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马市交易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4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马市交易习俗
分类号: K892.434
页数: 8
页码: 4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马市交易习俗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长春马市沿革、马市的组织及常规、马市交易行话切口、“袖里吞金术”、相马术及饲养。
关键词: 长春市 商业习俗 马市

内容

据《明史•兵志•马政》记载,自明永乐年间,东北始于开原、广宁等处设马市。当时明朝政府规定,东北马市以米、布、绢易马。此后,马市遂成为东北马贩子、马经纪、马店老板等人活动的独特场所,并逐步扩展。至本世纪初,长春市区及外县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个牲畜交易市场。
  从中华民国,经伪满洲国到解放前,长春地区内先后有九圣祠马市,农安马市,九台马市,兴农山马市,诸城子马市,米沙子马市等。
  长春市区马市及郊县的马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历史上马市贸易的影响,并在马贩子、马经纪之间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帮习惯及交际用语。兹分项记述如下。
  一、长春马市沿革
  大约在“南满铁路”通车,长春古城在废置几百年之后,又逐渐人烟兴盛起来,在宽城子一带形成聚居之地。就在这时,在宽城区的西三道街道北九圣祠庙后,形成了马市;伪满洲国时,迁到八道街的最北头,这两处马市都有市场大院,院内有拴马桩,院外有车马店。东北光复以后,直至解放初期,在东大桥、铁北六分局附近,于路边形成了马市,1963年由政府组织于二道河子区一面街设立牲畜交易市场。至1978、1979年,由于各种原因逐渐萧条。之后市场自发迁到机场路边的十九中附近,再后逐渐移至宽城区奋进乡杨家村的小房身屯。八十年代,该村委员会决定正式设立“小房身牲畜农贸综合市场”,就在环城路边,属城乡结合的“黄金地点”。该市场自1987年3月份成立至今,每周四、周日开牲畜大集。
  长春马市影响范围:南至河北、山东、沈阳、大石桥;北至牡丹江、九台、德惠、双辽、长岭等地。
  二、马市的组织及常规
  (一)组成人员
  在旧马市里,存在着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类人员。其中有:“掌柜的”,即开车马店的老板;“掌盘的”,是被店主聘来管理店务,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的,俗称“入人股的”;“入外股的”,是一些依靠马店,给买卖双方提供牲畜信息,并为店家拉客的人;“马贩子”,也称“老客”,即从事贩运牲口倒卖谋利的人;“马经纪”,俗称“马牙子”,也叫捅马屁股的,这部分人靠在市场里转悠,帮买帮卖两边吃利,如遇本分农民买卖牲口就进行欺骗,敲外行的竹杠。以上是马市活动的主要组成人员。除此之外,依托马市的还有兽医、铁匠,收马尾的,剃头的,开饭店的,在旧社会还有开设妓院、烟馆和赌馆的。
