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岁时节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7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岁时节令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16
页码: 76-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岁时节令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汉族传统节令、少数民族节日、新兴节日。
关键词: 长春市 岁时节令 汉族

内容

长春地区所过的节日与全国一致,可分传统节日、民族节日与新兴节日三种。
  民间传统节令都是按阴历计算,至今习俗未改,举国一致。而新兴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多富政治意义,都按阳历计算。本章仍按旧例,重点记述汉族传统节令,及少数民族节俗,兼及新兴节日。一般追溯节日的起源,以备查检而全面了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第一节 汉族传统节令
  传统节令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过小年、除夕等。其中春节、端午、中秋称为“三大节”,活动热烈隆重。同时这三节也是旧社会有经济往来的关系户(债务关系)结帐时期,所以才有“年节好过,债务难挡”的谚语。今日则纯系民间传统的纪念活动和送旧迎新的欢庆节日。
  一、春季节令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过旧年)。旧称元旦(即元月元日之辰),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以阳历元月元日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始名春节(因在立春前后,为春日第一个节日)。“年”字在甲骨文中是庄稼丰收的形象。俗云“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原为庆祝一年丰收的节日,也是一岁之始,故庆祝春节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义。它预示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双重含义,民间皆极重视。在此“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新旧交替时刻,民间举凡说话行事,皆取吉利,禁忌也多。在春节前一天就贴上“春回大地”、“连年有余”、“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的春联。在门上挂上大红挂年纸和倒贴“福”字(取意“福”到了);室内张贴各种年画。农村特重禽畜繁殖和安全,还要在鸡架上贴“金鸡满架”,猪圈、马棚中贴上“肥猪满圈”、“骡马成群”之类的吉利话。俗信三十晚上诸神下界,请灶神、接财神、迎祖宗为最重要的祭祀。要按历书看好财神到来的方向,接近子时,家长带着男孩子穿戴整齐地出门(按方向)接财神,烧香叩头,一路鞭炮相迎。将财神码子(用纸做成祀神牌位状的神位)请回,供在房门外侧。祖宗牌位供在室内西屋正面,奠之以香火。家长率子弟祭拜祖先和财神后,晚辈向长辈按辈分依次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压岁钱。接神祭祖辞岁之后,正好交子时,要吃年饺子(交子)以应俗,俗称吃元宝汤。为了讨吉利取喜兆,除了吃肉加葱花馅的饺子,还在馅里放上铜钱、红糖、大枣之类,分别寓有财气、喜气、日子甜或早生子、早登科之意。大年初一早晨,再吃饺子,预祝一年顺利。凡除夕、春节吃饺子煮破时,忌说“破”或“坏”字,要说“挣(Zhèng)”了。春节期间,族人、亲戚或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见面说吉利话,互道“新年恭禧”、“见面发财”、“新年顺随”、“万事如意”等。交谈也带有总结过去经验,计划新年人财两旺之内容。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这天早晨有的人家也吃饺子,叫“捏破”;而且吃蒸饺,取“蒸蒸日上”之意。此日是送神的日子,由家长上香,跪在地上,把供奉的财神、祖神的纸牌升了(烧掉),一股青烟直上九霄,“神仙”也就归去。正月初六为开市日,官署于此日开始办公,商店于此日开市,农民在此日动动农具,学生于此日翻阅书本,以示假期已过,劳动开始。但由于对妇女忌讳独多,过去初五前,除对本家长辈外,妇女一般不外出拜年。新媳妇回娘家拜新年,必须在初五撤供之后。民间禁忌出嫁的姑娘看娘家祭祖的“供尖”。又,妇女正月忌针:初一到初八,不许做针线活,有什么“三寡四绝、五孤六漏”之说。故正月姑娘媳妇常聚会游嬉,或以耍单鼓、玩“嗄拉哈”消遣春时。近时亦有打麻将、玩扑克者,然皆不成赌博。男子在农村春节农闲期间,赌博者却大有人在,在某些地区,几乎形成难改的陋习。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节是春节的继续,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日子。故古时亦称“上元节”。民间于此日遍挂彩灯,嬉戏终宵,再供祖先(一连三日),夜食元宵。每到此日花灯满街,鞭炮齐鸣。有金鱼灯、莲花灯、扇面灯、萝卜灯、白菜灯、红纱灯、玻璃灯、冰灯,还有以戏曲为内容的走马灯,如猪八戒背媳妇、鲤鱼跳龙门等。
