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5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饮食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9
页码: 14-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饮食习俗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汉族饮食习俗、满族饮食习俗、蒙古族饮食习俗、朝鲜族饮食习俗、回族饮食习俗、锡伯族饮食习俗。
关键词: 长春市 饮食习俗 汉族

内容

一、汉族饮食习俗
  (一)一般饮食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们活命的起码要求,也是自古以来先民为之奋斗的第一个目标。在未懂得农稼之前,先是求之于对大自然的采集,随之而来的是渔猎和牧畜业的发展,然后才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近代工业。长春地区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厚,是天然的粮仓。然而在数百年前,基本上是蒙古族和满族的游牧渔猎之地。加之气候寒冷,古时耕作乏力,地多人少,饮食粗糙。近三百年的开发,使形势大有转变,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长春成为重要粮食产地,食源充足,饮食大有改进。
  长春以汉族为主体的民食以米为主,过去以高粱、玉米、小米为主,有少量粳米(旱稻)。现在城市以大米为主,面食次之,辅以小米、黄米、玉米、高粱米。农村是种什么吃什么,除河边水源充足之处种稻吃大米外,仍以粗粮为主。蔬菜以土豆、萝卜、白菜为主,佐以豆制品,如水豆腐、干豆腐等。七、八月间有茄子、豆角、西红柿等细菜。过去一般一日两餐,因时间间隔较长一般吃干饭。如今生活好转,多为一日三餐(农村在农闲时期仍有两餐地区)。早饭常配以馒头、油条、稀饭(城市亦常用牛奶)。中午、晚上吃米饭、家常炖菜或炒菜。年节或红、白喜事,集中吃大量猪、牛、羊肉。青菜有白菜、豆角、土豆、西葫芦、南瓜、茄子、菠菜、豆芽菜等,冬季食用渍制的酸菜。长春冬季较长,除冬贮菜外,习惯渍酸菜。将白菜砍去根,放入大缸中,用清水腌渍,月余即成酸菜。春季贮菜吃尽,鲜菜未上市,蕨菜、苣荬菜、小根蒜、柳蒿芽、荠荠菜等野菜亦为佐餐佳品。其中蕨菜出口国外,颇享盛名。一般家庭,平日一菜一饭,家风俭朴。来客亦不过两菜或四菜一汤,宴会则例外。由于菜蔬简单,民间常自制大酱及咸菜佐食。酱有大酱、盘酱、豆瓣酱,咸菜有韭菜花、咸黄瓜、腌芥菜、糖醋蒜等。如今四川榨菜大量供应,市民亦喜食用。
  (二)特殊风味
  粘豆包(亦称粘面饽饽或粘饽饽)是满族传统主食,如今全东北普遍食用,尤为长春汉族所喜爱。其制作方法为:用黄米(黍子)磨成面,民间常先淘米,湿磨成浆,澄干做面团。再用赤小豆煮烂捣成糊状,加适量白糖做馅,外裹黄米面,做成粘饽饽,蒸食或烙黄面饼子,亦有用糯米或粘高梁面制做者,都香醇可口,各有风味。因“粘”与“年”谐音,常于过大年(即春节)时大量做粘豆包冻起储备食用。这种粘豆包有四大特点,粘、甜、香,又特别顶饿,所以农家除在春节前后食用外,亦在农忙季节(如种地、铲地)食用。
  与粘豆包相近的有一种近于点心的黄米面食品叫“驴打滚”,即“豆面卷子”。也是满族创制为各族喜食的黄米面食法。其做法是将黄米面蒸熟,或先将黄米煮熟,捣碎,晾凉,揪成小面剂子,外面滚上一层炒熟的黄豆面,呈小馒头状,相当于南方用江米做的粘食品。也有内装芝麻白糖馅或枣泥馅,再滚上黄米面的制品。可熟食亦可凉食,故亦称凉糕或粘糕。
