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粮食局《关于长春市粮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3494
颗粒名称: 长春市粮食局《关于长春市粮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页数: 11

内容

各县(市)区粮食局、各市直单位:
  为了给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提供全市总体规划的依据,现把《长春市粮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初稿)》发给你们,各单位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制订发展规划的要求,尽快制订本单位的发展规划。
  制订长远发展规划是为了明确长远发展的奋斗方向和目标,使各项工作安排都有战略考虑,有力的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各单位在制订发展规划时,一定要与当前工作结合好,使之相互促进,更好的完成今年的粮食工作任务。
  一九九三年五月三十日
  长春市的发展战略是大体用三十年时间,把长春市建成经济实力强、文明程度高、开放型、多功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和教科文中心。粮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考虑,粮食经济亦应同步发展。
  一、长春市粮食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市情背景和环境
  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的中部,东西227公里,南北217.5公里,幅员18 881平方公里。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教、科技中心,也是省交通要塞和枢纽。1992年末,全市有六个市县、5个城区、153个乡镇、1695个村。总人口64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万人。自然环境良好,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6℃,无霜期140~150天,年平均降雨量522毫米。土地肥沃,适宜五谷杂粮、油料及多种经济作物生长。
  长春市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玉米生产基地。全市耕地面积1 652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7%。1992年粮食播种面积4431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837万亩。长春市素有“玉米之乡”、“大豆之乡”之称。粮食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03.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50%,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4亿元。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2万千瓦。粮豆总产量599.8万吨,油料总产量31万吨。
  全市工业已有相当基础,呈现着重工业与轻工业齐头并进,全民、集体、个人工业齐发展的态势。1992年工业增加值完成75.8亿元,销售产值完成229.9亿元。粮食加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条件。1992年铁路货运量637.3万吨,公路货运量942万吨,货邮吞吐量6 029.6吨。
  发展外经外贸活动也有良好的开端,1992年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三资”企业200多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建20多个合资、合作企业和办事机构,外贸出口创汇15 684万美元。随着珲春开发区的开发,长春市出海口由南部的大连、营口、北戴河,向北部沿海沿边扩大,江、海、陆运输接轨,为使长春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
  (二)粮食经济发展现状
  解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长春市的粮食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粮食收购、销售、储运、加工、保管等方面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和经营体系。1992年末,全市有各类独立核算的粮食企业225家,还有合资企业3家,边贸企业3家。粮食集体企业66家。共有粮食职工67 383人。共有固定资产原值7.09亿元。
  粮食收储,全市共有142个粮库,占地面积1 376万平方米,储存能力450万吨,其中仓容115吨。全市共有烘干机57台,烘干能力170万吨,水泥晒台417万平方米,晾晒能力70万吨,搬倒机械工具有汽车268辆,拖拉机203辆,输送机1 982台,其他粮食机械257台,衡器1 032台,发电机组165台。年入库定购粮140万吨左右,议购粮200万吨左右,另外,每年要调入小麦20万吨左右。
  粮食销售。全市有32个城镇粮食管理所,所属粮店362个。1993年3月全市供应粮,除军供粮以外,全部放开经营。在此之前,全市210万人口供应口粮,其中市内180万人,月计划供应粮3万多吨。1992年实销粮油76万吨。1992年平价调出18万吨,议价销售122吨,出口供货100万吨。
  粮食运输,全市有铁路沿线库29个,其中有专用线的粮库19个,拥有铁路专用线31条,有效长度14 545米。有36个粮油发运站点,全年发运能力200万吨。粮食境外进出,全靠铁路,内部集运全靠公路,年运输量300万吨左右。全市有运输车队6个,加上各企业的自有车辆共有汽车500多辆。
  粮食加工,全市有粮油加工企业32家,年加工水稻能力22万吨,玉米18万吨,小麦43万吨,油料28万吨,饲料5万吨,食品3.4万吨。近几年技改投资有所增加,设施状况有所改善。1992年技改投资1 852万元,实现技改项目6项,新增产值5 812万元,利润753万元。
  粮食经营效益,目前粮食财务体制实行省统管,逐级下达财务指标的办法。随着调价和统销粮的放开,补贴逐步减少。1992年利润企业实现利润6 073万元,商业平价补后盈利380万元,自营议价减亏2亿元,比上年减亏增盈2.8亿元。
  (三)粮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长春市粮食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实现粮食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步建成东北亚地区的粮食经济中心,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是,以更快的速度求得更大的发展,也有许多困难和客观上的制约因素。
