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干部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人事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0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干部队伍
分类号: D630.3
页数: 12
页码: 9-20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人事干部队伍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干部数量、干部结构、干部分布等。
关键词: 人事管理 长春市 干部队伍

内容

长春市的干部队伍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干部队伍数量不断增加,素质逐步提高,分布渐趋合理。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潮干扰下,正常的人事管理制度被破坏,个别打、砸、抢分子混进干部队伍,造成干部队伍不纯。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中国逐步走上了改革开放道路。人事工作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改革了干部人事制度,使干部队伍逐步向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 干部数量
  长春解放以来,干部队伍在数量上变化很大,每年都有增有减。但从总量上看,增加远远超过减少,呈持续上升状态。
  长春解放初期,干部力量比较薄弱。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时,全市仅有干部768人。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迅速建立人民民主政权,1949年初,从产业工人和社会知识青年中选拔了2800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长春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分子,经过实际工作锻炼和短期培训后,录用为干部。同时,对2123名旧职员进行了登记,对其中历史清楚、无重大政治嫌疑、熟悉长春市情、有专业技术及业务能力、年龄在35岁以下,职务在科级以下者,经个人反省、组织审查后,录用了1492人。到1949年底全市共有干部5905人:部局级以上22人,处科级160人,其他领导干部299人,一般干部5424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干部数量有较大增长。1950~1951年干部数量变动不大。1952年1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发出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指示。2月至7月末,全市开展了“三反”运动。通过群众揭发和个人交待,发现干部队伍中有政治历史问题的792人;有贪污或严重浪费问题的369人。运动后期共惩处违法乱纪、贪污蜕化分子499人。其中:有183名干部被清除干部队伍。在被清除干部中有局级1人,科级7人,一般干部175人。在开展“三反”运动的同时,接收和录用了大批干部。1952年初,接收部队转业干部203人。7月,根据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原则,录用了1308名新干部:工人中录用293人,农民中录用31人,知识分子与学生中录用767人,社会上录用217人。10月,接收长春县并人市内的1179名干部。其中:科级以上干部22人,一般干部1157人。1952年,还陆续从学校和社会招收了大批青年、学生,开办青年干部训练班,共培训青年干部4763人,使干部队伍迅速壮大。到1952年底,全市干部总数已达14385名。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干部数量比较稳定。1953年根据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市开展了裁减冗员工作。重点是对企事业单位的老弱病残、不能坚持工作、历史不清、政治上不可靠、文化程度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干部进行了清理,共裁减642人:事业单位裁减282人,企业单位裁减360人。1953年,从青年学生和失业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1698人,主要支援重点工程建设。1954年接收部队转业干部139人。1956年接收部队转业干部146人。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地、深入地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全市干部积极参加整风运动,查出反坏分子及犯各种严重错误的干部1696人。到1957年,全市共有干部17911人,比1952年增加352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9%。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干部数量急剧增加。1958年11月10日,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双阳、九台、德惠、榆树、农安五县划归长春市领导。共接收各级各类干部8157人,占全市干部总数的32%。其中:省委管理的干部28人,市委管理的干部143人,一般干部7394人。1959年落实党的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市城乡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区划调整、思想教育、组织配备,到1960年4月21日,全市城乡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共调整录用公社干部5817人。其中:农村人民公社干部3503人,城市人民公社干部2314人。