  (二)一般常规
  首先,正常的马市交易,奉行“卖买不交言”规矩,即双方不直接讨价还价,而是通过马经纪从中斡旋。(详见下文“袖里吞金术”)
  其次,牲畜买到后,由经手讲妥的马经纪保潮(马匹来路正)、保报勃(告官),即担保所买马匹不是偷抢来的,不能被人家告到官府。同时要“保鼻屎”,即马经纪还要担保所买马匹没有疫病,科学名叫马鼻疽。
  最后,所用术语行话,亦很特殊。“讲嘎”,即马贩子,马经纪及掌柜的、掌盘的之间讲的一种交际暗语。类似土匪黑话,是这一行帮的必备本领。
  三、马市交易行话切口
  切口,即黑话和行业用语,它广泛在马贩子、马经纪、店主之间使用,局外人即使在旁边听着,也不知所云。具体分类举要如下。
  (一)日常称谓
  1.掌拒的:即马店、车马店的店主。
  2.掌盘的:受聘处理店务并为买卖双方搭桥说合的中人。
  3.里码人:本集市的同行。
  4.外集的:其它集市的行家。
  5.外码人:外行。
  6.雏:刚入门的生手。
  7.南客:来买马的人。
  8.北客:来卖马的人。
  9.老客:常来住店或常本集的买卖牲畜的人。
  10.受过窜:虽然不是马贩子,但懂得相马及这一行帮规矩的人。
  (二)相马切口
  11.头顶一枝蜡:指马脑门长通天白毛。俗称孝头,忌讳。一般亦忌买。
  12.白羽顶:指马脑马门长一块白毛。
  13.额疮:脑门上长大片白毛。
  14.箍蹄:一圈白蹄毛。
  15.滴泪:马脸眼下有旋窝。
  16.驮尸:马鞍处有旋窝。
  17.没口袋:骡子的拳窝处没旋窝。
  18.披麻戴孝:白头、白尾。
  19.看口:看马牙而定马的岁数。
  20.玉石眼:一种白眼根,圈发白。在日光下有点“差眼”(看不准东西,一惊一炸的),但不瞎的马眼。
  21.鼠眼:两眼向前,似对眼,目力差。
  22.鼻屎:一种马疫病,即马鼻疽。
  23.肚刺:马奶子。
  24.上色:黑红二色。
  25.中色:青、白、兔(土)、灰、黄。
  26.下色:黄巴尖、花马。
  (三)交易切口。
  27.(能)打开:出价合理,能买下来。
  28.打不开:不能卖。
  29.扒拉开:再降点价。
  30.匀乎匀乎:使买卖双方的报价互相接近。
  31.撑口袋:替买方压价或替卖方抬价的撤托和上托的办法。
  32.上托:帮卖方抬价。
  33.撤托:帮买方压价。
  34.盖集:先出大价把市场价格提起来,使别人不能成交,再等适当时机突然再降价买马。
  35.啥口:即问马多大岁数。
  36.趟子:大马匹产地指一群一群的马。
  37.上哨:一群骡马中的上等货。
  38.中哨:一群骡马中的中等货。
  39.下哨:一群骡马中的劣等货。
  40.大货:长成的骡马。
  41.小货:小骡、小马。
  42.鞑子马:刚从蒙古草原上贩来的烈马。
  43.生根:买来供屠宰用。
  44.倒蹶:高价时没卖,结果低价时又不得不卖。
  45.吃倒儿:在本集上连买带卖的吃利者。
  46.混集头子:帮买帮卖收好处的闲人。
  47.靠市:在集市上混,投机取利的贩子。
  48.靠人:有靠山的欺行霸市的贩子。
  49.靠集:同靠市。
  (四)数字切口
  50.叶气嘎:即一。十、百、千、万等位数逢一皆用此表示。
  51.丁字嘎:同叶气嘎。
  52.坛字嘎:即二。也可表示二十、二百等。(下略)。
  53.品字嘎:即三。也称“言字嘎”。
  54.吊字嘎:即四。
  55.曼字嘎:即五。
  56.挠字嘎:即六。
  57.才字嘎:即七。
  58.拐字嘎:即八。
  59.窝字嘎:也是八。
