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婚嫁的“六礼”模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52
颗粒名称: 一、汉族婚嫁的“六礼”模式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52-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汉族婚嫁的“六礼”模式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订婚、迎娶、闹房。
关键词: 长春市 婚嫁习俗 汉族婚嫁

内容

社会的发展一靠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一靠人类自身的繁衍,以男女两性的自然结合而传宗接代。而人的繁衍又是社会财富生产的先决条件,故自古以来把男女的成年(古有成年礼,男子“二十而冠”的冠礼和女子“十六及笄”的笄(jī)礼)和婚礼看作重要的人生历程。特别是把男婚女嫁看作“终身大事”,它标志着两性的结合进入建立个体家庭的重要阶段。在家族组织、人类繁衍和社会生活上,都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新的社会责任。故自文明时期开始,婚礼便极受重视。在这以前的原始社会(主要是母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杂婚、同辈血缘婚、排斥同辈与晚辈血缘的伙婚、对偶婚,这时根本不需要举行任何仪式。原始群团生活只有进入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社会文明时期开始,才经过对偶婚逐渐步入专偶婚(一夫一妻),开始有了较简朴的嫁娶礼仪和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到后来越是繁缛。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一向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男女婚配的原则。《礼记》云:“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继后世矣,故君重之。”可是此时结婚不以男女个人性爱为前提,而以家族续嗣为目的,讲究门第,重在人伦。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制订了“六礼”,将婚礼程序化,分为六个层次。婚字古作“昏”,“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仪礼•士昏礼》规定之“六礼”程序为: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纳采”即男方向女家初交一点信物(彩礼),表示求亲的诚意。“纳采用雁”,亦名“奠雁”。因雁为候鸟,往来有时有信,且雁失偶不再成双,“奠雁”以示忠贞。“问名”即男方讨问女方姓名庚帖(生年月日时辰)进行合婚。合婚得吉卜,把卜婚结果通知女方,备礼到女家,进一步表示订婚,谓之纳吉。古俗照例用雁作为订婚的信物,“纳吉用雁,如纳采礼。”后来改为送订聘礼(过小礼),给女方戒指、首饰、猪羊等。“纳征”又称纳币,即过大礼(大聘或完聘),男方将更重要的礼物“俪罗”“束帛”衣料、钱币等送至女家,准备迎娶,或女方作适当的回礼,进入结婚准备阶段。“请期”、“亲迎”亦用雁,即男方订好结婚日期,用红纸笺写好婚期通知女方。女方同意后,男子到女家亲自迎娶。