  长春市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变化制约,而且耕地逐年减少,农作物增产幅度受到限制,产品质量也时高时低,适应多种消费需求的优质高产品种难以开发,走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这使发展粮食市场经济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
  粮食企业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粮食收储条件近两年虽有所改善,但仓容严重不足,尚有75%的粮食露天存放,烘干晾晒也是紧张的超负荷运转。粮油加工设施老化,技术落后,严重缺乏现代化设施。销售网点少,标准低,只是处在背街小巷以供应粮油为主的店铺式粮店,很少有像样的商业门点,更无较大商场。而且资金无来源,改造乏力,后劲严重不足。
  粮食企业历史包袱沉重,难以从经济的困境中脱身。主要由于政策上的原因,特别是补贴不足,企业财务挂帐已达11.7亿元,还有潜亏3亿元,有些企业还有技改的还款压力。企业背着这些历史包袱,已无力自拔。
  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制约着粮食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粮食流通体制正处在新旧转换的过程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销售虽然放开,但还有不少遗留问题,收购则实行计划收购,在这种体制下政企难分,靠行政命令办事,常常因为违背价值规律而造成损失,企业也缺少独立经营的积极性,生产经营效益难以保证。
  粮食经济的科技水平较低,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粮食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粮食经济发展的趋势预测
  科学的认识粮食经济及其环境发展变化趋势是制订粮食经济发展规划的前提,今后粮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以下一些变化因素。
  (一)有关市情的发展预测
  长春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正在向着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目标前进,特别是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面临着大发展的新形势,这既为粮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又对粮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说明建设粮食生产、加工经营基地,逐步成为东北亚粮食经济中心,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长春市人口发展预计,按1992年的3.63‰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到1995年要从现在的645.7万人,增长到653万人,到本世纪末增长到665万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会大幅度增长。流动人口到1995年可能从现在的30多万增加到100万人。
  长春市耕地变化预计,按每年减少1%计算,到1995年要从现在的1 652万亩,减少到1 600万亩,到2000年减少到1 520万亩。
  长春市粮食产量增长预计,到1995年达到600万吨,以后按年增加20万吨计算,到2000年增长到700万吨。实际增产量可能超过这个数量,预计优质作物、油料和经济作物会有较大增长。
  (二)粮食供求关系发展预测
  从全国粮食供求形势看,对产粮区发展粮食经济是有利的。我国人多地少,而且人口在增加,土地在减少,粮食即使在不断增产的条件下,也是供求呈偏紧的态势。预计到2000年粮食总产达5 000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不过400公斤,比现在水平增加20多公斤,属较低标准的供求平衡。相反,我市粮食却供大于求,人均占有粮食已达800公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已达1200公斤。预计到1995年可提供商品粮食400万吨,到本世纪末可提供商品粮500万吨。
  (三)粮食消费变化预测
  粮食消费量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消费量必然越来越大。从世界粮食消费水平看,从1971年至1981年十年间,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费粮食是258公斤,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粮食是638公斤。在消费结构上是经济越发展,直接消费越少,间接消费越多,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获取热量由以植物产品为主,转向以植物性产品的转化产品为主。消费的形式会越来越追求“社会化”,对粮油制成品、半制成品需求量增大,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吃饭讲营养、质量、品种、花色、方便。所以,饲料、食品、糖酒、瓜果等由农产品转化的消费品都面临大发展的趋势。
  (四)粮食加工转化发展预测
  长春市粮食加工转化的水平较低,商品粮的大部分都以出卖原粮的形式调出,每年仅玉米就外销200万吨以上,这是效益低下的自然经济的属性。今后为了提高种粮效益和经营效益,必须在加工转化上作文章,这种加工转化,是以采用越来越现代化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主,是适应人们对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而进行的精加工、深加工。1992年粮食部门加工小麦、水稻、玉米51万吨,油料15万吨。全市加工配混饲料44.3万吨,啤酒9.6万吨,农民自行加工口粮100多万吨。预计到1995年生产粮食成品、半成品、食品,以及饲料、淀粉、糖果、酒类等将成倍增长,出卖原粮成倍减少。
  (五)粮食经济改革前景预测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为目标,粮食经济要由过去的统购统销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全国将在二、三年内放开粮价,实行市场调节。
