滨东北药房总店来长开设支店(1949年6月迁至沈阳)。后成立中国医药公司东北区长春市公司。1952年改为中国医药公司长春特别市公司,后又改为中国医药公司吉林省长春市公司。1951年,成立药材批发商店。1955年土产公司设立药材经营组,专营中草药,1952年并入土产货栈。1953年,药材批发商店划归市供销合作社,并改名为药材批发站。1956年,药材批发站改组为市药材公司,同年,市药材公司与市医药公司合併,组成医药药材公司。1957年7月,药材经营交市卫生局管理,分别成立医药公司、药材公司。1958年3月,省将医药二级批发站下放给市医药公司,合併组成市医药批发站。1961年9月,省收回医药二级批发站,市恢复医药公司。1962年6月,又恢复药材公司。1963年,医药公司与药材公司合併,成立医药药材公司。1984年,省再次下放医药二级批发站。同年8月,根据省按排,医药、药材公司交市医药管理局,并改组为市医药药材采购供应站。1986年,市医药药材采购供应站分为市医药采购供应站和市药材采购供应站。
解放初期,为贯彻“救生埋死”政策,市政府一方面建立国营医药网点,另一方面鼓励私营医药商店恢复经营。到1949年末,全市有医药网点254个,其中,私营网点253个。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对私营医药商业加强管理,国营网点进一步发展,私营网点有所减少。到1952年末,长春市医药网点共有195个,比1949年减少23%,其中:国营网点7个,私营网点188个。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医药网点进行调整和合併,网点继续减少。到1956年末,医药网点减少到113个,比1952年减少42%。1958年,医药网点再度减少到40个,比1956年减少64%。到1965年,只剩33个,1966年剩31个。1979年以后,随着市场开放,多种经营的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医药网点大幅度增加。到1988年末,共有医药网点180个,比1966年增加4.8倍。其中:国营60个,集体81个,个体39个,基本恢复到了1956年以前的水平。
二、购进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医药商品实行自由购销。私营药店自行采购中、西药和野生药材。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国家对医药商业加强了管理,纳入计划轨道。由中央一级站统一计划,统一调拨,这种购进形式,一直沿续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打破了计划调拨模式,恢复和实行自由购进。
(一)计划调拨
按国家的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定期召开(每年一次)医药商品计划衔接会,确定计划指标。中央一级站向省、市地区的二级站调拨,调拨的主要医药品是西药和药材等一类和二类部分药品,有抗生素、磺胺类、止痛、维生素、麻醉药、胃肠蛋白、胃肠止泻、降压止血、消毒防腐、解毒、氨基酸、抗肿瘤、抗结核、水剂、油膏、中药材共计16大类,3000余种药品及一部分中成药和进口药。
(二)协作、调剂采购
在国家统一调拨之外,对部分二类药品和三类药品,省、市、地区之间进行协作、调剂,互通有无,协商采购。主要来源于上海、天津、广州、沈阳和盛产中草药的省份。
(三)地产药品收购
1956年以前,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办法。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实行计划生产,计划收购。同时,本着“积极慎重”的原则,大力扶植本地区医药、医疗器械的生产。通过信息咨询、技术服务、设备供应、资金援助、收购产品等措施,扶植和发展了一大批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到1988年末,长春市有卫星、利华、和平、凯旋、长药、医大、春城、榆树、农安、德惠、宽城、卫校、红旗等15家化学制药厂生产针剂、片剂、酊水剂、胶囊剂、大输液、原料药及中间体、冲剂、眼药水等10类药品,年产值1550万元。长春中药厂、人民制药厂、吉林省中药研究院实验药厂、长春中医院附属药厂、中国人民解放军208医院东宝制药厂、吉林省红石制药厂、吉林省北华制药厂、吉林省晨光制药厂、长春市双阳制药厂等9家中成药制造及加工企业,生产丸剂、片剂、散剂、针剂、药酒、糖浆、胶囊、口服液以及饮片加工等11类种药品,年产值6091万元。医疗器械、医疗设备、清和医疗、农安医疗、塑料试验、激光电器、医疗仪器、医疗光电、康泰器材等9家医疗器械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纯水设备、消毒设备、干燥设备、电子激光治疗器具、一次性塑料输液器等产品,年产值192万元。有卫生材料制造业2家,年产值1291万元。
(四)中药野生药材收购
贯彻“以销定产,定购包销”的政策,对计划管理的中药药材一类13种,二类73种,实行统一收购,对计划管理外的中药药材,自购自销。1951年前,由土产公司组织收购。1960年,医药商业在农村成立收购供应办公室(后改为“626”办公室)自行收购。1970年以后,由供销社统一代收,医药公司(采购供应站)与供销社签订合同,按合同规定的品种、规格、质量标准收购,并付给8%的代购手续费。
1973年,根据省政府文件,对长春地区的野山参、园参、细辛、天麻、五味子、元胡、生地、中夕、白芷、杏仁等21种中药药材,实行奖售政策。每收购5公斤奖励0.3—0.5尺布或其它物品。1980年以后,为进一步扩大中药药材的收购,收购范围延伸到长春小经济区的8个县,72个乡镇。每年收购50余种药材,33000公斤左右。1988年,收购地产中药药材总额7742万元。
(五)自行选购
1978年以后,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家对医药商业的管理也逐步放开。除国家管理的毒麻药品及重要药品27种,省管理40种外,其它药品、药材一律放开经营,自由购进。1988年,市医药、医疗器械购进总值17975万元(中草药购进7742万元),比1956年增长6.58倍,比1966年增长6.23倍,比1978年增长4.2倍。
三、销售
建国以来,医药商业的药品销售,一直遵循“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宗旨,坚持“先医疗后零售”的原则,组织市场供应。1956年以前,主要是保证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管理,对私营药店开展经销、代销,取缔伪劣药品,稳定物价,建立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一直到1978年,医药商品纳入计划轨道,实行统一计划划区供应。1978年以后,市场放开,医药商品也随之敞开经营。医药商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对长春经济区内的各县实行二级批发,长春小经济区(离长春市较近的乡镇)53个镇实行三级批发。对市内小药店,实行四级批发。