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许多事业盲目发展,加之干部录用制度不健全,从工人、农民中录用了3789名“以工代干”、“以农代干”人员,造成了干部队伍膨胀。1962年,根据中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支援农业生产的指示,全市开展了精简工作。精简的重点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非生产、非业务人员,以及调整工业企业和机构合并的多余人员;1958年1月以后录用的新干部;未经批准擅自录用的干部。全地区共精简12024名干部,占1961年干部总数的22.2%。到1962年末,全市共有干部55994人,是1957年的3.1倍,这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42.5%。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3~1967年),干部数量下降。1963年5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9月,中共中央制定《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期间的一些具体政策的决定》,规定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长春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四清”运动的重点是清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各种违反政策、法令和法律,玩忽职守、贻误工作、贪污盗窃、腐化堕落等问题,在运动中有590名干部受到党内或行政处分。其中:有198名干部被清除干部队伍。1963年还清理了1958年以来录用提拔的干部3948人,安置精简编余干部168人。1964年继续清理1958年后录用提拔的干部4498人,安置接收大中专毕业生6103人。1965年全市共减少干部1005人。其中:退职、退休151人,转到集体所有制单位325人,转到普通中、小学112人,转为营业员、售票员145人,改当工人144人,其他减少128人。到1965年底全市共有干部39817人,比1962年减少了16177人,每年平均减少13.5%。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干部数量失控。1966年2月28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吉林省德惠专区专员公署,将长春市领导的农安、德惠、榆树、双阳、九台五县划归德惠专署领导,五县干部全部移交德惠专署。1969年7月3日省委决定,将德惠专区并入长春市,五县干部重新划归长春市。“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一大批领导干部惨遭迫害。1967年1月,市人事部门被群众组织夺权,个别打、砸、抢分子混进干部队伍,“以工代干”、“以农代干”人员越来越多。196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人民解放军坚决支持革命左派群众的决定》。1967年4月17日,长春卫戍区司令部对长春市公安局实行军事管制。到1973年全市有876名解放军代表参加地方“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江青反革命集团为加快篡党夺权的步伐,在全国各地打着贯彻老、中、青三结合的旗号,大搞突击选青。1975年全市从工农中选拔年轻干部1009人,到1976年全市共有干部96522人,比1965年增加2.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事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7月,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解决“双突”干部问题的意见》(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长春市本着积极、慎重、区别对待的原则,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长春市各级国家机关突击选拔的1009名青年干部妥善进行了处理。对胜任本职工作,群众反映较好的825名干部,继续留机关工作;对水平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154名干部,调到基层工作;对能力太弱,犯有各种错误的30名干部,分配当了工人。1979年4月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本着实事求是、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全市1957年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的5173起案件进行了复查,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使601名长期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重新回到了干部队伍。1983年1月对“以工代干”、“以农代干”人员进行了清理,为6961人补办了干部手续,给10013人办理了转干手续。在处理遗留问题基础上,对干部制度进行了改革。1983年开始试行合同制,改革了过去多头而分散的内招内录的办法,实行公开报名,组织推荐,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办法,把干部任职时间、权力与义务用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到1988年底全市共签订合同干部6003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3.89%。1984年为解决集体企业缺少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问题,面向社会聘用了1143名具有大中专同等学历的闲散毕业生为聘任制干部。1985年结合整党,认真清理了干部队伍中的打、砸、抢分子,对11名群众反映大、错误严重的干部予以开除干部队伍。1985年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减少部队员额100万,大批部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5~1987年,全市共接收部队转业干部1507人。到1988年,全市共有干部154134人:地市级33人,占0.02%;部局级862人,占0.56%;处科级649人,占0.42%;一般干部152590人,占99%。1988年比1976年增加57612人,增长率为59.69%,年平均增长率为4.98%。