  长春一带也和全国各地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组织各项游艺活动。除各种花灯之外,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等各种形式,特别于元宵之夜,更以冰灯和放花炮最吸引人。冰雕是北方特有的传统工艺,又加上现代化宣传内容与声、电技术,火树银花,星月交辉,更富时代气息。
  此外,长春还有元宵节“滚冰”和“走百病”的习俗。《吉林通志》载:“十五日为元宵节。以粉餈祀祖先,街市张灯三日,金鼓喧阗,燃冰灯,放花爆、陈鱼龙、曼衍、高跻、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是日男女出游,填塞衢巷,或步平沙,谓之‘走百病’或‘联袂打滚’。”是民间摆脱一冬蛰居,愉快迎春的一种生理和心理要求,也是一种很实际的健身体育活动。至今长春元宵之夜“走百病”、“脱晦气”之习未减,仍是逛灯出游,填塞衢巷,主要的目的在于健身祈福。这种习俗,颇富积极意义。
  (三)添仓节
  正月二十五是添仓节(又名天仓节、填仓节)。昔时每至此日,家家户户不管穷富都“为添仓,煮黍饭,焚香褚,祀仓廒。”乡间老妪们还剪纸鸡、纸猫放在粮仓里,象征鸡吃米虫,猫捉老鼠,防止虫灾和鼠患。另一添仓的办法是晨起用灶灰在院子里撒成三个灰圈,越圆越好,一大两小(作品字形),朝向房门,每个圈(仓)内画个十字,撒上高梁谷子,包米大豆之类,象征秋天粮食满囤米满仓。因此日与二月二龙抬头日期相近,故合为二月二祭龙日祭仓。
  (四)春龙节(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是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二十四个节气而来的。如果立春是元旦,则惊蛰正好是二月初二。此时阳气上升,天气渐暖,正是百兽复苏,百虫蠕动的季节,也是困龙抬头的时候。人们于此日祭龙,谓之春龙节。这也意味着人类的自我奋发。祭龙总和丰收、添仓的目的分不开,所以有的地方把填仓节的内容移于此日。晨起以簸箕盛灶灰,自井台引水,一路撒灰画龙到水缸处,其意引龙入室,龙带来雨水,象征丰收。然后再用灶灰在院中撒三个灰圈做粮仓,一大两小。或在圈内放少许粮食,点上香烛,引龙添仓,以兆丰年。民间于此日烀猪头、烙春饼,取意迎春。杀年猪后储食一月,此时肉尽天暖,只剩猪头,再不能留,正好在龙抬头时食祭兼用。春饼则是两层薄饼隔油合擀烙之,春来阳气升,方好启层,故两种食品实为应节佳馔。
  为了装饰龙的节日,偏僻农村的老妪们也常于此日将秫秸剪成短段,每段中饰以大小适度的圈形红布,穿成节节龙形,尾缀花布穂,悬挂窗前,谓可祛灾。
  本着“龙抬头”的意思,长春附近小男孩多干此日理发。因俗令说“正月剃头妨舅舅”,特意等到二月二龙抬头。一是发长须剪理,也是应龙首高抬的吉兆。又二月二这天,赶车的人不许出车,怕压了龙头;年轻妇女不做针线活,怕扎了龙眼。这种禁忌,今日已废。
  (五)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为清明节,为二十四节之一。“清明”早见于汉代《淮南子》,与“修田畴”有关,和清明前二日的寒食节相联系,因而有扫墓之举。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战国时期,介子推曾竭尽臣职,帮助受后母俪姬迫害的晋国王子重耳出逃。经过颠沛流离,重耳复国登极,是为晋文公。文公得位封赏诸臣,独忘了介子推。子推乃偕老母入山隐居。后文公悔悟,至山中寻找,子推不出。文公以火焚山,逼他出来,结果母子烧死山中。后人为纪念介子推在政治上的节操(不争,勇退),禁火三日,是为寒食节。后来就把清明和寒食合并而为扫墓、祭祀先人的日子。《旧唐书•玄宗本纪》即有“寒食上墓(浸已为俗),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的记载,并有“宜许寒食上墓”的敕令。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描写清明扫墓的情景。此外清明亦为踏青春游的季节,北方春晚,多只注意扫墓祭祖,踏青乃末事。《吉林通志》载:“清明日,家无贫富,必携酒馔墓祭,培坟土压红楮于马鬣之前,是日城隍出巡……。”长春地区普遍于清明日扫墓、焚纸钱、祭祖,至今不绝。以肩舆抬神像,请城隍出巡者,清代亦不多有。焚纸钱虽属迷信活动,但以扫墓形式迫念先人,是一良俗,至今相沿不衰,且具有新的内容。解放后各机关学校常在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敬献花圈,对共青团员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订此日为植树节。纪念先人,继往开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具有深意。
  (六)庙会
  长春的寺庙很多,最有名的是南关的老爷庙,观音庙(倒坐)和现在人民广场的般若寺。过去不论是四月初八佛诞日、四月十八娘娘庙会,还是四月二十八药王节,这三个庙都一齐开门。
