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红白理事会和榜样的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658
颗粒名称: 三、红白理事会和榜样的作用
分类号: D632.9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红白理事会和榜样的作用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街道党政领导将改革纳入议程,搞好舆论宣传、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婚丧改革常抓不懈、寓管理教育于服务之中,做好典型转化工作。
关键词: 长春市 葬俗 红白理事会

内容

近年各地相继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在群众中发挥了他们的能量,在婚丧习俗改革中,做了很多工作。如《殡葬改革简报》第13期(总19期)报道了长春二道河子区东盛街道办事处的红白理事会的工作事迹。自1987年至1989年间,全街道死亡310人,全部实行火化,95%的丧家简办丧事。这个理事会的经验是:
  一是街道党政领导将改革纳入议程,搞好舆论宣传,街道党政领导亲自担任理事会领导小组组长,层层抓婚丧俗改革,学习有关文件,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二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婚丧改革常抓不懈。他们建立了以居民组长为骨干的信息网络,按登记册走访,防止二次土葬,达十三起之多。
  三是寓管理教育于服务之中,做好典型转化工作。丧事改革是思想性、政策性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除依照法规加强管理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启发、疏导和耐心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做好典型转化工作。如3委居民于崇芝老人,过去开棺材铺,已80多岁。他说:“我打了一辈子棺材,死了怎么也得装个棺。”组里信息员听说后,立即报告了理事会。于是他们经常去看望老人,经过多次耐心教育,促使家属转变观念,最后老头想通:人死如灯灭,没有灵魂,要尸体何用!便毁了棺材另作别用,做葬俗改革派。这个事例很有教育意义。“过去的棺材铺老板都不要棺材”,在群众中传开,有些老人就更易于接受火葬了。
  社会上有些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老共产党员、学者专家、有识之士,在移风易俗上多能以身作则,勇于抛弃旧俗,他们的事迹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学者,东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民俗学会理事长杨公骥先生1989年6月因心脏病逝世,享年68岁。他为我国学术界留下了《中国文学》等大量的著作,培育了不少高级研究、教学人才,为革命做出了贡献,但他死时一无所取。他留下遗嘱说:“不要打扰别人,怎么来怎么去;不整容,保持真面目;不受花圈、挽幛;不向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死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强烈要求下,只在东北师大校部大教室里举行了个简单的吊唁仪式。遗像下几束鲜花,一列青松拥着两个白花环绕的“奠”字和他的遗嘱。他的遗嘱开一代风气,标志着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奉献和坦荡的一生。
  就是小小的花圈在如今的葬仪中也是一笔不小的浪费!1990年2月8日的《长春晚报》报“火警”说,长春市每天约有50人死亡,送花圈,少的三五个,多的几十个。以每个花圈七、八十元计,每年就烧掉五六百万元!这些钱办中型企业,能安置上千人就业;盖五六所小学,能让千百名儿童入学。因此,有人建议把卖花圈改为租花圈,花圈只摆,谁来租谁。更有积极改革者,将尸体献给医院,骨灰撒在江河之中!原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著名教育家、无机化学专家、共产党员关实之,94岁时逝世,他留下遗嘱:“简单安排身后事,骨灰撒入松花江”。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振逝世时70岁,这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死前嘱咐将他的骨灰撒在长春大地上!这些热爱祖国的忠魂义士,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他们以敬爱的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等为榜样,使骨灰随波而去或播撒大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里程,以自身崇高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奏出民俗改革史上光辉的乐章。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