  长春市的粮食经济改革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销售已经放开,定购适当时期也会放开。但是,在粮食购销放开的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物别是从粮食是特殊的商品考虑,要坚持粮食队伍不能散,粮权不能丢,主渠道地位不能削弱。但是随着粮食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粮食职工将大量向其他经营转移。为了发展的粮食市场经济,要建立三级批发市场;要建立粮食收储、加工、销售服务三个体系;要建立三级粮食储备体系;政府要转变职能;粮食企业要转换机制,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要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大力发展边贸企业,开展边贸活动。总之,粮食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要立足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
  三、粮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从长春市粮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粮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是: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以加快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立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提高种粮效益和经营效益为目的,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规划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粮食收储、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市、县、乡三级粮食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粮食储备体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市成为东北亚粮食经济中心,为促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服务。
  总体构想是:大体用30年时间,逐步在长春市建立起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的发达的粮食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渠道经营的新格局,具有高度现代化的粮食收储、加工、销售、运输基础设施,使长春市成为发达的粮食生产、加工、经营基地,成为东北亚的粮食经济中心。
  这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在战略步骤上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1995年为打基础阶段,要实现粮食由统购统销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全部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实现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处理好放开后的遗留问题,力争走出历史形成的经济困境;第二个阶段从1996年到本世纪末为建设阶段,初步建成粮食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粮食的基础设施明显好转,实现有效益的粮食跨省跨国的市场经营;第三个阶段是下世纪的前5年为发展阶段,建成完善的粮食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粮食经济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其经营效益足以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第四个阶段是到下个世纪20年代初为完善提高阶段,粮食市场经济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更加现代化,实现高效益的粮食经营,成为东北亚的粮食经济中心。
  实现粮食经济的战略目标,是个较长时期的任务,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任务十分繁重。今后8年各项建设主要指标是:
  (一)经济效益发展目标
  1994年实现总产值68 960万元,年平均增长79%,国民收入实现17 143万元,年平均增长10%。到1997年跨上第二个新台阶,提前实现“翻二番”的目标,国民生产总产值实现86 804万元,年平均增长8.5%。国民收入实现27 968万元,年平均增长8.5%。
  (二)粮食收储发展目标
  长春市粮食产量1993年计划550万吨,到1995年达到600万吨,到2000年达到700万吨。除“三留”外,商品粮1995年是400万吨左右,到本世纪末是500万吨左右。仓储建设以增加仓容和降水能力为主,改善收储条件,提高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向更广泛的社会服务领域延伸。
  仓房建设,到1997年,利用世行贷款,建7个大型中转库,增加仓容10万吨。到本世纪末,仓容达到350万吨,满足储粮需要,彻底甩掉蓆、芡、苫,实现散积散运。
  烘干设施,到1996年再建设7个日产700吨的热风烘干机,40台小型烘干机,增加烘干能力50万吨。到本世纪末,大小烘干机达到105台,烘干能力达到300万吨。晾晒场地建设,到1996年修复晒台480万平方米,使晒台总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场地全部实现硬化。
  粮食仓储机械设施,要增加能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到1996年对40个粮库各配一台15~20吨的粮食散运车。建铁路专用线1.6万米。粮油检测手段,进一步现代化,普遍采用电子检测,完善微机结算业务,503个粮库实现微机检温。到本世纪末卖现全市微机联网。害虫防治,采用高效、低毒药剂,生物防治技术和远红外技术。
  粮食储备,这是强化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储备粮的发展目标是逐渐完善国家、地方和农民的储备体系。为此,一要树立长期储备的思想,完成国家储备粮食的收购、保管、调运和抛售工作;二要建设地方储备粮,在1995年以前奠定基础。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储备一批粮食,以后适度增长,达到适应调节市场需要的程度;三要扶助农民储备粮食,开展代储活动,直至发展粮食银行;四是按国家计划搞好储备库建立,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五是储备粮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专库、专仓、专人保管。
  (三)粮油加工发展目标