  据说倒坐观音面朝北。一般观音都是坐北朝南的,而从南海来的观音,面北而坐,对东北特有感情。为的是亲眼看着北方人民,保祐他们无灾无病,发财致富,子孙繁盛。老爷庙则供关公(关云长),香火鼎盛。民间以为关公忠义善武,护佑人民最有威力,故崇祀甚虔。
  每到庙会期间,善男信女来寺庙上香挂匾,随缘布施。商贩杂耍,各种小吃、工艺制品、儿童玩具、吹卜卜登、捏糖人的,应有尽有。每年庙会,人流如潮,然而真正崇佛的并不多;看热闹来散心、买卖东西的却不少。属于此地特殊习俗的只有两项可记。一是老爷庙的跳墙剃头,一是倒坐观音的泥娃娃。所谓“跳墙剃头”,是专给八岁男孩设置的习俗。据说原来庙中有一很矮的土墙,墙里边有剃头师傅在那里剃头(理发)。行“跳墙剃头”仪式时,由舅舅领着八岁男孩,由一老道用筷子打孩子的头,边打边说:“快跑,快跑,白头到老”(是一种祝愿),孩子跑着跳过板凳(代替墙)然后坐下,由剃头匠给剃去顶发周围的头发;也有的在后脑勺处留一绺毛,谓之“鬼见愁”,俗信好养活。剃头之后,由舅舅领着,不回头,急急跑回家,可祛灾病,获得长寿。请舅舅领着,取“救救”孩子之意。
  另一种是“还愿烧诉”(或谓即“疏”)。如果有病,到庙上许愿,求佛保祐;如病果然痊愈,要到庙上还愿。还愿时做一纸人(相当于真人大小),将情由写明,或只用一个纸糊方型外形,其中写符为“诉”,然后烧掉,谓之“还愿烧诉”。“诉”有两种,一种是为活人祈福祈寿的,一种是为死人超度、早升天界的。今长春般若寺仍有烧这两种“诉”的,但烧纸人还愿的,已不复见。
  二、夏季节令
  (一)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或称端五节、重五日、五月端五。“端”为开端,“五月端五”即五月第一个五日(一月三个五日,初五、十五、二十五)。又,端五何以谓“端午”?农历正月是“建寅日”,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日”,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故初五亦称端午。由于午月和午日重复,故曰“重午”;又午时当作阳时,端午也写成端阳。端午在南方古时是祀龙的节日或沐浴的日子。到战国时,因诗人屈原于此日殉国投汨罗江自杀,故端午节又像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一样,与纪念楚国大诗人联系起来,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投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祀。后用楝树叶或菰叶做成粽子(角黍),以五色丝缚之,以避蛟龙(见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从此留有端午吃粽子的遗俗。南方皆用糯米做粽,北方用糯米也用黄米。长春地区过端午不只吃粽子,还吃鸡蛋。有些甚至不包粽子,只吃鸡蛋。
  俗传端午早晨出行采集艾蒿插于门上或发际,饮雄黄酒、悬黄纸或红纸做的萌芦挂在窗户上,可避疫驱虫,免去灾难。又传午时入山采药,服之特灵异。小儿于两腕系上露水沾过的“长命缕”(俗云“五彩丝”),可使长寿;又于胸前挂布制(或用绸缎制)荷包、小老虎、粽子、笤帚、小盖簾等,可御灾祛病。北方没有南方水乡赛龙舟活动,但过去满族于此日有拜天、射柳、击球等武事竞技活动;朝鲜族妇女于此日踏跳板、荡秋千。此日既是避疫求福活动,也是庆祝春耕初捷的节日,故常备美食,隆重纪念。成为三大节日之一。
  (二)乞巧节(七夕)
  七月七日为“七夕”,亦名乞巧节。传说为牛郎会织女的日子。此日黄昏伏在黄瓜架下,可看见银河之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图影,或听到牛郎织女相聚啼哭的声音。妇女常于此日投绣花针于水碗中看水中针影象形,以乞巧。
  (三)中元节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亦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中元”是和正月十五上元相对而言,七月十五正是下半年开始第一个望日,故称中元节。此节来自印度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译音,意为“救倒悬”之苦。《盂兰盆经》说:目连因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夏历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为之超度亡魂,即可解脱。印度这种佛教习俗,于盛唐时期随着盂兰盆节传入中国,至清而大盛,传入吉林省,至少有一二百年之久。善男信女于此日施食舍财,请僧侣念经做法事,放河灯,追念亡魂。在吉林松花江上放河灯最出名,每次河灯不下万盏,非常壮观。长春次之,昔日在伊通河或小河汊中放灯,招徕大批观赏者及信佛者。河灯制做简单,原始的河灯用荞麦加糠皮,通过蒸制而定型,成为平底浅沿小瓢式的油盏;内装植物油,加上有浮标的灯芯,点燃后放进河中,顺流而下。有蜡烛之后,则将小蜡用铁钉固定在一块薄板上即可飘浮水中。也有扎成荷花灯者,故亦称放荷灯。待荷灯放完,和尚念经已毕,便开始各种游艺活动。后来迷信成分大减,放河灯则完全成了水上观赏的游乐形式。
  三、秋季节令
