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葬俗的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65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葬俗的改革
分类号: D632.9
页数: 5
页码: 173-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葬俗的改革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改土葬为火葬、抵制丧祭中迷信活动、红白理事会和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 长春市 移风易俗 葬俗

内容

丧葬习俗的改革是全民移风易俗的大事,因为它涉及灵魂观念及长期历史形成的追念祖先的东方伦理道德观念的改变,所以丧葬旧俗的习惯性较强,改之非易。但长春地区在改革葬俗方面,态度比较坚决,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改土葬为火葬;二是破除丧礼中的迷信。其中前者尤著。
  一、改土葬为火葬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即有火葬(甘肃临洮县寺洼山史前遗址出土人类骨灰陶罐),佛教传入中国后,和尚亦火葬。但传统习俗中多为土葬。千百年来,人死而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观念影响极深。所以备棺修坟成为几千年的葬俗。至明清,更发展为成文法律:“若毁弃缌麻以上尊长死尸者斩。”(《刑律•盗贼》)故贫苦之家无力葬亲,“停柩在野”,甚至毁家自卖,也不敢焚尸火葬。在这样传统基础上改土葬为火葬,思想障碍之大可想而知。解放后党和政府一方面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破除灵魂观念;一方面作远景教育:人类要把土地用于耕种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大力推行火葬制度。
  长春市东郊朝阳沟火葬场,自1963年投入使用,至今存骨灰七万具,火葬率在葬仪中达99%,收到移风易俗的切实成效。
  与此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平坟深葬的宣传工作。今朝阳沟火葬场原为长春市墓地管理所。附近有四万多座坟墓,占地50垧。1978—1979年两年间根据政府平坟深葬的精神,在这里挖了两条长数米,深两米多的大沟,深葬了荒丘中大部分枯骨。经登报声明,其中有1/4被领取火化,存骨灰于火葬场;有1/4被后人领回深埋者;剩约二万无人认领者,坟头被拖拉机铲平,尸骨深埋于深沟,为国家增添了50垧耕地。
  其后,中共长春市委和市政府,坚决贯彻平坟深葬,推行火葬的政策。长春地区自1986年以来火葬人数大增,两年间火化44872具尸体,平掉坟头20000余个,节省木材35897立方米,少占土地973080平方米。农安县平复了30000多座坟头,现在全县15个乡镇均成为无坟头的文明村镇,使400亩弃耕地失而复得。其他各县各乡都相继为平坟深葬,恢复耕地,做了大量工作。过去说:“人死魂不死,入土为安”,如今人们相信:“人死无魂,不必入土。”
  据长春市火葬场近年统计:1983年,火化尸体7244具,火化率83.3%;1986年,火化尸体9639具,火化率98.2%;1988年,火化尸体9793具,火化率99.7%。盈余60余万元。外五县火化率也都在90%以上。有的村镇(如长春郊区永春乡)火葬率达100%,可见火葬已深入人心。其中有些老人,勇于接受火葬,很令人感动。如宽城区一吴姓老太,终年98岁,儿女绕膝,四代同堂。她的家属重视生前孝养,死后不买寿衣,不献花圈,不要骨灰,不在身边的子女也不奔丧,丧事从简。
  宋家二委的一些老人,将多年准备的寿材,改做他用,准备死时火葬,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七旬老人徐品芝,未死之先就交了火葬费。连做了一辈子棺材的老匠人也劈了棺材,自动要求火葬。如此等等,出现了一代新风。
  二、抵制丧祭中迷信活动
  近年来大办丧事者大有人在。他们仍承袭丧礼迷信的陋习,扎丧棚、制纸扎的冥器、大摆丧宴;动用大批汽车送葬,借办丧事大肆收礼。甚至在吊唁大厅内挂上呢料、毛毯为挽幛。
  1989年2月间,德惠县站前,有三辆送殡汽车缓缓而行,为一享年82岁的老太太送葬。头辆车拉着棺材,放着一台录音机。棺前立着打灵幡的孝子,两个中年人扶着棺材撒买路的纸钱;第二辆汽车载着十几名披麻戴孝的孝女;第三辆汽车载着送殡的亲友。据说这个孝子是国家干部,因在其母的葬礼上搞迷信活动(扎了许多金斗、银斗、纸车、纸马,还动用十多台汽车),受到了处分。