  饺子饺子是各民族共同喜食的面食品,用白面先做成圆型剂子,再用擀面杖擀成茶碗口大小的薄皮,然后包上肉和菜作的馅(长春一般用韭菜、芹菜、白菜和酸菜作馅)。煮食或蒸食均可。其面香与肉菜之香味混合,香醇味美,是春节必食、平日喜食、方便适口的面食。富裕人家常用肉馅,生活困难的人家亦可少用肉或不用肉,常用菜类做馅。面亦可不用白面,而用荞面或高粱米面,俗称菜饺子。为人送行吃饺子,有祝其一路平安,遇事侥(饺)幸成功之意。俗语说“坐着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足见它是众人喜食之佳品。面食还有烧饼、油条发面做的馒头、包子,都宜于作早点。
  各族普遍的节日食品还有腊八粥,即阴历腊月初八食用的一种杂粮粥食。相传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佛祖成道日,常有女信徒奉他这种粥食,使他延长寿命,后来成道。东北民间传说则是警戒一对懒夫妻的。粥用各种米,主要是江米、黄米、玉米、高粱米等合煮,用各种豆类(芸豆、大豆、小豆、绿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桂元、栗子、杳仁、花生、核桃、百合、青红丝等),白糖合煮,变成杂粮甜味八宝粥。或只用黄米或江米,加白糖煮成的粘米甜粥。总之以“稠柔软粘甜香”为宜。
  吃这种腊八粥预示着来年丰收,甚至马、牛、猪、狗、猫也喂一点,或涂在果树上,预示枝繁叶茂多结果子。且祝曰:“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果子)。”
  吃完腊八粥,快到过小年了,住家姑娘要回婆家。故有谚曰:“吃过腊八粥,姑娘往婆家溜”,“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月初八前后,为长春地区最冷时期,俗语称“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喝腊八粥,粘、热、香、甜,既可暖肚抗寒,又有粘粥能粘住下巴以防冻掉之意。
  面条 面条虽为北方普通食品,却有特殊民俗意义。常言道,“上车饺子下车面”,是接待远道而来客人的方便面食。旅人昼夜兼程,又饥又渴,下车后吃碗有汤有面的热汤面条,制作既方便,用来也适口实惠。故长春有此俗谚。新婚夫妇洞房花烛夜吃碗宽心面、长寿面,图个吉利。寿翁做寿吃面条,也预示长寿。面条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面食。各地加工调制方法不同,风味亦异,有抻面、擀面、机器加工的切面及挂面。北方炸酱面、肉丝面、鸡丝汤面较普遍,延边传来的朝鲜冷面,风味独特。近年风行市场的方便面,亦成为人们欢迎的快餐面食。长春各粮店亦备有机器制做的挂面,品种繁多,随粮出售,实为便民的一项措施,备受居民欢迎。
  李连贵熏肉大饼 四平及长春的李连贵熏肉大饼质脆味香,肥而不腻,为长春地区著名风味食品,已有百年历史。清末河北省栾县李连贵兄弟五人,跑关东到梨树县落户,创设兴盛厚肉铺。为了竞争获利,李连贵大胆破格创新,自家养猪,到一百五六十斤,肥瘦适度时宰杀,精选前槽、腰排和硬肋部位,来做熏内。熏肉做法特别考究:将肉煮八分熟后,加入二、三十种宽肠健胃中药(经过粉碎后装入纱布)再煮至烂熟,然后将肉取出,敷少量糖色,又经过密封烤烧,肉色变得金黄,油光锃亮,香味扑鼻,营养丰富,深受顾客欢迎。李连贵死后,其继子李尧承其父业,从梨树搬至四平,袭兴盛厚字号,并对原熏肉中草药配方加以精心挑选,只留下调香味、助消化的丁香、紫叩、沙仁、肉叩、肉杜、桂籽六味主药和八角、花椒等一些辅料,风味不减,操作简单。此后李尧大胆革新,把煮肉汤上面的浮油撇出,拌上调味佐料和面炸成酥饼,代替油烙饼,使饼富有特殊风味。接着他又改作配饼喝的老汤,增设了解油腻的葱酱和提气增食的枣水,祛火清胃的大米绿豆粥佐食,从此便出现了特殊风味的李连贵熏肉大饼套食。其艺一度中断,1979年重修店堂,其第四代孙李王(李尧之孙),已恢复李连贵熏肉大饼的祖传技艺。如今长春市几十家饭店、餐厅增设李连贵熏肉大饼的食谱,但得其真传者甚少。据云其饼三两二钱一个,擀成长方形后,上敷油酥折为六七层,擀成圆形,用豆油烙好即成,制做简单,主要靠熏肉调味。