  (一)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秋季(七、八、九三个月)之半,又是八月之半,故曰中秋或仲秋。中秋之祭,源于殷周之际的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天祭,秦汉时已有今日中秋之义,与庆祝丰收有关。此时果品已熟,丹桂飘香,稻穗金黄,正是一年难得的丰收季节,加上秋月高悬,正象征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景象。中秋之祭月,唐宋以后始盛。《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后乃传入东北。
  中秋应时食品为月饼,月饼仿圆月而制,寓意团圆幸福。故人人喜食,且以之馈送亲友。此日外出行人皆归家团聚,住家女儿也要回婆家夫妻团圆,故长春民间有“宁留女一秋,不留过中秋”之谚。过去每到中秋,食品店有很大的〓食幌,月饼也是大小成套成摞的招揽顾客。入夜家家在院中放上供桌,摆上月饼、葡萄、红枣、苹果、瓜果之类,农村亦供以新谷、月饼,为聚会团圆之意。忌说分瓜、分梨(离)之类语言,切西瓜要切成锯齿形。民间常于赏月之时讲玉兔捣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传说故事。文人赏月、赋诗,农家则更着意看天气。有“七月十五看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谚。据云此日阴晴异常灵验,常影响明年正月十五天气,或预卜丰欠。
  (二)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或曰登高节),此为骚人墨客登高赋诗或学生秋季出游日。北方民间并不重视此节。近年长春公园于此日常有菊展,供游人观赏。
  四、冬季节令
  (一)寒衣节
  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亦称鬼节或鬼王爷。每到夏历十月,此地天寒,人着棉衣,自然想起已逝亲人,魂孤衾单,故家家“祭先茔,焚楮帛”,于路口焚烧纸钱,并将用纸糊好的棉衣站着烧掉,边烧边呼死者名字前来取衣,俗云“冥衣奠”或“送寒衣”。有说此俗来自秦始皇修长城,孟姜女(给丈夫)送寒衣的传说,有附会之嫌。
  (二)腊八
  腊八,即腊月初八。虽然不是什么节日,但在长春地区农村里很受重视。这天的传统食物是“腊八粥”,它用黄米、糯米等杂以红枣、核桃仁、莲子、花生、地瓜等合煮为粥,加糖食之。或云此为纪念佛祖释加牟尼成道日(因有女子斋他以杂粮粥)。在东北及长春地区也传说是纪念一对懒夫妻吃完囤底杂粮终于饿死,以戒惰者。此日过后天气骤寒,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说。又因已近年关,住家姑娘应回婆家过年,民间流行俗谚说:“吃了腊八粥,赶快往家溜”。
  (三)小年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这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日晚间,先用秫秸做好公鸡、犬、马给灶王备用。然后请下灶王,给他嘴上抹上灶糖(一种土制的麦芽糖),连同犬马一同烧掉。边烧边说:“到上方,见玉皇,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在民间意识中,灶王是天上玉皇大帝派下来监视人间行事的。“抹糖”意在软硬兼施,给他点甜头;又把他的嘴粘住,不许他上天乱反映情况。
  解放后再没有人家祭灶,但过小年的风俗却留下来,届时买灶糖,全家自享。
  过了二十三,人们便开始扫尘、杀猪、买花炮、办年货,准备过大年了。有一段民谣,说这几日的年终行事是:
  二十五,扫尘土。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卤煮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装金斗(装斗供祖神、财神)。
  三十过大年,后半夜熬半宿。
  长春市民急于干干净净过新年,常在腊月二十过后,就提前扫房掸尘、擦柜、洗澡。为了迎神聚财,在三十之前倒出一切垃圾,从除夕到春节,只能往里扫地,不许往外扫,怕扫走了财。年饭之前,给祖宗上好供。年宴酒席中也要吃鱼,取意“年年有余”、“富富有余”,以祝明年发福生财,丰收吉利。
  第二节 少数民族节日
  一、满族的颁金节
  满族除与各族共度的传统节日和新兴节日外,也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节日,近年被挖掘出来,予以重视。
  首先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的万寿节,是清代满族自己的节日。春节祭天祭祖许多习俗前面已经谈过。冬至作为重要节日,是因为满洲原是狩猎民族,每至冬至,粮食打完,场院封仓,冬猎开始了。狩猎民族的后代认为,获得大量的猎物(野生动物)才是真正的丰收,所以把冬猎开始,去打大围(集体围猎)视为节日,必于冬至这天聚众祭天而后出行围猎。
  再有就是清代皇帝的万寿节(生日),满族也视为自己民族的节日。这大约是由于民族情感的关系,把皇帝视为民族英雄了,这只是在民族盛期才有的现象。当然这些节日都已从历史上消失。
