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季节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76
颗粒名称: 二、夏季节令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3
页码: 80-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夏季节令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元节。
关键词: 长春市 岁时节令 夏季节令

内容

(一)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或称端五节、重五日、五月端五。“端”为开端,“五月端五”即五月第一个五日(一月三个五日,初五、十五、二十五)。又,端五何以谓“端午”?农历正月是“建寅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日”,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故初五亦称端午。由于午月和午日重复,故曰“重午”;又午时当作阳时,端午也写成端阳。端午在南方古时是祀龙的节日或沐浴的日子。到战国时,因诗人屈原于此日殉国投汨罗江自杀,故端午节又像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一样,与纪念楚国大诗人联系起来,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投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祀。后用楝树叶或菰叶做成粽子(角黍),以五色丝缚之,以避蛟龙(见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从此留有端午吃粽子的遗俗。南方皆用糯米做粽,北方用糯米也用黄米。长春地区过端午不只吃粽子,还吃鸡蛋。有些甚至不包粽子,只吃鸡蛋。
  俗传端午早晨出行采集艾蒿插于门上或发际,饮雄黄酒、悬黄纸或红纸做的萌芦挂在窗户上,可避疫驱虫,免去灾难。又传午时入山采药,服之特灵异。小儿于两腕系上露水沾过的“长命缕”(俗云“五彩丝”),可使长寿;又于胸前挂布制(或用绸缎制)荷包、小老虎、粽子、笤帚、小盖簾等,可御灾祛病。北方没有南方水乡赛龙舟活动,但过去满族于此日有拜天、射柳、击球等武事竞技活动;朝鲜族妇女于此日踏跳板、荡秋千。此日既是避疫求福活动,也是庆祝春耕初捷的节日,故常备美食,隆重纪念。成为三大节日之一。
  (二)乞巧节(七夕)
  七月七日为“七夕”,亦名乞巧节。传说为牛郎会织女的日子。此日黄昏伏在黄瓜架下,可看见银河之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图影,或听到牛郎织女相聚啼哭的声音。妇女常于此日投绣花针于水碗中看水中针影象形,以乞巧。
  (三)中元节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中元”是和正月十五上元相对而言,七月十五正是下半年开始第一个望日,故称中元节。此节来自印度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译音,意为“救倒悬”之苦。《盂兰盆经》说:目连因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夏历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为之超度亡魂,即可解脱。印度这种佛教习俗,于盛唐时期随着盂兰盆节传入中国,至清而大盛,传入吉林省,至少有一二百年之久。善男信女于此日施食舍财,请僧侣念经做法事,放河灯,追念亡魂。在吉林松花江上放河灯最出名,每次河灯不下万盏,非常壮观。长春次之,昔日在伊通河或小河汊中放灯,招徕大批观赏者及信佛者。河灯制做简单,原始的河灯用荞麦加糠皮,通过蒸制而定型,成为平底浅沿小瓢式的油盏;内装植物油,加上有浮标的灯芯,点燃后放进河中,顺流而下。有蜡烛之后,则将小蜡用铁钉固定在一块薄板上即可飘浮水中。也有扎成荷花灯者,故亦称放荷灯。待荷灯放完,和尚念经已毕,便开始各种游艺活动。后来迷信成分大减,放河灯则完全成了水上观赏的游乐形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