  第二节 干部结构
  长春解放后,随着人事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干部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有很大提高,专业技术干部逐年增加,但也出现了年龄老化问题。
  一、政治结构
  长春解放初期,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制度还不十分健全,党员发展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共党员在干部队伍中的比重比较小。1948年底,全市共有中共党员干部85名,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1.1%。这批党员虽然数量不大,但多数经历过革命战争的考验,为长春的解放事业做出过积极贡献。长春解放后,他们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在长春的政权建设中起到了中坚作用。
  1949~1951年,为了适应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各级党组织与人事部门密切协作,有计划地在工人、农民中发展了一大批新党员,使中共党员干部数量有较大提高。到1952年底,全市干部队伍中有中共党员1043人,共青团员2567人,民主党派人士7人,非党非团干部9958人。
  1952~1957年,人事工作紧紧围绕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结合“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化三改”运动,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教育,使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到1957年,全市干部队伍中有中共党员6201人,占干部总数的34.6%;有共青团员3797人,占干部总数的21.2%;民主党派人士80人,占干部总数的0.4%;非党非团干部7833人,占干部总数的43.8%。
  1958~1960年,“以工代干”、“以农代干”人员大量增加,干部队伍中中共党员比例下降。1960年,全市共有干部64017人:中共党员21047人,占干部总数的32.9%;共青团员14416人,占干部总数22.5%;民主党派人士和非党非团干部28554人,占干部总数的44.6%。与1957年相比,中共党员干部的比例下降1.7%。
  1961~1965年,纠正了“左倾”冒进错误,从宏观上对经济建设格局做了调整,干部队伍数量出现下降趋势,但党、团员的比重却稳中有升。1962年,全市有干部55994人:中共党员18414人,占干部总数的32.9%;共青团员13206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23.6%;民主党派人士282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0.5%;非党非团干部24092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43%。与1960年相比,中共党员干部的比例继续保持在32.9%,共青团员干部的比例上升1.1%。
  1966~1976年,在“左”的错误干扰下,各级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江青反革命集团出于扩充势力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大量突击发展党员,造成党员干部比重提高,政治素质下降。到1976年,全市共有干部96522人:中共党员38688人,占干部总数的40.1%;共青团员7960人,占干部总数的8.2%;民主党派人士和非党非团干部49874人,占干部总数的51.7%。
  1978~1988年,对广大干部重点进行了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内容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基础知识,进行党员登记。同时,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中吸收了一大批中共党员,使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有了新提高。到1988年全市共有干部154134人:中共党员63242人,占干部总数41%;共青团员23171人,占干部总数15%;民主党派人士591人,占干部总数的0.38%;非党非团干部67130人,占干部总数的43.55%。
  二、年龄结构
  长春解放初期,干部队伍比较年轻。1948年底,全市共有干部768人:25岁以下的229人,占干部总数的29.8%;26岁至35岁的477人,占干部总数的62.1%;36岁至45岁的62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8.1%。
  1952~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干部队伍逐步壮大,年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到1956年底,全市共有干部18839人:25岁以下6098人,占干部总数的32.4%;26岁至30岁5979人,占干部总数的31.7%;31岁至35岁的3544人,占干部总数的18.8%;36岁至45岁的2476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3.1%;46岁以上的742人,占干部队伍总数3.9%。各年龄段与1948年相比,数量都有增加,但比例却有增有减。25岁以下的增加2.6%,26岁至35岁的下降11.6%,36岁至45岁的上升5%,46岁以上的上升3.9%。