供应的主要对象是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农村人民公社卫生院等。供应的基本原则是:
(一)先医疗后零售
初期确定医疗商品的主要供应对象是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卫生院、诊所、药房及部队、工矿企业的医疗单位,其次照顾市场的部分零售。1956年以前,医药商品的销售比例大体为,国营单位占78%,私营单位占14%,社会零售占8%。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销售对象有所调整,主要供应医学院校、专业医院、工矿企业医院、区街卫生院、疗养院、防治所、郊区卫生院所、合作医疗站,其次是一般工厂、企业、部队、机关、团体、学校的医务室、保健站等。化学试剂、玻璃仪器,主要供应工矿企业、地质勘探、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等单位,其次供应医疗、农村、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兽药主要供应农村畜牧站,在此基础上,保证一部分市场零售。在中草药的供应上,还适当照顾市民配制民间验方的需要。
(二)先重点后一般
对儿童、妇女、结核、肿瘤、精神病药品,优先保证儿科、妇科、结核、肿瘤等专科医院用药,适当照顾一般医疗单位的需要。并有一定数量的药品投放柜台零售,凭医疗证明购买。
(三)保证急需、特需
对抗震救灾、流行病、地方病所需的各种药品,保持足够数量的库存储备,一但需要,全力供应,不足部分派专人与全国各省市地区调剂解决,送货上门,保证供应。对特需的毒麻药品,严格按公安局、卫生局的管理规定,凭核准的品种、数量控制销售。
(四)优先照顾农村
对质优价廉的常用药、小灵药优先供应农村。同时,还根据农村的需要,组织中成药下乡,实行“人员、技术、药品”三进社,帮助社队培养大批赤脚医生、保健员、卫生员、接生员,依靠“626”办公室、供销社、百货公司在农村的商业网点送药下乡,宣传用药知识,方便农村社员购买。
(五)保证卫生防疫用药
开展“除害灭病”的爱国卫生运动,主动向卫生防疫部门主动供应所需药品。
(六)对计划生育药品保本销售和免费供应
1965年开始经营避孕药品和工具。主要有避孕套、子宫帽、避孕环等。初期,采取保本销售。1974年7月9日开始,实行免费供应。在新年、春节等重大节日,还把避孕药具分发到居民组,供市民使用。1981年以后,取消了免费供应,实行微利销售,由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指导、供给使用。
1958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医药商品的销售趋于平稳发展。1964年的销售总额为2425万元,比1958年增长14%;1966年销售总额为2630万元,比1964年增长8.4%;1978年销售总额为3824万元,比1966年增长45.4%。
改革开放以来,医药商业实行开放经营,除了国家和省管的麝香、甘草、厚朴、杜仲以及毒麻等67种药品外,其余药品允许多头经营,厂家自销,产销挂钩,直接见面。1985年以后,商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拓宽,但由于对医药商品管理失控,出现了市场混乱,赝品充斥,危及人民健康。1986年,对医药商业进行了治理整顿。明确规定,医药商品只限于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经营,取缔个体经营,使医药市场秩序恢复正常。但对外地进入的伪劣药品还没有根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春市医疗保健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群众对北芪精、蜂王浆、人参、鹿茸、蛤蟆油、蛤蚧、维生素、葡萄糖与营养保健药品,需求量成倍增长。医药商品销售额也有明显扩大。1988年,全市医药商品的销售总额达到16599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3.47倍。其中,国营企业销售额为12903万元,占经营比重79%;集体企业销售额为3406万元,占经营比重的20.8%;个体企业销售额32万元,占经营比重的0.2%。在销售总额中,售给医疗单位占82%,市场销售占18%。
四、体制改革
(一)改革商品购销制度
由过去的统购包销,层层调拨,逐步改为计划收购,合同订购,协商收购,选购以及自由成交等多种形式。计划管理的商品逐步缩小,国家、省市管理的商品,由过去86种,减少到4种。在价格上,由国家统一定价的单轨制,改为统一定价、浮动价格、协商定价、随行就市,自由定价等多种形式,改变了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
(二)改革批发体制
减少流通环节,摒弃过去中央对二级站,二级站对三级站,三级站对零售商店和划分对象供应的经营体制。实行商业部门跨地区经营,企业跨行业经营,医疗单位可以从厂家直接进货,允许厂家开展自销,厂店挂钩等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格局。商品销售范围由过去供应61个单位,发展到139个医疗单位和150个乡镇卫生部门。
(三)改革地区封锁,条块分割
开展横向联合,到1988年末,长春市同全国30个省市,54个生产厂家建立往来关系,涉及的商品达2000多种。其中,中药药材和中成药达到1500种。
(四)改革经营方式
从1985年开始,经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指标定额管理,由定额奖励逐步实行经理(厂长)负责制,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干部选用、聘任制,职工合同制,以及分配上的百元含量工资,超定额工资,效益工资等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1988年,长春市医药商业经营利润达950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商业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概述、人物、大事记、附录四部分。内容包括:商业演变、商业体系、商业市场、商业分类、饮食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