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支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民政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7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支前
分类号: D632.3
页数: 8
页码: 74-8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组织群众支援前线,是优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春市解放以后,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发扬拥军优属的传统,组织群众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为人民军队取得作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支前 长春市 优抚工作

内容

组织群众支援前线,是优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长春市解放以后,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发扬拥军优属的传统,组织群众做了大量的支前工作,为人民军队取得作战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一、支援解放战争
  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长春市各区有3347名青壮年参军参战。1949年初,出大车8341台,出民工7379人,修复机场、公路。同年3月,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市内公私营铁工业工人用40天时间,赶制出军用锅4021个、军用铁锹22230把、军用镐15000把,分两批送往前线。市军鞋厂全体工人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向全市12个靴鞋生产合作社提出了做好军鞋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的劳动竞赛倡议。各合作社普遍响应,迅速掀起了厂与厂、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赛,仅二十几天就生产出25000双靸鞋,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南下。
  长春市所辖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五县,均早于长春解放。各县的县委、县政府成立后,把动员青年参军,积极为人民军队补充兵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许多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母亲叫儿打老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生动事迹不断涌现。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五县总共有33379人参加了人民军队。
  为了有力地支援解放战争,五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前工作。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和辽沈战役等重大战役以及解放军南征中,总共出战勤民工124873名,担架23325副,大车25906台,马49587匹。此外,榆树县还提供粮食9.6万吨、饲草721吨;双阳县提供粮食7万吨、蔬菜60吨、肥猪4000口、军鞋1.5万双;九台县提供军鞋5万双。作为老解放区的榆树人民,在解放战争期间的贡献最大,全县青年踊跃参军的模范行动,受到东北局的表扬;《东北日报》还为此发表社论,称赞榆树县把保卫东北和平、民主当作当前唯一任务,一切工作的中心。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榆树县有14名支前民工在前线光荣牺牲,还有93名因伤致残。在长春外围战斗中,有13名大车老板荣立集体功,获得“战勤模范”红旗。1947年8月,在双阳县某兵站举行的评功大会上,榆树县民工李作树、李伯君、周青山、娄安廷被评为“模范民工”,分别荣立大功1次;杜银、岳海山、肖汉臣、王利民、黎文生、冯国有、宋有山也分别荣立三等功1次。榆树县的伤兵护理工作,由于军民共同努力,成绩突出,1947年1月22日也受到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和副主席高崇民、张学思的通令表彰。
  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长春市人民响应中共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一面加紧进行经济建设,一面积极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首先是组织战勤民工。为确保战勤动员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执行东北区战勤动员暂行办法的具体规定》,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实施办法,于1951年2月20日发布实施。经过宣传发动,市区组织动员了2901名各种技工赴朝支前,8760名普通民工参加国防修建,还有76147名民工参加短期战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长春地区各县也先后组织动员了各种战勤民工4190名,大车283台。此外,德惠、九台、榆树3县还和延边地区共同组织两个运输营即三营和四营,1951年开赴朝鲜,1952年回国。1951年1月17日,根据东北人民政府指示,长春地区各县还组织民工参加了吉林省担架团,其中有榆树县组成的1个营、3个连694人;长春县组成的2个连452人;农安县组成的1个连226人;双阳县组成的1个连226人;九台县组成的1个连226人;另组成1个营部16人,奔赴朝鲜战场抢救伤员。
  各种战勤民工在服勤中积极工作,都按时或提前完成了任务,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去安东(今丹东)执行修建任务的长春市战勤大车队,被修建委员会评为“车强马壮,干部负责”的模范大车队。去东丰县和长春机场的民工小队,均提前完成任务受到表扬。
  长春铁路分局赴朝的463名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敌机的疯狂轰炸,日夜战斗在钢铁运输线上,把一批批弹药和其他物资送上了前线。他们当中,有91人荣立战功,其中立特等功、一等功、大功的42人,有7人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军功章,有5人出席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运输管理总局于1952年召开的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长春机务段司机张雨和,1951年8月入朝后4次奋不顾身地抢救弹药车和汽油车,2次防止了机车破损事故,他领导的机车组被志愿军铁道军事运输管理总局评为二等模范机车组,他本人荣立一等功,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其次是扩兵补充兵员。长春市广大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军或参加军校学习,仅1950年11月,一批就有11250名青年学生入伍。其中,榆树县2300名,德惠县1500名,九台县2000名,长春县2100名,农安县1800名,双阳县1000名,长春市区550名(包括公安队150名)。同年12月,长春市有1200名青年学生被录取到军校。1951年7月16日,又有1270名青年学生经审核批准,入军校学习。
  第三是捐献飞机大炮。长春市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六一”号召,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捐献飞机大炮的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赴朝作战。至1951年11月末止,市内捐献缴款达旧人民币131亿元,超过计划11亿元,可购战斗机8架,超额捐献大炮1门。