  本着经济上新台阶的安排,粮油加工总产值到1995年达到50 700万元,到1997年达到63 481万元,年平均增长8.5%,到本世纪末达到81 083万元,年平均增长8.5%。加工总量要由1993年的67万吨,到本世纪末增加到73万吨。今后8年,在粮油加工上的主要任务是依靠自我积累和引进外资,增加投入,加快技改步伐,逐步建设和发展经济技术水平领先,工艺设备先进,综合开发产品适销,服务优良的粮油深加工、精加工服务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在继续发展米、面、油精加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粮油加工向食品加工延伸,油脂加工向油脂化工和植物蛋白加工延伸,饲料加工向饲养业延伸,粮食机械加工向家用机具、炊具、餐具等方面延伸,力求多次转化,多次增值,逐步实现由粗放生产向质量效益型、科技进步型、节能降耗型的战略转变,逐步把我市建成现代化的粮食加工基地。具体目标是:
  小麦加工,彻底改造现有的面粉厂,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工艺,增加提精和生产专用面粉的能力,甩掉“老三样”,全部生产等级粉,麦胚、麦麸等做到综合利用。基本实现生产重点工序的程序自动检测,主要生产设备操作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报警,集中控制和仪表显示。实现清理、制粉、打包三个环节无尘。
  大米加工,扩建和改造原大米车间,增加加工能力,提高加工现代化水平,占领城乡大米市场,开拓关内市场。在产品结构上开发免淘洗米、营养强化米和出口大米,大力开展米糠和稻壳的综合利用。
  玉米加工,大力改造和提高现有加工水平,淘汰普通玉米面、玉米〓、玉米米等传统,开发系统玉米食品,开发淀粉、高果糖浆,以及医药、化工原料,开发玉米油的提取和精炼技术。
  油料加工,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重点发展物理精炼技术,建设油脂精炼车间,开发多元营养调合油、起酥油、色拉油等高档产品。进一步完善油脚的综合利用,采用食用药用磷脂工艺新技术,开发磷脂系统产品。要基本实现油脂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食品加工,粮油加工要积极向食品生产转化,以较高的速度扩大食品加工能力,并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开发功能性、营养性、保健性食品生产,开发多种速冻食品,开发食品添加剂,开发天然食品和天然饮料。
  饲料加工,要完善提高现有饲料加工企业,逐步使饲料工业技术和产品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赶上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工艺生产过程逐步实现自动化控制,微机配料,两端机械化。要逐步形成以生猪、牛、蛋鸡、肉食鸡、淡水鱼三大类全价配合饲料为主的多品种、多档次、系列化的产品结构,开发饲料资源,新蛋白资源项目,开发饲料添加剂,促生长素项目,开发经济动物和观赏动物饲料项目,发展饲料——饲养——肉蛋奶加工一条龙项目。
  (四)销售网点发展目标
  粮食销售网点建设要适应占领粮食市场需要,要建立以粮食贸易企业和粮食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较大粮食中心店、门市部为骨干,以遍布城乡有粮食销售点为网络的销售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机制灵活,功能齐全,批零结合,多元经营的粮油销售新格局,全市粮店总数要从现在的362个,到1995年发展到378个,到1997年发展到489个。食品生产网点由现在的240个,到1995年发展到270个,到1997年发展到305个。营业面积由现在的65 800平方米,到1995年发展到69 000平方米,到1997年达到72 000平方米。
  (五)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目标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粮食市场体系。
  分二步实施:
  第一步从1993年到1995年,要建设好长春市批发交易市场。总建设面积2.76万平方米,1995年6月试开业。届时将成为粮食交易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食品中心,成为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粮食经营阵地。
  在建设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同时,抓紧各县(市)区批发交易市场的建设。榆树市、德惠县、九台市的粮油批发交易市场要率先建立,1994年底投入运行。其他县区也要建成县级批发交易市场,要在1995年底建成运行。
  乡镇要建立粮油交易市场,根据粮食交易需要,首先在较大的集镇,如榆树市的五棵树镇,农安的伏龙泉镇,德惠县的米沙子镇,郊区的大屯镇等,建立交易市场,在1995年底前建成运行。
  第二步,从1996年到2000年,其主要任务是完善、提高市、县二级批发交易市场,与此同时,再建一批乡镇交易所和交易市场,在有农贸市场的地方,都要建立初级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到本世纪末,使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以长春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以各县(市)区初级批发交易市场为骨干,以乡镇交易所和交易市场为基础的互相联系,功能齐全,交易灵活的市场服务体系,做到吞吐粮食,调剂余缺,走向世界,服务全国,搞活粮食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六)多种经营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职工大量向其他经营转移,既是决定近期效益之所需,又是决定未来发展命运之所求,必须做为粮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今后8年的发展目标是:1993年到1995年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向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推进,逐步建立和形成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较大规模的“四自”企业,实现种、养、加、商、贸五大系统,产值达5.2亿元,创利税4 000万元。1996年到1997年,多种经营要建成2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较大规模的经营,并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外向功能,增大外向型经济的比重,力争出口创汇比重达到利税总额的20%。从1998年到本世纪末,多种经营继续保持稳定、高效、优质、高速度发展势头,继续实施全方位、跨行业、系列化发展,使国有粮食行业变成多种产业,综合经营,多功能服务的部门。
