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少数民族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少数民族节日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84-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少数民族节日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满族的颁金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节日歌舞、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锡伯族的怀亲节。
关键词: 长春市 岁时节令 节日

内容

一、满族的颁金节
  满族除与各族共度的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外,也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节日,近年被挖掘出来,予以重视。
  首先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的万寿节,是清代满族自己的节日。春节祭天祭祖许多习俗前面已经谈过。冬至作为重要节日,是因为满洲原是狩猎民族,每至冬至,粮食打完,场院封仓,冬猎开始了。狩猎民族的后代认为,获得大量的猎物(野生动物)才是真正的丰收,所以把冬猎开始,去打大围(集体围猎)视为节日,必于冬至这天聚众祭天而后出行围猎。
  再有就是清代皇帝的万寿节(生日),满族也视为自己民族的节日。这大约是由于民族情感的关系,把皇帝视为民族英雄了,这只是在民族盛期才有的现象。当然这些节日都已从历史上消失。
  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满族自己提出一个新的节日“颁金节”。满族有影响的人物和台湾香港满族学者们都多次过“颁金节”,时间是农历10月13日。“颁金”是满语“新生”之译音,这一节日是纪念“满族”一词的定名和新生。早在1635年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于是日宣布废除“女真”旧称,定民族名为“满洲”。满洲原为部族名,也是地名,原意为“吉祥”之意。皇太极以满洲代替女真,有“新生”(颁金)的取意,也有它的政治背景。历史上金人(女真族)和宋王朝有过长期战争,女真人南征给中原汉族带来许多灾难。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回避冲突,女真族后人改变过去的作法,并使汉人忘掉过去历史上的不愉快,以免激化新的民族矛盾,皇太极废了后金,改国号曰“清”,也以满洲族取代了女真的称号。从此清代果然以新的雄风,驰骋中原,统一了全国。这是满族兴旺发达(颁金)的标志。故今天的满族以10月13日(农历)为颁金节。此一新的节日已得到满族人的认同,长春市于1994年开始过颁金节。
  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语音译,意为“游艺”,早年也称“奈勒”。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由来已久。早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后,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祭旗点将,军民欢聚,都进行“那达慕”活动。
  据《成吉思汗碑》记载:(1225年)成吉思汗战败花剌子模后,旋师至布哈苏齐海地方,即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并把它刻在石崖上。清代以后那达慕大会的范围又有扩大,从盟旗集会、敖包祭典(草原上“垒石为山,视之为神”的祭山活动)等政治宗教贸易活动结合起来,都少不了男儿赛马、射箭、摔跤等所谓“男儿三艺”。所以那达慕大会内容丰富,场面热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游艺大会,深受蒙古族欢迎。所居之地年年于春晴之日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大会。解放后祭敖包的活动已经不再进行,但那达慕的内容比以前更丰富、隆重而多采了。不仅进行赛马、射箭、摔跤、投布鲁、田径、马术、马球、军事体育比赛,还有繁华的市场交易、文化交流、歌舞演出等游艺活动。长春地区的蒙古族也每年在政府的关怀下举行大规模的那达慕大会,深受市民欢迎。
  又蒙古族传统于每年端午节举行围猎活动,集体出游狩猎,得到猎物就地野餐,嬉戏谈武,也是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民族化。今无围猎场所,则常用体育活动充实端午节,长春多于此日开少数民族运动会,也是蒙族尚武雄风的遗留。
  三、朝鲜族的节日歌舞
  朝鲜族的节日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春节期间,家家做打糕或粘米饭,年初一鸡鸣破晓时祭祖。之后,互相拜年,做各种游艺歌舞集会。元宵节有迎月、望月的活动。届时人们于空场中,用松枝搭起“月亮之家”,当人们抢先看到东升的月亮时,欢呼致意,同时点燃“月亮之家”,天人相映,以为吉祥。特别是第一个登高望到月亮的人,皆云“有福”。同时农家也在正月十五这天举行“五谷祭”,吃五谷饭(以糯米、大米、黄米、高粱米、小豆等合煮)。长春朝鲜族在播种期间喜跳“农乐舞”祈求丰收。端午节时妇女头上插艾,身着彩色鲜丽的民族长裙、荡秋千、跳跳板,男人或进行摔跤比赛。解放后长春等地也有于节日举行民族运动会者,异常活跃。中秋节朝鲜族亦习称秋夕节。旧俗与汉族大体相同,供月、赏月、食月饼。并有向水中月投硬币以祈福者。时值丰收季节,亦杀狗宰牛,隆重集会,喜庆团圆,并祝丰收。常彻夜歌舞,尽欢而散。
  朝鲜族自古有敬老习俗,除日常礼仪上有种种尊老敬祖表现,如祭祖,为老人举行“回婚礼”、“古稀宴”、“花甲宴”祝寿活动等等,近年还发起组织老人协会,过老人节。先是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起的,后来发展到长春地区的朝鲜族老人节。如今已波及全省各族都给老人过老人节。时间原是公历8月15日,今改为九月一日。长春地区的朝鲜族于是日身着新服,胸戴红花,集会、歌舞、聚餐、祝寿或表彰孝顺儿媳、女婿,或举行全家接力赛,意义深远,形式活泼,起到深刻的移风易俗作用。