  第四是承担炒面、煮肉任务。志愿军入朝初期,部队给养一时供应不上,指战员们饮食异常困难,急需大量的炒面、煮肉。1950年11月22日,中共长春市委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炒面委员会,由市长申力生、市委副书记吴铁鸣分别任主任、副主任。次日,又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介绍了沈阳市的经验,具体落实了任务。全市共有19个单位的3000多名职工参加了这项工作,15天完成第一批炒面32.18万余公斤的任务。第二批25万公斤也于1951年1月完成,先后共炒面57.18万余公斤供应朝鲜前线志愿军。此外,还煮肉10万公斤运往朝鲜。
  第五是协助筹建朝鲜人民军医院。这也是长春市抗美援朝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11月4日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自强小学校千余名学生倒出校舍,作为朝鲜人民军五一医院的院址。随后,由市建设局局长动员自来水厂、土建公司、省营工程公司等13家公、私营企业进行修理,5日暖气和门窗修好,7日下午就有朝方一部分伤员入住,11日连平房在内全部修葺一新。后来,因该校房舍容纳不下1000名伤员,又于15日找到西二小学校和文化馆的房舍,经5天紧张施工,全部修好。与此同时,派人购置或借用木床、桌椅、被褥和炊事用具等,市医院借给部分医疗器械和价值东北币2亿元的卫生材料,并配备了汉族厨师12名,朝鲜族厨师12名,朝鲜族女护理员12名。所需粮食由省粮库供应,经费由省拨。在筹建朝鲜人民军医院的过程中,长春市人民表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市文教局所属学校和文化馆主动挪让房子,土木工人日夜赶修房舍,学生、市民踊跃抬担架运送伤员并进行慰问,博得了朝鲜友人的赞誉。
  三、支援边境自卫防御作战
  1987年11月,驻长部队和长春市在外地服役的一部分指战员,奔赴老山、者阴山前线戍边卫国。为了表达全市人民的情意,长春市组成了人民拥军支前慰问团,由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徐青任团长,对驻长部队即将赴滇参战的指战员进行了亲切的慰问。与此同时,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领导还带领慰问组,前往辽宁省看望了长春籍即将赴滇参战的指战员,向他们赠送了锦旗和纪念品。据统计,赠送给赴滇参战部队的慰问品折合人民币26.86万余元。春节期间,长春市民政局将长春电视台录制的春节大联欢节目《东北风》电视片寄往前线,让前方指战员听到家乡的歌声。解放军第十三侦察大队从前线送来了一面锦旗和用弹壳制作的一对飞翔在地球上的和平鸽,还在春节前夕特地发来电报,表达他们对长春人民的感激之情。
  为解除前线指战员的后顾之忧,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于1987年12月14日发出了长发〔1987〕40号文件,即《关于做好赴滇参战军人家属优待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专门会议作了部署。由县、区领导带队组成的26个走访慰问团,普遍走访了参战军人家属,给他们送光荣灯,挂光荣匾,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本着“特殊情况,特殊解决”的原则,由所在单位从优、从厚、从速包干解决。经多方面努力,长春市帮助参战军人家属解决了205件有关工作安排、陈欠债务、子女入托入学、家庭住房等实际问题,使优抚工作充分发挥了支援正义战争的作用。
  1989年1月23日、24日,赴滇参战部队班师回长时,郊区政府在大屯火车站搭起一座凯旋门,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邢志、副市长刘飏带领5000余人,敲锣打鼓地迎接胜利归来的勇士。27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委、长春市政府,在吉林省宾馆礼堂举行欢迎大会。28日,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吴亦侠、市长尚振令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检委的领导同志,带领长春各界人民慰问团到部队驻地慰问,向每个战士赠送50元慰问金,并演出了文艺节目。30日,宽城、朝阳、南关等区领导分头带领群众队伍,鞭炮齐鸣,秧歌欢舞,欢迎参战部队指战员胜利归来,再现了战争年代那种军民鱼水深情的情景。在这个期间,长春市群众捐献的拥军慰问款达11万元。
  四、支援过往部队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为向过往部队供应饮食、补给马匹饲料,长春市政府设置了过往军人招待站。招待站开办之初,没有办公地址,工作人员从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和长春军分区等部门借调,任务结束即被撤销。1956年12月11日,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过往军人招待站变为常设机构,地址在杭州路杭州旅社后院。1965年4月7日,国务院批转总参谋部、内务部制定的《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组织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长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过往军人招待站改称军用饮食供应站,确定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17名。1971年增加事业编制35名,1988年又增事业编制,总人数达到55名。
  长春市军用饮食供应站建立初期,正值抗美援朝紧张阶段。为保证部队急需,在长春车站仓库(今西候车室)临时搭灶,炊事人员由大专院校和建筑部门抽调,解决饭、菜供应问题。当时没有餐厅,由招待站组织人力将饭菜和开水送到车厢。1951年,用餐人数达11.7万人,供应开水20800担。1952年,用餐人数为8.65万人,供应开水6811担。此后,每年接待几万人不等。1982年以来,入伍、退役战士改乘客车转运,供应任务明显减少。
  根据军供站的特点,长春市采取了平战结合的办法解决忙闲不均问题。开始,兼制麻花出售。1969年市军供站由杭州路迁至长白路车站货物处西侧,修建了面积为2092平方米的二层楼房,设有厨房、可容纳1000人的餐厅,供应能力大大提高,不仅结束了露天就餐的历史,还开设了住宿房间,兼营招待所,对外接待旅客。1988年市军供站又扩建760平方米,接待能力由129张床位增至176张床位,成为吉林省内设备比较齐全的一个大型常设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站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军供任务,而且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为了使过往部队干部、战士吃饱、吃好,他们想方设法提高膳食质量,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过往部队伙食补贴,改变了“大锅饭”、“大锅菜”的供应方式,实现主食多样化、副食盘碟化,供应工作明显改善,成绩显著。1984年10月,在东北三省联合检查评比中,长春市军供站被解放军沈阳军区授予“先进军供站”称号;1987年9月7日,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民政部召开的全国表彰大会上,又被评为“全国先进军供站”。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民政志

《长春市志 民政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88年,重点记述解放以来40年,注意反映长春民政工作的地域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全书分行政区划、基层政权、优抚、退役安置、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民政经济、婚姻、殡葬等12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