  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满族自己提出一个新的节日“颁金节”。满族有影响的人物和台湾香港满族学者们都多次过“颁金节”,时间是农历10月13日。“颁金”是满语“新生”之译音,这一节日是纪念“满族”一词的定名和新生。早在1635年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于是日宣布废除“女真”旧称,定民族名为“满洲”。满洲原为部族名,也是地名,原意为“吉祥”之意。皇太极以满洲代替女真,有“新生”(颁金)的取意,也有它的政治背景。历史上金人(女真族)和宋王朝有过长期战争,女真人南征给中原汉族带来许多灾难。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回避冲突,女真族后人改变过去的作法,并使汉人忘掉过去历史上的不愉快,以免激化新的民族矛盾,皇太极废了后金,改国号曰“清”,也以满洲族取代了女真的称号。从此清代果然以新的雄风,驰骋中原,统一了全国。这是满族兴旺发达(颁金)的标志。故今天的满族以10月13日(农历)为颁金节。此一新的节日已得到满族人的认同,长春市于1994年开始过颁金节。
  二、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语音译,意为“游艺”,早年也称“奈勒”。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由来已久。早在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后,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祭旗点将,军民欢聚,都进行“那达慕”活动。
  据《成吉思汗碑》记载:(1225年)成吉思汗战败花剌子模后,旋师至布哈苏齐海地方,即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并把它刻在石崖上。清代以后那达慕大会的范围又有扩大,从盟旗集会、敖包祭典(草原上“垒石为山,视之为神”的祭山活动)等政治宗教贸易活动结合起来,都少不了男儿赛马、射箭、摔跤等所谓“男儿三艺”。所以那达慕大会内容丰富,场面热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游艺大会,深受蒙古族欢迎。所居之地年年于春晴之日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大会。解放后祭敖包的活动已经不再进行,但那达慕的内容比以前更丰富、隆重而多采了。不仅进行赛马、射箭、摔跤、投布鲁、田径、马术、马球、军事体育比赛,还有繁华的市场交易、文化交流、歌舞演出等游艺活动。长春地区的蒙古族也每年在政府的关怀下举行大规模的那达慕大会,深受市民欢迎。
  又蒙古族传统于每年端午节举行围猎活动,集体出游狩猎,得到猎物就地野餐,嬉戏谈武,也是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民族化。今无围猎场所,则常用体育活动充实端午节,长春多于此日开少数民族运动会,也是蒙族尚武雄风的遗留。
  三、朝鲜族的节日歌舞
  朝鲜族的节日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春节期间,家家做打糕或粘米饭,年初一鸡鸣破晓时祭祖。之后,互相拜年,做各种游艺歌舞集会。元宵节有迎月、望月的活动。届时人们于空场中,用松枝搭起“月亮之家”,当人们抢先看到东升的月亮时,欢呼致意,同时点燃“月亮之家”,天人相映,以为吉祥。特别是第一个登高望到月亮的人,皆云“有福”。同时农家也在正月十五这天举行“五谷祭”,吃五谷饭(以糯米、大米、黄米、高粱米、小豆等合煮)。长春朝鲜族在播种期间喜跳“农乐舞”祈求丰收。端午节时妇女头上插艾,身着彩色鲜丽的民族长裙、荡秋千、跳跳板,男人或进行摔跤比赛。解放后长春等地也有于节日举行民族运动会者,异常活跃。中秋节朝鲜族亦习称秋夕节。旧俗与汉族大体相同,供月、赏月、食月饼。并有向水中月投硬币以祈福者。时值丰收季节,亦杀狗宰牛,隆重集会,喜庆团圆,并祝丰收。常彻夜歌舞,尽欢而散。
  朝鲜族自古有敬老习俗,除日常礼仪上有种种尊老敬祖表现,如祭祖,为老人举行“回婚礼”、“古稀宴”、“花甲宴”祝寿活动等等,近年还发起组织老人协会,过老人节。先是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发起的,后来发展到长春地区的朝鲜族老人节。如今已波及全省各族都给老人过老人节。时间原是公历8月15日,今改为九月一日。长春地区的朝鲜族于是日身着新服,胸戴红花,集会、歌舞、聚餐、祝寿或表彰孝顺儿媳、女婿,或举行全家接力赛,意义深远,形式活泼,起到深刻的移风易俗作用。
  朝鲜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在民俗生活中充分表现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习俗特征,无论从节日、仪礼上,以及日常娱乐、体育活动中都是以歌舞见长的。此风来源久远,据史籍记载:朝鲜族先民古高句丽族早在两千年前就有“迎鼓”、“舞天”等节日,每到“国中大会,连日饮酒歌舞。”五月下种完毕与十月丰收后,都要“群聚歌舞”。今日亦复如此,数千年不衰。可见每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优良传统是富有强烈生命力的。
  四、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回族的节日除与汉族相同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自己民族的宗教节日。