  古时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子三十,女子二十岁。此时男女在生理上已发育成熟,宜于结婚。班固《白虎通义》:“男子三十,肌骨坚定,托为人父。女子二十,肌肤充满,托为人母。”婚期则冬春为宜,因此时农事已毕,妇功已成。古者“仲春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大约从生理与气候的自然关系来说,也是较为合适的。但这都不能作为婚姻的定式,从皇帝到民间,常在男女十几岁时或男子更小几岁,便已订婚、结婚了。所谓六礼,基本上是买卖婚姻的合法化,而“问名”合婚又有什么“猪猴不到头,白虎怕青牛”的说法,都是封建迷信、宿命思想的表现。遗害许多男女,造成婚姻悲剧。
  近二百年来,汉族婚仪在六礼的模式上有所简化,大体可分订婚、迎娶、闹房三个过程。
  (一)订婚
  过去,长春地区男婚女嫁,基本上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照程序的买卖婚姻和传统礼仪完成的。首先是经过议婚而订婚,也叫下茶。清人杨宾著《柳边纪略》载:“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牵其子至女之姻戚家叩头,姻戚家亦无他辞,乃率其子侄群至女家叩头。女家受而不辞,辞则犹未允也。既久之后,然后下茶,请筵席,此男家事也。女家唯赔送耳。”相看满意后,口头上便同意联姻,随之而来的是“媒人跑断腿,两头抹油嘴”,往来穿梭,传递信息,双方通过媒人来谈条件、讲价钱、送聘礼,决定成亲日期。这一切就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素不相识的男女青年婚姻大事。
  订婚时男方要女方“八字”,用红纸写好,压在灶王爷板上。如八字相合,三天平安无事,就下聘礼。下聘礼有双猪双羊,压婚布、金银手饰之类。过小礼和过大礼,“通信”之后,订好吉日,就等待结婚。
  订婚之后,女家要忙嫁妆,亲戚朋友送礼,称为“添箱”。一般来说,长春风俗,姑娘出嫁并不招待亲友。帮助姑娘做嫁衣裳的人,也仅是以常礼(便饭)招待。因夫家贫富不等,对待女儿出嫁也是两种态度。贫家要靠女儿出嫁索彩礼给儿子结婚,富家则常考虑女儿没有继承权,当父母的都愿意尽可能多陪送一些财物,免得女儿出嫁后困难。民间也教育子女不争家产。所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有志气的青年男女都主张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
  (二)迎娶
  昔日长春一带结婚要大办三天,头一天立鼓乐棚子,搭灶,杀猪,预备酒席,俗称“捞水桌”。第二天“安嫁妆”。第三天迎娶吉日,俗称“正日子”。
  在旧社会,结婚大办,足要三、四天的时间。先是杀猪准备酒席,先招待“知客”(司仪),做各项准备工作。迎娶的前一天安嫁妆,此日由娘家选派两名或四名精明强干的男女(两男两女),率领抬嫁妆的队伍来男家安嫁妆。嫁妆多者上百抬,少者也有几十抬或十几抬,曰“亮嫁妆”,娘家不备鼓乐队,由婆家派鼓乐队接嫁妆,颇显气派。箱柜被褥安放好之后,要由婆家给赏钱,请全部送嫁妆的人赴酒宴。两方都很讲究礼仪和气派,形成比富亮财的架式,稍一失礼或“露怯”,便会形成日后的话柄。如女方财力不及,没什么嫁妆可“安”,便由男家准备,形式亦可简便许多。