  60.欠字嘎:即九。
  61.留丁嘎:即十一。
  62.留刺嘎:即十二。
  63.留言嘎:即十三。
  64.留鼠嘎:即十四。
  65.留曼嘎:即十五。
  66.留虎嘎:即十六。
  67.留才嘎:即十七。
  68.留拐嘎:即十八。
  69.留欠嘎:即十九。
  70.坛丁嘎:二十一。
  71.坛刺嘎:二十二。或“两坛嘎”
  72.品丁嘎:即三十一。
  73.两品嘎:即三十三。
  74.老海嘎:二十五。
  75.磨嘴嘎:一百零五。
  76.贴:凡零头为五的数,皆可用贴表示。如“吊贴”,即四十五;“坛吊帖”即二百四十五”等。
  (注,数字除十位有“留”表示外,余皆无专字。表示时需用大数、中数、小数,以使对方根据牲畜行情确定你所讲的“嘎”是多少钱,这叫“按物索值”。如,说“一大一小,爷俩赶集俩叫气嘎”,若买的是驴,则可理解为一百一十元;若买的是马,则可理解为一千一百元。由于双方都了解行情,在按物索值的前提下,理解一般不会有错。)
  (五)骗术用语
  1.盖集,即想用低价买马的贩子,突然在集市开始用高价买下几匹,使价格高于正常中价,这样一比,别人想再用中价买就难于成交。待马行僵住后,他再用低价买进大批的马。
  2.上托,卖马人使人出高价讲给别人听,迷惑买马人,使之买马。
  3.撤托,买马人安排人去跟卖主讲,用低价去讲价。
  此外还有做假龋和灌酒的骗术。当马齿磨平后,用硬器在马牙面上凿假龋,充小口马骗买主。灌酒则是给烈性蹶子马灌酒,充驯服良马卖给买主。
  在马市交易中,卖主略施小计,使买主上当受骗,是常有的事。但如做假龋和灌酒,残害牲畜,对自家也是一种损失,旧社会也不常用。
  四、“袖里吞金术”
  马市规矩,买卖不交言。即指买卖双方不直接用语言讲价;也指马贩子、马经纪之间在交易过程中也不能随便说话。双方讨价还价、介绍行情,只能在袖筒子里捏手指头,俗称“盖盖儿摇”,即马贩子之间通称的“袖里吞金”术。
  双方在袖筒里用手出价、还价,用手一摸就知道。如不同意,就再出手表示。具体为:出一食指,表示一;出食指加中指,表示二;出食指、中指加无名指,表示三;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加小指,表示四;五指全伸,表示五;单出大拇指加小指,表示六;五指尖聚拢,表示七;拇指和食指又开,表示八;勾回食指,余四指全伸,表示九;十又归一。另外,除拇指外,余四指呈挠状,也表示六,俗称:“捏七、叉八、勾九、挠六。”如遇十一、二十二、三百三等相重的双数,手就在袖筒里晃一下,表示两个同样的数字重复。
  用“袖里吞金术”讲价,数字靠手法不能定位,只能用口说话表示这个是整数、这个是零头;这个是大数(或百位、千位、万位),这个是中数(一般指百位、千位),这个是小数,一般指个位数。但如是一万五千元成交的,也可以用这个整数或这个是大数来表示一万元,用这个零或这个是小数表示五千元。这些都需根据具体行情,按物索值,在双方理解都不出错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双方出手习惯是出鸳鸯手,即一左一右,这样捏起来方便。这只是一般习惯,没有具体行规。
  解放后各马市成立管理机构,由政府委派评议员,对上市的马匹定价,马市活动的暗语及神秘性正在消失。改革开放后取消评议制度,双方自行评议,平等交易,马经纪的作用也日渐削减。
  五、相马术及饲养
