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祝寿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祝寿习俗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2
页码: 66-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祝寿习俗的基本内容。其中包含:寿辰与禁忌、寿礼与寿宴。
关键词: 长春市 人生礼仪 祝寿习俗

内容

一、寿辰与禁忌
  长春旧俗,五十岁以前过生日很简单,一般只吃鸡蛋“滚运”,或伙食略有改善;也不称“祝寿”,只称“过生日”,以防折寿。过生日常先敬母,谓之“孩生日,娘苦日”,不忘养育之恩。每过十二年过本命年时,扎一条红裤腰带或穿一条红裤衩避灾。如今孩子自生时起,年年过生日,吃蛋糕,有的招待同学好友聚会游乐,颇受外国影响。
  过去只有过五十岁生日时,才称祝寿。儿女给寿翁、寿婆蒸寿桃作贺,一般一百个,小豆馅的寿桃上抹红嘴,象征吉祥。有的送寿面,寿面是两斤或四斤长面条,象征长寿。或送蛋糕。
  到六十岁整整活过一个甲子时,一般要大摆酒席。亲友除送来寿桃、寿面、寿肉、寿酒外,亦有送蛋糕者,以取“诞高”、“寿高”之义。
  长春一带有句俗语:“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为避免这个危险,作女儿的,总要买“一刀肉”(一刀砍下的,可多可少,一般三根肋骨大的一块肉),用这“一刀肉”做六十六个饺子;或买六两肉、六两面做六十六个饺子。没女儿的,媳妇也可以。据说这一刀肉的饺子做好后,要趁其不备时,由窗户扔到父或母的怀里。也有的女儿给寿者做件布衫,进门不语,给父母披在身上,并扯块肉给他(她)塞在嘴里,这也是祈寿的一种方式。
  六十六岁以后,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据云,此说来自山东,孔子七十三岁而终,孟子活到八十四岁。圣人也只活到这个岁数,故常人到此年龄,谓之“大坎儿”。至期,老人往往忌讳此数,多说一岁,或少说一岁以祛灾。至百岁,更是如此。遇有百岁老人,问他“高寿”,他总是说“还小呢,九十×岁!”回避“百”字。因为俗信“人生七十古来稀”,“百年为期”。说出“百”字,似乎该“寿终正寝”了。因此做儿女的,在六十六岁以后就年年给老人办寿。或十年一大办,叫“饮上十酒”。
  二、寿礼与寿宴
  为老人做寿礼,往往同时举办寿宴,仪式有繁有简,视经济条件及寿星身份而定。一般人家均邀请亲友来贺。祝寿礼品有寿桃、寿面、寿酒、寿幛、寿画、寿联、寿诗、寿屏等。子女亦有为寿星做新装者。仪式隆重的往往要设寿堂。正中悬一大幅中堂,上书“寿”字。前设寿桌,上陈寿桃、寿面、寿酒等,亦有送“百寿图”字画者。寿星着新衣端坐正中,接受子女及来宾献酒、礼拜。长春地区,一般是子侄、晚辈行叩头礼或三拜,平辈一揖或行深鞠躬礼。朝鲜族、满族有子女献舞习俗。有功名有地位的寿星,在寿礼中要宣扬他在事业上的成就,如诗友常在寿屏、寿幛、寿联、寿画中通过诗词绘画加以颂扬,肯定其一生业绩。对一般寿星,通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寿联悬挂于中堂的两侧,或贴有福禄寿三星高照的画像,象征多福多寿。祝寿多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等整寿年龄举办,一般六十称“花甲宴”(朝鲜族称“还甲宴”),七十称“古稀宴”,八十称“大寿”,故曰“庆八十”,或“庆大寿”。至庆九十或百年大寿则更为隆重,在社会上更受重视,被视为“年高有德”的象征,是极其光荣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