  第三天正式迎娶。此日天刚亮时(看好吉时)就备花轿或喜车,新郎亲迎到女家(路远者前一天去)。新郎要穿长袍马褂,十字披红,双插花,由大纱灯前导,鸣锣开道,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新郎骑在马上(也有的坐在轿里)前去迎娶,同时有娶亲人伴郎骑两付对子马或四付对子马陪伴。娶亲花轿中坐一小男孩(由娶亲婆带着)压轿,谓可避免妖魔鬼怪乘虚而入。后面马车中坐着媒人和男家亲友。马车的数量也要成双配对。有的人家用四个顶马在花轿之前,由新郎骑马前导,以壮声势。这种娶亲排场也叫“小登科”。(因其仪式与状元登科基本相同,故得此名。)待花轿到了女家门前,媒人和接亲的人先下车,送上门包,才叫媒人和接亲人进去,再把大门关起来,叫新姑爷先尝尝闭门羹的滋味,谓之“憋性”,是借以刹刹姑爷傲气的一种遗俗。“憋性”时间并不长,然后开门,再把轿子迎进院内,小舅子出来请姑爷进屋拜见岳父母,茶点招待。等候新娘打扮完毕,穿好嫁衣,拜辞父母后蒙上盖头,在唢呐声中踩红毡,由伴娘搀扶上轿,新郎上马护行。在归途中,压轿的男孩由娶亲婆带领坐另轿或同坐马车,成双配对的送亲人自然坐在马车上紧跟着花轿随行。一路上锣鼓喧天,大曲大绕,绕道时向里拐弯(由右向左)。农村用喜车娶亲,还要故意走横垄沟,大约意在考验新娘。到了男家时,新郎和接亲的轿马先进院里,把媒人和新娘的轿以及送亲的人暂留在外边,这就是对新娘的“憋性”。同时大放鞭炮。片刻,重开大门把花轿抬到二门处,席棚里早已摆好天地桌,点好香烛,用红毡铺地,等新娘下轿拜天地。下轿时由娶亲婆给新娘两肩搭上两串铜钱,递上宝瓶壶(壶内装上五谷杂粮及戒指之类),然后由伴娘搀扶下轿。新郎前导,新娘在后,由伴娘搀扶,脚踏红毡缓缓前进。红毡一直倒换到天地桌前变成地毯和拜垫。新郎、新娘先面向天地桌,由司仪人高唱着跪、拜,或鞠躬礼称为“拜天地”。然后再拜高堂父母,新人对拜。入洞房时,由新郎揭下新娘的红盖头。要跨过门槛上的马鞍(跨马鞍取意“平安”),蹬高粱口袋上炕坐福(意在步步登高)。由小辈人或弟弟妹妹送来合卺酒进行象征性的“交杯”。新娘在炕上坐过一个时辰之后,装饰、梳头、开脸、改妇人髻,再用红色鸡蛋在脸上滚过,曰滚运。此时,新郎、新娘吃由娘家带来的子孙饺子。然后“管饭”,招待娘家客人及广大宾客。换席敬酒,只有新郎出面,新娘不动。待娘家人辞去之后,新娘下地。由小叔子拉一下,踏着高粱口袋下地,同时念道:“小叔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以取吉利。新娘下地要换长袍新装,由婆婆指点,给长辈装烟,和内眷七姑八姨姊妹们见面。事前双方都有准备,接受献烟的长辈要给装烟钱;新娘也准备好自己亲手做的鞋子作还礼(媒婆早已送去的尺码)。送鞋是很尊重人的,有晚辈“请您踩在脚下”的含义。这些内眷们也根据亲疏和财力送给新娘一些金银饰物或钱钞作为见面礼。
  以前办喜事,都是十个人一桌的四四海参席,或是八顶八(即八个碟子八个碗),最次也是六顶六(即六个碟子六个碗)。酒是白酒,客人就坐后,主人要到各席前(包括席棚内)敬酒,称之为安席,表示谢意。
  (三)闹房
  闹洞房是在新婚之夜,华灯高照时。此夜就是有电灯,也得把大红喜蜡双双点起来,所谓“洞房花烛夜”。先请“全福”妇女(夫及子女皆全的妇女)为新婚夫妇铺好被褥,还在炕周围撒上红枣、栗子、莲子、花生一类干果,寓意早生子、早立子、连生贵子、儿女双全、子孙繁衍等吉庆事。新婚之夜要吃宽心面、长寿面或子孙饺子。面和饺子大都是小姑子、嫂子给做,内包枣、果子、红糖,煮得半生不熟,吃时问“生不生”,要等新娘说了“生”(寓生子)才罢休。长辈妇女也到洞房看看,抽点烟、喝点茶就走。同辈人如哥哥、姐姐、弟妹,不参加闹新房。剩下来的亲戚,闹得最欢的是姐夫、小姑子、小叔子。都是找新娘说说笑笑、开心取乐,适可而止。三天分大小,或同日拜祖。
  婚后三至七天内,回娘家探亲,俗称“回门”。新郎倌随同娘子一同来到岳父家中。小夫妻回门,岳父家留住一宿。这一宿有吃夜饭的习俗。此外,结婚不过月,新娘子不住娘家。
  附:寡妇再嫁习俗
  在旧社会里,长春一带和其他地区一样,受封建礼教影响,歧视寡妇再嫁。反映在习俗上也给妇女带来莫大污辱。寡妇再嫁,不许系原夫家的裤带,不让走门。新娘要用双手拎着裤腰,从窗户跳出去,再由娶她的人家给条裤带系上接走。在入新夫家门时要抱过一棵树,把晦气传给这棵树。之后,还要端一盆火进洞房,也是让火焚去邪祟。这些损伤人格的陋习,解放后已经取缔。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