  购买牲畜,首先是看牙齿,方知是几岁。俗云:“先看一张皮,后看四个蹄,然后抬手掰开嘴,看看牙口齐没齐。”牙齿白色的为乳牙,稍黄色的为成牙。随着口齿的增长,凹壳也在变化。每头骡马上下对齿,共有十二颗门牙,专看下颏六颗牙齿。如牙齿洁白,牙尖部没有凹壳,是没有替奶牙的“白口驹”。如下颏六颗乳牙中间两个已脱落,新长出两颗黄褐色的牙齿来,尖部又有半分深的凹壳,这是刚替两牙,年岁在二、三年间,即为二岁口。下边六颗牙齿的中间四个奶牙脱落,长出四颗带有凹壳的成牙,曲壳里带有稍黑一点痕迹,这叫四个牙,即四岁口。假如下颏六个奶牙全部脱掉,两边长出新的稍黄颜色的成牙,谓之边牙未长齐,所谓“边牙露肉,赖五赖六”,即五岁到六岁之间。如果六个成牙全部长齐,并在牙尖上部都有黑色的凹壳,即为六岁口。如果六颗牙齿的中间两个牙齿尖的曲壳已经磨平,唯有两端四个牙齿还保留有凹壳,这为“七咬中曲,八咬边”即中曲已磨平,是七岁口。要是将边曲都磨平,即是八岁口。如果六颗牙齿的曲壳全部磨平,牙齿呈现伸直状态,即所谓“伸巴掌”了。其年寿可在二十至三十年间。要是青白色的骡马,即称“七青八白九长斑”。这种颜色的骡马寿命最长,可活四十余年。
  其次要相骡马的眼睛。看眼睛时,要看其眼壳大小,眼珠是否明亮,眼毛是否向里倒。如眼壳很小,目中无光,眼毛往里倒,迟早要瞎眼。但是,如眼珠不小,也不灰暗,只是有点“玻璃花”,即多是被车老板子用鞭子抽伤的,常称之为“里边花,外边瞎”。如果外眼有伤,就是瞎眼的前兆,钱多少不能买。看完眼睛,还要看鼻子:看鼻翅大小,鼻涕多寡,有无浓色鼻涕,是不是有肺病的鼻屎马。
  再其次要相骡马身挺高低,毛色如何,前后裆宽窄,四蹄腿是否周正,脖子长短和腰条长短是否匀称,是膨肋还是顺肋。俗谚说:“前裆宽,后腿弯,拉倒山”。“前裆宽,钩拉弯;后裆宽,拉倒山”。“身材高,不用挑”。挑选耕畜无论三长身材或三短身材(脖子、腰、腿)均可,三短亦不算毛病。如果是“腰长脖子短,不是鼻屎(肺病),就是双瞎眼”。此外牲畜长膨肋为好,上膘快,体态也美;顺肋身子夹扁,难以喂肥。毛色和蹄腿的标准也有俗谚:“黧牛铁青马,青沙骡子不用打”,“蹲蹄骡子扒蹄马”。
  要买的骡马相中之后,还要检查他们身上的几处穴位,一般地方有“旋儿”并无妨碍,切忌三种“旋儿”:一是表门旋,二是滴泪旋,三是驮尸旋。表门旋长在骡马的水门旁边,滴泪旋长在骡马眼睛下边,驮尸旋长在马鞍处。这三种“旋”是农家使用牲畜的大忌,无论价钱高低都不买。还有脑门长通天白毛,曰“孝头”,白头白尾曰“披麻戴孝”。旧俗迷信认为,如买这种牲畜,不是骡马倒圈,就是妨主伤人,极不吉利。
  当然也有吉利的标准:四抱蹄、花腰子,就认为好,可以给主人带来吉利:“有钱难买四蹄抱,金山银海往家捞”,“鹰膀孤蹄不发家,有钱难买腰中花”。
  至于如何使用牲畜和保养牲畜,也有一套宝贵的经验,并已形成民俗。一般牛马圈都设在东西厢房,马槽必须南北放置,牲畜的头部朝东或朝西,决不能南北向,这叫“马吃东西”。据老人云:牲畜的头尾不能面向南天门和北斗星,这是人类与牲畜的根本区别,不能混淆,是“自古皇封”的。有经验的车老板都懂得,出门入户三五里内不让骡马拉车快跑,以免牲口饮足水后在腹内串水生病。归来重载必须使牲口打几个滚,活动筋骨,暂不饮水,汗水消除之后再蹲踞一地。俗语说:“牲口下了套,勿拴溜溜道”,免得着凉做病,酿成寒腿。喂牲口时,要扫净马槽,先在槽里撒上几把盐,让牲口舔舔,将腹内粘沫子煞一下,然后,填干草嚼一会儿,等歇过乏来,再添草料,以免因饥饿口急,草料密结,而得结症。爱护牲口,适时喂饮,都有俗谚。如“不怕十天使,就怕猛三鞭”;“牛要喂饱,马要夜草”,是谓经验之谈。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