  (三)烟茶酒俗
  长春地区没有像南方那样专设的大茶馆,汉族亦不像少数民族有专嗜茶饮酒之习。但来客人时总是以茶酒相待。便餐也喜饮少量白酒,特别是在冬季,有活血取暖之效。过去宴会上特别是寿礼上,也喜用绍兴酒,使用的杯子也大些。饮这种酒要放上酒铺垫,用冰糖、青梅、果脯、闽姜垫底,然后倒酒。今皆用葡萄酒、果酒代替。民间没有饮茶习惯,过去乡间多喝“井拔凉水”,解放后始用暖瓶饮开水。中上人家招待客人才讲究喝茶,一般饮茉莉花茶者多,除特殊阶层,多不大讲究。
  长春吸烟习惯颇久远,过去农家多用自种黄烟,包括妇女在内,吸烟较普遍。都用长烟袋吸这种自种的旱烟,把烟荷包带在身上。妇女做绣花烟荷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民谚有曰:“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七八的姑娘叼着大烟袋”。长春亦有此民俗。近年来吸纸烟者多(包括临时用纸卷黄烟者),长烟袋已基本消失,妇女吸烟者,更不多见。过去除了旱烟外,还有水烟。水烟袋很讲究,由特制的白铜或黄铜制成。水烟袋结构较为复杂,有装烟的小筒,弯曲的烟袋和过滤烟的小小水箱。过去多是老士绅、老中医、老掌柜喜吸水烟,今已绝迹。
  二、满族饮食习俗
  满族的饮食在清到民国年间主食以小米、玉米、黄米、大麦、小麦、荞麦、粳米、高粮米、豆类为主,近代才广泛食用大米及白面。除日常食用米饭(干饭、水饭、粥)外,用黄米做的“拉拉粥”(黄米粥),加上红小豆熬煮,再配以白糖和炼好的猪油,食之香醇浓郁,解馋解饱。
  满洲饽饽,作为干粮,也是多种多样。满族把馒头、粘糕、包子、饺子等面食统称饽饽。样式很多,有搓条饽饽,洒糕(一层层洒面制做的粘糕)饽饽,炸饺子饽饽,豆面饽饽、苏叶饽饽等。如搓条饽饽即用粘高梁米面做的条状饽饽、蒸煮之后,拌以卤汤,食之“筋道”油滑,口感颇好。用有香味的“苏子叶”包裹的豆馅粘糕,蒸食之清香美味。煎炸饺子,因为有肉馅或甜馅,更有香脆的特点。打糕是用糯米或黄米为原米,和水蒸成饭,置石板上,以木棰打制成糕、撒黄豆粉醮糖食之。
  糕点方面,满族的萨其玛和金丝糕更远近驰名。萨其玛的做法是将蒸熟的米饭反复打之成湿面团,再醮熟黄豆面搓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上覆一层较厚的白糖即成。金丝糕用精粉、蛋糕、糖稀、芝麻和青红丝制成。将鸡蛋和面粉切细条油炸,再用糖稀粘合之,配以芝麻、青红丝、瓜子仁、切成正方形块状。现在长春最流行的高级点心即有金丝糕和萨其玛。
  满族肉类菜肴较为有名。其中最显著的是猪肉被广泛的应用和禽兽野味的调剂。满族是北方著名的狩猎民族,自古就在森林中烤食“天火肉”(用天火烤食野兽肉,或称手把肉,其后祭礼上的“燎毛猪”,宴席上“满汉全席”的烧烤,就是在天火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满族祭祀大典即是将大块的白煮猪肉(满语称阿木孙肉)拼成猪状上供,撤供之后人食之。初不加盐,后配以蒜泥酱油。用猪身各部位的肉、排骨、脏腹、头蹄等做成的席有“全猪席”。长春及全省各地皆重视之。
  与此相应,有“白肉血肠”和坛焖肉。
  白肉血肠 白肉血肠成为吉林省特别是长春的风味佳肴,与满族世代用全猪(全黑毛猪,无杂毛白蹄者)祭祀还愿的民俗有关。祭天祭祖时要“摆件子”,即把大卸八块的猪肉及血肠等煮七八分熟时捞出,放在坛盘内,按活猪原形摆放,再焚香叩拜,唱诵祷词祝赞,为“摆件子”。祭后全族吃薄片的嫩猪肉及血肠。血肠制做简单,即将杀猪时的鲜血灌入洗净的猪肠,放入肉锅同煮,肉熟肠亦熟。血肠有清血肠、混血肠两种,蘸佐料吃,别有风味,鲜嫩可口。如今已成为吉长两地饭馆名菜,也有作为肉食品专卖营业者。
