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蒙古族葬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69
颗粒名称: 三、蒙古族葬礼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2
页码: 7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蒙古族葬礼的基本情况。蒙族停灵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两小时)。无钟表时,人死后点燃一柱香,燃尽再点一支,再燃尽即出殡。入殓时死者不走门,用三支秫秸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平时小儿玩时,也忌跳窗,如跳出再跳回,然后从门走出)。
关键词: 长春市 丧葬习俗 蒙古族葬礼

内容

蒙古族葬礼经过风葬、树葬、天葬的阶段,亦有土葬和火葬,但其形式与汉族有异。古时(如元代)适应牧区生活特点,蒙古人死后穿上新衣、新靴,用白布缠身,把尸体放在勒勒车或骆驼背上,扬鞭赶走车驼,再无人管。任其随意奔驰,尸体掉在哪里,葬在哪里,是谓“天葬”或“求天卜地”。三天之后,丧家顺车迹寻找,如被禽兽吃掉就是上了天堂;如未吃,要请喇嘛念经超度。皇室土葬是有墓无冢——有墓地,不留坟包。葬后以马践踏,使如平地。
  《杂制篇》载:蒙古汗王薨,“送至……寝地深埋之,国制不起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千骑守之,来岁春草即生,则移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奠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踢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所以从成吉思汗开始到元世祖忽必烈,直至元末的脱欢帖木儿,至今未发现他们的墓迹。这和成吉思汗的英雄思想分不开,他认为:“英明在世,不留其骨。”颇具唯物主义思想。清代蒙古王爷受汉族影响皆有墓地,如郭尔罗斯王爷.协理皆称墓地为衙门,奴隶、牧民误入“衙门”要受惩处。人死后,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博古”(藏语:无灰尘享福的地方)去。死者一般都穿蓝裤、白布衫,儿女不许伸手为死者穿衣,请他人穿衣,死者衣物皆予之。
  蒙族停灵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两小时)。无钟表时,人死后点燃一柱香,燃尽再点一支,再燃尽即出殡。入殓时死者不走门,用三支秫秸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平时小儿玩时,也忌跳窗,如跳出再跳回,然后从门走出)。有夫妻合葬之俗,但不同于汉族,是男在右,女在左。对死者,以杀牲、烧食为祭。用烧食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后亦烧纸,是受汉族影响。祭祀、烧七、祭百日、周年等,亦受汉族影响。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恶疾及横死者,火化后再土葬。火化时,集百家柴木做燃料。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