  朝鲜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在民俗生活中充分表现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习俗特征,无论从节日、仪礼上,以及日常娱乐、体育活动中都是以歌舞见长的。此风来源久远,据史籍记载:朝鲜族先民古高句丽族早在两千年前就有“迎鼓”、“舞天”等节日,每到“国中大会,连日饮酒歌舞。”五月下种完毕与十月丰收后,都要“群聚歌舞”。今日亦复如此,数千年不衰。可见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优良传统是富有强烈生命力的。
  四、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回族的节日除与汉族相同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自己民族的宗教节日。
  首先是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阿拉伯语为“尔德•菲图尔”(意即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教徒须履行念功、礼功、课功、朝功、斋功等五项功课。开斋节为斋功的实现。按规定:成年穆斯林必须于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实行斋戒,俗称“把斋”。黎明前吃下封斋饭,做过祈祷,然后整天不吃不喝,直到黑夜降临,见到星斗,斋戒始结束,允许吃饭。但工作、学习仍照常进行。教义认为如此可以考验教徒的坚强意志、廉洁守法的操行和耐苦、宽厚推已及人、仁慈互爱的心性。
  斋月的第二十七夜,称为“盖德尔夜”。据说此夜是安拉颂降《古兰经》之夜,众天神降临人间,故此夜要举行礼拜、讲经、济施等活动,彻夜不眠。
  斋戒于回历十月一日结束,此日谓之开斋节。众人早起,全身沐浴,装饰一新,去清真寺参加礼拜,互相祝贺,互赠“油香”悼念逝者,为祈冥福。下午去墓地为逝者祈祷,添坟培土。至此斋月结束,正常饮食。长春地区的回族还在节前一天夜里等待新月出现,众人齐集清真寺内揽月楼上,等待观看即将出现的新月,祈望美好的前景,情绪十分热烈。
  其次是古尔邦节。开斋节后七十天,回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故此节也称宰牲节或献牲节。俗称“小开斋节”。穆斯林于此日到清真寺做礼拜,然后返家宰牛羊,分作三份,一分自食,一份送给亲友,一份赠给贫困户。据说当初这是回教圣人阿伯拉罕的圣行,传至今日成为回族奉行的盛大节日。
  再有是圣纪节。回历三月十二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约570—633年)诞生日,也是他逝世的日子,称之为“圣纪节”,俗称“圣会”。此日,穆斯林们齐集清真寺诵经、礼拜,赞颂教主的盛德伟业。
  五、锡伯族的怀亲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为四月十八怀亲节。这是纪念二百多年前部分锡伯人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又称“四•一八”节。
  锡伯族原是强悍的狩猎民族,是清代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阳历)受清政府的调遣,驻防盛京(今沈阳)的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约五千人)告别东北亲人,万里跋涉奔赴新疆伊犁,西迁戍边,保卫祖国大西北,这是锡伯族民族史上的历史壮举。以后每到此日,分居东北和伊犁的锡伯族人民都在“锡伯家庙”或锡伯族集居的地方集会聚餐,怀念家乡和远人,共叙戍边业绩,缅怀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四•一八”这一锡伯民族节日,十分重视,每到此日,都要召开茶话会或电影招待会、游艺会或歌舞聚餐会,以示庆贺。
  锡伯族的年中例行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时亦有自己的独特形式。如除夕供“喜利妈妈”和家谱,摆设供品,男姓家长带领子弟上坟烧纸钱。正月十五元宵节除挂灯彩、吃元宵、扭秧歌欢庆之外,还有抹黑脸的活动。据传说,正月十五这天,“五谷之神”下凡,很怕五谷受灾,人们用锅底灰互往脸上抹黑,就是替五谷承受了“黑锅”,以祈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也是变相嬉戏的一种方式(满族亦有此俗)。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以示尊敬。后来遂逐渐成为年轻人叔嫂、小姨、姐夫间的娱乐性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开展,此一“抹黑”活动逐渐废除。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锡伯族于此日收回“喜利妈妈”,为了送这位女祖还位,全家吃煮荞面片,拌红糖,表示祝贺和感谢。同时受汉族影响,农家用灶塘灰从井台撤灰到家门,撒成一条灰道,叫“领龙”。此日也以白面或米面烙“合叶饼”(亦称春饼),内卷肉丝、蛋丝、葱丝、炸酱。或食用米面包以炒熟的苏子叶末的苏子盐饼,或上敷豆面的白面卷子,叫“豆面夹嘴”。
  清明节,锡伯人称之为“航西节”。有三月清明和七月清明之称。都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祖先。此日无论贫富都携酒上坟,培土致祭。三月清明正是河开鱼来之际,故称“鱼清明”,七月乃是瓜果成熟的季节谓之“瓜清明”,一年两“清明”,与汉族有异。但此“七月清明”或即指汉族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超渡亡魂。锡伯族十月一日为鬼魂送寒衣的寒衣节,亦与汉族习俗相同。
  端午节除悬菖蒲、挂葫芦、带荷包避邪、祛毒等习俗与汉族相同外,妇女们在节前半个月,用彩色布块做成各种“猴子”模型,缝在儿童肩背,节日来临,将布猴丢进河里,顺水流去,意在消除病灾。青年人亦有举行赛马、刁羊或郊游活动者,保存了狩猎民族古风。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