  1957~1966年,在行政区划扩大、城乡人民公社成立之后,又经历了精简干部,年龄结构变得比较复杂。1964年,全市共有干部61049人:25岁以下的9803人,占干部总数的16.1%;26岁至30岁的15004人,占干部总数的24.6%;31岁至35岁的15851人,占干部总数的26%;36岁至45岁的16846人,占干部总数的27.6%;46岁以上的3545人,占干部总数的5.8%。与1956年相比,各年龄段比例变动较大,开始出现老化的趋势。其中:25岁以下下降16.3%,26岁至30岁下降7.1%,31岁至35岁上升7.2%,36岁至45岁上升14.5%,46岁以上上升1.9%。
  1966~1976年,人事制度遭到破坏,新干部不能及时提拔,老干部不能适时退出,干部年龄自然增长率逐年提高,年龄老化问题更加突出。到1976年,全市共有干部96522人:25岁以上5465人,占干部总数5.7%;26岁至35岁25094人,占干部总数26%;36岁至45岁39678人,占干部总数41.1%;46岁以上26285人,占干部总数27.2%。与1964年相比,35岁以下的干部数量减少,比例下降;35岁以上的干部数量增加,比例上升:25岁以下的干部减少4338人,比例下降10.4%;26岁至35岁干部减少5761人,比例下降24.6%;36岁至45岁增加22832人,比例上升13.5%,46岁以上增加22740人,比例上升21.4%。
  1977~1988年,平反冤假错案,清理“双突干部”,整顿“以工代干”人员,录用大批合同制干部,使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有所缓解。1988年,全市共有干部154134人:25岁以下18747人,占干部总数12.2%;26岁至35岁27138人,占干部总数17.6%;36岁至45岁54385人,占干部总数35.3%;46岁以上53864人,占干部总数34.95%。与1976年相比,25岁以下的上升6.5%,26岁至35岁下降8.4%,36岁至45岁的下降5.8%,46岁以上上升7.75%。
  三、文化结构
  长春解放初期,干部队伍中工农出身的占绝对多数,文化素质比较低。1948年,干部队伍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的149人,占干部总数19.4%;具有初中文化的381人,占干部总数49.6%;具有高中文化的138人,占干部总数18%;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100人,占干部总数13%。
  1952~1956年,结合“扫盲”运动,分期分批对小学以下文化的干部进行补习初中以下课程,方法是集中学习,补习时间为两至三年。到1956年,全市共办补习班5期,参加补习1662人,使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年底,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干部3322人,占干部总数的17.6%;具有初中文化的11397人,占干部总数的60.5%;具有高中文化的3344人,占干部总数的17.8%;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776人,占干部总数的4.1%。
  1957~1965年,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大专院校数量也有所增加,后备干部和录用的新干部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到1964年全市共有干部61049人: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的5377人,占干部总数的8.8%;具有初中文化的30182人,占干部总数的49.4%;具有高中文化的18371人,占干部总数的30.1%;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7119人,占干部总数的11.7%。
  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等院校被迫停课,各级干部培训机构纷纷解散,广大干部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没有改善。
  1977~1988年,高等院校增多,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加,已成为干部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以电大、函大、夜校、业大、自学考试等为主体的多种办学形式,为在职干部深造提供了条件,许多干部参加在职学习。到1988年底,全市共有7700多名在职干部参加成人院校大中专文化学习,有6165名获得大中专毕业证书,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有了新的提高。1988年,全市共有干部154134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的25389人,占16.5%;具有高中文化的23988人,占15.56%;具有中专文化的60049人,占39%;大专以上文化的44708人,占29%。
  四、专业结构
  长春解放初期,党的中心任务是迅速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干部队伍中专业技术干部的比重较小。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才陆续接收了部分原有的技术人员进入干部队伍。1952年,又从社会和学校录用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使专业技术干部人数迅速增加。到1952年底,全市共有各种专业技术干部1630人,占干部总数的11.3%。其中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
  1953~1957年,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专业技术干部提供了用武之地。但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挫伤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在反右派斗争中,许多专业技术干部结合工作实际给党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然而这些批评意见却被视为向党进攻的右倾思潮,遭到指责和批判:有412名专业技术干部被打成右派分子,占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17.7%。到1957年,全市共有专业技术干部23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46人,农业技术人员91人,卫生技术人员1119人,翻译人员3人,文艺工作者39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24人。