  首先是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阿拉伯语为“尔德•菲图尔”(意即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教徒须履行念功、礼功、课功、朝功、斋功等五项功课。开斋节为斋功的实现。按规定:成年穆斯林必须于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实行斋戒,俗称“把斋”。黎明前吃下封斋饭,做过祈祷,然后整天不吃不喝,直到黑夜降临,见到星斗,斋戒始结束,允许吃饭。但工作、学习仍照常进行。教义认为如此可以考验教徒的坚强意志、廉洁守法的操行和耐苦、宽厚推已及人、仁慈互爱的心性。
  斋月的第二十七夜,称为“盖德尔夜”。据说此夜是安拉颂降《古兰经》之夜,众天神降临人间,故此夜要举行礼拜、讲经、济施等活动,彻夜不眠。
  斋戒于回历十月一日结束,此日谓之开斋节。众人早起,全身沐浴,装饰一新,去清真寺参加礼拜,互相祝贺,互赠“油香”悼念逝者,为祈冥福。下午去墓地为逝者祈祷,添坟培土。至此斋月结束,正常饮食。长春地区的回族还在节前一天夜里等待新月出现,众人齐集清真寺内揽月楼上,等待观看即将出现的新月,祈望美好的前景,情绪十分热烈。
  其次是古尔邦节。开斋节后七十天,回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献牲”。故此节也称宰牲节或献牲节。俗称“小开斋节”。穆斯林于此日到清真寺做礼拜,然后返家宰牛羊,分作三份,一分自食,一份送给亲友,一份赠给贫困户。据说当初这是回教圣人阿伯拉罕的圣行,传至今日成为回族奉行的盛大节日。
  再有是圣纪节。回历三月十二日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约570—633年)诞生日,也是他逝世的日子,称之为“圣纪节”,俗称“圣会”。此日,穆斯林们齐集清真寺诵经、礼拜,赞颂教主的盛德伟业。
  五、锡伯族的怀亲节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为四月十八怀亲节。这是纪念二百多年前部分锡伯人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又称“四•一八”节。
  锡伯族原是强悍的狩猎民族,是清代八旗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月十八日(阳历)受清政府的调遣,驻防盛京(今沈阳)的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约五千人)告别东北亲人,万里跋涉奔赴新疆伊犁,西迁戍边,保卫祖国大西北,这是锡伯族民族史上的历史壮举。以后每到此日,分居东北和伊犁的锡伯族人民都在“锡伯家庙”或锡伯族集居的地方集会聚餐,怀念家乡和远人,共叙戍边业绩,缅怀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四•一八”这一锡伯民族节日,十分重视,每到此日,都要召开茶话会或电影招待会、游艺会或歌舞聚餐会,以示庆贺。
  锡伯族的年中例行节日大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时亦有自己的独特形式。如除夕供“喜利妈妈”和家谱,摆设供品,男姓家长带领子弟上坟烧纸钱。正月十五元宵节除挂灯彩、吃元宵、扭秧歌欢庆之外,还有抹黑脸的活动。据传说,正月十五这天,“五谷之神”下凡,很怕五谷受灾,人们用锅底灰互往脸上抹黑,就是替五谷承受了“黑锅”,以祈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也是变相嬉戏的一种方式(满族亦有此俗)。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以示尊敬。后来遂逐渐成为年轻人叔嫂、小姨、姐夫间的娱乐性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开展,此一“抹黑”活动逐渐废除。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锡伯族于此日收回“喜利妈妈”,为了送这位女祖还位,全家吃煮荞面片,拌红糖,表示祝贺和感谢。同时受汉族影响,农家用灶塘灰从井台撤灰到家门,撒成一条灰道,叫“领龙”。此日也以白面或米面烙“合叶饼”(亦称春饼),内卷肉丝、蛋丝、葱丝、炸酱。或食用米面包以炒熟的苏子叶末的苏子盐饼,或上敷豆面的白面卷子,叫“豆面夹嘴”。
  清明节,锡伯人称之为“航西节”。有三月清明和七月清明之称。都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祖先。此日无论贫富都携酒上坟,培土致祭。三月清明正是河开鱼来之际,故称“鱼清明”,七月乃是瓜果成熟的季节谓之“瓜清明”,一年两“清明”,与汉族有异。但此“七月清明”或即指汉族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超渡亡魂。锡伯族十月一日为鬼魂送寒衣的寒衣节,亦与汉族习俗相同。
  端午节除悬菖蒲、挂葫芦、带荷包避邪、祛毒等习俗与汉族相同外,妇女们在节前半个月,用彩色布块做成各种“猴子”模型,缝在儿童肩背,节日来临,将布猴丢进河里,顺水流去,意在消除病灾。青年人亦有举行赛马、刁羊或郊游活动者,保存了狩猎民族古风。