  坛焖肉(简称坛儿肉)也为满汉民族所喜食。制法是将切好的猪肉块装入坛里,放入高汤没过肉,加上料酒、盐、糖佐料,在坛口上叩一小碗为盖,烧开后,文火焖之(有的加少量小米合煮,待小米成粥状即熟),肉烂为止。昔日农家在火盆上煮炖,原汁肉味,肥而不腻,深受儿童老人欢迎。
  此外烤鹿肉、炸铁雀、“活水炖活鱼”,皆极考究。古时满族的炙熊掌颇有名。其法将洗净的熊掌用泥土封固,入火炙酥、敲泥则毛随泥落,白肉红丝,腴美无比。惜熊掌难得,民间多数不知其味。
  火锅 火锅是北方传统名菜,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满族遗风,普及到各个民族。一般有白肉火锅和专涮羊肉的火锅。火锅的制法相同,只是所下
  肉类及佐料不同,名称亦异。火锅是铜制或锡制炊具,近年来亦有铝合金制品,锅呈圆型(直径约一尺),锅子中间有炉膛装炭,高出锅面一寸左右,权当烟筒。锅下有装灰隔热的炉座。底座(炉座)部分与锅体是活接的,不用时可套在锅内,从外看像个锡制或铜制的圆盒,便于收藏。锡火锅因熔点低,也用赤铜做炉膛。
  长春及外五县一般习惯吃白肉火锅,其特点是锅子大,装东西多,汤鲜肉美,吃得实惠。方法是先煮好鸡汤,放上山珍海味、姜片等。切好精肉片(一般为猪肉,亦可加牛羊肉),放入汤内稍煮即熟。吃肉吃到一定程度,下酸菜丝及细粉丝。汤内只加葱姜,不加盐酱。所谓山珍,指鹿、狍、野鸡、榛蘑、黄花菜等;海味则指海米、海参、螃蟹、蛎黄等。每人用酱油、麻酱、腐乳、韭菜花等调成佐料,放在小碗内,将白肉、配菜蘸着调料吃,风味绝佳。
  涮羊肉(专涮羊肉的火锅略小)是指专吃鲜汤煮羊肉的火锅。所谓涮,即将羊肉往开汤里一涮即熟,用料较白肉火锅节省、简单。选羊肉要选紫盖、羊尾、五花磨裆等处,最好是臀脊下面有一条叫做“黄瓜条”的嫩肉,一只大羊能出七八斤这样的精肉。肉切的要薄,清汤白煮,只加葱姜,不加盐酱,蘸着各种调料吃,分外鲜嫩可口。
  火锅一般多在秋冬年节(如中秋、春节)或来了尊贵客人时食用。合家围坐桌前,升起火锅,吃着鲜美可口的热汤菜,室内暖和,桌上红火,别有一种团聚喜庆、温暖和谐、蒸蒸向上的气氛。
  满族饮食文化发展到满汉全席已至高峰,它不但保存了满族狩猎民族烧烤肉食的传统,还吸收了汉族饮食的精华。做全了有百样佳肴,三日食之不尽。今长春一些大酒楼有能制做者,享誉中外。
  值得重视的是,满族食百禽百兽百鲜之肉,独不食狗肉,因为这个靠狩猎起家的民族,世代靠狗做忠实的助手,且传说努尔哈赤创业时,靠义犬的救助得以逃生,建立大清帝国。所以满族世代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
  三、蒙古族饮食习俗
  蒙古族在饮食方面,牧区多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粮食为辅。农民及市民以粮为主。辅以肉食及奶食和蔬菜,普遍嗜饮茶、酒。
  蒙古族的肉食和乳食习惯上也称之为红食(肉食)和白食。肉食以手把肉(或称手扒肉)和全羊席为上等佳肴。手把肉蒙语称“布胡里得那”,做法是去羊之头蹄,把整羊解成若干大块,放锅中清水煮之,不加佐料,水沸即熟,取刀叉食之,肉鲜味美。另一种是切羊肉成三寸左右块状,加佐料,煮八分熟即起锅,用植物油炒之,放上调料,盖锅焖至酥软后食用,味浓鲜美。
  最讲究的是全羊席。将全羊解为几段,煮熟后,按羊形摆好,端上宴席,撤其头蹄,调料食用。烤全羊则是将去头蹄的羊肉煮熟后,放到烟火上炙烤,边烤边涂油及调料,直至羊皮油光焦黄,羊肉嫩里透酥,上席分割而食。蒙古族将肉食统称为“乌兰伊德”,即红食,羊肉之外,主要是食牛肉,间亦用猪肉,但忌食狗肉。
