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锡伯族的怀亲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84
颗粒名称: 五、锡伯族的怀亲节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
页码: 8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锡伯族的怀亲节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为四月十八怀亲节。这是纪念二百多年前部分锡伯人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又称“四•一八”节。
关键词: 长春市 岁时节令 锡伯族

内容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为四月十八怀亲节。这是纪念二百多年前部分锡伯人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又称“四•一八”节。
  锡伯族原是强悍的狩猎民族,是清代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阳历)受清政府的调遣,驻防盛京(今沈阳)的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约五千人)告别东北亲人,万里跋涉奔赴新疆伊犁,西迁戍边,保卫祖国大西北,这是锡伯族民族史上的历史壮举。以后每到此日,分居东北和伊犁的锡伯族人民都在“锡伯家庙”或锡伯族集居的地方集会聚餐,怀念家乡和远人,共叙戍边业绩,缅怀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四•一八”这一锡伯民族节日,十分重视,每到此日,都要召开茶话会或电影招待会、游艺会或歌舞聚餐会,以示庆贺。
  锡伯族的年中例行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时亦有自己的独特形式。如除夕供“喜利妈妈”和家谱,摆设供品,男姓家长带领子弟上坟烧纸钱。正月十五元宵节除挂灯彩、吃元宵、扭秧歌欢庆之外,还有抹黑脸的活动。据传说,正月十五这天,“五谷之神”下凡,很怕五谷受灾,人们用锅底灰互往脸上抹黑,就是替五谷承受了“黑锅”,以祈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也是变相嬉戏的一种方式(满族亦有此俗)。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以示尊敬。后来遂逐渐成为年轻人叔嫂、小姨、姐夫间的娱乐性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开展,此一“抹黑”活动逐渐废除。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锡伯族于此日收回“喜利妈妈”,为了送这位女祖还位,全家吃煮荞面片,拌红糖,表示祝贺和感谢。同时受汉族影响,农家用灶塘灰从井台撤灰到家门,撒成一条灰道,叫“领龙”。此日也以白面或米面烙“合叶饼”(亦称春饼),内卷肉丝、蛋丝、葱丝、炸酱。或食用米面包以炒熟的苏子叶末的苏子盐饼,或上敷豆面的白面卷子,叫“豆面夹嘴”。
  清明节,锡伯人称之为“航西节”。有三月清明和七月清明之称。都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祖先。此日无论贫富都携酒上坟,培土致祭。三月清明正是河开鱼来之际,故称“鱼清明”,七月乃是瓜果成熟的季节谓之“瓜清明”,一年两“清明”,与汉族有异。但此“七月清明”或即指汉族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超渡亡魂。锡伯族十月一日为鬼魂送寒衣的寒衣节,亦与汉族习俗相同。
  端午节除悬菖蒲、挂葫芦、带荷包避邪、祛毒等习俗与汉族相同外,妇女们在节前半个月,用彩色布块做成各种“猴子”模型,缝在儿童肩背,节日来临,将布猴丢进河里,顺水流去,意在消除病灾。青年人亦有举行赛马、刁羊或郊游活动者,保存了狩猎民族古风。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