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孕育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孕育习俗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5
页码: 6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孕育习俗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胎教与禁忌、踩生及洗三、睡扁头与挂摇车、百岁(日)与抓周。
关键词: 长春市 孕育习俗 胎教

内容

一、胎教与禁忌
  一般认为,人出生后才接受礼俗,其实早在婴儿降生之前的胎儿时期就开始了。因此,在母孕中即有许多习俗和禁忌。其积极方面与胎教有关,消极方面大多为宗法观念陋习。母亲怀胎——俗称“有喜”,预示着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受孕后,并不举行仪式,但由于汉民族重男轻女等宗法思想及传统意识的影响,旧时代给孕妇制造了许多禁忌和约束。
  母亲受孕后,首先引起自身和亲属们关切的不是她的健康,而是生男生女问题。一般心理上,都盼生男孩。那时没有科学方法预测,于是根据传统的“男左女右”观念或“经验之谈”预卜:孕妇走路先迈左脚生男孩,先迈右脚生女孩;喜食酸食生儿子,喜食辣食生女儿。故有“男左女右”、“酸儿辣女”的说法。
  另外,孕妇禁食兔肉(怕生儿豁嘴),不许看别人家酱缸(怕臭了人家大酱),不许在娘家生产(所谓:“流(在)娘家血,穷半趟街”)的禁忌,更不能祭神、祭祖(这条也适用于月经期的女子)。这些陋俗,今已得到纠正。
  二、踩生及洗三
  妇女生儿曰“坐褥”,俗云“坐月子”。长春地区农村有些地方,还相当普遍地保留着旧产俗。
  生子时,没有消毒设备,把炕席掀开,就土炕上铺上谷草,并敷以小灰,便于吸血,也多少起到灭菌作用。小孩生下来落于谷草上,因谓之“落草”。有些昔日农村产婆,用破开的秫秸割断脐带,很不卫生。生产前后,婴儿父亲严禁进入产房。当产婆(接生婆)出来报告母子平安时,父亲要赶紧送上准备好的“接生钱”。生子曰“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
  满族和蒙族若生男孩则在门左悬挂小型(榆柳制的)弓箭,以喻男孩之勇,生女则挂红布条,以示女儿之巧。亲邻都前来祝贺。
  生子后,第一个不速之客进入月房见到婴儿曰“踩生”。主人家都愿意来者是德高望重的人,或是高寿者,或为学业有成就、性格豪爽的人。认为婴儿将来的一切都像这个人,是一种吉兆。知趣者则借势道喜、祝愿。长春地区一般人却不愿进月房,认为月房是血污之地,入之不吉。
  生子三天,叫“洗三”或“喜三”。要给婴儿沐浴。洗时可用艾叶、花椒等草药热汤,以避瘟疫。一般多用清水。生女孩还要在三天扎耳朵眼。洗三这天,全家要请客(主要是接生婆)吃喜面。所谓“三天吃个刀切面”。
  生子第五天,姥娘家用五尺红布做一条“里面红”的小被,用五条线行(hang)五道,午时送来,“捂”上小孩,就好养活。
  产妇生产后,身体虚弱,既要吃有营养的食物,又不许油腥太大,故长春地区多给产妇吃小米粥、煮鸡蛋。到十二天可以吃含脂肪类的面汤、鸡汤。民间多于此时给产妇送来小鸡、肘子、鸡蛋、挂面、红糖、大枣等营养品,谓之“下奶”。主人则用“压饸铬”招待客人。所谓“十二天吃个压饸铬”。“饸铬”是用简易木制炊具压的大锅面。朝鲜族妇女“坐月子”吃海带,认为海带可下污血,补充奶汁。
  整个“月子”期间,居室外面挂有红布条,一则标志喜庆,一则表示禁忌,暗示外人不得进入“月房”。还有双身板(怀孕者)妇女和带钥匙的人都不许进月房,怕带去奶水。如奶水恰巧不足,有嫌疑者要做汤面给产妇吃,名曰“送奶”。这种习俗反映出人们的唯心观念和心理作用,但也说明,婴儿奶水是否充足,在旧社会牛奶供应不普遍时,实为大事。
  三、睡扁头与挂摇车