  奶食则称“查干伊德”即白食,有乳制品及饮料两类。乳制品主要由牛羊乳为原料,经火煎制而成者有乳皮(又名黄油)、牛酪二种,最为贵重,乳酪俗称酸奶子,生乳发酵后的沉积凝结物即是乳酪,可清饮亦可拌炒米或米饭食之。此外还有乳干(奶豆腐),皆营养丰富,香醇无比。奶制品或鲜奶取炒面和之,沸水冲食,日食一次,可终日不饥,极便于游牧生活。定居后的蒙古人亦习以为食。农区、城市蒙族也以粮食为主食,但食肉量多于其他民族。面食则喜好馅饼。
  饮料有乳酒(制以牛马羊乳汁,乳汁发酵,色清如水,饮之易醉)、乳茶(亦名奶子茶),以奶与茶共煮、加少许盐而成。亦有饮砖茶(制成块状的绿茶)和红茶者。蒙古族极嗜烟酒。宴饮时“无酒不成席”,连敬三杯而后食,歌舞相伴,一醉方休。
  四、朝鲜族饮食习俗
  朝鲜族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产手段,主食为大米。也兼食小米、糯米、玉米和白面。平时喜欢吃米饭和冷面,在节日里或招待客人时做打糕和米酒。朝鲜族的打糕别有风味。把糯米经过凉水浸泡,上屉蒸熟,然后放在特制的石制容器内用木棒捶打而成。它的配料也是赤小豆。将赤小豆煮烂,滤出水分,加入白糖,用锅边勺背捣碎成八分干的豆面。吃时把打糕切成小块,蘸着豆面进食。制做打糕常在春节前后。此种食法来自延边朝鲜族地区,长春近年来亦盛行。同时还有米糕、切糕、片糕等。朝鲜族的冷面做法和原料佐料颇为讲究。正宗的冷面面条必须用荞麦面和白薯粉压成,煮好后,用冷水冲浸后涝出滤乾,再配以佐料。佐料有牛肉、鸡肉、猪肉,蛋丝、辣椒、芝麻、黄瓜丝、香油、苹果和延边特产的苹果梨,吃时甜中有酸,香里渗辣,清凉爽口,夏日食之,去暑败火。
  朝鲜族的大米饭喷香可口,不只因大米品种优良,更主要的借助于炊具。朝鲜族的饭锅与现代的电饭锅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铁锅上面扣一铁制锅盖,高耸而有飞边儿,中间有把手,盖锅严丝合缝,锅底又较为平浅,能焖住气,故饭香醇厚。
  朝鲜族副食以烹调狗肉和制做咸菜闻名。狗肉汤更鲜美可口。俗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谚。清明吃明太鱼据说可以保佑一年平安,对人体有壮阳补肾的作用。传言此鱼对朝鲜族渡荒有功,故亦称明泰鱼,或者传说因荒年发现这种鱼的人叫朴明太,人们为了纪念他,名此鱼为明太鱼。产妇则以为吃海带可增乳汁下污血。朝鲜族自酿的米酒,叫“马格利”,比汉族的黄酒色白稍甜,酒力颇强,正好用狗肉来下酒。此外精工细做的酸辣白菜(配以红辣椒和苹果)、大酱汤及各种野菜也别有风味。
  饮食礼俗,父子不同席,男性老人用单桌,老妇与媳妇、女儿同桌用餐,皆席炕而坐。用餐时,多使匙,少用筷,食不语,不交言。
  五、回族饮食习俗
  回族饮食禁忌较多,具有浓厚的清真风味。按《古兰经》要求,教徒的饮食,必须按照教规,注入主的意念,讲究卫生,禁食猪肉。不经阿訇祷告,不得宰杀牛羊等牲畜。《占兰经》上写明,杂食粪便等污物的猪,是最肮脏的东西,不可饲养,更不可入口。其他不反刍的兽类,如猫狗、虎豹、狼、驴;性情凶恶的禽类,如鹞、鹰、鹫、蛇;以及奇形怪状的动物如泥鳅、蛙、龟、海参、海蛰等,均在禁食之例。只有蹄分两瓣的反刍动物,如牛、羊、鹿、黄羊、骆驼等,以及禽类中较为清洁的鸡、鸭、鹅、鸽,和水生动物中的鱼虾等,方可食用。
  长春地区的回族爱吃牛羊肉制作的烧卖,配以羊下水烹制的羊汤,叫“羊汤烧卖”,在回族经营的饭馆中,成为独具风味的民族食品。包子,饺子亦复如此。半个世纪以来,长春新民胡同的“回宝珍”饭馆的回族扁食(饺子),味道鲜美,颇享盛名。现在更有回宝珍饺子馆8家饭店合并成的公私合营的长春市回族饭店,座落西四马路,五层高楼,规模宏大,经营各种烧饼、烧麦、十锦粥、大米肉粥,各种酱牛肉,熏、烧拼盘及高级名菜,风味小吃。