  1958~1962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吸收录用了大批专业技术干部,1962年,精简中又对专业技术干部采取了保护政策,干部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到1962年,专业技术干部已达6400人,占干部总数的11.4%。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83人,农业技术人员968人,卫生技术人员3201人,教学人员254人,翻译人员3人,文艺工作者466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5人。
  1966~1970,在“左”倾错误干扰下,知识分子被诬蔑为“臭老九”,专业技术干部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有的被送进干校学习,有的被赶到农村接受再教育,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浪费,使国民经济蒙受重大损失。
  1971~1975年,大批“五•七”干部返城,部分专业技术干部恢复工作。到1975年,全市共有各种专业技术干部28544人,占干部队伍总数30.2%:工程技术人员3954人,农业技术人员1458人,科学研究人员195人,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7151人,教学人员15174人,文艺工作者531人,新闻出版人员68人,翻译人员13人。
  1976~1980年,国家调整了科技政策,提高了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1980年,对社会闲散科技人员进行了调查,经考核后录用40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5人,农业技术人员99人,工程技术人员32人,高校教学人员27人。1979年处理了大中专毕业生“社来社去”问题。全市1976年至1979年“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生1623人,经德、智、体全面考核后录用了444人。到1980年底,全市共有专业技术干部37986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37.7%。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604人,农业技术人员1433人,科学研究人员214人,卫生技术人员7536名,教学人员16574人,财务人员4996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629人。
  1981~1985年,长春市成立了人才交流机构,多方面为专业技术干部提供服务,对全市948名用非所学的干部进行了调整,使专业结构更加合理。1985年,全市共有各种专业技术干部75229人,占干部总数的54.8%:工程技术人员2702人,科学研究人员150人,卫生技术人员10971人,教学人员35302人,财务人员7414名,统计人员2529人,新闻出版人员255人,文艺工作者854人,外语翻译人员84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73人。
  第三节 干部分布
  长春解放后,干部队伍由主要集中在机关、团体逐步向文教、卫生、财贸、工业和交通运输系统集中。
  解放初期,人民民主政权中吸收录用了一批新干部,重点充实在党委和政府机关。1949年,全市共有干部5905人。其中党委系统989人,占16.7%;政府系统2157人,占36.5%;工业系统1705人,占28.9%;财贸系统499人,占8.5%;文教卫生系统395人,占6.7%;群团系统160人,占2.7%。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干部分布情况进行了较大调整,重点加强了生产建设和经济监督部门。1952年全市共有干部14385人。其中:党委和政府系统1400人,占9.7%;工业系统4938人,占34.3%;财贸系统6054人,占42%;农林水利系统165人,占1.1%;文教卫生1417人,占9.9%;群团411人,占2.9%。1952年与1949年相比,各系统干部数量都有较大增加,但比例却各有增减:党委和政府系统下降43.5%,工业系统增加5.4%,财贸系统增加33.5%,农林水利系统增加1.1%,文教卫生系统增加3.2%,群团系统增加0.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对干部队伍进行了精简,充实与加强党委、政府和文教卫生系统。1957年全市共有干部17941人。其中:党委770人,占4.3%;政府2165人,占12.1%;工业系统5582人,占31.2%;财贸系统6027人,占33.6%;农林水利系统293人,占1.6%;文教卫生系统2407人,占13.4%;群团系统499人,占2.8%;统战系统168人,占0.9%。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党委和政府系统增加1535人,比例增加6.7%;工业系统增加644人,比例下降3.1%;财贸系统减少27人,比例下降8.5%;农林水利系统增加128人,比例增加0.5%;文教卫生增加990人,比例增加3.5%;群团系统增加88人,比例增加0.1%;统战增加168人,比例增加0.9%。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干部分布情况变化较大。1958年实行城乡一体化,接收了五县干部。1959年走人民公社化道路,录用了大批公社干部,使党委、政府系统干部大量增加。1962年精简城市人口,除农林水利系统、城乡人民公社和中小学教员外,各系统干部比例都有下降。1962年全市共有干部50389人。