  第三节 新兴节日
  新兴节日是建国后国家规定的节日。均以公历纪年,且多具政治性,或有国际意义,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纪念日,已融入新俗。
  一、元旦
  公历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元旦原本指阴历年而言。吴自牧《梦梁录》谓:“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于1912年在南京就任中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我国采用公历纪元,将1月1日称为元旦,将旧历元旦改称春节。新年长春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举办联欢会,也有的举行新年宴会或文艺晚会、舞会。此日各家围坐电视机前,观看中央广播电台或省台文艺节日和所播《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听子夜钟声。元旦清晨政府主要部门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新年。有的单位举行团拜仪式,或单独走访拜年,互送贺年片,或结伴出游,或讨论元旦社论,畅谈大好形势,为新的一年而奋斗。
  二、“三•八”妇女节
  公历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或“妇女节”。此日由纪念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民主和平运动举行大罢工而来。1910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会议,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蔡特金向大会建议,以每年3月8日为世界妇女斗争日,大会一致通过。我国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于1949年12月23日规定3月8日为中国劳动妇女节,放假半天。长春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常于此日举行集会,表彰“三八红旗手”。组织妇女看电影,或参加文娱晚会,尽情欢乐,培养妇女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五•一”劳动节
  公历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亦简称五一节。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节日,起源于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会议提出8小时工作制。当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经过流血斗争,取得了胜利。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受到国际工人运动的一致赞同。我国工人阶级于1920年首次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纪念活动。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5月1日为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节,放假一天。50—60年代长春市及本地区主要城市都在“五一节”这天召开庆祝大会,省市领导及各界代表发表纪念性讲话,鼓舞工人阶级的生产热情并举行盛大游行,检阅自己的阶级队伍和生产业绩。70年代以后多召开各种小型纪念活动,表彰劳动模范和各界生产能手,举行电影招待会、节日游园等。
  四、“五•四”青年节
  5月4日俗称“五•四”,为中国青年节。1919年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此日为中国青年节,全国各地举行纪念性活动。长春市党政机关和共青团组织,在“五•四”举行“青年突击手”、“先进青年科学发明者”、“模范共青团员”报告会,进行“五•四”革命传统教育或举行新团员入团仪式。近年亦有在此日举行春游及集体舞会或集体婚礼者。
  五、“六•一”儿童节
  六月一日为国际儿童节,或简称“儿童节”。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益,于1949年11月莫斯科会议上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规定6月1日为儿童节。长春与全国各地于1950年开始过“六•一”国际儿童节。届时省市领导到各幼儿园或托儿所去看望小朋友,慰问幼儿教师及保育员,举办各项妇婴保健活动及游艺活动。共青团组织和教育机关在节日表彰优秀少先队员和辅导员,一些小学也常在儿童节接纳新少先队员。某些市区或在此日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为使孩子们尽情欢乐,儿童公园及有关游乐场所向儿童免费开放,家长及学校教师都注意在孩子们的节日里向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祖国的花朵在雨露阳光下茁壮成长。