  在糕点方面,独具回族饮食特点的是“油香”。油香是来自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传统食品——一种油炸点心。做法简单,用沸水和面,不加苏打,直接用油炸成糕点形状,即是油香。食之柔软香美,是回族节日及婚丧嫁娶时必备的礼仪性食品,一般用以待客或赠人,平时不得制做。相传是回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留下来的风俗。因此也带有几分传奇色彩,传说油香出锅后,如渲腾膨涨,则意味着兴隆发展,全家高兴,以为神意;反之,则以为不吉不顺。
  油炸糕和顶糕也是回族传统食品。油炸糕以枣泥、豆沙、山楂、芝麻、瓜仁、玫瑰等和糖做馅,用江米面包裹、拍扁后油炸而成;顶糕是将小米面园饼摊在一园形竹筒上,下面加热,熟透后从下面将竹筒往上一顶,糕饼即出,谓之顶糕。前者油炸糕外焦里嫩,柔香可口;后者独得米面香原味,脍炙人口。
  回族忌酒禁烟,也是民族一大特点。《古兰经》中指出饮酒和赌博“都包含着大罪”,是一种“秽行”。禁烟虽无明文规定,亦皆禁之。禁烟酒虽不像忌食猪肉那样严格,但积俗勿用。长春地区回族青年戒烟酒虽已较过去为松缓,但老年人及妇女都还保持戒烟戒酒习惯。特别是在清真寺内做礼拜时,是严格禁烟酒的。但回族嗜饮茶,每日以饮茶为乐,且多用花茶,喜饮浓茶。礼仪上也以茶礼为重。定婚曰“定茶”,“喝喜酒”称“吃喜茶”。
  六、锡伯族饮食习俗
  锡伯族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上,由于与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共居,生活环境、条件相同,住室皆设火炕,衣食也逐渐汉化。但也保存一些锡伯族固有的传统习俗,如男子一般都有吸烟叶和饮酒的嗜好。农家都喜种黄烟及蔬菜,善养猪、鸡、牛、羊。肉食自给,同时也喜欢野味,辅以渔猎生产。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煮面酱做“米顺”,盛入瓦缸中,用以作菜调味,或用黄瓜辣椒等蘸着吃。到秋末,则用韭菜、芹菜、青椒、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哈特混素吉”(即咸菜、也称花花菜)。此外锡伯族的韭菜合子、南瓜饺子、鱼汤等也别有风味,主食爱吃发面饼及荞麦面制品,同时,以高粱米、小米、包谷及大米为主,佐以鞑子粥(肉粥)和炒面。吃饭时发面饼上桌也有讲究。发面饼分“天地面”,上饭桌必须天面朝上,分成四瓣,摆桌沿一边。
  肉食方面,锡伯族也喜自己民族独特的方法。每当杀猪之后,将清炖的猪肉切成片,与灌肠和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配以蒜泥或大葱,食之别有风味,香而不腻。
  锡伯族也同满族一样,忌食狗肉。吃饭时不许敲打桌子碗筷、禁止筷子放在碗上。父子、翁媳皆不能同席吃饭。父子同居,长辈住西屋,晚辈住东屋,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以西为大。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所倡导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又重新提到日程,市委、市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加强领导,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长春市志》是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力求思想性、科学性与资料性的完整统一。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