其中:党委1501人,占2.7%;政府692人,占1.2%;政法系统1956人,占3.5%;工业系统5063人,占9%;交通运输系统811人,占1.4%;财贸10403人,占18.6%;外交系统59人,占0.1%;农林水利系统2621人,占10%;群团系统556人,占1%;统战系统85人,占0.2%;城市人民公社689人,占1.2%;农村人民公社2263人,占4%;中小学教职员20698人,占37%;其他系统2992人,占5.3%。1962年与1957年相比,党委系统增加731人,比例下降1.6%;政府、政法系统增加483人,比例下降7.4%;工业和交通运输系统增加292人,比例下降20.8%;财贸系统增加4376人,比例下降15%;外交系统增加59人,比例增加0.1%;农林水利系统增加2328人,比例增加3.1%;文教卫生系统增加3198人,比例下降3.4%;群团系统增加57人,比例下降1.8%;统战系统减少83人,比例下降0.7%;城市人民公社增加698人,比例增加1.2%;农村人民公社增加2263人,比例上升4%;中小学教员增加20698人,比例上升37%;其他系统增加2992人,比例上升5.3%。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干部队伍进行了较大调整。重点裁减了中小学教职员工,充实了工业、财贸、文教、卫生和供销合作社系统。到1965年,全市共有干部39777人。其中:党委系统1812人,占4.6%;政府系统559人,占1.4%;政法系统2206人,占5.5%;工业系统8346人,占21%;交通运输系统1007人,占2.5%;财贸系统11464人,占28.8%;农林水利系统2699人,占6.8%;文教卫生系统6034人,占15.2%;群团系统613人,占1.5%;统战系统127人,占0.3%;供销合作社系统2043人,占5.1%;城市人民公社612人,占1.5%;农村人民公社2255人,占5.7%。1965年与1962年相比,党委系统增加311人,比例上升1.9%;政府系统减少133人,比例上升0.2%;政法系统增加250人,比例上升2%;工业系统增加3283人,比例上升12%;交通运输系统增加196人,比例上升1.1%;财贸系统增加1061人,比例上升10.2%;农林水利系统增加78人,比例上升2.1%;文教卫生系统增加429人,比例上升5.2%;群团系统增加57人,比例上升0.5%;统战系统增加42人,比例上升0.1%;供销合作社系统增加2043人,比例上升5.1%;外交减少58人,比例下降0.1%;城市人民公社减少68人,比例上升0.3%;农村人民公社减少8人,比例增加1.7%;中小学教员减少20698人,比例下降37%;其他干部减少2992人,比例下降5.3%。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成机关瘫痪,工厂停产,一大批干部被迫插队落户,干部分布极为混乱。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全市各级干部努力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到1976年,全市共有干部96522人。其中:党委和革命委员会系统7370人,占7.6%;群团系统487人,占0.5%;政法系统1337人,占1.4%;工业系统16592人,占17.2%;交通运输系统1257人,占1.3%;财贸系统13529人,占14%;外贸外交系统141人,占0.1%;农林水牧系统4627人,占4.8%;文教卫生系统17118人,占17.7%;中小学教职员33814人,占35%;其他系统250人,占0.2%。与1965年相比,党委和革命委员会系统增加4999人,比例上升1.6%;群团系统减少126人,比例下降1%;政法系统减少867人,比例下降4.1%;工业系统增加8246人,比例下降3.8%;交通运输系统增加250人,比例下降1.2%;财贸系统增加2065人,比例下降14.8%;外贸外交系统增加141人,比例上升0.1%;农林水牧系统增加1928人,比例下降2%;文教卫生系统增加11084人,比例上升2.5%;中小学教职员增加33814人,比例上升35%;统战系统减少127人,比例下降0.3%;供销合作社系统减少2043人,比例下降5.1%;城市人民公社减少612人,比例下降1.5%;农村人民公社减少2255人,比例下降5.7%;其他系统增加250人,比例上升0.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对政治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重点加强了政法、文教和经济监督部门。到1988年,全市共有干部154134人。其中:党委系统3537人,占2.29%;群团系统917人,占0.59%;政府系统11965人,占7.76%;政法系统6156人,占3.99%;工业系统59472人,占38.6%,交通运输系统1190人,占0.77%;财贸系统4712人,占3.06%;外交外贸系统343人,占0.22%;农林水牧系统691人,占0.45%;文教卫生系统6589人,占4.27%;统战系统68人,占0.04%;供销合作社系统1112人,占0.72%;城市街道、镇、乡1450人,占0.94%;农村乡镇4644人,占3.01%;中小学教职员5836人,占3.79%;其他系统45452人,占29.5%。1988年与1976年相比,党委及政府系统增加8132人,比例上升2.45%;群团系统增加430人,比例上升0.09%;政法系统增加10628人,比例上升6.36%;工业系统增加42880人,比例上升21.4%;交通运输系统减少67人,比例下降0.53%;财贸系统减少8817人,比例下降10.94%;外交外贸系统增加202人,比例上升0.12%;农林水牧系统减少3936人,比例下降4.35%;文教卫生系统减少10529人,比例下降13.43%;统战系统增加68人,比例上升0.04%;供销合作社系统增加1112人,比例上升0.72%;城市街道乡镇增加1450人,比例上升0.94%;农村乡镇增加4644人,比例上升3.01%;中小学教职员减少27978人,比例下降31.21%,其他系统上升25202人,比例上升29.3%。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人事志

《长春市志 人事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叙述了从1951年8月长春市人事局成立到2001年5月长春市人事工作50年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并对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到人事局成立前的人事工作进行了记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