  1987年长春市一个干部逝世,竟动用了80多辆小汽车,前面有警察开摩托车维持秩序。送火葬场时车辆虽减少到七八辆,但仅做花圈就不下数千元。这样讲究的丧礼,不仅是一笔巨大的浪费,也是一种精神污染。
  近几年长春市殡仪馆发现,每逢阴历九日排队开票取棺材者特多,火化间五炉同开也忙不过来。每日长春市大约有50人死亡,可是每逢“九”日却要多出平日的二三倍。据了解,原来民间有“七不出,八不葬,初九才上火葬场”的传说。1989年腊月19日,长春火葬场运来120具尸体,而前两天只收到40具。据云沈阳、哈尔滨都无此说。原来长春地区早年娶亲择双日、出门找单日,有“待要走,三六九”之说,现在不过把活人习俗用在死人身上罢了。
  火葬是葬俗上的一大改革,但祭祀活动也带到火葬场来。每年清明节,长春火葬场车水马龙,纸灰飞扬,成了香火圣地。来这里“探骨”、烧纸的成千上万。报上披露,最多时达几万人。1987年春节前后约有4000辆汽车驶入朝阳沟,耗油20000公斤,烧纸10吨(《吉林日报》1987年4月7日),自行车的人流在此期间每日亦近6000辆。有时桥头纸(压在去火葬场桥头的“买路钱”)堆积一米多高。火葬场前一公里长的一段公路为人、车堵塞。人们忧虑火葬后的迷信活动,已成为公害。
  改革的原则是“大节不放松(如土葬问题),小节随人俗”,可是如果小俗不必改,也会影响大节。于是有人提出,不留骨灰,做丧葬改革的促进派,忌日节日也干脆不必祭祀;烧纸进香应取缔。在已故亲人照片前默祷致哀,也就尽了人子之孝和亲友之情。
  有鉴于此,长春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12月6日发出了《关于制止丧葬中封建迷信活动的通告》:(一)严禁在办丧事中搭灵棚、摆供、摔丧盆、披麻戴孝,在住宅外悬挂挽联。(二)禁止沿路撒纸钱、压桥头纸、打灵头幡、在丧事中搞封建迷信活动,多余的出殡车辆,公安交警大队要吊扣驾驶员三个月驾驶证。(三)严禁制花店、寿装店(社)生产销售棺材和灵头幡、纸钱、纸人、纸马等迷信丧葬用品。(四)一律实行火葬(回族除外),严禁土葬,不得用棺木盛装死者骨灰土葬。实行土葬,不得起坟头。(五)坚决取缔“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在丧葬中从事封建迷信活动。对借迷信活动造谣惑众,诈骗财物者,由公安机关依法惩处。(六)、(七)条都说明清除丧葬中的封建迷信,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单位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违者受惩。同时各单位也配合做一些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的工作。在长春,改革葬俗,反对迷信是“全党动手、齐抓共管”的。一般干部基本能做到“三不”:一不备棺,二不祭祀,三不烧纸。
  长春市殡葬管理所(1966年前称殡仪馆)是接纳丧葬工作的单位,也是反对封建迷信和倡导改革葬俗的前沿阵地。全所职工75人,其中干部17人,工人58人。他们除定期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外,还出版了80期《殡葬改革简报》(油印内部资料)。1988年派人下去一百多次深入县乡,摸清各地丧葬情况,做反对迷信,改革葬俗的宣传工作,掌握全省死亡人数及火化数字。常从各地区死亡人数与所报火化人数对比中,发现个别违反实行火葬的规定,暗中进行土葬的事例,及时做丧家思想工作,对已土葬者起尸火化。同时宣传厚养薄葬、净化环境、节省耕地的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他们也配合有关单位,去查禁制做冥钞、金锞、银箔、纸活的厂家(长春原有制花店10家,现在发展到110家;非法制造迷信品者,只是极个别的),从根本上取缔这种迷信器物。此外文字宣传也是他们的重要手段。只丧葬管理科科长汪静洁同志,就在各报刊上发表了百多篇有关破除迷信、改革葬俗的文章。同时他还搜集全国各地此类文章,剪贴成册(共有十几册),以备借鉴宣传之用。殡仪馆的工人特别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们在默默无言地做着一般人都不愿做的“接待死人”的工作。但他们思想境界高,大多是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如陶继君、边春桂、郭宝昌、陶兆江等)。有的常年走街串巷,接尸六千多具,有的给成千上万的死人整容化装,有的每天在化尸炉前工作十几个小时……当人们感动地多给他们额外报酬时,都被婉言谢绝。有的人暗中放下酬金,他们发觉后上交公家。