  六、“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1927年7月中国共产主义小组选派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从此“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确定下来。解放初长春地区的共产党员于此日举行不公开的纪念活动。建国后,每逢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各单位组织学习社论,宣传党的政策;或召开大会,报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丰功伟业,庆祝党的生日。70年代以后,多开小型纪念会,学习党的文件,或表彰优秀党员及先进党支部、党小组。也有的党组织在此日接受新党员或组织党课学习。
  七、“八•一”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周恩来、朱德、贺龙等领导三万余人的北阀军于8月1日在南昌起义,是为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军队的开始。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命令。7月11日,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节日——建军节。长春于此日沿例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歌颂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保卫革命政权中的卓越功勋。军政部门于“八•一”前夕,举办军民联欢会,慰问荣誉军人,转业、复员军人及军烈属活动。或组织青年学生到军烈属、贫困户中做好事。在长春地区建军节已成为军民一家,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节日。
  八、“九•一”老年节
  我省各族人民有尊老敬老的传统风气,延边朝鲜族解放初即由群众发起定8月15日为老人节,至期老人集会游乐,每个家庭子女设宴为老人祝贺,颇为热烈。至八十年代末引起政府的注意。长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在我市设立“老年节”》的议案,决定从1990年9月1日为“长春市老年节”。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老人的关怀,同时也反映了长春市老人的共同心愿,它是老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教育子女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晚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老人节还属新事物,除朝鲜族外尚未普遍推广。
  九、“九•十”教师节
  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中华民族虽素有尊师重教传统,但并无特定节日。1985年1月10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意在表彰教师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功绩,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每至教师节长春地区各教育部门及学校举行庆祝活动,以各种方式慰问教师,表彰优秀的园丁。学生和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皆以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心情,向教师表示节日的祝贺。
  十“十•一”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纪念日。中国人民经过一百余年的英勇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每年10月1日放假一日,全国以各种形式热烈庆祝国庆节。长春市在50—60年代,每逢国庆节,在地质宫广场举行盛大游行检阅仪式,会场上高悬国旗和毛主席画像,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等巨幅横额。各机关、单位、商店张灯结彩,全市人民身着新装,手持花束彩旗,载歌载舞,游行集会,庆祝国庆。80年代以后,根据国家勤俭建国、节日从俭的原则,省内各大城市不再举行游行集会,省市领导参加游园活动与群众欢度节日,已成传统。也有的个人或单位特选此日举行婚礼或组织集体结婚,使节庆气氛更加浓烈。他们将个人幸福与国家兴旺密切联系起来,取意深远。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