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援过往部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736
颗粒名称: 四、支援过往部队
分类号: D632.3
页数: 3
页码: 79-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0年至1987年长春市支援过往部队的情况。
关键词: 过往部队 长春市 支前

内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为向过往部队供应饮食、补给马匹饲料,长春市政府设置了过往军人招待站。招待站开办之初,没有办公地址,工作人员从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和长春军分区等部门借调,任务结束即被撤销。1956年12月11日,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过往军人招待站变为常设机构,地址在杭州路杭州旅社后院。1965年4月7日,国务院批转总参谋部、内务部制定的《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过往军人招待站改称军用饮食供应站,确定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17名。1971年增加事业编制35名,1988年又增事业编制,总人数达到55名。
  长春市军用饮食供应站建立初期,正值抗美援朝紧张阶段。为保证部队急需,在长春车站仓库(今西候车室)临时搭灶,炊事人员由大专院校和建筑部门抽调,解决饭、菜供应问题。当时没有餐厅,由招待站组织人力将饭菜和开水送到车厢。1951年,用餐人数达11.7万人,供应开水20800担。1952年,用餐人数为8.65万人,供应开水6811担。此后,每年接待几万人不等。1982年以来,入伍、退役战士改乘客车转运,供应任务明显减少。
  根据军供站的特点,长春市采取了平战结合的办法解决忙闲不均问题。开始,兼制麻花出售。1969年市军供站由杭州路迁至长白路车站货物处西侧,修建了面积为2092平方米的二层楼房,设有厨房、可容纳1000人的餐厅,供应能力大大提高,不仅结束了露天就餐的历史,还开设了住宿房间,兼营招待所,对外接待旅客。1988年市军供站又扩建760平方米,接待能力由129张床位增至176张床位,成为吉林省内设备比较齐全的一个大型常设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站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军供任务,而且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为了使过往部队干部、战士吃饱、吃好,他们想方设法提高膳食质量,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过往部队伙食补贴,改变了“大锅饭”、“大锅菜”的供应方式,实现主食多样化、副食盘碟化,供应工作明显改善,成绩显著。1984年10月,在东北三省联合检查评比中,长春市军供站被解放军沈阳军区授予“先进军供站”称号;1987年9月7日,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上,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供站”。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民政志

《长春市志 民政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重点记述解放以来40年,注意反映长春民政工作的地域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全书分行政区划、基层政权、优抚、退役安置、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民政经济、婚姻、殡葬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