  三、红白理事会和榜样的作用
  近年各地相继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在群众中发挥了他们的能量,在婚丧习俗改革中,做了很多工作。如《殡葬改革简报》第13期(总19期)报道了长春二道河子区东盛街道办事处的红白理事会的工作事迹。自1987年至1989年间,全街道死亡310人,全部实行火化,95%的丧家简办丧事。这个理事会的经验是:
  一是街道党政领导将改革纳入议程,搞好舆论宣传,街道党政领导亲自担任理事会领导小组组长,层层抓婚丧俗改革,学习有关文件,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二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使婚丧改革常抓不懈。他们建立了以居民组长为骨干的信息网络,按登记册走访,防止二次土葬,达十三起之多。
  三是寓管理教育于服务之中,做好典型转化工作。丧事改革是思想性、政策性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除依照法规加强管理外,更主要的是依靠启发、疏导和耐心教育的方法来解决,做好典型转化工作。如3委居民于崇芝老人,过去开棺材铺,已80多岁。他说:“我打了一辈子棺材,死了怎么也得装个棺。”组里信息员听说后,立即报告了理事会。于是他们经常去看望老人,经过多次耐心教育,促使家属转变观念,最后老头想通:人死如灯灭,没有灵魂,要尸体何用!便毁了棺材另作别用,做葬俗改革派。这个事例很有教育意义。“过去的棺材铺老板都不要棺材”,在群众中传开,有些老人就更易于接受火葬了。
  社会上有些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老共产党员、学者专家、有识之士,在移风易俗上多能以身作则,勇于抛弃旧俗,他们的事迹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学者,东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导师、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民俗学会理事长杨公骥先生1989年6月因心脏病逝世,享年68岁。他为我国学术界留下了《中国文学》等大量的著作,培育了不少高级研究、教学人才,为革命做出了贡献,但他死时一无所取。他留下遗嘱说:“不要打扰别人,怎么来怎么去;不整容,保持真面目;不受花圈、挽幛;不向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死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强烈要求下,只在东北师大校部大教室里举行了个简单的吊唁仪式。遗像下几束鲜花,一列青松拥着两个白花环绕的“奠”字和他的遗嘱。他的遗嘱开一代风气,标志着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奉献和坦荡的一生。
  就是小小的花圈在如今的葬仪中也是一笔不小的浪费!1990年2月8日的《长春晚报》报“火警”说,长春市每天约有50人死亡,送花圈,少的三五个,多的几十个。以每个花圈七、八十元计,每年就烧掉五六百万元!这些钱办中型企业,能安置上千人就业;盖五六所小学,能让千百名儿童入学。因此,有人建议把卖花圈改为租花圈,花圈只摆,谁来租谁。更有积极改革者,将尸体献给医院,骨灰撒在江河之中!原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著名教育家、无机化学专家、共产党员关实之,94岁时逝世,他留下遗嘱:“简单安排身后事,骨灰撒入松花江”。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振逝世时70岁,这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死前嘱咐将他的骨灰撒在长春大地上!这些热爱祖国的忠魂义士,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他们以敬爱的老一辈革命家,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等为榜样,使骨灰随波而去或播撒大地,走完人生最后的里程,以自身崇高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奏出民俗改革史上光辉的乐章。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