  (七)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
  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做为发展粮食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在积极开展边境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到1995年,兴办18家三资企业,发展12个对外贸易窗口,累计利用外资1 000万美元以上,创汇700万美元。到本世纪末,力争创办三资企业35家以上,发展外贸窗口30个,累计利用外资5 000万美元,创汇2 100万美元。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力争获得粮食进出口权,开拓粮食的进出口经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实现主要战略目标的措施
  实现粮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把规划的目标变成现实,需要脚踏实地的扎扎实实地去抓落实,需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大的措施上说,必须抓紧以下几项:
  (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推进各项改革
  改革开放是发展粮食经济,实现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原动力,要把加快改革开放做为首要大事,认真抓好。要完善和推进市局制订的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粮食市场经济的“6.5.10”工程。首先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今后要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粮食市场经济,为此,要尽快实现统购统销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按全省的统一安排,逐步实现市场购销,并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使粮食企业放下包袱,自主经营。其次是转变政府职能,按《条例》和《实施办法》的规定,把生产经营权等14项权利直接交给企业,同时强化诸如总量平衡、粮食储备、市场管理、最高最低限价等宏观调控。第三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国有民营企业,加快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配套改革,使企业尽快走向市场,自主经营。
  (二)适应发展粮食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选拔任用各类领导和管理人才
  实现粮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选用能人上,要把眼界放远,范围放宽,实行引进和选拔相结合,引进一批人才,选拔一批人才。要精心培养,放手使用,建立起由能坚持党的路线,业务能力强,有实践经验,有组织能力的人员组成的领导集体,尤其是要及时配齐配好党政一把手。要建立“人才库”,不但使在职干部能适应需要,还要有后备人才,使粮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领导和管理人才的保证。
  (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规模经营
  调整方向是发展联合经营、规模经营和集团经营,逐步建成若干个集体公司,组成集团总公司。同时成立粮食财务公司,强化财务和资金管理。总公司要进入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力发展粮食经营实业,开展跨省跨国的粮食经营。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要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前提,与机构改革、企业改革同步进行,要适应粮食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为粮食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以科技为先导,积极采用新技术
  科技是粮食经济腾飞的翅膀。在今后8年的建设中,所有粮食企业都要走上科技效益型,质量效益型的轨道。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科技意识,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尚。要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才的作用。实行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分配倾斜和科技成员的重奖政策。要大力和引进适应需要的各类技术和专业人才。要充分利用省会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多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挂勾,组织科技攻关小组,搞好科技引进和吸收,特别是高科技的引进和吸收。为了有成效的采用新技术,要切实抓好职工教育,把发展粮食市场经济建立在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五)坚持“两手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臾不能离开的法宝。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的进行发展粮食市场经济的教育和发动工作,发扬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为经济发展多做贡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辉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不懈的抓好行风建设,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惩治腐败,树立健康的行业风气。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粮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粮食志

《长春市志 粮食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从长春建政前后有粮食交易开始到1988年,近200年的粮食流通情况,真实的反映了长春市粮食商业的兴衰,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社会主义粮食商业的兴衰。

阅读