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传统土葬礼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67
颗粒名称: 一、汉族传统土葬礼仪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汉族传统土葬礼仪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装裹、入殓、开吊、送行、出殡。
关键词: 长春市 丧葬习俗 土葬礼仪

内容

汉族丧葬仪式大体可分五个程序。
  (一)装裹
  病人将死,家人架木板于堂中,停尸于其上,谓之灵床。长春土话叫排(读pāi)子。排子设置的高低,由死者年龄大小、辈份高低来决定。五、六十岁以上,儿女双全,无老人在世者,排子高度略低于火炕炕沿;有老人在世者,或年龄未满五、六十岁者,略低于前者;无儿无女或年龄较小、辈份较低者,一般只有一尺高左右。死者未咽气前即抬在灵床上,不能死在炕上。死者所穿寿衣宜用素色。不许穿缎子衣服、花衣服或有“卐”字图案的衣服。穿“缎子”怕断子绝孙,穿花衣服怕晚辈出“花子”(乞丐),“万字不断头”,怕死者走不出去。穿衣要单不要双,宜穿七件或九件,棉、夹、单衣俱全,为避免死后变牲畜,不许穿皮衣。所有寿衣都不带领子,怕领了晚人去。男子戴黑便帽,女子不戴帽或额上敷青丝带一条,前缀红石头。枕用一般枕头,讲究人家要用荷叶枕或鸡鸣枕。荷叶枕两头绣有荷花枕顶;鸡鸣枕两头像公鸡似的翘起,是纯三角形的寿枕。寿鞋底上女的绣莲花或牡丹,男的纳成梯形,便于死者上西天。长春一带死者用白被单、黄褥子(红里),取意铺金盖银,黄金入柜。
  死者面敷白布,口含铜钱,称“压口钱”。左手握馒头,右手拿鞭子(女的不拿鞭子,拿烟袋)。灵头设丧盆(烧纸用),再供一碗“倒头饭”(半生小米饭),上插三根秫秸棍,顶上缠有棉花,称打狗棒,边设照尸灯。停灵之后,要烧倒头马(男)或倒头牛(女),到小庙去报庙。要在大门外挂上“椁头纸”(或曰“岁数纸”),作为丧家的标志。长春一带的“椁头纸”是用整张白毛头纸,竖剪等距离的两剪子,剪到中间成半个三条,然后将中间的半条掀起,其余两条折而下垂(后幅是整的),成凸形,条数相当于死者的岁数。下面蓬松一团,可用麻线拢在一起,坠以小石,亦有用黄钱纸折成三角形者。男挂门左,女挂门右。同时要“指冥路”,由长子手扳上门坎,脚踩下门坎,喊着死者的名字(爹或妈),说三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或者“往西方大路走”,“往瑶池路上走”。喊时孝子啼泣,焚烧纸钱。然后把纸灰包好,准备放在棺材里死者的黄褥子底下,到冥间用。一切停当后,请僧人诵经。
  (二)入殓
  民间根据丧家经济条件不同,葬期长短不等。一般是死后次日入殓,三天出殡。富有人家亦有入殓之后停柩于庭,大办丧事者。一七、三七、五七、七七或一年不等。停放期间过长者,都到庙上浮厝起来,发引(出殡)时再起柩。但入殓一般不过三天即殡葬,否则尸体会腐烂。
  入殓前先将棺材准备好。好材以香柏、红松为佳。讲究人家是花头棺材(如棺头绘鹤,棺壁绘上二十四孝图)。入殓前,用黄腊或血泡制成泥子,把棺缝泥好,挂上里子;棺材底上铺秫秸,放上铜钱、纸钱、纸钱灰。停当之后正式入殓。
  入殓(也叫“撒扣”)时由孝子抱头。无儿无女的由配偶抱头,其他子女或亲友托腰拽脚,抬入棺材。同时要用被单之类遮住阳光,死者不能见光。“撒扣”之后,要“开光”,开光时把压在胸口的碟子取下放上水,再由长子取出压口钱,用打狗棒上的棉花团沾水,擦死者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同时叨念道:
  开眼光,瞅八方。
  开耳光,听八方。
  开鼻光,闻麝香。
  开嘴光,吃牛羊。
  开心光,亮堂堂。
  开手光,抓钱粮。
  开脚光,上天堂。
  也有的记不全,说两三句就止住。