  东北满族古俗有婴儿睡扁头、拉平肩、正体型的习俗。此俗有一定合理性。自清代以来,已普遍为汉族所吸取。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让他枕着装好细粒谷物(如小米)的枕头。同时整个身子睡在糠(麸皮)口袋上,避免炕热又便于沥尿。为了长大拉弓有力,将其两臂端平,裹以尿布,用三寸左右宽带缚在两臂肘处,再用一寸宽带缚膝及小腿,以矫正体型。此俗甚古,《后汉书•三韩传》中记载:“辰韩人(满族先民之一)儿生欲令头扁,押之以石。”《满洲源流考》批驳此说不合情理:“夫儿初堕地,岂堪以石押头,其说甚悖于理。国朝旧俗,儿生数月,置卧具,令儿仰寝其中,久而脑骨自平,头形似匾,斯乃习而自然,无足为异。”使婴儿仰卧,可使其后脑勺扁平美观,背部平板。加上及时调整,两肩使平,两腿使直,利于拉弓射箭,裹缚适度有利于婴儿体型健美。适度的睡扁头,不至形成窄鬓角、南北头,可使幼儿外型美观、周正。这一习俗很快被汉族吸收,成为东北普遍的育儿习俗。但此法运用不当,则成为真正的“扁头”,也影响孩子头骨及脑髓的发展,所以要科学地运用。除仰卧外,也要适当让孩子(左右)侧身睡觉。同时不睡高枕(一寸高即可),以防颈部脊柱前倾。还要适应光线,经常调换位置,以防斜视,方能保持健美。
  在旧社会多是老法接生,成活率低。“七天风,八天扔”,婴儿死亡率很高。妇婴平安渡过一个月很不容易,所以在“满月”时要隆重庆祝,俗谓办“满月”。一般生男孩办满月,生女孩不办。
  生男孩办“满月”时,主要是姥姥家要送一挂摇车(亦曰悠车),车头上写上长命百岁,由舅舅挂在梁上。摇车是用筛板圈或用胶合板做围圈,下垫长于小儿的薄板,内外彩绘,以长皮条兜底悬于梁上,离地三、四尺。用带缚定小儿,使不得动,哭则摇晃之,或悬响铃、彩纸吸引之。此为满蒙习俗,已普遍为东北汉族所接受,长春地区亦不例外,并发展为俗信和禁忌。车头要写上“长命百岁”等字样,枕头用小粒粮食装,既不硬又有“枕粮仓”的吉利寓意。孩子长大,别的孩子借车用时,悬车的带子不能借,怕“带子”去,孩子不好养活。蒙族还常在摇车上挂绵羊腿骨或山羊蹄子,以示吉利。这是由古时游猎民族把摇篮挂在树杈上,悬兽骨以避灾,防备雀鹰叨啄小儿发展而来的。
  长春一带,婴儿满月,只有大户人家设宴招待宾客。一般小户人家只招待两家姻亲。姥姥家要送一百个豆包,正好装一斗,这叫“满月吃个斗饽饽”。有的还给一套衣服、一个长命锁。婴儿的姑妈也要给烙百个烧饼送来,下车扔给狗一个。这叫“姑给争个斗,活到九十九。”一般亲友的贺仪都是送给小孩长命百岁锁、麒麟送子锁、小手镯、小脚镯、小孩衣服等礼物,含有锁住、拴住之意,祝贺孩子健康成长。满月起名也常起贱名如狗剩、石头、锁柱之类,以求好养。在蒙古族中,如以前生孩子占不住,临产时,就请本屯中多子女的妇女,守在产房,待孩子生下来请这个女人,从孩子身上迈过去(象征孩子是她生的),让孩子把她叫额莫(妈),叫生母为婶,这样的孩子多起名叫“留住”、“锁住”一类的名字。蒙族生男孩扎一个耳朵眼,认为好养;女孩左右各扎三个耳眼,长大带耳环。
  四、百岁(日)与抓周
  婴儿生后百天叫“百岁”(或“百晬”)。婴儿长到一百天,熬过了两大关,无灾无病,此时看长了。俗云:“三日看相,百岁看长”。有的给小儿口里抹点油,使之尝尝味,意思是“过了百日关,有吃又有穿”。俗信此时要躲出去住几天(称“躲百岁”也叫“离臊窝”),或筵宾客。长春地区亦有躲百岁之说。主要是防鬼抓,好养活。躲百岁时,不许到姥娘家,到姑家、姨家都可以。接婴儿过百岁的亲戚家要用一挂线,串成一串铜线锁,给婴儿套在脖子上,叫“长命锁”。姥姥家要蒸一百个包子(豆馅)送去,以示“蒸蒸日上,长命百岁”。这天要剃胎发,有的给小男孩后脑勺上留一绺胎发,俗称“鬼见愁(头)”。这绺胎发要一直留到七岁才能剃去,这样的男孩一般都有“毛子”或“毛头”这样一个乳名。
  “抓周”。孩子长到一周岁时,父母在他(她)面前摆放书、笔、布包、钱、胭脂、玩具之类的小物件,看孩子抓什么,以此预卜孩子的前程,谓之“抓周”或“周晬”,此俗来源颇早。宋时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吴自牧(宋)《梦梁录•育子》载:“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瓶)儿戏物。却置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讦,谓之拈周试晬。”若取笔则是文人,取算盘是商人。《红楼梦》(第二回)的贾宝玉,抓了胭脂和钗环,贾政不喜。今人生子仍有抓周习俗。
  朝鲜族和蒙古族亦有抓周习俗。朝鲜族婴儿抓到线则表示长寿,抓到弓箭表示勇敢,抓到剪刀象征手巧,抓到铜钱象征富贵,抓到打糕则孩子长大老实。
  蒙古族于周岁时要给婴儿挂彩线,祝他(她)福寿绵长。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