  入殓时,死者亲人都必须在侧,如死者为女人,要等娘家人赶到。但不许哭,怕眼泪落入棺中不祥,也怕死者留恋。“撒扣”钉棺时,孝子要在棺前跪着,亲属在棺材两侧跪着,木匠高喊:“躲钉”。然后把寿钉一锤钉下。钉左面,大家喊往右躲;钉右面,大家喊往左躲。寿钉是四个,随棺一起带来,钉时也是男左女右(男的先钉左侧,女的先钉右侧),一斧钉完。然后在棺材头中间的位置上将取出的压口钱拴在一个寿钉上,一斧钉上,于是入殓仪式完成。
  (三)开吊
  开吊即吊唁仪式,亦称上祭或吊丧。
  人死后,家人按三餐时间送浆水,给死者上饭。由一老者手提水壶或持瓢放点饭和水,孝子跟后(或直接由孝子持壶),送酒到小庙上,回来时在灵前烧纸祭奠。
  此时正式招待亲友公开致祭。由司仪(知客)主持,午晚各一次。午祭叫外祭,即以外来亲友凭吊为主,来宾举哀烧纸,孝家陪灵跪泣,哀乐齐鸣,香烟缭绕,哭声震天。由知客(司仪)致祭词。有的摆阔气要摆成几重祭桌,拜出花样来,又必须不背祭桌,相当繁缛。家祭比外祭稍简,晚上举行。祭祀时请和尚、道士诵经,为死者消灾,超渡亡魂。
  (四)送行
  “送行”为最隆的葬仪程序之一。也称“送盘缠”,即送死者之灵辞家远行。一般在死后第三天举行,故亦云“送三”。
  送行时先从门外将“椁头纸”取下,系在一棵长笤帚(高的野蒿)上,上搭死者魂衣(旧衣),由孝子躬身贴地皮拉着退行,两人搀扶,送到庙上。亲属跟随在后,有的持香,有的持打路鬼、摇钱树、牛、马等纸扎随行,奏哀乐,形成浩荡队伍,到庙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摆三张桌子,上设供品馒头、菜肴、纸制钱搭子之类,给死者自享或送给小鬼、土地。祭时老少亲友叩头,知客口诉什么东西是谁送的。祭品除了纸扎用品,大多是面制食品,应有尽有。如亡者是老太太,有女儿的,一定要扎纸牛,是替母亲喝脏水。祭奠过后,将各种纸扎冥器都在庙前烧掉,以为如此便为死者所有。出殡前夕要“辞灵”,辞灵是最后向亡灵告别,是夕由执事依次呼亲友到灵前致祭,烧纸跪拜,一家人稽首陪祭,围棺作彻夜哭,凄惨万状,从此永别。
  (五)出殡
  出殡即出灵,讣告中常说的文言辞“发引”。民间也叫出大殡,出大丧。出灵多在死后四日或停放一七之后,个别亦有三七、七七之后出殡者。出灵多在早晨。灵柩用人抬,叫抬杠。根据棺材的大小和经济条件,有24杠、48杠、64杠不等。棺材要先用棺材罩罩上,棺材罩通常是用红布,饰有花边,绣有宗教意味的图案,显得庄严、气派。出灵时由孝子用扁担起棺,然后由杠头指挥杠夫齐力抬起棺材。中间不能停棺,可以换肩、换杠夫。路远时中间可用灵车,而起落处则必用人抬杠。棺前由长子持灵幡导引。灵幡用白纸做成,上书“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方”。用缠白鹤头弯的秫秸挑起,展示哀思。灵柩前行时,由执事一路撒纸钱为死者买路。送葬有哀乐及“开路神”等纸扎仪仗,后随送葬亲眷。及圹(墓穴),次子在棺前拉着杠头,将棺材放下,抽出杠子,准备下葬。墓穴早为风水先生选定,派人挖好。挖圹人不能空口,一般饮两口白酒。亦不能在圹中留下脚印,出穴时用土平好,并撒五谷驱鬼。下葬后拨好向口,把“压口钱”从棺材寿钉上取下,待三天后圆坟时系在“梁”上。孝子首先捧土撒棺上,然后大家开始填土。埋坟时不许哭泣。只焚烧纸钱。祭后孝子向亲友帮忙者磕头致谢,将孝服脱下,在火上“过”一下,然后归去。
  送灵回来的人不能空口,到家喝口酒(可能起消毒作用),洗洗手,然后用饭,是谓“回灵酒”。
  出殡归后,家中要清扫,昔时要请风水先生在室内贴符“净宅”,然后用五谷粮往死人住处、停灵处抛打,意在驱鬼。近年皆采用消毒手段净宅。亲人持死者枕头到路口烧掉。
  俗谓死后七天上望乡台,死者灵魂归来。或曰“一七上望”。长春一带习俗“一七”扎纸梯子立在烟囱旁,等灵魂归来。有的念经超渡亡魂。但不许哭,怕死者恋家。以后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三周年按时祭祀。
  今此葬俗之繁琐礼仪已绝大部分简化或淘汰,详见“葬俗改革”一节。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